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識論觀心法要卷第六
關燈
小
中
大
及無貪等)三根。
(又能)令心平等正直無功用住為性。
對治掉舉。
靜住為業。
謂即四法。
令心遠離掉舉等障。
(寂)靜(安)住。
名(之為)舍。
(所言)平等正直無功用住。
(乃約)初中後位。
(以)辨舍(之)差别(相也)。
簡非舍受。
故名行舍。
初位名平等。
中位名正直。
後位名為無功用住。
此正釋體性業用。
亦依四法假立也。
由不放逸。
先除雜染。
舍複令心寂靜而住。
(故)此(行舍。
亦)無别體。
如不放逸。
離彼四法。
無相用故。
能令寂靜(者。
)即(彼精進等)四法故。
所令寂靜(者。
又)即心(心所)等故。
此釋伏難也。
難曰。
不放逸與行舍。
既皆以四法為體。
雲何而知此二有别。
故以先後功能答之。
雖約先後功能差别。
其實更無别體也。
七釋行舍竟。
問曰。
不放逸與行舍。
既分先後。
何得俱遍善心。
答曰。
未有既不放逸而猶不靜住者。
亦未有正靜住而仍放逸者。
義雖先後。
起必相應。
(辰)八釋不害 雲何不害。
于諸有情。
不為(侵)損(逼)惱。
(即以)無嗔為性。
能對治害。
悲(傷憐)愍為業。
謂即無嗔。
于有情所不為損惱。
假名不害。
(當知)無嗔。
翻對斷物命(之)嗔。
不害正違損惱物(之)害。
(所雲)無嗔與樂。
不害拔苦。
是謂此二粗相差别。
(據)理實(論。
則)無嗔。
實有自體。
不害(不過)依彼(無嗔)一分假立。
為顯慈悲二相。
(有差)别故。
(又複)利樂有情。
彼(慈悲)二(法最為)勝故。
無嗔即慈。
故能與樂。
不害即悲。
故能拔苦。
此正釋假立不害之義也。
有說不害非即無嗔。
别有自體。
謂賢善性。
(問曰。
)此相雲何。
(答曰。
)謂不損惱。
(破曰。
)無嗔亦爾。
甯别有性。
謂于有情不為損惱。
慈悲賢善。
是無嗔故。
此破異解可知。
初釋信等名竟。
(卯)二釋及字 及。
顯十一(外之)義别心所。
謂欣厭等善心所法。
雖義有别。
說種種名。
而體無異。
故不别立。
(今更約義略為釋出。
)欣。
謂(與善)欲俱(起之)無嗔一分。
于所欣境不憎恚故。
不忿(不)恨(不)惱(不)嫉等亦然。
随應正翻嗔一分(之忿恨惱嫉四小随煩惱)故。
此欣心所。
雖不别立。
而用最大。
故首釋之。
凡外修六行觀。
展轉欣上是淨妙離。
故能厭下諸苦粗障。
但以見思未斷。
僅成世間有漏之善。
二乘欣樂涅槃。
故能厭離生死。
但以塵沙未斷。
僅成出世偏真之善。
權位菩薩欣樂大乘。
故能厭離小道。
但以無明未伏。
僅成從空入假之善。
地前菩薩欣樂中道。
故能厭離二邊。
但以無明未斷。
僅成相似中道之善。
唯有圓人。
欣樂無分别之實法。
故能厭舍二邊虛妄戲論分别。
于諸無明圓伏圓斷。
成就無上具足妙善。
從名字善乃至究竟善也。
又複圓人了達欣厭之極。
與不欣厭亦非異轍。
故獨熾然欣樂求生極樂世界。
厭離娑婆無量衆苦。
于此一欣一厭之中。
便能圓淨四種佛土。
隻此欣心。
亦名不忿。
亦名不恨。
亦名不惱。
亦名不嫉。
隻此厭心。
亦名不悭。
亦名不憍。
欣淨者必厭穢。
厭穢者必欣淨。
故此二善。
起必同時。
成佛作祖。
莫此為要。
欣即大貪。
厭即大嗔。
豈似下劣貪嗔。
有名無實者哉。
厭。
謂(與善)慧俱(起之)無貪一分。
于所厭境。
不染著故。
不悭(不)憍等。
當知亦然。
随應正翻貪一分(之悭憍。
二小随煩惱)故。
厭欲界者。
不染著欲界。
乃至厭無所有處者。
不染著無所有處。
此世間善也。
厭生死者。
不染著生死。
此二乘善也。
厭偏真者。
不染著偏真。
此通菩薩善也。
厭二邊者。
不染著二邊。
此别十回向菩薩善也。
厭但中者。
不染著但中。
此别地菩薩善也。
圓厭四穢土者。
不染著四穢土。
此泯絕凡聖。
不曆階級。
一超直入。
不思議之最勝善也。
是故厭離娑婆。
求生淨土。
名為第一圓頓無上法門。
不覆(不)诳(不)谄。
(即)無貪癡一分。
随應正翻貪癡一分(之覆诳谄三小随惑)故。
有義。
不覆唯無癡一分。
無處說覆亦貪一分故。
中二煩惱。
正翻為慚愧。
十小煩惱。
惟害有翻。
餘九不翻。
故今一一翻示。
然覆亦通貪一分攝。
如下文所明也。
有義。
不慢。
信一分攝。
謂若信彼。
不慢彼故。
有義。
不慢。
舍一分攝。
心平等者。
不高慢故。
有義。
不慢。
慚一分攝。
若崇重彼。
不慢彼故。
此正翻根本惑之慢也。
三義皆通。
故無破立。
有義。
不疑。
即信所攝。
謂若信彼。
無猶豫故。
有義。
不疑。
即正勝解。
以決定者。
無猶豫故。
有義。
不疑。
即正慧攝。
以正見者。
無猶豫故。
此正翻根本惑之疑也。
亦複三義皆通。
故無破立。
問曰。
根本慢疑。
皆各有體。
翻惑成善。
何無自體。
答曰。
下不雲乎。
悟解理通。
說多同體。
迷情事局。
随相分多。
譬如水結成冰。
可分多塊。
冰融成水。
豈隔方隅。
問曰。
若爾。
何故十一善中。
仍雲八實三假耶。
答曰。
此亦約理世俗。
說假實耳。
天台有随情随智随情智等三種分别。
所應深思。
不散亂體。
即正定攝。
(翻大随散亂。
)正見。
(翻根本邪見。
)正知。
(翻大随不正知。
)俱善慧攝。
不忘念者。
即是正念。
(翻大随失念。
)悔眠尋伺通染不染。
如(徧行)觸(等。
及别境)欲等。
(故皆)無别翻對。
染。
即不善及有覆無記。
不染。
即善及無覆無記也。
初正釋頌文竟。
(醜)二料簡别立 (問曰。
)何緣諸染(有二十六。
)所翻善中。
有(十一是)别建立。
有(餘十五是)不爾者。
(答曰。
)相用别者。
便别立之。
餘善不然。
故不應責。
又諸染法。
徧六識者。
(作用)勝故翻之。
(而)别立善法。
慢等忿等。
唯意識俱。
(故不翻立。
) 慢等。
等于疑及五見。
忿等。
等于小随九法。
唯除害也。
害雖亦然。
而數現起。
損惱他故。
(又)障無上乘勝因(之大)悲故。
為了知彼增上過失。
(所以)翻立不害。
此釋難也。
難曰。
若是唯意識俱。
便不翻立。
害亦唯意識俱。
何故翻立不害。
答釋可知。
失念散亂及不正知。
翻入别境。
(中之正念正定正慧。
故此十一)善中不說。
亦釋難也。
難曰。
若徧六識。
勝故翻之。
失念散亂及不正知。
亦徧六識。
何故不翻。
答釋可知。
(問曰。
)染淨相翻。
淨甯(反)少(于)染。
(答曰。
)淨(法殊)勝。
染(法微)劣。
少(淨便能)敵多(染)故。
又(淨法悟)解理通。
說多同體。
(故不廣立。
染法)迷情事局。
随相(差别。
是以)分多。
故于染淨。
不應齊責。
隻此染淨相翻一語。
便是密顯染淨無性。
故解之則理通。
乃解即事之理。
迷之則事局。
正迷全理成事。
須知說染說淨。
皆屬于事。
染淨無性。
方名為理。
但淨是順事。
故能順顯無性之理。
而事随理通。
染是違事。
故唯違覆無性之理。
而理随事局也。
二料簡别立竟。
(醜)三餘門分别十。
初假實門。
(至)十結例餘門。
(寅)今初 此十一法。
三是假有。
謂不放逸。
舍。
及不害。
義如前說。
餘八實有。
相用别故。
(寅)二遍不遍門。
有二家解。
次家為正。
有義。
十一(之中)四遍善心。
精進三根。
遍善品故。
餘七不定。
推尋事理未決定時。
不生信故。
慚愧同類。
(一依自法。
一依世間。
所)依(之)處各别。
随起一時。
第二無故。
要世間道斷煩惱時。
(方得)有輕安故。
不放逸舍。
無漏道時方得起故。
悲愍有情時。
乃有不害故。
(是故)論說十一(善心所。
在于)六位中起。
謂決定位。
有信相應。
止息染時。
有慚愧起。
顧自他故。
于善品位。
有精進三根。
世間道時。
有輕安起。
于出世道。
有舍不放逸。
攝衆生時。
有不害故。
此即初解。
世間道。
謂四禅八定有漏善品。
出世道。
即無漏道也。
餘可知。
有義。
彼說未為應理。
推尋事理未決定心。
信若不生。
應非是善。
如染心等。
無淨信故。
慚愧(之)類(是)異。
(所)依(雖)别。
(所緣)境同。
俱遍善心。
前已說故。
若出世道輕安不生。
應此(輕安)覺支非無漏故。
若世間道。
無舍不放逸。
應非寂靜防惡修善故。
又應不伏掉放逸故。
有漏善心既具(精進三根)四法。
如出世道。
應有(行舍不放逸之)二故。
善心起時。
皆不損物。
(正以)違能損法。
(乃)有不害(之名)故。
(然而)論說六位起十一者。
(乃)依彼彼增(勝。
而)作此此說(耳。
)故彼(初解)所說(餘七不定)。
定非應理。
此即第二正解。
先破前非。
次論說下。
會釋彼所引論也。
依彼彼增作此此說者。
謂決定位。
則信增。
息染位。
則慚愧增。
乃至攝生時。
則不害增耳。
應說信等十一法中。
十徧善心。
輕安不徧。
要在定位。
方有輕安。
(以)調暢身心。
(乃)餘位(之所)無故。
決擇分說。
十善心所。
(若)定(地)不定地。
皆通善心。
定地心中。
增輕安故。
此正釋十徧一不徧也。
定地。
即定位。
謂四禅八定等三昧心中。
不定地。
即欲界散心位中。
有義。
定加行亦得定地名。
彼亦微有調暢義故。
由斯欲界亦有輕安。
不爾。
便違本地分說。
信等十一通一切地。
此更出異解也。
定加行。
謂定前方便。
即指未到地定言之。
有義。
輕安唯在定有。
由定滋養。
(方得)有調暢故。
論說欲界諸心心所。
由阙輕安。
名不定地。
(其)說一切地有十一者。
通(指定中)有尋伺等三地皆有故。
此正明欲界無輕安也。
次更釋彼所引論意。
論說一切地有十一者。
乃指有尋伺等三。
三昧地。
非指三界九地。
以欲界名不定地。
正由阙于輕安故耳。
言三地者。
一根本初禅。
名有尋有伺三麼地。
二二禅加行。
名無尋有伺三麼地。
三根本二禅已上。
皆名無尋無伺三麼地。
二遍不遍門竟。
(寅)三諸識俱起門 此十一種。
前已具說第七八識随位有無。
第六識中。
定位皆具。
若非定位。
唯阙輕安。
有義。
五識唯有十種。
自性散動。
無輕安故。
有義。
五識亦有輕安。
定所引(五識之)善者。
亦有調暢故。
成所作智俱。
必有輕安故。
第七第八。
于未轉位。
無十一善。
若已轉位。
皆定相應。
第六有漏散善。
則無輕安。
有漏定善。
便具十一。
無漏不必言矣。
五識二解。
第二解正。
然約有漏位中。
鼻舌二識唯欲界系。
則無輕安。
眼耳身識。
通于初禅。
則是定所引之善者。
亦有調暢。
若至無漏位中。
成所作智相應五識。
則必皆有輕安也。
(寅)四諸受相應門 (問曰。
)此善十一。
何受相應。
(答曰。
)十(個善心所。
得與)五(受)相應。
(輕安)一(種。
則)除憂苦(二受。
以凡)有逼迫受。
(決定)無調暢故。
(寅)五别境相應門 此與别境。
皆得相應。
信等(與)欲等。
不相違故。
(寅)六三性相攝門 十一唯善。
(寅)七三界系屬門 輕安非欲(界所系。
)餘(十皆)通三界。
(寅)八學等三攝門 皆學等三。
初果二果三果。
及菩薩十地之十一善。
即皆有學所攝也。
四果支佛如來之十一善。
皆無學所攝也。
一切凡夫之十一善。
皆非學非無學所攝也。
(寅)九三斷相攝門 非見所斷。
瑜伽論說。
信等六根。
唯修所斷。
非見所斷。
六根。
謂信根。
進根。
念根。
定根。
慧根。
及未知當知根也。
信等五根。
通漏無漏。
若無漏者。
即攝入于三無漏根。
此中五根。
且指有漏言之。
加行位中。
所有無漏九根。
名未知當知根。
有學位中。
無漏九根。
名已知根。
無學位中。
無漏九根。
名具知根。
雖由未知當知根。
得入見道。
既見道已。
無所未知可當知故。
即名為具知根。
見道一刹那後。
便屬修道位攝。
是故修道位中。
即斷未知當知根。
及有漏五根也。
此十一善。
不與分别煩惱相應。
故非見道所斷。
若有漏善。
及無漏加行善。
即屬修道所斷。
若正無漏善。
即屬非所斷攝。
(九根者。
信等五根。
及意根。
喜根。
樂根。
舍根。
) (寅)十例結餘門 餘門分别。
如理應思。
對後煩惱不定等。
自在下文也。
二釋善心所竟。
(癸)三釋根本煩惱二。
初舉頌。
二論釋。
(子)今初 如是已說善位心所。
煩惱心所。
其相雲何。
頌曰。
煩惱謂貪。
嗔。
癡。
慢。
疑。
惡見。
(子)二論釋二。
初正釋頌文。
二諸門分别。
(醜)初中二。
初略釋通名。
二廣釋别名。
(寅)今初 論曰。
此貪等六。
性是根本煩惱攝故。
得煩惱名。
如樹有根本。
方有枝葉。
由此六種煩惱。
出生一切随煩惱法。
故名此六以為根本。
餘随煩惱。
皆此等流。
或此分位。
故如枝葉也。
(寅)二廣釋别名六。
初釋貪。
(至)六釋惡見。
(卯)今初 雲何為貪。
于有有具染著為性。
能障無貪。
生苦為業。
謂由(貪)愛(之)力。
(後五)取蘊(複得)生故。
有有具。
解現善中。
五蘊皆是妄情之所取著。
故名取蘊。
(卯)二釋嗔 雲何為嗔。
于苦苦具憎恚為性。
能障無嗔。
不安隐性惡行所依為業。
謂嗔必令身心熱惱。
起諸惡業不善性故。
苦苦具。
亦如前解。
身心熱惱。
故雲不安隐性。
起諸惡業。
故雲惡行所依。
此唯是惡。
不通有覆無記。
故雲不善性也。
(卯)三釋癡 雲何為癡。
于諸理事迷闇為性。
能障無癡。
一切雜染所依為業。
謂由無明(力故。
引)起疑(及)邪見貪等(根本)煩惱。
(及忿等諸)随煩惱。
(而作諸)業。
能招後(三有)生雜染法故。
獨頭無明。
多迷谛理。
相應無明。
亦迷事相。
故雲于諸理事迷闇為性也。
一切雜染。
即指三界煩惱業生。
(卯)四釋慢 雲何為慢。
恃已(所長。
)于他(有情心生)高舉為性。
能障不慢。
生苦為業。
謂若有慢。
于(三寶真淨)德(中。
及一切)有德(之人。
)心不謙下。
(競生人我。
)由此生死。
輪轉無窮。
受諸苦故。
此慢差别。
有七九種。
謂于三品我德處生。
一切皆通見修所斷。
聖位(之中。
俱生)我慢既得現行。
(則凡)慢(之流)類。
由斯(于聖位中。
容得現)起。
(義)亦無失
(又能)令心平等正直無功用住為性。
對治掉舉。
靜住為業。
謂即四法。
令心遠離掉舉等障。
(寂)靜(安)住。
名(之為)舍。
(所言)平等正直無功用住。
(乃約)初中後位。
(以)辨舍(之)差别(相也)。
簡非舍受。
故名行舍。
初位名平等。
中位名正直。
後位名為無功用住。
此正釋體性業用。
亦依四法假立也。
由不放逸。
先除雜染。
舍複令心寂靜而住。
(故)此(行舍。
亦)無别體。
如不放逸。
離彼四法。
無相用故。
能令寂靜(者。
)即(彼精進等)四法故。
所令寂靜(者。
又)即心(心所)等故。
此釋伏難也。
難曰。
不放逸與行舍。
既皆以四法為體。
雲何而知此二有别。
故以先後功能答之。
雖約先後功能差别。
其實更無别體也。
七釋行舍竟。
問曰。
不放逸與行舍。
既分先後。
何得俱遍善心。
答曰。
未有既不放逸而猶不靜住者。
亦未有正靜住而仍放逸者。
義雖先後。
起必相應。
(辰)八釋不害 雲何不害。
于諸有情。
不為(侵)損(逼)惱。
(即以)無嗔為性。
能對治害。
悲(傷憐)愍為業。
謂即無嗔。
于有情所不為損惱。
假名不害。
(當知)無嗔。
翻對斷物命(之)嗔。
不害正違損惱物(之)害。
(所雲)無嗔與樂。
不害拔苦。
是謂此二粗相差别。
(據)理實(論。
則)無嗔。
實有自體。
不害(不過)依彼(無嗔)一分假立。
為顯慈悲二相。
(有差)别故。
(又複)利樂有情。
彼(慈悲)二(法最為)勝故。
無嗔即慈。
故能與樂。
不害即悲。
故能拔苦。
此正釋假立不害之義也。
有說不害非即無嗔。
别有自體。
謂賢善性。
(問曰。
)此相雲何。
(答曰。
)謂不損惱。
(破曰。
)無嗔亦爾。
甯别有性。
謂于有情不為損惱。
慈悲賢善。
是無嗔故。
此破異解可知。
初釋信等名竟。
(卯)二釋及字 及。
顯十一(外之)義别心所。
謂欣厭等善心所法。
雖義有别。
說種種名。
而體無異。
故不别立。
(今更約義略為釋出。
)欣。
謂(與善)欲俱(起之)無嗔一分。
于所欣境不憎恚故。
不忿(不)恨(不)惱(不)嫉等亦然。
随應正翻嗔一分(之忿恨惱嫉四小随煩惱)故。
此欣心所。
雖不别立。
而用最大。
故首釋之。
凡外修六行觀。
展轉欣上是淨妙離。
故能厭下諸苦粗障。
但以見思未斷。
僅成世間有漏之善。
二乘欣樂涅槃。
故能厭離生死。
但以塵沙未斷。
僅成出世偏真之善。
權位菩薩欣樂大乘。
故能厭離小道。
但以無明未伏。
僅成從空入假之善。
地前菩薩欣樂中道。
故能厭離二邊。
但以無明未斷。
僅成相似中道之善。
唯有圓人。
欣樂無分别之實法。
故能厭舍二邊虛妄戲論分别。
于諸無明圓伏圓斷。
成就無上具足妙善。
從名字善乃至究竟善也。
又複圓人了達欣厭之極。
與不欣厭亦非異轍。
故獨熾然欣樂求生極樂世界。
厭離娑婆無量衆苦。
于此一欣一厭之中。
便能圓淨四種佛土。
隻此欣心。
亦名不忿。
亦名不恨。
亦名不惱。
亦名不嫉。
隻此厭心。
亦名不悭。
亦名不憍。
欣淨者必厭穢。
厭穢者必欣淨。
故此二善。
起必同時。
成佛作祖。
莫此為要。
欣即大貪。
厭即大嗔。
豈似下劣貪嗔。
有名無實者哉。
厭。
謂(與善)慧俱(起之)無貪一分。
于所厭境。
不染著故。
不悭(不)憍等。
當知亦然。
随應正翻貪一分(之悭憍。
二小随煩惱)故。
厭欲界者。
不染著欲界。
乃至厭無所有處者。
不染著無所有處。
此世間善也。
厭生死者。
不染著生死。
此二乘善也。
厭偏真者。
不染著偏真。
此通菩薩善也。
厭二邊者。
不染著二邊。
此别十回向菩薩善也。
厭但中者。
不染著但中。
此别地菩薩善也。
圓厭四穢土者。
不染著四穢土。
此泯絕凡聖。
不曆階級。
一超直入。
不思議之最勝善也。
是故厭離娑婆。
求生淨土。
名為第一圓頓無上法門。
不覆(不)诳(不)谄。
(即)無貪癡一分。
随應正翻貪癡一分(之覆诳谄三小随惑)故。
有義。
不覆唯無癡一分。
無處說覆亦貪一分故。
中二煩惱。
正翻為慚愧。
十小煩惱。
惟害有翻。
餘九不翻。
故今一一翻示。
然覆亦通貪一分攝。
如下文所明也。
有義。
不慢。
信一分攝。
謂若信彼。
不慢彼故。
有義。
不慢。
舍一分攝。
心平等者。
不高慢故。
有義。
不慢。
慚一分攝。
若崇重彼。
不慢彼故。
此正翻根本惑之慢也。
三義皆通。
故無破立。
有義。
不疑。
即信所攝。
謂若信彼。
無猶豫故。
有義。
不疑。
即正勝解。
以決定者。
無猶豫故。
有義。
不疑。
即正慧攝。
以正見者。
無猶豫故。
此正翻根本惑之疑也。
亦複三義皆通。
故無破立。
問曰。
根本慢疑。
皆各有體。
翻惑成善。
何無自體。
答曰。
下不雲乎。
悟解理通。
說多同體。
迷情事局。
随相分多。
譬如水結成冰。
可分多塊。
冰融成水。
豈隔方隅。
問曰。
若爾。
何故十一善中。
仍雲八實三假耶。
答曰。
此亦約理世俗。
說假實耳。
天台有随情随智随情智等三種分别。
所應深思。
不散亂體。
即正定攝。
(翻大随散亂。
)正見。
(翻根本邪見。
)正知。
(翻大随不正知。
)俱善慧攝。
不忘念者。
即是正念。
(翻大随失念。
)悔眠尋伺通染不染。
如(徧行)觸(等。
及别境)欲等。
(故皆)無别翻對。
染。
即不善及有覆無記。
不染。
即善及無覆無記也。
初正釋頌文竟。
(醜)二料簡别立 (問曰。
)何緣諸染(有二十六。
)所翻善中。
有(十一是)别建立。
有(餘十五是)不爾者。
(答曰。
)相用别者。
便别立之。
餘善不然。
故不應責。
又諸染法。
徧六識者。
(作用)勝故翻之。
(而)别立善法。
慢等忿等。
唯意識俱。
(故不翻立。
) 慢等。
等于疑及五見。
忿等。
等于小随九法。
唯除害也。
害雖亦然。
而數現起。
損惱他故。
(又)障無上乘勝因(之大)悲故。
為了知彼增上過失。
(所以)翻立不害。
此釋難也。
難曰。
若是唯意識俱。
便不翻立。
害亦唯意識俱。
何故翻立不害。
答釋可知。
失念散亂及不正知。
翻入别境。
(中之正念正定正慧。
故此十一)善中不說。
亦釋難也。
難曰。
若徧六識。
勝故翻之。
失念散亂及不正知。
亦徧六識。
何故不翻。
答釋可知。
(問曰。
)染淨相翻。
淨甯(反)少(于)染。
(答曰。
)淨(法殊)勝。
染(法微)劣。
少(淨便能)敵多(染)故。
又(淨法悟)解理通。
說多同體。
(故不廣立。
染法)迷情事局。
随相(差别。
是以)分多。
故于染淨。
不應齊責。
隻此染淨相翻一語。
便是密顯染淨無性。
故解之則理通。
乃解即事之理。
迷之則事局。
正迷全理成事。
須知說染說淨。
皆屬于事。
染淨無性。
方名為理。
但淨是順事。
故能順顯無性之理。
而事随理通。
染是違事。
故唯違覆無性之理。
而理随事局也。
二料簡别立竟。
(醜)三餘門分别十。
初假實門。
(至)十結例餘門。
(寅)今初 此十一法。
三是假有。
謂不放逸。
舍。
及不害。
義如前說。
餘八實有。
相用别故。
(寅)二遍不遍門。
有二家解。
次家為正。
有義。
十一(之中)四遍善心。
精進三根。
遍善品故。
餘七不定。
推尋事理未決定時。
不生信故。
慚愧同類。
(一依自法。
一依世間。
所)依(之)處各别。
随起一時。
第二無故。
要世間道斷煩惱時。
(方得)有輕安故。
不放逸舍。
無漏道時方得起故。
悲愍有情時。
乃有不害故。
(是故)論說十一(善心所。
在于)六位中起。
謂決定位。
有信相應。
止息染時。
有慚愧起。
顧自他故。
于善品位。
有精進三根。
世間道時。
有輕安起。
于出世道。
有舍不放逸。
攝衆生時。
有不害故。
此即初解。
世間道。
謂四禅八定有漏善品。
出世道。
即無漏道也。
餘可知。
有義。
彼說未為應理。
推尋事理未決定心。
信若不生。
應非是善。
如染心等。
無淨信故。
慚愧(之)類(是)異。
(所)依(雖)别。
(所緣)境同。
俱遍善心。
前已說故。
若出世道輕安不生。
應此(輕安)覺支非無漏故。
若世間道。
無舍不放逸。
應非寂靜防惡修善故。
又應不伏掉放逸故。
有漏善心既具(精進三根)四法。
如出世道。
應有(行舍不放逸之)二故。
善心起時。
皆不損物。
(正以)違能損法。
(乃)有不害(之名)故。
(然而)論說六位起十一者。
(乃)依彼彼增(勝。
而)作此此說(耳。
)故彼(初解)所說(餘七不定)。
定非應理。
此即第二正解。
先破前非。
次論說下。
會釋彼所引論也。
依彼彼增作此此說者。
謂決定位。
則信增。
息染位。
則慚愧增。
乃至攝生時。
則不害增耳。
應說信等十一法中。
十徧善心。
輕安不徧。
要在定位。
方有輕安。
(以)調暢身心。
(乃)餘位(之所)無故。
決擇分說。
十善心所。
(若)定(地)不定地。
皆通善心。
定地心中。
增輕安故。
此正釋十徧一不徧也。
定地。
即定位。
謂四禅八定等三昧心中。
不定地。
即欲界散心位中。
有義。
定加行亦得定地名。
彼亦微有調暢義故。
由斯欲界亦有輕安。
不爾。
便違本地分說。
信等十一通一切地。
此更出異解也。
定加行。
謂定前方便。
即指未到地定言之。
有義。
輕安唯在定有。
由定滋養。
(方得)有調暢故。
論說欲界諸心心所。
由阙輕安。
名不定地。
(其)說一切地有十一者。
通(指定中)有尋伺等三地皆有故。
此正明欲界無輕安也。
次更釋彼所引論意。
論說一切地有十一者。
乃指有尋伺等三。
三昧地。
非指三界九地。
以欲界名不定地。
正由阙于輕安故耳。
言三地者。
一根本初禅。
名有尋有伺三麼地。
二二禅加行。
名無尋有伺三麼地。
三根本二禅已上。
皆名無尋無伺三麼地。
二遍不遍門竟。
(寅)三諸識俱起門 此十一種。
前已具說第七八識随位有無。
第六識中。
定位皆具。
若非定位。
唯阙輕安。
有義。
五識唯有十種。
自性散動。
無輕安故。
有義。
五識亦有輕安。
定所引(五識之)善者。
亦有調暢故。
成所作智俱。
必有輕安故。
第七第八。
于未轉位。
無十一善。
若已轉位。
皆定相應。
第六有漏散善。
則無輕安。
有漏定善。
便具十一。
無漏不必言矣。
五識二解。
第二解正。
然約有漏位中。
鼻舌二識唯欲界系。
則無輕安。
眼耳身識。
通于初禅。
則是定所引之善者。
亦有調暢。
若至無漏位中。
成所作智相應五識。
則必皆有輕安也。
(寅)四諸受相應門 (問曰。
)此善十一。
何受相應。
(答曰。
)十(個善心所。
得與)五(受)相應。
(輕安)一(種。
則)除憂苦(二受。
以凡)有逼迫受。
(決定)無調暢故。
(寅)五别境相應門 此與别境。
皆得相應。
信等(與)欲等。
不相違故。
(寅)六三性相攝門 十一唯善。
(寅)七三界系屬門 輕安非欲(界所系。
)餘(十皆)通三界。
(寅)八學等三攝門 皆學等三。
初果二果三果。
及菩薩十地之十一善。
即皆有學所攝也。
四果支佛如來之十一善。
皆無學所攝也。
一切凡夫之十一善。
皆非學非無學所攝也。
(寅)九三斷相攝門 非見所斷。
瑜伽論說。
信等六根。
唯修所斷。
非見所斷。
六根。
謂信根。
進根。
念根。
定根。
慧根。
及未知當知根也。
信等五根。
通漏無漏。
若無漏者。
即攝入于三無漏根。
此中五根。
且指有漏言之。
加行位中。
所有無漏九根。
名未知當知根。
有學位中。
無漏九根。
名已知根。
無學位中。
無漏九根。
名具知根。
雖由未知當知根。
得入見道。
既見道已。
無所未知可當知故。
即名為具知根。
見道一刹那後。
便屬修道位攝。
是故修道位中。
即斷未知當知根。
及有漏五根也。
此十一善。
不與分别煩惱相應。
故非見道所斷。
若有漏善。
及無漏加行善。
即屬修道所斷。
若正無漏善。
即屬非所斷攝。
(九根者。
信等五根。
及意根。
喜根。
樂根。
舍根。
) (寅)十例結餘門 餘門分别。
如理應思。
對後煩惱不定等。
自在下文也。
二釋善心所竟。
(癸)三釋根本煩惱二。
初舉頌。
二論釋。
(子)今初 如是已說善位心所。
煩惱心所。
其相雲何。
頌曰。
煩惱謂貪。
嗔。
癡。
慢。
疑。
惡見。
(子)二論釋二。
初正釋頌文。
二諸門分别。
(醜)初中二。
初略釋通名。
二廣釋别名。
(寅)今初 論曰。
此貪等六。
性是根本煩惱攝故。
得煩惱名。
如樹有根本。
方有枝葉。
由此六種煩惱。
出生一切随煩惱法。
故名此六以為根本。
餘随煩惱。
皆此等流。
或此分位。
故如枝葉也。
(寅)二廣釋别名六。
初釋貪。
(至)六釋惡見。
(卯)今初 雲何為貪。
于有有具染著為性。
能障無貪。
生苦為業。
謂由(貪)愛(之)力。
(後五)取蘊(複得)生故。
有有具。
解現善中。
五蘊皆是妄情之所取著。
故名取蘊。
(卯)二釋嗔 雲何為嗔。
于苦苦具憎恚為性。
能障無嗔。
不安隐性惡行所依為業。
謂嗔必令身心熱惱。
起諸惡業不善性故。
苦苦具。
亦如前解。
身心熱惱。
故雲不安隐性。
起諸惡業。
故雲惡行所依。
此唯是惡。
不通有覆無記。
故雲不善性也。
(卯)三釋癡 雲何為癡。
于諸理事迷闇為性。
能障無癡。
一切雜染所依為業。
謂由無明(力故。
引)起疑(及)邪見貪等(根本)煩惱。
(及忿等諸)随煩惱。
(而作諸)業。
能招後(三有)生雜染法故。
獨頭無明。
多迷谛理。
相應無明。
亦迷事相。
故雲于諸理事迷闇為性也。
一切雜染。
即指三界煩惱業生。
(卯)四釋慢 雲何為慢。
恃已(所長。
)于他(有情心生)高舉為性。
能障不慢。
生苦為業。
謂若有慢。
于(三寶真淨)德(中。
及一切)有德(之人。
)心不謙下。
(競生人我。
)由此生死。
輪轉無窮。
受諸苦故。
此慢差别。
有七九種。
謂于三品我德處生。
一切皆通見修所斷。
聖位(之中。
俱生)我慢既得現行。
(則凡)慢(之流)類。
由斯(于聖位中。
容得現)起。
(義)亦無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