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識論觀心法要卷第三

關燈
非真愛著處。

    離色染者。

    雖厭色身。

    而愛我故。

    不相應行。

    離色心等無别自體。

    是故亦非真愛著處。

    (可見一切)異生(及諸)有學起我愛時。

    雖于餘蘊有愛非愛。

    而于此(第八)識。

    我愛定生。

    故唯此(第八識)。

    是真愛著處。

    由是(知)彼(增一經中所)說阿賴耶名。

    定唯顯此(第八)阿賴耶識。

     此即所引第四經也。

    愛字。

    總約三世。

    樂字。

    别約現在。

    欣字。

    别約過去。

    喜字。

    别約未來。

    故雲是貪總别三世境也。

    一向苦受處。

    謂無間獄。

    及一分畜生餓鬼。

    餘取蘊。

    謂除第八識外所有五蘊諸法。

    離欲者。

    謂初禅以上。

    離第三靜慮染者。

    謂第四禅以上。

    身見。

    謂依身執我之見。

    求滅心者。

    謂修第九滅盡定人。

    離色染者。

    謂空無邊定以上。

    餘可知。

    初引聖教竟。

     (壬)二顯正理三。

    初結前生後。

    二引經顯理。

    三結略指廣。

    (癸)今初。

     已引聖教。

    當顯正理。

     (癸)二引經顯理十。

    初持種心。

    二異熟心。

    三界趣生體。

    四有執受。

    五壽暖識。

    六生死時。

    七緣起依。

    八識食體。

    九滅定有識。

    十染淨心。

    (子)初中三。

    初引經證識。

    二斥異解。

    三總結成。

    (醜)今初。

     謂契經說。

    雜染清淨諸法種子之所集(聚生)起。

    故名為心。

    若無此(第八)識。

    (則)彼(經所說)持種心不應有故。

    謂諸轉識。

    在滅定等(五無心位)。

    有間斷故。

    (即在有心位。

    而)根境作意(等緣)。

    善等(三性)類别。

    (亦複)易脫起故。

    (猶)如電光等。

    (其性)不堅住故。

    (既不堅住。

    所以)非可熏習。

    (既有間斷。

    所以)不能持種。

    (故諸轉識)。

    非染淨種所集起心。

    (唯)此(第八)識(者)。

    一類(無記)。

    恒無間斷。

    如苣蕂藤等。

    堅住可熏。

    (乃正)契當彼經所說(持種)心義。

    若不許有持種心。

    非但違經。

    亦違正理。

    謂諸所起染淨品法。

    (雖是能熏。

    若)無(第八識為)所熏故。

    (便)不(得)熏成種(子)。

    則應所起(染淨等法。

    皆無後果)。

    唐捐其功。

    (又)染淨起時。

    既無因種。

    應同外道。

    執自然生。

    色(法及)不相應(行)。

    非心性故。

    如聲光等。

    (性不堅住)。

    理非染淨内法所熏。

    豈能持種。

    又彼(色行二法。

    唯識所變)。

    離職無實自性。

    甯可執為内種依止。

    轉識相應諸心所法。

    如(彼轉)識(之有)間斷。

    易脫起故。

    (且既名為心所。

    則依心王)。

    不自在故。

    非心性故。

    (故決)不能持種。

    亦不受熏。

    故(第八)持種(之)心。

    理應别有。

     此持種心。

    是約因相而言之也。

    文皆易知。

     (醜)二斥異解五。

    初破識類受熏持種。

    二破六識俱轉受熏持種。

    三破色心自類為種。

    四破過未實有。

    五破執遣相空。

    (寅)初中二。

    初叙執。

    二斥破。

    (卯)今初。

     有說六識。

    無始來時。

    依根境等。

    前後分位。

    (故有三性種種差别。

    然)事雖轉變。

    而(其)類無别。

    (即此六識之類)。

    是所熏習。

    能持種子。

    由斯染淨因果皆成。

    何要執有第八識性。

     (卯)二斥破。

     彼言無義。

    所以者何。

    (若)執(識)類是實。

    則同(勝論)外道。

    (若)許(識)類是假。

    便無勝用。

    應不能持内法實種。

     此先約假實破也。

    如眼識與眼識為類。

    耳識與耳識為類等。

    若執是實。

    則同勝論執同異句為實矣。

    若許是假。

    豈能受熏持種哉。

     又(汝所)執識類。

    (為複)何性所攝。

    若(識類)是善(是)惡。

    應不受熏。

    許有記故。

    猶如擇滅(無為)。

    若(識類)是無記。

    (性。

    則正起)善惡心時。

    (必)無(有)無記(之)心。

    此類應斷。

    (如何受熏)。

    非(可謂)事(有)善惡。

    (而)類可(惟)無記。

    (以)别類必同别事性故。

     此次約三性破也。

    類若善惡是有法。

    應不受熏受宗。

    因雲。

    許有記故。

    喻如擇滅。

    類若無記是有法。

    應有間斷不受熏宗。

    因雲。

    善惡心時。

    無無記故。

    如苦樂受時。

    無舍受。

    又事既善惡。

    不應說類惟無記。

    此遮其轉計也。

     又無心位(中既無六識則)此(識)類。

    定(亦是)無。

    既有間斷。

    性非堅住。

    如何可執(為能)持種(能)受熏(耶)。

    又阿羅漢或異生心。

    (設使其六)識類同(是無記性)故。

    (羅漢)應為諸染(法熏。

    異生應為)無漏法熏。

    許便有失。

     此更約六識類有間斷破。

    又約凡聖受熏破也。

     又眼等根。

    或所餘法。

    與眼等識。

    (其)根(之類)。

    法(之類。

    與識之)類。

    (皆悉)同(是無記)。

    應(各)互(得)相熏。

    然汝不許(根類法類受熏)。

    故不應執識類受薰。

     此更約根類法類。

    例破也。

    若謂識類受熏。

    則根類法類。

    何獨不許受熏。

    若既不許根類法類受熏。

    則識類何得獨受熏哉。

     又六識身。

    若事若類。

    前後二念。

    既不俱有。

    如隔念者。

    非互相熏。

    (以)能熏所熏。

    必(要)俱(在一)時故。

     此更約前後不能熏習破也。

    蓋若但一念。

    不名為類。

    又無同時幷起二念之理。

    必須前後相望。

    方名為類。

    且如當念眼識。

    或望前念眼識。

    或望後念眼識。

    故名為類。

    若望當念耳鼻識等。

    則不名類。

    其餘五識。

    一一皆然。

    是則識類既在前後二時。

    則非一處。

    喻如自他相隔。

    如何可互熏哉。

    初破識類受熏持種竟。

     (寅)二破六識俱轉受熏持種。

     執唯六識俱時轉者。

    由前理趣。

    既非所熏。

    故彼亦無能持種義。

     有說六識。

    俱時而轉。

    前五是能熏。

    第六是所熏。

    由同時故。

    熏習義成。

    能持種子。

    今破雲。

    由前理趣者。

    謂第六識有間斷故。

    通三性故。

     (寅)三破色心自類為種二。

    初叙執。

    二斥破。

    (卯)今初。

     有執色心自類無間。

    前為後種。

    恩果義立。

    故先所說。

    (集起名心。

    為染淨種子第八識)。

    為證不成。

     謂前刹那色。

    能為種子。

    引生無間後刹那色。

    前色名因。

    後色名果。

    心等亦然。

    故不須第八持種識也。

     (卯)二斥破。

     彼執非理。

    無熏習故。

    謂彼自類(一前一後)。

    既無熏習。

    如何可執前為後種。

    又(彼自類有)間斷者。

    應不更生。

    二乘(證)無學(時。

    既斷色心種子)。

    應無(有餘)後蘊。

    (以彼但執)死位色心為後(世)種。

    (不許有持種之本識)故。

    亦不應執色心展轉互為種生。

    轉識(及)色(法)等。

    非所熏習。

    前已說故。

     先約無熏習不能成種破。

    可知。

    次約有間斷破。

    言有間斷。

    應不更生者。

    彼既妄執色心。

    前為後種。

    則如生無色天者。

    于多劫中。

    前色已斷。

    不應還生色界。

    又如生無想天者。

    于多劫中。

    前心已斷。

    不應還生想心。

    又二乘證無學時。

    了知五蘊無我。

    則色心種子已斷。

    設無第八異熟識體。

    持彼舊時色心殘種。

    則應便無果後餘殘五蘊。

    何故現見證阿羅漢而未入無餘涅槃者。

    尚有果縛未盡亡耶。

    亦不應下。

    恐彼轉計無色還生下界。

    則以心為色種。

    無想還生想心。

    則以色為心種。

    故雲轉識色等。

    非所熏習。

    前已說故。

    既非所熏。

    豈能為種也哉。

    三破色心自類為種竟。

     (寅)四破過未實有二。

    初叙執。

    二斥破。

    (卯)今初。

     有說三世諸法皆有。

    因果感赴。

    無不皆成。

    何勞執有能持種(之第八)識。

    然經說心為種子者。

    (能)起染淨(現)法。

    (心之)勢用強故。

     謂過去為因。

    現在為果。

    現在為因。

    未來為果。

    故因果感赴。

    無不皆成也。

    然經下。

    通妨。

    謂既三世諸法各自為種。

    何故經中獨說心為種子耶。

    答曰。

    心勢用強。

    故偏說之。

     (卯)二斥破。

     彼說非理。

    過去未來。

    非常非現。

    如空華等。

    非實有故。

    又無作用。

    不可執為因緣性故。

    若無能持染淨種(之第八)識。

    (則)一切因果。

    皆不得成。

     過去未來是有法。

    非實有宗。

    因雲。

    非常非現故。

    喻如空華等。

    又過去是有法。

    不可執為因緣性宗。

    因雲。

    無作用故。

    喻如空華等。

    餘可知。

    四破過未實有竟。

     (寅)五破執遣相空。

     有執大乘遣相空理為究竟者。

    (不能如理正解。

    但)依(于相)似比量。

    撥無此(第八)識。

    及(撥無)一切法。

    彼特違害前所引經。

    (遂于起)智斷(惑)證(滅)修(道。

    及)染淨因果(一切諸法)。

    皆執非實。

    (則便)成大邪見。

    (即彼)外道毀謗染淨因果。

    亦不謂全無。

    但執非實故。

    若一切法(果然)皆非實有。

    (則諸)菩薩不應為舍(不實之)生死。

    精勤修習(不實之)菩提資糧。

    誰有智者。

    為除幻敵。

    (而)求石女而。

    用為軍旅(耶)。

     外道亦不謂全無。

    但執非實者。

    謂染因未必招惡果。

    淨因未必感善果耳。

    今此一類大乘。

    既執智斷。

    證修染淨因果悉皆非實。

    則與外道邪見何異。

    良由依文解義。

    不達如來語脈。

    其禍至此。

    可不懼哉。

    幻敵。

    喻不實生死。

    石女兒軍旅。

    喻不實菩提資糧也。

    問曰。

    般若雲。

    諸法皆如幻如化。

    乃至涅槃亦如幻如化。

    得不堕邪見耶。

    答曰。

    毫厘有差。

    天地懸隔。

    般若深明一切法空。

    悉皆無性。

    由無性故。

    得成緣起。

    于緣起中。

    智斷證修染淨因果纖毫不濫。

    雖複不濫。

    一一無性。

    故非實我實法也。

    今既撥無俗谛。

    又豈得成真谛哉。

    且此論前文有雲。

    諸心心所。

    依他起故。

    亦如幻事。

    非真實有。

    為遣妄執心心所外實有境故。

    說唯有識。

    若執唯識。

    真實有者。

    如執外境。

    亦事法執。

    又後文雲。

    如前所說。

    識差别相。

    依理世俗。

    非真勝義。

    真勝義中。

    心言絕故。

    則與般若有何差别。

    當知執為實有。

    成增益謗。

    執為非實。

    成損減謗。

    謗雖是同。

    善惡仍異。

    起有見者。

    不撥因果。

    猶在人天。

    但不能出二種生死。

    起空見者。

    撥無因果。

    堕大險難。

    決定永沉三惡道苦。

    故曰。

    得則龍女頓成佛。

    失則善星生陷墜。

    鼠即鳥空。

    名為謗真般若。

    故似比量。

    名為毒智也。

    然宗鏡雲。

    清辨為成有。

    故破于有。

    護法成空。

    故破于空。

    菩薩造論如用藥。

    本為除病。

    而衆生執藥成病。

    菩薩亦奈之何。

    故此空有二門。

    不執。

    則分而愈合。

    合則雙美。

    茍執。

    則會而愈離。

    離則兩傷。

    學者。

    不可不慎思而明辨也。

    二斥異解竟。

     (醜)三總結成。

     故應信有能持種心。

    依之建立染淨因果。

    彼心即是此第八識。

     初持種心竟。

     (子)二異熟心。

    是約果相而言之也。

     又契經說。

    有異熟心。

    (是)善惡業(所)感(之果)。

    若無此(第八)識。

    彼(經所謂)異熟心。

    不應有故。

    謂眼等識。

    有間斷故。

    非一切時是業果故。

    如電光等。

    非異熟心。

     此先立二量以顯轉識非異熟心也。

    一雲。

    眼等識是有法。

    非異熟心宗。

    因雲。

    有間斷故。

    喻如電光等。

    二雲。

    眼等識是有法。

    非異熟心宗。

    因雲。

    非一切時是業果故。

    喻如電光等。

    蓋一分無記眼等識。

    是滿業所感之果。

    名異熟生。

    若起善惡之眼等識。

    即非業果故也。

     異熟不應斷已更續。

    彼命根等。

    無斯事故。

     此重釋有間斷故之因。

    所以不得為異熟也。

    謂若計轉識為異熟者。

    既是異熟。

    則不應斷已更續。

    彼壽與暖。

    從來無斷已更續之事故。

    命根。

    即壽。

    等。

    即等取于暖。

    蓋暖是識之相分。

    命根依識假立。

    同是異熟所攝。

    異熟壽暖。

    尚不可斷已更續。

    異熟心體。

    豈可斷已更續耶。

    轉識定非彼經所說異熟心也明矣。

     眼等六識(之中。

    雖有一分無記報法。

    是善惡滿)業(之)所感者。

    (然而)猶如聲等。

    非恒續故。

    (但)是(從)異熟生。

    非真異熟。

     此重釋非一切時是業果故之因。

    所以不名真異熟也。

    謂有問曰。

    善惡六識。

    非異熟心可矣。

    業所感之無記六識。

    何不得為異熟心耶。

    今立量雲。

    業所感無記六識是有法。

    非真異熟宗。

    因雲。

    非恒續故。

    喻如聲等。

    言是異熟生者。

    依真異熟。

    總報藏識。

    得有滿業所感别報。

    皆名為異熟無記也。

     定應許有真異熟心。

    (是)酬(彼)牽引業(因之果)。

    遍而無斷。

    (能)變為(根)身器(界)。

    作有情依。

    (以)身器離(此真異熟)心。

    理非有故。

    不相應法。

    無實體故。

    諸轉識等。

    非恒有故。

    若無此(第八真異熟)心。

    誰變身器。

    複依何法。

    恒立有情。

     此承上二量。

    極成轉識非異熟心。

    而申明真異熟心。

    必指第八識也。

    不相應法。

    本無實體。

    故不應說命根為異熟心。

    餘可知。

     又在定中。

    或不在定。

    (不在定。

    則)有别思慮。

    (在定中。

    則)無思慮時。

    理有衆多身受生起。

    此(等心受生起)。

    若(是)無者。

    不應後時(因無思慮。

    則)身有怡适。

    或複(因别思慮。

    則身有)勞損。

    若不恒有真異熟心(執受此身。

    則)彼(後時之)位。

    如何有此(或怡适。

    或勞損之)身受。

    (故知除非是佛則已。

    若)非佛(之九界)。

    起餘善心等位。

    必應(與彼善惡同時)現起真異熟心。

    (問曰。

    佛何獨無異熟心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