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識論觀心法要卷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
答曰)。
如許起彼(異熟)時。
(即)非(是)佛。
(但是九界)有情故。
由是(九界有情)。
恒有真異熟心。
彼心即是此第八識。
此又約先時心行差别。
能令後時身受不同。
以驗真異熟心之功能也。
且如有人入定。
無别思慮。
則其身怡适。
然正入定時。
已忘其身。
幷不知身之怡适。
若無真異熟心。
與彼定心同時現起。
執受此身。
則于出定之後。
定法已謝。
身不應仍有怡适。
由有真異熟心與定同轉。
受定所熏。
故使出定之後。
身仍怡适耳。
又如有人不定。
多别思慮。
則其身勞損。
然正思慮時。
亦忘其身。
幷不知身之勞損。
若無真異熟心。
與彼思慮同時現起。
執受此身。
則于思慮歇後。
既不思慮。
身不應仍有勞損。
由有真異熟心。
與彼思慮同轉。
受彼思慮所熏。
故使思無歇後。
身尚勞損耳。
餘皆可知。
二異熟心竟。
(子)三界趣生體。
謂三界五趣四生之體也。
前明因果相酬。
此言趣生之體。
以有因果。
必有體故。
又契經說。
有情流轉五趣四生。
若無此(第八)識。
彼(五)趣(四)生(之)體。
不應有故。
謂要(須)實有。
恒徧。
無雜。
彼(具四義之)法。
(方)可立(為)正實(五)趣(四)生(之體)。
五趣。
謂天。
人。
獄。
鬼。
畜。
不言阿修羅者。
或是四趣所攝。
或攝入鬼神趣中。
四生。
謂胎。
卵。
濕。
化。
諸天化生。
人具四生。
多分從胎。
地獄唯化。
鬼畜各具四生也。
實有者。
不是假立。
簡不相應行。
恒者。
無間而轉。
簡異熟生無記。
徧者。
徧于三界。
簡色及前五識。
無雜者。
惟無記性。
簡善惡六識。
非異熟法。
趣生雜亂。
住此起餘趣生法故。
此先簡善惡六識。
非趣生體也。
正在人趣。
或起天趣善法。
或起三種惡法。
在餘趣中。
亦複如是。
若立為趣生體。
豈不雜亂。
諸異熟色。
及五識中(一分)業所感者。
(雖不雜亂)。
不遍趣生。
(以)無色界中。
全無彼(二種)故。
諸生得善及意識中(一分)業所感者。
雖遍趣生。
起無雜亂。
而不恒有。
不相應行。
無實自體。
(已上)皆不可立(為)正實趣生(之體)。
此簡餘無記法。
及不相應行。
非趣生體也。
諸異熟色。
謂五根及香味觸三塵。
幷色塵中一分。
五識業所感者。
是異熟生無記。
鼻舌二識。
唯局欲界。
眼耳身識。
局至初禅。
異熟色法。
局在欲色二界。
故皆不遍。
生得善。
即報得善。
意識業所感者。
亦異熟生無記。
餘可知。
唯(第八真)異熟心。
及彼(相應五個)心所。
實恒遍無雜。
是正實趣生。
此(真異熟)心若無。
(則)生無色界(中。
既無色及五識。
惟第六識。
或時)起善等位。
(已無執藏)。
應非趣生(所攝)。
設許趣生攝諸有漏。
(故無色界是趣生者。
然諸那含聖人)。
生無色界。
起無漏心。
應非趣生(所攝)。
便違正理。
(以那含。
雖在無色。
理應仍是天趣化生攝故。
心欲)勿有前(起善等。
應非趣生之)過。
及(勿)有此(那含應非趣生之)失。
故唯(應立真)異熟法。
是正實趣生(之體)。
由是(惟有)如來(乃)非(五)趣(四)生(所)攝。
(以)佛(更)無異熟無記法故。
亦非(三)界(所)攝。
(以)非有(三)漏故。
世尊已舍苦集谛故。
諸戲論種已永斷故。
正實趣生。
既唯異熟心及心所。
彼心心所。
離第八識。
理不得成。
故知别有此第八識。
此正明趣生之體。
唯是第八識也。
苦谛。
是三界果。
集谛。
是三界因。
戲論種者。
種即因義。
因即界義。
餘可知。
三界趣生體竟。
(子)四有執受。
謂趣生無雜。
由有執受。
執受即體家之用也。
又契經說。
有色根身。
是有執受。
若無此(第八)識。
彼(經所說)能執受(者)。
不應有故。
謂五色根。
及彼依處。
(過去已滅。
未來未生)。
唯現在世。
是有執受。
彼定由有能執受(之)心(以執受之。
然)唯(此第八真)異熟心。
(是)先業所引。
(不由現緣)。
非善染等。
一類(無記)。
能徧(依止諸根)。
相續執受有色根身。
眼等轉識。
無如是義。
此正明異熟識能執受根身也。
文幷易知。
此言意顯眼等轉識。
皆無一類能徧相續執受自内有色根身。
非顯能執受唯異熟心。
勿諸佛色身無執受故。
然能執受有漏色身。
唯異熟心。
故作是說。
此釋伏難也。
難曰。
若唯異熟識能執受根身。
則佛無異熟識。
色身便無執受耶。
故今釋曰。
此唯異熟能執受之言。
但顯眼等轉識不能執受耳。
非顯能執受唯異熟心也。
以無垢淨識。
亦能執受無漏色身故。
然有漏色身。
則唯異熟能執受矣。
謂諸轉識。
現緣起故。
如聲風等。
彼善染等。
非業引故。
如非擇滅。
異熟生者。
非(真)異熟故。
非徧依故。
不相續故。
如電光等。
不能執受有漏色身。
此中凡立三量。
一雲。
諸轉識是有法。
不能執受有漏色身宗。
因雲。
現緣起故。
喻如聲風等。
二雲。
彼善染等是有法。
不能執受有漏色身宗。
因雲。
非業引故。
喻如非擇滅。
三雲。
異熟生者是有法。
不能執受有漏色身宗。
因雲。
非真異熟故。
又非徧依故。
又不相續故。
喻如電光等。
諸心識言。
亦攝心所。
定相應故。
如唯識言。
(亦攝心所)。
此明轉識既不能執受。
則彼相應心所。
亦決不能執受也。
非諸色根。
不相應行。
可能執受。
有色根身。
無所緣故。
如虛空等。
量雲。
色根及不相應行是有法。
不能執受有色根身宗。
因雲。
無所緣故。
喻如虛空等。
故應别有能執受心。
彼心即是此第八識。
上既立量。
遮餘心心所法。
色不相應。
不能執受。
今結成唯第八識能執受也。
四有執受竟。
(子)五壽暖識。
此識既持根身。
亦持壽暖也。
又契經說。
壽暖識三。
更互依持。
得相續住。
若無此(第八)識。
(則彼經所說)能持壽暖令久住(之)識。
不應有故。
謂諸轉識。
有間有轉。
如聲風等。
無恒持用。
不可立為持壽暖識。
唯異熟識。
無間無轉。
猶如壽暖。
有恒持用。
故可立為持壽暖識。
經說三法更互依持。
而壽與暖。
一類相續。
(若使)唯識不然。
豈符正理。
此正明能持壽暖必第八識。
非餘轉識也。
(難曰)。
雖說三法更互依持。
而許唯暖。
不徧三界。
何不許識。
獨有間轉。
此以暖可不徧。
例明識可間轉。
意謂持壽暖者。
不須第八識也。
言暖不徧三界者。
無色界無暖故。
(答曰)。
此于前理非為過難。
謂若是處。
具有三法無間轉者。
可恒相持。
不爾。
便無恒相持用。
前(正)以此理顯三法中。
所說識(之為)言。
(定)非诠(于)轉識。
(今即)舉暖不徧。
豈壞前理。
(以舍暖時。
壽識不舍。
若舍壽識。
必兼舍暖)。
故前所說。
其理極成。
又三法中。
壽暖二種。
既唯有漏。
故知彼(持壽暖之)識。
如壽與暖。
定非無漏。
(若不以異熟為持壽暖之識。
而但指六識者。
則阿那含)生無識界。
起無漏心。
爾時何識能持彼壽。
(不應無漏識。
持有漏壽也)。
由此故知有異熟識。
一類恒徧。
能持壽暖。
彼識即是此第八識。
釋前所難。
如文可知。
五壽暖識竟。
(子)六生死時心。
既明現持根身壽暖之能。
次明去後來先之主。
文分為四。
初引經證釋。
二斥異解。
三通餘部。
四别明将死時心。
(醜)今初。
又契經說。
諸有情類。
(于)受生(及)命終(時)。
必住散(心有)心。
非無心(亦非)定(心)。
若無此(第八)識。
(則彼經說)生死時(之散)心不應有故。
非無心(亦非)定(心)。
若無此(第八)識。
(則彼經說)生死時(之散)心不應有故。
謂生死時。
身心惽昧。
如睡無夢。
極悶絕時。
明了轉識。
必不現起。
又此(生死)位中。
六種轉識。
行相所緣。
不可知故。
如無心位。
必不現行。
六種轉識。
行相所緣。
有必可知。
(倘許生死時有六識。
便)如餘時。
(非生死時)故。
(唯此)真異熟識。
極微細故。
行相所緣。
俱不可了。
是引業(所招之)果。
(從生至死)。
一期相續。
恒無轉變。
(即此)是散有心。
(非無心定)。
名(為)生死(時)心。
不違正理。
第一量雲。
生死時是有法。
明了轉識必不現起宗。
因雲。
身心惽昧故。
喻如睡無夢。
極悶絕時。
第二量雲。
生死位中六轉識是有法。
必不現行宗。
因雲。
行相所緣不可知故。
喻如無心位。
第三量雲。
六種轉識是有法。
非生死時心宗。
因雲。
行相所緣必可知故。
喻如餘時。
唯有真異熟心。
微細不可了知。
而是散有。
乃可名為生死時心也。
(醜)二斥異解又二。
初叙執。
二斥破。
(寅)今初。
有說(前之)五識。
此(受生)位(固是)定無。
(即彼)意識取境。
(乃)或因(于)五識。
或因他(人言)教。
或(以)定(力)為因。
(然後生起。
今受)生位。
(如此)諸因。
既不可得。
故受生位。
(連此)意識亦無。
(直名為無心位。
非是住散有心)。
此不以第八識中種子為意識因。
而别以五識等三為因也。
受生位幷無意識。
原同正說。
而妄謂意識之無。
由于諸因之不可得。
則無色天既無諸因。
豈意識永不生乎。
(寅)二斥破。
若爾。
(則諸)有情生無色界。
後時(與無色定相應之)意識。
應永不生。
(以)定心必由散意識(為加行。
方得)引(起。
汝謂散意。
必由五識或由他教。
方得引起。
今)五識他教。
彼(無色)界(中)必無。
(則)引定(之)散心。
無由起故。
(既無散心。
亦無定心。
既無或定為因。
何有六識)。
凡生天者。
不論欲色無色。
初生之一刹那。
決無意識。
既生之後。
必先起散意識。
一知所生處。
二知所來處。
三知受生因。
然後随其所生。
或受諸樂。
或入諸定。
乃至生于無想天者。
亦必半劫之後。
方得想全不行。
故雲。
定心必由散意識引也。
餘可知。
若謂彼(無色界之)定。
由串習力。
後時率爾能現在前。
(則)彼初生時。
甯不現起。
(而必待後時耶)。
又欲(界)色界初受生時。
串習意識。
亦應現起。
(而胡以亦不即現前耶)。
若由惽昧(所以)初(生)未(即)現前。
此即前(文所說身心惽昧轉識不現之)因。
(即此惽昧便是散有之心。
至于由慣習力。
後時能現。
乃從本識中之種子而現)。
何勞别說(三因)。
三因。
即彼所計。
一五識。
二他教。
三定也。
二斥異解竟。
(醜)三通餘部。
有餘部執生死等位。
别有一類微細意識。
行相所緣。
俱不可了。
應知即是此第八識。
極成意識。
不如是(之一類微細不可了)故。
(醜)四别明将死時心。
又将死時。
由善惡業。
下上身分冷觸漸起。
若無此(第八)識。
彼(冷觸漸起之)事不成。
(以前七)轉識。
不能執受身故。
(謂)眼等五識。
各别依(于眼等五根)故。
(又)或(時緣阙)。
不(現)行故。
第六意識。
不(依)住(于色)身故。
(所緣之)境不定故。
遍寄身中(諸根。
随逐諸塵。
無有暫舍)。
恒相續故。
不應冷觸。
由彼(第六意識)漸生。
唯異熟心。
由心業力。
恒遍相續。
執受身分。
舍執受處。
冷觸便生。
(以)壽暖識三。
不相離故。
冷觸起處。
(便同外器一般)。
即是非情(所攝)。
雖(亦此識所)變。
亦(仍)緣(之為境)。
而不執受。
(以與器界相同)。
故知定有此第八識。
由善業力。
識神飛舉。
生諸人天。
故冷觸漸從下起。
由惡業力。
識神沉墜。
生諸惡道。
故冷觸漸從上起。
餘可知。
六生死時心竟。
(子)七緣起依。
既約生時死時。
更約中有入胎時相也。
又契經說。
識緣名色。
名色緣識。
如是二法。
展轉相依。
譬如蘆束。
俱時而轉。
若無此(第八)識。
(則)彼(經所說緣名色之)識自體。
不應有故。
謂彼經中自作是釋。
名。
謂非色(之受想行識)四蘊。
色。
謂羯羅藍等。
此二與識。
相依而住。
(識為一。
名色共為一)。
如二蘆束。
更互為緣。
恒時俱轉。
不相舍離。
眼等轉識。
攝在名中。
此(第八)識若無。
說誰為識。
亦不可說名中(之)識蘊。
謂(但是)五識身。
(而以緣名色之)識。
謂(是)第六。
(以)羯羅藍時。
無五識故。
又諸轉識。
有間轉故。
無力恒時執持名色。
甯說恒與名色為緣。
故彼(經中)識(之為)言。
(正唯)顯第八識。
羯羅藍。
此雲雜穢。
亦雲薄酪。
即初受生位。
攬父母精血以為體也。
等者。
等餘四位。
二七日名額部昙。
此雲胞。
三七日名閉屍。
此雲軟肉。
四七日名犍南。
此雲堅肉。
五七日名鉢羅奢位。
此雲肢節。
齊此乃名色位攝。
第六七後。
漸成六根。
即六入位攝矣。
餘可知。
成唯識論觀心法要卷第三
答曰)。
如許起彼(異熟)時。
(即)非(是)佛。
(但是九界)有情故。
由是(九界有情)。
恒有真異熟心。
彼心即是此第八識。
此又約先時心行差别。
能令後時身受不同。
以驗真異熟心之功能也。
且如有人入定。
無别思慮。
則其身怡适。
然正入定時。
已忘其身。
幷不知身之怡适。
若無真異熟心。
與彼定心同時現起。
執受此身。
則于出定之後。
定法已謝。
身不應仍有怡适。
由有真異熟心與定同轉。
受定所熏。
故使出定之後。
身仍怡适耳。
又如有人不定。
多别思慮。
則其身勞損。
然正思慮時。
亦忘其身。
幷不知身之勞損。
若無真異熟心。
與彼思慮同時現起。
執受此身。
則于思慮歇後。
既不思慮。
身不應仍有勞損。
由有真異熟心。
與彼思慮同轉。
受彼思慮所熏。
故使思無歇後。
身尚勞損耳。
餘皆可知。
二異熟心竟。
(子)三界趣生體。
謂三界五趣四生之體也。
前明因果相酬。
此言趣生之體。
以有因果。
必有體故。
又契經說。
有情流轉五趣四生。
若無此(第八)識。
彼(五)趣(四)生(之)體。
不應有故。
謂要(須)實有。
恒徧。
無雜。
彼(具四義之)法。
(方)可立(為)正實(五)趣(四)生(之體)。
五趣。
謂天。
人。
獄。
鬼。
畜。
不言阿修羅者。
或是四趣所攝。
或攝入鬼神趣中。
四生。
謂胎。
卵。
濕。
化。
諸天化生。
人具四生。
多分從胎。
地獄唯化。
鬼畜各具四生也。
實有者。
不是假立。
簡不相應行。
恒者。
無間而轉。
簡異熟生無記。
徧者。
徧于三界。
簡色及前五識。
無雜者。
惟無記性。
簡善惡六識。
非異熟法。
趣生雜亂。
住此起餘趣生法故。
此先簡善惡六識。
非趣生體也。
正在人趣。
或起天趣善法。
或起三種惡法。
在餘趣中。
亦複如是。
若立為趣生體。
豈不雜亂。
諸異熟色。
及五識中(一分)業所感者。
(雖不雜亂)。
不遍趣生。
(以)無色界中。
全無彼(二種)故。
諸生得善及意識中(一分)業所感者。
雖遍趣生。
起無雜亂。
而不恒有。
不相應行。
無實自體。
(已上)皆不可立(為)正實趣生(之體)。
此簡餘無記法。
及不相應行。
非趣生體也。
諸異熟色。
謂五根及香味觸三塵。
幷色塵中一分。
五識業所感者。
是異熟生無記。
鼻舌二識。
唯局欲界。
眼耳身識。
局至初禅。
異熟色法。
局在欲色二界。
故皆不遍。
生得善。
即報得善。
意識業所感者。
亦異熟生無記。
餘可知。
唯(第八真)異熟心。
及彼(相應五個)心所。
實恒遍無雜。
是正實趣生。
此(真異熟)心若無。
(則)生無色界(中。
既無色及五識。
惟第六識。
或時)起善等位。
(已無執藏)。
應非趣生(所攝)。
設許趣生攝諸有漏。
(故無色界是趣生者。
然諸那含聖人)。
生無色界。
起無漏心。
應非趣生(所攝)。
便違正理。
(以那含。
雖在無色。
理應仍是天趣化生攝故。
心欲)勿有前(起善等。
應非趣生之)過。
及(勿)有此(那含應非趣生之)失。
故唯(應立真)異熟法。
是正實趣生(之體)。
由是(惟有)如來(乃)非(五)趣(四)生(所)攝。
(以)佛(更)無異熟無記法故。
亦非(三)界(所)攝。
(以)非有(三)漏故。
世尊已舍苦集谛故。
諸戲論種已永斷故。
正實趣生。
既唯異熟心及心所。
彼心心所。
離第八識。
理不得成。
故知别有此第八識。
此正明趣生之體。
唯是第八識也。
苦谛。
是三界果。
集谛。
是三界因。
戲論種者。
種即因義。
因即界義。
餘可知。
三界趣生體竟。
(子)四有執受。
謂趣生無雜。
由有執受。
執受即體家之用也。
又契經說。
有色根身。
是有執受。
若無此(第八)識。
彼(經所說)能執受(者)。
不應有故。
謂五色根。
及彼依處。
(過去已滅。
未來未生)。
唯現在世。
是有執受。
彼定由有能執受(之)心(以執受之。
然)唯(此第八真)異熟心。
(是)先業所引。
(不由現緣)。
非善染等。
一類(無記)。
能徧(依止諸根)。
相續執受有色根身。
眼等轉識。
無如是義。
此正明異熟識能執受根身也。
文幷易知。
此言意顯眼等轉識。
皆無一類能徧相續執受自内有色根身。
非顯能執受唯異熟心。
勿諸佛色身無執受故。
然能執受有漏色身。
唯異熟心。
故作是說。
此釋伏難也。
難曰。
若唯異熟識能執受根身。
則佛無異熟識。
色身便無執受耶。
故今釋曰。
此唯異熟能執受之言。
但顯眼等轉識不能執受耳。
非顯能執受唯異熟心也。
以無垢淨識。
亦能執受無漏色身故。
然有漏色身。
則唯異熟能執受矣。
謂諸轉識。
現緣起故。
如聲風等。
彼善染等。
非業引故。
如非擇滅。
異熟生者。
非(真)異熟故。
非徧依故。
不相續故。
如電光等。
不能執受有漏色身。
此中凡立三量。
一雲。
諸轉識是有法。
不能執受有漏色身宗。
因雲。
現緣起故。
喻如聲風等。
二雲。
彼善染等是有法。
不能執受有漏色身宗。
因雲。
非業引故。
喻如非擇滅。
三雲。
異熟生者是有法。
不能執受有漏色身宗。
因雲。
非真異熟故。
又非徧依故。
又不相續故。
喻如電光等。
諸心識言。
亦攝心所。
定相應故。
如唯識言。
(亦攝心所)。
此明轉識既不能執受。
則彼相應心所。
亦決不能執受也。
非諸色根。
不相應行。
可能執受。
有色根身。
無所緣故。
如虛空等。
量雲。
色根及不相應行是有法。
不能執受有色根身宗。
因雲。
無所緣故。
喻如虛空等。
故應别有能執受心。
彼心即是此第八識。
上既立量。
遮餘心心所法。
色不相應。
不能執受。
今結成唯第八識能執受也。
四有執受竟。
(子)五壽暖識。
此識既持根身。
亦持壽暖也。
又契經說。
壽暖識三。
更互依持。
得相續住。
若無此(第八)識。
(則彼經所說)能持壽暖令久住(之)識。
不應有故。
謂諸轉識。
有間有轉。
如聲風等。
無恒持用。
不可立為持壽暖識。
唯異熟識。
無間無轉。
猶如壽暖。
有恒持用。
故可立為持壽暖識。
經說三法更互依持。
而壽與暖。
一類相續。
(若使)唯識不然。
豈符正理。
此正明能持壽暖必第八識。
非餘轉識也。
(難曰)。
雖說三法更互依持。
而許唯暖。
不徧三界。
何不許識。
獨有間轉。
此以暖可不徧。
例明識可間轉。
意謂持壽暖者。
不須第八識也。
言暖不徧三界者。
無色界無暖故。
(答曰)。
此于前理非為過難。
謂若是處。
具有三法無間轉者。
可恒相持。
不爾。
便無恒相持用。
前(正)以此理顯三法中。
所說識(之為)言。
(定)非诠(于)轉識。
(今即)舉暖不徧。
豈壞前理。
(以舍暖時。
壽識不舍。
若舍壽識。
必兼舍暖)。
故前所說。
其理極成。
又三法中。
壽暖二種。
既唯有漏。
故知彼(持壽暖之)識。
如壽與暖。
定非無漏。
(若不以異熟為持壽暖之識。
而但指六識者。
則阿那含)生無識界。
起無漏心。
爾時何識能持彼壽。
(不應無漏識。
持有漏壽也)。
由此故知有異熟識。
一類恒徧。
能持壽暖。
彼識即是此第八識。
釋前所難。
如文可知。
五壽暖識竟。
(子)六生死時心。
既明現持根身壽暖之能。
次明去後來先之主。
文分為四。
初引經證釋。
二斥異解。
三通餘部。
四别明将死時心。
(醜)今初。
又契經說。
諸有情類。
(于)受生(及)命終(時)。
必住散(心有)心。
非無心(亦非)定(心)。
若無此(第八)識。
(則彼經說)生死時(之散)心不應有故。
非無心(亦非)定(心)。
若無此(第八)識。
(則彼經說)生死時(之散)心不應有故。
謂生死時。
身心惽昧。
如睡無夢。
極悶絕時。
明了轉識。
必不現起。
又此(生死)位中。
六種轉識。
行相所緣。
不可知故。
如無心位。
必不現行。
六種轉識。
行相所緣。
有必可知。
(倘許生死時有六識。
便)如餘時。
(非生死時)故。
(唯此)真異熟識。
極微細故。
行相所緣。
俱不可了。
是引業(所招之)果。
(從生至死)。
一期相續。
恒無轉變。
(即此)是散有心。
(非無心定)。
名(為)生死(時)心。
不違正理。
第一量雲。
生死時是有法。
明了轉識必不現起宗。
因雲。
身心惽昧故。
喻如睡無夢。
極悶絕時。
第二量雲。
生死位中六轉識是有法。
必不現行宗。
因雲。
行相所緣不可知故。
喻如無心位。
第三量雲。
六種轉識是有法。
非生死時心宗。
因雲。
行相所緣必可知故。
喻如餘時。
唯有真異熟心。
微細不可了知。
而是散有。
乃可名為生死時心也。
(醜)二斥異解又二。
初叙執。
二斥破。
(寅)今初。
有說(前之)五識。
此(受生)位(固是)定無。
(即彼)意識取境。
(乃)或因(于)五識。
或因他(人言)教。
或(以)定(力)為因。
(然後生起。
今受)生位。
(如此)諸因。
既不可得。
故受生位。
(連此)意識亦無。
(直名為無心位。
非是住散有心)。
此不以第八識中種子為意識因。
而别以五識等三為因也。
受生位幷無意識。
原同正說。
而妄謂意識之無。
由于諸因之不可得。
則無色天既無諸因。
豈意識永不生乎。
(寅)二斥破。
若爾。
(則諸)有情生無色界。
後時(與無色定相應之)意識。
應永不生。
(以)定心必由散意識(為加行。
方得)引(起。
汝謂散意。
必由五識或由他教。
方得引起。
今)五識他教。
彼(無色)界(中)必無。
(則)引定(之)散心。
無由起故。
(既無散心。
亦無定心。
既無或定為因。
何有六識)。
凡生天者。
不論欲色無色。
初生之一刹那。
決無意識。
既生之後。
必先起散意識。
一知所生處。
二知所來處。
三知受生因。
然後随其所生。
或受諸樂。
或入諸定。
乃至生于無想天者。
亦必半劫之後。
方得想全不行。
故雲。
定心必由散意識引也。
餘可知。
若謂彼(無色界之)定。
由串習力。
後時率爾能現在前。
(則)彼初生時。
甯不現起。
(而必待後時耶)。
又欲(界)色界初受生時。
串習意識。
亦應現起。
(而胡以亦不即現前耶)。
若由惽昧(所以)初(生)未(即)現前。
此即前(文所說身心惽昧轉識不現之)因。
(即此惽昧便是散有之心。
至于由慣習力。
後時能現。
乃從本識中之種子而現)。
何勞别說(三因)。
三因。
即彼所計。
一五識。
二他教。
三定也。
二斥異解竟。
(醜)三通餘部。
有餘部執生死等位。
别有一類微細意識。
行相所緣。
俱不可了。
應知即是此第八識。
極成意識。
不如是(之一類微細不可了)故。
(醜)四别明将死時心。
又将死時。
由善惡業。
下上身分冷觸漸起。
若無此(第八)識。
彼(冷觸漸起之)事不成。
(以前七)轉識。
不能執受身故。
(謂)眼等五識。
各别依(于眼等五根)故。
(又)或(時緣阙)。
不(現)行故。
第六意識。
不(依)住(于色)身故。
(所緣之)境不定故。
遍寄身中(諸根。
随逐諸塵。
無有暫舍)。
恒相續故。
不應冷觸。
由彼(第六意識)漸生。
唯異熟心。
由心業力。
恒遍相續。
執受身分。
舍執受處。
冷觸便生。
(以)壽暖識三。
不相離故。
冷觸起處。
(便同外器一般)。
即是非情(所攝)。
雖(亦此識所)變。
亦(仍)緣(之為境)。
而不執受。
(以與器界相同)。
故知定有此第八識。
由善業力。
識神飛舉。
生諸人天。
故冷觸漸從下起。
由惡業力。
識神沉墜。
生諸惡道。
故冷觸漸從上起。
餘可知。
六生死時心竟。
(子)七緣起依。
既約生時死時。
更約中有入胎時相也。
又契經說。
識緣名色。
名色緣識。
如是二法。
展轉相依。
譬如蘆束。
俱時而轉。
若無此(第八)識。
(則)彼(經所說緣名色之)識自體。
不應有故。
謂彼經中自作是釋。
名。
謂非色(之受想行識)四蘊。
色。
謂羯羅藍等。
此二與識。
相依而住。
(識為一。
名色共為一)。
如二蘆束。
更互為緣。
恒時俱轉。
不相舍離。
眼等轉識。
攝在名中。
此(第八)識若無。
說誰為識。
亦不可說名中(之)識蘊。
謂(但是)五識身。
(而以緣名色之)識。
謂(是)第六。
(以)羯羅藍時。
無五識故。
又諸轉識。
有間轉故。
無力恒時執持名色。
甯說恒與名色為緣。
故彼(經中)識(之為)言。
(正唯)顯第八識。
羯羅藍。
此雲雜穢。
亦雲薄酪。
即初受生位。
攬父母精血以為體也。
等者。
等餘四位。
二七日名額部昙。
此雲胞。
三七日名閉屍。
此雲軟肉。
四七日名犍南。
此雲堅肉。
五七日名鉢羅奢位。
此雲肢節。
齊此乃名色位攝。
第六七後。
漸成六根。
即六入位攝矣。
餘可知。
成唯識論觀心法要卷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