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識論觀心法要卷第八

關燈


    餘支相望。

    (則等無間及所緣緣)二俱非有。

    (但有增上緣耳。

    )○此中且依鄰近順次不相雜亂實緣起說。

    (若)異此(四義而互)相望。

    (則)為緣(又複)不定。

    諸聰慧者。

    如理應思。

     一鄰近。

    則非隔越。

    二順次。

    則非逆次。

    三不相雜亂。

    則不以行種為無明等。

    四實。

    則不依假借說也。

    若隔越相望。

    如無明望識。

    乃至望老死等。

    若逆次相望。

    如老死望生。

    乃至行望無明等。

    若相雜亂。

    及随轉門約假借說。

    事非一概。

    但依前文四緣之理思之可得。

     (子)十五惑業苦攝門。

     惑業苦三攝十二者。

    無明愛取(三支。

    )是惑所攝。

    行(支及)有(支中)一分。

    是業所攝。

    (識等及生老死)七(支。

    與)有(支中)一分。

    是苦所攝。

    有處說業全攝有(支)者。

    應知彼依業有說故。

    (不依種有說也。

    )有處說識(支是)業所攝者。

    彼說業種為識支故。

    (不依識種為識支說。

    )惑業所招(識等七支)獨名苦者。

    為苦谛攝。

    (不通集谛故。

    又)為(令有情)生厭(離)故。

     二别釋有支竟。

     (壬)三結屬頌意。

     由惑業苦即十二支。

    故此能令生死相續。

     第三家釋竟。

     (庚)第四家約因緣相續釋二。

    初正明生死相續。

    二例明淨法相續。

    (辛)初中三。

    初标征。

    二解釋。

    三屬頌。

    (壬)今初 複次生死相續。

    由内因緣。

    不待外緣。

    故唯有識。

    因。

    謂有漏無漏二業。

    正感(分段變易二種)生死。

    故說為因。

    緣。

    謂煩惱所知二障。

    助感(分段變易二種)生死。

    故說為緣。

    所以者何。

    生死有二。

     有漏無漏二業。

    皆屬增上緣攝。

    但以業招生顯。

    故複名因也。

    餘可知。

     (壬)二解釋二。

    初釋分段生死。

    二釋變易生死。

    (癸)今初 一分段生死。

    謂諸有漏善不善業(為因。

    )由煩惱障緣助勢力。

    所感三界粗異熟果。

    身命短長。

    随因緣力。

    有定齊限。

    故名分段。

     (癸)二釋變易生死三。

    初正釋。

    二會異。

    三料簡。

    (子)今初 二不思議變易生死。

    謂諸無漏有分别業(為因。

    )由所知障緣助勢力。

    所感殊勝細異熟果。

    由悲願力。

    改轉身命。

    無定齊限。

    故名變易。

    無漏定願正所資感。

    妙用難測。

    名不思議。

     無漏有分别業。

    即有為無漏業也。

    改轉身命。

    謂改穢為淨。

    轉短為長也。

     (子)二會異 或名意成身。

    (謂)随(大悲)意願(之所)成故。

    如(勝鬘)契經說。

    (譬)如。

    (以)取為緣。

    (以)有漏業(為)因。

    續後有者而生三有。

    如是(以)無明習地為緣。

    (以)無漏業(為)因。

    有阿羅漢獨覺(及)已得自在菩薩。

    生三種意成身。

     此會勝鬘經。

    所謂意成身。

    即令不思議變易生死身也。

     亦名變化身。

    無漏定力。

    轉令異(于)本(時之身。

    猶)如變化(非新生)故。

    如有論說。

    (問。

    )聲聞無學。

    永盡後有。

    雲何能證無上菩提。

    (答。

    )依變化身證無上覺。

    非業報身。

    故不違理。

     此釋不思議變易身。

    複名變化身也。

    如有論下。

    引證可知。

    二會異竟。

     (子)三料簡。

     (難曰。

    )。

    若所知障。

    助無漏業。

    能感(變易)生死。

    (則)二乘定性。

    應不永入無餘涅槃。

    (喻)如諸異生(之)拘(于)煩惱(障)故。

    (又無漏有分别業是道谛攝。

    )如何道谛。

    (乃)實能感(變易生死之)苦。

    (答曰。

    )誰言實感。

    (難曰。

    )不爾如何。

    (答曰。

    但由)無漏(勝)定(勝)願。

    資(于三界已感異熟之故。

    )有漏業。

    令所得果相續長時。

    (以無漏業資助。

    令其)展轉增勝。

    假說名感。

    (非無漏業實能感苦也。

    又)如是感時。

    由所知障為緣助力。

    非(無漏業)獨能感(也。

    )然所知障。

    (在菩薩分中。

    雖助變易生死。

    而在定性二乘分中。

    仍複)不障解脫。

    (以所知障。

    )無能發業潤生用故。

    (則曰。

    )何用資感(變易)生死苦為。

    (答曰。

    為欲)自證菩提。

    利樂他故。

    謂不定性獨覺聲聞。

    及得自在大願菩薩。

    已永斷伏煩惱障故。

    無容複受當(來之)分段身。

    恐廢長時修菩薩行。

    遂以無漏勝定願力。

    (譬)如(世間)延壽(之)法。

    (以)資現身(故業之)因。

    令彼(故業因種。

    )長時與(今現身之)果不絕。

    數數如是定願資助。

    乃至證得無上菩提。

    (問曰。

    既以無漏定願資現身因。

    )彼複何須所知障助。

    (答曰。

    )既未圓證無相大悲。

    (若)不執菩提(及)有情(皆是)實有。

    (則)無由發起猛利悲願。

    又所知障。

    障大菩提。

    為永斷除(此所知障。

    所以)留身久住。

    又所知障。

    為有漏依。

    此障若無彼(變易生死則)定非有。

    故于身住。

    有大助力。

    (是中)若所留身。

    (從)有漏定願所資助者。

    分段身攝。

    (以是)二乘異生所知境故。

    (若從)無漏定願所資助者。

    變易生攝。

    非彼(二乘異生所知)境故。

    由此應知變易生死。

    性是有漏異熟果攝。

    于無漏業。

    是增上果。

    有聖教中。

    說(此變易之身以)為無漏出三界者。

    (乃)随(無漏業之)助因(而)說。

     二解釋竟。

     (壬)三屬頌二。

    初結屬。

    二釋疑。

    (癸)今初 頌中所言諸業習氣。

    即前所說(有漏無漏)二業種子。

    二取習氣。

    即前所說(煩惱所知)二障種子。

    俱執著故。

    (名之為取。

    )俱等餘文。

    義如前釋。

     (癸)二釋疑 變易生死。

    雖無分段前後異熟别盡别生。

    而數資助。

    前後改轉。

    亦有前盡餘複生義。

     疑曰。

    分段生死。

    可雲前異熟盡。

    複生易熟。

    變易既無分段。

    何名既盡複生餘等。

    答釋可知。

     雖亦由現(行。

    令)生死相續。

    而(惟)種定有。

    (故)頌偏說之。

    (若現行則不定有也。

    )或為顯示真異熟因果。

    皆不離本識。

    (因是本識所執持故。

    果即本識自果相故。

    )故不說現。

    (若夫前大轉識。

    名為)現異熟因。

    (要至未來。

    方感異熟之果。

    現在)不即與果。

    (又酬前滿業之無記)轉識。

    (多有)間斷。

    (是異熟生。

    )非(是真)異熟故。

     又疑曰。

    現行諸業。

    現行二取。

    亦令生死相續。

    何故頌中但舉習氣說耶。

    答亦可知。

    初正明生死相續竟。

     (辛)二例明淨法相續 前中後際生死輪回。

    不待外緣。

    既由内識。

    淨法相續。

    應知亦然。

    謂無始來依附本識。

    有無漏種。

    由轉識等數數熏發。

    漸漸增勝。

    乃至究竟得成佛時。

    轉舍本來雜染識(之)種(子。

    )轉得始起清淨種(之淨)識。

    任持一切功德種子。

    由本願力。

    盡未來際起諸妙用。

    相續無窮。

    由此應知唯有内識。

     二釋生死由何難竟。

     (戊)三釋違經三性難二。

    初正釋三性不離識。

    二轉釋無性即識性。

    (己)初中二。

    初設難舉頌。

    二以論釋成。

    (庚)今初 若唯有識。

    何故世尊處處經中說有三性。

    應知三性亦不離識。

    所以者何。

    頌曰。

    由彼彼徧計。

    徧計種種物。

    此徧計所執。

    自性無所有。

    依他起自性。

    分别緣所生。

    圓成實于彼(依他性上。

    )常遠離前(徧計所執)性。

    故此(圓成)與依他。

    非異非不異。

    (喻)如無常等性。

    (與無常等法。

    亦非異不異。

    )非不見此(圓成實。

    而能了)彼(依他性也。

    ) (庚)二以論釋成二。

    初正釋頌文。

    二義類相攝。

    (辛)初中二。

    初别釋頌文。

    二總申頌意。

    (壬)初又三。

    初釋徧計所執性。

    二釋依他起性。

    三釋圓成實性。

    (癸)初又二。

    初略釋。

    二廣釋。

    (子)今初 論曰。

    周徧計度。

    故名徧計。

    (計度之心。

    )品類衆多。

    說為彼彼。

    (此)謂能徧計之虛妄分别(心也。

    )即由彼彼虛妄分别。

    徧計種種所徧計物。

    (此)謂所妄執蘊處界等。

    若法若我自性差别(也。

    )此所妄執自性差别。

    總名徧計所執自性。

    如是自性。

    都無所有。

    理教推征。

    不可得故。

     我自性。

    謂橫計主宰。

    我差别。

    謂有情命者等。

    預流一來等。

    乃至二十句。

    六十五句等。

    法自性。

    謂橫計軌持。

    法差别。

    謂蘊處界等。

    實德業等。

    乃至有無一異俱不俱等。

     (子)二廣釋二。

    初總分文。

    二别解釋。

    (醜)今初 或初句。

    顯能徧計識。

    第二句。

    示所徧計境。

    後半方申徧計所執若我若法自性非有。

    已廣顯彼不可得故。

     (醜)二别解釋三。

    初釋能徧計。

    二釋所徧計。

    三對依他明徧計所執。

    (寅)今初 初能徧計。

    自性雲何。

     假問征起也。

    釋有二義。

    初義非。

    第二正。

     有義。

    八識及諸心所有漏攝者。

    皆能徧計。

    虛妄分别為自性故。

    皆似所取能取現故。

    (又聖教)說阿賴耶(識。

    )以徧計所執自性妄執(之)種(子)為所緣故。

     所取能取。

    即能緣所緣也。

    此顯八識皆能徧計。

    說阿賴下。

    更引證以顯第八亦能徧計。

    蓋所緣既是妄執種子。

    則能緣亦必是妄執矣。

     有義。

    第六第七心品(之)執我法者。

    是能徧計。

    (經中)唯說意識能徧計故。

    (以)意及意識。

    名(為)意(與)識故。

    (有)計度(及)分别。

    (乃為)能徧計故。

    (前五及第八。

    非能徧計也。

    )執我法者。

    必是慧(心所)故。

    二執必與無明(心所)俱故。

    (第八無慧癡二心所相應。

    非能徧計也。

    )不說無明有善性故。

    癡無癡等不相應故。

    (諸善心所非能徧計也。

    )不見有執導空智故。

    (喻如)執有執無不俱起故。

    (善慧心所亦非能徧計也。

    )曾無有執非能熏故。

    (第八但是所熏。

    決非有我法二執也。

    夫)有漏(諸)心(心所)等。

    不證實(理)故。

    一切皆名虛妄分别。

    (然不皆名為能徧計。

    以其)雖似所取能取相現。

    而非一切(皆是)能徧計攝。

    (倘以似能所取。

    便名能徧計者。

    )勿無漏心亦有執故。

    (且)如來後得(無漏自心。

    亦似能取所取相現。

    豈亦)應(名為)有執故。

    經說佛(後得)智。

    現身土等種種影像。

    如鏡等故。

    若無(能所)緣用應非智等。

    雖(聖教)說藏識緣徧計種。

    而不說唯(緣徧計。

    )故非誠證。

    由斯理趣。

    唯于第六第七心品有能徧計。

    識品雖(隻有)二。

    而有(于)二(法乃至)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法)等(上所起)徧計不同。

    故言彼彼。

     此護法正義也。

    初第六下。

    正簡前五第八及諸善心所等非能徧計。

    次有漏心等下。

    破斥初義。

    次雖說藏識下。

    通前所引聖教。

    後由斯理趣下。

    結成能徧計者。

    唯是六七二識。

    但由所徧計有不同。

    故頌言彼彼耳。

    宗鏡錄雲。

    一有徧非計。

    如無漏諸心。

    及有漏善識。

    能徧廣緣。

    而非計執。

    (無漏諸心。

    即諸聖人無漏智慧。

    了諸法空。

    即無法不徧。

    都無計執。

    名為非計。

    唯後得智也。

    有漏善識。

    即地前菩薩。

    雖有漏心中。

    能作無我觀故。

    亦能觀一切法皆無有我。

    亦是徧而非計。

    )二有計非徧。

    如有漏第七識。

    恒緣第八見分。

    起我法二執。

    從第六識入生空觀時。

    第七識中猶尚緣第八見分起于法執。

    故知計而非徧。

    三亦徧亦計。

    即衆生染心。

    (謂染污相應之第六識也。

    )四非徧非計。

    即有漏前五識。

    及有漏第八識。

    各了自相分境。

    故不徧。

    無計度随念分别。

    故非計也。

    初釋能徧計竟。

     (寅)二釋所徧計 (問曰。

    )此所徧計。

    自性雲何。

    (答曰。

    )攝大乘說。

    是依他起。

    徧計心等(之)所緣緣故。

    (問曰。

    )圓成實性。

    甯非彼(徧計執所緣之)境。

    (答曰。

    )真非妄執所緣境故。

    (若)依展轉(而)說。

    亦(可是)所徧計。

    (然)徧計所執。

    雖是彼(能徧計心之)境。

    而(無實我法。

    )非所緣緣。

    故非所徧計。

     依展轉說亦所徧計者。

    如計繩為蛇。

    即是計麻為蛇也。

    雖是彼境而非所緣緣者。

    如計蛇時。

    亦未嘗有蛇。

    仍惟有繩。

    故蛇非所緣緣。

    亦複非所徧計。

    當知徧計之所緣緣。

    惟是依他起性。

    譬如妄計蛇時。

    仍即于繩起計。

    仍以本質繩為疏所緣緣。

    眼識相分繩為親所緣緣。

    意識于中妄起蛇怖。

    名為非量。

    名為徧計執也。

     (寅)三對依他明徧計所執 徧計所執。

    其相雲何。

    與依他起。

    複有何别。

     此亦假問征起也。

    釋有二義。

    初義非。

    次義正。

     有義。

    三界(所攝有漏)心及心所。

    由無始來虛妄熏習。

    雖各體一。

    而似二生。

    謂見(分及)相分。

    即(是)能(取)所取。

    如是二分情(之所)有理(之所)無。

    (故)此(能所二)相說為徧計所執。

    (此相見)二(分)所依(自證之)體。

    實托緣生。

    此性非無。

    名依他起。

    (以是)虛妄分别緣所生故。

    雲何知然。

    諸聖教說。

    虛妄分别。

    是依他起。

    二取名為徧計所執。

     此妄以自證分為依他起性。

    見相二分為徧計所執也。

     有義。

    一切(有漏無漏染與不染世出世間所有)心及心所。

    由熏習力所變二分。

    從緣生故。

    亦依他起。

    徧計依斯(相見二分。

    )妄執定實(我法。

    及執)有無一異俱不俱等。

    此(有無之二。

    或一異之)二(等。

    )方名徧計所執。

    諸聖教說。

    唯量唯二。

    種種皆名依他起故。

    又相(分)等四法。

    十一識等。

    論皆說為依他起攝故。

     此護法正義也。

    俱者。

    亦有亦無。

    或亦一亦異也。

    不俱者。

    非有非無。

    或非一非異也。

    此等執實戲論。

    方名徧計所執。

    若夫相見二分。

    本是從緣生起。

    豈非依他性哉。

    唯量唯二等者。

    攝論雲。

    一者唯量。

    義無所有故。

    二者唯二。

    謂有相及見識故。

    三者唯種種。

    謂種種相生起故。

    天親釋雲。

    唯量者。

    唯是識量。

    由所識義。

    無所有故。

    唯二者。

    成立有相及見故。

    即此一識。

    一分成相。

    第二分成見。

    此是眼等識二分故。

    唯種種者。

    即此一識。

    所起六塵為相。

    意識為見。

    意識境不定。

    故說唯種種也。

    相等四法。

    即諸心心所各有四分。

    所謂一相分。

    二見分。

    三自證分。

    四證自證分也。

    十一識者。

    一身識。

    謂眼等五界。

    二身者識。

    謂染污意。

    三受者識。

    謂意界。

    四應受識。

    謂色等六外界。

    (五正受識。

    謂六識界。

    六世識。

    謂生生相續)不斷。

    七數識。

    謂算計一乃至無量。

    八處識。

    謂器世間。

    九言說識。

    謂見聞覺知四種言說。

    此九從名言熏習種子生。

    十自他差别識。

    謂依身差别。

    此從我見熏習種子生。

    十一善惡兩道生死識。

    謂生死趣無量種。

    此從有支習氣種子生。

    如是諸識。

    論皆說為虛妄分别所攝。

    名依他起。

     不爾。

    無漏後得智品(所有相見)二分。

    (亦)應名(為)徧計所執。

    (汝若)許(者。

    則)應聖智不緣彼(二分)生。

    (或複)緣彼(二分之)智品。

    應(是集谛而)非道谛。

    (汝若)不許(無漏二分是徧計者。

    )應知有漏(二分)亦爾。

    (但是依他起性。

    )又若二分是徧計所執。

    應如兔角等。

    非所緣緣。

    (以凡)徧計所執。

    體非有故。

    又應二分(既非有體。

    則便)不熏成種。

    (既不熏種。

    則此)後識等(複)生。

    應無二分。

    又諸習氣。

    (即)是(第八識之)相分(所)攝。

    豈(以)非有(之)法(而)能作(現行諸識之親)因緣。

    (又)若緣所生(之)内相見分非依他起。

    (則相見)二(分)所依(自證之)體。

    例亦應然。

    (同屬徧計。

    以均是分别緣所生。

    )無異因故。

     此破斥初義也。

    文并易知。

    初釋徧計所執性竟。

     (癸)二釋依他起性二。

    初承前出依他體。

    二簡釋。

    (子)初承前出依他體。

    即釋頌第五句也。

    (依他起自性。

    ) 由斯理趣。

    衆緣所生心。

    心所體。

    及相見分。

    有漏無漏。

    皆依他起。

    依他衆緣而得起故。

     (子)二簡釋。

    即釋頌第六句也。

    (分别緣所生。

    ) 頌言分别緣所生者。

    應知且說染分依他。

    (若夫)淨分依他。

    亦(可名)圓成故。

    或諸染淨心。

    心所法。

    皆名分别。

    (以後得智亦有分别。

    )能緣慮故。

    是則一切染淨依他。

    皆是此中依他起攝。

     淨分依他。

    亦圓成者。

    如四智菩提。

    十力無畏等。

    以是修德名淨依他。

    以其稱性。

    複可名圓成實。

    二釋依他起性竟。

     (癸)三釋圓成實性三。

    初正釋圓成實體性。

    二對依他明非一異。

    三明證此能了依他。

    (子)初正釋圓成實體性。

    即釋頌七八兩句也。

    (圓成實于彼。

    常遠離前性。

    ) 二空所顯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