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識論觀心法要卷第二

關燈
子義四。

    初明内種。

    二明外種。

    三明内外種。

    具二因義。

    四明内外種熏習有無。

    (醜)今初。

     然種子義。

    略有六種。

    一刹那滅。

    謂體才生。

    無間必滅。

    有勝功力。

    方成種子。

    此遮常法。

    常無轉變。

    不可說有能生用故。

     無轉變。

    則非無間必滅。

    不可說有能生用。

    則非有勝功力。

    故一切無為等常法。

    及外道所計常我。

    不可說為種子也。

     二果俱有。

    謂與所生現行果法。

    俱現和合。

    方成種子。

    此遮前後及定相離。

    (以)現(行)種(子雖是)異類。

    互不相違。

    一身俱時。

    有能生用。

    非如(前)種子(望後種子)自類相生。

    前後相違。

    必不俱有。

    (是故種生現行。

    因果必俱。

    種引種子。

    因果不俱)。

    雖(種子之)因與果。

    (具)有(如是)俱(與)不俱(二義)。

    而(今但取因果)現在(同)時。

    可有(能生果之)因用。

    (方名種子。

    以未來)未生。

    (過去)已滅。

    無自體故。

    (所以必)依生現(行)果(者而)立種子(之)名。

    不依引生(種子)自類(者)名(為)種(子也)。

    故但應說與果俱有。

     難曰。

    若刹那滅。

    得為種子。

    則前後相望。

    或自他相望。

    皆有刹那滅義。

    應得為種。

    今以第二義揀之。

    前後則不俱現。

    定相離。

    則不和合。

    一身則和合定不相離。

    俱時則現在定無前後。

    方名種子。

    故他身之法。

    及自身前後之法。

    不可說為種子也。

     三恒随轉。

    謂要長時一類相續。

    (直)至究竟位(者)。

    方成種子。

    此遮(前七)轉識。

    轉易間斷。

    與種子法。

    不相應故。

    此顯種子。

    自類相生。

     難曰。

    現行熏種。

    亦果俱有。

    應得名種。

    今以第三義揀之。

    第七識或漏或無漏。

    故有轉易。

    前六識或行或不行。

    故有間斷。

    唯第八識。

    一類無記。

    長時相續。

    直至金剛道後。

    究竟位中。

    方稱無漏。

    此前恒随有漏法轉。

    得與漏種為所依持。

    故彼諸法種子。

    依之而得自類相引。

    乃至成熟也。

     四(須三)性決定。

    謂随因力。

    生善惡等功能決定。

    方成種子。

    此遮餘部。

    (妄)執異性(之)因。

    生(于)異性(之)果。

    (亦計)有因緣義。

     難曰。

    若恒随轉。

    即名種子。

    應善等種。

    生染等現。

    今以第四義揀之也。

     五待衆緣。

    謂此要待(辦)自(果之)衆緣(和)合功能殊勝。

    方成種子。

    此遮外道執自然因。

    不待衆緣。

    恒頓生果。

    或遮餘部緣恒非無。

    (今)顯所待(之)緣。

    非恒有性。

    故種于果。

    非恒頓生。

     難曰。

    若性決定。

    即名種子。

    則三性種。

    既是恒有。

    亦複俱有。

    即應一切時中頓生三性現行。

    今以第五義揀之。

    雖有種子為因。

    仍待衆緣和合。

    方能生果。

    如眼識九緣生等。

    又心法更待三緣。

    謂增上緣。

    等無間緣。

    所緣緣。

    色法更待增上緣故。

    須衆緣。

    則遮外道之執自然。

    須有待。

    則遮餘部之執緣恒非無也。

     六引自果。

    謂于别别色心等果。

    各各引生。

    方成種子。

    此遮外道。

    執唯一因。

    生一切果。

    或遮餘部。

    執色心等。

    互為因緣。

     難曰。

    若性決定待衆緣。

    即名種子。

    則一善因與衆緣合。

    即生一切善果。

    惡及無記亦然。

    又善心種子與衆緣合。

    亦能生于善色。

    善色種子與衆緣合。

    亦能生于善心。

    今以第六義揀之。

    别别等果。

    各各引生。

    則非一因生一切果。

    亦非色心。

    互為因緣也。

     唯(第八)本識中(所有)功能差别。

    具斯六義。

    (故)成種(子)。

    非餘(識之所有)。

     初明内種竟。

     (醜)二明外種。

     外谷麥等。

    (乃第八)識所變(現行相分攝)故。

    假立種名。

    非實種子。

     (醜)三明内外種具二因義。

     此(内外)種(之)勢力。

    (能)生(切)近正果。

    名曰生因。

    (能)引遠殘(之)果。

    令不頓絕。

    即名引因。

     内種則識緣名色。

    名色緣六人等。

    名生因所生近正果。

    喪後屍骸不滅。

    名引因所引遠殘果。

    外種則種生芽。

    芽生莖等。

    名近正果。

    谷等枯後不滅。

    名遠殘果。

    然外種既雲非實種子。

    但可借之以喻内種而已。

     (醜)四明内外種熏習有無。

     内(第八識中一切法之)種(子)。

    必由熏習(而)生(起)長(養。

    此種子)親能生果。

    是因緣性。

    外種熏習或有或無。

    (不過皆)為增上緣(耳。

    若欲)辦所生果。

    必以内種為彼(諸物之親)因緣。

    (以彼外谷麥等。

    皆)是(本識中)共相種(子)所生(之現)果故。

     外種或有熏習者。

    如苣蕂與華等。

    或無熏習者。

    如種生芽莖等。

    言共相種所生果者。

    外谷麥種等。

    皆是器界所攝故也。

    三明種子義竟。

     (子)四明熏習義三。

    初總标。

    二别釋。

    三結判。

    (醜)今初。

     依何等義。

    立熏習名。

    所熏能熏。

    各具四義。

    令(本識中)種(子)生長。

    故名熏習。

     (醜)二别釋二。

    初釋所熏。

    二釋能熏。

    (寅)今初。

     何等名為所熏四義。

    一堅住性。

    若法始終。

    一類相續。

    能持習氣。

    乃是所熏。

    此遮轉識。

    及聲風等。

    性不堅住。

    故非所熏。

     一類。

    即堅義。

    相續。

    即住義。

    應立量雲。

    轉識是有法。

    非所熏宗。

    因雲。

    性不堅住故。

    喻如聲風等。

     二無記性。

    若法平等。

    無所違逆。

    能容習氣。

    乃是所熏。

    此遮善染勢力強盛。

    無所容納。

    故非所熏。

    由此如來第八淨識。

    (以極善故)。

    唯帶舊(時因中所熏無漏善)種。

    非新受熏。

     問雲。

    若堅住性。

    即為所熏。

    則如來淨識。

    亦堅住性。

    應是所熏。

    今以第二義揀之。

    可知。

     三可熏性。

    若法自在。

    (而又)性非堅密。

    能受習氣。

    乃是所熏。

    此遮(本識相應之五)心所。

    及無為法。

    (以心所)依他(而不自在。

    無為)堅密(而不受習)。

    故非所熏。

     問雲。

    若堅住及無記性。

    即為所熏。

    則第八識相應之五心所。

    亦是堅住無記。

    又無為亦堅住性。

    何非所熏。

    今以第三義揀之。

     四與能熏共和合性。

    若與能熏同時同處。

    不即不離。

    乃是所熏。

    此遮他身刹那前後。

    無和合義。

    故非所熏。

     問雲。

    若堅住無記。

    自在非堅密者。

    即為所熏。

    則他人第八。

    可為所熏。

    又自第八前後相望。

    可為所熏。

    今以第四義揀之。

    他身。

    則不同處。

    刹那前後。

    則不同時也。

     唯異熟識。

    具此四義。

    可是所熏。

    非心所等。

     初釋所熏四義竟。

     (寅)二釋能熏。

     何等名為能熏四義。

    一有生滅。

    若法非常。

    能有作用。

    生長習氣。

    乃是能熏。

    此遮無為。

    前後不變。

    無生長用。

    故非能熏。

    二有勝用。

    若有生滅。

    (更須)勢力增盛。

    能引習氣(者)。

    乃是能熏。

    此遮異熟心心所等。

    勢力赢劣。

    故非能熏。

     初義可知。

    次應問雲。

    若有生滅。

    即能熏者。

    異熟心心所等亦有生滅。

    應是能熏。

    今以第二義揀之。

    謂須或善或惡。

    或有覆無記。

    勢力強盛。

    乃名能熏。

     三有增減。

    若有勝用。

    (又須數習)。

    可(令)增(益。

    伏除)可(令損)減。

    攝(藏培)植習氣。

    (令不失壞)。

    乃是能熏。

    此遮佛果圓滿。

    善法無增無減。

    故非能熏。

    彼若能熏。

    便非圓滿。

    前後佛果。

    應有勝劣。

     問雲。

    若有生滅。

    乃有勝用。

    即能熏者。

    佛果位中之前七識。

    應是能熏。

    今以第三義揀之。

    佛果位中。

    修善滿足。

    更無可增。

    修惡斷盡。

    更無可減。

    假使受熏。

    則前佛熏得無漏種多。

    應勝後佛矣。

     四與所熏和合而轉。

    若與所熏同時同處。

    不即不離。

    乃是能熏。

    此遮他身刹那前後無和合義。

    故非能熏。

     問雲。

    若有生滅有勝用有增減。

    即能熏者。

    則他人前七。

    應是能熏。

    又自前七。

    前後相望。

    應亦能熏。

    今以第四義揀之。

    他身。

    則不同處。

    刹那。

    前後則不同時也。

     唯七轉識及(與)彼(相應之)心所。

    有勝勢用而增減者。

    具此四義。

    可是能熏。

     二釋能熏四義竟。

    二别釋竟。

     (醜)三結判二。

    初結。

    二判。

    (寅)今初。

     如是能熏(之前七識。

    及心所法)。

    與所熏(之第八)識。

    俱生俱滅。

    熏習(之)義(乃)成。

    令所熏(第八識)中(之一切法)種子生(起)長(養)。

    如熏苣蕂。

    故名熏習。

     此結成熏習名也。

    苣蕂。

    即胡麻。

    西土作塗身香油。

    先以香華與苣蕂子一處搗爛。

    然後壓油。

    油即香美。

    今以苣蕂。

    喻第八識。

    香華。

    喻前七轉識現行。

     能熏(之現)識等從種生時。

    即能為因。

    複熏成種。

    三法展轉。

    因果同時。

    (約相生。

    則)如炷生焰。

    焰生燋炷。

    (約相依。

    則)亦如蘆束。

    更互相依。

    因果俱時。

    理不傾動。

     此結示熏習相也。

    其理極成。

    不可破壞。

    故不傾動。

     (寅)二判。

     能熏(之現行)生種(子。

    從)種(子)起現行。

    如俱有因。

    得士用果。

    種子前後。

    自類相生。

    如同類因。

    引等流果。

    (唯)此二(因)。

    于(一切法之)果。

    是(親)因緣性。

    除此(二種因外)。

    餘(所有)法。

    皆(是增上緣等)。

    非(親)因緣。

    設(有處)名(為)因緣。

    應知(但是)假說。

     俱有因。

    謂果與因俱時而有也。

    士用果。

    謂士夫作用所成辦果也。

    同類因。

    謂因與果相似也。

    等流果。

    謂果與因相似也。

    十因五果。

    解見第八卷中。

    二重明因相中。

    初标。

    二釋竟。

     (癸)三結。

     是謂略說一切種相。

     初釋自相等三門竟。

     (辛)二釋不可知等三門二。

    初總标。

    二别釋。

    (壬)今初。

     此識行相所緣雲何。

    謂不可知執。

    受。

    處。

    了。

     (壬)二别釋二。

    初釋行相所緣二門。

    二釋不可知門。

    (癸)初中二。

    初略釋。

    二廣釋。

    (子)初又二。

    初明行相。

    二明所緣。

    (醜)今初。

     了。

    謂了别。

    即是行相。

    識以了别。

    為(現)行(之)相(狀)故。

     (醜)二明所緣。

     處。

    謂處所。

    即器世間。

    是諸有情。

    所依處故。

    執受有二。

    謂諸種子。

    及有根身。

    諸種子者。

    謂諸相名分别(之)習氣。

    有根身者。

    謂諸(勝義五淨)色根。

    及根(所)依(浮塵身)處。

    此二皆是識所執受。

    攝為自體。

    同安危故。

    執受及處。

    俱是(第八識之)所緣。

    阿賴耶識。

    (以)因緣力故。

    自(證分)體(得)生(之)時。

    (便)内變為種。

    及有根身。

    外變為器。

    即以所變(三類性境)為自所緣。

    (見分)行相仗之而得起故。

     執有二義。

    一攝為自體。

    二持令不散。

    受有二義。

    一領以為境。

    二令生覺受。

    第八緣種子。

    具持令不散。

    領以為境三義。

    緣根身具四義。

    一攝為自體。

    同無記性故。

    二持令不散。

    一期不壞故。

    三領以為境。

    是親相分故。

    四令生覺受。

    安危共同故。

    若緣器界。

    但有領以為境一義也。

    初略釋竟。

     (子)二廣釋二。

    初廣釋行相。

    二廣釋所緣。

    (醜)初中三。

    初略指見分。

    二通論諸分。

    三結歸見分。

    (寅)今初。

     此中了者。

    謂異熟識。

    于自所緣。

    有了别用。

    此了别用。

    見分所攝。

     (寅)二通論諸分三。

    初難陀立二分。

    二陳那立三分。

    三護法立四分。

    (卯)初中三。

    初正立二分。

    二破安慧唯立自證分。

    三結明引證。

    (辰)今初。

     然有漏識。

    自體生時。

    皆似所緣。

    能緣相現。

    彼相應(之心所)法。

    應知亦爾。

    似所緣相。

    說名相分。

    似能緣相。

    說名見分。

     (辰)二破安慧唯立自證分。

     若(使)心心所。

    無所緣(之)相(分)。

    應不能緣。

    自所緣境。

    或應一一能緣一切。

    自境如餘。

    餘如自故。

     眼識緣色。

    耳識緣聲等。

    名為自所緣境。

    若眼識無相分色。

    則應不能緣色。

    耳識無相分聲。

    則應不能緣聲。

    又設眼識無相分色。

    而能緣色。

    則亦可無聲香等。

    而能緣聲香等。

    又餘識雖不以色為相分。

    亦可以緣色矣。

    自境如餘境。

    自境無而可緣。

    餘境無亦可緣。

    餘識如自識。

    自識可緣餘境。

    餘識亦可緣自境故。

     若(使)心心所。

    無能緣(見分之)相。

    應不能緣。

    如虛空等。

    或虛空等。

    亦是能緣。

     心無見分而能緣。

    則虛空無見分。

    亦應能緣也。

     (辰)三結明引證。

     故心心所。

    必有二相。

    如契經說。

    一切唯有覺。

    所覺義皆無。

    能覺所覺(之二)分。

    各自然(從相見二分之種子)而轉。

    (成現行)。

     契經。

    即密嚴經。

    所覺義皆無。

    謂實無外境也。

    能覺所覺分。

    即見相二分也。

    初難陀立二分竟。

     (卯)二陳那立三分二。

    初辨異小乘。

    二正立三分。

    (辰)初中二。

    初出小乘偏義。

    二申大乘正說。

    (巳)今初。

     執有離識。

    所緣境者。

    彼說外境是所緣。

    相分(即)名行相。

    見分名事。

    是心心所。

    自體相故。

    心與心所。

    同所依(根。

    同所)緣(境)。

    行相相似。

    (心王見分之)事。

    雖(與心)數(相)等。

    而(其)相各異。

    (以心王是)識。

    (心所是)受想等。

    相各别故。

     事。

    謂自體。

    心數。

    即心所也。

    事雖數等。

    謂心王體是見分。

    心所亦體是見分。

    故相等也。

     (巳)二申大乘正說。

     達無離識。

    所緣境者。

    則說相分是所緣。

    見分名行相。

    相見所依自體(乃)名(為)事。

    即自證分。

    此(自證分)若無者。

    應不自憶心心所法。

    (喻)如(見分)不曾更(曆之)境。

    (則)必不能憶(知)故。

    (此則)心與心所。

    (但)同(一)所依(之)根。

    (而)所緣(不過)相似。

    行相(便自)各别。

    (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