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識論觀心法要卷第五
關燈
小
中
大
蕅益沙門智旭述
(癸)二例論受義
此染污意。
何受相應。
既釋第二能變。
第六餘相應門。
故更例初能變以論受俱門也。
此先假問征起。
下有三解。
第三為正。
有義。
此(第七識所)俱。
唯有喜受。
(以)恒内執(第八識之見分為)我。
生喜受故。
有義。
不然。
(若如所說。
則)應許喜受。
乃至有頂。
違聖言故。
應說此意。
四受相應。
謂生惡趣。
憂受相應。
緣不善業所引(之真異熟)果故。
生人(道及)欲天。
(幷)初(靜慮第)二靜慮。
喜受相應。
緣有喜地善業(所引異熟)果故。
第三靜慮。
樂受相應。
緣有樂地善業(所引異熟)果故。
第四靜慮。
乃至有頂。
舍受相應。
緣唯舍地善業(所引異熟)果故。
有頂。
謂三有之頂。
即非想非非想天。
餘可知。
有義。
彼說亦不應理。
此(第七識。
從)無始來。
任運一類緣内執我。
恒無轉易。
與變異受。
不相應故。
又此末那。
(但是)與前藏識義有别者。
(頌中)皆别說之。
若(使有)四受俱。
(則頌)亦應别說。
(今頌)既不别說。
(決)定與彼(藏識相)同。
故此(第七)相應。
(亦但)唯有舍受。
變異受。
謂憂。
喜。
苦。
樂。
改變不同之受也。
餘可知。
初未轉依竟。
(醜)二已轉依。
未轉依位。
與前所說(十八)心所相應。
已轉依位。
唯二十一心所俱起。
謂徧行别境各五。
善十一。
如第八識。
已轉依位。
唯舍受俱。
任運轉故。
恒于所緣平等轉故。
平等轉。
謂平等性智。
證得十平等性故。
亦唯舍受也。
六釋餘相應門竟。
(辛)七釋三性門。
(問曰)。
末那心所。
何性所攝。
(答曰)。
有覆無記所攝。
非餘(善惡及無覆無記。
蓋以)此意相應四煩惱等。
是染法故。
障礙聖道。
隐蔽自心。
說名有覆。
非善不善。
故名無記。
(問曰。
既是煩惱。
何非不善。
答曰)。
如上二界諸煩惱等。
(種子。
由于)定力攝藏。
(不起現行)。
是無記攝。
此(意所)俱(現行)染法。
(由其)所依(之識。
極微)細故。
(無強計度)任運轉故。
亦無記攝。
若已轉依。
唯是善性。
(辛)八釋界系門。
(問曰)。
末那心所。
何地系耶。
(答曰)。
随彼(藏識)所生。
即為(彼地所系。
謂生欲界。
現行末那。
相應心所。
即欲界系。
乃至有頂。
應知亦然。
任運恒緣自地藏識。
執為内我。
非(緣于)他地故。
若起彼地(之)異熟藏識。
現在前者。
名生彼地。
染污末那。
(即便)緣彼(藏識)執(為内)我。
即系屬(于)彼(地藏識)。
名彼所系。
或為彼地諸煩惱等之所系縛。
名彼所系。
若已轉依。
即非所系。
彼地。
謂三界九地之随一地也。
或為彼地藏識所系。
是約所緣義釋。
或為彼地煩惱所系。
是約相應義釋。
(辛)九釋伏斷門二。
初正明無染末那。
二申明有淨末那。
(壬)今初。
(問曰)。
此染污意。
無始相續。
何位永斷。
或暫斷耶。
(答曰)。
阿羅漢滅定。
出世道無有。
阿羅漢者。
總顯三乘無學果位。
此位染意種及現行。
俱永斷滅。
故說無有。
(若夫有)學位(中入于)滅定。
(及)出世道(無漏觀)中。
俱暫伏滅。
故(亦可)說無有。
謂染污意。
無始時來。
微細一類。
任運而轉。
諸(世間)有漏道。
(雖複是善)。
不能伏滅(此識相應之我執。
惟)二乘(無漏)聖道。
有伏滅義。
(以根本)真無我解。
(能)違(彼)我執故。
後得(智)無漏現在前時。
是彼(根本真無我解之)等流。
亦違此(染污)意。
(蓋以)真無我解。
及後所得。
(此二智)俱(是)無漏(道)故。
(皆)名(為)出世道。
(又複)滅定既是聖道(之)等流。
(以其)極寂靜故。
此(染污意)亦暫非有。
(然出世道及滅盡定)。
由未永斷此種子故。
(所以)從滅盡定。
(及出世)聖道起已。
此(染污意仍)複現行。
乃至未滅(位中。
恒相續轉)。
然此染意相應煩惱。
是俱生故。
非見(道之)所斷。
是染污故。
非(是)非所斷(攝。
此染污意相應煩惱)。
極微細故。
所有種子。
與有頂地。
下下煩惱。
一時頓斷。
(以其)勢力等故。
(直須)金剛喻定現在前時。
頓斷此種。
成阿羅漢。
故無學位。
(方得)永不複起。
(若夫)二乘無學回趣大乘(者)。
從初發心。
至未成佛。
雖實是菩薩。
亦名阿羅漢。
(以)應(供等三)義等故。
不别說之。
有等地下下煩惱。
謂第六識中。
俱生之極細貪癡慢也。
約三界九地。
各分九品。
此當第八十一。
由其最極微細。
故與第七識之煩惱勢力齊等。
非金剛喻定。
不能斷彼種子。
然第六識中。
俱生煩惱。
既分八十一品。
則是品品漸斷。
此第七識相應煩惱。
惟是微細一類。
不分三界九地。
故雲頓斷也。
(壬)二申明有淨末那二。
初出謬解。
二出正解。
(癸)今初。
此中有義。
末那唯有煩惱障俱。
聖教皆言三位無故。
又說四惑恒相應故。
又說為(前六)識(之)雜染依故。
(癸)二出正解二。
初正明無染有淨。
二通釋染淨差别。
(子)初中二。
初斥前非。
二申正義。
(醜)今初。
有義。
彼說教理相違。
出世末那。
經說有故。
無染意識。
如有染時。
定有俱生。
不共依故。
此先總斥也。
經說有出世末那。
而彼說無。
豈不違教。
又無染意識。
必有所依意根。
而彼說無。
豈不違理。
言無染意識者。
即無漏道相應之第六淨識也。
言俱生不共依者。
指第七意根也。
量雲。
淨意識是有法。
定有淨末那為俱生不共依宗。
因雲。
轉識攝故。
喻如有染時意識。
論說。
藏識決定恒與一識俱轉。
所謂末那。
意識起時。
則(藏識與)二俱轉。
所謂意識。
及與末那。
若五識中随起一識。
則(藏識與)三俱轉。
乃至或時頓起五識。
則(藏識與)七俱轉。
(明文若此)。
若(汝執)住滅定無第七識。
爾時藏識應無識俱。
便非恒定一識俱轉。
(又第六識入無漏觀)住聖道時。
若無第七。
爾時藏識應(但與第六)一識俱。
如何可言若起意識。
爾時藏識定二俱轉。
顯揚論說。
末那恒與四煩惱相應。
(是為染位)。
或翻彼相應恃舉為行。
或平等行。
(是不染位)。
故知此意。
通染不染。
若由(本)論說阿羅漢位。
無染意故。
便(謂竟)無第七。
應由(本)論說阿羅漢位舍藏識故。
便(亦幷)無第八。
(彼第)八既不爾。
此(第七)雲何然。
又諸論言。
轉第七識得平等智。
彼(平等智。
亦)如餘(大圓鏡妙觀察等)智。
定有所依相應(之)淨識。
此(第七)識(若)無者。
彼(平等)智(亦複)應無。
非離所依(之心王。
得)有能依(之淨無漏慧心所)故。
(又)不可說彼(平等性智)依六轉識。
(論)許(諸)佛恒行(平等性智。
猶)如(大圓)鏡智(之無間斷)故。
此廣明違教也。
又無學位。
若無第七識。
彼第八識應無俱有依。
然(第八識)必有此(俱有)依。
如餘(眼)識(等)性故。
又如未證補特伽羅無我者。
彼我執恒行。
亦應未證法無我者。
法我執恒行。
此(第七)識(于三位中)若無。
彼(三位中之法我執。
将)依何識。
非(可謂三位中之法我執)。
依(于)第八。
(以法我見即是慧。
而)彼(第八識)無慧(心所與之相應)故。
由此應信二乘聖道滅定無學(位中)。
此(第七)識恒行。
彼未證得法無我故。
又諸論中。
以(前)五(識為)同法。
證有第七(意根)為第六(意識之俱有)依。
聖道起時及無學位。
若無(淨)第七。
為(淨)第六依。
所立宗因便俱有失。
或應五識。
亦無有(五根為)依。
(既)五(識)恒有依。
(則第)六(識)亦應爾。
此廣明違理也。
應立量雲。
無學位第八識是有法。
定有淨第七為俱有依宗。
因雲。
以是識性故。
喻如眼等識。
補特伽羅無我。
即生空理。
法無我。
即法空理。
以五同法等者。
謂立量雲。
第六識是有法。
定有第七意根為俱有依宗。
因雲。
轉識攝故。
喻如前五識必以五根為俱有依。
今若謂二乘聖道及無學位。
但有第六識相應之生空智慧。
而無第七淨識為俱有依。
則宗上有能别不極成之過。
以俱有依不必定有故。
因中犯共不定之失。
以前六識。
共是轉識攝故之因。
而五識定有所依。
第六于無漏位不定有依。
則外人反出不定過雲。
為第六如前五。
一切時中定有依耶。
為前五。
如無漏位中第六。
亦不必有依耶。
初斥前非竟。
(醜)二申正義。
是故定有無染污意。
于上(無學。
滅定。
及出世道)三位。
恒起現前。
(頌中)言彼(三位)無有者。
(但)依染意(而)說。
如說四位無阿賴耶。
非無第八。
此亦應爾。
四位無阿賴耶者。
三乘無學及佛也。
初正明無染有淨竟。
(子)二通釋染淨差别。
此意差别。
略有三種。
一補特伽羅我見相應(之意)。
二法我見相應(之意)。
三平等性智相應(之意)。
補特伽羅我見。
即俱生我執。
法我見。
即俱生法執也。
初(我執相應之意)。
通一切異生(恒時)相續。
(若夫)二乘有學(及)七地以前。
(但除無學回心者。
餘)一類(有學)菩薩。
(于無漏位。
則不現起。
而于)有漏心位。
(彼意仍)緣阿賴耶識。
起補特伽羅我見。
次(法執相應之意)。
通一切異生聲聞獨覺。
(皆悉恒時)相續。
(若夫)一切菩薩。
(于法空智果現前之時。
則不現起。
而于)法空智果不現前位。
彼(意仍)緣異熟識起法我見。
後(平等性智相應之意)。
通一切如來。
(恒時)相續。
(若夫)菩薩(于初地)見道。
及(初地後)修道(位)中。
(法空智果不現前時。
則不現起。
而于)法空智果現在前位。
彼(意或)緣無垢(淨識。
或緣)異熟識等。
起平等性智。
如來平等性智。
緣無垢識。
菩薩平等性智。
緣異熟識也。
餘可知。
補特伽羅我見起位。
彼法我見亦必現前。
我執必依法執而起。
如夜迷杌等。
方謂人等故。
我法二見。
用雖有别。
而不相違。
同依一慧(心所)。
如眼識等。
體雖是一。
而有了别。
青(黃赤)等多用。
不相違故。
此亦應然。
迷杌等。
喻法執。
謂人等。
喻補特伽羅執也。
我法下釋伏難。
謂有難曰。
上雲我我所執。
決不俱起。
此中我法二見。
何得俱起。
今釋之曰。
用雖有别。
而不相違。
以同依一慧。
非一心中有二慧故。
又難曰。
既唯一慧。
何有二執。
今釋之曰。
如一眼識。
頓别青黃。
如一耳識。
齊聞鐘鼓。
亦複何違。
應立量雲。
我法二執是有法。
用不相違宗。
因雲。
同依一慧故。
喻如眼識體一而了别多色。
二乘有學。
(于或)聖道。
(或)滅定現在前時。
頓悟菩薩。
于修道位(中。
及)有學(回心之)漸悟(菩薩。
若)生空智果現在前時。
(此三等人)。
皆唯起法執。
(以彼)我執。
已(彼聖道滅定生空智果所)伏故。
二乘無學。
及此(無學回心)漸悟(菩薩。
于)法空智果不現前時。
亦唯起法執。
(以彼)我執已斷故。
八地以上。
一切(若頓若漸)菩薩。
所有我執。
皆永不行。
或(無學回心。
固)已永斷。
或(頓悟及有學回心。
亦)永伏故。
(若夫)法空智果不現前時。
(雖在八地以上)。
猶起法執。
(以生空智果。
與法執)不相違故。
如有經說。
八地以上。
一切煩惱不複現行。
唯有(我執)所依(之)所知障在。
(當知)此所知障。
是現(行)非種(子。
若)不爾者。
煩惱(種子。
猶未永斷)。
亦應(名為)在故。
(然此與)法執俱(之)意(根)。
于二乘等。
雖名不染。
(而)于諸菩薩。
亦名為染。
(以正)障彼(法空)智故。
由此亦名有覆無記。
(惟)于二乘等。
說名無覆。
(以此法執相應之意)。
不障彼(生空)智故。
(又此第七識。
雖随第八所生所系。
然非真異熟識。
但)是異熟生(所)攝。
(以)從(第八真)異熟識。
恒時生故。
名異熟生。
非(即引業所招之)異熟果。
(問曰。
前六識一分無記性者。
名異熟生。
此第七識。
雲何亦名異熟生耶。
答曰。
以)此(異熟生之)名。
(可)通(攝)故。
(喻)如增上緣。
(雖正指六根。
然凡)餘(三緣所)不攝者。
皆入此(增上緣)攝。
(今異熟生亦爾)。
初正釋頌文竟。
(庚)二證有第七三。
初問答總标。
二别明教理。
三通妨總結。
(辛)今初。
(問曰)。
雲何應知此第七識。
離眼等識。
有别自體。
(答曰)。
聖教正理。
為定量故。
(辛)二别明教理二。
初明聖教。
二顯正理。
(壬)初中二。
初正釋。
二指廣。
(癸)今初。
謂薄伽梵。
處處經中說心意識。
三種别義。
集起名心。
思量名意。
了别名識。
是三别義。
薄伽梵。
即世尊也。
而含六義。
佛地經論雲。
謂諸如來。
永不系屬諸煩惱故。
具自在義。
炎猛智火所燒煉故。
具熾盛義。
妙三十二大士相等所莊飾故。
具端嚴義。
一切殊勝功德圓滿。
無不知故。
具名稱義。
一切世間。
親近供養。
鹹稱贊故。
具吉祥義。
具一切德。
常起方便。
利益安樂。
一切有情。
無懈廢故。
具尊貴義。
或能破壞四魔怨故。
名薄伽梵。
按小乘不知三種别義。
妄計過去名意。
現在名識。
未來名心。
今以大乘實義開曉之也。
如是三義。
雖通八識。
而随勝顯。
第八名心。
集諸法(之)種(子)。
起諸法(之現行)故。
第七名意。
緣藏識等。
恒審思量為我等故。
餘六名識。
于六(塵各)别境(界)。
粗動間斷。
了别轉故。
如入楞伽伽他中說。
藏識說名心。
思量性名意。
能了諸境相。
是說名為識。
三義通八識者。
八皆名心。
心王有八。
亦皆有集起義故。
八皆名意。
八識皆有前滅等無間意。
又皆有思量義故。
八皆名識。
稱為八識。
一一皆有了别用故。
随勝顯者。
第八集起之義獨勝。
第七思量之義獨勝。
前六了境之義獨勝也。
緣藏識等。
思量為我等者。
一切凡夫。
二乘有學。
及八地前菩薩。
于有漏心位。
此第七識緣阿賴耶。
恒審思量。
補特伽羅我。
二
何受相應。
既釋第二能變。
第六餘相應門。
故更例初能變以論受俱門也。
此先假問征起。
下有三解。
第三為正。
有義。
此(第七識所)俱。
唯有喜受。
(以)恒内執(第八識之見分為)我。
生喜受故。
有義。
不然。
(若如所說。
則)應許喜受。
乃至有頂。
違聖言故。
應說此意。
四受相應。
謂生惡趣。
憂受相應。
緣不善業所引(之真異熟)果故。
生人(道及)欲天。
(幷)初(靜慮第)二靜慮。
喜受相應。
緣有喜地善業(所引異熟)果故。
第三靜慮。
樂受相應。
緣有樂地善業(所引異熟)果故。
第四靜慮。
乃至有頂。
舍受相應。
緣唯舍地善業(所引異熟)果故。
有頂。
謂三有之頂。
即非想非非想天。
餘可知。
有義。
彼說亦不應理。
此(第七識。
從)無始來。
任運一類緣内執我。
恒無轉易。
與變異受。
不相應故。
又此末那。
(但是)與前藏識義有别者。
(頌中)皆别說之。
若(使有)四受俱。
(則頌)亦應别說。
(今頌)既不别說。
(決)定與彼(藏識相)同。
故此(第七)相應。
(亦但)唯有舍受。
變異受。
謂憂。
喜。
苦。
樂。
改變不同之受也。
餘可知。
初未轉依竟。
(醜)二已轉依。
未轉依位。
與前所說(十八)心所相應。
已轉依位。
唯二十一心所俱起。
謂徧行别境各五。
善十一。
如第八識。
已轉依位。
唯舍受俱。
任運轉故。
恒于所緣平等轉故。
平等轉。
謂平等性智。
證得十平等性故。
亦唯舍受也。
六釋餘相應門竟。
(辛)七釋三性門。
(問曰)。
末那心所。
何性所攝。
(答曰)。
有覆無記所攝。
非餘(善惡及無覆無記。
蓋以)此意相應四煩惱等。
是染法故。
障礙聖道。
隐蔽自心。
說名有覆。
非善不善。
故名無記。
(問曰。
既是煩惱。
何非不善。
答曰)。
如上二界諸煩惱等。
(種子。
由于)定力攝藏。
(不起現行)。
是無記攝。
此(意所)俱(現行)染法。
(由其)所依(之識。
極微)細故。
(無強計度)任運轉故。
亦無記攝。
若已轉依。
唯是善性。
(辛)八釋界系門。
(問曰)。
末那心所。
何地系耶。
(答曰)。
随彼(藏識)所生。
即為(彼地所系。
謂生欲界。
現行末那。
相應心所。
即欲界系。
乃至有頂。
應知亦然。
任運恒緣自地藏識。
執為内我。
非(緣于)他地故。
若起彼地(之)異熟藏識。
現在前者。
名生彼地。
染污末那。
(即便)緣彼(藏識)執(為内)我。
即系屬(于)彼(地藏識)。
名彼所系。
或為彼地諸煩惱等之所系縛。
名彼所系。
若已轉依。
即非所系。
彼地。
謂三界九地之随一地也。
或為彼地藏識所系。
是約所緣義釋。
或為彼地煩惱所系。
是約相應義釋。
(辛)九釋伏斷門二。
初正明無染末那。
二申明有淨末那。
(壬)今初。
(問曰)。
此染污意。
無始相續。
何位永斷。
或暫斷耶。
(答曰)。
阿羅漢滅定。
出世道無有。
阿羅漢者。
總顯三乘無學果位。
此位染意種及現行。
俱永斷滅。
故說無有。
(若夫有)學位(中入于)滅定。
(及)出世道(無漏觀)中。
俱暫伏滅。
故(亦可)說無有。
謂染污意。
無始時來。
微細一類。
任運而轉。
諸(世間)有漏道。
(雖複是善)。
不能伏滅(此識相應之我執。
惟)二乘(無漏)聖道。
有伏滅義。
(以根本)真無我解。
(能)違(彼)我執故。
後得(智)無漏現在前時。
是彼(根本真無我解之)等流。
亦違此(染污)意。
(蓋以)真無我解。
及後所得。
(此二智)俱(是)無漏(道)故。
(皆)名(為)出世道。
(又複)滅定既是聖道(之)等流。
(以其)極寂靜故。
此(染污意)亦暫非有。
(然出世道及滅盡定)。
由未永斷此種子故。
(所以)從滅盡定。
(及出世)聖道起已。
此(染污意仍)複現行。
乃至未滅(位中。
恒相續轉)。
然此染意相應煩惱。
是俱生故。
非見(道之)所斷。
是染污故。
非(是)非所斷(攝。
此染污意相應煩惱)。
極微細故。
所有種子。
與有頂地。
下下煩惱。
一時頓斷。
(以其)勢力等故。
(直須)金剛喻定現在前時。
頓斷此種。
成阿羅漢。
故無學位。
(方得)永不複起。
(若夫)二乘無學回趣大乘(者)。
從初發心。
至未成佛。
雖實是菩薩。
亦名阿羅漢。
(以)應(供等三)義等故。
不别說之。
有等地下下煩惱。
謂第六識中。
俱生之極細貪癡慢也。
約三界九地。
各分九品。
此當第八十一。
由其最極微細。
故與第七識之煩惱勢力齊等。
非金剛喻定。
不能斷彼種子。
然第六識中。
俱生煩惱。
既分八十一品。
則是品品漸斷。
此第七識相應煩惱。
惟是微細一類。
不分三界九地。
故雲頓斷也。
(壬)二申明有淨末那二。
初出謬解。
二出正解。
(癸)今初。
此中有義。
末那唯有煩惱障俱。
聖教皆言三位無故。
又說四惑恒相應故。
又說為(前六)識(之)雜染依故。
(癸)二出正解二。
初正明無染有淨。
二通釋染淨差别。
(子)初中二。
初斥前非。
二申正義。
(醜)今初。
有義。
彼說教理相違。
出世末那。
經說有故。
無染意識。
如有染時。
定有俱生。
不共依故。
此先總斥也。
經說有出世末那。
而彼說無。
豈不違教。
又無染意識。
必有所依意根。
而彼說無。
豈不違理。
言無染意識者。
即無漏道相應之第六淨識也。
言俱生不共依者。
指第七意根也。
量雲。
淨意識是有法。
定有淨末那為俱生不共依宗。
因雲。
轉識攝故。
喻如有染時意識。
論說。
藏識決定恒與一識俱轉。
所謂末那。
意識起時。
則(藏識與)二俱轉。
所謂意識。
及與末那。
若五識中随起一識。
則(藏識與)三俱轉。
乃至或時頓起五識。
則(藏識與)七俱轉。
(明文若此)。
若(汝執)住滅定無第七識。
爾時藏識應無識俱。
便非恒定一識俱轉。
(又第六識入無漏觀)住聖道時。
若無第七。
爾時藏識應(但與第六)一識俱。
如何可言若起意識。
爾時藏識定二俱轉。
顯揚論說。
末那恒與四煩惱相應。
(是為染位)。
或翻彼相應恃舉為行。
或平等行。
(是不染位)。
故知此意。
通染不染。
若由(本)論說阿羅漢位。
無染意故。
便(謂竟)無第七。
應由(本)論說阿羅漢位舍藏識故。
便(亦幷)無第八。
(彼第)八既不爾。
此(第七)雲何然。
又諸論言。
轉第七識得平等智。
彼(平等智。
亦)如餘(大圓鏡妙觀察等)智。
定有所依相應(之)淨識。
此(第七)識(若)無者。
彼(平等)智(亦複)應無。
非離所依(之心王。
得)有能依(之淨無漏慧心所)故。
(又)不可說彼(平等性智)依六轉識。
(論)許(諸)佛恒行(平等性智。
猶)如(大圓)鏡智(之無間斷)故。
此廣明違教也。
又無學位。
若無第七識。
彼第八識應無俱有依。
然(第八識)必有此(俱有)依。
如餘(眼)識(等)性故。
又如未證補特伽羅無我者。
彼我執恒行。
亦應未證法無我者。
法我執恒行。
此(第七)識(于三位中)若無。
彼(三位中之法我執。
将)依何識。
非(可謂三位中之法我執)。
依(于)第八。
(以法我見即是慧。
而)彼(第八識)無慧(心所與之相應)故。
由此應信二乘聖道滅定無學(位中)。
此(第七)識恒行。
彼未證得法無我故。
又諸論中。
以(前)五(識為)同法。
證有第七(意根)為第六(意識之俱有)依。
聖道起時及無學位。
若無(淨)第七。
為(淨)第六依。
所立宗因便俱有失。
或應五識。
亦無有(五根為)依。
(既)五(識)恒有依。
(則第)六(識)亦應爾。
此廣明違理也。
應立量雲。
無學位第八識是有法。
定有淨第七為俱有依宗。
因雲。
以是識性故。
喻如眼等識。
補特伽羅無我。
即生空理。
法無我。
即法空理。
以五同法等者。
謂立量雲。
第六識是有法。
定有第七意根為俱有依宗。
因雲。
轉識攝故。
喻如前五識必以五根為俱有依。
今若謂二乘聖道及無學位。
但有第六識相應之生空智慧。
而無第七淨識為俱有依。
則宗上有能别不極成之過。
以俱有依不必定有故。
因中犯共不定之失。
以前六識。
共是轉識攝故之因。
而五識定有所依。
第六于無漏位不定有依。
則外人反出不定過雲。
為第六如前五。
一切時中定有依耶。
為前五。
如無漏位中第六。
亦不必有依耶。
初斥前非竟。
(醜)二申正義。
是故定有無染污意。
于上(無學。
滅定。
及出世道)三位。
恒起現前。
(頌中)言彼(三位)無有者。
(但)依染意(而)說。
如說四位無阿賴耶。
非無第八。
此亦應爾。
四位無阿賴耶者。
三乘無學及佛也。
初正明無染有淨竟。
(子)二通釋染淨差别。
此意差别。
略有三種。
一補特伽羅我見相應(之意)。
二法我見相應(之意)。
三平等性智相應(之意)。
補特伽羅我見。
即俱生我執。
法我見。
即俱生法執也。
初(我執相應之意)。
通一切異生(恒時)相續。
(若夫)二乘有學(及)七地以前。
(但除無學回心者。
餘)一類(有學)菩薩。
(于無漏位。
則不現起。
而于)有漏心位。
(彼意仍)緣阿賴耶識。
起補特伽羅我見。
次(法執相應之意)。
通一切異生聲聞獨覺。
(皆悉恒時)相續。
(若夫)一切菩薩。
(于法空智果現前之時。
則不現起。
而于)法空智果不現前位。
彼(意仍)緣異熟識起法我見。
後(平等性智相應之意)。
通一切如來。
(恒時)相續。
(若夫)菩薩(于初地)見道。
及(初地後)修道(位)中。
(法空智果不現前時。
則不現起。
而于)法空智果現在前位。
彼(意或)緣無垢(淨識。
或緣)異熟識等。
起平等性智。
如來平等性智。
緣無垢識。
菩薩平等性智。
緣異熟識也。
餘可知。
補特伽羅我見起位。
彼法我見亦必現前。
我執必依法執而起。
如夜迷杌等。
方謂人等故。
我法二見。
用雖有别。
而不相違。
同依一慧(心所)。
如眼識等。
體雖是一。
而有了别。
青(黃赤)等多用。
不相違故。
此亦應然。
迷杌等。
喻法執。
謂人等。
喻補特伽羅執也。
我法下釋伏難。
謂有難曰。
上雲我我所執。
決不俱起。
此中我法二見。
何得俱起。
今釋之曰。
用雖有别。
而不相違。
以同依一慧。
非一心中有二慧故。
又難曰。
既唯一慧。
何有二執。
今釋之曰。
如一眼識。
頓别青黃。
如一耳識。
齊聞鐘鼓。
亦複何違。
應立量雲。
我法二執是有法。
用不相違宗。
因雲。
同依一慧故。
喻如眼識體一而了别多色。
二乘有學。
(于或)聖道。
(或)滅定現在前時。
頓悟菩薩。
于修道位(中。
及)有學(回心之)漸悟(菩薩。
若)生空智果現在前時。
(此三等人)。
皆唯起法執。
(以彼)我執。
已(彼聖道滅定生空智果所)伏故。
二乘無學。
及此(無學回心)漸悟(菩薩。
于)法空智果不現前時。
亦唯起法執。
(以彼)我執已斷故。
八地以上。
一切(若頓若漸)菩薩。
所有我執。
皆永不行。
或(無學回心。
固)已永斷。
或(頓悟及有學回心。
亦)永伏故。
(若夫)法空智果不現前時。
(雖在八地以上)。
猶起法執。
(以生空智果。
與法執)不相違故。
如有經說。
八地以上。
一切煩惱不複現行。
唯有(我執)所依(之)所知障在。
(當知)此所知障。
是現(行)非種(子。
若)不爾者。
煩惱(種子。
猶未永斷)。
亦應(名為)在故。
(然此與)法執俱(之)意(根)。
于二乘等。
雖名不染。
(而)于諸菩薩。
亦名為染。
(以正)障彼(法空)智故。
由此亦名有覆無記。
(惟)于二乘等。
說名無覆。
(以此法執相應之意)。
不障彼(生空)智故。
(又此第七識。
雖随第八所生所系。
然非真異熟識。
但)是異熟生(所)攝。
(以)從(第八真)異熟識。
恒時生故。
名異熟生。
非(即引業所招之)異熟果。
(問曰。
前六識一分無記性者。
名異熟生。
此第七識。
雲何亦名異熟生耶。
答曰。
以)此(異熟生之)名。
(可)通(攝)故。
(喻)如增上緣。
(雖正指六根。
然凡)餘(三緣所)不攝者。
皆入此(增上緣)攝。
(今異熟生亦爾)。
初正釋頌文竟。
(庚)二證有第七三。
初問答總标。
二别明教理。
三通妨總結。
(辛)今初。
(問曰)。
雲何應知此第七識。
離眼等識。
有别自體。
(答曰)。
聖教正理。
為定量故。
(辛)二别明教理二。
初明聖教。
二顯正理。
(壬)初中二。
初正釋。
二指廣。
(癸)今初。
謂薄伽梵。
處處經中說心意識。
三種别義。
集起名心。
思量名意。
了别名識。
是三别義。
薄伽梵。
即世尊也。
而含六義。
佛地經論雲。
謂諸如來。
永不系屬諸煩惱故。
具自在義。
炎猛智火所燒煉故。
具熾盛義。
妙三十二大士相等所莊飾故。
具端嚴義。
一切殊勝功德圓滿。
無不知故。
具名稱義。
一切世間。
親近供養。
鹹稱贊故。
具吉祥義。
具一切德。
常起方便。
利益安樂。
一切有情。
無懈廢故。
具尊貴義。
或能破壞四魔怨故。
名薄伽梵。
按小乘不知三種别義。
妄計過去名意。
現在名識。
未來名心。
今以大乘實義開曉之也。
如是三義。
雖通八識。
而随勝顯。
第八名心。
集諸法(之)種(子)。
起諸法(之現行)故。
第七名意。
緣藏識等。
恒審思量為我等故。
餘六名識。
于六(塵各)别境(界)。
粗動間斷。
了别轉故。
如入楞伽伽他中說。
藏識說名心。
思量性名意。
能了諸境相。
是說名為識。
三義通八識者。
八皆名心。
心王有八。
亦皆有集起義故。
八皆名意。
八識皆有前滅等無間意。
又皆有思量義故。
八皆名識。
稱為八識。
一一皆有了别用故。
随勝顯者。
第八集起之義獨勝。
第七思量之義獨勝。
前六了境之義獨勝也。
緣藏識等。
思量為我等者。
一切凡夫。
二乘有學。
及八地前菩薩。
于有漏心位。
此第七識緣阿賴耶。
恒審思量。
補特伽羅我。
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