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阿含經卷第五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下。
或居高岩寂無音聲。
遠離。
無惡。
無有人民。
随順燕坐。
彼住遠離處。
修行精勤。
得增上心。
現法樂居。
彼住遠離處。
修行精勤。
安隐快樂。
以誣謗世尊戒。
及誣謗天諸智梵行者。
亦誣謗自戒。
彼誣謗世尊戒。
及誣謗天諸智梵行者。
亦誣謗自戒已。
便不生歡悅。
不生歡悅已。
便不生喜。
不生喜已。
便不止身。
不止身已。
便不覺樂。
不覺樂已。
便心不定。
跋陀和利。
賢聖弟子心不定已。
便不見如實.知如真。
跋陀和利。
于意雲何。
若有比丘學具戒者。
彼住無事處山林樹下。
或居高岩寂無音聲。
遠離。
無惡。
無有人民。
随順燕坐。
彼住遠離處。
修行精勤。
得增上心。
現法樂居。
彼住遠離處。
修行精勤。
安隐快樂已。
不誣謗世尊戒。
不誣謗天諸智梵行者。
亦不誣謗自戒。
彼不誣謗世尊戒。
不誣謗天諸智梵行者。
亦不誣謗自戒已。
便生歡悅。
生歡悅已。
便生喜。
生喜已。
便止身。
止身已。
便覺樂。
覺樂已。
便心定。
跋陀和利。
賢聖弟子心定已。
便見如實.知如真。
見如實.知如真已。
便離欲.離惡不善之法。
有覺.有觀。
離生喜.樂。
得初禅成就遊。
跋陀和利。
是謂彼于爾時得第一增上心。
即于現法得安樂居。
易不難得。
樂住無怖。
安隐快樂。
令升涅槃。
彼覺.觀已息。
内靖.一心。
無覺.無觀。
定生喜.樂。
得第二禅成就遊。
跋陀和利。
是謂彼于爾時得第二增上心。
即于現法得安樂居。
易不難得。
樂住無怖。
安隐快樂。
令升涅槃。
彼離于喜欲。
舍無求遊。
正念正智而身覺樂。
謂聖所說.聖所舍.念.樂住.空。
得第三禅成就遊。
跋陀和利。
是謂彼于爾時得第三增上心。
即于現法得安樂居。
易不難得。
樂住無怖。
安隐快樂。
令升涅槃。
彼樂滅.苦滅。
喜.憂本已滅。
不苦不樂.舍.念.清淨。
得第四禅成就遊。
跋陀和利。
是謂彼于爾時得第四增上心。
即于現法得安樂居。
易不難得。
樂住無怖。
安隐快樂。
令升涅槃。
彼如是得定。
心清淨。
無穢無煩。
柔軟善住。
得不動。
心覺憶宿命智通作證。
彼有行有相貌。
憶本無量昔所經曆。
謂一生.二生.百生.千生.成劫.敗劫.無量成敗劫。
彼衆生名某。
彼昔更曆。
我曾生彼。
如是姓.如是字.如是生.如是飲食.如是受苦樂.如是長壽.如是久住.如是壽訖。
此死生彼。
彼死生此。
我生在此。
如是姓.如是字.如是生.如是飲食.如是受苦樂.如是長壽.如是久住.如是壽訖。
跋陀和利。
是謂彼于爾時得此第一明達。
以本無放逸。
樂住遠離。
修行精勤。
謂無智滅而智生。
闇壞而明成。
無明滅而明生。
謂憶宿命智作證明達。
彼如是得定。
心清淨。
無穢無煩。
柔軟善住。
得不動。
心學于生死智通作證。
彼以清淨天眼出過于人。
見此衆生死時生時。
好色惡色。
妙與不妙。
往來善處及不善處。
随此衆生之所作業。
見其如真。
若此衆生成就身惡行。
口.意惡行。
诽謗聖人。
邪見成就邪見業。
彼因緣此。
身壞命終。
必至惡處。
生地獄中。
若此衆生成就身妙行。
口.意妙行。
不诽謗聖人。
正見成就正見業。
彼因緣此。
身壞命終。
必升善處。
上生天中。
跋陀和利。
是謂彼于爾時得第二明達。
以本無放逸。
樂住遠離。
修行精勤。
無智滅而智生。
闇壞而明成。
無明滅而明生。
謂生死智作證明達。
彼如是得定。
心清淨。
無穢無煩。
柔軟善住。
得不動。
心學漏盡智通作證。
彼知此苦如真。
知此苦習.知此苦滅.知此苦滅道如真。
知此漏如真。
知此漏習.知此漏滅.知此漏滅道如真。
彼如是知.如是見。
欲漏心解脫。
有漏.無明漏心解脫。
解脫已便知解脫。
生已盡。
梵行已立。
所作已辦。
不更受有。
知如真。
跋陀和利。
是謂彼于爾時得第三明達。
以本無放逸。
樂住遠離。
修行精勤。
無智滅而智生。
暗壞而明成。
無明滅而明生。
謂漏盡智作證明達。
于是。
尊者跋陀和利即從坐起。
偏袒著衣。
叉手向佛。
白曰。
世尊。
何因何緣。
諸比丘等同犯于戒。
或有苦治。
或不苦治。
世尊答曰。
跋陀和利。
或有比丘數數犯戒。
因數數犯戒故。
為諸梵行诃所見聞從他疑者。
彼為諸梵行诃所見聞從他疑已。
便說異異論外餘事。
嗔恚憎嫉。
發怒廣惡。
觸娆于衆。
輕慢于衆。
作如是說。
我今當作令衆歡喜而可意。
作如是意。
跋陀和利。
諸比丘便作是念。
然此賢者數數犯戒。
因數數犯戒故。
為諸梵行诃所見聞從他疑者。
彼為諸梵行诃所見聞從他疑已。
便說異異論外餘事。
嗔恚憎嫉。
發怒廣惡。
觸娆于衆。
輕慢于衆。
作如是說。
我今當作令衆歡喜而可意。
見已作是語。
諸尊。
當觀令久住。
跋陀和利。
諸比丘如是觀令久住。
或有比丘數數犯戒。
因數數犯戒故。
為諸梵行诃所見聞從他疑者。
彼為諸梵行诃所見聞從他疑已。
不說異異論外餘事。
不嗔恚憎嫉。
發怒廣惡。
不觸娆衆。
不輕慢衆。
不如是說。
我今當作令衆歡喜而可意。
不作如是意。
跋陀和利。
諸比丘便作是念。
然此賢者數數犯戒。
因數數犯戒故。
為諸梵行诃所見聞從他疑者。
彼為諸梵行诃所見聞從他疑已。
不說異異論外餘事。
不嗔恚憎嫉。
發怒廣惡。
不觸娆衆。
不輕慢衆。
不如是說。
我今當作令衆歡喜而可意。
見已而作是語。
諸尊。
當觀令早滅。
跋陀和利。
諸比丘如是觀令早滅。
輕犯禁戒亦複如是。
跋陀和利。
或有比丘有信.有愛.有靖。
今此比丘有信.有愛.有靖。
若我等苦治于此賢者。
今此賢者有信.有愛.有靖。
因此必斷。
我等甯可善共将護于此賢者。
諸比丘便善共将護。
跋陀和利。
譬若如人唯有一眼。
彼諸親屬為憐念愍傷。
求利及饒益。
求安隐快樂。
善共将護。
或居高岩寂無音聲。
遠離。
無惡。
無有人民。
随順燕坐。
彼住遠離處。
修行精勤。
得增上心。
現法樂居。
彼住遠離處。
修行精勤。
安隐快樂。
以誣謗世尊戒。
及誣謗天諸智梵行者。
亦誣謗自戒。
彼誣謗世尊戒。
及誣謗天諸智梵行者。
亦誣謗自戒已。
便不生歡悅。
不生歡悅已。
便不生喜。
不生喜已。
便不止身。
不止身已。
便不覺樂。
不覺樂已。
便心不定。
跋陀和利。
賢聖弟子心不定已。
便不見如實.知如真。
跋陀和利。
于意雲何。
若有比丘學具戒者。
彼住無事處山林樹下。
或居高岩寂無音聲。
遠離。
無惡。
無有人民。
随順燕坐。
彼住遠離處。
修行精勤。
得增上心。
現法樂居。
彼住遠離處。
修行精勤。
安隐快樂已。
不誣謗世尊戒。
不誣謗天諸智梵行者。
亦不誣謗自戒。
彼不誣謗世尊戒。
不誣謗天諸智梵行者。
亦不誣謗自戒已。
便生歡悅。
生歡悅已。
便生喜。
生喜已。
便止身。
止身已。
便覺樂。
覺樂已。
便心定。
跋陀和利。
賢聖弟子心定已。
便見如實.知如真。
見如實.知如真已。
便離欲.離惡不善之法。
有覺.有觀。
離生喜.樂。
得初禅成就遊。
跋陀和利。
是謂彼于爾時得第一增上心。
即于現法得安樂居。
易不難得。
樂住無怖。
安隐快樂。
令升涅槃。
彼覺.觀已息。
内靖.一心。
無覺.無觀。
定生喜.樂。
得第二禅成就遊。
跋陀和利。
是謂彼于爾時得第二增上心。
即于現法得安樂居。
易不難得。
樂住無怖。
安隐快樂。
令升涅槃。
彼離于喜欲。
舍無求遊。
正念正智而身覺樂。
謂聖所說.聖所舍.念.樂住.空。
得第三禅成就遊。
跋陀和利。
是謂彼于爾時得第三增上心。
即于現法得安樂居。
易不難得。
樂住無怖。
安隐快樂。
令升涅槃。
彼樂滅.苦滅。
喜.憂本已滅。
不苦不樂.舍.念.清淨。
得第四禅成就遊。
跋陀和利。
是謂彼于爾時得第四增上心。
即于現法得安樂居。
易不難得。
樂住無怖。
安隐快樂。
令升涅槃。
彼如是得定。
心清淨。
無穢無煩。
柔軟善住。
得不動。
心覺憶宿命智通作證。
彼有行有相貌。
憶本無量昔所經曆。
謂一生.二生.百生.千生.成劫.敗劫.無量成敗劫。
彼衆生名某。
彼昔更曆。
我曾生彼。
如是姓.如是字.如是生.如是飲食.如是受苦樂.如是長壽.如是久住.如是壽訖。
此死生彼。
彼死生此。
我生在此。
如是姓.如是字.如是生.如是飲食.如是受苦樂.如是長壽.如是久住.如是壽訖。
跋陀和利。
是謂彼于爾時得此第一明達。
以本無放逸。
樂住遠離。
修行精勤。
謂無智滅而智生。
闇壞而明成。
無明滅而明生。
謂憶宿命智作證明達。
彼如是得定。
心清淨。
無穢無煩。
柔軟善住。
得不動。
心學于生死智通作證。
彼以清淨天眼出過于人。
見此衆生死時生時。
好色惡色。
妙與不妙。
往來善處及不善處。
随此衆生之所作業。
見其如真。
若此衆生成就身惡行。
口.意惡行。
诽謗聖人。
邪見成就邪見業。
彼因緣此。
身壞命終。
必至惡處。
生地獄中。
若此衆生成就身妙行。
口.意妙行。
不诽謗聖人。
正見成就正見業。
彼因緣此。
身壞命終。
必升善處。
上生天中。
跋陀和利。
是謂彼于爾時得第二明達。
以本無放逸。
樂住遠離。
修行精勤。
無智滅而智生。
闇壞而明成。
無明滅而明生。
謂生死智作證明達。
彼如是得定。
心清淨。
無穢無煩。
柔軟善住。
得不動。
心學漏盡智通作證。
彼知此苦如真。
知此苦習.知此苦滅.知此苦滅道如真。
知此漏如真。
知此漏習.知此漏滅.知此漏滅道如真。
彼如是知.如是見。
欲漏心解脫。
有漏.無明漏心解脫。
解脫已便知解脫。
生已盡。
梵行已立。
所作已辦。
不更受有。
知如真。
跋陀和利。
是謂彼于爾時得第三明達。
以本無放逸。
樂住遠離。
修行精勤。
無智滅而智生。
暗壞而明成。
無明滅而明生。
謂漏盡智作證明達。
于是。
尊者跋陀和利即從坐起。
偏袒著衣。
叉手向佛。
白曰。
世尊。
何因何緣。
諸比丘等同犯于戒。
或有苦治。
或不苦治。
世尊答曰。
跋陀和利。
或有比丘數數犯戒。
因數數犯戒故。
為諸梵行诃所見聞從他疑者。
彼為諸梵行诃所見聞從他疑已。
便說異異論外餘事。
嗔恚憎嫉。
發怒廣惡。
觸娆于衆。
輕慢于衆。
作如是說。
我今當作令衆歡喜而可意。
作如是意。
跋陀和利。
諸比丘便作是念。
然此賢者數數犯戒。
因數數犯戒故。
為諸梵行诃所見聞從他疑者。
彼為諸梵行诃所見聞從他疑已。
便說異異論外餘事。
嗔恚憎嫉。
發怒廣惡。
觸娆于衆。
輕慢于衆。
作如是說。
我今當作令衆歡喜而可意。
見已作是語。
諸尊。
當觀令久住。
跋陀和利。
諸比丘如是觀令久住。
或有比丘數數犯戒。
因數數犯戒故。
為諸梵行诃所見聞從他疑者。
彼為諸梵行诃所見聞從他疑已。
不說異異論外餘事。
不嗔恚憎嫉。
發怒廣惡。
不觸娆衆。
不輕慢衆。
不如是說。
我今當作令衆歡喜而可意。
不作如是意。
跋陀和利。
諸比丘便作是念。
然此賢者數數犯戒。
因數數犯戒故。
為諸梵行诃所見聞從他疑者。
彼為諸梵行诃所見聞從他疑已。
不說異異論外餘事。
不嗔恚憎嫉。
發怒廣惡。
不觸娆衆。
不輕慢衆。
不如是說。
我今當作令衆歡喜而可意。
見已而作是語。
諸尊。
當觀令早滅。
跋陀和利。
諸比丘如是觀令早滅。
輕犯禁戒亦複如是。
跋陀和利。
或有比丘有信.有愛.有靖。
今此比丘有信.有愛.有靖。
若我等苦治于此賢者。
今此賢者有信.有愛.有靖。
因此必斷。
我等甯可善共将護于此賢者。
諸比丘便善共将護。
跋陀和利。
譬若如人唯有一眼。
彼諸親屬為憐念愍傷。
求利及饒益。
求安隐快樂。
善共将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