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識論觀心法要卷第六

關燈
七(所)俱(之)樂(受。

    )除欲(界)通三(禅。

    )疑(及)獨行癡。

    (在)欲(界中。

    )唯憂舍(二受得俱。

    )餘受俱起。

    如理應知。

     此更以諸受相應之惑。

    而判屬界地也。

    下四地者。

    一雜居。

    二初禅。

    三二禅。

    四三禅也。

    四禅已上。

    唯舍受故。

    餘七者。

    除去貪嗔癡三也。

    慢疑五見。

    但與意識相應。

    欲界無意地樂。

    故除欲界。

    唯通三禅。

    疑及獨行癡。

    亦唯在意識。

    故欲界中無苦樂受。

    并無喜者。

    前約細相。

    故雲欲疑無苦。

    亦喜受俱。

    今随粗相。

    則疑惑未決。

    安得有喜。

    又獨行癡。

    凡有二種。

    一是主獨行。

    獨能發業。

    二非主獨行。

    但與小随同起。

    此之二種在欲界中。

    若随粗相。

    亦無喜受。

    故亦唯憂舍俱也。

    餘苦受喜受俱起之惑所通界地。

    并可準思。

    故不繁述。

    四諸受相應門竟。

     (寅)五别境相應門 (問曰。

    )此與别境。

    幾互相應。

    (答曰。

    )貪嗔癡慢。

    容(與别境)五(心所)俱起。

    (以貪嗔癡慢。

    )專注一境(之時。

    亦)得有定故。

    疑及五見。

    各容(與)四(别境心所)俱。

    疑(則但)除勝解。

    (以)不決定故。

    (五)見非(與)慧俱。

    (以)不異慧故。

     (寅)六三性相攝門 (問曰。

    )此十煩惱。

    何性所攝。

    (答曰。

    )嗔唯不善。

    損自他故。

    餘九通(于不善及有覆無記)二(性。

    )上二界者。

    唯無記攝。

    (以被)定所伏故。

    若欲界系分别起者。

    唯不善攝。

    發惡行故。

    若是俱生發惡行者。

    亦不善攝。

    損自他故。

    餘(俱生不發惡行者。

    皆)無記攝。

    細不障善。

    非極損惱自他處故。

    當知俱生身邊二見。

    唯無記攝。

    (以其)不發惡業。

    雖數現起。

    不障善故。

     (寅)七界系現緣門又三。

    初明界系。

    二明現起。

    三明互緣。

    (卯)今初 (問曰。

    )此十煩惱。

    何界系耶。

    (答曰。

    )嗔唯在欲。

    餘通三界。

     (卯)二明現起 生在下地。

    未離下染。

    上地煩惱。

    不現在前。

    要得彼(上)地(之)根本定者。

    (然後)彼(上)地(之)煩惱。

    容現前故。

    (凡夫外道所修世間味禅)諸有漏道。

    (以無二空觀智。

    )雖不能伏分别起惑及(第七識中)細俱生(惑。

    )而能伏除(六識中之)俱生粗惑。

    漸次證得上(地之)根本定。

    (以)彼(俱生粗惑。

    )但迷事(境。

    緣外五塵而起。

    )依外門轉。

    散亂粗動。

    正障定故。

    (所以伏此粗俱生惑。

    )得彼(上地)定已。

    (然後)彼(上)地(之)分别俱生諸惑。

    皆容現前。

    (若夫)生在上地(者。

    則)下地諸惑。

    (不論)分别(不論)俱生。

    皆容現起。

    (何以知之。

    以)生第四(禅)定(之)中有中者。

    由謗解脫。

    (便)生(于)地獄故。

    (故知上地得起下地分别惑。

    又)身在上地。

    将生下時。

    起下(地)潤生(之)俱生愛故。

    (故知上地得起下地俱生惑也。

    )而(有處)言生上不起下者。

    (乃)依多分(而)說。

    或(是)随轉(理)門。

     謗解脫者。

    無聞比丘證得四禅。

    起增上慢。

    妄謂己得四果。

    不受後有。

    迨命終後。

    于中有中。

    見彼四禅受生之處。

    不知己實未證四果。

    卻雲我今已證四果。

    仍複有受生處。

    則佛所雲羅漢不受後有。

    定是诳語。

    由其于中有中。

    起此一念謗佛所說解脫之心。

    于是四禅後有随滅。

    地獄後有随生也。

    潤生愛者。

    于後有處任運染著。

    如入胎時。

    于父母起颠倒愛之類是也。

     (卯)三明互緣 下地煩惱。

    亦緣上地。

    瑜伽等說。

    欲界系貪。

    求上地生味上定故。

    既說嗔恚(可以)憎嫉滅道(二谛。

    )亦應憎嫉離欲地故。

    (又複)總緣諸行執我我所斷常慢者。

    得緣上故。

    (既此貪嗔身邊慢五惑得緣上地。

    則)餘(癡疑見戒邪)五(惑亦得)緣上。

    其理極成。

    而有處言貪嗔慢等不緣上者。

    依粗相說。

    或依别緣。

    (謂從)不見世間。

    (别)執他地(之)法。

    (以)為我(及我所)等故。

    (故說身見不緣上地。

    )邊見必依身見起故。

    (故說邊見不緣上地。

    ) 總緣諸行等者。

    謂有外道。

    總緣三界色心諸行。

    執謂我及我所。

    計斷計常。

    高舉于他。

    故身邊慢亦得緣上。

    若依别緣。

    則不爾也。

     上地煩惱。

    亦緣下地。

    說生上者。

    于下有情。

    恃己勝德而陵彼故。

    (又複)總緣諸行執我我所斷常愛者。

    得緣下故。

    疑(及)後(之)三見。

    (亦得緣下。

    )如理應思。

    而說上惑不緣下者。

    彼(亦)依多分(說。

    又)或(約)别緣說。

     不言嗔癡者。

    上地無嗔故。

    癡遍染心故。

    七界系現緣門竟。

     (寅)八學等三攝門 (問曰。

    )此十煩惱。

    學等何攝。

    (答曰。

    )非學無學。

    彼(學無學)唯(是)善故。

     問。

    初果以上。

    思惑尚存。

    何故非學攝耶。

    答。

    研真斷惑。

    名為學。

    真窮惑盡。

    名無學。

    初果以上。

    雖有思惑。

    正研真時。

    惑不現起。

    出觀失念。

    煩惱方行。

    故曰。

    唯聖罔念作狂。

    唯狂克念作聖。

    内外凡位。

    雖未證果。

    而能修觀伏惑。

    即可雲一念相應一念佛。

    則知三乘有學。

    雖已稱聖。

    而出無漏觀時。

    或起煩惱。

    例可雲。

    一念失照一念狂也。

     (寅)九見等所斷門 (問曰。

    )此十煩惱。

    何所斷耶。

    (答曰。

    )非非所斷。

    彼(非所斷。

    )非染(法)故。

    分别起者。

    唯見所斷。

    粗易斷故。

    若俱生者。

    唯修所斷。

    細難斷故。

    見所斷(之)十(種煩惱。

    )實俱頓斷。

    以真見道(之時。

    )總緣(四)谛故。

    然(十煩惱之)迷谛相。

    有總有别。

    總。

    謂十種皆迷四谛。

    苦集。

    是彼(十惑)因依處故。

    滅道。

    是彼(十惑)怖畏處故。

    别。

    謂别迷四谛相起。

    (身邊)二(見。

    )唯迷苦(谛。

    不依集滅道起。

    餘)八(煩惱。

    )通迷四(谛。

    以)身邊二見。

    唯(迷苦谛)果處(而)起。

    (是以)别(修)空(觀及)非我(觀以對治之。

    唯)屬苦谛(境)故。

    (此二唯迷苦義也。

    )謂疑(及身邊邪)三見。

    親迷苦理。

    (見戒)二取。

    執彼三見。

    戒禁及所依蘊為勝能淨。

    于自他見。

    及彼眷屬。

    如次随應起貪恚慢。

    (故二取貪恚慢。

    迷苦則疏。

    )相應無明。

    與九同(其)迷(之親疏。

    )不共無明。

    親迷苦理。

    (此十通迷苦義也。

    )疑及邪見。

    親迷集等(三谛。

    )二取貪(恚慢)等。

    準苦應知。

    (迷集滅道亦疏。

    )然嗔亦能親迷滅道。

    由怖畏彼(滅道。

    )生憎嫉故。

    迷谛親疏粗相如是。

     此既判見修二斷。

    複明迷谛有總有别有親有疏也。

    于自他見等者。

    貪自見。

    恚他見。

    慢彼眷屬也。

     委細說者。

    (若)貪嗔慢三。

    (與分别惑五)見(及)疑俱(時)生(起者。

    )随應如彼(見道所斷。

    若)俱生(身邊)二見。

    及(與)彼(二見)相應(之)愛慢無明。

    (此五)唯迷苦谛。

    (以)細(而)難斷故。

    修道方斷。

    (複有)嗔(及)餘愛等。

    迷别事(而)生(者)不違谛觀。

    故(亦)修(道)所斷。

     此複細判二斷也。

    見疑俱生。

    謂與五見及疑相應而起之貪嗔慢也。

    俱生二見。

    謂一分任運之身邊二見也。

    九見等所斷門竟。

     (寅)十随境立名門 雖諸煩惱。

    皆有相分。

    而所仗(本)質。

    或有或無。

    (即)名(為)緣有事(緣)無事(之)煩惱。

    彼(煩惱之)親所緣(相分。

    )雖皆有漏。

    而所仗(之本)質。

    亦通無漏。

    (即)名(為)緣有漏(緣)無漏(之)煩惱。

    緣自地(境之所起)者。

    (其煩惱之)相分似(于本)質。

    名緣分别。

    所起事境。

    緣滅道谛及他地(境之所起)者。

    (其煩惱之)相分與(彼本)質不相似故。

    名緣分别所起名境。

    (但有名字而無質影故也。

    ) 所仗質或有或無者。

    緣現境。

    則有本質可托。

    緣過未。

    則無本質可托也。

    親所緣皆有漏者。

    能變之心是煩惱故。

    所變相分定惟有漏也。

    所仗質通無漏者。

    或緣道滅二谛。

    或緣佛法僧寶而起癡疑邪見及嗔慢等故也。

    夫現前一念。

    不起煩惱則已。

    于此十煩惱中。

    随起一種煩惱。

    皆有相分。

    既有相分。

    即有見分。

    既有見相二分。

    即有自證及證自證。

    便是四分。

    此四分中。

    相分屬色。

    見等三分屬名。

    名色二字。

    收一切法即無不盡。

    又見分。

    則通三量。

    自證及證自證。

    唯是現量。

    又此四分或攝為三。

    第四攝入自證分故。

    或攝為二。

    後三俱是能緣性故。

    或攝為一。

    體無别故。

    則此煩惱之性。

    可思議耶。

    不可思議耶。

    又此煩惱既能緣有事。

    亦能緣無事。

    既能緣有漏。

    亦能緣無漏。

    既能緣事境。

    亦能緣名境。

    則何法不具。

    何法不造。

    又能緣有漏自地他地。

    則攝盡六凡法界。

    能緣無漏。

    則攝盡四聖法界。

    能緣有事。

    則攝盡現在十界。

    能緣無事。

    則攝盡過去未來十界。

    可謂微塵刹土。

    自他不隔于毫端。

    十世古今。

    始終不離于當念矣。

    誰謂煩惱實性。

    非即佛性也哉。

     (寅)十一例結餘門 餘門分别。

    如理應思。

     正欲人觸類旁通。

    即于煩惱而見法界理也。

    三釋根本煩惱竟。

     (癸)四釋随煩惱二。

    初舉頌。

    二論釋。

    (子)今初 已說根本六煩惱相。

    諸随煩惱。

    其相雲何。

    頌曰。

    随煩惱。

    謂忿。

    恨。

    覆。

    惱。

    嫉。

    悭。

    诳。

    谄。

    與害。

    憍。

    無慚。

    及無愧。

    掉舉與惽沉。

    不信。

    并懈怠。

    放逸及失念。

    散亂。

    不正知。

     (子)二論釋二。

    初正釋頌文。

    二諸門分别。

    (醜)初中三。

    初略釋通名。

    二廣釋别相。

    三釋與并及。

    (寅)今初 論曰。

    唯是(根本)煩惱(之)分位差别(及)等流性故。

    名随煩惱。

    此二十種。

    類别有三。

    謂忿等十。

    各别起故。

    名小随煩惱。

    無慚等二。

    徧不善故。

    名中随煩惱。

    掉舉等八。

    遍染心故。

    名大随煩惱。

     分位差别。

    指無自體者言之。

    等流性。

    指有自體者言之。

    不善。

    即惡也。

    染心。

    即不善及有覆無記心也。

     (寅)二廣釋别相三。

    初釋十小随。

    二釋二中随。

    三釋八大随。

    (卯)初中十。

    初釋忿(至)十釋憍。

    (辰)今初 雲何為忿。

    依對現前不饒益境。

    憤發為性。

    能障不忿。

    執仗為業。

    謂懷忿者。

    多發暴惡身表業故。

    此即嗔恚一分為體。

    離嗔無别忿相用故。

     暴惡身表業。

    即執持器仗互相鬥戰之惡相也。

    一朝之忿。

    忘身及親。

    結禍速仇。

    莫此為甚。

    故首明之。

     (辰)二釋恨 雲何為恨。

    由忿為先。

    懷惡不舍。

    結怨為性。

    能障不恨熱惱為業。

    謂結恨者。

    不能含忍。

    恒熱惱故。

    此亦嗔恨一分為體。

    離嗔無别恨相用故。

     不念舊惡。

    怨是用希。

    懷恨不釋。

    徒自熱惱而已。

     (辰)三釋覆 雲何為覆。

    于自作罪。

    恐失利(養名)譽。

    隐藏為性。

    能障不覆。

    (後必)悔惱為業。

    謂覆罪者。

    後必悔惱不安隐故。

    有義。

    此覆(乃是)癡一分攝。

    論唯說此癡一分故。

    不懼當(來)苦(果。

    )覆自罪故。

    有義。

    此覆(應是)貪癡(各)一分攝。

    亦恐失利譽。

    (乃)覆自罪故。

    論據粗顯。

    唯說癡分。

    如說掉舉是貪分故。

    然(又)說掉舉徧諸染心。

    不可執為唯是貪分。

     罪無大小。

    發露則消滅。

    覆藏則增長。

    譬如樹根。

    露則樹枯。

    埋則樹茂。

    是故有智慧者。

    發露忏悔。

    能因重罪而悟無生。

    諸愚癡人。

    貪惜覆藏。

    每因小愆而招劇苦。

    大佛頂經雲。

    菩薩觀覆。

    如戴高山。

    履于巨海。

    修心之士。

    可不慎哉。

     (辰)四釋惱 雲何為惱。

    忿恨為先。

    追觸暴熱。

    狠戾為性。

    能障不惱蛆螫為業。

    謂造往惡。

    觸現違緣。

    心便狠戾。

    多發嚣暴兇鄙粗言。

    蛆螫他故。

    此亦嗔恚一分為體。

    離嗔無别惱相用故。

     蛆。

    知列切。

    螫。

    施隻切。

    蟲。

    行毒以傷人也。

    由此惱惑起惡口業。

    毒逾蛇虺。

    乃至死後受毒蟲身。

    無有出期。

    修心者宜深戒之。

    又忿恨惱。

    皆嗔為體。

    忿緣現在。

    恨緣過去。

    惱追過去而觸現在。

    忿發身業。

    恨專在意。

    惱發口業。

    是謂三種差别之相。

     (辰)五釋嫉 雲何為嫉。

    殉自名利。

    不耐他榮。

    妬忌為性。

    能障不嫉。

    憂戚為業。

    謂嫉妬者。

    聞見他榮。

    深懷憂戚。

    不安隐故。

    此亦嗔恚一分為體。

    離嗔無别嫉相用故。

     大乘理趣經雲。

    彼人富貴。

    皆宿福生。

    以我貪嫉。

    豈能侵奪。

    若不斷嫉。

    常受貧窮。

    無複威力。

    若能于他富貴起随喜心。

    不舍毫厘。

    獲大功德。

     (辰)六釋悭。

     雲何為悭。

    耽著财法。

    不能惠舍。

    秘悋為性。

    能障不悭。

    鄙畜為業。

    謂悭悋者。

    心多鄙澀。

    畜積财法。

    不能舍故。

    此即貪愛一分為體。

    離貪無别悭相用故。

     悭财者。

    世世貧窮。

    悭法者。

    生生愚暗。

    不可不戒。

     (辰)七釋诳 雲何為诳。

    為獲利譽。

    矯現有德。

    詭詐為性。

    能障不诳。

    邪命為業。

    謂矯诳者。

    心懷異謀。

    多現不實邪命事故。

    此即貪癡一分為體。

    離(貪癡)二無别诳相用故。

     一身衣食。

    所需幾何。

    作此欺诳。

    招無量罪。

    如末利夫人輿夫四人往因。

    亦可為寒心也。

    (事出觀佛三昧海經。

    須者尋之。

    ) (辰)八釋谄 雲何為谄。

    為罔他故。

    矯設異儀。

    險曲為性。

    能障不谄教誨為業。

    謂谄曲者。

    為罔冒他。

    曲順時宜。

    矯設方便。

    為取他意。

    或藏己失。

    不任師友正教誨故。

    此亦貪癡一分為體。

    離二無别谄相用故。

     直心是道場。

    谄曲之心。

    與道相違。

    故不任教誨。

     (辰)九釋害 雲何為害。

    于諸有情。

    心無悲愍。

    損惱為性。

    能障不害逼惱為業。

    謂有害者。

    逼惱他故。

    此亦嗔恚一分為體。

    離嗔無别害相用故。

    嗔害别相。

    準善應說。

     無嗔名慈。

    不害名悲。

    故無慈即嗔。

    無悲即害也。

    障菩提道。

    招劇報苦。

    損逼他人。

    終成自損而已。

    哀哉。

     (辰)十釋憍 雲何為憍。

    于自盛事。

    深生染著。

    醉傲為性。

    能障不憍。

    染依為業。

    謂憍醉者。

    生長一切雜染法故。

    此亦貪愛一分為體。

    離貪無别憍相用故。

     盛必有衰。

    何可憍醉。

    所恃盛事。

    未必長保。

    而所生雜染。

    則相随不離矣。

    不亦悲夫。

    初釋十小随竟。

     (卯)二釋中二随二。

    初别釋。

    二通簡。

    (辰)初中二。

    初釋無慚。

    二釋無愧。

    (巳)今初 雲何無慚。

    不顧自法。

    輕拒賢善為性。

    能障礙慚。

    生長惡行為業。

    謂于自法無所顧者。

    輕拒賢善。

    不恥過惡。

    障慚。

    生長諸惡行故。

     尊重己靈。

    名顧自法。

    不顧自法。

    即自暴自棄也。

     (巳)二釋無愧 雲何無愧。

    不顧世間。

    崇重暴惡為性。

    能障礙愧。

    生長惡行為業。

    謂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