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識論觀心法要卷第一(附緣起幷凡例)
關燈
小
中
大
患(及睡)夢者。
(由于)患夢力故。
心似種種外境相現。
(雖無外境而患夢人)緣此(種種似相)。
執為實有外境。
前文聖教假說所依。
通于八識及諸心所。
此中世間假說所依。
局在第六意識。
前是依他起性。
由依他故。
得起徧計。
此是徧計執性。
由徧計故。
亦熏依他也。
故宗鏡雲。
護法正義。
一切心心所。
四分皆依他起。
于中妄執為決定實者。
方名徧計執性。
乃至于圓成性。
及五塵性境。
若堅執為實者。
亦名徧計所執。
然本來無體。
龜毛兔角等。
不對執心。
即非徧計性。
今亦多有妄認龜毛等為徧計性者。
非也。
初正釋竟。
(己)二結判又二。
初判假實。
二判有無。
(庚)今初。
愚夫所計實我實法。
都無所有。
但随妄情而施設故。
說之為假。
内識所變似我似法。
雖有而非實我法性。
然似彼(我法而)現。
故說為假。
初即無體随情假。
次即有體強設假也。
(庚)二判有無。
外境随情而施設故。
非有如識。
内識必依因緣生故。
非無如境。
由此便遮增減二執。
非有如識。
謂非如識之有。
非無如境。
謂非如境之無也。
執境為有。
是增益謗。
執識亦無。
是減損謗。
今成立唯識。
遣虛存實。
故能遮止二執。
境依内識而假立故。
唯世俗有。
識是假境所依事故。
亦勝義有。
識外我法。
固如龜毛兔角。
決定非有。
識内相分之境。
亦如水月鏡花。
但約世俗假名為有。
非實有也。
若夫識體。
則是假境所依事體。
義通真俗。
故約勝義。
亦得名有也。
勝義。
即四真谛中第一體用顯現谛。
此更約二谛以判有無。
即舍濫留純義。
初略釋前三句竟。
(戊)二廣釋三。
初征答總标。
二征答别釋。
三總結無實。
(己)今初。
雲何應知實無外境。
唯有内識似外境生。
(答)。
實我實法。
不可得故。
(己)二征答别釋二。
初破我執。
二破法執。
(庚)初中三。
初假問征起。
二正破我相。
三問答釋妨。
(辛)今初。
如何實我。
不可得耶。
(辛)二正破我相三。
初叙破外小所執。
二立量以顯唯識。
三結判俱生分别。
(壬)初中三。
初别破六師三計。
二别破小乘三計。
三總約識根塵破。
(癸)初又二。
初叙計。
二破斥。
(子)今初。
諸所執我。
略有三種。
一者執我。
體常周徧。
量同虛空。
随處造業。
受苦樂故。
二者執我。
其體雖常。
而量不定。
随身大小。
有卷舒故。
三者執我。
體常至細。
如一極微。
潛轉身中。
作事業故。
第一執。
即勝論計作者名我。
數論計受者名我。
第二執。
即無慚及尼犍子所計。
第三執。
即獸主及徧出所計。
故名六師三計。
(子)二破斥為三。
初破常徧。
次破不定。
後破至細。
(醜)今初。
初且非理。
所以者何。
執我常徧。
量同虛空。
應不随身。
受苦樂等。
又常徧故。
應無動轉。
如何随身。
能造諸業。
此先約受者作者。
以破非常遍也。
動乃有業。
故無動轉。
則不能造業。
又所執我。
一切有情。
為同為異。
若言(一切有情)同(一我)者。
(則)一(有情)作業時。
一切(有情亦)應作(業)。
一(有情)受果時。
一切(有情亦)應受(果)。
一(有情)得解脫時。
一切(有情亦)應解脫。
(此則世間不成差别安立)。
便成大過。
若言(一切有情之我。
體各)異者。
諸有情(之)我更相遍故。
(其)體(便)應相雜。
又(處處皆有一切有情之我所遍。
則)一(有情)作業。
一(有情)受果時。
與一切(有情之)我。
(其)處(所更)無别故。
(亦即)應名(為)一切(有情之)所作所受。
此更約我體同異。
以破常遍義。
皆不成也。
若謂作受。
各有所屬。
無斯過者。
理亦不然。
業果及身。
與諸我合。
屬此非彼。
不應理故。
恐彼救雲。
我體雖複各徧。
而作受各有所屬。
故無一作一受。
應無一切所作所受之過。
今牒破雲。
理亦不然。
蓋我體既遍。
則業果及身。
必與諸有情之我體合。
若仍屬此而非屬彼。
既有偏屬。
便不名徧。
與我體周遍之理。
不相應故。
(又)一(有情)解脫時。
一切(有情皆)應解脫。
(以)所修證(之)法。
(亦與)一切(有情之)我(體)合故。
既一作一切作。
一受一切受。
亦應一解脫一切解脫。
既作。
受。
解脫。
各有所屬。
則常遍之義不成矣。
(醜)次破不定。
中亦非理。
所以者何。
我體(設使)常住。
不應随身而有舒卷。
既有舒卷。
(則便)如橐籥風。
應非常住。
又我(既)随身(大小)。
應(即如身之)可分析。
如何可執我體一耶。
故彼所言。
如童豎戲。
文義幷顯。
不必更解。
(醜)後破至細。
後亦非理。
所以者何。
(既雲)我量至小。
如一極微。
如何能令大身遍動。
若謂(我體)雖小。
而速巡身。
如旋火輪。
似遍動者。
則所執我。
非一非常。
諸有往來。
非常一故。
先破小我。
不能令大身動。
次破往來。
則非常一。
以或往或來。
故非常。
往者不是來者。
故非一也。
初别破六師三計竟。
(癸)二别破小乘三計二。
初叙計。
二破斥。
(子)今初。
又所執我。
複有三種。
一者即蘊。
二者離蘊。
三者與蘊非即非離。
此三。
皆即附佛法之外道也。
(子)二破斥三。
初破即蘊。
二破離蘊。
三破非即非離。
(醜)今初。
初即蘊我。
理且不然。
我應如蘊。
非常一故。
先總破也。
蘊生滅。
故非常。
蘊有五。
故非一。
又内諸色。
定非實我。
如外諸色。
有質礙故。
此下别破。
先破色蘊非我。
内諸色。
謂五根身。
外諸色。
謂五塵境。
此身假借四大所成。
與外四大五塵毫無差别。
既有質礙。
便可分析。
豈可執為我哉。
量雲。
色身是有法。
定非實我宗。
因雲。
有質礙故。
喻如外色。
心。
心所法。
亦非實我。
不恒相續。
待衆緣故。
此破受想行識。
四蘊非我。
心即八識心王。
即識蘊也。
心所即五十一心所。
即受。
想。
行三蘊也。
前六識及相應心所。
悉皆不恒相續。
眼識待九緣生。
耳識待八緣生。
鼻舌身識待七緣生。
意識待五緣生。
故非實我。
第七。
第八兩識。
雖恒相續。
亦待三緣四緣而生。
亦非實我。
然餘乘本不知有第七第八兩識。
故不複論。
今但破彼妄計六識心王。
受想行之心所為我而已。
量雲。
心。
心所是有法。
定非實我宗。
因雲。
不恒相續。
待衆緣故。
喻如聲等。
餘行餘色。
亦非實我。
如虛空等。
非覺性故。
此更破不相應行。
及法處所攝色非我。
以此不相應行。
及法處色。
雖無形質。
非覺性故。
量雲。
餘行餘色是有法。
定非實我宗。
因雲。
非覺性故。
喻如虛空。
初破即蘊竟。
(醜)次破離蘊。
中離蘊我。
理亦不然。
應如虛空。
無作受故。
所執之我。
既離五蘊。
則非色非心。
應如虛空。
不能作業。
亦不受報。
又豈可喚虛空為我耶。
(醜)三破非即非離。
後俱非我。
理亦不然。
(既)計依蘊立(我。
又)非即(蘊)離蘊。
(則所執我)。
應如瓶等。
(依泥團立。
非即泥。
非離泥。
但是假法)。
非實我故。
又既不可說有為無為。
亦應不可說是我非我。
故彼所執實我不成。
先立量雲。
彼所執非即離蘊之我是有法。
定非實我宗。
因雲。
許依蘊立故。
喻如瓶等。
次更以有為無為例破。
蓋若即五蘊。
則是有為。
若離五蘊。
則是無為。
今非即蘊。
則不可說有為。
又非離蘊。
則不可說無為。
既不可說有為無為。
又豈可說是我非我。
而執有實我。
不亦謬乎。
二别破小乘三計竟。
(癸)三總約識根塵破三。
初約思慮有無破。
即約識破。
二約作用有無破。
即約根破。
三約所緣是否破。
即約塵破。
(子)今初。
又諸所執。
實有我體。
為有思慮。
為無思慮。
若有思慮。
應是無常。
非一切時。
有思慮故。
若無思慮。
應如虛空。
不能作業。
亦不受果。
故所執我。
理俱不成。
先雙征。
次别破。
後總結。
幷可知。
(子)二約作用有無破。
即約根破。
又諸所執。
實有我體。
為有作用。
為無作用。
若有作用。
如手足等。
應是無常。
若無作用。
如兔角等。
應非實我。
故所執我。
二俱不成。
亦雙征。
别破。
總結可知。
(子)三約所緣是否破。
即約塵破。
又諸所執。
實有我體。
為是我見所緣境不。
若非我見所緣境者。
汝等雲何知實有我。
若是我見所緣境者。
(則)應有我見(者)。
非颠倒攝。
(以其)如實知故。
若爾(果然如實不倒)。
如何執有我者。
所信(阿含等)至教。
(仍)皆毀(斥)我見。
稱贊無我。
(而)言無我見(者)。
能證涅槃。
執著我見。
沉淪生死。
豈有邪見。
能證涅槃。
正見翻令沉淪生死。
亦先以是不總征。
次别破也。
先破若非我見所緣。
則既非所緣。
雲何知有。
此易可解。
次破若是我見所緣。
則應我見。
果見實我。
便非颠倒。
既我見非是颠倒。
則應反成正見。
而無我反為邪見矣。
如何無我之邪見。
至教中反稱贊為能證涅槃。
如何有我之正見。
至教中翻诃毀為沉淪生死耶。
初叙破外小所執竟。
(壬)二立量以顯唯識。
又諸我見。
不緣實我。
有所緣故。
如緣餘心。
此先以真比量而破能緣也。
量雲。
諸執我之見是有法。
必不能緣于實我宗。
因雲。
以其有所緣故。
喻如緣餘法之心。
蓋凡餘心所緣。
但能緣自所變相分。
決定不能緣心外法。
則今諸執我見。
亦但能緣自所變之相分。
妄計為我而已。
豈心外果有實我。
而我見果能緣之也哉。
我見所緣。
定非實我。
是所緣故。
如所餘法。
此更以真比量而破所緣也。
量雲。
我見之所緣者是有法。
決定非實我宗。
因雲。
以是我見之所緣故。
喻如所餘色等五塵之法。
蓋色等五塵。
但是五識所變相分。
非心外有實境也。
今所執實我。
既是我見所緣。
亦但即是我見所變相分而已。
豈真有實我哉。
問。
假使外人不許有相分色。
則同喻應犯無俱不成之過。
答。
縱使外人不許有相分色。
而所緣五塵外境變壞無常。
亦得與無實我為同喻也。
是故我見不緣實我。
但緣内識變現諸蘊。
随自妄情種種計度。
初一量破能緣。
則顯我見是颠倒見。
而非正見。
次一量破所緣。
則顯實我是非量境。
而非性境。
故今結成唯識所變。
識外決無實我也。
二立量以顯唯識竟。
(壬)三結判俱生分别二。
初結屬二種。
二判其有無。
(癸)初結屬二種。
然諸我執。
略有二種。
一者俱生。
二者分别。
俱生我執。
無始時來虛妄熏習内因力故。
恒與身俱。
不待邪教及邪分别。
任運而轉。
故名俱生。
此複二種。
一常相續。
在第七識。
緣第八識(之見分以為本質。
随即變)起(第七識)自心(中之影子以為)相(分。
遂妄)執為(内可)實我。
二有間斷。
在第六識。
緣(第八)識所變五取蘊相(之)或總或别。
(托此為質。
随即變)起(第六識)自心(中之影子以為)相(分。
遂妄)執為實我。
此二我執。
細故難斷。
(直待見道之)後修道(位)中。
數數修習勝生空觀。
方能除滅。
分别我執。
(雖有無始内熏之因)。
亦(必)由(于)現在外緣力故。
非與身俱。
要待邪教(為緣)。
及(禀邪教而内起)邪分别。
然後方起。
故名分别。
唯在第六意識中有。
此亦二種。
一緣邪教所說。
(即離俱非等)蘊相。
(托為本質。
随即變)起(第六識)自心(中之影子以為)相(分)。
分别計度。
執為實我。
二緣邪教所說(大小不定等)我相。
(托為本質。
随即變)起(第六識)自心(中之影子以為)相(分)。
分别計度。
執為實我。
此二我執。
粗故易斷。
初見道時。
觀一切法(中衆)生(本)空(所顯)真如(之理)。
即能除滅。
邪教所說蘊相。
即附佛法之外道所說。
邪教所說我相。
即外道六師所說也。
餘可知。
(癸)二判其有無又三。
初約相質判有無。
二約依徧判有無。
三引證。
(子)今初。
如是所說一切我執。
自心外蘊。
或有或無。
自心内蘊。
一切皆有。
是故我執。
皆緣無常。
五取蘊相。
妄執為我。
自心外蘊。
謂本質。
自心内蘊。
謂相分也。
餘可知。
(子)二約依徧判有無 然諸蘊相。
從緣生故。
是如幻有。
妄所執我。
橫計度故。
決定非有。
(從緣生。
謂依他起性。
橫計度。
謂徧計所執性也。
) (子)三引證 故契經說。
苾刍當知。
世間沙門婆羅門等所有我見。
一切皆緣五取蘊起。
二正破我相竟。
(辛)三問答釋妨二。
初正釋妨難。
二結成唯識。
(壬)初中三。
初約憶識誦習釋。
二約造業受果釋。
三約生死涅槃釋。
(癸)今初。
實我若無。
雲何得有憶識誦習恩怨等事。
(答)。
所執實我。
既常無變。
後應如前。
是事非有。
前應如後。
是事非無。
以後與前。
體無别故。
若謂我用。
前後變易。
非我體者。
理亦不然。
用不離體。
應常有故。
體不離用。
應非常故。
先問難。
次答破也。
答中先約前後有無破。
謂我既常恒無變。
則前必如後。
後必如前。
後若如前。
則前本無憶識誦習恩怨等事。
後不應有。
前若如後。
則後既有憶識誦習恩怨等事。
前不應無。
以後與前體無别故。
次若謂下。
約體用常。
無常以破轉計。
恐轉計雲。
我用不妨前後變易。
我體則常無變。
故破之雲。
理亦不然。
以體用決不相離。
用不離體。
則體常用亦應常。
體不離用。
則用既無常。
體亦應非常故。
然諸有情。
各有本識。
一類相續。
任持種子。
與一切法。
更互為因。
熏習力故。
得有如是憶識等事。
故所設難于汝有失。
非于我宗。
此既約前後體用以破我執。
乃申明得有憶識等事之理也。
本識。
謂第八識。
一類。
謂唯是無覆無記。
相續。
謂無間而轉。
任持種子。
謂能持世。
出世種。
一切法。
謂前七轉識。
及心所法。
幷色法等。
更互為因。
謂諸法現行熏于本識。
即以諸法為本識之因。
本識所藏種子生起現行。
即以本識為諸法之因。
由此熏習力故。
得有憶識等事。
何須有實我哉。
故所設難。
于汝有失者。
結前兩番破斥。
非于我宗者。
結後申明正理也。
(癸)二約造業受果釋。
若無實我。
誰能造業。
誰受果耶。
(答。
)所執實我。
既無變易。
猶如虛空。
如何可能造業受果。
若有變易。
應是無常。
此亦先問難。
次答破也。
若無變易。
則無造無受。
猶如虛空。
虛空豈是實我。
若有造有受。
則有變易。
應是無常。
無常又豈實我哉。
然諸有情。
心心所法。
因緣力故。
相續無斷。
造業受果。
于理無違。
此亦既約無變易有變易以破我執。
乃申明得有造業受果之理也。
八識心心所法。
現行種子互為因緣。
相續生起。
恒無間斷。
造業受果。
理皆得成。
又何須别執實我哉。
(癸)三約生死涅槃釋。
我若實無。
誰于生死輪回諸趣。
誰複厭苦求趣涅槃。
(答)。
所執實我。
既無生滅。
如何可說生死輪回。
常如虛空。
非苦所惱。
何為厭舍求趣涅槃。
故彼所言。
常為自害。
此亦先難問。
次答破也。
文義幷顯。
然有情類。
身心相續。
(于相續中。
起諸)煩惱。
(造作諸)業。
(以此惑業之)力。
(所以)輪回諸趣(受苦。
複由)厭患(諸趣)苦故。
(所以)求趣涅槃。
此亦既破彼執。
複申正理也。
初正釋妨難竟。
(壬)二結成唯識。
由此故知。
定無實我。
但有諸識。
無始時來。
前滅後生。
因果相續。
由妄熏習似我相現。
愚者于中。
妄執為我。
初破我執竟。
然此虛妄我執。
乃分段生死之根本。
無餘涅槃之大障。
毫忽未盡。
仍名有漏。
故大佛頂經雲。
現前雖成九次第定。
不得漏盡成阿羅漢。
皆由執此生死妄想。
悞為真實。
正謂此也。
此且約俱生我執言之。
若夫大小不定之戲論。
即離俱非之謬談。
則是分别所起。
名為見惑。
此惑不除。
終成凡外。
是故欲為佛弟子者。
先須向此論文。
随義觀察
(由于)患夢力故。
心似種種外境相現。
(雖無外境而患夢人)緣此(種種似相)。
執為實有外境。
前文聖教假說所依。
通于八識及諸心所。
此中世間假說所依。
局在第六意識。
前是依他起性。
由依他故。
得起徧計。
此是徧計執性。
由徧計故。
亦熏依他也。
故宗鏡雲。
護法正義。
一切心心所。
四分皆依他起。
于中妄執為決定實者。
方名徧計執性。
乃至于圓成性。
及五塵性境。
若堅執為實者。
亦名徧計所執。
然本來無體。
龜毛兔角等。
不對執心。
即非徧計性。
今亦多有妄認龜毛等為徧計性者。
非也。
初正釋竟。
(己)二結判又二。
初判假實。
二判有無。
(庚)今初。
愚夫所計實我實法。
都無所有。
但随妄情而施設故。
說之為假。
内識所變似我似法。
雖有而非實我法性。
然似彼(我法而)現。
故說為假。
初即無體随情假。
次即有體強設假也。
(庚)二判有無。
外境随情而施設故。
非有如識。
内識必依因緣生故。
非無如境。
由此便遮增減二執。
非有如識。
謂非如識之有。
非無如境。
謂非如境之無也。
執境為有。
是增益謗。
執識亦無。
是減損謗。
今成立唯識。
遣虛存實。
故能遮止二執。
境依内識而假立故。
唯世俗有。
識是假境所依事故。
亦勝義有。
識外我法。
固如龜毛兔角。
決定非有。
識内相分之境。
亦如水月鏡花。
但約世俗假名為有。
非實有也。
若夫識體。
則是假境所依事體。
義通真俗。
故約勝義。
亦得名有也。
勝義。
即四真谛中第一體用顯現谛。
此更約二谛以判有無。
即舍濫留純義。
初略釋前三句竟。
(戊)二廣釋三。
初征答總标。
二征答别釋。
三總結無實。
(己)今初。
雲何應知實無外境。
唯有内識似外境生。
(答)。
實我實法。
不可得故。
(己)二征答别釋二。
初破我執。
二破法執。
(庚)初中三。
初假問征起。
二正破我相。
三問答釋妨。
(辛)今初。
如何實我。
不可得耶。
(辛)二正破我相三。
初叙破外小所執。
二立量以顯唯識。
三結判俱生分别。
(壬)初中三。
初别破六師三計。
二别破小乘三計。
三總約識根塵破。
(癸)初又二。
初叙計。
二破斥。
(子)今初。
諸所執我。
略有三種。
一者執我。
體常周徧。
量同虛空。
随處造業。
受苦樂故。
二者執我。
其體雖常。
而量不定。
随身大小。
有卷舒故。
三者執我。
體常至細。
如一極微。
潛轉身中。
作事業故。
第一執。
即勝論計作者名我。
數論計受者名我。
第二執。
即無慚及尼犍子所計。
第三執。
即獸主及徧出所計。
故名六師三計。
(子)二破斥為三。
初破常徧。
次破不定。
後破至細。
(醜)今初。
初且非理。
所以者何。
執我常徧。
量同虛空。
應不随身。
受苦樂等。
又常徧故。
應無動轉。
如何随身。
能造諸業。
此先約受者作者。
以破非常遍也。
動乃有業。
故無動轉。
則不能造業。
又所執我。
一切有情。
為同為異。
若言(一切有情)同(一我)者。
(則)一(有情)作業時。
一切(有情亦)應作(業)。
一(有情)受果時。
一切(有情亦)應受(果)。
一(有情)得解脫時。
一切(有情亦)應解脫。
(此則世間不成差别安立)。
便成大過。
若言(一切有情之我。
體各)異者。
諸有情(之)我更相遍故。
(其)體(便)應相雜。
又(處處皆有一切有情之我所遍。
則)一(有情)作業。
一(有情)受果時。
與一切(有情之)我。
(其)處(所更)無别故。
(亦即)應名(為)一切(有情之)所作所受。
此更約我體同異。
以破常遍義。
皆不成也。
若謂作受。
各有所屬。
無斯過者。
理亦不然。
業果及身。
與諸我合。
屬此非彼。
不應理故。
恐彼救雲。
我體雖複各徧。
而作受各有所屬。
故無一作一受。
應無一切所作所受之過。
今牒破雲。
理亦不然。
蓋我體既遍。
則業果及身。
必與諸有情之我體合。
若仍屬此而非屬彼。
既有偏屬。
便不名徧。
與我體周遍之理。
不相應故。
(又)一(有情)解脫時。
一切(有情皆)應解脫。
(以)所修證(之)法。
(亦與)一切(有情之)我(體)合故。
既一作一切作。
一受一切受。
亦應一解脫一切解脫。
既作。
受。
解脫。
各有所屬。
則常遍之義不成矣。
(醜)次破不定。
中亦非理。
所以者何。
我體(設使)常住。
不應随身而有舒卷。
既有舒卷。
(則便)如橐籥風。
應非常住。
又我(既)随身(大小)。
應(即如身之)可分析。
如何可執我體一耶。
故彼所言。
如童豎戲。
文義幷顯。
不必更解。
(醜)後破至細。
後亦非理。
所以者何。
(既雲)我量至小。
如一極微。
如何能令大身遍動。
若謂(我體)雖小。
而速巡身。
如旋火輪。
似遍動者。
則所執我。
非一非常。
諸有往來。
非常一故。
先破小我。
不能令大身動。
次破往來。
則非常一。
以或往或來。
故非常。
往者不是來者。
故非一也。
初别破六師三計竟。
(癸)二别破小乘三計二。
初叙計。
二破斥。
(子)今初。
又所執我。
複有三種。
一者即蘊。
二者離蘊。
三者與蘊非即非離。
此三。
皆即附佛法之外道也。
(子)二破斥三。
初破即蘊。
二破離蘊。
三破非即非離。
(醜)今初。
初即蘊我。
理且不然。
我應如蘊。
非常一故。
先總破也。
蘊生滅。
故非常。
蘊有五。
故非一。
又内諸色。
定非實我。
如外諸色。
有質礙故。
此下别破。
先破色蘊非我。
内諸色。
謂五根身。
外諸色。
謂五塵境。
此身假借四大所成。
與外四大五塵毫無差别。
既有質礙。
便可分析。
豈可執為我哉。
量雲。
色身是有法。
定非實我宗。
因雲。
有質礙故。
喻如外色。
心。
心所法。
亦非實我。
不恒相續。
待衆緣故。
此破受想行識。
四蘊非我。
心即八識心王。
即識蘊也。
心所即五十一心所。
即受。
想。
行三蘊也。
前六識及相應心所。
悉皆不恒相續。
眼識待九緣生。
耳識待八緣生。
鼻舌身識待七緣生。
意識待五緣生。
故非實我。
第七。
第八兩識。
雖恒相續。
亦待三緣四緣而生。
亦非實我。
然餘乘本不知有第七第八兩識。
故不複論。
今但破彼妄計六識心王。
受想行之心所為我而已。
量雲。
心。
心所是有法。
定非實我宗。
因雲。
不恒相續。
待衆緣故。
喻如聲等。
餘行餘色。
亦非實我。
如虛空等。
非覺性故。
此更破不相應行。
及法處所攝色非我。
以此不相應行。
及法處色。
雖無形質。
非覺性故。
量雲。
餘行餘色是有法。
定非實我宗。
因雲。
非覺性故。
喻如虛空。
初破即蘊竟。
(醜)次破離蘊。
中離蘊我。
理亦不然。
應如虛空。
無作受故。
所執之我。
既離五蘊。
則非色非心。
應如虛空。
不能作業。
亦不受報。
又豈可喚虛空為我耶。
(醜)三破非即非離。
後俱非我。
理亦不然。
(既)計依蘊立(我。
又)非即(蘊)離蘊。
(則所執我)。
應如瓶等。
(依泥團立。
非即泥。
非離泥。
但是假法)。
非實我故。
又既不可說有為無為。
亦應不可說是我非我。
故彼所執實我不成。
先立量雲。
彼所執非即離蘊之我是有法。
定非實我宗。
因雲。
許依蘊立故。
喻如瓶等。
次更以有為無為例破。
蓋若即五蘊。
則是有為。
若離五蘊。
則是無為。
今非即蘊。
則不可說有為。
又非離蘊。
則不可說無為。
既不可說有為無為。
又豈可說是我非我。
而執有實我。
不亦謬乎。
二别破小乘三計竟。
(癸)三總約識根塵破三。
初約思慮有無破。
即約識破。
二約作用有無破。
即約根破。
三約所緣是否破。
即約塵破。
(子)今初。
又諸所執。
實有我體。
為有思慮。
為無思慮。
若有思慮。
應是無常。
非一切時。
有思慮故。
若無思慮。
應如虛空。
不能作業。
亦不受果。
故所執我。
理俱不成。
先雙征。
次别破。
後總結。
幷可知。
(子)二約作用有無破。
即約根破。
又諸所執。
實有我體。
為有作用。
為無作用。
若有作用。
如手足等。
應是無常。
若無作用。
如兔角等。
應非實我。
故所執我。
二俱不成。
亦雙征。
别破。
總結可知。
(子)三約所緣是否破。
即約塵破。
又諸所執。
實有我體。
為是我見所緣境不。
若非我見所緣境者。
汝等雲何知實有我。
若是我見所緣境者。
(則)應有我見(者)。
非颠倒攝。
(以其)如實知故。
若爾(果然如實不倒)。
如何執有我者。
所信(阿含等)至教。
(仍)皆毀(斥)我見。
稱贊無我。
(而)言無我見(者)。
能證涅槃。
執著我見。
沉淪生死。
豈有邪見。
能證涅槃。
正見翻令沉淪生死。
亦先以是不總征。
次别破也。
先破若非我見所緣。
則既非所緣。
雲何知有。
此易可解。
次破若是我見所緣。
則應我見。
果見實我。
便非颠倒。
既我見非是颠倒。
則應反成正見。
而無我反為邪見矣。
如何無我之邪見。
至教中反稱贊為能證涅槃。
如何有我之正見。
至教中翻诃毀為沉淪生死耶。
初叙破外小所執竟。
(壬)二立量以顯唯識。
又諸我見。
不緣實我。
有所緣故。
如緣餘心。
此先以真比量而破能緣也。
量雲。
諸執我之見是有法。
必不能緣于實我宗。
因雲。
以其有所緣故。
喻如緣餘法之心。
蓋凡餘心所緣。
但能緣自所變相分。
決定不能緣心外法。
則今諸執我見。
亦但能緣自所變之相分。
妄計為我而已。
豈心外果有實我。
而我見果能緣之也哉。
我見所緣。
定非實我。
是所緣故。
如所餘法。
此更以真比量而破所緣也。
量雲。
我見之所緣者是有法。
決定非實我宗。
因雲。
以是我見之所緣故。
喻如所餘色等五塵之法。
蓋色等五塵。
但是五識所變相分。
非心外有實境也。
今所執實我。
既是我見所緣。
亦但即是我見所變相分而已。
豈真有實我哉。
問。
假使外人不許有相分色。
則同喻應犯無俱不成之過。
答。
縱使外人不許有相分色。
而所緣五塵外境變壞無常。
亦得與無實我為同喻也。
是故我見不緣實我。
但緣内識變現諸蘊。
随自妄情種種計度。
初一量破能緣。
則顯我見是颠倒見。
而非正見。
次一量破所緣。
則顯實我是非量境。
而非性境。
故今結成唯識所變。
識外決無實我也。
二立量以顯唯識竟。
(壬)三結判俱生分别二。
初結屬二種。
二判其有無。
(癸)初結屬二種。
然諸我執。
略有二種。
一者俱生。
二者分别。
俱生我執。
無始時來虛妄熏習内因力故。
恒與身俱。
不待邪教及邪分别。
任運而轉。
故名俱生。
此複二種。
一常相續。
在第七識。
緣第八識(之見分以為本質。
随即變)起(第七識)自心(中之影子以為)相(分。
遂妄)執為(内可)實我。
二有間斷。
在第六識。
緣(第八)識所變五取蘊相(之)或總或别。
(托此為質。
随即變)起(第六識)自心(中之影子以為)相(分。
遂妄)執為實我。
此二我執。
細故難斷。
(直待見道之)後修道(位)中。
數數修習勝生空觀。
方能除滅。
分别我執。
(雖有無始内熏之因)。
亦(必)由(于)現在外緣力故。
非與身俱。
要待邪教(為緣)。
及(禀邪教而内起)邪分别。
然後方起。
故名分别。
唯在第六意識中有。
此亦二種。
一緣邪教所說。
(即離俱非等)蘊相。
(托為本質。
随即變)起(第六識)自心(中之影子以為)相(分)。
分别計度。
執為實我。
二緣邪教所說(大小不定等)我相。
(托為本質。
随即變)起(第六識)自心(中之影子以為)相(分)。
分别計度。
執為實我。
此二我執。
粗故易斷。
初見道時。
觀一切法(中衆)生(本)空(所顯)真如(之理)。
即能除滅。
邪教所說蘊相。
即附佛法之外道所說。
邪教所說我相。
即外道六師所說也。
餘可知。
(癸)二判其有無又三。
初約相質判有無。
二約依徧判有無。
三引證。
(子)今初。
如是所說一切我執。
自心外蘊。
或有或無。
自心内蘊。
一切皆有。
是故我執。
皆緣無常。
五取蘊相。
妄執為我。
自心外蘊。
謂本質。
自心内蘊。
謂相分也。
餘可知。
(子)二約依徧判有無 然諸蘊相。
從緣生故。
是如幻有。
妄所執我。
橫計度故。
決定非有。
(從緣生。
謂依他起性。
橫計度。
謂徧計所執性也。
) (子)三引證 故契經說。
苾刍當知。
世間沙門婆羅門等所有我見。
一切皆緣五取蘊起。
二正破我相竟。
(辛)三問答釋妨二。
初正釋妨難。
二結成唯識。
(壬)初中三。
初約憶識誦習釋。
二約造業受果釋。
三約生死涅槃釋。
(癸)今初。
實我若無。
雲何得有憶識誦習恩怨等事。
(答)。
所執實我。
既常無變。
後應如前。
是事非有。
前應如後。
是事非無。
以後與前。
體無别故。
若謂我用。
前後變易。
非我體者。
理亦不然。
用不離體。
應常有故。
體不離用。
應非常故。
先問難。
次答破也。
答中先約前後有無破。
謂我既常恒無變。
則前必如後。
後必如前。
後若如前。
則前本無憶識誦習恩怨等事。
後不應有。
前若如後。
則後既有憶識誦習恩怨等事。
前不應無。
以後與前體無别故。
次若謂下。
約體用常。
無常以破轉計。
恐轉計雲。
我用不妨前後變易。
我體則常無變。
故破之雲。
理亦不然。
以體用決不相離。
用不離體。
則體常用亦應常。
體不離用。
則用既無常。
體亦應非常故。
然諸有情。
各有本識。
一類相續。
任持種子。
與一切法。
更互為因。
熏習力故。
得有如是憶識等事。
故所設難于汝有失。
非于我宗。
此既約前後體用以破我執。
乃申明得有憶識等事之理也。
本識。
謂第八識。
一類。
謂唯是無覆無記。
相續。
謂無間而轉。
任持種子。
謂能持世。
出世種。
一切法。
謂前七轉識。
及心所法。
幷色法等。
更互為因。
謂諸法現行熏于本識。
即以諸法為本識之因。
本識所藏種子生起現行。
即以本識為諸法之因。
由此熏習力故。
得有憶識等事。
何須有實我哉。
故所設難。
于汝有失者。
結前兩番破斥。
非于我宗者。
結後申明正理也。
(癸)二約造業受果釋。
若無實我。
誰能造業。
誰受果耶。
(答。
)所執實我。
既無變易。
猶如虛空。
如何可能造業受果。
若有變易。
應是無常。
此亦先問難。
次答破也。
若無變易。
則無造無受。
猶如虛空。
虛空豈是實我。
若有造有受。
則有變易。
應是無常。
無常又豈實我哉。
然諸有情。
心心所法。
因緣力故。
相續無斷。
造業受果。
于理無違。
此亦既約無變易有變易以破我執。
乃申明得有造業受果之理也。
八識心心所法。
現行種子互為因緣。
相續生起。
恒無間斷。
造業受果。
理皆得成。
又何須别執實我哉。
(癸)三約生死涅槃釋。
我若實無。
誰于生死輪回諸趣。
誰複厭苦求趣涅槃。
(答)。
所執實我。
既無生滅。
如何可說生死輪回。
常如虛空。
非苦所惱。
何為厭舍求趣涅槃。
故彼所言。
常為自害。
此亦先難問。
次答破也。
文義幷顯。
然有情類。
身心相續。
(于相續中。
起諸)煩惱。
(造作諸)業。
(以此惑業之)力。
(所以)輪回諸趣(受苦。
複由)厭患(諸趣)苦故。
(所以)求趣涅槃。
此亦既破彼執。
複申正理也。
初正釋妨難竟。
(壬)二結成唯識。
由此故知。
定無實我。
但有諸識。
無始時來。
前滅後生。
因果相續。
由妄熏習似我相現。
愚者于中。
妄執為我。
初破我執竟。
然此虛妄我執。
乃分段生死之根本。
無餘涅槃之大障。
毫忽未盡。
仍名有漏。
故大佛頂經雲。
現前雖成九次第定。
不得漏盡成阿羅漢。
皆由執此生死妄想。
悞為真實。
正謂此也。
此且約俱生我執言之。
若夫大小不定之戲論。
即離俱非之謬談。
則是分别所起。
名為見惑。
此惑不除。
終成凡外。
是故欲為佛弟子者。
先須向此論文。
随義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