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識論觀心法要卷第六

關燈
蕅益沙門智旭述 已上第三能變。

    廣釋六位心所别相中。

    初釋徧行别境竟。

     (癸)二釋善心所二。

    初舉頌。

    二論釋。

    (子)今初 已說徧行别境二位。

    善位心所。

    其相雲何。

    頌曰。

    善謂信。

    慚。

    愧。

    無貪等三根。

    勤。

    安。

    不放逸。

    行舍。

    及不害。

     (子)二論釋三。

    初正釋頌文。

    二料簡别立。

    三餘門分别。

    (醜)初中二。

    初總标。

    二别釋。

    (寅)今初 論曰。

    唯(與)善心俱(起。

    故)名(為)善心所。

    謂信慚等定有十一。

     (寅)二别釋二。

    初釋信等名。

    二釋及字。

    (卯)初中八。

    初釋信。

    二釋慚愧。

    三釋無貪無嗔無癡。

    四釋勤。

    五釋安。

    六釋不放逸。

    七釋行舍。

    八釋不害。

    (辰)今初 雲何為信。

    于實德能深忍樂欲。

    心淨為性。

    對治不信樂(求諸)善為業。

    然信差别。

    略有三種。

    一信實有。

    謂于諸法實事理中。

    深信(其為實有而随順)忍(可)故。

    二信有德。

    謂于三寶真淨德中。

    深信(而喜)樂故。

    三信有能。

    謂于一切世出世善。

    深信(其)有力。

    能得(樂果。

    )能成(聖道。

    )起希望故。

    由斯對治不信彼(實德能之)心。

    愛樂證修世出世善。

     此正釋信之體性并業用也。

    實德能。

    是信依處。

    忍是信之因。

    樂欲是信之果。

    心淨是信之自性。

    諸法實事。

    即俗谛。

    諸法實理。

    即第一義谛。

    希望。

    即欲也。

    餘可知。

     (問曰。

    )忍謂勝解。

    此即(是)信(之)因。

    樂欲(二種。

    )謂(即是)欲。

    (此)即是信(之)果。

    确陳此信自相是何。

    (答曰。

    )豈不适言心淨為性。

    (又問)。

    此猶未了彼心淨言。

    若(持業釋。

    則)淨即心。

    應非心所。

    若(依主釋。

    則)令心淨。

    慚等何殊。

    (若鄰近釋。

    則是與)心俱(之)淨法。

    (亦與慚等何别。

    )為難亦然。

    (答曰。

    )此(信之體。

    自)性澄清。

    (亦)能淨(于)心(心所)等。

    以心勝故。

    (但)立心淨(之)名。

    如水清珠。

    能清濁水。

    慚等雖善。

    非(以)淨為(其)相。

    此(信心所。

    以)淨為相。

    無濫彼(慚等之)失。

    又諸染法。

    各有别相。

    唯有不信。

    自相渾濁。

    複能渾濁餘心心所。

    如極穢物。

    自穢穢他。

    信正翻彼(不信)。

    故(獨以)淨為相。

     此問答釋疑也。

    此下更斥異解。

     有說信者。

    愛樂為相。

    (斥曰。

    是則)應通三性。

    (又)體應即(别境中)欲。

    又應苦集(二谛無可愛樂。

    )非信所緣。

    有執信者。

    随順為相。

    (斥曰則亦)應通三性。

    (又)即(是)勝解。

    (及)欲。

    若印順者。

    即勝解故。

    若樂順者。

    即是欲故。

    離彼(解欲)二體。

    無順相故。

    由此應知心淨是信。

    初釋信竟。

     (辰)二釋慚愧 雲何為慚。

    依自法力。

    崇重賢善為性。

    對治無慚。

    止息惡行為業。

    謂依自(身及)法。

    (生于)尊貴增上。

    (由斯)崇(尚敬)重賢(能)善(者。

    )羞恥過惡(而不敢為。

    别則)對治無慚。

    (通則)息諸惡行。

    雲何為愧。

    依世間力。

    輕拒暴惡為性。

    對治無愧。

    止息惡行為業。

    謂依世間(他人)诃厭增上。

    輕拒暴惡。

    (由此)羞恥過罪(而不敢為。

    别則)對治無愧。

    (通亦)息諸惡業。

     此正釋慚愧之體性業用也。

    輕拒暴惡者。

    輕彼暴人而不親。

    拒彼惡法而不住。

    暴人。

    即有惡之人也。

     羞恥過惡。

    是二通相。

    故諸聖教。

    假說為體。

    若執羞恥為二别相。

    應慚與愧。

    體無差别。

    則此二法。

    定不相應。

    非受想等有此義故。

    若待自他立二别者。

    應非實有。

    便違聖教。

    若許慚愧實而别起。

    複違論說十遍善心。

     此複釋慚愧二法。

    須以崇善拒惡而為别相。

    不以羞恥過惡為别相也。

    因諸聖教。

    每每以羞恥過惡釋慚愧義。

    昧者遂執以為别相。

    故今釋曰。

    慚愧二法。

    各有通别二相。

    其中皆雲羞恥過惡者。

    乃是二法之通相。

    故諸聖教。

    假說羞恥以為慚愧體耳。

    若遂執羞恥為慚愧别體。

    則此二法。

    應無差别。

    既無差别。

    則應不俱生。

    既不俱生。

    則定不相應。

    譬如受想等相應之法。

    定各有體。

    非有此體無差别之義故也。

    量雲。

    慚愧是有法。

    各有别體宗。

    因雲。

    定相應故。

    喻如受想等。

    或申違量雲。

    慚愧若同以羞恥為體是有法。

    定不相應宗。

    因雲。

    無一心中有二羞恥故。

    同喻如忿恨等。

    異喻如受想等。

    執者救曰。

    止一羞恥。

    但約對待自他。

    故立慚愧二種别名。

    甯不俱起。

    今破之曰。

    若待自他。

    立二别者。

    則依分位假立。

    應非實有。

    便違聖教中說慚愧二法是實有矣。

    執者又救曰。

    慚是對自。

    愧是對他。

    二俱是實。

    故不俱起。

    今破之曰。

    若許慚愧。

    實而别起。

    則正起慚時。

    便應無愧。

    正起愧時。

    便應無慚。

    複違論說十一善心所中。

    唯有輕安不遍。

    餘十定徧善心之義矣。

     崇重輕拒若二别相。

    所緣有異。

    應不俱生。

    二失既同。

    何乃偏責。

     此執者反難也。

    謂若以崇重善境為慚之别相。

    輕拒惡境為愧之别相。

    則所緣善惡之境有異。

    亦應不得俱生。

    與前所說實而别起。

    其失是同。

    何乃偏緻責耶。

     (答曰。

    )誰言二法所緣有異。

    (難曰)。

    不爾。

    如何。

    (答曰。

    )善心起時。

    随緣何境。

    皆有崇重善。

    及輕拒惡義。

    故慚與愧。

    俱遍善心。

    所緣(之境)無别。

    (救曰。

    )豈不我說(羞恥過惡為二别相。

    )亦有此義。

    (破曰)。

    汝執慚愧自相既同。

    何理能遮前所設難。

    然聖教說(此慚愧二法。

    )顧(待)自他(而有)者。

    (不同汝執體無别也。

    聖教乃以)自法名自。

    世間名他。

    或即此中崇拒善惡。

    于己益損。

    名自他故。

     此展轉答釋。

    以明慚愧。

    體各别有。

    故得俱起而遍善心也。

    自法名自。

    世間名他。

    知顧自者。

    必即顧他。

    正崇善時。

    即必拒惡。

    又或崇善于己有益。

    即名為自。

    拒惡于己無損。

    即名為他。

    豈似汝執同以羞恥為體。

    設雲是假。

    則違聖教。

    設雲是實。

    複違論文也哉。

    二釋慚愧竟。

     (辰)三釋無貪無嗔無癡三善根 無貪等者。

    等無嗔癡。

    此三名(為善)根(者。

    能)生善(法最為)勝故。

    (又于)三不善根。

    (能為)近對治故。

     此先總釋三善根義也。

    一能生善。

    二能對治。

     雲何無貪。

    于(三)有(及三)有(之資)具。

    無(所貪)著為性。

    (别則)對治貪著。

    (通則能)作(衆)善為業。

     有。

    謂三界果報。

    有具。

    謂三界惑業及依報也。

     雲何無嗔。

    于(三)苦(及三)苦(之資)具。

    無恚為性。

    (别則)對治嗔恚。

    (通則能)作(衆)善為業。

     苦。

    謂三界苦果。

    樂。

    是壞苦。

    苦。

    是苦苦。

    不苦不樂。

    是行苦。

    故名三苦。

    苦具。

    即三界苦因。

    及弊惡依報也。

    問曰。

    依正二苦。

    全由自惑業招。

    無恚可矣。

    三界苦因。

    既是惑業。

    雲何可無恚耶。

    答曰。

    惑業無性。

    但不起惑造業則已。

    何勞嗔之。

    又過去惑業。

    達其已滅。

    即名忏除。

    故不須嗔。

    現在惑業。

    知其不住。

    勿令相續。

    亦不須嗔。

    未來惑業。

    今尚未有。

    防令勿起。

    亦不須嗔。

    他人惑業。

    亦複無性。

    但應憐愍。

    更不須嗔。

    若一起嗔。

    即成惑業。

    如水益深。

    如火益熱。

    故曰。

    劫功德賊。

    莫過嗔恚。

    又曰。

    一念嗔心起。

    百萬障門開也。

    問曰。

    大乘了知惑業無性。

    三際叵得。

    可無嗔矣。

    小乘未達法空。

    視煩惱賊及諸惡業。

    不啻怨毒。

    安得無嗔。

    答曰。

    小乘于已起惑業。

    如法忏除。

    未起惑業。

    深生厭離。

    亦非嗔也。

    問曰。

    如有經雲。

    我是貪欲文殊。

    嗔恚文殊。

    又雲。

    一法不舍。

    名為大貪。

    一法不取。

    名為大嗔。

    其旨若何。

    答曰。

    此不思議無性法門。

    即修惡而達性惡。

    即性惡便是性善。

    如指冰即水。

    水現而冰自融。

    如指木即火。

    火出而木即盡。

    如因醜像而悟現像之鏡。

    知此醜像惟鏡所現。

    能現醜像之鏡。

    即是能現美像之鏡。

    故得不離塵勞而見佛性。

    既見佛性。

    豈複滞塵勞哉。

    是故大貪者。

    究竟無貪之别名也。

    大嗔者。

    究竟無嗔之别名也。

    大癡者。

    究竟無癡之别名也。

    于有有具無所著。

    故能一法不舍。

    假使著有有具。

    則所舍者多矣。

    于苦苦具無所恚。

    故能一法不取。

    假使恚苦苦具。

    則所取者亦多矣。

    又一法不取名大嗔。

    即是此中所謂無貪。

    一法不舍名大貪。

    即是此中所謂無嗔。

    誰謂性相二宗。

    不同一緻也耶。

     善心起時。

    随緣何境。

    皆于有等無著無恚。

    (以此二善根。

    但)觀(待)有等(而)立。

    非要緣彼(有等之境。

    亦)如前(所明)慚愧(二法。

    但)觀(待)善惡(而)立。

    故此(無貪無嗔)二種。

    俱遍善心。

     此釋複難也。

    難曰。

    無貪于有有具無著。

    無嗔于苦苦具無恚。

    所緣之境既别。

    則其起不同時。

    何能俱遍善心。

    今釋之曰。

    善心若起。

    法爾皆于有有具苦苦具無著無恚。

    但約觀待有等而立。

    非要别緣二種境也。

    量雲。

    無貪無嗔是有法。

    觀待有等立。

    非緣彼境宗。

    因雲。

    俱遍善心。

    同時起故。

    喻如慚愧。

    是故貪嗔二惑。

    決不同起。

    無貪無嗔。

    決定相應。

    迷局解通。

    于斯可驗。

    大貪大嗔。

    是解非迷。

    止争解迷。

    不争名字。

    觀心之士。

    于此宜思。

     雲何無癡。

    于諸(谛)理(及諸實)事明解為性。

    (别則)對治愚癡。

    (通則能)作(衆)善為業。

    有義。

    無癡即慧為性。

    集論說此(無癡以)報(智)教(智)證智(之)決擇為體。

    (謂)生得聞思修所生慧。

    如次皆是決擇性故。

    此雖即慧。

    為顯善品有勝功能。

    如煩惱(中之)見。

    (雖即是慧。

    以染)故複别說。

    (今此善慧亦爾。

    ) 此正釋無癡體性業用。

    兼辨假實。

    今初有義。

    妄謂是假有也。

    由聞果報智而生得聞慧。

    由思聖教智而生得思慧。

    由修證智而生得修慧。

    此三皆以決擇為性。

    決擇即是智慧。

    故謂無癡即以慧為體也。

    此雖下。

    釋疑可知。

     有義。

    無癡非即是慧。

    别有自性。

    正對無明。

    (例)如無貪(無)嗔。

    (以是三)善根(所)攝故。

    (瑜伽)論說(諸佛)大悲。

    (是)無嗔(無)癡(所)攝。

    非(言悲是慧)根攝故。

    若彼無癡。

    (即)以慧為性。

    (無别體者。

    則應)大悲(所)如(十)力(四無畏)等。

    應(亦是)慧等根攝。

    (不是無嗔無癡攝矣。

    )又若無癡無别自性。

    (則便)如不害等。

    應非實物。

    便違論說十一善中。

    三世俗有。

    餘皆是實。

     此正明無癡是實有也。

    量雲。

    無癡是有法。

    别有自性宗。

    因雲。

    正對無明。

    善根攝故。

    喻如無貪嗔。

    又大悲既是無嗔癡攝。

    設無癡以慧為體。

    則大悲亦應以慧為體矣。

    何故瑜伽論中不雲大悲是慧根攝耶。

    三世俗有者。

    謂不放逸。

    行舍。

    不害。

    此三皆是依義假立。

    非别有體。

    名世俗有。

    具如下文所明。

    餘八善法。

    各有自性。

    名為實有。

    故知無癡。

    非即慧性。

     然集論說慧為體者。

    舉彼(三慧之)因果。

    顯此(明解之)自性。

    如以忍樂表信自體。

    理必應爾。

     此通初家所引集論之義也。

    聞思二慧。

    即無癡之因。

    喻如忍為信之因。

    修慧。

    即無癡之果。

    喻如樂欲為信之果。

    明解。

    是無癡自性。

    喻如心淨是信自性也。

     以貪嗔癡。

    (是)六識相應正煩惱攝。

    起惡勝故。

    立(三)不善根(之名。

    )斷彼(三不善根。

    )必由通别對治。

    通唯善慧。

    别即(此)三(善)根。

    由此無癡。

    必應别有。

     此結成善根對治無明之正義也。

    三釋三善根竟。

     (辰)四釋勤 勤。

    謂精進。

    于善惡品修斷事中勇(猛強)悍為性。

    對治懈怠。

    (成)滿善(事)為業。

    勇表勝進。

    簡諸染法。

    悍表精純。

    簡淨無記。

    即顯精進唯善性攝。

     于修善斷惡事中勇猛。

    故名進。

    強悍。

    故名精也。

    諸染法。

    謂惡及有覆無記。

    淨無記。

    即無覆無記。

    惡及有覆。

    是退堕法。

    今不退堕。

    即是勝進。

    無覆無記。

    與善性别。

    今不相襍。

    乃是精純。

     此相差别。

    略有五種。

    所謂被甲(精進)。

    加行(精進)。

    無下(精進)。

    無退(精進)。

    無足(精進)。

    即經所說有勢(精進)。

    有勤(精進)。

    有勇(精進)。

    堅猛(精進)。

    不舍善轭(精進)。

    如次應知。

    此五(種精進差)别(義)者。

    (凡有四義。

    一約行别。

    )謂初發心(行。

    )自分(行。

    )勝進(行。

    又就)自分行中。

    (有下中上)三品别故。

    或(二約修别。

    謂)初發心(修。

    )長時(修。

    )無間(修。

    )殷重(修。

    )無餘修。

    (有)差别故。

    或(三約位别。

    謂)資糧等五道别故。

    (問曰。

    究竟道中。

    何用精進。

    答曰。

    )二乘究竟道。

    欣大菩提故。

    諸佛究竟道。

    樂利樂他故。

    或(四約道别。

    謂資糧加行二位之中。

    )二加行(道。

    及)無間(道。

    )解脫(道。

    )勝進(道。

    )别故。

     四釋勤竟。

     (辰)五釋安 安。

    謂輕安。

    遠離粗重(雜染品法。

    )調暢身心。

    (于善法中)堪任(修持)為性。

    對治惽沈。

    轉(舍染依轉得淨)依為業。

    謂此(輕安。

    )伏除能障定(之惽沈)法。

    令所依止(之身心)轉安适故。

     (辰)六釋不放逸 不放逸者。

    (即)精進(及無貪等)三根。

    于所斷(惡所)修(善)防(令不生)修(令增長)為性。

    對治放逸。

    成滿一切世出世間善事為業。

    謂即(精進無貪等)四法。

    于斷修事。

    皆能防修。

    (即)名(為)不放逸。

    非别有體。

    (以其)無異相故。

    于防惡事修善事中。

    離(精進等)四(法)功能。

    (亦)無别用故。

    雖信慚等。

    亦有此(防修之)能。

    而方(于)彼四。

    (則)勢用微劣。

    (以)非(善)根(亦非)徧策。

    故非此(不放逸之所)依。

     此正釋不放逸之體性業用。

    依精進三根假立也。

     (雖曰。

    )豈不防修(即)是此(不放逸之)相用。

    (答曰。

    )防修何異精進三根。

    (若謂)彼(四法。

    )要待此(不放逸。

    )方有作用(者。

    則)此(不放逸。

    )應複待餘(法。

    )便有無窮失。

    (又難曰。

    )勤唯遍策(一切善法。

    )根但(普)為(善法)依(持。

    )如何說彼有防修用。

    (破曰。

    )汝(所計)防修用。

    其相雲何。

    若(雲是)普依持。

    (則仍)即無貪等。

    若(雲是)遍策錄。

    (則仍)不異精進。

    (若雲)止惡進善。

    (則仍)即總四法。

    (若雲)令不散亂。

    (則又)應是等持。

    (若雲)令同取境。

    (則又)與觸何别。

    (若雲)令不忘失。

    (又複)即應是念。

    如是推尋不放逸用。

    離無貪等竟不可得。

    故不放逸。

    定無别體。

     此問答破異解也。

    六釋不放逸竟。

     (辰)七釋行舍 雲何行舍。

    (亦即)精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