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識論觀心法要卷第九
關燈
小
中
大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利樂他願。
即衆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也。
思擇。
即慧行力。
修習。
即定行力。
受用法樂智。
即後得智。
覺一切法自相共相不迷不謬。
成熟有情智。
即後得智。
觀一切機利鈍生熟應病與藥。
(癸)二出體門 此十性者。
施以無貪。
及彼所起(行施時。
身口意)三業為性。
戒以受學菩薩戒時。
三業為性。
忍以無嗔。
精進(明)審(善)慧。
及彼所起(忍時)三業為性。
精進以勤。
及彼所起(進時)三業為性。
靜慮但以等持為性。
後五皆以(七覺支中)擇法(覺支)為性。
(論中)說(般若)是根本(智。
方便等四是)後得智故。
有義。
第八(願度。
)以(善)欲(善)勝解及信為性。
(以凡弘誓)願(必)以此三為自性故。
此(上皆)說自性。
若并眷屬。
一一皆以一切俱行(之)功德為性。
受菩薩戒時三業。
謂心希無上菩提。
緣三寶境。
秉受羯磨。
由此思業所熏成種。
發得任運止惡行善功能。
名為無作假色。
盡未來時。
斷一切惡。
修一切善。
度一切生。
是謂三聚淨戒之體性也。
等持。
即三麼地。
别境中之善定也。
擇法。
即别境中善慧。
本後二智。
皆慧心所之所攝故。
若約眷屬。
則一一波羅蜜多。
必有信慚愧三善根等。
及善别境善徧行與之相應。
皆可準思。
(癸)三明相門 此十相者。
要七最勝之所攝受。
方可建立波羅蜜多。
一安住最勝。
謂要安住菩薩種性。
二依止最勝。
謂要依止大菩提心。
三意樂最勝。
謂要悲愍一切有情。
四事業最勝。
謂要具行一切事勝。
五巧便最勝。
謂要無相智所攝受。
六回向最勝。
謂要回向無上菩提。
七清淨最勝。
謂要不為二障間雜。
若非此七所攝受者。
所行施等。
非到彼岸。
由斯施等十。
對波羅蜜多。
一一皆應四句分别。
二乘及世間善人。
亦有布施持戒等行。
故雲要七最勝之所攝受。
方名波羅蜜多。
一安住菩薩種性。
即前所說二種種性也。
若非菩薩種性。
則所行施戒等善。
但感人天二乘等果。
不成無上大菩提故。
二依止大菩提心者。
謂必上求佛道。
修行施戒等善。
方不堕有漏故。
三意樂悲愍有情者。
謂必下化衆生。
修行施戒等善。
方不偏自利故。
四具行一切善事者。
謂以無分劑無厭足心。
修行施戒等善。
方能增長滿足勝資糧故。
五要巧便無相智者。
謂達三輪體空。
修行施戒等善。
方令福與虛空等故。
六要回向無上道者。
謂随一一所修。
皆令正趨極果。
方不傍感異熟果故。
七要清淨無間雜者。
謂随一一所修。
皆能三時無悔。
不被煩惱智障之所間雜。
方能速疾到彼岸故。
言四句分别者。
共有三種四句。
且初單約施言。
一是施非波羅蜜。
不與七勝相應而行施故。
二是波羅蜜非施。
随喜他施具七勝故。
三亦施亦波羅蜜。
七勝相應而行施故。
四非施非波羅蜜。
雖亦随喜他施。
不與七勝相應故。
戒等九度。
例此各作四句可知。
二約次第修者以明四句。
初施度中。
但有二句。
一是施非度。
二是施是度。
次戒度中。
對施得明四句。
一是戒非度。
不與七勝相應故。
二是度非戒。
即前布施具七勝故。
三亦戒亦度。
具七勝而持戒故。
四非戒非度。
謂前布施不具七勝故。
忍望戒等。
例此可知。
三不約次第者。
諸度互望。
各作四句。
如常可知。
唯第六般若。
止有三句。
未有是波羅蜜。
而非般若者故。
(癸)四無增減門 此但有十。
不增減者。
謂十地中。
對治十障。
證十真如。
無增減故。
○複次前六不增減者。
為除六種相違障故。
漸次修行諸佛法故。
漸次成熟諸有情故。
此如餘論廣說應知。
又施等三。
(名為人天趣中)增上生道。
(施)感大财。
(戒感大)體。
及(忍感大)眷屬故。
精進等三。
(名為)決定勝道。
(精進)能伏煩惱。
(依定發通。
)成熟有情。
及(以慧成熟)佛法故。
諸菩薩道。
唯有此(增上生及決定勝之)二(種耳。
)又前三種。
饒益有情。
施彼資财。
(戒)不損惱彼。
(忍)堪忍彼惱。
而饒益故。
精進等三。
對治煩惱。
雖未伏滅。
而能精勤修對治彼諸善加行。
(禅能)永伏(煩惱。
慧能)永滅諸煩惱故。
又由施等(三度。
是大悲饒益有情。
)不住涅槃。
及由(進等)後三。
(是大智伏滅諸惑。
)不住生死。
為無住處涅槃資糧。
由此前六。
不增不減。
○後唯四者。
為助前六。
令修滿足。
不增減故。
方便善巧。
助施等三。
願助精進。
力助靜慮。
智助般若。
令修滿故。
如解深密。
廣說應知。
先明十無增減。
次明六無增減。
後明以四助六。
故無增減。
義并可知。
(癸)五次第門 十次第者。
謂由前前。
引發後後。
及由後後。
持淨前前。
又前前粗。
後後細故。
易難修習。
次第如是。
釋總(名波羅蜜。
)别名(施戒等。
)如餘處說。
前前引發後後者。
由施引戒。
由戒引忍。
乃至由力引智也。
後後持淨前前者。
由智持故力淨。
由力持故願淨。
乃至由戒持故施淨也。
前前粗者。
施粗于戒。
戒粗于忍。
乃至力粗于智也。
後後細者。
智細于力。
力細于願。
乃至戒細于施也。
修施易。
修戒難。
修戒易。
修忍難。
乃至修願易。
修力難。
修力易。
修智難。
是故依此諸義。
而立次第。
(癸)六五修門 此十修者。
有五種修。
一依止任持修。
二依止作意修。
三依止意樂修。
四依止方便修。
五依止自在修。
依此五修。
修習十種波羅蜜多皆得圓滿。
如集論等廣說其相。
一依止任持修者。
複有四種。
一依止因。
謂種性力。
二依止報。
謂勝自體力。
三依止願。
謂本願力。
四依止簡擇。
謂慧力也。
二依止作意修者。
亦有四種。
一勝解作意。
于十度相應經教。
起增上勝解故。
二愛味作意。
于得十度見勝功德。
起深愛味故。
三随喜作意。
于一切所行十度。
深生随喜故。
四喜樂作意。
于自他當來勝品十度。
深生願樂故。
三依止意樂修者。
複有六種。
一無厭意樂。
修行施等無厭足故。
二廣大意樂。
無退無斷至究竟故。
三歡喜意樂。
于所攝有情生大歡喜故。
四恩德意樂。
觀諸有情有大恩德。
能資助我無上大菩提故。
五無染意樂。
不希報恩異熟果故。
六善好意樂。
以施等福。
共諸有情。
回向無上大菩提故。
四依止方便修者。
謂無分别智。
觀察三輪。
皆清淨故。
五依止自在修者。
謂身自在。
行自在。
說自在。
身自在者。
謂自性受用二身。
行自在者。
謂變化身。
說自在者。
謂能宣說十度一切差别無有滞礙。
(癸)七自類相攝門 此十攝者。
謂(若總論相攝。
則)十(種行。
)一一皆攝一切波羅蜜多。
互相順故。
(若别論相攝。
複有二義。
一者)依修前行而引後者。
前攝于後。
(以後)必待前(所引)故。
後不攝前。
(以前)不待後(引生)故。
(二者)依修後行持淨前者。
後攝于前。
(以能)持淨前故。
前不攝後。
(前)非持淨(後)故。
若依純雜而修習者。
展轉相望。
應作四句。
一是純非雜。
二是雜非純。
三亦純亦雜。
四非純非雜也。
又或即前三種四句。
(癸)八六十互攝門 此實有十。
而說六者。
應知後四。
(皆屬)第六所攝。
開為十者。
第六唯攝無分别智。
後四皆是後得智攝。
(以方便等智。
皆)緣世俗(而生起)故。
(癸)九感果門 此十(行所感)果者。
有漏(十行所感)有四。
(謂等流果。
異熟果。
增上果。
士用果。
但)除離系果。
無漏(十行所感)有四。
(謂等流果。
增上果。
士用果。
離系果。
但)除異熟果。
而有處說具五果者。
或(依)互相資(說。
)或(有漏無漏)二(行)合說。
能永斷除自所對治。
是諸度離系果。
于現法中。
由此施等。
攝受自他。
是士用果。
于當來世。
後後增勝。
展轉生起。
是等流果。
成大菩提。
是增上果。
感大财富。
往生善趣。
無怨無壞。
多諸喜樂。
有情中尊。
身無損害。
廣大宗族。
是施等異熟果。
此即有漏無漏合說也。
(癸)十三學相攝門又二。
初明三學相。
二明相攝義。
(子)今初 十與三學互相攝者。
戒學有三。
一律儀戒。
謂正遠離所應離法。
二攝善法戒。
謂正修證應修證法。
三饒益有情戒。
謂正利樂一切有情。
此與二乘有共不共。
(此戒)甚深廣大。
如餘處說。
言有共不共者。
唯律儀與二乘共。
而開遮亦複有異。
餘二皆不共二乘也。
随一一戒。
豎窮三谛之底。
故甚深。
橫該十界之法。
故廣大。
定學有四。
一大乘光明定。
謂此(定)能發照了大乘理教行果智光明故。
二集福王定。
謂此(定)自在集無邊福。
如王勢力。
無等雙故。
三賢守定。
謂此(定)能守世出世間賢善法故。
四徤行定。
謂佛菩薩大徤有情之所行故。
此四所緣。
對治。
堪能。
引發。
作業。
如餘處說。
一大乘光明定者。
般若德也。
大乘理。
謂二空真如。
大乘教。
謂十二部經。
大乘行。
謂十度五行。
大乘果。
謂無上菩提。
唯此定能發智光以照了之。
故名為光明定。
二集福王定者。
解脫德也。
集無邊福。
謂具修萬行資糧無分劑故。
三賢守定者。
法身德也。
世出世間諸賢善法。
皆依法身生長。
皆為法身所任持故。
徤行定者。
首楞嚴三昧也。
一心三止三觀。
非大徤有情不能行故。
此四所緣者。
謂大乘法為所緣故。
對治者。
謂一切法總相緣智。
以楔出楔道理。
遣本識中一切障種故。
(以細智除粗惑。
)堪能者。
謂住靜慮樂。
随其所欲而受生故。
(雖得禅定。
不随禅生。
雖示受生。
不失定意。
)引發者。
謂能引發一切世界無礙神通故。
作業者。
謂能振動(一切世界)熾然(威德。
)徧滿(光明。
)顯示(諸餘佛土。
)轉變(淨穢。
)往來(彼此。
)卷舒(塵刹。
)一切色像皆入身中。
所往(諸處示)同(其)類。
或顯(現。
)或隐(藏。
)所作自在。
伏他神通。
施辯(施)念(施)樂。
施大光明。
引發如是大神通故。
又能引發攝諸難行十難行故。
(一自誓難行。
誓受無上菩提願故。
二不退難行。
生死衆苦不能退故。
三不背難行。
一切有情雖行邪行而不棄故。
四現前難行。
怨有情所現作一切饒益事故。
五不染難行。
生在世間不為世法所染污故。
六勝解難行。
于大乘中雖未能了。
然于一切廣大甚深生信解故。
七通達難行。
具能通達生法二空故。
八随覺難行。
于諸如來所說甚深秘密言詞能随覺故。
九不難不染難行。
不舍生死而不染故。
十加行難行。
能修諸佛安住解脫一切障礙窮生死際。
不作功用。
常起一切有情一切義利行故。
)又能引發修到彼岸成熟有情。
淨佛國土諸佛法故。
應知亦是菩薩等持作業差别。
慧學有三。
一加行無分别慧。
二根本無分别慧。
三後得無分别慧。
此三自性所依。
因緣所緣。
行(相)等。
如餘處說。
加行無分别慧者。
是尋思慧。
亦名為希求慧。
即根本無分别慧之因。
由此能生無分别慧。
是故亦得無分别名也。
根本無分别慧者。
是正證慧。
亦名為内證慧。
即無所得智。
觸證真如。
不思議出世慧也。
後得無分别慧者。
是起用慧。
亦名為攝持慧。
即根本無分别慧之果。
是故亦得無分别名也。
此三自性者。
離五種相。
一離無作意。
(若謂無作意即無分别慧。
則睡悶醉絕等。
應成無分别慧。
)二離過尋伺。
(若謂過尋伺即無分别慧。
則二禅已上應成此慧。
)三離想受滅。
(若謂心心所不轉是無分别慧。
則無想滅定等應成此慧。
而實不然。
)四離色自性。
(若謂如色自性。
是無分别慧。
則牆壁瓦礫。
應是此慧。
而實不然。
)五離于真義異計度。
(若計度言。
此是真如無分别義。
以此計度。
名無分别慧者。
則應此慧仍有分别。
而實不然。
故以五相反顯無分别慧。
不堕此失。
令人自悟。
)離此五相。
是名無分别慧自性。
(譬如眼識緣色。
現量證見。
不帶名言。
不計為外。
即是真智緣真如義。
)此三所依者。
非心。
(非思義故。
)非非心。
(心種類故。
)此三因緣者。
聞熏習及如理作意。
此三所緣者。
二空所顯真如。
此三行相者。
無分别。
無取相等者。
等于任持乃至甚深也。
此三任持者。
一切諸行依之進趣增長。
此三助伴者。
一資糧道。
即施戒忍精。
二依止道。
即禅波羅蜜。
此三異熟者。
乃至未成佛果以前。
恒于佛二會中受生。
(若得加行無分别慧。
于變化身會中受生。
若得根本無分别慧。
于受用身會中受生。
)此三等流者。
後後生中。
無分别慧。
展勝增勝。
此三出離者。
離異生性。
于十地道成辦相應。
此三究竟者。
得清淨三身。
及最上自在。
此三勝利者。
加行勝利。
由信解力。
種種重惡所不能染。
根本勝利。
成辦相應。
解脫一切二障種子。
後得勝利。
常行世間。
非諸世法之所能染。
此三差别者。
加行無差别慧。
求證真如而未能證。
寂無言說。
譬如啞人。
求受境界而未能受。
亦不能說。
根本無分别慧。
正證真如。
離諸戲論。
譬如啞人正受境界。
無所言說。
後得無分别慧。
返照真如現證境界。
能起言教。
譬如不啞之人。
受諸境界。
起諸言說。
又加行如五識求受境界。
根本如五識正受境界。
後得如意識受諸境界等。
此根本後得譬喻者。
根本如閉目。
後得如開目。
根本如虛空。
後得現色像。
此無分别慧所作事者。
如摩尼任運雨寶。
如天樂任運出聲。
此無分别慧甚深者。
非緣依他境。
亦非緣餘境。
非可說是智。
亦不是非智。
智外無真如。
真如外無智。
又雖一切法。
本性無分别。
有情不知故。
不名無分别。
證此無分别性。
乃名菩薩妙慧也。
如是三慧。
初(資糧位。
)二(加行)位中。
種(子)具有三。
現(行)唯加行。
于通達位(中。
)現(唯根本後得之)二。
種(子具)三。
(以)見道位中無(現)加行故。
于修習位。
七位已前。
若種若現。
俱通三種。
八地以去。
現(唯根本後得之)二。
種(仍俱)三。
(以)無功用道違(于現)加行故。
(其)所有進趣。
皆用後得。
無漏觀中。
任運趣故。
(非加行攝。
)究竟位中。
現種俱二。
(以)加行(之)現種。
俱已舍故。
此更約五位判三種慧學也。
初明三學相竟。
(子)二明相攝義 若(但以)自性(相)攝。
(則)戒唯攝戒。
定攝靜慮。
慧攝後五。
若并(取)助伴。
(則)皆具相攝。
若随(作)用(相)攝。
(則)戒攝前三。
(施是戒之)資糧。
(戒是戒之)自體。
(忍是戒之)眷屬性故。
定攝靜慮。
慧攝後五。
精進三攝。
遍策三故。
若随顯(了相)攝。
(則)戒攝前四。
前三如前(說。
)及(精進)守護(戒)故。
定攝靜慮。
慧攝後五。
十三學相攝門竟。
(癸)十一五位具修門 此十(行若約)位者。
五位皆具。
(唯于)修習位中。
其相最顯。
然初(資糧)二(加行)位(之)頓悟菩薩。
(十度)種(子雖)通(有漏無漏)二種。
(而)現(行則)唯有漏。
(若初二位之)漸悟菩薩。
(則)若現若種。
俱通二種。
(以其)已得生空無漏觀故。
通達位中。
種通二種。
現唯無漏。
(正斷分别二障種子。
未出觀故。
)于修習位。
(若)七地已前。
(則)種現俱通有漏無漏。
(生空法空或出或入。
所修勝行。
應通二故。
若)八地以去。
(則)種通二種。
現唯無漏。
(至于)究竟位中。
(則)若種若現。
俱唯無漏。
(癸)十二因位名異門 此十因位。
有三種名。
一(但)名波羅蜜多。
謂初無數劫。
爾時施等勢力尚微。
被煩惱伏。
未能伏彼(煩
佛道無上誓願成。
利樂他願。
即衆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也。
思擇。
即慧行力。
修習。
即定行力。
受用法樂智。
即後得智。
覺一切法自相共相不迷不謬。
成熟有情智。
即後得智。
觀一切機利鈍生熟應病與藥。
(癸)二出體門 此十性者。
施以無貪。
及彼所起(行施時。
身口意)三業為性。
戒以受學菩薩戒時。
三業為性。
忍以無嗔。
精進(明)審(善)慧。
及彼所起(忍時)三業為性。
精進以勤。
及彼所起(進時)三業為性。
靜慮但以等持為性。
後五皆以(七覺支中)擇法(覺支)為性。
(論中)說(般若)是根本(智。
方便等四是)後得智故。
有義。
第八(願度。
)以(善)欲(善)勝解及信為性。
(以凡弘誓)願(必)以此三為自性故。
此(上皆)說自性。
若并眷屬。
一一皆以一切俱行(之)功德為性。
受菩薩戒時三業。
謂心希無上菩提。
緣三寶境。
秉受羯磨。
由此思業所熏成種。
發得任運止惡行善功能。
名為無作假色。
盡未來時。
斷一切惡。
修一切善。
度一切生。
是謂三聚淨戒之體性也。
等持。
即三麼地。
别境中之善定也。
擇法。
即别境中善慧。
本後二智。
皆慧心所之所攝故。
若約眷屬。
則一一波羅蜜多。
必有信慚愧三善根等。
及善别境善徧行與之相應。
皆可準思。
(癸)三明相門 此十相者。
要七最勝之所攝受。
方可建立波羅蜜多。
一安住最勝。
謂要安住菩薩種性。
二依止最勝。
謂要依止大菩提心。
三意樂最勝。
謂要悲愍一切有情。
四事業最勝。
謂要具行一切事勝。
五巧便最勝。
謂要無相智所攝受。
六回向最勝。
謂要回向無上菩提。
七清淨最勝。
謂要不為二障間雜。
若非此七所攝受者。
所行施等。
非到彼岸。
由斯施等十。
對波羅蜜多。
一一皆應四句分别。
二乘及世間善人。
亦有布施持戒等行。
故雲要七最勝之所攝受。
方名波羅蜜多。
一安住菩薩種性。
即前所說二種種性也。
若非菩薩種性。
則所行施戒等善。
但感人天二乘等果。
不成無上大菩提故。
二依止大菩提心者。
謂必上求佛道。
修行施戒等善。
方不堕有漏故。
三意樂悲愍有情者。
謂必下化衆生。
修行施戒等善。
方不偏自利故。
四具行一切善事者。
謂以無分劑無厭足心。
修行施戒等善。
方能增長滿足勝資糧故。
五要巧便無相智者。
謂達三輪體空。
修行施戒等善。
方令福與虛空等故。
六要回向無上道者。
謂随一一所修。
皆令正趨極果。
方不傍感異熟果故。
七要清淨無間雜者。
謂随一一所修。
皆能三時無悔。
不被煩惱智障之所間雜。
方能速疾到彼岸故。
言四句分别者。
共有三種四句。
且初單約施言。
一是施非波羅蜜。
不與七勝相應而行施故。
二是波羅蜜非施。
随喜他施具七勝故。
三亦施亦波羅蜜。
七勝相應而行施故。
四非施非波羅蜜。
雖亦随喜他施。
不與七勝相應故。
戒等九度。
例此各作四句可知。
二約次第修者以明四句。
初施度中。
但有二句。
一是施非度。
二是施是度。
次戒度中。
對施得明四句。
一是戒非度。
不與七勝相應故。
二是度非戒。
即前布施具七勝故。
三亦戒亦度。
具七勝而持戒故。
四非戒非度。
謂前布施不具七勝故。
忍望戒等。
例此可知。
三不約次第者。
諸度互望。
各作四句。
如常可知。
唯第六般若。
止有三句。
未有是波羅蜜。
而非般若者故。
(癸)四無增減門 此但有十。
不增減者。
謂十地中。
對治十障。
證十真如。
無增減故。
○複次前六不增減者。
為除六種相違障故。
漸次修行諸佛法故。
漸次成熟諸有情故。
此如餘論廣說應知。
又施等三。
(名為人天趣中)增上生道。
(施)感大财。
(戒感大)體。
及(忍感大)眷屬故。
精進等三。
(名為)決定勝道。
(精進)能伏煩惱。
(依定發通。
)成熟有情。
及(以慧成熟)佛法故。
諸菩薩道。
唯有此(增上生及決定勝之)二(種耳。
)又前三種。
饒益有情。
施彼資财。
(戒)不損惱彼。
(忍)堪忍彼惱。
而饒益故。
精進等三。
對治煩惱。
雖未伏滅。
而能精勤修對治彼諸善加行。
(禅能)永伏(煩惱。
慧能)永滅諸煩惱故。
又由施等(三度。
是大悲饒益有情。
)不住涅槃。
及由(進等)後三。
(是大智伏滅諸惑。
)不住生死。
為無住處涅槃資糧。
由此前六。
不增不減。
○後唯四者。
為助前六。
令修滿足。
不增減故。
方便善巧。
助施等三。
願助精進。
力助靜慮。
智助般若。
令修滿故。
如解深密。
廣說應知。
先明十無增減。
次明六無增減。
後明以四助六。
故無增減。
義并可知。
(癸)五次第門 十次第者。
謂由前前。
引發後後。
及由後後。
持淨前前。
又前前粗。
後後細故。
易難修習。
次第如是。
釋總(名波羅蜜。
)别名(施戒等。
)如餘處說。
前前引發後後者。
由施引戒。
由戒引忍。
乃至由力引智也。
後後持淨前前者。
由智持故力淨。
由力持故願淨。
乃至由戒持故施淨也。
前前粗者。
施粗于戒。
戒粗于忍。
乃至力粗于智也。
後後細者。
智細于力。
力細于願。
乃至戒細于施也。
修施易。
修戒難。
修戒易。
修忍難。
乃至修願易。
修力難。
修力易。
修智難。
是故依此諸義。
而立次第。
(癸)六五修門 此十修者。
有五種修。
一依止任持修。
二依止作意修。
三依止意樂修。
四依止方便修。
五依止自在修。
依此五修。
修習十種波羅蜜多皆得圓滿。
如集論等廣說其相。
一依止任持修者。
複有四種。
一依止因。
謂種性力。
二依止報。
謂勝自體力。
三依止願。
謂本願力。
四依止簡擇。
謂慧力也。
二依止作意修者。
亦有四種。
一勝解作意。
于十度相應經教。
起增上勝解故。
二愛味作意。
于得十度見勝功德。
起深愛味故。
三随喜作意。
于一切所行十度。
深生随喜故。
四喜樂作意。
于自他當來勝品十度。
深生願樂故。
三依止意樂修者。
複有六種。
一無厭意樂。
修行施等無厭足故。
二廣大意樂。
無退無斷至究竟故。
三歡喜意樂。
于所攝有情生大歡喜故。
四恩德意樂。
觀諸有情有大恩德。
能資助我無上大菩提故。
五無染意樂。
不希報恩異熟果故。
六善好意樂。
以施等福。
共諸有情。
回向無上大菩提故。
四依止方便修者。
謂無分别智。
觀察三輪。
皆清淨故。
五依止自在修者。
謂身自在。
行自在。
說自在。
身自在者。
謂自性受用二身。
行自在者。
謂變化身。
說自在者。
謂能宣說十度一切差别無有滞礙。
(癸)七自類相攝門 此十攝者。
謂(若總論相攝。
則)十(種行。
)一一皆攝一切波羅蜜多。
互相順故。
(若别論相攝。
複有二義。
一者)依修前行而引後者。
前攝于後。
(以後)必待前(所引)故。
後不攝前。
(以前)不待後(引生)故。
(二者)依修後行持淨前者。
後攝于前。
(以能)持淨前故。
前不攝後。
(前)非持淨(後)故。
若依純雜而修習者。
展轉相望。
應作四句。
一是純非雜。
二是雜非純。
三亦純亦雜。
四非純非雜也。
又或即前三種四句。
(癸)八六十互攝門 此實有十。
而說六者。
應知後四。
(皆屬)第六所攝。
開為十者。
第六唯攝無分别智。
後四皆是後得智攝。
(以方便等智。
皆)緣世俗(而生起)故。
(癸)九感果門 此十(行所感)果者。
有漏(十行所感)有四。
(謂等流果。
異熟果。
增上果。
士用果。
但)除離系果。
無漏(十行所感)有四。
(謂等流果。
增上果。
士用果。
離系果。
但)除異熟果。
而有處說具五果者。
或(依)互相資(說。
)或(有漏無漏)二(行)合說。
能永斷除自所對治。
是諸度離系果。
于現法中。
由此施等。
攝受自他。
是士用果。
于當來世。
後後增勝。
展轉生起。
是等流果。
成大菩提。
是增上果。
感大财富。
往生善趣。
無怨無壞。
多諸喜樂。
有情中尊。
身無損害。
廣大宗族。
是施等異熟果。
此即有漏無漏合說也。
(癸)十三學相攝門又二。
初明三學相。
二明相攝義。
(子)今初 十與三學互相攝者。
戒學有三。
一律儀戒。
謂正遠離所應離法。
二攝善法戒。
謂正修證應修證法。
三饒益有情戒。
謂正利樂一切有情。
此與二乘有共不共。
(此戒)甚深廣大。
如餘處說。
言有共不共者。
唯律儀與二乘共。
而開遮亦複有異。
餘二皆不共二乘也。
随一一戒。
豎窮三谛之底。
故甚深。
橫該十界之法。
故廣大。
定學有四。
一大乘光明定。
謂此(定)能發照了大乘理教行果智光明故。
二集福王定。
謂此(定)自在集無邊福。
如王勢力。
無等雙故。
三賢守定。
謂此(定)能守世出世間賢善法故。
四徤行定。
謂佛菩薩大徤有情之所行故。
此四所緣。
對治。
堪能。
引發。
作業。
如餘處說。
一大乘光明定者。
般若德也。
大乘理。
謂二空真如。
大乘教。
謂十二部經。
大乘行。
謂十度五行。
大乘果。
謂無上菩提。
唯此定能發智光以照了之。
故名為光明定。
二集福王定者。
解脫德也。
集無邊福。
謂具修萬行資糧無分劑故。
三賢守定者。
法身德也。
世出世間諸賢善法。
皆依法身生長。
皆為法身所任持故。
徤行定者。
首楞嚴三昧也。
一心三止三觀。
非大徤有情不能行故。
此四所緣者。
謂大乘法為所緣故。
對治者。
謂一切法總相緣智。
以楔出楔道理。
遣本識中一切障種故。
(以細智除粗惑。
)堪能者。
謂住靜慮樂。
随其所欲而受生故。
(雖得禅定。
不随禅生。
雖示受生。
不失定意。
)引發者。
謂能引發一切世界無礙神通故。
作業者。
謂能振動(一切世界)熾然(威德。
)徧滿(光明。
)顯示(諸餘佛土。
)轉變(淨穢。
)往來(彼此。
)卷舒(塵刹。
)一切色像皆入身中。
所往(諸處示)同(其)類。
或顯(現。
)或隐(藏。
)所作自在。
伏他神通。
施辯(施)念(施)樂。
施大光明。
引發如是大神通故。
又能引發攝諸難行十難行故。
(一自誓難行。
誓受無上菩提願故。
二不退難行。
生死衆苦不能退故。
三不背難行。
一切有情雖行邪行而不棄故。
四現前難行。
怨有情所現作一切饒益事故。
五不染難行。
生在世間不為世法所染污故。
六勝解難行。
于大乘中雖未能了。
然于一切廣大甚深生信解故。
七通達難行。
具能通達生法二空故。
八随覺難行。
于諸如來所說甚深秘密言詞能随覺故。
九不難不染難行。
不舍生死而不染故。
十加行難行。
能修諸佛安住解脫一切障礙窮生死際。
不作功用。
常起一切有情一切義利行故。
)又能引發修到彼岸成熟有情。
淨佛國土諸佛法故。
應知亦是菩薩等持作業差别。
慧學有三。
一加行無分别慧。
二根本無分别慧。
三後得無分别慧。
此三自性所依。
因緣所緣。
行(相)等。
如餘處說。
加行無分别慧者。
是尋思慧。
亦名為希求慧。
即根本無分别慧之因。
由此能生無分别慧。
是故亦得無分别名也。
根本無分别慧者。
是正證慧。
亦名為内證慧。
即無所得智。
觸證真如。
不思議出世慧也。
後得無分别慧者。
是起用慧。
亦名為攝持慧。
即根本無分别慧之果。
是故亦得無分别名也。
此三自性者。
離五種相。
一離無作意。
(若謂無作意即無分别慧。
則睡悶醉絕等。
應成無分别慧。
)二離過尋伺。
(若謂過尋伺即無分别慧。
則二禅已上應成此慧。
)三離想受滅。
(若謂心心所不轉是無分别慧。
則無想滅定等應成此慧。
而實不然。
)四離色自性。
(若謂如色自性。
是無分别慧。
則牆壁瓦礫。
應是此慧。
而實不然。
)五離于真義異計度。
(若計度言。
此是真如無分别義。
以此計度。
名無分别慧者。
則應此慧仍有分别。
而實不然。
故以五相反顯無分别慧。
不堕此失。
令人自悟。
)離此五相。
是名無分别慧自性。
(譬如眼識緣色。
現量證見。
不帶名言。
不計為外。
即是真智緣真如義。
)此三所依者。
非心。
(非思義故。
)非非心。
(心種類故。
)此三因緣者。
聞熏習及如理作意。
此三所緣者。
二空所顯真如。
此三行相者。
無分别。
無取相等者。
等于任持乃至甚深也。
此三任持者。
一切諸行依之進趣增長。
此三助伴者。
一資糧道。
即施戒忍精。
二依止道。
即禅波羅蜜。
此三異熟者。
乃至未成佛果以前。
恒于佛二會中受生。
(若得加行無分别慧。
于變化身會中受生。
若得根本無分别慧。
于受用身會中受生。
)此三等流者。
後後生中。
無分别慧。
展勝增勝。
此三出離者。
離異生性。
于十地道成辦相應。
此三究竟者。
得清淨三身。
及最上自在。
此三勝利者。
加行勝利。
由信解力。
種種重惡所不能染。
根本勝利。
成辦相應。
解脫一切二障種子。
後得勝利。
常行世間。
非諸世法之所能染。
此三差别者。
加行無差别慧。
求證真如而未能證。
寂無言說。
譬如啞人。
求受境界而未能受。
亦不能說。
根本無分别慧。
正證真如。
離諸戲論。
譬如啞人正受境界。
無所言說。
後得無分别慧。
返照真如現證境界。
能起言教。
譬如不啞之人。
受諸境界。
起諸言說。
又加行如五識求受境界。
根本如五識正受境界。
後得如意識受諸境界等。
此根本後得譬喻者。
根本如閉目。
後得如開目。
根本如虛空。
後得現色像。
此無分别慧所作事者。
如摩尼任運雨寶。
如天樂任運出聲。
此無分别慧甚深者。
非緣依他境。
亦非緣餘境。
非可說是智。
亦不是非智。
智外無真如。
真如外無智。
又雖一切法。
本性無分别。
有情不知故。
不名無分别。
證此無分别性。
乃名菩薩妙慧也。
如是三慧。
初(資糧位。
)二(加行)位中。
種(子)具有三。
現(行)唯加行。
于通達位(中。
)現(唯根本後得之)二。
種(子具)三。
(以)見道位中無(現)加行故。
于修習位。
七位已前。
若種若現。
俱通三種。
八地以去。
現(唯根本後得之)二。
種(仍俱)三。
(以)無功用道違(于現)加行故。
(其)所有進趣。
皆用後得。
無漏觀中。
任運趣故。
(非加行攝。
)究竟位中。
現種俱二。
(以)加行(之)現種。
俱已舍故。
此更約五位判三種慧學也。
初明三學相竟。
(子)二明相攝義 若(但以)自性(相)攝。
(則)戒唯攝戒。
定攝靜慮。
慧攝後五。
若并(取)助伴。
(則)皆具相攝。
若随(作)用(相)攝。
(則)戒攝前三。
(施是戒之)資糧。
(戒是戒之)自體。
(忍是戒之)眷屬性故。
定攝靜慮。
慧攝後五。
精進三攝。
遍策三故。
若随顯(了相)攝。
(則)戒攝前四。
前三如前(說。
)及(精進)守護(戒)故。
定攝靜慮。
慧攝後五。
十三學相攝門竟。
(癸)十一五位具修門 此十(行若約)位者。
五位皆具。
(唯于)修習位中。
其相最顯。
然初(資糧)二(加行)位(之)頓悟菩薩。
(十度)種(子雖)通(有漏無漏)二種。
(而)現(行則)唯有漏。
(若初二位之)漸悟菩薩。
(則)若現若種。
俱通二種。
(以其)已得生空無漏觀故。
通達位中。
種通二種。
現唯無漏。
(正斷分别二障種子。
未出觀故。
)于修習位。
(若)七地已前。
(則)種現俱通有漏無漏。
(生空法空或出或入。
所修勝行。
應通二故。
若)八地以去。
(則)種通二種。
現唯無漏。
(至于)究竟位中。
(則)若種若現。
俱唯無漏。
(癸)十二因位名異門 此十因位。
有三種名。
一(但)名波羅蜜多。
謂初無數劫。
爾時施等勢力尚微。
被煩惱伏。
未能伏彼(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