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阿含經卷第五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已。
便惡不善法轉減。
善法轉增。
我不說一切比丘行無放逸。
亦複不說一切比丘不行無放逸。
雲何比丘我說不行無放逸。
若有比丘俱解脫者。
雲何比丘有俱解脫。
若有比丘八解脫身觸成就遊。
已慧見諸漏已盡已知。
如是比丘有俱解脫。
此比丘我說不行無放逸。
所以者何。
此賢者本已行無放逸。
若此賢者本有放逸者。
終無是處。
是故我說此比丘不行無放逸。
若有比丘非俱解脫。
有慧解脫者。
雲何比丘有慧解脫。
若有比丘八解脫身不觸成就遊。
以慧見諸漏已盡已知。
如是比丘有慧解脫。
此比丘我說不行無放逸。
所以者何。
此賢者本已行無放逸。
若此賢者本有放逸者。
終無是處。
是故我說此比丘不行無放逸。
此二比丘我說不行無放逸。
雲何比丘我為說行無放逸。
若有比丘非俱解脫。
亦非慧解脫而有身證。
雲何比丘而有身證。
若有比丘八解脫身觸成就遊。
不以慧見諸漏已盡已知。
如是比丘而有身證。
此比丘我為說行無放逸。
我見此比丘行無放逸。
為有何果。
令我為此比丘說行無放逸耶。
或此比丘求于諸根。
習善知識。
行随順住止。
諸漏已盡得無漏。
心解脫.慧解脫。
于現法中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遊。
生已盡。
梵行已立。
所作已辦。
不更受有。
知如真。
謂我見此比丘行無放逸。
有如是果。
是故我為此比丘說行無放逸。
若有比丘非俱解脫。
非慧解脫。
亦非身證而有見到。
雲何比丘而有見到。
若有比丘一向決定信佛.法.衆。
随所聞法。
便以慧增上觀.增上忍。
如是比丘而有見到。
此比丘我說行無放逸。
我見此比丘行無放逸。
為有何果。
令我為此比丘說行無放逸耶。
或此比丘求于諸根。
習善知識。
行随順住止。
諸漏已盡得無漏。
心解脫.慧解脫。
于現法中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遊。
生已盡。
梵行已立。
所作已辦。
不更受有。
知如真。
謂我見此比丘行無放逸。
有如是果。
是故我為此比丘說行無放逸。
若有比丘非俱解脫。
非慧解脫。
又非身證。
亦非見到而有信解脫。
雲何比丘有信解脫。
若有比丘一向決定信佛.法.衆。
随所聞法。
以慧觀忍。
不如見到。
如是比丘有信解脫。
此比丘我為說行無放逸。
我見此比丘行無放逸。
為有何果。
令我為此比丘說行無放逸耶。
或此比丘求于諸根。
習善知識。
行随順住止。
諸漏已盡得無漏。
心解脫.慧解脫。
于現法中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遊。
生已盡。
梵行已立。
所作已辦。
不更受有。
知如真。
謂我見此比丘行無放逸。
有如是果。
是故我為此比丘說行無放逸。
若有比丘非俱解脫。
非慧解脫。
又非身證。
複非見倒。
亦非信解脫而有法行。
雲何比丘而有法行。
若有比丘一向決定信佛.法.衆。
随所聞法。
便以慧增上觀.增上忍。
如是比丘而有法行。
此比丘我為說行無放逸。
我見此比丘行無放逸。
為有何果。
令我為此比丘說行無放逸耶。
或此比丘求于諸根。
習善知識。
行随順住止。
于二果中必得一也。
或于現法得究竟智。
若有餘者得阿那含。
謂我見此比丘行無放逸。
有如是果。
是故我為此比丘說行無放逸。
若有比丘非俱解脫。
非慧解脫。
又非身證。
複非見到。
非信解脫。
亦非法行而有信行。
雲何比丘而有信行。
若有比丘一向決定信佛.法.衆。
随所聞法。
以慧觀忍。
不如法行。
如是比丘而有信行。
此比丘我為說行無放逸。
我見此比丘行無放逸。
為有何果。
令我為此比丘說行無放逸耶。
或此比丘求于諸根。
習善知識。
行随順住止。
于二果中必得一也。
或于現法得究竟智。
若有餘者得阿那含。
謂我見此比丘行無放逸。
有如是果。
是故我為此比丘說行無放逸此諸比丘我說行無放逸。
我不說一切諸比丘得究竟智。
亦複不說一切諸比丘初得究竟智。
然漸漸習學趣迹。
受教受诃。
然後諸比丘得究竟智。
此諸比丘所得究竟智。
雲何漸漸習學趣迹。
受教受诃。
然後諸比丘得究竟智。
此諸比丘所得究竟智耶。
或有信者便往詣。
往詣已便奉習。
奉習已便一心聽法。
一心聽法已便持法。
持法已便思惟。
思惟已便平量。
平量已便觀察。
賢聖弟子觀察已。
身谛作證。
慧增上觀。
彼作是念。
此谛我未曾身作證。
亦非慧增上觀。
此谛今身作證。
以慧增上觀。
如是漸漸習學趣迹。
受教受诃。
然後諸比丘得究竟智。
此諸比丘所得究竟智。
于是。
世尊告曰。
阿濕貝。
弗那婆修。
有法名四句。
我欲為汝說。
汝等欲知耶。
阿濕貝及弗那婆修白曰。
世尊。
我等是誰。
何由知法。
于是。
世尊便作是念。
此愚癡人。
越過于我此正法.律極大久遠。
若有法.律師貪著食.不離食者。
彼弟子不應速行放逸。
況複我不貪著食.遠離于食。
信弟子者應如是說。
世尊是我師。
我是世尊弟子。
世尊為我說法。
善逝為我說法。
令我長夜得義.得饒益安隐快樂。
彼信弟子于世尊境界多有所作。
于世尊境界多所饒益。
于世尊境界多有所行。
入世尊境界。
止世尊境界者。
若遊東方。
必得安樂。
無衆苦患。
若遊南方.西方.北方者。
必得安樂。
無衆苦患。
若信弟子于世尊境界多有所作。
于世尊境界多所饒益。
于世尊境界多有所行。
入世尊境界。
止世尊境界者。
我尚不說諸善法住。
況說衰退。
但當晝夜增長善法而不衰退。
若信弟子于世尊境界多有所作。
于世尊境界多所饒益。
于世尊境界多有所行。
入世尊境界。
止世尊境界者。
于二果中必得一也。
或于現世得究竟智。
或複有餘得阿那含。
佛說如是。
彼諸比丘聞佛所說。
歡喜奉行。
阿濕貝經第四竟(四千一百九十九字)。
中阿含經卷第五十一(八千五百六字)(第五後誦)
便惡不善法轉減。
善法轉增。
我不說一切比丘行無放逸。
亦複不說一切比丘不行無放逸。
雲何比丘我說不行無放逸。
若有比丘俱解脫者。
雲何比丘有俱解脫。
若有比丘八解脫身觸成就遊。
已慧見諸漏已盡已知。
如是比丘有俱解脫。
此比丘我說不行無放逸。
所以者何。
此賢者本已行無放逸。
若此賢者本有放逸者。
終無是處。
是故我說此比丘不行無放逸。
若有比丘非俱解脫。
有慧解脫者。
雲何比丘有慧解脫。
若有比丘八解脫身不觸成就遊。
以慧見諸漏已盡已知。
如是比丘有慧解脫。
此比丘我說不行無放逸。
所以者何。
此賢者本已行無放逸。
若此賢者本有放逸者。
終無是處。
是故我說此比丘不行無放逸。
此二比丘我說不行無放逸。
雲何比丘我為說行無放逸。
若有比丘非俱解脫。
亦非慧解脫而有身證。
雲何比丘而有身證。
若有比丘八解脫身觸成就遊。
不以慧見諸漏已盡已知。
如是比丘而有身證。
此比丘我為說行無放逸。
我見此比丘行無放逸。
為有何果。
令我為此比丘說行無放逸耶。
或此比丘求于諸根。
習善知識。
行随順住止。
諸漏已盡得無漏。
心解脫.慧解脫。
于現法中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遊。
生已盡。
梵行已立。
所作已辦。
不更受有。
知如真。
謂我見此比丘行無放逸。
有如是果。
是故我為此比丘說行無放逸。
若有比丘非俱解脫。
非慧解脫。
亦非身證而有見到。
雲何比丘而有見到。
若有比丘一向決定信佛.法.衆。
随所聞法。
便以慧增上觀.增上忍。
如是比丘而有見到。
此比丘我說行無放逸。
我見此比丘行無放逸。
為有何果。
令我為此比丘說行無放逸耶。
或此比丘求于諸根。
習善知識。
行随順住止。
諸漏已盡得無漏。
心解脫.慧解脫。
于現法中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遊。
生已盡。
梵行已立。
所作已辦。
不更受有。
知如真。
謂我見此比丘行無放逸。
有如是果。
是故我為此比丘說行無放逸。
若有比丘非俱解脫。
非慧解脫。
又非身證。
亦非見到而有信解脫。
雲何比丘有信解脫。
若有比丘一向決定信佛.法.衆。
随所聞法。
以慧觀忍。
不如見到。
如是比丘有信解脫。
此比丘我為說行無放逸。
我見此比丘行無放逸。
為有何果。
令我為此比丘說行無放逸耶。
或此比丘求于諸根。
習善知識。
行随順住止。
諸漏已盡得無漏。
心解脫.慧解脫。
于現法中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遊。
生已盡。
梵行已立。
所作已辦。
不更受有。
知如真。
謂我見此比丘行無放逸。
有如是果。
是故我為此比丘說行無放逸。
若有比丘非俱解脫。
非慧解脫。
又非身證。
複非見倒。
亦非信解脫而有法行。
雲何比丘而有法行。
若有比丘一向決定信佛.法.衆。
随所聞法。
便以慧增上觀.增上忍。
如是比丘而有法行。
此比丘我為說行無放逸。
我見此比丘行無放逸。
為有何果。
令我為此比丘說行無放逸耶。
或此比丘求于諸根。
習善知識。
行随順住止。
于二果中必得一也。
或于現法得究竟智。
若有餘者得阿那含。
謂我見此比丘行無放逸。
有如是果。
是故我為此比丘說行無放逸。
若有比丘非俱解脫。
非慧解脫。
又非身證。
複非見到。
非信解脫。
亦非法行而有信行。
雲何比丘而有信行。
若有比丘一向決定信佛.法.衆。
随所聞法。
以慧觀忍。
不如法行。
如是比丘而有信行。
此比丘我為說行無放逸。
我見此比丘行無放逸。
為有何果。
令我為此比丘說行無放逸耶。
或此比丘求于諸根。
習善知識。
行随順住止。
于二果中必得一也。
或于現法得究竟智。
若有餘者得阿那含。
謂我見此比丘行無放逸。
有如是果。
是故我為此比丘說行無放逸此諸比丘我說行無放逸。
我不說一切諸比丘得究竟智。
亦複不說一切諸比丘初得究竟智。
然漸漸習學趣迹。
受教受诃。
然後諸比丘得究竟智。
此諸比丘所得究竟智。
雲何漸漸習學趣迹。
受教受诃。
然後諸比丘得究竟智。
此諸比丘所得究竟智耶。
或有信者便往詣。
往詣已便奉習。
奉習已便一心聽法。
一心聽法已便持法。
持法已便思惟。
思惟已便平量。
平量已便觀察。
賢聖弟子觀察已。
身谛作證。
慧增上觀。
彼作是念。
此谛我未曾身作證。
亦非慧增上觀。
此谛今身作證。
以慧增上觀。
如是漸漸習學趣迹。
受教受诃。
然後諸比丘得究竟智。
此諸比丘所得究竟智。
于是。
世尊告曰。
阿濕貝。
弗那婆修。
有法名四句。
我欲為汝說。
汝等欲知耶。
阿濕貝及弗那婆修白曰。
世尊。
我等是誰。
何由知法。
于是。
世尊便作是念。
此愚癡人。
越過于我此正法.律極大久遠。
若有法.律師貪著食.不離食者。
彼弟子不應速行放逸。
況複我不貪著食.遠離于食。
信弟子者應如是說。
世尊是我師。
我是世尊弟子。
世尊為我說法。
善逝為我說法。
令我長夜得義.得饒益安隐快樂。
彼信弟子于世尊境界多有所作。
于世尊境界多所饒益。
于世尊境界多有所行。
入世尊境界。
止世尊境界者。
若遊東方。
必得安樂。
無衆苦患。
若遊南方.西方.北方者。
必得安樂。
無衆苦患。
若信弟子于世尊境界多有所作。
于世尊境界多所饒益。
于世尊境界多有所行。
入世尊境界。
止世尊境界者。
我尚不說諸善法住。
況說衰退。
但當晝夜增長善法而不衰退。
若信弟子于世尊境界多有所作。
于世尊境界多所饒益。
于世尊境界多有所行。
入世尊境界。
止世尊境界者。
于二果中必得一也。
或于現世得究竟智。
或複有餘得阿那含。
佛說如是。
彼諸比丘聞佛所說。
歡喜奉行。
阿濕貝經第四竟(四千一百九十九字)。
中阿含經卷第五十一(八千五百六字)(第五後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