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識論觀心法要卷第九
關燈
小
中
大
初釋觀非安立谛三品心。
二釋緣安立谛十六心。
(卯)今初 一觀非安立谛。
有(下中上)三品心。
一(者緣)内(身為境而)遣有情假緣(之)智。
能除輭品分别随眠。
二(者緣)内(法為境而)遣諸法假緣(之)智。
能除中品分别随眠。
三(者)徧遣一切有情諸法假緣(之)智。
能除一切分别随眠。
前二名法智。
各别緣故。
第三名類智。
總合緣故。
(此乃效)法真見道(中)二空見分自所斷障無間解脫别總建立。
名相見道。
非安立谛。
即真如也。
假緣。
謂無體假說之緣也。
輭品即下品。
乃單約我執言之。
中品。
則單約法執。
一切。
則雙約二執也。
類智者。
即前二智流類。
蓋效無間道别斷二障。
建立前二。
效解脫道總斷二障。
建立第三。
即是後得有分别智。
故名相見道也。
有義。
此三是真見道。
以相見道緣四谛故。
有義。
此三是相見道。
以真見道。
不别緣故。
判此三智。
自有二義。
後義為正也。
(卯)二釋緣安立谛十六心又三。
初複标二種。
二别釋二種。
三結為九心。
(辰)今初 二緣安立谛。
有十六心。
此複有二。
(辰)二别釋二種又二。
初依所取能取立。
二依下上谛境立。
(巳)今初 一者依觀所取能取。
别立法類十六種心。
謂于苦谛有四種心。
一苦法智忍。
謂觀三界苦谛真如。
正斷三界見苦(谛時。
)所斷二十八種分别随眠。
所取。
即真如。
能取。
即正智也。
四谛法忍。
四谛法智。
四谛類忍。
四谛類智。
故名法類十六種心。
且約苦谛言之。
苦者。
谛也。
法者。
真如也。
智者。
加行有漏智也。
忍者。
無間無漏忍也。
二十八種者。
欲界十惑。
色無色界。
除嗔。
各九惑也。
二苦法智。
謂忍無間觀前真如。
證前所斷煩惱解脫。
法者。
亦指真如。
智者。
無漏解脫智也。
三苦類智忍。
謂(前法)智無間無漏慧生。
于法忍(法)智各别内證。
言(此法忍法智二心之)後。
(乃至無學一切)聖法。
皆是此類。
四苦類智。
謂此(類忍)無間無漏智生。
審定印可。
苦類智忍。
○如于苦谛有四種心。
集滅道谛。
應知亦爾。
此(四四)十六心。
(法忍法智)八(種。
)觀(于)真如。
(類忍類智)八(種。
)觀(于)正智。
(此乃效)法真見道(中)無間解脫。
見(分)自證分差别建立。
名相見道。
謂四法忍。
皆效真無間道之見分立。
四法智。
皆效真解脫道之見分立。
四類忍。
皆效真無間道之自證分立。
四類智。
皆效真解脫道之自證分立也。
(巳)二依下上谛境立 二者依觀下上谛境。
别立法類十六種心。
謂觀現前不現前界苦等四谛。
各有二心。
一現觀忍。
二現觀智。
如其所應(效)法真見道(中。
)無間解脫見分觀谛。
斷見所斷百一十二分别随眠。
名相見道。
下即欲界。
名現前界。
依此四谛。
立四法忍。
及四法智。
上。
即色無色界。
名為不現前界。
依彼四谛。
立四類忍。
及四類智。
現觀忍。
即無間道。
依于下上各有四谛。
故有八忍。
現觀智。
即解脫道。
依于下上各有四谛。
故有八智。
百一十二分别随眠。
即三界根本見惑種子也。
二别釋二種竟。
(辰)三結為九心 若依廣布聖教道理。
說相見道有九種心。
此即依前緣安立谛二(番)十六種止觀别立。
謂(以)法類品(之)忍智合說(為一。
而于下上界中。
)各有四(谛之四)觀。
即為八心。
八(觀)相應(之)止。
總說為一。
(止觀合說。
故有九種。
)雖見道中。
止觀(決定)雙運。
而于見義。
觀順非止。
故此觀止。
開合不同。
由此九心。
名相見道。
初正釋相見道竟。
(醜)二結示唯假立 諸相見道。
(俱是)依真(見道)假說。
(其為從)世第一法無間而生。
及(假說其能)斷随眠。
(然)非實如是(也。
以必)真見道後。
方得生(起此相見道)故。
(以觀)非安立(谛之)後(方乃)起安立(谛觀)故。
(以彼)分别随眠。
真(見道中。
先)已斷故。
初釋二道義竟 (癸)二簡二道别 前真見道。
證唯識性。
後相見道。
證唯識相。
二中初勝。
故頌偏說。
(智都無所得也。
)前真見道。
根本智攝。
後相見道。
後得智攝。
(問曰。
)諸後得智。
有(見相)二分耶。
此正判簡也。
次問二分有無。
下答有三。
第三義正。
有義。
(二分)俱無。
離二取故。
○有義。
此(後得)智。
見(分是)有。
相(分是)無。
說此智品有分别故。
聖智皆能親照境故。
(但以)不執著故。
說離二取。
○有義。
此(後得)智。
(見相)二分俱有。
說此(智但)思惟似真如相。
不見真實真如性故。
又說此智。
分别諸法自共相等。
觀諸有情。
根性差别而為說故。
又說此智現身土等。
為諸有情說正法故。
若不變現似色聲等。
甯有現身說法等事。
(設使)轉色蘊依。
不現色者。
轉四蘊依。
應無受等。
又若此智不變似境。
離自體法。
應非所緣。
(又或)緣色等時。
應緣聲等。
又緣無法等。
應無所緣緣。
彼(過未法)體非實(有。
)無緣用故。
由斯後智二分俱有。
第三義中。
以五種義。
證後得智具有二分。
一者變相觀真故。
二者分别自共相随根說法故。
三者能現身土故。
轉有漏五蘊。
應有無漏五蘊故。
四者設不變境。
無所緣故。
設非自境。
而可緣者。
緣色亦可緣聲等故。
五者過未等法。
現在無體。
設不變相。
無所緣故。
初釋二見道竟。
(壬)二攝六現觀 此二見道。
與六現觀。
相攝雲何。
六現觀者。
一思現觀。
謂最上品喜受相應(之)思所成慧。
此(思慧)能觀察諸法(無常苦等)共相。
引生暖等(修慧善根。
故在)加行道中觀察諸法。
(唯)此(思)用最猛。
(所以)偏立現觀(之名。
)暖等不能廣分别法。
又未證理。
故非現觀。
二信現觀。
謂緣三寶世出世間決定淨信。
此助現觀。
令不退轉。
(所以亦)立現觀(之)名。
三戒現觀。
謂無漏戒。
除破戒垢。
令觀增明。
(所以)亦名現觀。
四現觀智谛現觀。
謂一切種緣非安立(谛)根本後得無分别智。
五現觀邊智谛現觀。
謂(于)現觀智谛現觀(之)後。
諸緣安立(谛)世出世(之)智。
六究竟現觀。
謂盡智等究竟位(之)智。
此先設問征起。
次出六現觀之名相也。
二信現觀。
即四不壞信。
一者決定信佛。
二者決定信法。
三者決定信僧。
四者決定信谛。
所謂世出世間因果各二。
名為苦集滅道也。
三戒現觀。
即道共戒。
既發無漏。
則所得無作戒體永無破犯。
由戒淨故。
令慧淨也。
一切種者。
不論何位。
但緣非安立谛之本後二智。
皆此第四現觀所攝也。
緣安立者。
緣苦集谛。
即是世智。
緣滅道谛。
即出世智也。
盡智無生智。
唯究竟位有之。
故名究竟現觀。
此真見道。
攝彼第四現觀(之)少分。
此相見道。
攝彼第四第五(之)少分。
彼第二(信現觀。
第)三(戒現觀。
)雖(與)此(見道)俱起。
而(但相助。
)非(即現觀)自性。
故不相攝。
真見道。
即第四現觀之根本智。
故雲少分也。
相見道有二。
若觀非安立谛三品心。
即第四現觀之後得智攝。
故雲少分。
若緣安立谛十六心。
即第五現觀攝。
然第五現觀。
通于見道修道。
此唯見道。
故亦雲少分也。
二别釋竟。
(辛)三結益 菩薩得此二見道時。
生如來家。
住極喜地。
善達法界。
得諸平等。
常生諸佛大集會中。
于多百門。
已得自在。
自知不久證大菩提。
能盡未來利樂一切。
得諸平等。
謂一切衆生平等。
一切菩薩平等。
一切如來平等。
即是凡聖平等。
因果平等。
自他平等。
亦所謂心佛衆生三無差别也。
多百門者。
徧于五位百法。
通達二種無我。
一一法中。
二空真如悉皆平等。
則一各具百。
故名多百。
設非真俗互融。
不名已得自在。
是故教道雖别。
證道同圓。
三釋通達位竟。
(丁)四釋修習位二。
初舉頌。
二論釋。
(戊)今初 次修習位。
其相雲何。
頌曰。
無得不思議。
是出世間智。
舍二粗重故。
便證得轉依。
(戊)二論釋二。
初略釋頌文。
二廣釋頌義。
(今初) 論曰。
菩薩從前見道起已。
為斷餘(俱生二)障。
證得轉依。
複數修習無分别智。
此智遠離所取能取。
故說無得及不思議。
或離戲論。
說為無得。
妙用難測。
名不思議。
是出世間無分别智。
斷世間故。
名出世間。
二取(之)随眠。
是世間(之)本。
唯此(無得不思議智。
乃)能斷(之。
故)獨得出(世之)名。
或出世名。
依二義立。
謂(其)體(是)無漏。
及(能)證(會)真如。
此智具斯二種義故。
獨名出世。
餘智不然。
即十地中無分别智。
數修(習)此(無分别智)故。
(乃能)舍二(障之)粗重。
二障種子。
立粗重名。
(以其)性無堪任。
違(于精)細輕(安之無漏法)故。
(今能)令彼永滅。
故說為舍。
此(十地智。
由)能舍彼二粗重故。
便能證得廣大轉依。
見道起者。
初心斷惑。
為無間道。
中心證理。
為解脫道。
後心起修。
為勝進道。
今正約後心言也。
依。
謂所依。
即(第八識)依他起(性。
)與染淨法。
為所依故。
染。
謂虛妄徧計所執。
淨。
謂真實圓成實性。
轉。
謂(于依他起中染淨)二分。
轉舍(染分。
)轉得(淨分。
)由數修習無分别智。
斷本識中二障粗重。
故能轉舍依他起上徧計所執。
及能轉得依他起中圓成實性。
由轉煩惱。
得大涅槃。
轉所知障。
證無上覺。
(今以此論。
)成立唯識。
意為有情。
證得如斯二轉依果。
此先約轉持種依釋也。
煩惱所知二障種子。
皆第八識之所執持。
菩提涅槃二轉依果。
亦第八識之所本具。
由煩惱種。
障大涅槃。
由智障種。
障無上覺。
今二障分分轉舍。
則二果分分轉證。
可謂無始流轉。
安樂妙常。
唯此八識。
更非他物矣。
問曰。
性宗謂轉煩惱成菩提。
轉生死成涅槃。
與此若何會通。
答曰。
此中所言煩惱障。
即見思通惑。
此中所言所知障。
即無明别惑。
通别二惑。
性宗通稱煩惱。
故彼所言。
轉煩惱成菩提。
與此所言轉所知障證無上覺同也。
由通惑故。
招感分段生死妄果。
障無餘依涅槃。
由别惑故。
招感變易生死妄果。
障于性淨涅槃。
亦障無住涅槃。
故彼所言轉生死成涅槃。
是約果言。
此所言轉煩惱得涅槃。
是約因言。
亦複不相違也。
又煩惱招生義顯。
智障覆覺義強。
故此偏說。
又斷煩惱。
亦得二乘菩提。
以非一切種智。
故但名為涅槃。
斷所知障。
亦得無住涅槃。
以不住涅槃相。
故但名無上覺。
或依即是唯識真如。
生死涅槃之所依故。
愚夫颠倒。
迷此真如。
故無始來。
受生死苦。
聖者離倒。
悟此真如。
便得涅槃。
畢竟安樂。
由數修習無分别智。
斷本識中二障粗重。
故能轉滅依如(之二種)生死。
及能轉證依如(之無住)涅槃。
此即真如離雜染性。
如雖性淨。
而相雜染。
故離染時。
假說新淨。
即此新淨。
說為轉依。
修習位中。
斷障證得。
雖于此(十地)位。
亦(能分)得菩提。
而非此中頌意所顯。
頌意但顯轉唯識性。
(以唯識性。
即是涅槃。
然在)二乘滿位。
(但)名(為)解脫身。
(唯)在大(乘)牟尼(極果。
乃得)名法身故。
此更約轉迷悟依釋也。
唯識真如。
即識之體性。
生死如冰。
涅槃如水。
真如則如濕性。
生死如轉。
涅槃如不轉。
真如則如本屋。
生死如迷。
涅槃如悟。
真如則如本方。
生死如狂走。
涅槃如狂歇。
真如則如本頭。
迷之枉受生死。
悟之便得涅槃。
此不變常随緣。
體即用也。
處生死而非染。
在涅槃而非淨。
此随緣常不變。
用即體也。
二乘但悟我空。
仍迷法空。
故出分段生死。
但證無餘涅槃。
名解脫身。
大乘了悟我法俱空。
故出二種生死。
深證無住涅槃。
名為法身。
當知所悟者。
即真如法身。
能悟者。
即無上菩提。
能所不二。
故頌意但顯轉唯識性。
不必更言菩提也。
牟尼。
此雲寂默。
善寂空有二邊。
默契中道理故。
初略釋頌文竟。
(己)二廣釋頌義二。
初總征。
二正釋。
(庚)今初 雲何證得二種轉依。
謂十地中。
修十勝行。
斷十重障。
證十真如。
二種轉依。
由斯證得。
(庚)二正釋二。
初明十地因。
二明轉依果。
(辛)初中四。
初釋十地名。
二釋十勝行。
三釋十重障。
四釋十真如。
(壬)今初 言十地者。
一極喜地。
初獲聖性。
具證二空。
能益自他。
生大喜故。
二離垢地。
具淨屍羅。
遠離能起微細毀犯煩惱垢故。
三發光地。
成就勝定大法總持。
能發無邊妙慧光故。
四焰慧地。
安住最勝菩提分法。
燒煩惱薪。
慧焰增故。
五極難勝地。
真俗兩智。
行相互違。
合令相應。
極難勝故。
六現前地。
住(有分别妙達)緣起(之)智。
引無分别最勝般若令現前故。
七遠行地。
至無相住功用後邊。
出過世間(道及)二乘(出世)道故。
八不動地。
無分别智任運相續。
相用煩惱。
不能動故。
九善慧地。
成就微妙四無礙解。
能徧十方善說法故。
十法雲地。
大法智雲。
含衆德水。
蔭蔽一切。
如空粗重。
(令不為障礙。
又以此大智。
)充滿(所證所依)法身故。
如是十地。
總攝有為無為功德以為自性。
與所修行為勝依持。
令得生長。
故名為地。
聖者。
正也。
永離邪倒。
入正定聚。
名獲聖性。
微細毀犯。
謂悞犯也。
無分别智。
即無相觀。
任運相續。
即是無功用義。
大法智雲。
謂總緣一切諸法之智。
含衆德水。
謂陀羅尼門三昧門等。
如空粗重。
謂所知障之一分及煩惱障種。
廣大如空也。
有為功德。
即妙觀察智。
平等性智。
無為功德。
即地地中。
所證真如。
餘并可知。
(壬)二釋十勝行。
有十三門。
初明數門。
(至)十三結要簡修。
(癸)今初 十勝行者。
即是十種波羅密多。
施有三種。
謂财施。
無畏施。
法施。
戒有三種。
謂律儀戒。
攝善法戒。
饒益有情戒。
忍有三種。
謂耐怨害忍。
安受苦忍。
谛察法忍。
精進有三種。
謂被甲精進。
攝善精進。
利樂精進。
靜慮有三種。
安住靜慮。
引發靜慮。
辦事靜慮。
般若有三種。
謂生空無分别慧。
法空無分别慧。
俱空無分别慧。
方便善巧有二種。
謂回向方便善巧。
拔濟方便善巧。
願有二種。
謂求菩提願。
利樂他願。
力有二種。
謂思擇力。
修習力。
智有二種。
謂受用法樂智。
成熟有情智。
财施。
亦名資生施。
即是以無染心。
舍諸資生具也。
無畏施者。
不損惱他。
濟拔驚怖。
即戒忍二度也。
法施者。
以無染心。
宣示正法。
言行相應。
令他得益。
即進禅慧三度也。
律儀戒者。
止惡防非。
即在家出家諸戒品也。
攝善法戒者。
由持戒力。
攝取一切成佛功德。
自利行也。
饒益有情戒者。
由持戒力。
出生一切度衆生事。
利他行也。
耐怨害忍。
亦名生忍。
成熟有情。
不嗔恚故。
安受苦忍。
亦名法忍。
捍勞忍苦。
求佛法故。
谛察法忍。
亦名第一義忍。
觀生法空。
不動轉故。
被甲精進。
即最初發菩提心。
被弘誓铠。
深自勵故。
攝善精進。
樂集佛功德故。
利樂精進。
樂度諸衆生故。
安住靜慮。
謂得現法樂住也。
引發靜慮。
謂引發六通等也。
辦事靜慮。
謂辦饒益有情等事也。
三般若如文可知。
回向方便。
謂不住生死。
拔濟方便。
謂不住涅槃。
又回向方便。
令他不住涅槃。
拔濟方便。
令他不住生死。
又回向方便。
正趨無上菩提。
拔濟方便。
同離二種生死也。
求菩提願。
即
二釋緣安立谛十六心。
(卯)今初 一觀非安立谛。
有(下中上)三品心。
一(者緣)内(身為境而)遣有情假緣(之)智。
能除輭品分别随眠。
二(者緣)内(法為境而)遣諸法假緣(之)智。
能除中品分别随眠。
三(者)徧遣一切有情諸法假緣(之)智。
能除一切分别随眠。
前二名法智。
各别緣故。
第三名類智。
總合緣故。
(此乃效)法真見道(中)二空見分自所斷障無間解脫别總建立。
名相見道。
非安立谛。
即真如也。
假緣。
謂無體假說之緣也。
輭品即下品。
乃單約我執言之。
中品。
則單約法執。
一切。
則雙約二執也。
類智者。
即前二智流類。
蓋效無間道别斷二障。
建立前二。
效解脫道總斷二障。
建立第三。
即是後得有分别智。
故名相見道也。
有義。
此三是真見道。
以相見道緣四谛故。
有義。
此三是相見道。
以真見道。
不别緣故。
判此三智。
自有二義。
後義為正也。
(卯)二釋緣安立谛十六心又三。
初複标二種。
二别釋二種。
三結為九心。
(辰)今初 二緣安立谛。
有十六心。
此複有二。
(辰)二别釋二種又二。
初依所取能取立。
二依下上谛境立。
(巳)今初 一者依觀所取能取。
别立法類十六種心。
謂于苦谛有四種心。
一苦法智忍。
謂觀三界苦谛真如。
正斷三界見苦(谛時。
)所斷二十八種分别随眠。
所取。
即真如。
能取。
即正智也。
四谛法忍。
四谛法智。
四谛類忍。
四谛類智。
故名法類十六種心。
且約苦谛言之。
苦者。
谛也。
法者。
真如也。
智者。
加行有漏智也。
忍者。
無間無漏忍也。
二十八種者。
欲界十惑。
色無色界。
除嗔。
各九惑也。
二苦法智。
謂忍無間觀前真如。
證前所斷煩惱解脫。
法者。
亦指真如。
智者。
無漏解脫智也。
三苦類智忍。
謂(前法)智無間無漏慧生。
于法忍(法)智各别内證。
言(此法忍法智二心之)後。
(乃至無學一切)聖法。
皆是此類。
四苦類智。
謂此(類忍)無間無漏智生。
審定印可。
苦類智忍。
○如于苦谛有四種心。
集滅道谛。
應知亦爾。
此(四四)十六心。
(法忍法智)八(種。
)觀(于)真如。
(類忍類智)八(種。
)觀(于)正智。
(此乃效)法真見道(中)無間解脫。
見(分)自證分差别建立。
名相見道。
謂四法忍。
皆效真無間道之見分立。
四法智。
皆效真解脫道之見分立。
四類忍。
皆效真無間道之自證分立。
四類智。
皆效真解脫道之自證分立也。
(巳)二依下上谛境立 二者依觀下上谛境。
别立法類十六種心。
謂觀現前不現前界苦等四谛。
各有二心。
一現觀忍。
二現觀智。
如其所應(效)法真見道(中。
)無間解脫見分觀谛。
斷見所斷百一十二分别随眠。
名相見道。
下即欲界。
名現前界。
依此四谛。
立四法忍。
及四法智。
上。
即色無色界。
名為不現前界。
依彼四谛。
立四類忍。
及四類智。
現觀忍。
即無間道。
依于下上各有四谛。
故有八忍。
現觀智。
即解脫道。
依于下上各有四谛。
故有八智。
百一十二分别随眠。
即三界根本見惑種子也。
二别釋二種竟。
(辰)三結為九心 若依廣布聖教道理。
說相見道有九種心。
此即依前緣安立谛二(番)十六種止觀别立。
謂(以)法類品(之)忍智合說(為一。
而于下上界中。
)各有四(谛之四)觀。
即為八心。
八(觀)相應(之)止。
總說為一。
(止觀合說。
故有九種。
)雖見道中。
止觀(決定)雙運。
而于見義。
觀順非止。
故此觀止。
開合不同。
由此九心。
名相見道。
初正釋相見道竟。
(醜)二結示唯假立 諸相見道。
(俱是)依真(見道)假說。
(其為從)世第一法無間而生。
及(假說其能)斷随眠。
(然)非實如是(也。
以必)真見道後。
方得生(起此相見道)故。
(以觀)非安立(谛之)後(方乃)起安立(谛觀)故。
(以彼)分别随眠。
真(見道中。
先)已斷故。
初釋二道義竟 (癸)二簡二道别 前真見道。
證唯識性。
後相見道。
證唯識相。
二中初勝。
故頌偏說。
(智都無所得也。
)前真見道。
根本智攝。
後相見道。
後得智攝。
(問曰。
)諸後得智。
有(見相)二分耶。
此正判簡也。
次問二分有無。
下答有三。
第三義正。
有義。
(二分)俱無。
離二取故。
○有義。
此(後得)智。
見(分是)有。
相(分是)無。
說此智品有分别故。
聖智皆能親照境故。
(但以)不執著故。
說離二取。
○有義。
此(後得)智。
(見相)二分俱有。
說此(智但)思惟似真如相。
不見真實真如性故。
又說此智。
分别諸法自共相等。
觀諸有情。
根性差别而為說故。
又說此智現身土等。
為諸有情說正法故。
若不變現似色聲等。
甯有現身說法等事。
(設使)轉色蘊依。
不現色者。
轉四蘊依。
應無受等。
又若此智不變似境。
離自體法。
應非所緣。
(又或)緣色等時。
應緣聲等。
又緣無法等。
應無所緣緣。
彼(過未法)體非實(有。
)無緣用故。
由斯後智二分俱有。
第三義中。
以五種義。
證後得智具有二分。
一者變相觀真故。
二者分别自共相随根說法故。
三者能現身土故。
轉有漏五蘊。
應有無漏五蘊故。
四者設不變境。
無所緣故。
設非自境。
而可緣者。
緣色亦可緣聲等故。
五者過未等法。
現在無體。
設不變相。
無所緣故。
初釋二見道竟。
(壬)二攝六現觀 此二見道。
與六現觀。
相攝雲何。
六現觀者。
一思現觀。
謂最上品喜受相應(之)思所成慧。
此(思慧)能觀察諸法(無常苦等)共相。
引生暖等(修慧善根。
故在)加行道中觀察諸法。
(唯)此(思)用最猛。
(所以)偏立現觀(之名。
)暖等不能廣分别法。
又未證理。
故非現觀。
二信現觀。
謂緣三寶世出世間決定淨信。
此助現觀。
令不退轉。
(所以亦)立現觀(之)名。
三戒現觀。
謂無漏戒。
除破戒垢。
令觀增明。
(所以)亦名現觀。
四現觀智谛現觀。
謂一切種緣非安立(谛)根本後得無分别智。
五現觀邊智谛現觀。
謂(于)現觀智谛現觀(之)後。
諸緣安立(谛)世出世(之)智。
六究竟現觀。
謂盡智等究竟位(之)智。
此先設問征起。
次出六現觀之名相也。
二信現觀。
即四不壞信。
一者決定信佛。
二者決定信法。
三者決定信僧。
四者決定信谛。
所謂世出世間因果各二。
名為苦集滅道也。
三戒現觀。
即道共戒。
既發無漏。
則所得無作戒體永無破犯。
由戒淨故。
令慧淨也。
一切種者。
不論何位。
但緣非安立谛之本後二智。
皆此第四現觀所攝也。
緣安立者。
緣苦集谛。
即是世智。
緣滅道谛。
即出世智也。
盡智無生智。
唯究竟位有之。
故名究竟現觀。
此真見道。
攝彼第四現觀(之)少分。
此相見道。
攝彼第四第五(之)少分。
彼第二(信現觀。
第)三(戒現觀。
)雖(與)此(見道)俱起。
而(但相助。
)非(即現觀)自性。
故不相攝。
真見道。
即第四現觀之根本智。
故雲少分也。
相見道有二。
若觀非安立谛三品心。
即第四現觀之後得智攝。
故雲少分。
若緣安立谛十六心。
即第五現觀攝。
然第五現觀。
通于見道修道。
此唯見道。
故亦雲少分也。
二别釋竟。
(辛)三結益 菩薩得此二見道時。
生如來家。
住極喜地。
善達法界。
得諸平等。
常生諸佛大集會中。
于多百門。
已得自在。
自知不久證大菩提。
能盡未來利樂一切。
得諸平等。
謂一切衆生平等。
一切菩薩平等。
一切如來平等。
即是凡聖平等。
因果平等。
自他平等。
亦所謂心佛衆生三無差别也。
多百門者。
徧于五位百法。
通達二種無我。
一一法中。
二空真如悉皆平等。
則一各具百。
故名多百。
設非真俗互融。
不名已得自在。
是故教道雖别。
證道同圓。
三釋通達位竟。
(丁)四釋修習位二。
初舉頌。
二論釋。
(戊)今初 次修習位。
其相雲何。
頌曰。
無得不思議。
是出世間智。
舍二粗重故。
便證得轉依。
(戊)二論釋二。
初略釋頌文。
二廣釋頌義。
(今初) 論曰。
菩薩從前見道起已。
為斷餘(俱生二)障。
證得轉依。
複數修習無分别智。
此智遠離所取能取。
故說無得及不思議。
或離戲論。
說為無得。
妙用難測。
名不思議。
是出世間無分别智。
斷世間故。
名出世間。
二取(之)随眠。
是世間(之)本。
唯此(無得不思議智。
乃)能斷(之。
故)獨得出(世之)名。
或出世名。
依二義立。
謂(其)體(是)無漏。
及(能)證(會)真如。
此智具斯二種義故。
獨名出世。
餘智不然。
即十地中無分别智。
數修(習)此(無分别智)故。
(乃能)舍二(障之)粗重。
二障種子。
立粗重名。
(以其)性無堪任。
違(于精)細輕(安之無漏法)故。
(今能)令彼永滅。
故說為舍。
此(十地智。
由)能舍彼二粗重故。
便能證得廣大轉依。
見道起者。
初心斷惑。
為無間道。
中心證理。
為解脫道。
後心起修。
為勝進道。
今正約後心言也。
依。
謂所依。
即(第八識)依他起(性。
)與染淨法。
為所依故。
染。
謂虛妄徧計所執。
淨。
謂真實圓成實性。
轉。
謂(于依他起中染淨)二分。
轉舍(染分。
)轉得(淨分。
)由數修習無分别智。
斷本識中二障粗重。
故能轉舍依他起上徧計所執。
及能轉得依他起中圓成實性。
由轉煩惱。
得大涅槃。
轉所知障。
證無上覺。
(今以此論。
)成立唯識。
意為有情。
證得如斯二轉依果。
此先約轉持種依釋也。
煩惱所知二障種子。
皆第八識之所執持。
菩提涅槃二轉依果。
亦第八識之所本具。
由煩惱種。
障大涅槃。
由智障種。
障無上覺。
今二障分分轉舍。
則二果分分轉證。
可謂無始流轉。
安樂妙常。
唯此八識。
更非他物矣。
問曰。
性宗謂轉煩惱成菩提。
轉生死成涅槃。
與此若何會通。
答曰。
此中所言煩惱障。
即見思通惑。
此中所言所知障。
即無明别惑。
通别二惑。
性宗通稱煩惱。
故彼所言。
轉煩惱成菩提。
與此所言轉所知障證無上覺同也。
由通惑故。
招感分段生死妄果。
障無餘依涅槃。
由别惑故。
招感變易生死妄果。
障于性淨涅槃。
亦障無住涅槃。
故彼所言轉生死成涅槃。
是約果言。
此所言轉煩惱得涅槃。
是約因言。
亦複不相違也。
又煩惱招生義顯。
智障覆覺義強。
故此偏說。
又斷煩惱。
亦得二乘菩提。
以非一切種智。
故但名為涅槃。
斷所知障。
亦得無住涅槃。
以不住涅槃相。
故但名無上覺。
或依即是唯識真如。
生死涅槃之所依故。
愚夫颠倒。
迷此真如。
故無始來。
受生死苦。
聖者離倒。
悟此真如。
便得涅槃。
畢竟安樂。
由數修習無分别智。
斷本識中二障粗重。
故能轉滅依如(之二種)生死。
及能轉證依如(之無住)涅槃。
此即真如離雜染性。
如雖性淨。
而相雜染。
故離染時。
假說新淨。
即此新淨。
說為轉依。
修習位中。
斷障證得。
雖于此(十地)位。
亦(能分)得菩提。
而非此中頌意所顯。
頌意但顯轉唯識性。
(以唯識性。
即是涅槃。
然在)二乘滿位。
(但)名(為)解脫身。
(唯)在大(乘)牟尼(極果。
乃得)名法身故。
此更約轉迷悟依釋也。
唯識真如。
即識之體性。
生死如冰。
涅槃如水。
真如則如濕性。
生死如轉。
涅槃如不轉。
真如則如本屋。
生死如迷。
涅槃如悟。
真如則如本方。
生死如狂走。
涅槃如狂歇。
真如則如本頭。
迷之枉受生死。
悟之便得涅槃。
此不變常随緣。
體即用也。
處生死而非染。
在涅槃而非淨。
此随緣常不變。
用即體也。
二乘但悟我空。
仍迷法空。
故出分段生死。
但證無餘涅槃。
名解脫身。
大乘了悟我法俱空。
故出二種生死。
深證無住涅槃。
名為法身。
當知所悟者。
即真如法身。
能悟者。
即無上菩提。
能所不二。
故頌意但顯轉唯識性。
不必更言菩提也。
牟尼。
此雲寂默。
善寂空有二邊。
默契中道理故。
初略釋頌文竟。
(己)二廣釋頌義二。
初總征。
二正釋。
(庚)今初 雲何證得二種轉依。
謂十地中。
修十勝行。
斷十重障。
證十真如。
二種轉依。
由斯證得。
(庚)二正釋二。
初明十地因。
二明轉依果。
(辛)初中四。
初釋十地名。
二釋十勝行。
三釋十重障。
四釋十真如。
(壬)今初 言十地者。
一極喜地。
初獲聖性。
具證二空。
能益自他。
生大喜故。
二離垢地。
具淨屍羅。
遠離能起微細毀犯煩惱垢故。
三發光地。
成就勝定大法總持。
能發無邊妙慧光故。
四焰慧地。
安住最勝菩提分法。
燒煩惱薪。
慧焰增故。
五極難勝地。
真俗兩智。
行相互違。
合令相應。
極難勝故。
六現前地。
住(有分别妙達)緣起(之)智。
引無分别最勝般若令現前故。
七遠行地。
至無相住功用後邊。
出過世間(道及)二乘(出世)道故。
八不動地。
無分别智任運相續。
相用煩惱。
不能動故。
九善慧地。
成就微妙四無礙解。
能徧十方善說法故。
十法雲地。
大法智雲。
含衆德水。
蔭蔽一切。
如空粗重。
(令不為障礙。
又以此大智。
)充滿(所證所依)法身故。
如是十地。
總攝有為無為功德以為自性。
與所修行為勝依持。
令得生長。
故名為地。
聖者。
正也。
永離邪倒。
入正定聚。
名獲聖性。
微細毀犯。
謂悞犯也。
無分别智。
即無相觀。
任運相續。
即是無功用義。
大法智雲。
謂總緣一切諸法之智。
含衆德水。
謂陀羅尼門三昧門等。
如空粗重。
謂所知障之一分及煩惱障種。
廣大如空也。
有為功德。
即妙觀察智。
平等性智。
無為功德。
即地地中。
所證真如。
餘并可知。
(壬)二釋十勝行。
有十三門。
初明數門。
(至)十三結要簡修。
(癸)今初 十勝行者。
即是十種波羅密多。
施有三種。
謂财施。
無畏施。
法施。
戒有三種。
謂律儀戒。
攝善法戒。
饒益有情戒。
忍有三種。
謂耐怨害忍。
安受苦忍。
谛察法忍。
精進有三種。
謂被甲精進。
攝善精進。
利樂精進。
靜慮有三種。
安住靜慮。
引發靜慮。
辦事靜慮。
般若有三種。
謂生空無分别慧。
法空無分别慧。
俱空無分别慧。
方便善巧有二種。
謂回向方便善巧。
拔濟方便善巧。
願有二種。
謂求菩提願。
利樂他願。
力有二種。
謂思擇力。
修習力。
智有二種。
謂受用法樂智。
成熟有情智。
财施。
亦名資生施。
即是以無染心。
舍諸資生具也。
無畏施者。
不損惱他。
濟拔驚怖。
即戒忍二度也。
法施者。
以無染心。
宣示正法。
言行相應。
令他得益。
即進禅慧三度也。
律儀戒者。
止惡防非。
即在家出家諸戒品也。
攝善法戒者。
由持戒力。
攝取一切成佛功德。
自利行也。
饒益有情戒者。
由持戒力。
出生一切度衆生事。
利他行也。
耐怨害忍。
亦名生忍。
成熟有情。
不嗔恚故。
安受苦忍。
亦名法忍。
捍勞忍苦。
求佛法故。
谛察法忍。
亦名第一義忍。
觀生法空。
不動轉故。
被甲精進。
即最初發菩提心。
被弘誓铠。
深自勵故。
攝善精進。
樂集佛功德故。
利樂精進。
樂度諸衆生故。
安住靜慮。
謂得現法樂住也。
引發靜慮。
謂引發六通等也。
辦事靜慮。
謂辦饒益有情等事也。
三般若如文可知。
回向方便。
謂不住生死。
拔濟方便。
謂不住涅槃。
又回向方便。
令他不住涅槃。
拔濟方便。
令他不住生死。
又回向方便。
正趨無上菩提。
拔濟方便。
同離二種生死也。
求菩提願。
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