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起信論裂網疏卷第六
關燈
小
中
大
複次初學菩薩。
住此娑婆世界。
或值寒熱。
風雨不時。
饑馑等苦。
或見不善可畏衆生。
三毒所纏。
邪見颠倒棄背善道。
習行惡法。
菩薩在中心生怯弱。
恐不可值遇諸佛菩薩。
恐不能成就清淨信心。
生疑欲退者。
應作是念。
十方所有諸佛菩薩。
皆得大神通。
無有障礙。
能以種種善巧方便。
救拔一切險厄衆生。
作是念已。
發大誓願。
一心專念佛及菩薩。
以生如是決定心故。
于此命終。
必得往生餘佛刹中。
見佛菩薩。
信心成就。
永離惡趣。
初學菩薩。
已解一心真如生滅二門而修信行。
但止觀力微。
境緣粗惡。
未入正定聚中。
不能保其無退。
故更示此勝異方便。
令仗自心中之他佛。
度脫佛心中之自身也。
須知前止觀門。
名念自佛三昧。
今示念佛菩薩。
即念他佛三昧。
以念佛及菩薩。
不生妄想分别。
即是止行。
了知諸佛菩薩有大神通巧便。
能救拔我及諸衆生。
即是觀行。
所以修止觀時。
設見佛菩薩形。
知是魔事不生取著。
今念佛菩薩時。
設更别商止觀。
大似騎牛覓牛矣。
然正念佛菩薩時。
或得見佛菩薩。
即應了知。
唯心所現。
萬勿取著。
勿生喜動。
勿向人說。
如遠公生平三見聖相。
不語一人。
此為要訣。
唯至臨終見佛菩薩。
方是感應道交。
定非魔事。
不必緻疑。
以佛菩薩得大神通。
決定護念有緣念佛衆生。
不失時故。
言發大誓願者。
為度衆生求生淨土。
非為自身獨出生死。
有此菩提弘願。
方是往生正因。
不然。
縱令念佛菩薩。
與佛菩薩氣分不相契合。
不能生淨土也。
【(丁)二的指求生極樂】 如經中說。
若善男子善女人。
專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
以諸善根。
回向願生。
決定得生。
常見彼佛。
信心增長。
永不退轉。
于彼聞法。
觀佛法身。
漸次修行。
得入正位。
十方諸佛。
淨土無量。
經論多指歸極樂者。
略有四意。
一者阿彌陀佛。
與此土人最有緣故。
乃至窮村僻塢。
若男若女。
若長若幼。
若智若愚。
無不知稱阿彌陀佛名者。
二者法藏比丘願力勝故。
諸佛果德雖實平等。
因中願力任運攝生。
無差别中有差别故。
三者令人系念得專心故。
若不專歎。
則衆生既欲生西。
又欲生東。
心無一定。
淨業難成。
所以十方諸佛。
同出廣長舌相。
贊此一門。
令人專憶。
四者阿彌陀佛。
即法界藏身。
極樂世界。
即蓮華藏海。
故見一佛。
即為見無量佛。
生一土。
即為生無量土。
念一佛。
即是念一切佛。
即為一切佛所護念。
以法身不二故。
生佛不二故。
能念所念不二故。
一念相應一念佛。
念念相應念念佛。
因該果徹。
更無二故。
餘如淨土經論廣明。
不能備述也。
四修信分竟。
【(乙)五利益分四。
初總勸聞思修。
二别示聞思修功德。
三誡诽謗獲大罪。
四結示大乘功能。
(丙)今初】 雲何利益分。
如是大乘秘密句義。
今已略說。
若有衆生。
欲于如來甚深境界廣大法中。
生淨信覺解心。
入大乘道無有障礙(者)。
于此略論。
當勤聽受。
思惟修習。
當知是人。
決定速成一切種智。
淨信覺解心者。
若約圓妙絕待言之。
則信即解。
解即信。
如來名世間解。
亦可名究竟信也。
今約初機言之。
有信無解。
能長煩惱。
有解無信。
能長邪見。
故幷舉淨信覺解兩心。
以為入大乘道之正轍也。
聽受者聞慧也。
思惟者思慧也。
修習者修慧也。
三慧資無漏種。
令起現行。
故能速成一切種智。
【(丙)二别示聞思修功德】 若聞此法不生驚怖。
當知此人。
定紹佛種。
速得授記。
此别示聞慧功德也。
假使有人。
化三千大千世界衆生。
令住十善道。
不如于須臾頃。
正思此法。
過前功德無量無邊。
此别示思慧功德也。
一是世間善法。
一世出世上上善法故。
若一日一夜如說修行。
所生功德無量無邊。
不可稱說。
假令十方一切諸佛。
各于無量阿僧祇劫。
說不能盡。
以真如功德無邊際故。
修行功德亦複無邊。
此别示修慧功德也。
修能顯性。
所以功德與法性等。
不可盡說也。
二别示聞思修功德竟。
【(丙)三誡诽謗獲大罪】 若于此法生诽謗者。
獲無量罪。
于阿僧祇劫。
受大苦惱。
是故于此應決定信。
勿生诽謗。
自害害他。
斷三寶種。
由有自心一體三寶。
方有世間一切三寶。
若謗此法。
即是斷三寶種。
罪報之大。
甚于五逆十惡也。
【(丙)四結示大乘功德】 一切諸佛。
依此修行成無上智。
一切菩薩。
由此證得如來法身。
過去菩薩。
依此得成大乘淨信。
現在今成。
未來當成。
是故欲成自利利他殊勝行者。
當于此論勤加修學。
此正所謂十方薄伽梵。
一路涅槃門也。
三世菩薩。
非此不成大乘淨信。
故勸欲成二利行者。
必當勤修學也。
此四段文。
即順四悉檀說。
可準思之。
二正說五分竟。
【(甲)三結施回向】 我今已解釋。
甚深廣大義。
功德施群生。
令見真如法。
初二句結前所說。
第三句以此功德普施群生。
第四句回向真如實際。
同成究竟大菩提也。
原跋 大乘起信論者。
佛祖傳心之正印。
法性法相之總持也。
如來昔以大乘阿毗昙。
付與彌勒。
摩诃般若。
付與文殊。
般若破執有而顯妙有。
毗昙破惡空而顯真空。
一音所宣。
曾無異旨。
佛滅五百年後。
異見滋生。
馬鳴大士。
應佛懸記。
重興正法。
始則示為計我外道。
後乃廣顯二空妙宗。
作無我大師子吼。
破凡外二乘偏執。
宗百洛叉大乘經典。
造此略論。
申暢一心二門。
即生滅而顯真如。
收般若真空不空之妙旨。
即真如而辨生滅。
闡毗昙幻有不有之玄诠。
厥後龍樹依般若而造中論。
還以空義成一切法。
護法依毗昙而解唯識。
還以幻有顯二種空。
故知馬鳴龍樹護法三大菩薩。
同契佛心。
曾無稍異。
奈何以文解義。
泥名相而昧旨歸。
伐異黨同。
豎門庭而堅鬥诤。
謬談聖旨。
錯解真乘。
千百年來。
竟同長夜。
哀哉末葉。
誠可痛心。
旭以業障深纏。
未登正位。
夙因微善。
遊刃圓宗。
客歲盡散學人。
志圖修證。
今春偶遇戒子。
邀入新安。
頃從湯泉白嶽還寓歙浦回龍。
竊為二三子商究楞伽。
複以餘力。
再解茲論。
最喜此地枯寂。
不異桃源。
兼愛主人率真。
絕無世态。
食粟米飯。
啖豆腐滓。
僅十一日。
草疏遂成。
是役也。
上藉諸佛菩薩馬鳴大師加被之力。
所以略無疑滞。
又賴允持循公法主外護。
故無他緣所侵。
至于性相關頭。
種種問辯。
則戒子堅密時公之啟予者多矣。
是月二十有八日閣筆故跋。
大乘起信論裂網疏卷六(終)
住此娑婆世界。
或值寒熱。
風雨不時。
饑馑等苦。
或見不善可畏衆生。
三毒所纏。
邪見颠倒棄背善道。
習行惡法。
菩薩在中心生怯弱。
恐不可值遇諸佛菩薩。
恐不能成就清淨信心。
生疑欲退者。
應作是念。
十方所有諸佛菩薩。
皆得大神通。
無有障礙。
能以種種善巧方便。
救拔一切險厄衆生。
作是念已。
發大誓願。
一心專念佛及菩薩。
以生如是決定心故。
于此命終。
必得往生餘佛刹中。
見佛菩薩。
信心成就。
永離惡趣。
初學菩薩。
已解一心真如生滅二門而修信行。
但止觀力微。
境緣粗惡。
未入正定聚中。
不能保其無退。
故更示此勝異方便。
令仗自心中之他佛。
度脫佛心中之自身也。
須知前止觀門。
名念自佛三昧。
今示念佛菩薩。
即念他佛三昧。
以念佛及菩薩。
不生妄想分别。
即是止行。
了知諸佛菩薩有大神通巧便。
能救拔我及諸衆生。
即是觀行。
所以修止觀時。
設見佛菩薩形。
知是魔事不生取著。
今念佛菩薩時。
設更别商止觀。
大似騎牛覓牛矣。
然正念佛菩薩時。
或得見佛菩薩。
即應了知。
唯心所現。
萬勿取著。
勿生喜動。
勿向人說。
如遠公生平三見聖相。
不語一人。
此為要訣。
唯至臨終見佛菩薩。
方是感應道交。
定非魔事。
不必緻疑。
以佛菩薩得大神通。
決定護念有緣念佛衆生。
不失時故。
言發大誓願者。
為度衆生求生淨土。
非為自身獨出生死。
有此菩提弘願。
方是往生正因。
不然。
縱令念佛菩薩。
與佛菩薩氣分不相契合。
不能生淨土也。
【(丁)二的指求生極樂】 如經中說。
若善男子善女人。
專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
以諸善根。
回向願生。
決定得生。
常見彼佛。
信心增長。
永不退轉。
于彼聞法。
觀佛法身。
漸次修行。
得入正位。
十方諸佛。
淨土無量。
經論多指歸極樂者。
略有四意。
一者阿彌陀佛。
與此土人最有緣故。
乃至窮村僻塢。
若男若女。
若長若幼。
若智若愚。
無不知稱阿彌陀佛名者。
二者法藏比丘願力勝故。
諸佛果德雖實平等。
因中願力任運攝生。
無差别中有差别故。
三者令人系念得專心故。
若不專歎。
則衆生既欲生西。
又欲生東。
心無一定。
淨業難成。
所以十方諸佛。
同出廣長舌相。
贊此一門。
令人專憶。
四者阿彌陀佛。
即法界藏身。
極樂世界。
即蓮華藏海。
故見一佛。
即為見無量佛。
生一土。
即為生無量土。
念一佛。
即是念一切佛。
即為一切佛所護念。
以法身不二故。
生佛不二故。
能念所念不二故。
一念相應一念佛。
念念相應念念佛。
因該果徹。
更無二故。
餘如淨土經論廣明。
不能備述也。
四修信分竟。
【(乙)五利益分四。
初總勸聞思修。
二别示聞思修功德。
三誡诽謗獲大罪。
四結示大乘功能。
(丙)今初】 雲何利益分。
如是大乘秘密句義。
今已略說。
若有衆生。
欲于如來甚深境界廣大法中。
生淨信覺解心。
入大乘道無有障礙(者)。
于此略論。
當勤聽受。
思惟修習。
當知是人。
決定速成一切種智。
淨信覺解心者。
若約圓妙絕待言之。
則信即解。
解即信。
如來名世間解。
亦可名究竟信也。
今約初機言之。
有信無解。
能長煩惱。
有解無信。
能長邪見。
故幷舉淨信覺解兩心。
以為入大乘道之正轍也。
聽受者聞慧也。
思惟者思慧也。
修習者修慧也。
三慧資無漏種。
令起現行。
故能速成一切種智。
【(丙)二别示聞思修功德】 若聞此法不生驚怖。
當知此人。
定紹佛種。
速得授記。
此别示聞慧功德也。
假使有人。
化三千大千世界衆生。
令住十善道。
不如于須臾頃。
正思此法。
過前功德無量無邊。
此别示思慧功德也。
一是世間善法。
一世出世上上善法故。
若一日一夜如說修行。
所生功德無量無邊。
不可稱說。
假令十方一切諸佛。
各于無量阿僧祇劫。
說不能盡。
以真如功德無邊際故。
修行功德亦複無邊。
此别示修慧功德也。
修能顯性。
所以功德與法性等。
不可盡說也。
二别示聞思修功德竟。
【(丙)三誡诽謗獲大罪】 若于此法生诽謗者。
獲無量罪。
于阿僧祇劫。
受大苦惱。
是故于此應決定信。
勿生诽謗。
自害害他。
斷三寶種。
由有自心一體三寶。
方有世間一切三寶。
若謗此法。
即是斷三寶種。
罪報之大。
甚于五逆十惡也。
【(丙)四結示大乘功德】 一切諸佛。
依此修行成無上智。
一切菩薩。
由此證得如來法身。
過去菩薩。
依此得成大乘淨信。
現在今成。
未來當成。
是故欲成自利利他殊勝行者。
當于此論勤加修學。
此正所謂十方薄伽梵。
一路涅槃門也。
三世菩薩。
非此不成大乘淨信。
故勸欲成二利行者。
必當勤修學也。
此四段文。
即順四悉檀說。
可準思之。
二正說五分竟。
【(甲)三結施回向】 我今已解釋。
甚深廣大義。
功德施群生。
令見真如法。
初二句結前所說。
第三句以此功德普施群生。
第四句回向真如實際。
同成究竟大菩提也。
原跋 大乘起信論者。
佛祖傳心之正印。
法性法相之總持也。
如來昔以大乘阿毗昙。
付與彌勒。
摩诃般若。
付與文殊。
般若破執有而顯妙有。
毗昙破惡空而顯真空。
一音所宣。
曾無異旨。
佛滅五百年後。
異見滋生。
馬鳴大士。
應佛懸記。
重興正法。
始則示為計我外道。
後乃廣顯二空妙宗。
作無我大師子吼。
破凡外二乘偏執。
宗百洛叉大乘經典。
造此略論。
申暢一心二門。
即生滅而顯真如。
收般若真空不空之妙旨。
即真如而辨生滅。
闡毗昙幻有不有之玄诠。
厥後龍樹依般若而造中論。
還以空義成一切法。
護法依毗昙而解唯識。
還以幻有顯二種空。
故知馬鳴龍樹護法三大菩薩。
同契佛心。
曾無稍異。
奈何以文解義。
泥名相而昧旨歸。
伐異黨同。
豎門庭而堅鬥诤。
謬談聖旨。
錯解真乘。
千百年來。
竟同長夜。
哀哉末葉。
誠可痛心。
旭以業障深纏。
未登正位。
夙因微善。
遊刃圓宗。
客歲盡散學人。
志圖修證。
今春偶遇戒子。
邀入新安。
頃從湯泉白嶽還寓歙浦回龍。
竊為二三子商究楞伽。
複以餘力。
再解茲論。
最喜此地枯寂。
不異桃源。
兼愛主人率真。
絕無世态。
食粟米飯。
啖豆腐滓。
僅十一日。
草疏遂成。
是役也。
上藉諸佛菩薩馬鳴大師加被之力。
所以略無疑滞。
又賴允持循公法主外護。
故無他緣所侵。
至于性相關頭。
種種問辯。
則戒子堅密時公之啟予者多矣。
是月二十有八日閣筆故跋。
大乘起信論裂網疏卷六(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