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起信論裂網疏卷第六

關燈
疑惑。

    诽謗不信。

    業障所纏。

    我慢。

    懈怠。

    如是等人。

    所不能入。

     一疑惑。

    二诽謗不信。

    三業障所纏。

    四我慢。

    五懈怠。

    有一于此。

    即不能入。

    可不戒哉。

    初明修相竟。

     【(癸)二明證相二。

    初正明證相。

    二辨析魔事。

    (子)今初】 複次依此三昧證法界相。

    知一切如來法身。

    與一切衆生身。

    平等無二。

    皆是一相。

    是故說名一相三昧。

    若修習此三昧。

    能生無量三昧。

    以真如是一切三昧根本處故。

     法界相。

    即真如體。

    無相不相之實相也。

    心佛衆生三無差别。

    故名一相三昧。

    梁本名一行三昧。

    約所證名一相。

    約能證名一行。

    當知一行即一相也。

    文殊般若所示一行三昧。

    正與此同。

    亦即大佛頂首楞嚴王三昧。

    亦即法華實相三昧。

    此是三昧中王。

    故能生無量三昧也。

     【(子)二辨析魔事二。

    初示魔事相。

    二示對治法。

    (醜)初中三。

    初明緻魔之由。

    二明魔事之相。

    三明魔亂之失。

    (寅)今初】 或有衆生。

    善根微少。

    為諸魔外道鬼神惑亂。

     不種善根。

    則此三昧名字不可得聞。

    況能修習。

    能修習此。

    當知是人必有善根。

    但善根深厚。

    則彼魔事無由得發。

    如日輪當空。

    必無魑魅。

    由善根微少。

    乃緻魔亂。

    所以前文勖令修行五悔也。

     【(寅)二明魔事之相二。

    初辨形聲。

    二辨起過。

    (卯)今初】 或現惡形以怖其心。

    或示美色以迷其意。

    或現天形。

    或菩薩形。

    乃至佛形。

    相好莊嚴。

     此先辨魔所現形也。

    若行人恐怖習重。

    多現惡形以怖之。

    若行人貪愛習重。

    多現美色以迷之。

    若行人智慧力弱。

    多現諸天菩薩佛形以诳之。

    皆所謂主人若迷。

    客得其便也。

    問。

    修三昧人。

    得見佛菩薩形。

    安知不是善根開發感應道交。

    乃概名之為魔事耶。

    答。

    圓覺經雲。

    非彼所聞一切境界。

    終不可取。

    良以行人修三昧時。

    所見境界。

    若與三昧相應。

    乃名善相。

    隻此善相。

    仍不可作聖解。

    苟不與三昧相應。

    定屬魔事。

    今修根本真如三昧。

    既非念佛禮忏求感應時。

    更不可作感應道交妄解。

    坐受其惑也。

     或說總持。

    或說諸度。

    或複演說諸解脫門。

    無怨無親。

    無因無果。

    一切諸法。

    畢竟空寂。

    本性涅槃。

     此随辨假佛菩薩等所說魔聲也。

    正修三昧之人。

    不依氣息。

    不依形色。

    乃至亦遣除想。

    當知亦幷不依總持。

    不依諸度。

    不依諸解脫門。

    乃至不依本性涅槃。

    才依本性涅槃。

    必将撥棄因果。

    妄計空劫已前。

    威音那畔。

    一段烏有先生境界。

    喚作真如三昧。

    豈所謂若知動心即不生滅。

    即得入于真如者耶。

    初辨形聲竟。

     【(卯)二辨起過】 或複令知過去未來。

    及他心事。

    辯才演說。

    無滞無斷。

    使其貪著名譽利養。

     此下皆明見魔形聞魔聲。

    所起一切過失相也。

    今先明似善根相。

    然此修行止者。

    唯為息滅無始無明。

    證無漏智。

    不應希求五通四辯。

    今未得無漏。

    先獲宿命他心及辯才等。

    則必堕在名利坑中。

    如提婆達修得五通。

    遂造三逆。

    可為殷鑒矣。

     或數嗔數喜。

    或多悲多愛。

    或恒樂昬寐。

    或久不睡眠。

    或身嬰疹疾。

    或性不勤策。

    或卒起精進。

    即便休廢。

    或情多疑惑。

    不生信受。

    或舍本勝行。

    更修雜業。

    愛著世事。

    溺情從好。

     此明雜染不定諸魔相也。

    或改其所習。

    令以為奇。

    或順其所習。

    令不能舍。

    廣如佛頂受想二陰中說。

     或令證得外道諸定。

    一日二日乃至七日。

    住于定中。

    得好飲食。

    身心适悅。

    不饑不渴。

     此亦似善根相。

    實是邪定。

    非出世定也。

     或複勸令受女等色。

    或令其飲食乍少乍多。

    或使其形容或好或醜。

     此亦雜染不定諸魔相也。

    二明魔事之相竟。

     【(寅)三明魔亂之失】 若為諸見煩惱所亂。

    即便退失往昔善根。

     兩種似善根相。

    則為諸見所亂。

    必起煩惱。

    兩種不定雜染。

    則為煩惱所亂。

    亦起諸見。

    幷彼往昔微少善根。

    亦退失矣。

    可不哀哉。

    初示魔事相竟。

     【(醜)二示對治法二。

    初治邪。

    二歸正。

    (寅)今初】 是故宜應審谛觀察。

    當作是念。

    此皆以我善根微薄。

    業障厚重。

    為魔鬼等之所迷惑。

    如是知已。

    念彼一切皆唯是心。

    如是思惟。

    刹那即滅。

     對治有三。

    二是方便。

    一是正修。

    二方便者。

    一是審谛觀察。

    覺知皆是魔事。

    不生一念迷亂心也。

    二是自念善根微薄。

    業障深重。

    反躬責己。

    悔過遷善也。

    一正修者。

    念彼一切皆唯是心。

    心外無法。

    不離一相三昧也。

     【(寅)二歸正】 遠離諸相。

    入真三昧。

    心相既離。

    真相亦盡。

     遠離諸相者。

    以三對治滅魔事也。

    入真三昧者。

    依于尋思名義自性差别。

    發如實智也。

    心相既離者。

    得無分别智也。

    真相亦盡者。

    觸無所得也。

    具如唯識加行通達二位廣明。

    須者尋之。

     從于定起。

    見諸煩惱不現行。

    以三昧力壞其種故。

    殊勝善品。

    随順相續。

    一切障難。

    悉皆遠離。

    起大精進。

    恒無斷絕。

     此明善修止者。

    不唯遠離魔事。

    即能登發心住。

    入淨心地。

    圓具奢摩他毗缽舍那也。

    二明證相竟。

     【(癸)三勸修二。

    初正勸。

    二明益。

    (子)今初】 若不修此三昧行者。

    無有得入如來種性。

    以餘三昧皆是有相。

    與外道共。

    不得值遇佛菩薩故。

    是故菩薩于此三昧。

    當勤修習。

    令成就究竟。

     餘三昧者。

    指依氣息形色等諸三昧也。

    雖六妙門。

    十六特勝。

    九想。

    十想。

    背舍勝處。

    一切處等。

    種種三昧。

    皆能發無漏慧。

    證三乘果。

    然必已發無漏。

    方不與外道共。

    若未發無漏。

    或亦随禅受生。

    則與外道相去無幾。

    乃至九次第定。

    前八亦幷與外道共。

    滅受想定。

    雖雲不共。

    仍依有頂遊觀無漏而入。

    未是全不共也。

    又雖得滅盡定。

    若未斷盡上地思惑。

    仍生五不還天。

    仍與外道同在舍念清淨地中。

    不得值遇諸佛菩薩。

    是故唯此真如三昧。

    乃能得入如來種性也。

    若得此三昧。

    則所生一切根本四禅。

    四無量心。

    四無色定。

    有覺有觀等三三昧。

    乃至觀煉熏修一切三昧。

    一一皆名不共三昧。

    以達其不可得故。

    皆是摩诃衍也。

    如客比丘。

    宿佛房中。

    佛入初禅乃至四禅。

    客皆随入。

    佛乃更以異相而入初禅。

    客便茫然不知佛入何定。

    當知佛前所入。

    是用共禅。

    故客能知能入。

    佛後所入。

    是不共禅。

    故客不複知也。

    又法華三變淨土。

    佛亦仍用背舍勝處及一切處三種三昧。

    而其神用遠非二乘所能測識。

    皆由不共三昧。

    融彼共相。

    令共三昧皆成不共。

    故雲真如三昧。

    能生無量三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