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阿含經卷第五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莫令此人寒熱.饑渴.有病.有憂有病憂。
莫塵.莫煙.莫塵煙。
所以者何。
複恐此人失去一眼。
是故親屬善将護之。
跋陀和利。
如是比丘少信.少愛.少有靖。
諸比丘等便作是念。
今此比丘少信.少愛.少有靖。
若我等苦治于此賢者。
今此賢者少信.少愛.少有靖。
因此必斷。
我等甯可善共将護于此賢者。
是故諸比丘善共将護。
猶如親屬護一眼人。
于是。
尊者跋陀和利即從坐起。
偏袒著衣。
叉手向佛。
白曰。
世尊。
何因何緣。
昔日少施設戒。
多有比丘遵奉持者。
何因何緣。
世尊今日多施設戒。
少有比丘遵奉持者。
世尊答曰。
跋陀和利。
若比丘衆不得利者。
衆便無喜好法。
若衆得利者。
衆便生喜好法。
生喜好法已。
世尊欲斷此喜好法故。
便為弟子施設于戒。
如是稱譽廣大。
上尊王所識知。
大有福.多學問。
跋陀和利。
若衆不多聞者。
衆便不生喜好法。
若衆多聞者。
衆便生喜好法。
衆生喜好法已。
世尊欲斷此喜好法故。
便為弟子施設戒。
跋陀和利。
不以斷現世漏故。
為弟子施設戒。
我以斷後世漏故。
為弟子施設戒。
跋陀和利。
是故我為弟子斷漏故施設戒。
至受我教。
跋陀和利。
我于昔時為諸比丘說清淨馬喻法。
此中何所因。
汝憶不耶。
尊者跋陀和利白曰。
世尊此中有所因。
所以者何。
世尊為諸比丘施設一坐食戒。
諸比丘衆皆奉學戒及世尊境界諸微妙法。
唯我說不堪任。
從坐起去。
以不學具戒及世尊境界諸微妙法故。
世尊。
是謂此中有所因。
世尊複告曰。
跋陀和利。
此中不但因是。
跋陀和利。
若我為諸比丘當說清淨馬喻法者。
汝必不一心。
不善恭敬。
不思念聽。
跋陀和利。
是謂此中更有因也。
于是。
尊者跋陀和利即從坐起。
偏袒著衣。
叉手向佛。
白曰。
世尊。
今正是時。
善逝。
今正是時。
若世尊為諸比丘說清淨馬喻法者。
諸比丘從世尊聞已。
當善受持。
世尊告曰。
跋陀和利。
猶如知禦馬者得清淨良馬。
彼知禦者先治其口。
治其口已。
則有不樂于動轉。
或欲或不欲。
所以者何。
以未曾治故。
跋陀和利。
若清淨良馬從禦者治。
第一治得成就彼禦馬者。
然複更治勒口.絆腳.絆腳.勒口而令驅行。
用令上阈。
堪任王乘無上行。
無上息治諸支節。
悉禦令成。
則有不樂于動轉。
或欲或不欲。
所以者何。
以數數治故。
跋陀和利。
若清淨良馬。
彼禦馬者數數治時得成就者。
彼于爾時調.善調。
得無上調.得第一無上調。
無上行.得第一行。
便中王乘。
食于王粟。
稱說王馬。
跋陀和利。
如是。
若時賢良智人成就十無學法。
無學正見。
乃至無學正智者。
彼于爾時調.善調。
得無上調.得第一無上調。
無上止.得第一止。
除一切曲。
除一切穢。
除一切怖。
除一切癡。
除一切谄。
止一切塵。
淨一切垢而無所著。
可敬可重。
可奉可祠。
一切天人良福田也。
佛說如是。
尊者跋陀和利及諸比丘聞佛所說。
歡喜奉行。
跋陀和利經第三竟(四千三百七字)。
(一九五)中阿含大品阿濕貝經第四(第五後誦) 我聞如是。
一時。
佛遊迦屍國。
與大比丘衆俱。
遊在一處。
告諸比丘。
我日一食。
日一食已。
無為無求。
無有病痛。
身體輕便。
氣力康強。
安隐快樂。
汝等亦應日一食。
日一食已。
無為無求。
無有病痛。
身體輕便。
氣力康強。
安隐快樂。
爾時。
世尊為比丘衆施設日一食戒。
諸比丘衆皆奉學戒及世尊境界諸微妙法。
于是。
世尊展轉到迦羅賴。
住迦羅賴北村屍攝和林。
爾時。
迦羅賴中有二比丘。
一名阿濕貝。
二名弗那婆修。
舊土地主.寺主.宗主。
彼朝食.暮食.晝食.過中食。
彼朝食.暮食.晝食.過中食已。
無為無求。
無有病痛。
身體輕便。
氣力康強。
安隐快樂。
衆多比丘聞已。
往詣阿濕貝及弗那婆修比丘所。
而語彼曰。
阿濕貝。
弗那婆修。
世尊遊迦屍國。
與大比丘衆俱。
遊在一處。
告諸比丘。
我日一食。
日一食已。
無為無求。
無有病痛。
身體輕便。
氣力康強。
安隐快樂。
汝等亦應日一食。
日一食已。
無為無求。
無有病痛。
身體輕便。
氣力康強。
安隐快樂。
爾時。
世尊為比丘衆施設日一食戒。
諸比丘衆皆奉學戒及世尊境界諸微妙法。
阿濕貝。
弗那婆修。
汝等亦應日一食。
日一食已。
無為無求。
無有病痛。
身體輕便。
氣力康強。
安隐快樂。
汝等莫違世尊及比丘衆。
阿濕貝.弗那婆修聞已。
報曰。
諸賢。
我等朝食.暮食.晝食.過中食。
朝食.暮食.晝食.過中食已。
無為無求。
無有病痛。
身體輕便。
氣力康強。
安隐快樂。
我等何緣舍現而須待後。
如是再三。
彼衆多比丘不能令阿濕貝及弗那婆修除惡邪見。
即從坐起。
舍之而去。
往詣佛所。
稽首佛足。
卻住一面。
白曰。
世尊。
此迦羅賴中有二比丘。
一名阿濕貝。
二名弗那婆修。
舊土地主.寺主.宗主。
彼朝食.暮食.晝食.過中食。
彼朝食.暮食.晝食.過中食已。
無為無求。
無有病痛。
身體輕便。
氣力康強。
安隐快樂。
世尊。
我等聞已。
便往至阿濕貝及弗那婆修比丘所。
而語彼曰。
阿濕貝。
弗那婆修。
世尊遊迦屍國。
與大比丘衆俱。
遊在一處。
告諸比丘。
我日一食。
日一食已。
無為無求。
無有病痛。
身體輕便。
氣力康強。
安隐快樂。
汝等亦應日一食。
日一食已。
無為無求。
無有病痛。
身體輕便。
氣力康強。
安隐快樂。
爾時。
世尊為比丘衆施設日一食戒。
諸比丘衆皆奉學戒及世尊境界諸微妙法。
阿濕貝。
弗那婆修。
汝等亦應日一食。
日一食已。
無為無求。
無有病痛。
身體輕便。
氣力康強。
安隐快樂。
汝等莫違世尊及比丘衆。
阿
莫塵.莫煙.莫塵煙。
所以者何。
複恐此人失去一眼。
是故親屬善将護之。
跋陀和利。
如是比丘少信.少愛.少有靖。
諸比丘等便作是念。
今此比丘少信.少愛.少有靖。
若我等苦治于此賢者。
今此賢者少信.少愛.少有靖。
因此必斷。
我等甯可善共将護于此賢者。
是故諸比丘善共将護。
猶如親屬護一眼人。
于是。
尊者跋陀和利即從坐起。
偏袒著衣。
叉手向佛。
白曰。
世尊。
何因何緣。
昔日少施設戒。
多有比丘遵奉持者。
何因何緣。
世尊今日多施設戒。
少有比丘遵奉持者。
世尊答曰。
跋陀和利。
若比丘衆不得利者。
衆便無喜好法。
若衆得利者。
衆便生喜好法。
生喜好法已。
世尊欲斷此喜好法故。
便為弟子施設于戒。
如是稱譽廣大。
上尊王所識知。
大有福.多學問。
跋陀和利。
若衆不多聞者。
衆便不生喜好法。
若衆多聞者。
衆便生喜好法。
衆生喜好法已。
世尊欲斷此喜好法故。
便為弟子施設戒。
跋陀和利。
不以斷現世漏故。
為弟子施設戒。
我以斷後世漏故。
為弟子施設戒。
跋陀和利。
是故我為弟子斷漏故施設戒。
至受我教。
跋陀和利。
我于昔時為諸比丘說清淨馬喻法。
此中何所因。
汝憶不耶。
尊者跋陀和利白曰。
世尊此中有所因。
所以者何。
世尊為諸比丘施設一坐食戒。
諸比丘衆皆奉學戒及世尊境界諸微妙法。
唯我說不堪任。
從坐起去。
以不學具戒及世尊境界諸微妙法故。
世尊。
是謂此中有所因。
世尊複告曰。
跋陀和利。
此中不但因是。
跋陀和利。
若我為諸比丘當說清淨馬喻法者。
汝必不一心。
不善恭敬。
不思念聽。
跋陀和利。
是謂此中更有因也。
于是。
尊者跋陀和利即從坐起。
偏袒著衣。
叉手向佛。
白曰。
世尊。
今正是時。
善逝。
今正是時。
若世尊為諸比丘說清淨馬喻法者。
諸比丘從世尊聞已。
當善受持。
世尊告曰。
跋陀和利。
猶如知禦馬者得清淨良馬。
彼知禦者先治其口。
治其口已。
則有不樂于動轉。
或欲或不欲。
所以者何。
以未曾治故。
跋陀和利。
若清淨良馬從禦者治。
第一治得成就彼禦馬者。
然複更治勒口.絆腳.絆腳.勒口而令驅行。
用令上阈。
堪任王乘無上行。
無上息治諸支節。
悉禦令成。
則有不樂于動轉。
或欲或不欲。
所以者何。
以數數治故。
跋陀和利。
若清淨良馬。
彼禦馬者數數治時得成就者。
彼于爾時調.善調。
得無上調.得第一無上調。
無上行.得第一行。
便中王乘。
食于王粟。
稱說王馬。
跋陀和利。
如是。
若時賢良智人成就十無學法。
無學正見。
乃至無學正智者。
彼于爾時調.善調。
得無上調.得第一無上調。
無上止.得第一止。
除一切曲。
除一切穢。
除一切怖。
除一切癡。
除一切谄。
止一切塵。
淨一切垢而無所著。
可敬可重。
可奉可祠。
一切天人良福田也。
佛說如是。
尊者跋陀和利及諸比丘聞佛所說。
歡喜奉行。
跋陀和利經第三竟(四千三百七字)。
(一九五)中阿含大品阿濕貝經第四(第五後誦) 我聞如是。
一時。
佛遊迦屍國。
與大比丘衆俱。
遊在一處。
告諸比丘。
我日一食。
日一食已。
無為無求。
無有病痛。
身體輕便。
氣力康強。
安隐快樂。
汝等亦應日一食。
日一食已。
無為無求。
無有病痛。
身體輕便。
氣力康強。
安隐快樂。
爾時。
世尊為比丘衆施設日一食戒。
諸比丘衆皆奉學戒及世尊境界諸微妙法。
于是。
世尊展轉到迦羅賴。
住迦羅賴北村屍攝和林。
爾時。
迦羅賴中有二比丘。
一名阿濕貝。
二名弗那婆修。
舊土地主.寺主.宗主。
彼朝食.暮食.晝食.過中食。
彼朝食.暮食.晝食.過中食已。
無為無求。
無有病痛。
身體輕便。
氣力康強。
安隐快樂。
衆多比丘聞已。
往詣阿濕貝及弗那婆修比丘所。
而語彼曰。
阿濕貝。
弗那婆修。
世尊遊迦屍國。
與大比丘衆俱。
遊在一處。
告諸比丘。
我日一食。
日一食已。
無為無求。
無有病痛。
身體輕便。
氣力康強。
安隐快樂。
汝等亦應日一食。
日一食已。
無為無求。
無有病痛。
身體輕便。
氣力康強。
安隐快樂。
爾時。
世尊為比丘衆施設日一食戒。
諸比丘衆皆奉學戒及世尊境界諸微妙法。
阿濕貝。
弗那婆修。
汝等亦應日一食。
日一食已。
無為無求。
無有病痛。
身體輕便。
氣力康強。
安隐快樂。
汝等莫違世尊及比丘衆。
阿濕貝.弗那婆修聞已。
報曰。
諸賢。
我等朝食.暮食.晝食.過中食。
朝食.暮食.晝食.過中食已。
無為無求。
無有病痛。
身體輕便。
氣力康強。
安隐快樂。
我等何緣舍現而須待後。
如是再三。
彼衆多比丘不能令阿濕貝及弗那婆修除惡邪見。
即從坐起。
舍之而去。
往詣佛所。
稽首佛足。
卻住一面。
白曰。
世尊。
此迦羅賴中有二比丘。
一名阿濕貝。
二名弗那婆修。
舊土地主.寺主.宗主。
彼朝食.暮食.晝食.過中食。
彼朝食.暮食.晝食.過中食已。
無為無求。
無有病痛。
身體輕便。
氣力康強。
安隐快樂。
世尊。
我等聞已。
便往至阿濕貝及弗那婆修比丘所。
而語彼曰。
阿濕貝。
弗那婆修。
世尊遊迦屍國。
與大比丘衆俱。
遊在一處。
告諸比丘。
我日一食。
日一食已。
無為無求。
無有病痛。
身體輕便。
氣力康強。
安隐快樂。
汝等亦應日一食。
日一食已。
無為無求。
無有病痛。
身體輕便。
氣力康強。
安隐快樂。
爾時。
世尊為比丘衆施設日一食戒。
諸比丘衆皆奉學戒及世尊境界諸微妙法。
阿濕貝。
弗那婆修。
汝等亦應日一食。
日一食已。
無為無求。
無有病痛。
身體輕便。
氣力康強。
安隐快樂。
汝等莫違世尊及比丘衆。
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