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識論觀心法要卷第七
關燈
小
中
大
得無心之名。
蓋由)癡(勞)極(重)等緣所引身位。
(身勞頓故。
六情闇閉。
)違前六識(令不現行。
)故名極重睡眠。
此(極重)睡眠時。
雖無彼(四不定中睡眠心所之)體。
而由彼(引起。
相)似(于)彼。
故假說彼(睡眠之)名。
(複有感冒)風熱等緣所引身位。
亦違六識(令不現行。
)故名極重悶絕。
或此(疲極風熱等緣。
)俱是觸處少分(所攝。
) 二别釋竟。
(子)三總結 除斯五位。
意識恒起。
初正明五位竟。
(癸)二釋及與言 (問曰。
)正死生時。
亦無意識。
何故但說五位不行。
○有義。
(正)死生(位。
即以頌中)及與(之)言(而)顯。
(破曰。
)彼說非理。
所以者何。
(聖教)但說六時名無心故。
謂前五位。
及(入)無餘依(涅槃界者。
今但)應說死生即悶絕攝。
彼(死生)是最極悶絕位故。
(然頌)說及與(之)言。
(為)顯五(位)無雜(故耳。
又頌但言五位。
不說六時無心者。
)此(中欲)顯六識斷已。
後時依本識中(各)自種(子)還起。
由此不說入無餘依。
(以入無餘依後。
則不起故。
) 釋此為二。
初義非。
次義正。
并可知。
(癸)三判通凡聖 此五位中。
異生有四。
除在滅定。
聖唯後三。
于中如來(及八地以上)自在菩薩。
唯得存一。
無(極重)睡(眠及)悶(絕)故。
凡夫外道。
皆名異生。
以未證聖法故。
不能入滅盡定。
三乘聖人。
不入無想定。
不生無想天。
八地已上。
得法自在。
故無極重睡悶。
但有時入滅定耳。
已上從第二卷中間至此。
初分釋三能變相竟。
(丁)二會三能變俱轉以示二谛三。
初總明俱轉。
二料簡俱轉義。
三結示二谛。
(戊)今初 是故八識。
一切有情。
心與末那。
二恒俱轉。
若起第六。
則三俱轉。
餘随緣合。
起一至五。
則四俱轉。
乃至八俱。
是謂略說識俱轉義。
一切有情。
通指十界聖凡而言之也。
餘可知。
(戊)二料簡俱轉義。
共有六番問答。
(己)今初番 (問曰。
)若一有情。
(而有)多識俱轉。
如何說彼是一有情。
(答曰。
)若立有情(而是)依識多少。
(則)汝(于)無心位。
應非有情。
又他分心現在前位。
如何可說自分有情。
然立有情。
(或)依命根數。
或(依)異熟識。
俱不違理。
彼(命根及異熟識。
)俱(是)恒時唯有一故。
他分自分。
乃以六道相望而互論也。
且如隻今為人。
則以人為自分。
其餘五道皆名他分。
然正為人時。
或忽起天道心。
或忽起地獄心等。
若但依識多少而立有情。
則正起天道識時。
便應名為天道有情。
何故仍名為人道有情耶。
餘可例知。
命根。
即依色心連持不斷功能假立。
異熟識。
即第八果報無記識也。
(己)第二番問答 (問曰。
)一身唯一等無間緣。
如何俱時有多識轉。
(答曰。
)既許此一(等無間緣。
)引多(後念相應)心所。
甯不許此(亦)能引多心(王。
)又誰定言此緣唯一。
說多識俱者。
許此緣(亦)多故。
又(如)欲(于)一時取多境者。
多境現前。
甯不頓取。
(以)諸根境等和合(之)力。
(既是)齊(平。
若謂)識(必)前後(次第而)生。
不應理故。
又(如諸)心所(之體)性雖無差别。
而(善等)類别者。
許多俱生。
甯不許心異類俱起。
又如(水之)浪。
(鏡之)像。
依一起多。
故依一心。
多識俱轉。
又若不許意(識)與五(識)俱。
(則意識)取彼(五識)所緣(之境)應不明了。
(喻)如(獨)散意識。
(亦但)緣久滅故。
小乘所執七十五法。
心法唯一。
由前滅心。
引生後心。
故雲一身唯一等無間緣也。
答中先順答。
次逆答。
順答者。
假使隻一等無間緣引生多識。
亦複無過。
以彼亦許一等無間引生多心所故。
次逆答者。
既許有情各有八識。
亦許八識各有等無間緣也。
又汝若不許多識俱轉。
則色聲香味觸等多境現前。
一刹那中甯不頓取。
若謂根境雖齊。
識有前後。
則不合理。
又既許一時有多心所俱生。
何獨不許一時有多心王俱轉。
又如水鏡唯一。
浪像可多。
則知藏識唯一。
轉識可多。
又若不許同時意識與五識俱。
則意識起時。
前五已滅。
便同獨頭意識緣已滅境。
如何得明了耶。
(己)第三番問答 (問曰。
)如何(與)五(識)俱。
唯一意識。
于色等境。
(乃能)取一或多。
(答曰。
)如眼等識。
各于自境(亦能)取一或多。
此(意識于五塵境取一或多。
)亦(複)何失。
(以六識之)相見(二分。
)俱有種種相故。
複有小乘。
妄計有五意識。
故難唯一意識。
不應頓取多境。
答釋可知。
應立量雲。
同時一意識是有法。
能取多境宗。
因雲。
相見俱有種種相故。
喻如一眼識能取多色等。
(己)第四番問答 (問曰。
)何故諸識同類不俱。
(答曰。
)于自所緣(若不可了。
多亦無用。
)若可了者。
一已能了。
餘無用故。
同類不俱。
謂一刹那中。
無二眼識并生。
乃至無二藏識并生也。
答意可知。
(己)第五番問答。
(問曰。
)若爾。
(則)五識已(能各)了自境。
何用俱起意識了為。
(答曰。
)五俱(之)意識。
(能)助五(識)令起。
非專為了五識所緣(而已。
)又(意識)于彼(五識)所緣。
能明了取。
異于眼等(五)識。
故非無用。
由此聖教。
說彼意識名有分别。
五識不爾。
五識不爾者。
但有自性分别。
不同意識更有随念計度二種分别也。
(己)第六番問答 (問曰。
)多識俱轉。
何不(如心王心所之互)相應。
(答曰。
)非同境故。
設同境者。
彼此所依體數異故。
(喻)如五根(之與五)識。
(雖亦同境)互不相應。
非同境者。
眼識以色為境。
乃至身識以觸為境也。
難曰。
同時意識。
與五識既是同境。
何不相應。
釋曰。
彼此所依體數異故。
彼五識依五色根。
此意識依于意根。
是一異也。
各有自證分體。
從自種生。
是二異也。
此第六識。
與五十一心所。
皆得相應。
彼前五識。
雖與徧行五。
别境五。
善十一。
根本三。
中二。
大八相應。
是三異也。
喻如五根之與五識。
雖亦同境。
而根是色法。
識是心法。
根為所依。
識為能依。
根為能發。
識為所發。
根但照境不能了别。
識能了别。
而無形像。
識屬現量。
根屬比量。
故不可說如心心所之和順似一而名相應。
二料簡俱轉義竟。
(戊)三結示二谛 八識自性。
不可言定一。
(以見分)行相。
(及)所依(根。
所)緣(境。
)相應(之心所。
四義皆)異故。
又一(識)滅時。
餘(識)不滅故。
(又七是)能(熏。
八是)所熏。
(如此)等相(亦)各異故。
(然而)亦非定異。
經說八識如水波等。
無差别故。
(設使)定異應非(互為)因果性故。
(當知)如幻事等。
無定性故。
此結示俗谛也。
先明不定一義。
次明不定異義。
第八識如水。
前七識如波。
波之與水。
不即不離。
不一不異。
因之與果。
亦複如是。
故總以如幻結成無性。
當知無性之俗。
俗不違真也。
量雲。
八識是有法。
非定一異宗。
因雲。
無定性故。
喻如幻事。
如前所說(三能變)識(六位心所)差别(之)相。
(且)依(四俗谛中第二道)理世俗。
(說有此事。
)非(謂四真谛中第四)真勝義(谛。
亦有此差别也。
以)真勝義中。
心言絕故。
此結示真谛也。
心路絕故不可思。
言路絕故不可議。
以心言皆悉無性。
故名為絕。
非是離于心言之外。
别有一個非心非言境界以為真谛。
當知無相之真。
真不違俗。
是故第八識如水。
前七識如波。
真勝義則如濕性。
非波非水。
亦不異波水也。
四俗谛者。
一假名無實谛。
謂軍林瓶車等。
二随事差别谛。
謂三科五蘊等。
三方便安立谛。
謂苦集滅道等。
四法假名非安立谛。
謂二空真理。
四真谛者。
一體用顯現谛。
即第二俗。
二因果差别谛。
即第三俗。
三依真顯實谛。
即第四俗。
四廢诠談旨谛。
即一實真如。
前一俗。
唯俗非真。
後一真。
唯真非俗。
中間三位。
望後名俗。
望前為真。
雖雲八谛。
秖是五位。
今所明八識六位心所。
即約随事差别谛說。
亦名為體用顯現谛。
以不同外道餘乘所執我法。
故名為理。
以不約平等一實真如法性。
故名世俗。
如伽他說。
心意識八種。
俗故相有别。
真故相無别。
相所相無故。
此結示真俗不二也。
不變随緣。
如舉真金而作衆器。
故相有别。
随緣不變。
如彼衆器全體即金。
故相無别。
以能相所相。
本無性故。
謂能即非能。
所即非所。
故名為無。
非離能所之外。
更立一個無能無所為真谛也。
若向此結示中薦取分明。
則知性相二宗。
同條共貫。
更無兩轍。
故宗鏡錄曰。
智者大師淨名疏中問雲。
今依龍樹之學。
何意用天親之義。
答。
龍樹天親。
豈不同入不二法門乎。
今何取舍定執也。
若分别界外結惑生死。
及諸行名義。
當細尋天親所作。
若觀門遣蕩。
安心入道。
何過龍樹。
故知菩薩制作。
一一關于聖典。
故非出自胸臆。
廣引證明。
令生聞慧。
若不先明識論天親護法等。
剖析根塵微細生死。
又焉得依龍樹觀門遣蕩。
如無差别。
無可圓融。
若不先診候。
察其病源。
何以依方。
施其妙藥。
今時多不就己仔細推尋。
及廣披聖典。
教觀俱昧。
理行全虧。
唯尚随語依通。
一時遣蕩。
拂迹而迹不泯。
歸空而空不亡。
以不出法塵。
全為影事。
殊不識心王心所。
種現根随。
微細根塵。
生滅起處。
心心流注。
念念現前。
如醉如癡。
懵無知者。
智燈既闇。
定水全枯。
未審何門。
能得清淨。
噫。
智者永明。
皆于性相融通若此。
而今之學者。
猶複膠柱鼓瑟。
不知會歸自心。
不亦哀哉。
已上廣明能變三相竟。
(丙)二廣明所變唯識二。
初正明所變。
二廣釋外難。
(丁)初中二。
初結前舉頌。
二以論釋成。
(戊)今初 已廣分别三能變相。
為自所變(相見)二分所依。
雲何應知依識所變。
假說我法。
非别實有。
由斯一切唯有識耶。
頌曰。
是諸識轉變。
分别所分别。
由此彼皆無。
故一切唯識。
(戊)二以論釋成二。
初正釋頌文。
二釋小乘難。
(己)初中二。
初約見相二分釋。
二約轉似外境釋。
(庚)今初 論曰。
是諸識者。
謂前所說三能變識。
及彼心所。
(以其)皆能變似見相二分。
立轉變名。
所變見分。
說名分别。
(以其)能取(于)相(分)故。
所變相分。
名所分别。
(以是)見(分之)所取故。
由此正理。
(故知)彼實我法。
離識所變皆定非有。
(以)離能(取)所取(之外。
)無别物故。
非有實物。
離(于能所之)二相故。
是故一切有為無為若實若假。
皆不離識。
(然此)唯(之為)言。
(但)為遮(遣)離識實物。
非(并遮遣)不離識(之)心所法等。
有為者。
心王心所色法及不相應行也。
無為者。
虛空擇滅等六無為也。
實者。
心王心所色法。
從緣生也。
假者。
不相應行。
依于色心分位立也。
以要言之。
即是五位百法。
言皆不離識者。
所謂心王。
即識自相故。
心所。
即識相應故。
色法。
即二所現故。
不相應行。
即三分位故。
無為。
即四實性故。
然唯遮離識實物非有。
非遮相應心所為無。
故唯識言。
亦攝心所也。
是中唯遮外境非有。
識表心及心所非無。
即遣虛存實觀。
不雲唯相唯見而雲唯識。
即舍濫留純觀。
不雲唯二分而雲唯識。
即攝末歸本觀。
不雲唯心心所而雲唯識。
即隐劣顯勝觀。
無為即識實性。
亦不離識。
乃至如前文雲。
俗故相有别。
真故相無别等。
即遣相證性觀也。
(庚)二約轉似外境釋 或轉變者。
謂諸内識轉似我法外境相現。
此能轉變。
即名分别。
虛妄分别為自性故。
謂即三界心及心所。
此所執境。
名所分别。
即所妄執實我法性。
由此分别。
變似外境。
假我法相。
彼所分别實我法性。
決定皆無。
前引教理。
已廣破故。
是故一切皆唯有識。
(但由)虛妄分别(而)有。
(已)極成故。
唯既不遮不離識法。
故真空等亦是有性。
由斯遠離增減二邊。
唯識義成。
契會中道。
前引教理。
指第一卷及第二卷初。
廣破我法二執之文。
真空。
即圓成實性。
等。
即依他起性也。
實我實法。
名徧計所執性。
心及心所。
名依他起性。
二空真理。
名圓成實性。
徧計非有。
故無增益之過。
依圓不無。
故無損減之過。
不減不增。
是名中道。
初正釋頌文竟。
(己)二釋小乘難九。
初釋唯識所因難。
二釋世事乖宗難。
三釋聖教相違難。
四釋唯識成空難。
五釋色相非心難。
六釋現量違宗難。
七釋夢覺相違難。
八釋外取他心難。
九釋異境非識難。
(庚)初中二。
初略問答。
二廣問答。
(辛)今初 (問曰。
)由何教理。
(而)唯識(之)義(可以證)成。
(答曰。
前文)豈不已說。
(辛)二廣問答二。
初問。
二答。
(壬)今初 雖說(猶)未(顯)了。
(以前所引教理。
但為破于他義。
然)非(是但)破他義。
(而)己義便(可)成(立。
)應更确陳。
(以)成此(唯識)教理。
(壬)二答為三。
初引教。
二顯理。
三總證。
(癸)今初 如契經說。
三界唯心。
又說。
所緣唯識所現。
又說。
諸法皆不離心。
又說。
有情随心垢淨。
又說。
成就四智菩薩。
能随悟入唯識無境。
一(者了達)相違識相(之)智。
謂于一處鬼人天等随業差别。
所見各異。
境若實有。
此(所見差别)雲何(得)成。
二(者)無所緣(境。
而)識(現可得之)智。
謂緣過未夢境像等。
非實有境。
識現可得。
彼境既無。
(則凡)餘(現在境。
)亦(複)應爾。
三(者)自應無倒(之)智。
謂愚夫智。
若得實境。
彼應自然成無颠倒。
不由功用。
應得解脫。
(今既不爾。
則知所執實境。
但是颠倒妄計。
)四(者)随三(種妙)智(境。
即随)轉(之)智。
(何等為三。
)一(知一切境界)随(八境已上心)自在者(妙)智(而)轉(之)智。
謂已證得心自在者。
随欲轉變地等皆成。
(假使)境若實有。
如何可變。
二(知一切境界)随觀察者。
(妙)智(而)轉(之)智。
謂得勝定修法觀者。
随觀一境。
衆相現前。
(假使)境若是真。
甯随心轉。
三(知一切境界)随無分别(妙)智(而)轉(之)智。
謂起證實無分别智。
(則)一切境相皆不現前。
(假使)境若是實。
何容不現。
菩薩成就(此)四智者。
于唯識理。
決定悟入。
又伽他說。
心意識所緣。
皆非離自性。
故我說一切。
唯有識無餘。
此等聖教。
誠證非一。
所引諸教。
并皆可知。
自性者。
即心意識之自體也。
(癸)二顯理 極成眼等識。
五随一故。
如餘。
不親緣離自色等。
宗鏡雲。
第一比量。
成立五塵相分色。
皆是五識親所緣緣。
成其唯識義也。
量曰。
極成眼識是有法。
決不親緣離自識色宗。
因雲。
極成五識中随一攝故。
喻如餘極成四識。
乃至量曰。
極成身識是有法。
決不親緣離自識觸宗。
因雲。
極成五識中随一攝故。
喻如餘極成眼識等。
餘識。
識故如眼識等。
亦不親緣離自諸法。
宗鏡雲。
第二比量。
成立第六識。
并闇成立七八二識。
皆緣自之親相分不離于識。
是唯識義也。
量雲。
極成餘識是有法。
亦不親緣離自識諸法宗。
因雲。
是識性故。
喻如極成眼識等。
此中但言餘識者。
以小乘不許七八二識故。
若言七八二識。
恐彼不許。
便犯所别不極成過。
若隻言六識。
又不能闇立大乘第七第八兩識故也。
此識所緣。
定非離此。
二随一故。
如彼能緣。
宗鏡雲。
第三比量。
總成立一切親相分不離心體。
得成唯識也。
量曰。
六識親所緣緣是有法。
定不離六識體宗。
因雲。
見相二分随一攝故。
喻如彼能緣見分。
所緣。
法故。
如相應法。
決定不離心及心所。
宗鏡雲。
第四比量。
成立一切疏所緣緣境皆不離心得成唯識也。
量曰。
一切随自識所緣是有法。
決定不離我之能緣心及心所宗。
因雲。
以是所緣法故。
喻如相應法。
言相應法者。
即指前來已成立之親相分也。
此正成立第八識之相分。
不離本識。
望前六識。
名為疏所緣緣。
由彼小乘不許第八。
故但雲疏所緣緣。
即是六識所托之本質境。
乃第八識親所緣緣。
此等正理。
誠證非一。
結前四量也。
二顯理竟。
(癸)三總證 故于唯識。
應深信受。
我法非有。
空識非無。
離有離無。
故契中道。
我法非有者。
以是徧計所執性故。
空。
謂二空真如。
即圓成實性。
識。
謂心王心所。
即依他起性。
空識非無者。
以其非所執故。
若執空識。
亦是徧計。
徧計本自非有。
故離有。
依圓本自非無。
故離無。
既離有無。
理絕情謂。
故即契中道矣。
慈尊依此。
說二頌言。
虛妄分别(故)有(見相二分。
)于此(二分之上。
實我實法之)二(決定)都無。
(即)此(依他性)中。
唯有(無我無法真)空(之理。
)于彼(真空理中。
)亦有此(依他起性。
)故說(有為無為)一切(諸)法。
(有依圓故)非空。
(無徧計故)非不空。
有無及有故。
是則契中道。
此引二頌。
以證三性圓離有無。
契會中道。
即是不思議三谛也。
虛妄分别有句。
明染分依但是有。
即俗谛也。
于此二都無句。
明徧計我法本空。
即真谛也。
此中唯有空句。
明依他中有圓成實。
于彼亦有此句。
明圓成實不離依他。
蓋是真俗不二。
即顯中道第一義谛體也。
故說一切法非空非不空。
則一切法無非中道。
明矣。
有
蓋由)癡(勞)極(重)等緣所引身位。
(身勞頓故。
六情闇閉。
)違前六識(令不現行。
)故名極重睡眠。
此(極重)睡眠時。
雖無彼(四不定中睡眠心所之)體。
而由彼(引起。
相)似(于)彼。
故假說彼(睡眠之)名。
(複有感冒)風熱等緣所引身位。
亦違六識(令不現行。
)故名極重悶絕。
或此(疲極風熱等緣。
)俱是觸處少分(所攝。
) 二别釋竟。
(子)三總結 除斯五位。
意識恒起。
初正明五位竟。
(癸)二釋及與言 (問曰。
)正死生時。
亦無意識。
何故但說五位不行。
○有義。
(正)死生(位。
即以頌中)及與(之)言(而)顯。
(破曰。
)彼說非理。
所以者何。
(聖教)但說六時名無心故。
謂前五位。
及(入)無餘依(涅槃界者。
今但)應說死生即悶絕攝。
彼(死生)是最極悶絕位故。
(然頌)說及與(之)言。
(為)顯五(位)無雜(故耳。
又頌但言五位。
不說六時無心者。
)此(中欲)顯六識斷已。
後時依本識中(各)自種(子)還起。
由此不說入無餘依。
(以入無餘依後。
則不起故。
) 釋此為二。
初義非。
次義正。
并可知。
(癸)三判通凡聖 此五位中。
異生有四。
除在滅定。
聖唯後三。
于中如來(及八地以上)自在菩薩。
唯得存一。
無(極重)睡(眠及)悶(絕)故。
凡夫外道。
皆名異生。
以未證聖法故。
不能入滅盡定。
三乘聖人。
不入無想定。
不生無想天。
八地已上。
得法自在。
故無極重睡悶。
但有時入滅定耳。
已上從第二卷中間至此。
初分釋三能變相竟。
(丁)二會三能變俱轉以示二谛三。
初總明俱轉。
二料簡俱轉義。
三結示二谛。
(戊)今初 是故八識。
一切有情。
心與末那。
二恒俱轉。
若起第六。
則三俱轉。
餘随緣合。
起一至五。
則四俱轉。
乃至八俱。
是謂略說識俱轉義。
一切有情。
通指十界聖凡而言之也。
餘可知。
(戊)二料簡俱轉義。
共有六番問答。
(己)今初番 (問曰。
)若一有情。
(而有)多識俱轉。
如何說彼是一有情。
(答曰。
)若立有情(而是)依識多少。
(則)汝(于)無心位。
應非有情。
又他分心現在前位。
如何可說自分有情。
然立有情。
(或)依命根數。
或(依)異熟識。
俱不違理。
彼(命根及異熟識。
)俱(是)恒時唯有一故。
他分自分。
乃以六道相望而互論也。
且如隻今為人。
則以人為自分。
其餘五道皆名他分。
然正為人時。
或忽起天道心。
或忽起地獄心等。
若但依識多少而立有情。
則正起天道識時。
便應名為天道有情。
何故仍名為人道有情耶。
餘可例知。
命根。
即依色心連持不斷功能假立。
異熟識。
即第八果報無記識也。
(己)第二番問答 (問曰。
)一身唯一等無間緣。
如何俱時有多識轉。
(答曰。
)既許此一(等無間緣。
)引多(後念相應)心所。
甯不許此(亦)能引多心(王。
)又誰定言此緣唯一。
說多識俱者。
許此緣(亦)多故。
又(如)欲(于)一時取多境者。
多境現前。
甯不頓取。
(以)諸根境等和合(之)力。
(既是)齊(平。
若謂)識(必)前後(次第而)生。
不應理故。
又(如諸)心所(之體)性雖無差别。
而(善等)類别者。
許多俱生。
甯不許心異類俱起。
又如(水之)浪。
(鏡之)像。
依一起多。
故依一心。
多識俱轉。
又若不許意(識)與五(識)俱。
(則意識)取彼(五識)所緣(之境)應不明了。
(喻)如(獨)散意識。
(亦但)緣久滅故。
小乘所執七十五法。
心法唯一。
由前滅心。
引生後心。
故雲一身唯一等無間緣也。
答中先順答。
次逆答。
順答者。
假使隻一等無間緣引生多識。
亦複無過。
以彼亦許一等無間引生多心所故。
次逆答者。
既許有情各有八識。
亦許八識各有等無間緣也。
又汝若不許多識俱轉。
則色聲香味觸等多境現前。
一刹那中甯不頓取。
若謂根境雖齊。
識有前後。
則不合理。
又既許一時有多心所俱生。
何獨不許一時有多心王俱轉。
又如水鏡唯一。
浪像可多。
則知藏識唯一。
轉識可多。
又若不許同時意識與五識俱。
則意識起時。
前五已滅。
便同獨頭意識緣已滅境。
如何得明了耶。
(己)第三番問答 (問曰。
)如何(與)五(識)俱。
唯一意識。
于色等境。
(乃能)取一或多。
(答曰。
)如眼等識。
各于自境(亦能)取一或多。
此(意識于五塵境取一或多。
)亦(複)何失。
(以六識之)相見(二分。
)俱有種種相故。
複有小乘。
妄計有五意識。
故難唯一意識。
不應頓取多境。
答釋可知。
應立量雲。
同時一意識是有法。
能取多境宗。
因雲。
相見俱有種種相故。
喻如一眼識能取多色等。
(己)第四番問答 (問曰。
)何故諸識同類不俱。
(答曰。
)于自所緣(若不可了。
多亦無用。
)若可了者。
一已能了。
餘無用故。
同類不俱。
謂一刹那中。
無二眼識并生。
乃至無二藏識并生也。
答意可知。
(己)第五番問答。
(問曰。
)若爾。
(則)五識已(能各)了自境。
何用俱起意識了為。
(答曰。
)五俱(之)意識。
(能)助五(識)令起。
非專為了五識所緣(而已。
)又(意識)于彼(五識)所緣。
能明了取。
異于眼等(五)識。
故非無用。
由此聖教。
說彼意識名有分别。
五識不爾。
五識不爾者。
但有自性分别。
不同意識更有随念計度二種分别也。
(己)第六番問答 (問曰。
)多識俱轉。
何不(如心王心所之互)相應。
(答曰。
)非同境故。
設同境者。
彼此所依體數異故。
(喻)如五根(之與五)識。
(雖亦同境)互不相應。
非同境者。
眼識以色為境。
乃至身識以觸為境也。
難曰。
同時意識。
與五識既是同境。
何不相應。
釋曰。
彼此所依體數異故。
彼五識依五色根。
此意識依于意根。
是一異也。
各有自證分體。
從自種生。
是二異也。
此第六識。
與五十一心所。
皆得相應。
彼前五識。
雖與徧行五。
别境五。
善十一。
根本三。
中二。
大八相應。
是三異也。
喻如五根之與五識。
雖亦同境。
而根是色法。
識是心法。
根為所依。
識為能依。
根為能發。
識為所發。
根但照境不能了别。
識能了别。
而無形像。
識屬現量。
根屬比量。
故不可說如心心所之和順似一而名相應。
二料簡俱轉義竟。
(戊)三結示二谛 八識自性。
不可言定一。
(以見分)行相。
(及)所依(根。
所)緣(境。
)相應(之心所。
四義皆)異故。
又一(識)滅時。
餘(識)不滅故。
(又七是)能(熏。
八是)所熏。
(如此)等相(亦)各異故。
(然而)亦非定異。
經說八識如水波等。
無差别故。
(設使)定異應非(互為)因果性故。
(當知)如幻事等。
無定性故。
此結示俗谛也。
先明不定一義。
次明不定異義。
第八識如水。
前七識如波。
波之與水。
不即不離。
不一不異。
因之與果。
亦複如是。
故總以如幻結成無性。
當知無性之俗。
俗不違真也。
量雲。
八識是有法。
非定一異宗。
因雲。
無定性故。
喻如幻事。
如前所說(三能變)識(六位心所)差别(之)相。
(且)依(四俗谛中第二道)理世俗。
(說有此事。
)非(謂四真谛中第四)真勝義(谛。
亦有此差别也。
以)真勝義中。
心言絕故。
此結示真谛也。
心路絕故不可思。
言路絕故不可議。
以心言皆悉無性。
故名為絕。
非是離于心言之外。
别有一個非心非言境界以為真谛。
當知無相之真。
真不違俗。
是故第八識如水。
前七識如波。
真勝義則如濕性。
非波非水。
亦不異波水也。
四俗谛者。
一假名無實谛。
謂軍林瓶車等。
二随事差别谛。
謂三科五蘊等。
三方便安立谛。
謂苦集滅道等。
四法假名非安立谛。
謂二空真理。
四真谛者。
一體用顯現谛。
即第二俗。
二因果差别谛。
即第三俗。
三依真顯實谛。
即第四俗。
四廢诠談旨谛。
即一實真如。
前一俗。
唯俗非真。
後一真。
唯真非俗。
中間三位。
望後名俗。
望前為真。
雖雲八谛。
秖是五位。
今所明八識六位心所。
即約随事差别谛說。
亦名為體用顯現谛。
以不同外道餘乘所執我法。
故名為理。
以不約平等一實真如法性。
故名世俗。
如伽他說。
心意識八種。
俗故相有别。
真故相無别。
相所相無故。
此結示真俗不二也。
不變随緣。
如舉真金而作衆器。
故相有别。
随緣不變。
如彼衆器全體即金。
故相無别。
以能相所相。
本無性故。
謂能即非能。
所即非所。
故名為無。
非離能所之外。
更立一個無能無所為真谛也。
若向此結示中薦取分明。
則知性相二宗。
同條共貫。
更無兩轍。
故宗鏡錄曰。
智者大師淨名疏中問雲。
今依龍樹之學。
何意用天親之義。
答。
龍樹天親。
豈不同入不二法門乎。
今何取舍定執也。
若分别界外結惑生死。
及諸行名義。
當細尋天親所作。
若觀門遣蕩。
安心入道。
何過龍樹。
故知菩薩制作。
一一關于聖典。
故非出自胸臆。
廣引證明。
令生聞慧。
若不先明識論天親護法等。
剖析根塵微細生死。
又焉得依龍樹觀門遣蕩。
如無差别。
無可圓融。
若不先診候。
察其病源。
何以依方。
施其妙藥。
今時多不就己仔細推尋。
及廣披聖典。
教觀俱昧。
理行全虧。
唯尚随語依通。
一時遣蕩。
拂迹而迹不泯。
歸空而空不亡。
以不出法塵。
全為影事。
殊不識心王心所。
種現根随。
微細根塵。
生滅起處。
心心流注。
念念現前。
如醉如癡。
懵無知者。
智燈既闇。
定水全枯。
未審何門。
能得清淨。
噫。
智者永明。
皆于性相融通若此。
而今之學者。
猶複膠柱鼓瑟。
不知會歸自心。
不亦哀哉。
已上廣明能變三相竟。
(丙)二廣明所變唯識二。
初正明所變。
二廣釋外難。
(丁)初中二。
初結前舉頌。
二以論釋成。
(戊)今初 已廣分别三能變相。
為自所變(相見)二分所依。
雲何應知依識所變。
假說我法。
非别實有。
由斯一切唯有識耶。
頌曰。
是諸識轉變。
分别所分别。
由此彼皆無。
故一切唯識。
(戊)二以論釋成二。
初正釋頌文。
二釋小乘難。
(己)初中二。
初約見相二分釋。
二約轉似外境釋。
(庚)今初 論曰。
是諸識者。
謂前所說三能變識。
及彼心所。
(以其)皆能變似見相二分。
立轉變名。
所變見分。
說名分别。
(以其)能取(于)相(分)故。
所變相分。
名所分别。
(以是)見(分之)所取故。
由此正理。
(故知)彼實我法。
離識所變皆定非有。
(以)離能(取)所取(之外。
)無别物故。
非有實物。
離(于能所之)二相故。
是故一切有為無為若實若假。
皆不離識。
(然此)唯(之為)言。
(但)為遮(遣)離識實物。
非(并遮遣)不離識(之)心所法等。
有為者。
心王心所色法及不相應行也。
無為者。
虛空擇滅等六無為也。
實者。
心王心所色法。
從緣生也。
假者。
不相應行。
依于色心分位立也。
以要言之。
即是五位百法。
言皆不離識者。
所謂心王。
即識自相故。
心所。
即識相應故。
色法。
即二所現故。
不相應行。
即三分位故。
無為。
即四實性故。
然唯遮離識實物非有。
非遮相應心所為無。
故唯識言。
亦攝心所也。
是中唯遮外境非有。
識表心及心所非無。
即遣虛存實觀。
不雲唯相唯見而雲唯識。
即舍濫留純觀。
不雲唯二分而雲唯識。
即攝末歸本觀。
不雲唯心心所而雲唯識。
即隐劣顯勝觀。
無為即識實性。
亦不離識。
乃至如前文雲。
俗故相有别。
真故相無别等。
即遣相證性觀也。
(庚)二約轉似外境釋 或轉變者。
謂諸内識轉似我法外境相現。
此能轉變。
即名分别。
虛妄分别為自性故。
謂即三界心及心所。
此所執境。
名所分别。
即所妄執實我法性。
由此分别。
變似外境。
假我法相。
彼所分别實我法性。
決定皆無。
前引教理。
已廣破故。
是故一切皆唯有識。
(但由)虛妄分别(而)有。
(已)極成故。
唯既不遮不離識法。
故真空等亦是有性。
由斯遠離增減二邊。
唯識義成。
契會中道。
前引教理。
指第一卷及第二卷初。
廣破我法二執之文。
真空。
即圓成實性。
等。
即依他起性也。
實我實法。
名徧計所執性。
心及心所。
名依他起性。
二空真理。
名圓成實性。
徧計非有。
故無增益之過。
依圓不無。
故無損減之過。
不減不增。
是名中道。
初正釋頌文竟。
(己)二釋小乘難九。
初釋唯識所因難。
二釋世事乖宗難。
三釋聖教相違難。
四釋唯識成空難。
五釋色相非心難。
六釋現量違宗難。
七釋夢覺相違難。
八釋外取他心難。
九釋異境非識難。
(庚)初中二。
初略問答。
二廣問答。
(辛)今初 (問曰。
)由何教理。
(而)唯識(之)義(可以證)成。
(答曰。
前文)豈不已說。
(辛)二廣問答二。
初問。
二答。
(壬)今初 雖說(猶)未(顯)了。
(以前所引教理。
但為破于他義。
然)非(是但)破他義。
(而)己義便(可)成(立。
)應更确陳。
(以)成此(唯識)教理。
(壬)二答為三。
初引教。
二顯理。
三總證。
(癸)今初 如契經說。
三界唯心。
又說。
所緣唯識所現。
又說。
諸法皆不離心。
又說。
有情随心垢淨。
又說。
成就四智菩薩。
能随悟入唯識無境。
一(者了達)相違識相(之)智。
謂于一處鬼人天等随業差别。
所見各異。
境若實有。
此(所見差别)雲何(得)成。
二(者)無所緣(境。
而)識(現可得之)智。
謂緣過未夢境像等。
非實有境。
識現可得。
彼境既無。
(則凡)餘(現在境。
)亦(複)應爾。
三(者)自應無倒(之)智。
謂愚夫智。
若得實境。
彼應自然成無颠倒。
不由功用。
應得解脫。
(今既不爾。
則知所執實境。
但是颠倒妄計。
)四(者)随三(種妙)智(境。
即随)轉(之)智。
(何等為三。
)一(知一切境界)随(八境已上心)自在者(妙)智(而)轉(之)智。
謂已證得心自在者。
随欲轉變地等皆成。
(假使)境若實有。
如何可變。
二(知一切境界)随觀察者。
(妙)智(而)轉(之)智。
謂得勝定修法觀者。
随觀一境。
衆相現前。
(假使)境若是真。
甯随心轉。
三(知一切境界)随無分别(妙)智(而)轉(之)智。
謂起證實無分别智。
(則)一切境相皆不現前。
(假使)境若是實。
何容不現。
菩薩成就(此)四智者。
于唯識理。
決定悟入。
又伽他說。
心意識所緣。
皆非離自性。
故我說一切。
唯有識無餘。
此等聖教。
誠證非一。
所引諸教。
并皆可知。
自性者。
即心意識之自體也。
(癸)二顯理 極成眼等識。
五随一故。
如餘。
不親緣離自色等。
宗鏡雲。
第一比量。
成立五塵相分色。
皆是五識親所緣緣。
成其唯識義也。
量曰。
極成眼識是有法。
決不親緣離自識色宗。
因雲。
極成五識中随一攝故。
喻如餘極成四識。
乃至量曰。
極成身識是有法。
決不親緣離自識觸宗。
因雲。
極成五識中随一攝故。
喻如餘極成眼識等。
餘識。
識故如眼識等。
亦不親緣離自諸法。
宗鏡雲。
第二比量。
成立第六識。
并闇成立七八二識。
皆緣自之親相分不離于識。
是唯識義也。
量雲。
極成餘識是有法。
亦不親緣離自識諸法宗。
因雲。
是識性故。
喻如極成眼識等。
此中但言餘識者。
以小乘不許七八二識故。
若言七八二識。
恐彼不許。
便犯所别不極成過。
若隻言六識。
又不能闇立大乘第七第八兩識故也。
此識所緣。
定非離此。
二随一故。
如彼能緣。
宗鏡雲。
第三比量。
總成立一切親相分不離心體。
得成唯識也。
量曰。
六識親所緣緣是有法。
定不離六識體宗。
因雲。
見相二分随一攝故。
喻如彼能緣見分。
所緣。
法故。
如相應法。
決定不離心及心所。
宗鏡雲。
第四比量。
成立一切疏所緣緣境皆不離心得成唯識也。
量曰。
一切随自識所緣是有法。
決定不離我之能緣心及心所宗。
因雲。
以是所緣法故。
喻如相應法。
言相應法者。
即指前來已成立之親相分也。
此正成立第八識之相分。
不離本識。
望前六識。
名為疏所緣緣。
由彼小乘不許第八。
故但雲疏所緣緣。
即是六識所托之本質境。
乃第八識親所緣緣。
此等正理。
誠證非一。
結前四量也。
二顯理竟。
(癸)三總證 故于唯識。
應深信受。
我法非有。
空識非無。
離有離無。
故契中道。
我法非有者。
以是徧計所執性故。
空。
謂二空真如。
即圓成實性。
識。
謂心王心所。
即依他起性。
空識非無者。
以其非所執故。
若執空識。
亦是徧計。
徧計本自非有。
故離有。
依圓本自非無。
故離無。
既離有無。
理絕情謂。
故即契中道矣。
慈尊依此。
說二頌言。
虛妄分别(故)有(見相二分。
)于此(二分之上。
實我實法之)二(決定)都無。
(即)此(依他性)中。
唯有(無我無法真)空(之理。
)于彼(真空理中。
)亦有此(依他起性。
)故說(有為無為)一切(諸)法。
(有依圓故)非空。
(無徧計故)非不空。
有無及有故。
是則契中道。
此引二頌。
以證三性圓離有無。
契會中道。
即是不思議三谛也。
虛妄分别有句。
明染分依但是有。
即俗谛也。
于此二都無句。
明徧計我法本空。
即真谛也。
此中唯有空句。
明依他中有圓成實。
于彼亦有此句。
明圓成實不離依他。
蓋是真俗不二。
即顯中道第一義谛體也。
故說一切法非空非不空。
則一切法無非中道。
明矣。
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