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止觀法門釋要卷第六
關燈
小
中
大
分而滅。
惑種亦爾。
解種分成。
惑即分滅也。
以惑種分分滅故。
惑用漸弱。
解種分分增故。
解用轉強。
如是除也。
非如小乘說敵對除。
但有語無義。
然彼小乘亦還熏除。
而不知此道理也。
答中文分為四。
初直明不得敵對相除。
以解惑不同時故。
次恐難雲。
既說解時無惑。
何故解者仍未斷惑盡耶。
今釋之曰。
以其惑種仍在。
故解滅時。
還起惑用也。
三恐疑雲。
既解惑疊興。
如何得以解除惑。
今釋之曰。
解用漸漸熏心。
令成解種。
故能損減惑種。
喻如香熏臭衣也。
四恐疑雲。
既是分分熏除。
何故小乘說敵對除。
彼亦能斷惑耶。
今釋之曰。
小乘亦是熏除。
彼自不達。
故妄計為敵對除耳。
解惑無敵對理。
故但有語無義也。
【(庚)二辨熏心之由】 問曰。
解熏心時。
為見淨心故得熏心。
為更有所由得熏心。
答曰。
一切解惑之用。
皆依一心而起。
以是義故。
解惑之用悉不離心。
以不離心故。
起用之時。
即是熏心。
更無所由。
如是波浪之用。
不離水故。
波動之時。
即動水體。
是以前波之動。
動于水故。
更起後波也。
解惑之熏。
亦複如是。
類此可知。
解熏心時。
亦非見于淨心。
亦非更有所由。
以淨心非可見相故。
以心外更無他法可由故。
但解惑皆依心起。
還熏于心。
譬如依水起波。
還動于水耳。
【(庚)三辨地位之相】 問曰。
此三性止觀。
為有位地。
為無位地。
答曰。
不定。
若就一相而言。
十解分别性中止行成。
十回向依他性中止行成。
佛果滿足真實性中止行成。
若更一解。
地前分别性中止行成。
地上依他性中止行成。
佛果真實性中止行成。
又複地前随分具三性止行。
地上亦具三性止行。
佛地三性止行究竟滿足。
又複位位行行俱行三止。
即是凡夫始發心者。
亦俱行三性止行。
但明昧有殊。
托法無别也。
以三性止觀。
對菩薩位地。
有豎有橫。
有收有簡。
故不定也。
初就一相而言。
即約豎論。
十解。
謂别十住。
以永斷見思惑故。
十回向。
謂别十向。
亦圓十信。
以永斷塵沙兼伏無明惑故。
佛果。
謂别地。
圓住。
皆名分證佛果。
至究竟位。
名為滿足。
以永斷無明惑故。
次更一解者。
豎而兼橫。
地前為緣修故。
染淨二種分别性止行成。
地上為真修故。
染淨二種依他性止行成。
佛果為滿證故。
染淨二種真實性止行成。
次又複地前等橫而兼豎。
蓋隻依他一性便具三性。
所以修止觀者。
亦必通修。
但地前名随分。
具以無明伏而未斷故。
地上名具。
以三惑俱斷。
三德現前故。
佛地名究竟滿足。
以分别止行究竟滿足。
成應身解脫德。
依他止行究竟滿足。
成報身般若德。
真實止行究竟滿足。
成如如法身德故。
次又複位位等。
非豎非橫。
亦橫亦豎。
初從名字位中。
了知現前一念介爾之心。
及十界十如權實諸法。
随見有一法當情。
悉是分别性法。
此法當體無實。
即是依他性法。
依他亦複無性。
但自法界實相。
即為真實性法。
故始發心時。
便得俱行三止。
但觀行位中尚昧。
相似位中則明。
相似位中尚昧。
分證位中愈明。
分證位中猶帶昧相。
究竟位中方為極明。
然從始至終。
無不以三性法為所觀境。
故言托法無别也。
【(庚)四結略總明】 又複總明三性止觀除障得益。
謂三性止行成故。
離凡夫行。
三性觀行成故。
離聲聞行。
此名除障。
三性止行成故。
得寂滅樂為自利。
三性觀行成故。
緣起作用為利他。
此為得益。
斯辨第四止觀斷得竟。
或問。
止成離凡夫行。
隻是入空意耳。
觀成離聲聞行。
隻是出假意耳。
葢在通别之間。
而釋為圓頓。
不太甚乎。
答曰。
若但約染濁分别性論止觀者。
可得但是通教。
若但約分别依他二性論止觀者。
可得是别接通。
若但約染濁三性次第論止觀者。
可得但是别教。
今既具約染淨二種三性。
又具論次與不次二種修法。
又一一性中皆是先觀後止。
不是先止後觀。
又即時凡夫亦得雙修止觀。
安得非圓頓耶。
須知凡夫聲聞。
皆有界内界外之殊。
分段生死。
界内凡夫行也。
變易生死。
界外凡夫行也。
滞于但空。
界内聲聞行也。
滞于但中。
界外聲聞行也。
是故經雲。
有聲聞乘聲聞。
有聲聞乘緣覺。
有聲聞乘菩薩。
有緣覺乘聲聞。
有緣覺乘緣覺。
有緣覺乘菩薩。
有菩薩乘聲聞。
有菩薩乘緣覺。
有菩薩乘菩薩。
智者大師釋之。
謂初三即藏教三乘。
次三即通教三乘。
次三即别教地前及地上也。
今之行人。
初心便行三止三觀。
便離凡夫及聲聞行。
所謂圓五品位。
圓伏五住煩惱。
雖是肉眼。
即名佛眼。
已超别教十回向矣。
須知上文四番約位。
正意隻在第四非橫非豎論橫豎耳。
【(戊)五明止觀作用三。
初正明。
二偈頌。
三結。
(己)初中三。
初備顯作用。
二重明所依。
三再示方便。
(庚)初又四。
初尅證全體大用作用。
二明雙遮雙照作用。
三明離過具德作用。
四明融即離微作用。
(辛)今初】 次明第五止觀作用者。
謂止行成故。
體證淨心。
理融無二之性。
與諸衆生。
圓同一相之身。
三寶于是混爾無三。
二谛自斯莽然不二。
怕兮凝湛淵渟。
恬然澄明内寂。
用無用相。
動無動相。
蓋以一切法。
本來平等故。
心性法爾故。
此則甚深法性之體也。
謂觀行成故。
淨心體顯。
法界無礙之用。
自然出生一切染淨之能。
興大供具。
滿無邊刹。
奉獻三寶。
惠施四生。
及以吸風藏火。
放光動地。
引短促長。
合多離一。
殊形六道。
分響十方。
五通示現。
三輪顯化。
乃至上生色界之頂。
下居兜率之天。
托影于智幻之門。
通靈于方便之道。
揮二手以表獨尊。
蹈七步而彰唯極。
端坐瓊台。
思惟寶樹。
高耀普眼于六天之宮。
徧轉圓音于十方之國。
蓮華藏海。
帝網以開張。
娑婆雜土。
星羅而布列。
乃使同形異見。
一唱殊聞。
外色衆彰。
珠光亂彩。
故有五山永耀。
八樹潛輝。
玉質常存。
權形取滅。
斯葢大悲大願熏習力故。
一切法。
法爾一心作故。
即是甚深緣起之用也。
繇止行成。
尅證全體。
繇觀行成。
能興大用。
此總明作用之大端也。
能證三谛之智。
名為佛寶。
所證三性之理。
名為法寶。
理外無智。
智外無理。
名為僧寶。
故混爾無三也。
分别依他二性。
名俗谛。
真實之性。
名真谛。
又三性俱名俗谛。
三性無性名真谛。
又三性三無性名言建立。
俱名俗谛。
三性三無性本惟一心名真谛。
故莽然不二也。
餘可知。
【(辛)二明雙遮雙照作用】 又止行成故。
其心平等。
不住生死。
觀行成故。
德用緣起。
不入涅槃。
又止行成故。
住大涅槃。
觀行成故。
處于生死。
不住不入。
是雙遮。
能住能處。
是雙照也。
惑種亦爾。
解種分成。
惑即分滅也。
以惑種分分滅故。
惑用漸弱。
解種分分增故。
解用轉強。
如是除也。
非如小乘說敵對除。
但有語無義。
然彼小乘亦還熏除。
而不知此道理也。
答中文分為四。
初直明不得敵對相除。
以解惑不同時故。
次恐難雲。
既說解時無惑。
何故解者仍未斷惑盡耶。
今釋之曰。
以其惑種仍在。
故解滅時。
還起惑用也。
三恐疑雲。
既解惑疊興。
如何得以解除惑。
今釋之曰。
解用漸漸熏心。
令成解種。
故能損減惑種。
喻如香熏臭衣也。
四恐疑雲。
既是分分熏除。
何故小乘說敵對除。
彼亦能斷惑耶。
今釋之曰。
小乘亦是熏除。
彼自不達。
故妄計為敵對除耳。
解惑無敵對理。
故但有語無義也。
【(庚)二辨熏心之由】 問曰。
解熏心時。
為見淨心故得熏心。
為更有所由得熏心。
答曰。
一切解惑之用。
皆依一心而起。
以是義故。
解惑之用悉不離心。
以不離心故。
起用之時。
即是熏心。
更無所由。
如是波浪之用。
不離水故。
波動之時。
即動水體。
是以前波之動。
動于水故。
更起後波也。
解惑之熏。
亦複如是。
類此可知。
解熏心時。
亦非見于淨心。
亦非更有所由。
以淨心非可見相故。
以心外更無他法可由故。
但解惑皆依心起。
還熏于心。
譬如依水起波。
還動于水耳。
【(庚)三辨地位之相】 問曰。
此三性止觀。
為有位地。
為無位地。
答曰。
不定。
若就一相而言。
十解分别性中止行成。
十回向依他性中止行成。
佛果滿足真實性中止行成。
若更一解。
地前分别性中止行成。
地上依他性中止行成。
佛果真實性中止行成。
又複地前随分具三性止行。
地上亦具三性止行。
佛地三性止行究竟滿足。
又複位位行行俱行三止。
即是凡夫始發心者。
亦俱行三性止行。
但明昧有殊。
托法無别也。
以三性止觀。
對菩薩位地。
有豎有橫。
有收有簡。
故不定也。
初就一相而言。
即約豎論。
十解。
謂别十住。
以永斷見思惑故。
十回向。
謂别十向。
亦圓十信。
以永斷塵沙兼伏無明惑故。
佛果。
謂别地。
圓住。
皆名分證佛果。
至究竟位。
名為滿足。
以永斷無明惑故。
次更一解者。
豎而兼橫。
地前為緣修故。
染淨二種分别性止行成。
地上為真修故。
染淨二種依他性止行成。
佛果為滿證故。
染淨二種真實性止行成。
次又複地前等橫而兼豎。
蓋隻依他一性便具三性。
所以修止觀者。
亦必通修。
但地前名随分。
具以無明伏而未斷故。
地上名具。
以三惑俱斷。
三德現前故。
佛地名究竟滿足。
以分别止行究竟滿足。
成應身解脫德。
依他止行究竟滿足。
成報身般若德。
真實止行究竟滿足。
成如如法身德故。
次又複位位等。
非豎非橫。
亦橫亦豎。
初從名字位中。
了知現前一念介爾之心。
及十界十如權實諸法。
随見有一法當情。
悉是分别性法。
此法當體無實。
即是依他性法。
依他亦複無性。
但自法界實相。
即為真實性法。
故始發心時。
便得俱行三止。
但觀行位中尚昧。
相似位中則明。
相似位中尚昧。
分證位中愈明。
分證位中猶帶昧相。
究竟位中方為極明。
然從始至終。
無不以三性法為所觀境。
故言托法無别也。
【(庚)四結略總明】 又複總明三性止觀除障得益。
謂三性止行成故。
離凡夫行。
三性觀行成故。
離聲聞行。
此名除障。
三性止行成故。
得寂滅樂為自利。
三性觀行成故。
緣起作用為利他。
此為得益。
斯辨第四止觀斷得竟。
或問。
止成離凡夫行。
隻是入空意耳。
觀成離聲聞行。
隻是出假意耳。
葢在通别之間。
而釋為圓頓。
不太甚乎。
答曰。
若但約染濁分别性論止觀者。
可得但是通教。
若但約分别依他二性論止觀者。
可得是别接通。
若但約染濁三性次第論止觀者。
可得但是别教。
今既具約染淨二種三性。
又具論次與不次二種修法。
又一一性中皆是先觀後止。
不是先止後觀。
又即時凡夫亦得雙修止觀。
安得非圓頓耶。
須知凡夫聲聞。
皆有界内界外之殊。
分段生死。
界内凡夫行也。
變易生死。
界外凡夫行也。
滞于但空。
界内聲聞行也。
滞于但中。
界外聲聞行也。
是故經雲。
有聲聞乘聲聞。
有聲聞乘緣覺。
有聲聞乘菩薩。
有緣覺乘聲聞。
有緣覺乘緣覺。
有緣覺乘菩薩。
有菩薩乘聲聞。
有菩薩乘緣覺。
有菩薩乘菩薩。
智者大師釋之。
謂初三即藏教三乘。
次三即通教三乘。
次三即别教地前及地上也。
今之行人。
初心便行三止三觀。
便離凡夫及聲聞行。
所謂圓五品位。
圓伏五住煩惱。
雖是肉眼。
即名佛眼。
已超别教十回向矣。
須知上文四番約位。
正意隻在第四非橫非豎論橫豎耳。
【(戊)五明止觀作用三。
初正明。
二偈頌。
三結。
(己)初中三。
初備顯作用。
二重明所依。
三再示方便。
(庚)初又四。
初尅證全體大用作用。
二明雙遮雙照作用。
三明離過具德作用。
四明融即離微作用。
(辛)今初】 次明第五止觀作用者。
謂止行成故。
體證淨心。
理融無二之性。
與諸衆生。
圓同一相之身。
三寶于是混爾無三。
二谛自斯莽然不二。
怕兮凝湛淵渟。
恬然澄明内寂。
用無用相。
動無動相。
蓋以一切法。
本來平等故。
心性法爾故。
此則甚深法性之體也。
謂觀行成故。
淨心體顯。
法界無礙之用。
自然出生一切染淨之能。
興大供具。
滿無邊刹。
奉獻三寶。
惠施四生。
及以吸風藏火。
放光動地。
引短促長。
合多離一。
殊形六道。
分響十方。
五通示現。
三輪顯化。
乃至上生色界之頂。
下居兜率之天。
托影于智幻之門。
通靈于方便之道。
揮二手以表獨尊。
蹈七步而彰唯極。
端坐瓊台。
思惟寶樹。
高耀普眼于六天之宮。
徧轉圓音于十方之國。
蓮華藏海。
帝網以開張。
娑婆雜土。
星羅而布列。
乃使同形異見。
一唱殊聞。
外色衆彰。
珠光亂彩。
故有五山永耀。
八樹潛輝。
玉質常存。
權形取滅。
斯葢大悲大願熏習力故。
一切法。
法爾一心作故。
即是甚深緣起之用也。
繇止行成。
尅證全體。
繇觀行成。
能興大用。
此總明作用之大端也。
能證三谛之智。
名為佛寶。
所證三性之理。
名為法寶。
理外無智。
智外無理。
名為僧寶。
故混爾無三也。
分别依他二性。
名俗谛。
真實之性。
名真谛。
又三性俱名俗谛。
三性無性名真谛。
又三性三無性名言建立。
俱名俗谛。
三性三無性本惟一心名真谛。
故莽然不二也。
餘可知。
【(辛)二明雙遮雙照作用】 又止行成故。
其心平等。
不住生死。
觀行成故。
德用緣起。
不入涅槃。
又止行成故。
住大涅槃。
觀行成故。
處于生死。
不住不入。
是雙遮。
能住能處。
是雙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