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止觀法門釋要卷第六
關燈
小
中
大
【(辛)三明離過具德作用】
又止行成故。
不為世染。
觀行成故。
不為寂滞。
又止行成故。
即用而常寂。
觀行成故。
即寂而常用。
不染不滞是離過。
用寂寂用是具德也。
【(辛)四明融即離微作用】 又止行成故。
知生死即是涅槃。
觀行成故。
知涅槃即是生死。
又止行成故。
知生死及涅槃。
二俱不可得。
觀行成故。
知流轉即生死。
不轉是涅槃。
諸法從本來。
常自寂滅相。
不複更滅。
故生死即是涅槃。
二乘所證涅槃。
仍是真常流注。
故即是變易生死。
此對待論融即也。
二種生死。
元無生死之相。
如舉波即水。
故生死即是涅槃。
三德涅槃。
亦無涅槃之相。
如全水在波。
故涅槃即是生死。
此絕待論融即也。
随緣常不變故。
生死涅槃二俱平等。
無有二相可得。
所謂其入離也。
不變常随緣故。
随流轉緣。
名為生死。
随不轉緣。
名為涅槃。
所謂其出微也。
初備顯作用竟。
【(庚)二重明所依】 問曰。
菩薩即寂興用之時。
三性之中。
依于何性而得成立。
答曰。
菩薩依依他性道理故。
能得即寂興用。
兼以餘性。
助成化道。
此義雲何。
謂雖知諸法。
有即非有。
而複即知。
不妨非有而有。
不無似法顯現。
何以故。
以緣起之法。
法爾故。
是故菩薩常在三昧。
而得起心憫念衆生。
然複依分别性觀門故。
知一切衆生受大苦惱。
依依他性觀門故。
從心出生攝化之用。
依真實性觀門故。
知一切衆生與己同體。
依分别性止門故。
知一切衆生可除染得淨。
依依他性止門故。
不見能度所度之相。
依真實性止門故。
自身他身本來常住大般涅槃。
答中先标二義。
次别釋成。
謂雖知諸法下。
釋依依他性道理也。
然複依分别下。
釋餘性助成化道也。
【(庚)三再示方便】 又若初行菩薩欲有所作。
先須發願。
次入止門。
即從止起觀。
然後随心所作即成。
何故須先發願。
謂指尅所求。
請勝力加故。
複何須入止。
謂欲知諸法悉非有故。
是故于一切有礙之法。
随念即通。
何故即從止起觀。
謂欲知一切法皆從心作故。
是故于一切法有所建立。
随念即成也。
若久行菩薩。
即不如是。
但發意欲作。
随念即成也。
諸佛如來。
複不如是。
但不緣而照。
不慮而知。
随機感所應見聞。
不發意而事自成也。
譬如摩尼。
無心欲益于世。
而随前感。
雨寶差别。
如來亦爾。
随所施為。
不作心意。
而與所益相應。
此葢由三大阿僧祇劫。
熏習純熟。
故得如是。
更無異法也。
先明初行方便。
次明久行及佛之不同。
然非因初行。
安有久行。
非有久行。
安得成佛。
故知欲成佛者。
須學初行之方便矣。
【(己)二偈頌三。
初頌理谛。
二頌觀法。
三頌勸修。
(庚)今初】 心性自清淨。
諸法唯一心。
此心即衆生。
此心菩薩佛。
生死亦是心。
涅槃亦是心。
一心而作二。
二還無二相。
一心如大海。
其性恒一味。
而具種種義。
是無窮法藏。
初一句。
總頌真體。
次一句。
攝事歸理。
無一法而非全心也。
次四句。
全理成事。
無一法之全理不還具衆生佛菩薩生死涅槃種種法也。
一心作二。
即不變常随緣義。
二無二相。
即随緣常不變義。
海喻可知。
【(庚)二頌觀法三。
初法說。
二喻說。
三合結。
(辛)今初】 是故諸行者。
應當一切時。
觀察自身心。
知悉由染業。
熏藏心故起。
既知如來藏。
依熏作世法。
應解衆生體。
悉是如來藏。
複念真藏心。
随熏作世法。
若以淨業熏。
藏必作佛杲。
觀察自身心。
謂約染濁分别性修止觀也。
知悉由染業。
熏藏心故起。
是約染濁依他性修止觀也。
應解衆生體。
悉是如來藏。
是約染濁真實性修止觀也。
複念真藏性等四句。
是以染例淨。
即約清淨三性修止觀也。
又如來藏依熏作世法。
是知不變常随緣也。
衆生體悉是如來藏。
是解随緣常不變也。
世法既爾。
佛果例然。
約性則一真平等。
約修則因滿果圓。
所以必須依止一心。
勤行妙止觀也。
【(辛)二喻說】 譬如見金蛇。
知是打金作。
即解于蛇體。
純是調柔金。
複念金随匠。
得作蛇蟲形。
即知蛇體金。
随匠成佛像。
蛇喻染濁分别性。
打喻染濁依他性。
蛇體純是調柔金。
即喻染濁真實性。
又打金作蛇。
喻不變随緣。
蛇體純金。
喻随緣不變也。
蛇體金。
喻現前一念心性。
匠。
喻止觀法門。
成佛像。
喻成出障淨法身也。
【(辛)三合結】 藏心如真金。
具足違順性。
能随染淨業。
顯現凡聖果。
金可為蛇為像。
即是具足蛇像二性。
故能随匠打作蛇像。
藏心亦爾。
本具違順二性。
故能随染淨二業。
顯現凡聖二果。
然正為蛇時。
像性仍在。
故可轉蛇作像。
則知正在染時。
淨性仍在。
故可轉凡成聖也。
蛇像非佛像。
故須修證。
佛金即蛇金。
故常平等。
彼執性廢修。
執修昧性者。
安知常同常别。
法界法門哉。
二頌觀法竟。
【(庚)三頌勸修】 以是因緣故。
速習無漏業。
熏于清淨心。
疾成平等德。
是故于即時。
莫輕禦自身。
亦勿賤于他。
終俱成佛故。
淨心為因。
淨業為緣。
因必藉緣。
故須速習無漏業緣。
熏于清淨心之真因。
令成本來平等之妙德也。
我心既即佛性安可輕禦。
禦者。
用也。
一切衆生皆有佛性。
安可賤他。
既不自輕。
亦不賤他。
是名平等佛德。
【(己)三結】 此明止觀作用竟。
上來總明五番建立止觀道理訖。
已上第二大科廣作分别竟。
【(乙)三曆事指點三。
初明禮佛時止觀。
二明食時止觀。
三明便利時止觀。
(丙)初中三。
初觀門。
二止門。
三雙行。
(丁)初文二。
初實事觀。
二假想觀。
(戊)初又三。
初法。
二喻。
三合。
(己)今初】 凡禮佛之法。
亦有止觀二門。
所言觀門禮佛者。
當知十方三世一切諸佛。
悉與我身同一淨心為體。
但以諸佛修習淨業熏心故。
得成淨果。
差别顯現。
徧滿十方三世。
然一一佛。
皆具一切種智。
是正徧知海。
是大慈悲海。
念念之中。
盡知一切衆生心心數法。
盡欲救度一切衆生。
一佛既爾。
一切諸佛皆悉如是。
是故行者。
若供養時。
若禮拜時。
若贊歎時。
若忏悔時。
若勸請時。
若随喜時。
若回向時。
若發願時。
當作是念。
一切諸佛。
悉知我供養。
悉受我供養。
乃至悉知我發願。
此依法性及與佛德。
稱實而觀。
行願品所謂起深信解。
如對目前者也。
【(己)二喻】 猶如生盲之人。
于大衆中行種種惠施。
雖不見大衆諸人。
而知諸人皆悉見己所作。
受己所施。
與有目者。
行施無異。
不為世染。
觀行成故。
不為寂滞。
又止行成故。
即用而常寂。
觀行成故。
即寂而常用。
不染不滞是離過。
用寂寂用是具德也。
【(辛)四明融即離微作用】 又止行成故。
知生死即是涅槃。
觀行成故。
知涅槃即是生死。
又止行成故。
知生死及涅槃。
二俱不可得。
觀行成故。
知流轉即生死。
不轉是涅槃。
諸法從本來。
常自寂滅相。
不複更滅。
故生死即是涅槃。
二乘所證涅槃。
仍是真常流注。
故即是變易生死。
此對待論融即也。
二種生死。
元無生死之相。
如舉波即水。
故生死即是涅槃。
三德涅槃。
亦無涅槃之相。
如全水在波。
故涅槃即是生死。
此絕待論融即也。
随緣常不變故。
生死涅槃二俱平等。
無有二相可得。
所謂其入離也。
不變常随緣故。
随流轉緣。
名為生死。
随不轉緣。
名為涅槃。
所謂其出微也。
初備顯作用竟。
【(庚)二重明所依】 問曰。
菩薩即寂興用之時。
三性之中。
依于何性而得成立。
答曰。
菩薩依依他性道理故。
能得即寂興用。
兼以餘性。
助成化道。
此義雲何。
謂雖知諸法。
有即非有。
而複即知。
不妨非有而有。
不無似法顯現。
何以故。
以緣起之法。
法爾故。
是故菩薩常在三昧。
而得起心憫念衆生。
然複依分别性觀門故。
知一切衆生受大苦惱。
依依他性觀門故。
從心出生攝化之用。
依真實性觀門故。
知一切衆生與己同體。
依分别性止門故。
知一切衆生可除染得淨。
依依他性止門故。
不見能度所度之相。
依真實性止門故。
自身他身本來常住大般涅槃。
答中先标二義。
次别釋成。
謂雖知諸法下。
釋依依他性道理也。
然複依分别下。
釋餘性助成化道也。
【(庚)三再示方便】 又若初行菩薩欲有所作。
先須發願。
次入止門。
即從止起觀。
然後随心所作即成。
何故須先發願。
謂指尅所求。
請勝力加故。
複何須入止。
謂欲知諸法悉非有故。
是故于一切有礙之法。
随念即通。
何故即從止起觀。
謂欲知一切法皆從心作故。
是故于一切法有所建立。
随念即成也。
若久行菩薩。
即不如是。
但發意欲作。
随念即成也。
諸佛如來。
複不如是。
但不緣而照。
不慮而知。
随機感所應見聞。
不發意而事自成也。
譬如摩尼。
無心欲益于世。
而随前感。
雨寶差别。
如來亦爾。
随所施為。
不作心意。
而與所益相應。
此葢由三大阿僧祇劫。
熏習純熟。
故得如是。
更無異法也。
先明初行方便。
次明久行及佛之不同。
然非因初行。
安有久行。
非有久行。
安得成佛。
故知欲成佛者。
須學初行之方便矣。
【(己)二偈頌三。
初頌理谛。
二頌觀法。
三頌勸修。
(庚)今初】 心性自清淨。
諸法唯一心。
此心即衆生。
此心菩薩佛。
生死亦是心。
涅槃亦是心。
一心而作二。
二還無二相。
一心如大海。
其性恒一味。
而具種種義。
是無窮法藏。
初一句。
總頌真體。
次一句。
攝事歸理。
無一法而非全心也。
次四句。
全理成事。
無一法之全理不還具衆生佛菩薩生死涅槃種種法也。
一心作二。
即不變常随緣義。
二無二相。
即随緣常不變義。
海喻可知。
【(庚)二頌觀法三。
初法說。
二喻說。
三合結。
(辛)今初】 是故諸行者。
應當一切時。
觀察自身心。
知悉由染業。
熏藏心故起。
既知如來藏。
依熏作世法。
應解衆生體。
悉是如來藏。
複念真藏心。
随熏作世法。
若以淨業熏。
藏必作佛杲。
觀察自身心。
謂約染濁分别性修止觀也。
知悉由染業。
熏藏心故起。
是約染濁依他性修止觀也。
應解衆生體。
悉是如來藏。
是約染濁真實性修止觀也。
複念真藏性等四句。
是以染例淨。
即約清淨三性修止觀也。
又如來藏依熏作世法。
是知不變常随緣也。
衆生體悉是如來藏。
是解随緣常不變也。
世法既爾。
佛果例然。
約性則一真平等。
約修則因滿果圓。
所以必須依止一心。
勤行妙止觀也。
【(辛)二喻說】 譬如見金蛇。
知是打金作。
即解于蛇體。
純是調柔金。
複念金随匠。
得作蛇蟲形。
即知蛇體金。
随匠成佛像。
蛇喻染濁分别性。
打喻染濁依他性。
蛇體純是調柔金。
即喻染濁真實性。
又打金作蛇。
喻不變随緣。
蛇體純金。
喻随緣不變也。
蛇體金。
喻現前一念心性。
匠。
喻止觀法門。
成佛像。
喻成出障淨法身也。
【(辛)三合結】 藏心如真金。
具足違順性。
能随染淨業。
顯現凡聖果。
金可為蛇為像。
即是具足蛇像二性。
故能随匠打作蛇像。
藏心亦爾。
本具違順二性。
故能随染淨二業。
顯現凡聖二果。
然正為蛇時。
像性仍在。
故可轉蛇作像。
則知正在染時。
淨性仍在。
故可轉凡成聖也。
蛇像非佛像。
故須修證。
佛金即蛇金。
故常平等。
彼執性廢修。
執修昧性者。
安知常同常别。
法界法門哉。
二頌觀法竟。
【(庚)三頌勸修】 以是因緣故。
速習無漏業。
熏于清淨心。
疾成平等德。
是故于即時。
莫輕禦自身。
亦勿賤于他。
終俱成佛故。
淨心為因。
淨業為緣。
因必藉緣。
故須速習無漏業緣。
熏于清淨心之真因。
令成本來平等之妙德也。
我心既即佛性安可輕禦。
禦者。
用也。
一切衆生皆有佛性。
安可賤他。
既不自輕。
亦不賤他。
是名平等佛德。
【(己)三結】 此明止觀作用竟。
上來總明五番建立止觀道理訖。
已上第二大科廣作分别竟。
【(乙)三曆事指點三。
初明禮佛時止觀。
二明食時止觀。
三明便利時止觀。
(丙)初中三。
初觀門。
二止門。
三雙行。
(丁)初文二。
初實事觀。
二假想觀。
(戊)初又三。
初法。
二喻。
三合。
(己)今初】 凡禮佛之法。
亦有止觀二門。
所言觀門禮佛者。
當知十方三世一切諸佛。
悉與我身同一淨心為體。
但以諸佛修習淨業熏心故。
得成淨果。
差别顯現。
徧滿十方三世。
然一一佛。
皆具一切種智。
是正徧知海。
是大慈悲海。
念念之中。
盡知一切衆生心心數法。
盡欲救度一切衆生。
一佛既爾。
一切諸佛皆悉如是。
是故行者。
若供養時。
若禮拜時。
若贊歎時。
若忏悔時。
若勸請時。
若随喜時。
若回向時。
若發願時。
當作是念。
一切諸佛。
悉知我供養。
悉受我供養。
乃至悉知我發願。
此依法性及與佛德。
稱實而觀。
行願品所謂起深信解。
如對目前者也。
【(己)二喻】 猶如生盲之人。
于大衆中行種種惠施。
雖不見大衆諸人。
而知諸人皆悉見己所作。
受己所施。
與有目者。
行施無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