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起信論裂網疏卷第六

關燈


     【(子)二明益】 修此三昧。

    現身即得十種利益。

    一者常為十方諸佛菩薩之所護念。

    二者不為一切諸魔惡鬼之所惱亂。

    三者不為一切邪道所惑。

    四者令诽謗深法重罪業障。

    皆悉微薄。

    五者滅一切疑諸惡覺觀。

    六者于如來境界。

    信得增長。

    七者遠離憂悔。

    于生死中勇猛不怯。

    八者遠離憍慢。

    柔和忍辱。

    常為一切世間所敬。

    九者設不住定。

    于一切時一切境中。

    煩惱種薄終不現起。

    十者若住于定。

    不為一切音聲等緣之所動亂。

     真如乃是諸佛菩薩平等法身。

    故修真如三昧。

    即獲平等用熏之益。

    常為十方諸佛菩薩之所護念。

    此即總相益也。

    二者能觀妄念無相。

    自伏愛種。

    故魔不能亂。

    三者能觀妄念無相。

    自伏見種。

    故邪不能惑。

    四者轉謗為信。

    能觀深法。

    故罪障漸薄。

    如湯消冰。

    五者以信除疑。

    如明破闇。

    故惡覺觀滅。

    六者了知如來境界。

    不離心之真如。

    故信得增長。

    七者信一切法本性涅槃。

    故遠離憂悔。

    勇猛不怯。

    八者知一切衆生皆有佛性。

    定當作佛。

    故遠離憍慢。

    柔和忍辱。

    如常不輕菩薩。

    始雖被人打罵。

    終必為人敬信歸仰。

    九者以信解力伏煩惱種。

    故雖不住定。

    不起現行。

    十者知一切音聲等緣。

    皆唯心現。

    不取不舍。

    故不能動亂其正定也。

    初釋止竟。

     【(壬)二釋觀二。

    初明應修。

    二明修相。

    (癸)今初】 複次若唯修止。

    心則沉沒。

    或生懈怠。

    不樂衆善。

    遠離大悲。

    是故宜應兼修于觀。

    雲何修耶。

     善修止者。

    即止是觀。

    不沉不掉。

    便入真如根本三昧。

    獲十利益。

    乃至入正定聚。

    不複退轉。

    何勞更明修觀法耶。

    今為不得意人。

    心必沉沒。

    或懈怠不樂衆善。

    而堕凡外。

    或遠離大悲。

    而堕二乘。

    故複示以應兼修觀也。

     【(癸)二明修相三。

    初四谛觀。

    二弘願觀。

    三起行觀。

    (子)今初】 謂當觀世間一切諸法生滅不停。

    以無常故苦。

    苦故無我。

    應觀過去法如夢。

    現在法如電。

    未來法如雲。

    忽爾而起。

    應觀有身。

    悉皆不淨諸蟲穢污。

    煩惱和雜。

     此先明苦谛觀也。

    一生滅不停是無常行。

    無常故苦。

    即是苦行。

    苦故無我。

    過去如夢了不可得。

    現在如電刹那不住。

    未來如雲忽起無所從來。

    即無我行。

    諸蟲穢污等。

    即不淨行。

    此四行觀。

    對治凡外一切見愛無不盡也。

     觀諸凡愚所見諸法。

    于無物中。

    妄計為有。

     此即集谛觀也。

    妄計即惑。

    惑即集谛。

    此觀正治凡外貪著三有。

    兼治愚法聲聞妄生恐怖。

     觀察一切從緣生法。

    皆如幻等。

    畢竟無實。

    觀第一義谛。

    非心所行。

    不可譬喻。

    不可言說。

     此即滅谛觀也。

    緣生如幻。

    則即事而真。

    真非事外。

    故非心所行。

    不可譬喻言說。

    正治凡外非滅計滅。

    兼治二乘舍有覓空。

    權位菩薩棄邊取中。

     觀一切衆生。

    從無始來。

    皆因無明熏習力故。

    受于無量身心大苦。

    現在未來。

    亦複如是。

    無邊無限。

    難出難度。

    常在其中。

    不能覺察。

    甚為可愍。

     此即道谛觀也。

    若能覺察無明因果。

    便是出要度脫之道。

    愍物迷此。

    即為下文弘願觀本。

    正治凡外不知出要。

    兼治二乘不起大悲。

    初四谛觀竟。

     【(子)二弘願觀】 如是觀已。

    生決定智。

    起廣大悲。

    發大勇猛。

    立大誓願。

     此總明依四谛境。

    發四弘誓。

    上求佛道。

    名決定智。

    下化衆生。

    名廣大悲。

    弘能任重。

    名大勇猛。

    毅能道遠。

    名大誓願也。

     願令我心離諸颠倒。

    斷諸分别。

     此即煩惱無盡誓願斷也。

    自未度脫。

    欲度他人。

    無有是處。

    故首明之。

    其實四弘在一心中。

    非有先後。

     親近一切諸佛菩薩。

    頂禮供養。

    恭敬贊歎。

    聽聞正法。

    如說修行。

    盡未來際。

    無有休息。

     此即法門無量誓願學也。

    不離颠倒分别。

    則不能親諸佛菩薩。

    不勤供養聽法。

    不能修無量度生法門。

    是故四弘宛轉相成。

     以無量方便。

    拔濟一切苦海衆生。

     此即衆生無邊誓願度也。

     令住涅槃第一義樂。

     此即佛道無上誓願成也。

    同一切衆生皆成佛道。

    非願獨成佛故。

    二弘願觀竟。

     【(子)三起行觀】 作是願已。

    于一切時。

    随己堪能。

    修行自利利他之行。

    行住坐卧。

    常勤觀察。

    應作不應作。

    是名修觀。

     此即以行填願也。

    自他本自不二。

    由于颠倒分别。

    妄見有殊。

    今既随順真如法性。

    依四谛觀而發四弘。

    故于一切時中。

    随己堪能。

    或修自利之行。

    能為衆生作增上緣。

    即是利他。

    或修利他之行。

    能破自心颠倒煩惱。

    即是自利。

    乃至一行一住一坐一卧。

    苟可自利利他則應作之。

    苟不可以自利利他則不應作。

    設使自雖有益。

    能令人損。

    或雖有益他人。

    自堕名利。

    皆亦不應作也。

    發菩提心者。

    最宜勤加觀察。

    二釋觀竟。

     【(壬)三釋雙行】 複次若唯修觀。

    則心不止息。

    多生疑惑。

    不随順第一義谛。

    不出生無分别智。

    是故止觀應幷修行。

     善修觀者。

    即觀是止。

    念念與菩提心相應。

    便契第一義谛不思議境。

    此觀便是無分别智。

    今為不得意人。

    散心緣四谛境。

    雖發弘願不知四谛。

    秖是一心。

    多生疑惑。

    故于本來無二法中。

    巧示雙行方便。

     謂雖念一切法皆無自性。

    不生不滅。

    本來寂滅。

    自性涅槃。

    而亦即見因緣和合。

    善惡業報。

    不失不壞。

     此示即止而觀也。

    念一切法自性涅槃。

    一心真如門也。

    止也。

    即見因緣業報不失不壞。

    一心生滅門也。

    觀也。

    秖于不生不滅性中。

    妄有因緣生滅。

    則四谛皆唯一心明矣。

    以世間因果即苦集。

    出世因果。

    即道滅。

    十界差别。

    皆是心生滅門。

    皆依真如門故。

     雖念因緣善惡業報。

    而亦即見一切諸法無生無性乃至涅槃。

     此示即觀而止也。

    既依真如而有生滅。

    則知生滅諸法同一真如。

    别無自性矣。

    二各釋竟。

     【(辛)三結益】 修行止者。

    對治凡夫樂著生死。

    亦治二乘執著生死而生怖畏。

    修行觀者。

    對治凡夫不修善根。

    亦治二乘不起大悲狹小心過。

    是故止觀互相助成。

    不相舍離。

    若止觀不具。

    必不能得無上菩提。

     觀生滅即真如。

    名止。

    生死本空。

    何可樂著。

    生死無性。

    何須怖畏。

    觀真如即生滅。

    名觀。

    因果宛然。

    安得不勤修善。

    同體在迷。

    安得不普濟度。

    葢一心二門。

    本不相離。

    故一心止觀。

    決不可偏修也。

    為成無上菩提。

    所以二行作一門說。

    初正示修習信心竟。

     【(丙)二更示勝異方便二。

    初泛明念佛除障。

    二的指求生極樂。

    (丁)今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