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阿含經卷第二
關燈
小
中
大
。
爾時。
世尊告諸比丘。
以知.以見故諸漏得盡。
非不知.非不見也。
雲何以知.以見故諸漏得盡耶。
有正思惟.不正思惟。
若不正思惟者。
未生欲漏而生。
已生便增廣。
未生有漏.無明漏而生。
已生便增廣。
若正思惟者。
未生欲漏而不生。
已生便滅。
未生有漏.無明漏而不生。
已生便滅。
然凡夫愚人不得聞正法。
不值真知識。
不知聖法。
不調禦聖法。
不知如真法。
不正思惟者。
未生欲漏而生。
已生便增廣。
未生有漏.無明漏而生。
已生便增廣。
正思惟者。
未生欲漏而不生。
已生便滅。
未生有漏.無明漏而不生。
已生便滅。
不知如真法故。
不應念法而念。
應念法而不念。
以不應念法而念。
應念法而不念故。
未生欲漏而生。
已生便增廣。
未生有漏.無明漏而生。
已生便增廣。
多聞聖弟子得聞正法。
值真知識。
調禦聖法。
知如真法。
不正思惟者。
未生欲漏而生。
已生便增廣。
未生有漏.無明漏而生。
已生便增廣。
正思惟者。
未生欲漏而不生。
已生便滅。
未生有漏.無明漏而不生。
已生便滅。
知如真法已。
不應念法不念。
應念法便念。
以不應念法不念。
應念法便念故。
未生欲漏而不生。
已生便滅。
未生有漏.無明漏而不生。
已生便滅也。
有七斷漏.煩惱.憂戚法。
雲何為七。
有漏從見斷。
有漏從護斷。
有漏從離斷。
有漏從用斷。
有漏從忍斷。
有漏從除斷。
有漏從思惟斷。
雲何有漏從見斷耶。
凡夫愚人不得聞正法。
不值真知識。
不知聖法。
不調禦聖法。
不知如真法。
不正思惟故。
便作是念。
我有過去世。
我無過去世。
我何因過去世。
我雲何過去世耶。
我有未來世。
我無未來世。
我何因未來世。
我雲何未來世耶。
自疑己身何謂。
是雲何是耶。
今此衆生從何所來。
當至何所。
本何因有。
當何因有。
彼作如是不正思惟。
于六見中随其見生而生真有神。
此見生而生真無神。
此見生而生神見神。
此見生而生神見非神。
此見生而生非神見神。
此見生而生此是神。
能語.能知.能作.教.作起.教起。
生彼彼處。
受善惡報。
定無所從來。
定不有.定不當有。
是謂見之弊。
為見所動。
見結所系。
凡夫愚人以是之故。
便受生.老.病.死苦也。
多聞聖弟子得聞正法。
值真知識。
調禦聖法。
知如真法。
知苦如真。
知苦習.知苦滅.知苦滅道如真。
如是知如真已。
則三結盡。
身見.戒取.疑三結盡已。
得須陀洹。
不堕惡法。
定趣正覺。
極受七有。
天上人間七往來已。
便得苦際。
若不知見者。
則生煩惱.憂戚。
知見則不生煩惱.憂戚。
是謂有漏從見斷也。
雲何有漏從護斷耶。
比丘。
眼見色護眼根者。
以正思惟不淨觀也。
不護眼根者。
不正思惟以淨觀也。
若不護者。
則生煩惱.憂戚。
護則不生煩惱.憂戚。
如是耳.鼻.舌.身.意知法。
護意根者。
以正思惟不淨觀也。
不護意根者。
不正思惟以淨觀也。
若不護者。
則生煩惱.憂戚。
護則不生煩惱.憂戚。
是謂有漏從護斷也。
雲何有漏從離斷耶。
比丘。
見惡象則當遠離。
惡馬.惡牛.惡狗.毒蛇.惡道.溝坑.屏廁.江河.深泉.山岩.惡知識.惡朋友.惡異道.惡闾裡.惡居止。
若諸梵行與其同處。
人無疑者而使有疑。
比丘者應當離。
惡知識.惡朋友.惡異道.惡闾裡.惡居止。
若諸梵行與其同處。
人無疑者而使有疑。
盡當遠離。
若不離者。
則生煩惱.憂戚。
離則不生煩惱.憂戚。
是謂有漏從離斷也。
雲何有漏從用斷耶。
比丘。
若用衣服。
非為利故。
非以貢高故。
非為嚴飾故。
但為蚊虻.風雨.寒熱故。
以慚愧故也。
若用飲食。
非為利故。
非以貢高故。
非為肥悅故。
但為令身久住。
除煩惱.憂戚故。
以行梵行故。
欲令故病斷。
新病不生故。
久住安隐無病故也。
若用居止房舍.床褥.卧具。
非為利故。
非以貢高故。
非為嚴飾故。
但為疲惓得止息故。
得靜坐故也。
若用湯藥。
非為利故。
非以貢高故。
非為肥悅故。
但為除病惱故。
攝禦命根故。
安隐無病故。
若不用者。
則生煩惱.憂戚。
用則不生煩惱.憂戚。
是謂有漏從用斷也。
雲何有漏從忍斷耶。
比丘。
精進斷惡不善。
修善法故。
常有起想。
專心精勤。
身體.皮肉.筋骨.血髓皆令幹竭。
不舍精進。
要得所求。
乃舍精進。
比丘。
複當堪忍饑渴.寒熱.蚊虻蠅蚤虱。
風日所逼。
惡聲捶杖。
亦能忍之。
身遇諸病。
極為苦痛。
至命欲絕。
諸不可樂。
皆能堪忍。
若不忍者。
則生煩惱.憂戚。
忍則不生煩惱.憂戚。
是謂有漏從忍斷也。
雲何有漏從除斷耶。
比丘。
生欲念不除斷舍離。
生恚念.害念不除斷舍離。
若不除者。
則生煩惱.憂戚。
除則不生煩惱.憂戚。
是謂有漏從除斷也。
雲何有漏從思惟斷耶。
比丘。
思惟初念覺支。
依離.依無欲.依于滅盡。
起至出要。
法精進喜息定。
思惟第七舍覺支。
依離依無欲依于滅盡。
趣至出要。
若不思惟者。
則生煩惱.憂戚。
思惟則不生煩惱.憂戚。
是謂有漏從思惟斷也。
若使比丘有漏從見斷則以見斷。
有漏從護斷則以護斷。
有漏從離斷則以離斷。
有漏從用斷則以用斷。
有漏從忍斷則以忍斷。
有漏從除斷則以除斷。
有漏從思惟斷則以思惟斷。
是謂比丘一切漏盡諸結已解。
能以正智而得苦際。
佛說如是。
彼諸比丘聞佛所說。
歡喜奉行。
漏盡經第十竟(千六百二十一字)。
中阿含經卷第二(七千九百三十四字)
爾時。
世尊告諸比丘。
以知.以見故諸漏得盡。
非不知.非不見也。
雲何以知.以見故諸漏得盡耶。
有正思惟.不正思惟。
若不正思惟者。
未生欲漏而生。
已生便增廣。
未生有漏.無明漏而生。
已生便增廣。
若正思惟者。
未生欲漏而不生。
已生便滅。
未生有漏.無明漏而不生。
已生便滅。
然凡夫愚人不得聞正法。
不值真知識。
不知聖法。
不調禦聖法。
不知如真法。
不正思惟者。
未生欲漏而生。
已生便增廣。
未生有漏.無明漏而生。
已生便增廣。
正思惟者。
未生欲漏而不生。
已生便滅。
未生有漏.無明漏而不生。
已生便滅。
不知如真法故。
不應念法而念。
應念法而不念。
以不應念法而念。
應念法而不念故。
未生欲漏而生。
已生便增廣。
未生有漏.無明漏而生。
已生便增廣。
多聞聖弟子得聞正法。
值真知識。
調禦聖法。
知如真法。
不正思惟者。
未生欲漏而生。
已生便增廣。
未生有漏.無明漏而生。
已生便增廣。
正思惟者。
未生欲漏而不生。
已生便滅。
未生有漏.無明漏而不生。
已生便滅。
知如真法已。
不應念法不念。
應念法便念。
以不應念法不念。
應念法便念故。
未生欲漏而不生。
已生便滅。
未生有漏.無明漏而不生。
已生便滅也。
有七斷漏.煩惱.憂戚法。
雲何為七。
有漏從見斷。
有漏從護斷。
有漏從離斷。
有漏從用斷。
有漏從忍斷。
有漏從除斷。
有漏從思惟斷。
雲何有漏從見斷耶。
凡夫愚人不得聞正法。
不值真知識。
不知聖法。
不調禦聖法。
不知如真法。
不正思惟故。
便作是念。
我有過去世。
我無過去世。
我何因過去世。
我雲何過去世耶。
我有未來世。
我無未來世。
我何因未來世。
我雲何未來世耶。
自疑己身何謂。
是雲何是耶。
今此衆生從何所來。
當至何所。
本何因有。
當何因有。
彼作如是不正思惟。
于六見中随其見生而生真有神。
此見生而生真無神。
此見生而生神見神。
此見生而生神見非神。
此見生而生非神見神。
此見生而生此是神。
能語.能知.能作.教.作起.教起。
生彼彼處。
受善惡報。
定無所從來。
定不有.定不當有。
是謂見之弊。
為見所動。
見結所系。
凡夫愚人以是之故。
便受生.老.病.死苦也。
多聞聖弟子得聞正法。
值真知識。
調禦聖法。
知如真法。
知苦如真。
知苦習.知苦滅.知苦滅道如真。
如是知如真已。
則三結盡。
身見.戒取.疑三結盡已。
得須陀洹。
不堕惡法。
定趣正覺。
極受七有。
天上人間七往來已。
便得苦際。
若不知見者。
則生煩惱.憂戚。
知見則不生煩惱.憂戚。
是謂有漏從見斷也。
雲何有漏從護斷耶。
比丘。
眼見色護眼根者。
以正思惟不淨觀也。
不護眼根者。
不正思惟以淨觀也。
若不護者。
則生煩惱.憂戚。
護則不生煩惱.憂戚。
如是耳.鼻.舌.身.意知法。
護意根者。
以正思惟不淨觀也。
不護意根者。
不正思惟以淨觀也。
若不護者。
則生煩惱.憂戚。
護則不生煩惱.憂戚。
是謂有漏從護斷也。
雲何有漏從離斷耶。
比丘。
見惡象則當遠離。
惡馬.惡牛.惡狗.毒蛇.惡道.溝坑.屏廁.江河.深泉.山岩.惡知識.惡朋友.惡異道.惡闾裡.惡居止。
若諸梵行與其同處。
人無疑者而使有疑。
比丘者應當離。
惡知識.惡朋友.惡異道.惡闾裡.惡居止。
若諸梵行與其同處。
人無疑者而使有疑。
盡當遠離。
若不離者。
則生煩惱.憂戚。
離則不生煩惱.憂戚。
是謂有漏從離斷也。
雲何有漏從用斷耶。
比丘。
若用衣服。
非為利故。
非以貢高故。
非為嚴飾故。
但為蚊虻.風雨.寒熱故。
以慚愧故也。
若用飲食。
非為利故。
非以貢高故。
非為肥悅故。
但為令身久住。
除煩惱.憂戚故。
以行梵行故。
欲令故病斷。
新病不生故。
久住安隐無病故也。
若用居止房舍.床褥.卧具。
非為利故。
非以貢高故。
非為嚴飾故。
但為疲惓得止息故。
得靜坐故也。
若用湯藥。
非為利故。
非以貢高故。
非為肥悅故。
但為除病惱故。
攝禦命根故。
安隐無病故。
若不用者。
則生煩惱.憂戚。
用則不生煩惱.憂戚。
是謂有漏從用斷也。
雲何有漏從忍斷耶。
比丘。
精進斷惡不善。
修善法故。
常有起想。
專心精勤。
身體.皮肉.筋骨.血髓皆令幹竭。
不舍精進。
要得所求。
乃舍精進。
比丘。
複當堪忍饑渴.寒熱.蚊虻蠅蚤虱。
風日所逼。
惡聲捶杖。
亦能忍之。
身遇諸病。
極為苦痛。
至命欲絕。
諸不可樂。
皆能堪忍。
若不忍者。
則生煩惱.憂戚。
忍則不生煩惱.憂戚。
是謂有漏從忍斷也。
雲何有漏從除斷耶。
比丘。
生欲念不除斷舍離。
生恚念.害念不除斷舍離。
若不除者。
則生煩惱.憂戚。
除則不生煩惱.憂戚。
是謂有漏從除斷也。
雲何有漏從思惟斷耶。
比丘。
思惟初念覺支。
依離.依無欲.依于滅盡。
起至出要。
法精進喜息定。
思惟第七舍覺支。
依離依無欲依于滅盡。
趣至出要。
若不思惟者。
則生煩惱.憂戚。
思惟則不生煩惱.憂戚。
是謂有漏從思惟斷也。
若使比丘有漏從見斷則以見斷。
有漏從護斷則以護斷。
有漏從離斷則以離斷。
有漏從用斷則以用斷。
有漏從忍斷則以忍斷。
有漏從除斷則以除斷。
有漏從思惟斷則以思惟斷。
是謂比丘一切漏盡諸結已解。
能以正智而得苦際。
佛說如是。
彼諸比丘聞佛所說。
歡喜奉行。
漏盡經第十竟(千六百二十一字)。
中阿含經卷第二(七千九百三十四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