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識論觀心法要卷第一(附緣起幷凡例)
關燈
小
中
大
。
必使我執。
蕩然不萌。
方于佛法有造修分。
其或不然。
縱令持戒。
坐禅。
廣學。
博問。
我見未伏。
隻成附佛法之外道而已。
可不畏哉。
(庚)二破法執二。
初總問征起。
二正破諸執。
(辛)今初。
如何識外實有諸法。
不可得耶。
外道餘乘所執外法。
理非有故。
(辛)二正破諸執三。
初叙破外小所執。
二立量以顯唯識。
三結判俱生分别。
(壬)初中二。
初破外道。
二破餘乘。
(癸)初又三。
初假問征起。
二别破十三家。
三總破四句。
(子)今初。
外道所執。
雲何非有。
(子)二别破十三家五。
初破數論。
二破勝論。
三破自在天等八論。
四破二種聲論。
五破順世師論。
(醜)初又二。
初叙執。
二破斥。
(寅)今初。
且數論者。
執(神)我(之性)是思。
受用薩埵。
刺阇。
答摩所成大等二十三法。
然(此)大等(二十三)法。
(以薩埵等)三事合成。
是實非假。
現量所得。
薩埵。
此翻有情。
亦翻勇。
亦翻貪。
刺阇。
此翻塵坌。
亦翻微。
亦翻嗔。
答摩此翻闇。
亦翻黑。
亦翻癡。
彼計冥初自性。
即薩埵。
刺阇。
答摩三事。
能成一切諸法。
自性初生大。
亦名覺慧。
覺生我慢。
慢生五微。
亦名五唯。
一聲。
二觸。
三色。
四香。
五味也。
五唯生五大。
一空。
二風。
三火。
四水。
五地也。
五大生十一根。
一耳。
二身。
三眼。
四鼻。
五舌。
(名五知根)。
六語具。
七手。
八足。
九小便道。
十大便道。
(名五作業根)。
十一肉團心。
(名平等根)。
此二十三法。
皆第二十五神我之所受用。
(寅)二破斥二。
初正破。
二結非。
(卯)初中七。
初破所成不實。
二以能所互破。
三以體用互破。
四破三合成一。
五約合不合破。
六破各有三相。
七破所成無别。
(辰)今初。
彼執非理。
所以者何。
大等諸法。
多事成故。
如軍林等。
應假非實。
如何可說現量得耶。
量雲。
彼執所生大等二十三法。
是有法。
應假非實宗。
因雲。
薩埵等多事成故。
喻如軍林。
(辰)二以能所互破。
又大等(二十三)法。
若是實有。
應如本(薩埵等三)事。
非(待)三(事)合成。
(又)薩埵等三。
即大等故。
應如大等。
亦(待)三(事)合成。
轉變非常。
為例亦爾。
由彼妄計能成三事。
即所成大等二十三法。
故以能所互相破奪之也。
言轉變非常。
為例亦爾者。
三事是能成。
故彼許能轉變。
大等是所成。
故彼許為非常。
然彼謂能成。
即是所成。
則本事既能轉變。
大等亦應能轉變矣。
大等既屬非常。
本事亦應非常矣。
(辰)三以體用互破。
又三本事。
各多功能。
體亦應多。
能體一故。
三體既遍。
一處變時。
餘亦應爾。
體無别故。
三本事各多功能者。
謂能造二十三法故也。
故以體從能。
則體亦應多。
以功能與體性。
是一而不相離故。
若謂三事之體。
徧于二十三法。
故非多者。
則三體既遍。
三能亦遍。
一處變為二十三法之時。
餘處亦複應爾。
各頓變起二十三法。
以體既遍。
則彼處此處。
更無别故。
(辰)四破三合成一。
許此三事。
體相各别。
如何和合共成(大等)一相。
不應(未合是三)。
合時變為一相。
(以合時之體)。
與未合時。
體無别故。
若謂三事體異相同。
便違己宗體相是一。
(三事之)體應如(大等之)相。
(則亦)冥然是一。
(大等之)相應如(三事之)體。
(則亦)顯然有三。
(此則應雲一合成一。
或雲三合成三)。
故不言三(事和)合(共)成(大等)一(相)。
又(本事之)三是别。
大等(俱三所成)是總。
(汝執)總别(皆是實法。
是)一(類)故。
應非一三。
先正破。
次若謂下。
破轉計。
言違已宗者。
彼計薩埵相即薩埵體。
乃至答摩相即答摩體故。
又三是别下。
更約總别破。
言應非一三者。
總應如别。
是三非一。
别應如總。
是一非三也。
(辰)五約合不合破。
此三變時。
若不和合成(色等)一相者。
(則)應如未變(時一般)。
如何現見是一色等。
若三(事)和合成一相者。
應失本(未變時三事)别相。
(相失則)體亦應随失。
先破不合。
次若三下。
破合也。
不可說三。
各有二相。
一總。
二别。
總即别故。
總亦應三。
如何見一。
此破轉計也。
恐轉計曰。
薩埵等三。
各有二相。
一總。
二别。
因别相故。
未合是三。
因總相故。
合時見一。
今破之曰。
不可說三。
各有總别二相。
假令三法各有二相。
而薩埵上之總相。
非刺阇。
答摩上之總相。
乃至答摩上之總相。
非薩埵刺阇上之總相。
是則總即别故。
總亦應三。
如何現見是一色等耶。
(辰)六破各有三相。
若謂三(事之)體。
各有(薩埵等)三相。
(但以)和(合)雜(沓而)難(了)知。
故(唯)見(是)一者。
既有三相。
甯見為一。
(又三事既平等各有三相)。
複如何知三事有異。
(又)若彼一一(事)皆具三相。
應一一事(即)能成(于)色等。
何所阙少。
(而更)待三和合。
(方成色等法耶。
又三事皆具三相。
則三事之)體亦應各(各有)三。
以(彼計)體即相故。
(辰)七破所成無别。
又大等(二十三)法。
(既)皆(以)三(事)合成。
(則)展轉相望。
應無差别。
是則(所計三事之)因。
(二十三法之)果。
(及)唯量。
諸大。
諸根差别。
(一)皆不得成。
若爾。
(則)一根應得一切境。
或應一境(而為)一切根所得。
世間現見情與非情。
淨穢等物。
現比量等。
皆應無異。
便為大失。
唯量。
即五唯。
諸大。
即五大。
諸根。
即十一根也。
一根應得一切境者。
以根根皆三事所成。
無差别故。
或應一境。
一切根所得者。
以境境亦三事所成。
無差别故。
初正破竟。
問。
後文如來五根。
一一皆于五塵境轉。
不幾為數論解難耶。
答。
如來由達諸法無性。
永斷俱生法執種子。
故一一法。
皆稱真性。
任運圓融。
彼方妄計心外實法。
情執熾然。
觸途成礙。
豈能借口于諸根互用哉。
(卯)二結非。
故彼(數論)所執實法不成。
但是妄情計度為有。
(醜)二破勝論二。
初叙執。
二破斥。
(寅)今初。
勝論所執實等句義。
多(分是)實。
(及)有(自)性。
(是)現量所得(之境)。
彼執六句勝義。
一實。
二德。
三業。
四大有。
五同異。
六和合也。
一實句者。
執有九種。
一地。
二水。
三火。
四風。
五空。
六時。
七方。
八我。
九意。
二德句者。
執有二十四種。
一色。
二香。
三味。
四觸。
五數。
六量。
七别性。
八合。
九離。
十彼性。
十一此性。
十二覺。
十三樂。
十四苦。
十五欲。
十六嗔。
十七勤勇。
十八重性。
(即堅)。
十九液性。
(即暖)。
二十潤。
(即濕)。
二十一行。
(去聲即動)。
二十二法。
二十三非法。
二十四聲。
三業句者。
執有五種。
一取。
二舍。
三屈。
四伸。
五行。
(平聲)。
四大有句者。
彼執離實德業之外。
别有一法為體。
由此大有。
乃有實德業故。
五同異句者。
如地望地。
有其同義。
望于水等。
即有異義。
地之同異。
是地非水。
水等同異。
其義亦然。
彼亦執為離實德業。
有别自體。
六和合句者。
謂法和集。
由和合句。
如鳥飛空。
忽至樹枝。
住而不去。
由和合句故。
令有住等。
(寅)二破斥二。
初正破。
二結非。
(卯)初中二。
初明諸句體非實有。
二明諸句非現量得。
(辰)初中八。
初破諸句中常無常。
二以實德二句對破。
三破實句有礙常。
四破諸句無礙法。
五約實有二句互破諸句。
六破大有性。
七破同異性。
八破和合句。
(巳)今初。
彼執非理。
所以者何。
諸句義中。
且常住者。
若能生果。
應是無常。
有作用故。
如所生果。
若不生果。
應非離識。
實有自性。
如兔角等。
諸無常者。
若有質礙。
便有方分。
應可分析。
如軍林等。
非實有性。
若無質礙。
如心心所。
應非離此。
有實自性。
此先總立四量。
破彼所執。
諸句義中。
常無常法。
一一非實有也。
彼執六句義中。
或有是常。
或是無常。
然皆妄計實有。
今故不必細辨。
但以四量而總破之。
先立二量。
破彼所計常住實法。
由彼所計常住實法。
有能生果者。
有不生果者。
初破能生果者量雲。
汝所執能生果之常住實法是有法。
應是無常宗。
因雲。
有作用故。
喻如所生果。
二破不生果者量雲。
汝所執不生果之常住實法是有法。
應非離識實有自性宗。
因雲。
無作用故。
喻如兔角。
次立二量。
破彼所計無常實法。
由彼所計無常實法。
有有質礙者。
有無質礙者。
初破有質礙者量雲。
汝所執有質礙無常之心外實法是有法。
非實有性宗。
因雲。
有方分故。
可分析故。
喻如軍林。
二破無質礙者量雲。
汝所執無質礙無常之心外實法是有法。
應非離識有實自性宗。
因雲。
無質礙故。
喻如心心所。
(巳)二以實德二句對破。
又彼所執地水火風。
(有法)。
應非有礙實句義攝。
(宗)。
身根所觸故。
(因)。
如堅濕暖動。
(喻)。
即彼所執堅濕暖等。
(有法)。
應非無礙德句義攝。
(宗)。
身根所觸故。
(因)。
如地水火風。
(喻)。
地水火三。
對青色等。
俱眼所見。
準此應責。
故知無實地水火風。
與堅濕等。
各别有性。
亦非眼見實地水火風。
彼計地水火風。
是實句攝。
以有質礙故。
堅濕暖動。
是德句攝。
以無質礙故。
命先以德句無質礙為同喻。
破彼所執實句有質礙之非。
次以實句有質礙為同喻。
破彼所執德句無質礙之非。
以其同一身根所觸之因。
無别因故。
既無别因。
如何妄計實有質礙。
德無質礙。
定各實有耶。
地水火三等者。
量雲。
又彼所執地水火。
(有法)。
應非有礙實句義攝。
(宗)。
眼根所見故。
(因)。
如青等色。
(喻)。
即彼所執青赤等色。
(有法)。
應非無礙德句義攝。
(宗)。
眼根所見故。
(因)。
如地水火。
(喻)。
故知下。
結顯無性。
謂彼所執實德句義。
既皆不成。
則知地水火風與堅濕暖動。
皆無實法。
而人妄謂眼見地水火風。
亦豈實有識外之地水火風哉。
蓋地水火風。
秖是第八識所變相分。
與堅濕暖動。
其性無二。
皆非心外實法。
而眼見時。
又托彼第八識之相分以為本質。
自于眼識變起相分以為所緣。
幷不實見本質境也。
眼若果見實火。
何以不熱。
果見實水。
何以不濕乎。
(巳)三破實句中有礙常。
又彼所執實句義中。
有礙常者。
(有法)。
皆有礙故。
(因)。
如粗地等。
(喻)。
應是無常。
(宗)。
(巳)四破諸句中無礙法。
諸句義中色根所取無質礙法。
(有法)。
應皆有礙。
(宗)。
許色根取故。
(因)。
如地水火風。
(喻)。
(巳)五約實有二句互破諸句。
又彼所執非實(句攝之)德等(五句。
是有法)。
應非離識有别自性。
(宗)。
非實攝故。
(因)。
如石女兒。
(喻)。
非(大)有(句攝之)實等。
(五句。
是有法)。
應非離識有别自性。
(宗)。
非有攝故。
(因)。
如空華等。
(喻)。
(巳)六破大有性。
彼所執(大)有(性。
是有法)。
應離實等無别自性。
(宗。
彼)許(大有性)非無故。
(因)。
如實德等。
(喻)。
若(大有性)離(于)實等。
(有法)。
應非(是大)有性。
(宗。
彼)許異實等故。
(因)。
如畢竟無等。
(喻)。
如有非無。
無别有性。
如何實等有别有性。
若離有法。
有别有性。
應離無法。
有别無性。
彼既不然。
此雲何爾。
故彼有性。
唯妄計度。
先立二量。
以破大有。
若許為有。
則不應離實德業。
若許其離實德業。
則應是無。
此易可知。
如有非無下。
更以理征破也。
彼謂因此大有。
乃能有實德業。
大有是能有。
實德業是所有。
能不是所。
故必各别。
今難之曰。
若實德業。
必須有别大有句以有之。
則此大有句。
更當有一有性以有之矣。
如大有非無。
而無别有性以有之。
如何實德業非無。
乃須别有此大有性以有之耶。
又若離實等有法。
可許别有一個大有性。
則應離非實等無法。
亦可許别有一個無性矣。
彼無法之外。
既無别無性。
則此有法之外。
雲何乃有别有性耶。
故彼所執離實德業之大有性。
唯妄計度而已。
(巳)七破同異性。
又彼所執實德業(之同異)性。
異實德業(之體。
而别有者)。
理定不然。
此先總斥。
下立量破。
勿此(同異性)。
亦(幷)非實德業(上之同異)性。
(既)異(于)實等(之體别有同異性)故。
(喻)如德業(之體。
非實體)等。
彼計實句非德句。
德句非業句。
同異句非實德業句。
而仍就實德業上。
展轉論同異性。
故今破雲。
彼所執同異性是有法。
應非實德業之同異性宗。
因雲。
異實德業故。
喻如德業句非實句。
又應實等(法。
即)非實等攝。
(以)異實等(同異)性故。
(喻)如德業實等(各無同異也)。
前一量。
破同異性與實德業不相幹。
此一量。
破實德業與同異性不相幹也。
量雲。
實德業是有法。
即非實德業攝宗。
因雲。
異于實德業同異性故。
喻如德業實等。
蓋同異性。
不過依于諸法假立。
彼既妄執别有自體。
不即諸法。
則諸法亦不即同異矣。
若同異不即諸法。
則将以何為同。
以何為異。
若諸法不即同異。
則實望實。
不得名同。
實望德業。
不得名異。
既無同異。
則不應或名為實。
或名為德。
或名為業矣。
地等諸(同異)性。
對地等體。
更相征诘。
準此應知。
同異性是有法。
非地等上之同異性宗。
異地等别有同異性故因。
喻如水火風等。
又應地等是有法即非地等宗。
因雲。
異地等同異性故。
喻如水火風地等。
蓋同異性。
既離地水火風。
則地水火風。
亦必離同異性。
同異若離于地。
則如水火及風。
地若離于同異。
則望地不得名同。
望水火風不得名異。
展轉皆無同異。
又豈可喚作地水火風哉。
如實性等。
無别實等性。
實等亦應無别實性等。
若離實等有實等性。
應離非實等有非實等性。
彼既不爾。
此雲何然。
故同異性。
唯假施設。
此亦更以理征破也。
彼計由同異性。
令實德業成同成異。
能同異者。
非所同異。
故是别有。
若然。
則應更有一同異性。
令此同異得成同異。
便有無窮之過。
今既如實德業之同異性等。
無别實德業之同異性。
而使其成同異性。
則實德業之外。
亦應無别實德業之同異性等。
而使實德業成同異矣。
又若許離實德業。
别有實德業之同異性。
應離非實德業。
亦别有非實德業之非同異性。
彼非實德業之外。
既别無非同異性。
則此實德業外。
雲何别有同異性耶。
故同異性。
唯假施設。
不可妄執為實有也。
(巳)八破和合句。
又彼所執和合句義。
(有法)。
定非實有。
(宗)。
非有實等諸法攝故。
(因)。
如畢竟無。
(喻)。
彼許實等現量所得。
(今)以理推征。
尚非實有。
況彼自許和合句義。
非現量得。
而(豈)可實有(耶)。
設(彼更)執和合是現量境。
由前理故。
亦非實有。
初明諸句體非實有竟。
(辰)二顯諸句非現量得。
然彼(所執)實等(諸句。
是有法)。
非緣離識實有自體現量所得。
(宗。
彼自)許(是)所知故。
(因。
即是意識非量所緣)。
如龜毛等。
(喻)。
此先明諸句非現量境也。
又(彼)緣(此)實(句之)智。
(是有法)。
非(是果能)緣(于)離識實句自體現量(之)智(所)攝。
(宗。
但與)假(法和)合(而)生(起)故。
(因。
)如(緣)德(句)智等。
(喻)。
廣說乃至(彼)緣和合(句之)智。
(是有法)。
非緣離識和合自體現量(之)智(所)攝。
(宗)。
假合生故。
(因)。
如實智等。
(喻)。
此更明能緣非現量智也。
蓋所緣六句之境。
既無實體。
則能緣六句之智。
同為非量矣。
初正破竟。
(卯)二結非 故勝論者實等句義。
亦是随情妄所施設。
亦者。
承上數論而言。
明其同皆妄執。
無優劣也。
(醜)三破自在天等八論二。
初破大自在。
二例破餘七。
必使我執。
蕩然不萌。
方于佛法有造修分。
其或不然。
縱令持戒。
坐禅。
廣學。
博問。
我見未伏。
隻成附佛法之外道而已。
可不畏哉。
(庚)二破法執二。
初總問征起。
二正破諸執。
(辛)今初。
如何識外實有諸法。
不可得耶。
外道餘乘所執外法。
理非有故。
(辛)二正破諸執三。
初叙破外小所執。
二立量以顯唯識。
三結判俱生分别。
(壬)初中二。
初破外道。
二破餘乘。
(癸)初又三。
初假問征起。
二别破十三家。
三總破四句。
(子)今初。
外道所執。
雲何非有。
(子)二别破十三家五。
初破數論。
二破勝論。
三破自在天等八論。
四破二種聲論。
五破順世師論。
(醜)初又二。
初叙執。
二破斥。
(寅)今初。
且數論者。
執(神)我(之性)是思。
受用薩埵。
刺阇。
答摩所成大等二十三法。
然(此)大等(二十三)法。
(以薩埵等)三事合成。
是實非假。
現量所得。
薩埵。
此翻有情。
亦翻勇。
亦翻貪。
刺阇。
此翻塵坌。
亦翻微。
亦翻嗔。
答摩此翻闇。
亦翻黑。
亦翻癡。
彼計冥初自性。
即薩埵。
刺阇。
答摩三事。
能成一切諸法。
自性初生大。
亦名覺慧。
覺生我慢。
慢生五微。
亦名五唯。
一聲。
二觸。
三色。
四香。
五味也。
五唯生五大。
一空。
二風。
三火。
四水。
五地也。
五大生十一根。
一耳。
二身。
三眼。
四鼻。
五舌。
(名五知根)。
六語具。
七手。
八足。
九小便道。
十大便道。
(名五作業根)。
十一肉團心。
(名平等根)。
此二十三法。
皆第二十五神我之所受用。
(寅)二破斥二。
初正破。
二結非。
(卯)初中七。
初破所成不實。
二以能所互破。
三以體用互破。
四破三合成一。
五約合不合破。
六破各有三相。
七破所成無别。
(辰)今初。
彼執非理。
所以者何。
大等諸法。
多事成故。
如軍林等。
應假非實。
如何可說現量得耶。
量雲。
彼執所生大等二十三法。
是有法。
應假非實宗。
因雲。
薩埵等多事成故。
喻如軍林。
(辰)二以能所互破。
又大等(二十三)法。
若是實有。
應如本(薩埵等三)事。
非(待)三(事)合成。
(又)薩埵等三。
即大等故。
應如大等。
亦(待)三(事)合成。
轉變非常。
為例亦爾。
由彼妄計能成三事。
即所成大等二十三法。
故以能所互相破奪之也。
言轉變非常。
為例亦爾者。
三事是能成。
故彼許能轉變。
大等是所成。
故彼許為非常。
然彼謂能成。
即是所成。
則本事既能轉變。
大等亦應能轉變矣。
大等既屬非常。
本事亦應非常矣。
(辰)三以體用互破。
又三本事。
各多功能。
體亦應多。
能體一故。
三體既遍。
一處變時。
餘亦應爾。
體無别故。
三本事各多功能者。
謂能造二十三法故也。
故以體從能。
則體亦應多。
以功能與體性。
是一而不相離故。
若謂三事之體。
徧于二十三法。
故非多者。
則三體既遍。
三能亦遍。
一處變為二十三法之時。
餘處亦複應爾。
各頓變起二十三法。
以體既遍。
則彼處此處。
更無别故。
(辰)四破三合成一。
許此三事。
體相各别。
如何和合共成(大等)一相。
不應(未合是三)。
合時變為一相。
(以合時之體)。
與未合時。
體無别故。
若謂三事體異相同。
便違己宗體相是一。
(三事之)體應如(大等之)相。
(則亦)冥然是一。
(大等之)相應如(三事之)體。
(則亦)顯然有三。
(此則應雲一合成一。
或雲三合成三)。
故不言三(事和)合(共)成(大等)一(相)。
又(本事之)三是别。
大等(俱三所成)是總。
(汝執)總别(皆是實法。
是)一(類)故。
應非一三。
先正破。
次若謂下。
破轉計。
言違已宗者。
彼計薩埵相即薩埵體。
乃至答摩相即答摩體故。
又三是别下。
更約總别破。
言應非一三者。
總應如别。
是三非一。
别應如總。
是一非三也。
(辰)五約合不合破。
此三變時。
若不和合成(色等)一相者。
(則)應如未變(時一般)。
如何現見是一色等。
若三(事)和合成一相者。
應失本(未變時三事)别相。
(相失則)體亦應随失。
先破不合。
次若三下。
破合也。
不可說三。
各有二相。
一總。
二别。
總即别故。
總亦應三。
如何見一。
此破轉計也。
恐轉計曰。
薩埵等三。
各有二相。
一總。
二别。
因别相故。
未合是三。
因總相故。
合時見一。
今破之曰。
不可說三。
各有總别二相。
假令三法各有二相。
而薩埵上之總相。
非刺阇。
答摩上之總相。
乃至答摩上之總相。
非薩埵刺阇上之總相。
是則總即别故。
總亦應三。
如何現見是一色等耶。
(辰)六破各有三相。
若謂三(事之)體。
各有(薩埵等)三相。
(但以)和(合)雜(沓而)難(了)知。
故(唯)見(是)一者。
既有三相。
甯見為一。
(又三事既平等各有三相)。
複如何知三事有異。
(又)若彼一一(事)皆具三相。
應一一事(即)能成(于)色等。
何所阙少。
(而更)待三和合。
(方成色等法耶。
又三事皆具三相。
則三事之)體亦應各(各有)三。
以(彼計)體即相故。
(辰)七破所成無别。
又大等(二十三)法。
(既)皆(以)三(事)合成。
(則)展轉相望。
應無差别。
是則(所計三事之)因。
(二十三法之)果。
(及)唯量。
諸大。
諸根差别。
(一)皆不得成。
若爾。
(則)一根應得一切境。
或應一境(而為)一切根所得。
世間現見情與非情。
淨穢等物。
現比量等。
皆應無異。
便為大失。
唯量。
即五唯。
諸大。
即五大。
諸根。
即十一根也。
一根應得一切境者。
以根根皆三事所成。
無差别故。
或應一境。
一切根所得者。
以境境亦三事所成。
無差别故。
初正破竟。
問。
後文如來五根。
一一皆于五塵境轉。
不幾為數論解難耶。
答。
如來由達諸法無性。
永斷俱生法執種子。
故一一法。
皆稱真性。
任運圓融。
彼方妄計心外實法。
情執熾然。
觸途成礙。
豈能借口于諸根互用哉。
(卯)二結非。
故彼(數論)所執實法不成。
但是妄情計度為有。
(醜)二破勝論二。
初叙執。
二破斥。
(寅)今初。
勝論所執實等句義。
多(分是)實。
(及)有(自)性。
(是)現量所得(之境)。
彼執六句勝義。
一實。
二德。
三業。
四大有。
五同異。
六和合也。
一實句者。
執有九種。
一地。
二水。
三火。
四風。
五空。
六時。
七方。
八我。
九意。
二德句者。
執有二十四種。
一色。
二香。
三味。
四觸。
五數。
六量。
七别性。
八合。
九離。
十彼性。
十一此性。
十二覺。
十三樂。
十四苦。
十五欲。
十六嗔。
十七勤勇。
十八重性。
(即堅)。
十九液性。
(即暖)。
二十潤。
(即濕)。
二十一行。
(去聲即動)。
二十二法。
二十三非法。
二十四聲。
三業句者。
執有五種。
一取。
二舍。
三屈。
四伸。
五行。
(平聲)。
四大有句者。
彼執離實德業之外。
别有一法為體。
由此大有。
乃有實德業故。
五同異句者。
如地望地。
有其同義。
望于水等。
即有異義。
地之同異。
是地非水。
水等同異。
其義亦然。
彼亦執為離實德業。
有别自體。
六和合句者。
謂法和集。
由和合句。
如鳥飛空。
忽至樹枝。
住而不去。
由和合句故。
令有住等。
(寅)二破斥二。
初正破。
二結非。
(卯)初中二。
初明諸句體非實有。
二明諸句非現量得。
(辰)初中八。
初破諸句中常無常。
二以實德二句對破。
三破實句有礙常。
四破諸句無礙法。
五約實有二句互破諸句。
六破大有性。
七破同異性。
八破和合句。
(巳)今初。
彼執非理。
所以者何。
諸句義中。
且常住者。
若能生果。
應是無常。
有作用故。
如所生果。
若不生果。
應非離識。
實有自性。
如兔角等。
諸無常者。
若有質礙。
便有方分。
應可分析。
如軍林等。
非實有性。
若無質礙。
如心心所。
應非離此。
有實自性。
此先總立四量。
破彼所執。
諸句義中。
常無常法。
一一非實有也。
彼執六句義中。
或有是常。
或是無常。
然皆妄計實有。
今故不必細辨。
但以四量而總破之。
先立二量。
破彼所計常住實法。
由彼所計常住實法。
有能生果者。
有不生果者。
初破能生果者量雲。
汝所執能生果之常住實法是有法。
應是無常宗。
因雲。
有作用故。
喻如所生果。
二破不生果者量雲。
汝所執不生果之常住實法是有法。
應非離識實有自性宗。
因雲。
無作用故。
喻如兔角。
次立二量。
破彼所計無常實法。
由彼所計無常實法。
有有質礙者。
有無質礙者。
初破有質礙者量雲。
汝所執有質礙無常之心外實法是有法。
非實有性宗。
因雲。
有方分故。
可分析故。
喻如軍林。
二破無質礙者量雲。
汝所執無質礙無常之心外實法是有法。
應非離識有實自性宗。
因雲。
無質礙故。
喻如心心所。
(巳)二以實德二句對破。
又彼所執地水火風。
(有法)。
應非有礙實句義攝。
(宗)。
身根所觸故。
(因)。
如堅濕暖動。
(喻)。
即彼所執堅濕暖等。
(有法)。
應非無礙德句義攝。
(宗)。
身根所觸故。
(因)。
如地水火風。
(喻)。
地水火三。
對青色等。
俱眼所見。
準此應責。
故知無實地水火風。
與堅濕等。
各别有性。
亦非眼見實地水火風。
彼計地水火風。
是實句攝。
以有質礙故。
堅濕暖動。
是德句攝。
以無質礙故。
命先以德句無質礙為同喻。
破彼所執實句有質礙之非。
次以實句有質礙為同喻。
破彼所執德句無質礙之非。
以其同一身根所觸之因。
無别因故。
既無别因。
如何妄計實有質礙。
德無質礙。
定各實有耶。
地水火三等者。
量雲。
又彼所執地水火。
(有法)。
應非有礙實句義攝。
(宗)。
眼根所見故。
(因)。
如青等色。
(喻)。
即彼所執青赤等色。
(有法)。
應非無礙德句義攝。
(宗)。
眼根所見故。
(因)。
如地水火。
(喻)。
故知下。
結顯無性。
謂彼所執實德句義。
既皆不成。
則知地水火風與堅濕暖動。
皆無實法。
而人妄謂眼見地水火風。
亦豈實有識外之地水火風哉。
蓋地水火風。
秖是第八識所變相分。
與堅濕暖動。
其性無二。
皆非心外實法。
而眼見時。
又托彼第八識之相分以為本質。
自于眼識變起相分以為所緣。
幷不實見本質境也。
眼若果見實火。
何以不熱。
果見實水。
何以不濕乎。
(巳)三破實句中有礙常。
又彼所執實句義中。
有礙常者。
(有法)。
皆有礙故。
(因)。
如粗地等。
(喻)。
應是無常。
(宗)。
(巳)四破諸句中無礙法。
諸句義中色根所取無質礙法。
(有法)。
應皆有礙。
(宗)。
許色根取故。
(因)。
如地水火風。
(喻)。
(巳)五約實有二句互破諸句。
又彼所執非實(句攝之)德等(五句。
是有法)。
應非離識有别自性。
(宗)。
非實攝故。
(因)。
如石女兒。
(喻)。
非(大)有(句攝之)實等。
(五句。
是有法)。
應非離識有别自性。
(宗)。
非有攝故。
(因)。
如空華等。
(喻)。
(巳)六破大有性。
彼所執(大)有(性。
是有法)。
應離實等無别自性。
(宗。
彼)許(大有性)非無故。
(因)。
如實德等。
(喻)。
若(大有性)離(于)實等。
(有法)。
應非(是大)有性。
(宗。
彼)許異實等故。
(因)。
如畢竟無等。
(喻)。
如有非無。
無别有性。
如何實等有别有性。
若離有法。
有别有性。
應離無法。
有别無性。
彼既不然。
此雲何爾。
故彼有性。
唯妄計度。
先立二量。
以破大有。
若許為有。
則不應離實德業。
若許其離實德業。
則應是無。
此易可知。
如有非無下。
更以理征破也。
彼謂因此大有。
乃能有實德業。
大有是能有。
實德業是所有。
能不是所。
故必各别。
今難之曰。
若實德業。
必須有别大有句以有之。
則此大有句。
更當有一有性以有之矣。
如大有非無。
而無别有性以有之。
如何實德業非無。
乃須别有此大有性以有之耶。
又若離實等有法。
可許别有一個大有性。
則應離非實等無法。
亦可許别有一個無性矣。
彼無法之外。
既無别無性。
則此有法之外。
雲何乃有别有性耶。
故彼所執離實德業之大有性。
唯妄計度而已。
(巳)七破同異性。
又彼所執實德業(之同異)性。
異實德業(之體。
而别有者)。
理定不然。
此先總斥。
下立量破。
勿此(同異性)。
亦(幷)非實德業(上之同異)性。
(既)異(于)實等(之體别有同異性)故。
(喻)如德業(之體。
非實體)等。
彼計實句非德句。
德句非業句。
同異句非實德業句。
而仍就實德業上。
展轉論同異性。
故今破雲。
彼所執同異性是有法。
應非實德業之同異性宗。
因雲。
異實德業故。
喻如德業句非實句。
又應實等(法。
即)非實等攝。
(以)異實等(同異)性故。
(喻)如德業實等(各無同異也)。
前一量。
破同異性與實德業不相幹。
此一量。
破實德業與同異性不相幹也。
量雲。
實德業是有法。
即非實德業攝宗。
因雲。
異于實德業同異性故。
喻如德業實等。
蓋同異性。
不過依于諸法假立。
彼既妄執别有自體。
不即諸法。
則諸法亦不即同異矣。
若同異不即諸法。
則将以何為同。
以何為異。
若諸法不即同異。
則實望實。
不得名同。
實望德業。
不得名異。
既無同異。
則不應或名為實。
或名為德。
或名為業矣。
地等諸(同異)性。
對地等體。
更相征诘。
準此應知。
同異性是有法。
非地等上之同異性宗。
異地等别有同異性故因。
喻如水火風等。
又應地等是有法即非地等宗。
因雲。
異地等同異性故。
喻如水火風地等。
蓋同異性。
既離地水火風。
則地水火風。
亦必離同異性。
同異若離于地。
則如水火及風。
地若離于同異。
則望地不得名同。
望水火風不得名異。
展轉皆無同異。
又豈可喚作地水火風哉。
如實性等。
無别實等性。
實等亦應無别實性等。
若離實等有實等性。
應離非實等有非實等性。
彼既不爾。
此雲何然。
故同異性。
唯假施設。
此亦更以理征破也。
彼計由同異性。
令實德業成同成異。
能同異者。
非所同異。
故是别有。
若然。
則應更有一同異性。
令此同異得成同異。
便有無窮之過。
今既如實德業之同異性等。
無别實德業之同異性。
而使其成同異性。
則實德業之外。
亦應無别實德業之同異性等。
而使實德業成同異矣。
又若許離實德業。
别有實德業之同異性。
應離非實德業。
亦别有非實德業之非同異性。
彼非實德業之外。
既别無非同異性。
則此實德業外。
雲何别有同異性耶。
故同異性。
唯假施設。
不可妄執為實有也。
(巳)八破和合句。
又彼所執和合句義。
(有法)。
定非實有。
(宗)。
非有實等諸法攝故。
(因)。
如畢竟無。
(喻)。
彼許實等現量所得。
(今)以理推征。
尚非實有。
況彼自許和合句義。
非現量得。
而(豈)可實有(耶)。
設(彼更)執和合是現量境。
由前理故。
亦非實有。
初明諸句體非實有竟。
(辰)二顯諸句非現量得。
然彼(所執)實等(諸句。
是有法)。
非緣離識實有自體現量所得。
(宗。
彼自)許(是)所知故。
(因。
即是意識非量所緣)。
如龜毛等。
(喻)。
此先明諸句非現量境也。
又(彼)緣(此)實(句之)智。
(是有法)。
非(是果能)緣(于)離識實句自體現量(之)智(所)攝。
(宗。
但與)假(法和)合(而)生(起)故。
(因。
)如(緣)德(句)智等。
(喻)。
廣說乃至(彼)緣和合(句之)智。
(是有法)。
非緣離識和合自體現量(之)智(所)攝。
(宗)。
假合生故。
(因)。
如實智等。
(喻)。
此更明能緣非現量智也。
蓋所緣六句之境。
既無實體。
則能緣六句之智。
同為非量矣。
初正破竟。
(卯)二結非 故勝論者實等句義。
亦是随情妄所施設。
亦者。
承上數論而言。
明其同皆妄執。
無優劣也。
(醜)三破自在天等八論二。
初破大自在。
二例破餘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