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識論觀心法要卷第一(附緣起幷凡例)

關燈
(寅)初中二。

    初叙。

    二破。

    (卯)今初。

     有執有一大自在天。

    體實徧常。

    能生諸法。

     彼計此天有四德。

    一體實。

    二徧。

    三常。

    四能生諸法。

     (卯)二破。

     彼執非理。

    所以者何。

    若法能生。

    (則有作用)。

    必非常故。

    諸非常者。

    必不遍故。

    諸不遍者。

    非真實故。

    (若使)體既常遍。

    具諸功能。

    應一切處。

    (一切)時。

    頓生一切法。

    (若謂必)待(衆生樂)欲。

    或(待種種助)緣。

    方能生者。

    即涉三因。

    違(自己唯)一(大自在天為)因(之)論。

    (又)或欲及緣。

    亦應頓起。

    (以大自在天之)因(是)常有故。

     先以能生。

    破常徧真實。

    次以常遍。

    具諸功能。

    而破能生。

    徧。

    則一切處應生。

    常。

    則一切時應生。

    具諸功能。

    則一切法應頓生。

    若待欲及緣。

    則非一因。

    若許一因。

    則欲及緣亦應頓起。

    以欲及緣。

    亦大自在天而為因故。

     (寅)二例破餘七。

     餘執有一大梵。

    時。

    方。

    本際。

    自然。

    虛空。

    我等。

    常住實有。

    具諸功能。

    生一切法。

    皆同此破。

     一計大梵常住實有。

    具諸功能。

    生一切法。

    二計時。

    三計方。

    四計本際。

    即是渾沌。

    五計自然。

    六計虛空。

    七計神我。

    皆雲常住實有。

    具諸功能。

    生一切法。

    皆同大自在天破也。

    三破自在天等八論竟。

     (醜)四破二種聲論二。

    初叙。

    二破。

    (寅)今初。

     有餘偏執(五)明論(中)聲(論是)常。

    (以其)能為(決)定(不易之)量。

    (以)表诠諸法(故)。

    有執一切聲(性)。

    皆是常(住。

    不從緣生。

    但是)待緣顯發。

    方有诠表。

     (寅)二破。

     彼俱非理。

    所以者何。

    且明論之聲。

    (是有法。

    既)許能诠(表)故。

    (因)。

    應非常住。

    (宗)。

    如所餘聲。

    (喻。

    以餘聲亦能诠表故)。

    餘(一切)聲。

    (是有法。

    )亦應非(實有)常聲體。

    (宗)。

    如瓶衣等。

    (喻)。

    待衆緣故。

    (因)。

     四破二種聲論竟。

     (醜)五破順世師論二。

    初叙。

    二破。

    (寅)今初。

     有外道執地水火風(之)極微(是)實(是)常。

    (是)能生(于)粗色。

    所生粗色。

    不越因量。

    (所以)雖是無常。

    而體實有。

     于極微有三計。

    一計實。

    二計常。

    三計能生粗色。

    于所生粗色。

    但計實有也。

    粗色。

    亦名子微。

    即所生之果。

    因量。

    亦名父母微。

    即是極微。

    乃能生之因。

    謂所生粗色。

    全以極微為體。

    故不越于因量。

    既不越因量。

    故雖無常。

    而體實有。

     (寅)二破二。

    初破能生極微。

    二破所生粗色。

    (卯)今初。

     彼亦非理。

    所以者何。

    所執極微。

    (是有法。

    )若有方分。

    (因)。

    如蟻行等。

    (喻)。

    體應非實。

    (宗)。

     此先破實色。

    極微若有方分。

    則聚而成物。

    應如蟻行。

    謂必有來去相故。

     若無方分。

    (因)。

    如心心所。

    (喻)。

    應不共聚生粗果色。

    (宗)。

     此次破能生也。

    如心心所。

    既無形質。

    不可聚作粗色故。

     既能生果。

    (因)。

    如彼所生。

    (喻)。

    如何可說極微常住。

    (宗)。

     父必與子相似。

    子既無常。

    父安得常。

     (卯)二破所生粗色二。

    初破不越因量。

    二破因果同處。

    (辰)初又二。

    初正破。

    二破救。

    (巳)今初。

     又所生果。

    (既)不越(于)因量。

    (便)應(仍)如極微。

    不名粗色。

    則此果色(同于極微)。

    應非眼等色根所取。

    便違自執。

     所生果是有法。

    不名粗色。

    應非眼等色根所取宗。

    因雲。

    不越因量故。

    喻如極微。

    言便違自執者。

    彼執能生極微。

    不可見聞嗅覺。

    所生之果。

    定可見聞嗅覺故也。

     (巳)二破救又三。

    初破量德合。

    二破徧自因。

    三破多分合。

    (午)今初。

     若謂果色。

    (乃因)量(與粗)德合故。

    非粗似粗。

    (由斯故是)色根(之)所能取。

     先叙救辭也。

    不越因量。

    故非粗。

    與粗德合。

    故似粗。

     所執果色。

    (有法)。

    既同因量。

    (因)。

    應如極微。

    (喻)。

    無粗德合。

    (宗)。

    或應極微。

    (有法)。

    亦粗德合。

    (宗)。

    如粗果色。

    (喻)。

    處無别故。

    (因)。

     果色既同因量。

    果同因。

    則應非粗。

    因同果。

    則亦應粗矣。

     (午)二破徧自因。

     若謂果色。

    遍在(能成)自(體之極微)因(上。

    由其)因非一故。

    (果)可名粗者。

    則此果色。

    體應非一。

    如所在因。

    處各别故。

    既爾。

    此果還不成粗。

    由此亦非色根所取。

     先叙計雲。

    果色徧在自因者。

    謂所住果。

    遍在能生極微因上。

    由能生有多極微。

    故使果色成粗也。

    次破又二。

    先申量雲。

    彼執所生果色是有法。

    體應非一宗。

    因雲。

    處各别故。

    喻如所在因。

    謂一一極微各住自位也。

    既爾下。

    又以各住自位。

    還不成粗。

    非眼所能見等破之。

     (午)三破多分合。

     若果多分合。

    故成粗。

    多因極微。

    合應非細。

    足成根境。

    何用果為。

    既多分成。

    應非實有。

    則汝所執。

    前後相違。

     彼轉救雲。

    粗色不由極微因量。

    但以所生之果是多分合。

    故成粗色。

    而為色根所取。

    破曰。

    若是。

    則但将多多因量極微合時。

    亦應非細。

    足成五根所取之境。

    更何用所生之果色耶。

    又果色既是多分合成。

    便可分析。

    應非實有。

    汝前何雲不越因量而體實有。

    豈不前後自語相違。

    初破不越因量竟。

     (辰)二破因果同處二。

    初正破因果同處。

    二破救果體是一。

    (巳)今初。

     又果與因。

    (既皆實有。

    則)俱有質礙。

    應不同處。

    如二極微。

     汝所執果色因量是有法。

    應不同處宗。

    因雲。

    俱有質礙故。

    喻如二極微。

     若謂果因體相受入。

    如沙受水。

    藥入镕銅。

     此叙轉計也。

    謂因入果色。

    果則受因。

    果入因微。

    因則受果。

    異體同居。

    故如沙之受水。

    藥之入銅。

    甯不同處。

     誰許沙銅。

    體受水藥。

    或應離變。

    非一非常。

     先奪破曰。

    沙銅雖與水藥同處。

    而沙自沙。

    水自水。

    銅自銅。

    藥自藥。

    誰許體受水藥。

    次縱破曰。

    或應受則可離。

    不妨傾水存沙。

    入則須變。

    便見銅改其體。

    可離則非一。

    體變則非常。

    非一。

    則何名不越因量。

    非常。

    則何雲體是實有。

     (巳)二破救果體是一。

     又粗色果。

    體若是一。

    得一分時。

    應得一切。

    (以)彼(分)此(分體是)一故。

    彼(分)應如此(分。

    若汝)不許(得一切者。

    便)違(體一之)理。

    (若汝)許(得一切)。

    便違(世間之)事。

    故彼所執。

    進退不成。

    但是随情。

    虛妄計度。

     恐彼救雲。

    因相雖多。

    果體是一。

    故破之也。

    進即是許。

    退即不許。

    餘可知。

    二别破十三家竟。

     (子)三總破四句二。

    初總标。

    二别破。

    (醜)今初。

     然諸外道。

    品類雖多。

    所執有法。

    不過四種。

     (醜)二别破為四。

    初破法與性一。

    二破法與性異。

    三破亦一亦異。

    四破非一非異。

    (寅)今初。

     一執有法。

    與有等性。

    其體定一。

    如數論等。

    彼執非理。

    所以者何。

    勿一切法。

    即有性故。

    皆如有性。

    體無差别。

    便違(所執薩埵等)三德。

    (與所生)我等(二十三法)。

    體(相各)異。

    亦違世間(現見)諸法差别。

    又若色等即色等性。

    色等應無青黃等異。

     有法。

    謂所生大等二十三法。

    有性。

    謂能生冥性。

    即薩埵。

    刺阇。

    答摩三德也。

    量雲。

    所執二十三法是有法。

    體應無别宗。

    因雲。

    即有性故。

    喻如有性。

    餘可知。

     (寅)二破法與性異。

     二執有法。

    與有等性。

    其體定異。

    如勝論等。

    彼執非理。

    所以者何。

    勿一切法。

    非有性故。

    如已滅無。

    體不可得。

    便違(所執)實等自體非無。

    亦違世間現見有物。

    又若色等非色等性。

    應如聲等非眼等境。

     有法。

    謂實德業。

    有性。

    謂大有性也。

    量雲。

    彼所執實德業是有法。

    體不可得宗。

    因雲。

    非有性故。

    喻如已滅無。

    又彼所執色是有法。

    應非眼境宗。

    因雲。

    非色性故。

    喻如聲等。

    彼所執聲是有法。

    應非耳境宗。

    因雲。

    非聲性故。

    喻如色等。

     (寅)三破亦一亦異。

     三執有法。

    與有等性。

    亦一亦異。

    如無慚等。

    彼執非理。

    所以者何。

    一異同前一異過故。

    (一之與異)。

    二相相違。

    (其)體(必)應别故。

    (若執)一異體同。

    (決定)俱不成故。

    勿一切法。

    皆同一體。

     一異同前一異過者。

    謂一。

    則過同數論。

    異。

    則過同勝論也。

    設使一異相反而可同體。

    勿一切法。

    皆可同一體故。

     或應一異。

    是假非實。

    而執為實。

    理定不成。

     若達一異。

    是假非實。

    如水火影。

    同現鏡中。

    縱說亦一亦異。

    有何不可。

    而彼妄執為實。

    則定無此理矣。

     (寅)四破非一非異。

     四執有法。

    與有等性。

    非一非異。

    如邪命等。

    彼執非理。

    所以者何。

    非一異執。

    同異一故。

     謂非一便同于異。

    非異便同于一也。

     非一異言。

    為遮為表。

    若唯是表。

    應不雙非。

    若但是遮。

    應無所執。

    亦遮亦表。

    應互相違。

    非表非遮。

    應成戲論。

     謂汝非一非異之言。

    為但是遮遣耶。

    為唯是表顯耶。

    若唯是表。

    則或以非一表異。

    或以非異表一。

    可矣。

    應不雙非。

    若但是遮。

    則應更無所執。

    何得仍執有法與有等性。

    兩皆是實。

    若雲亦遮亦表。

    則應展轉相違。

    若雲非表非遮。

    畢竟了無實義。

    而成戲論。

     又非一異。

    (則)違世(間)共知有一異物。

    亦違自宗色等有法。

    決定實有。

    是故彼言。

    唯(是)矯(強)避過。

    諸有智者。

    勿謬許之。

     佛法每言真俗二谛。

    非即非離。

    法與法性。

    非一非異。

    蓋由但是遮诠。

    元無所執。

    了一切法。

    緣生無性。

    如幻不實。

    故得正顯中道。

    遠離斷常空有等戲論也。

    彼既妄執諸法法性。

    決定實有。

    為避诘難。

    謾雲。

    非有非無。

    既非無執之但遮。

    秖是四謗之所攝。

    豈可以其言語濫同。

    而謬許為正法哉。

    然外道妄執心外實法。

    故四句皆名為謗。

    若能了知心外無法。

    無所執著。

    則四句便為四門。

    謂法與法性一亦可。

    如波即水故。

    謂法與法性異亦可。

    如水非波故。

    謂法與法性亦一亦異亦可。

    真故相無别。

    俗故相有别故。

    謂法與法性非一非異亦可。

    不變恒随緣。

    随緣恒不變故。

    初破外道竟。

     (癸)二破餘乘二。

    初假問總破。

    二随執别破。

    (子)今初。

     餘乘所執。

    離識實有色等諸法。

    如何非有。

    (答)。

    彼所執色。

    不相應行。

    及諸無為。

    理非有故。

     不秉大乘實教。

    惟執方便權說。

    故名餘乘。

    彼計五位七十五法。

    心法唯一。

    心所法有四十六。

    色法十一。

    不相應行十四。

    無為法三。

    妄謂色。

    不相應及無為法。

    離心心所。

    别有實性。

    故今就彼所執破之。

     (子)二随執别破三。

    初破色法。

    二破不相應行。

    三破無為法。

    (醜)初中二。

    初破對無對。

    二破表無表。

    (寅)初又二。

    初标列。

    二别破。

    (卯)今初。

     且所執色。

    總有二種。

    一者有對。

    極微所成。

    二者無對。

    非極微成。

     有對色。

    謂五根五塵。

    無對色。

    謂法處所攝色也。

    大乘則明皆是識之相分。

    餘乘妄執有對是極微成。

    無對非極微成。

    然皆謂是心外實色。

     (卯)二别破二。

    初破有對。

    二破無對。

    (辰)初中二。

    初明有對非實。

    二明唯是識變。

    (巳)初又二。

    初略明。

    二廣顯。

    (午)今初。

     彼有對色。

    定非實有。

    能成極微。

    非實有故。

     (午)二廣顯二。

    初明能成極微不實。

    二結所成有對不實。

    (未)初又二。

    初約質礙有無破。

    二約方分有無破。

    (申)今初。

     謂諸極微。

    若有質礙。

    應如瓶等。

    是假非實。

    若無質礙。

    應如非色。

    如何可集成瓶衣等。

     汝所執極微是有法。

    是假非實宗。

    因雲。

    有質礙故。

    喻如瓶等。

    又極微是有法。

    不可集成有對色宗。

    因雲。

    無質礙故。

    喻如非色。

     (申)二約方分有無破。

     又諸極微。

    若有方分。

    必可分析。

    便非實有。

    若無方分。

    則如非色。

    雲何和合(而能)承光發影。

    (試觀)日輪才舉。

    照柱等時。

    東西兩邊。

    光影各現。

    (東邊)承光。

    (西邊)發影。

    處既不同。

    所執極微。

    定有方分。

    又若(眼)見(身)觸壁等物時。

    唯得此邊。

    不得彼分。

    既和合物即諸極微。

    故此極微必有方分。

    又諸極微。

    随所住處。

    必有上下四方差别。

    (若)不爾(者。

    即如非色。

    無所質礙)。

    便無共和集(成粗色)義。

    或(許極微。

    互)相涉入。

    (既無質礙。

    )應(亦)不成粗(色。

    今既許和集成粗。

    )由此極微定有方分。

    (又彼既)執(所成)有對(果)色。

    即諸極微。

    若(極微)無方分(者。

    則)應(有對色亦)無障隔。

    若(許)爾(者)。

    便非障礙有對。

    是故汝等所執極微。

    必有方分。

    有方分故。

    便可分析。

    定非實有。

     先破有方分雲。

    極微是有法。

    定非實有宗。

    因雲。

    有方分可分析故。

    喻如瓶衣等。

    次破無方分雲。

    極微是有法。

    不能和合承光發影宗。

    因雲。

    無方分故。

    喻如非色。

    次更種種推窮。

    明其必有方分。

    如文可知。

    初明能成極微不實竟。

     (未)二結所成有對不實。

     故有對色。

    實有不成。

     既非實有。

    則唯識所變明矣。

    初明有對非實竟。

     (巳)二明唯識所變三。

    初總征釋。

    二依緣各釋。

    三總結成。

    (午)今初。

     五識豈無所依緣色。

     此總征也。

    所依色。

    謂五根。

    所緣色。

    謂五塵。

     雖非無色。

    而是識變。

    謂識生時。

    内因緣力。

    變似眼等色等相現。

    即以此相。

    為所依緣。

     此總釋也。

    雖非無所依所緣之十種色。

    而即是識之所變現。

    謂五識生時。

    由内第八識。

    執持相分種子因緣熏習之力。

    變似眼等五根色等五塵之相而現。

    由是五識。

    即以此第八識所現根塵之相而為親所依。

    疏所緣。

    非是識外。

    别有極微所成。

     (午)二依緣各釋二。

    初明所依。

    二明所緣。

    (未)今初。

     然眼等根。

    非現量得。

    以能發識。

    比知是有。

    此但功能。

    非外所造。

    外有對色。

    理既不成。

    故應但是内識變現。

    發眼等識。

    名眼等根。

    此為所依。

    生眼等識。

     謂眼等五根。

    非如五塵之現量可得。

    特以能發五識。

    故比量而知是有。

    此五根雖屬色法。

    然但是第八識上功能。

    非識外别有極微所造。

    以彼所執外有對色。

    如上推破。

    理既不成。

    故應但是内識之所變現。

    以其能發眼等五識。

    是故名為眼等五根。

    以此為增上所依。

    而生眼等五識也。

     (未)二明所緣二。

    初總标有無。

    二别明有無。

    (申)今初。

     此眼等識。

    外所緣緣。

    理非有故。

    決定應許。

    自識所變。

    為所緣緣。

     (申)二别明有無二。

    初明外所緣緣非有。

    二顯内所緣非無。

    (酉)初中二。

    初破執。

    二結況。

    (戌)初又四。

    初破計能生為所緣緣。

    二破計和合為所緣緣。

    三破轉計和合時極微為所緣緣。

    四破轉計極微和集位為所緣緣。

    (亥)今初。

     謂能引生似自識者。

    汝執彼是此所緣緣。

    非但能生。

    勿因緣等。

    亦名此識。

    所緣緣故。

     此所破執。

    與觀所緣緣論不同。

    彼論首破極微非所緣緣。

    故雲極微于五識。

    設緣非所緣。

    彼相識無故。

    猶如眼根等。

    今此乃計五根。

    為所緣緣。

    故雲。

    謂能引生似自識者。

    汝執彼是此所緣緣。

    謂眼根引生眼識。

    眼識。

    似眼之能見。

    耳根引生耳識。

    耳識。

    似耳之能聞等。

    執彼五根。

    是此五識所緣也。

    然所緣緣。

    要具能生。

    帶相二義。

    非但能生之一義也。

    若但能生。

    即可名所緣緣。

    則因緣及等無間緣。

    皆有能生一義。

    勿亦可名。

    所緣緣乎。

     (亥)二破計和合為所緣緣。

     (或計)眼等五識了色等時。

    但緣和合。

    似彼相故。

    (彼亦非理)。

    非和合相。

    異諸極微。

    有實自體。

    (以)分析彼(和合物)時。

    似彼(和合物)相(之)識。

    定不生故。

    彼和合相。

    既非實有。

    故不可說。

    是五識緣。

    勿第二月等。

    能生五識故。

     此與觀所緣緣論所破是同。

    能破稍異。

    彼論縱許所緣。

    奪其為緣。

    故雲。

    和合于五識。

    設所緣非緣。

    彼體實無故。

    猶如第二月。

    此無縱辭。

    但立量雲。

    和合是有法。

    非五識緣宗。

    因雲。

    非實有故。

    喻如第二月。

     (亥)三破轉計和合時極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