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識論觀心法要卷第六

關燈


     七種慢者。

    一慢。

    謂不敬等類。

    藐視劣類。

    二過慢。

    謂于等類妄視為劣。

    及于勝類妄視為等。

    三慢過慢。

    謂于勝類反視為劣。

    四我慢。

    謂妄執有我而生貢高。

    五增上慢。

    謂少有所得。

    自謂滿足。

    如妄認四禅為四果等。

    六卑劣慢。

    謂自實甚劣。

    妄謂少劣。

    或雖知彼勝。

    不肯起敬。

    七邪慢。

    謂自實無德。

    妄謂有德也。

    九種慢者。

    約我德處。

    各有勝等劣三品。

    我。

    即所執虛妄假名之體。

    德。

    即所修之德。

    處。

    即受用處所。

    或我勝。

    我等。

    我劣。

    或德勝。

    德等。

    德劣。

    或處勝。

    處等。

    處劣。

    是名九種。

    依之起于或慢。

    或過慢。

    或慢過慢。

    或卑劣慢。

    可以意知。

    是中不論七種九種。

    若依分别煩惱起者。

    即見所斷。

    若依俱生煩惱緣事生者。

    即修所斷也。

     (卯)五釋疑 雲何為疑。

    于諸谛理(未達是有是無。

    )猶豫(不決)為性。

    能障不疑(及諸)善品為業。

    謂猶豫者。

    善不生故。

     問曰。

    猶豫則善不生。

    過誠大矣。

    然貪嗔癡慢。

    苟知其過。

    有可作意蠲除。

    至于理實未明。

    安可強不知以為知耶。

    答曰。

    強不知以為知。

    正是疑之根也。

    若欲除疑。

    惟有虛心博學。

    審問慎思。

    憑正教為指南。

    依師友為眼目。

    又須如舜之好問好察。

    如孔之善惡皆師。

    方能永斷疑根。

    直至不疑之地。

     有義。

    此疑以慧為體。

    (由其于所觀境。

    )猶豫簡擇。

    說為疑故。

    毗助末底。

    是疑義故。

    末底般若。

    義無異故。

     此出異解也。

    毗。

    比也。

    助。

    輔也。

    末底及般若。

    皆翻慧也。

    言毗助末底。

    是疑義者。

    猶所雲大疑大悟。

    小疑小悟。

    不疑不悟也。

     有義。

    此疑别有自體。

    (由此疑故。

    )令慧不決。

    (此疑)非即慧故。

    瑜伽論說。

    六煩惱中。

    (惟惡)見(是)世俗有。

    (以)即(是)慧分故。

    餘(五皆)是實有。

    (以各)别有性故。

    (若因疑能)毗助末底。

    (汝便)執慧(以)為疑(體。

    亦可因識能)毗助若南。

    (而)智(便)應為識(體耶。

    )非由助力。

    義便轉變。

    是故此疑。

    非慧為體。

     此正解也。

    若南。

    此雲智也。

    智之與慧。

    同是别境中慧。

    不論有漏無漏。

    若善若染。

    皆可名慧。

    亦皆名智。

    無漏位中。

    或以無分别者名慧。

    有分别者名智。

    然根本後得。

    同稱為智。

    道慧道種慧。

    同稱為慧。

    故知約義。

    則随意立名。

    約體。

    則元無二性也。

    識是心王。

    智是心所。

    若疑以慧為體。

    則識亦應以智為體。

    豈可乎哉。

    先申違量雲。

    識是有法。

    應智為體宗。

    因雲。

    毗助智故。

    喻如疑助慧。

    次申正量雲。

    毗助慧之疑是有法。

    非慧為體宗。

    因雲。

    别有性故。

    非由助力。

    義便轉變故。

    喻如毗助智之識。

    五釋疑竟。

     (卯)六釋惡見二。

    初總釋相用。

    二詳示差别。

    (辰)今初 雲何惡見。

    于諸谛理颠倒推求。

    (即以)染(污相應之)慧為性。

    能障善見。

    招苦為業。

    謂惡見者。

    多受苦故。

     以推求故。

    體即是慧。

    以颠倒故。

    名之為染。

    何謂颠倒。

    即是妄執實我實法而已。

    九十六種外道。

    何嘗不求出離生死。

    秖因我法二執所纏。

    故種種苦行。

    無非唐喪。

    此世他生。

    不能解脫。

    然則欲出生死。

    可不以破惡見為急務也哉。

     (辰)二詳示差别二。

    初标數。

    二釋相。

    (巳)今初 此見行相。

    差别有五。

     (巳)二釋相四。

    初釋身見。

    (至)四釋二取。

    (午)今初 一薩迦耶見。

    謂于五取蘊執我我所。

    一切見趣所依為業。

    (此通分别俱生二攝。

    )此見差别。

    有二十句。

    六十五等。

    (但是)分别起攝。

     薩迦耶。

    義翻積聚。

    謂積聚四大五蘊。

    假名為身。

    依身妄起我我所執。

    故名薩迦耶見。

    此見複為一切惡見根本。

    一切邊邪等見。

    皆依身見而生故也。

    就此根本身見。

    若第七識。

    緣第八識之見分。

    起自心相。

    任運執我。

    即是俱生惑攝。

    若第六識。

    緣五取蘊或總或别。

    起自心相。

    任運執我我所。

    亦是俱生惑攝。

    若第六識。

    緣于邪教及邪思惟。

    起二十句六十五等種種戲論。

    則惟是分别惑攝也。

    二十句者。

    一雲我大色小。

    色在我中。

    二雲色大我小。

    我在色中。

    三雲即色是我。

    四雲離色是我。

    受想行識。

    亦各四句。

    故合有二十句。

    六十五句者。

    随執一蘊為我。

    餘四蘊為我所。

    四中各具璎珞。

    僮仆。

    窟宅三法。

    我與我所合十三句。

    五蘊互論。

    成六十五。

     (午)二釋邊見 二邊執見。

    謂即于彼(薩迦耶見)随執斷常。

    障處中行出離為業。

    (此通分别。

    俱生二攝。

    )此見差别。

    (于)諸(惡)見趣中。

    有執前際四徧常論。

    一分常論。

    及計後際有想十六。

    無想俱非。

    各有八論。

    七斷滅論等。

    (皆惟)分别起攝。

     處中行。

    即非斷非常。

    緣起正理也。

    由達緣起正理。

    方能正信因果。

    依教修行。

    出離生死。

    今斷常二執。

    正障此行。

    然亦有俱生分别。

    二種不同。

    具如下文所明。

    若夫四徧常等。

    則依邪教邪思惟起。

    惟屬分别惑矣。

    四徧常者。

    一計二十劫常。

    二計四十劫常。

    三計八十劫常。

    四以捷疾相智妄言為常。

    一分常者。

    一梵天常我無常。

    二由戲笑故無常。

    三由相觀視故無常。

    四捷疾觀察。

    謂常無常。

    後際有想十六者。

    一有色見。

    二無色見。

    三有色無色見。

    四非有色非無色見。

    五有邊見。

    六無邊見。

    七有邊無邊見。

    八非有邊非無邊見。

    九有樂見。

    十有苦見。

    十一有樂有苦見。

    十二不苦不樂見。

    十三一想。

    十四若幹想。

    十五少想。

    十六無量想。

    無想八論者。

    一有色。

    二無色。

    三有色無色。

    四非有色非無色。

    五有邊。

    六無邊。

    七有邊無邊。

    八非有邊非無邊。

    俱非八論者。

    名相與無想八論同。

    七斷滅論者。

    一身滅。

    二欲天滅。

    三色天滅。

    四空處滅。

    五識處滅。

    六不用處滅。

    七有想無想處滅。

    此等皆出阿含梵動經中。

    亦名梵網六十二見。

    此是西域外道宗本。

    不應引大佛頂經陰魔文釋。

    以佛頂經中行陰六十二見。

    乃修心誤堕。

    與此不盡同也。

     (午)三釋邪見 三邪見。

    謂謗因果作用實事。

    及非四見(所攝之)諸餘邪執。

    (皆此見攝。

    )如增上緣。

    名義遍故。

    此見差别。

    (于)諸(惡)見趣中。

    有執前際二無因論。

    四有邊等。

    不死矯亂。

    及計後際五現涅槃。

    或計自在世主梵釋。

    及餘物類常恒不易。

    或計自在等。

    是一切物因。

    或有橫計諸邪解脫。

    或有妄執非道為道。

    諸如是等。

    皆邪見攝。

     一者。

    撥無善惡諸因。

    二者。

    撥無善惡所招苦樂諸果。

    三者。

    撥無善行惡行作用。

    四者。

    撥無世出世間父子聖凡種種俗谛實事。

    及身邊等四見之所不攝。

    皆此邪見所攝。

    譬如因緣等三緣之所不攝。

    皆增上緣所攝也。

    二無因者。

    一則從無想來。

    自謂本無今有。

    一則捷疾觀察。

    妄謂無因而有。

    四有邊者。

    一有邊想。

    二無邊想。

    三上方有邊。

    四方無邊。

    四非有邊非無邊。

    不死矯亂者。

    一雲善惡有報耶無報耶。

    二雲有他世無他世耶。

    三雲何善何不善。

    四乃愚冥暗純。

    随他言答。

    五現涅槃者。

    一雲現在五欲自恣。

    即是涅槃。

    二雲初禅是涅槃。

    三雲二禅是涅槃。

    四雲三禅是涅槃。

    五雲四禅是涅槃。

    或計自在等。

    即如初卷所破。

    諸邪解脫。

    即非果計果。

    非道為道。

    即非因計因。

     (午)四釋二取 四見取。

    謂于諸見(之中随執一見。

    )及所依蘊。

    執為(此因)最勝。

    能得清淨(之果。

    )一切鬥诤所依為業。

    五戒禁取。

    謂于随順諸見(之)戒禁。

    及所依蘊。

    執為(此因)最勝。

    能得清淨(之果)。

    無利勤苦所依為業。

     此正釋二取之相也。

    由有見執。

    故互相違反而鬥诤滋生。

    由持邪戒。

    故枉受勤苦而空無利益。

     然有處說執為最勝。

    (是非果計果。

    )名為見取。

    執能清淨。

    (是非因計因。

    )名戒取者。

    是(互相)影略(而)說。

    或(是)随轉(理)門。

    (若)不爾(者。

    )如何非滅計滅。

    非道計道。

    (諸論皆)說為邪見。

    非(說為)二取(之所)攝(耶)。

     此通妨也。

    文義可知。

    意顯雙計因果。

    方名二取。

    單計因果。

    止屬邪見耳。

    初正釋頌文竟。

     (醜)二諸門分别十一。

    初俱生分别門。

    (至)十一例結餘門。

    (寅)今初 如是總别十煩惱中。

    六通俱生及分别起。

    任運思察俱得生故。

    疑(及)後(之)三見。

    唯分别起。

    要由惡友及邪教力。

    自審思察。

    方得生故。

     總則唯六。

    别須分十。

    故雲總别十煩惱也。

    貪嗔癡慢身見邊見。

    此六種中。

    一分任運生者。

    名俱生惑。

    一分思察生者。

    名分别惑。

    若疑。

    及邪見。

    見取。

    戒取。

    四種唯分别起也。

    俱生惑。

    即修所斷惑。

    亦名思惑。

    分别惑。

    即見所斷惑。

    亦名見惑。

     邊執見中通俱生者。

    有義。

    唯(有)斷(見。

    通于俱生。

    )常見相粗。

    (必由)惡友等力。

    方引生故。

    瑜伽等說。

    何邊執見是俱生耶。

    謂斷見攝。

    (以見道前)學現觀者。

    (已伏分别現起諸惑。

    而于心中)起如是怖。

    今者我我何所在耶。

    故禽獸等若遇違緣。

    皆恐我斷而起驚怖。

     此下重辨邊執見之俱生義也。

    斷常二執。

    名邊執見。

    釋此有兩家解。

    今初家但許斷見通于俱生。

    一者學現觀人。

    已伏見惑。

    猶起斷怖。

    二者禽獸無惡友教。

    不起見惑。

    亦起斷怖。

    故知斷見通于俱生。

     有義。

    彼論依粗相說。

    理實俱生。

    亦通常見。

    謂禽獸等。

    執我常存。

    熾然造集常時資具。

    故顯揚等諸論皆說。

    于五取蘊執斷計常。

    或是俱生。

    或分别起。

     此第二解。

    正許常見亦通俱生也。

    義并可知。

    初俱生分别門竟。

     (寅)二自類相應門 (問曰。

    )此十煩惱。

    誰幾相應。

    (答曰。

    )貪與嗔疑。

    定不俱起。

    (貪)愛(嗔)憎二境。

    必不同故。

    于境不決(故疑。

    )無染著故(不貪。

    )貪與慢見。

    或得相應(而不一定。

    )所愛(為貪。

    )所陵(為慢)。

    境非一故。

    說不俱起。

    所染(為貪。

    )所恃(為慢)。

    境可同故。

    說得相應。

    于五見境。

    皆可愛故。

    貪與五見。

    相應無失。

    ○嗔與慢疑。

    或得俱起。

    (亦不一定。

    )所嗔(為嗔。

    )所恃(為慢。

    )境非一故。

    說不相應。

    所篾(為慢。

    )所憎(為嗔。

    )境可同故。

    說得俱起。

    初猶豫時(為疑。

    )未憎彼故(非嗔。

    )說不俱起。

    久思不決(是疑。

    )便憤發故(是嗔。

    )說得相應。

    疑順違事。

    随應亦爾。

    (順事猶豫則不嗔。

    違事猶豫則憤發。

    )嗔與(見戒)二取。

    必不相應。

    執為勝道。

    不憎彼故。

    此(嗔)與(身邊邪)三見。

    或得相應。

    (而不一定。

    )于有樂蘊起身常見。

    不生憎故。

    說不相應。

    于有苦蘊起身常見。

    生憎恚故。

    說得俱起。

    斷見翻此。

    說嗔有無。

    邪見诽撥惡事好事。

    如次說嗔或無或有。

     于樂蘊起斷見。

    則生嗔。

    于苦蘊起斷見。

    則不嗔。

    故曰翻此說嗔有無也。

    邪見诽撥惡事。

    則不生嗔。

    妄計無惡果故。

    邪見诽撥好事。

    則得生嗔。

    妄計無善果故。

     慢于境定。

    疑則不然。

    故慢與疑。

    無相應義。

    慢與五見。

    皆容俱起。

    行相展轉不相違故。

    然與斷見。

    必不俱生。

    執我斷時。

    無陵恃故。

    與身邪見一分亦爾。

     慢于境定。

    謂所恃之我。

    所陵之人。

    皆決定無疑惑也。

    與身邪見一分亦爾者。

    謂執若劣蘊為身者。

    不能恃己陵他。

    邪見诽撥好事者。

    亦無所恃以陵他故。

     疑不審決。

    與見相違。

    故疑與見。

    定不俱起。

    ○五見展轉。

    必不相應。

    非一心中有多慧故。

     五見皆以染慧為體。

    故一心中決不并起。

     癡與九種皆定相應。

    諸煩惱生。

    必由癡故。

     癡。

    即無明。

    乃諸煩惱根本。

    不破無明而能斷諸煩惱不可得也。

    然于諸理事明解。

    則名無癡。

    于諸理事迷闇。

    則名為癡。

    當知理即空中二理。

    事即俗谛差别因果作用實事也。

    迷于中理。

    名根本無明。

    迷于空理及迷事者。

    皆名枝末無明。

    解中理者。

    名為中觀。

    解空理者。

    名為空觀。

    解諸事者。

    名為假觀。

    是故理事二名。

    攝盡三谛。

    解迷二種心所。

    攝盡三惑三觀。

    若不達秖一理事。

    分合差别。

    則有七種二谛。

    五種三谛。

    四種四谛。

    四種一谛。

    四種無谛之不同。

    何能舍迷得解。

    以解融迷也哉。

    二自類相應門竟。

     (寅)三諸識相應門 (問曰。

    )此十煩惱。

    何識相應。

    (答曰。

    )藏識全無。

    末那有四。

    (謂癡見慢愛。

    )意識具十。

    五識唯三。

    謂貪嗔癡。

    無分别故。

    由稱量等。

    起慢等故。

     無分别。

    謂前五識無随念計度二種分别。

    但有自性分别也。

    由稱量故起慢。

    由思察故起疑起見。

    今五識既無随念計度二種分别。

    故不能稱量思察。

    不與慢疑五見相應。

     (寅)四諸受相應門 (問曰。

    )此十煩惱。

    何受相應。

    (答曰。

    )貪嗔癡三。

    (不論)俱生分别。

    一切容與五受相應。

    (以)貪會違緣。

    (亦與)憂苦俱故。

    嗔遇順境。

    (亦與)喜樂俱故。

    ○有義。

    俱生分别起慢。

    容與非苦(之)四受相應。

    恃苦劣蘊。

    (亦得與)憂相應故。

    有義。

    俱生(慢)亦(與)苦(受)俱起。

    意有苦受。

    前已說故。

    分别慢等。

    純苦趣無。

    (以)彼(純苦趣中。

    )無(有)邪師邪教等故。

    然彼不造引惡趣業。

    要(由)分别起(之煩惱。

    乃)能發彼(引惡趣業。

    今彼純苦趣中。

    無分别起惑)故。

    ○疑(及)後三(惡)見。

    容四受俱。

    (但除苦受。

    )欲(界之人)疑(未來)無苦等。

    亦喜受俱故。

    二取若緣憂俱見等。

    爾時得與憂相應故。

     恐有問曰。

    疑何容喜。

    故今釋曰。

    欲疑無苦。

    亦喜受俱。

    又恐問曰。

    二取執為勝淨。

    何得有憂。

    故今釋曰。

    若緣憂俱之見戒及所依蘊。

    亦得與憂相應。

    如投灰拔發等種種苦事。

    亦有憂故。

     有義。

    俱生身邊二見。

    但與喜樂舍受相應。

    非五識俱。

    (故無苦受。

    )唯(有覆)無記故。

    (故無憂受。

    )分别(身邊)二見。

    容四受俱。

    (但除苦受。

    )執苦俱蘊。

    為我我所常。

    (得有憂受。

    )斷見翻此。

    (執樂蘊斷。

    )與憂相應故。

    有義。

    (身邊)二見。

    若俱生者。

    亦苦受俱。

    純受苦處。

    緣極苦蘊。

    苦相應故。

    論說俱生一切煩惱。

    皆于三受現行可得。

    廣說如前。

    餘如前說。

     廣說如前。

    指第五卷釋三受文。

    餘如前說。

    謂分别二見。

    同初義所說。

    容四受俱也。

     此依實義(細釋也。

    若)随粗相(一往明其梗概)者。

    貪慢四見。

    樂喜舍俱。

    嗔唯憂苦舍受俱起。

    癡與五受皆得相應。

    邪見及疑。

    四俱除苦。

     已上若細若粗。

    正判諸受相應竟。

     貪癡俱(之)樂(受。

    )通下四地。

    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