中阿含經卷第五十二

關燈
合。

    應責數而下置。

    應下置而責數者。

    是不如法業.不如律業。

    衆亦有罪。

    優婆離。

    若比丘衆共和合。

    應下置而舉。

    應舉而下置者。

    是不如法業.不如律業。

    衆亦有罪。

     優婆離。

    若比丘衆共和合。

    應舉而擯。

    應擯而舉者。

    是不如法業.不如律業。

    衆亦有罪。

    優婆離。

    若比丘衆共和合。

    應擯而與憶。

    應與憶而擯者。

    是不如法業.不如律業。

    衆亦有罪。

    優婆離。

    若比丘衆共和合。

    應與憶而從根本治。

    應從根本治而與憶者。

    是不如法業.不如律業。

    衆亦有罪。

    優婆離。

    若比丘衆共和合。

    應從根本治而驅出。

    應驅出而從根本治者。

    是不如法業.不如律業。

    衆亦有罪。

    優婆離。

    若比丘衆共和合。

    應驅出而行不慢。

    應行不慢而驅出者。

    是不如法業.不如律業。

    衆亦有罪。

    優婆離。

    若比丘衆共和合。

    應行不慢而治。

    應治而行不慢者。

    是不如法業.不如律業。

    衆亦有罪。

     優婆離。

    若比丘衆共和合。

    随所作業即說此業者。

    是如法業.如律業。

    衆亦無罪。

    優婆離。

    若比丘衆共和合。

    應與面前律即與面前律。

    應與憶律即與憶律。

    應與不癡律即與不癡律。

    應與自發露律即與自發露律。

    應與君律即與君律。

    應責數即責數。

    應下置即下置。

    應舉即舉。

    應擯即擯。

    應憶即憶。

    應從根本治即從根本治。

    應驅出即驅出。

    應行不慢即行不慢。

    應治即治者。

    是如法業.如律業。

    衆亦無罪。

     優婆離。

    汝當學随所作業即說此業。

    應與面前律即與面前律。

    應與憶律即與憶律。

    應與不癡律即與不癡律。

    應與自發露律即與自發露律。

    應與君律即與君律。

    應責數即責數。

    應下置即下置。

    應舉即舉。

    應擯即擯。

    應憶即憶。

    應從根本治即從根本治。

    應驅出即驅出。

    應行不慢即行不慢。

    應治即治者。

    優婆離。

    汝當如是學。

     佛說如是。

    尊者優婆離及諸比丘聞佛所說。

    歡喜奉行。

     優婆離經第六竟(一千五百六十一字)。

     (一九八)中阿含大品調禦地經第七(第五後誦) 我聞如是。

     一時。

    佛遊王舍城。

    在竹林迦蘭陀園。

     爾時。

    沙彌阿夷那和提亦遊王舍城。

    在無事處。

    住禅屋中。

    彼時王童子耆婆先那中後仿佯。

    至沙彌阿夷那和提所。

    共相問訊。

    卻坐一面。

    語曰。

    賢者阿奇舍那。

    欲有所問。

    聽我問耶。

     沙彌阿夷那和提告曰。

    賢王童子。

    欲問便問。

    我聞當思。

     王童子問曰。

    阿奇舍那。

    實比丘此法.律中不放逸。

    行精勤。

    得一心耶。

     沙彌答曰。

    賢王童子。

    實比丘此法.律中不放逸。

    行精勤。

    得一心。

     王童子複問曰。

    賢者阿奇舍那。

    汝當随所聞。

    汝随所誦習者。

    盡向我說。

    如比丘此法.律中不放逸。

    行精勤。

    得一心。

     沙彌答曰。

    賢王童子。

    我不堪任随所聞法。

    随所誦習。

    廣向汝說。

    如比丘此法.律中不放逸。

    行精勤。

    得一心也。

    賢王童子。

    若我随所聞法。

    随所誦習。

    向賢王童子說。

    如比丘此法.律中不放逸。

    行精勤。

    得一心者。

    或賢王童子不知也。

    如是我唐煩勞。

     王童子語沙彌曰。

    賢者阿奇舍那。

    汝未為他所伏。

    以何意故而自退耶。

    賢者阿奇舍那。

    如随所聞法。

    随所誦習。

    可向我說。

    如比丘此法.律中不放逸。

    行精勤。

    得一心。

    若我知者為善。

    若我不知者。

    我便不複更問諸法。

    于是。

    沙彌阿夷那和提随所聞法。

    随所誦習。

    向王童子耆婆先那說。

    如比丘此法.律中不放逸。

    行精勤。

    得一心。

     于是。

    王童子耆婆先那語曰。

    賢者阿奇舍那。

    若比丘此法.律中不放逸。

    行精勤。

    得一心者。

    終無是處。

    說無是處已。

    即從坐起。

    不辭而去。

     王童子耆婆先那去後不久。

    于是。

    沙彌阿夷那和提往詣佛所。

    稽首作禮。

    卻坐一面。

    與王童子耆婆先那所共論者。

    盡向佛說。

    世尊聞已。

    告沙彌曰。

    阿奇舍那。

    止。

    王童子耆婆先那雲何得。

    行欲著欲。

    為欲愛所食。

    為欲所燒。

    若地斷欲.斷欲愛.斷欲燒熱。

    無欲知.無欲見.無欲覺。

    此地王童子知者.見者。

    終無是處。

    所以者何。

    阿奇舍那。

    王童子耆婆先那常行欲也。

     阿奇舍那。

    猶四調禦。

    象調禦.馬調禦.牛調禦.人調禦。

    于中二調禦不可調禦。

    二調禦可調禦。

    阿奇舍那。

    于意雲何。

    若此二調禦不可調禦。

    此未調.未調地.未調禦受禦事者。

    終無是處。

    若此二調禦可調禦.善調禦。

    此調.未調地。

    禦受禦事者。

    必有是處。

    如是。

    此阿奇舍那。

    止。

    王童子耆婆先那雲何得。

    行欲著欲。

    為欲愛所食。

    為欲所燒。

    若地斷欲.斷欲愛.斷欲煩熱。

    無欲知.無欲見.無欲覺。

    此地王童子知者.見者。

    終無是處。

    所以者何。

    阿奇舍那。

    王童子耆婆先那常行欲也。

     阿奇舍那。

    猶去村不遠。

    有大石山。

    無缺無穿。

    實而不虛。

    堅固不動。

    都合為一。

    或有二人正欲見者。

    彼中一人速疾上山。

    第二人者依住山下。

    石山上人見石山邊有好平地.園觀.林木.清泉.華池.長流.河水。

    山上人見已。

    語山下人汝見山邊有好平地.園觀.林木.清泉.華池.長流.河水耶。

    山下人答曰。

    若我見山。

    彼邊有好平地.園觀.林木.清泉.華池.長流.河水者。

    終無是處。

    于是。

    石山上人疾疾來下。

    捉山下人速疾将上。

    于石山上。

    到已問曰。

    汝見山邊有好平地.園觀.林木.清泉.華池.長流.河水耶。

    彼人答曰。

    今始見也。

    複問彼人曰。

    汝本言見者。

    終無是處。

    今複言見。

    為何謂耶。

    彼人答曰。

    我本為山之所障礙。

    故不見耳。

    如是。

    阿奇舍那。

    止。

    王童子耆婆先那雲何得。

    行欲著欲。

    為欲愛所食。

    為欲所燒。

    若地斷欲.斷欲愛.斷欲煩熱。

    無欲知.無欲見.無欲覺。

    此地王童子知者.見者。

    終無是處。

     阿奇舍那。

    昔者刹利頂生王有捕象師。

    王告之曰。

    汝捕象師。

    為我捕取野象将來。

    得已白我。

    時。

    捕象師受王教已。

    即乘王象往野林中。

    彼捕象師在野林中見大野象。

    見已捉系。

    著王象項。

    彼時王象将野象出在于露地。

    彼捕象師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