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止觀法門釋要卷第六
關燈
小
中
大
無始無明未破。
喻如生盲。
然能作此信解。
則功德與菩薩等矣。
【(己)三合】 行者亦爾。
雖不見諸佛。
而知諸佛皆悉見己所作。
受我忏悔。
受我供養。
如此解時。
即時現前供養。
與實見諸佛供養者等無有異也。
何以故。
以觀見佛心故。
佛心者。
大慈悲是也。
雖不見諸佛。
而見諸佛大慈悲心。
所謂雖是肉眼。
名為佛眼也。
【(戊)二假想觀二。
初佛身觀。
二供具觀。
(己)初中二。
初直示。
二釋疑。
(庚)今初】 又若能想作一佛。
身相嚴好。
乃至能得想作無量諸佛。
一一佛前。
皆見己身供養禮拜者。
亦是現前供養。
何以故。
以是心作佛。
是心是佛故。
是心作佛者。
能作他方應佛。
能作自己果佛也。
是心是佛者。
心即他方應佛。
心即自己果佛也。
又是心作佛。
故非自然。
是心是佛。
故非因緣。
即中之空假名作。
能破三惑。
能立三法。
故能感他佛三身圓應。
能成我心三身當果。
即空假之中名是。
則全惑即智。
全障即德。
故心是應佛。
心是果佛也。
又始學名作。
終成即是佛。
又諸佛法身。
與己同體。
現觀佛時。
心中現者。
即是諸佛法身之體。
名心是佛。
望己當果。
繇觀而成。
名心作佛。
若欲悉知。
具如妙宗鈔。
【(庚)二釋疑二。
初明假想非妄。
二明感應俱成。
(辛)初中三。
初直明非妄。
二遠勝二乘。
三徑齊菩薩。
(壬)今初】 問曰。
前之一番供養。
實有道理。
可與現前供養無異。
此後一番想作佛身者。
則無道理。
何以故。
以實不見佛身。
假想作見。
即是妄想相故。
答曰。
佛在世時。
所有衆生現前所見佛者。
亦是衆生自心作也。
是故經言。
心造諸如來。
以是義故。
即時心想作佛。
則與彼現前見佛一也。
【(壬)二遠勝二乘】 又複乃勝二乘現見佛者。
何以故。
以彼二乘所見之佛。
實從心作。
由無明故。
妄想曲見。
謂從外來。
非是心作。
故即是颠倒。
不稱心性緣起之義。
是故經言。
聲聞曲見。
又複經言。
是人行邪道。
不能見如來。
所言如來者。
即是真如淨心。
依熏緣起果報顯現。
故名如來。
彼謂心外異來。
故言不能見也。
我今所見諸佛。
雖是想心所作。
但即能知由我想念熏真心故。
心中現此諸佛。
是故所見之佛不在心外。
唯是真心之相。
有即非有。
非有即有。
不壞真寂。
不壞緣起。
是故勝彼二乘現前見也。
二乘不達唯心。
此達唯心。
一勝也。
二乘入寂便壞緣起。
此則不壞緣起。
二勝也。
【(壬)三徑齊菩薩】 又若我以想心熏真心故。
真心性起。
顯現諸佛。
而言是妄想者。
道場會衆。
皆以見佛之業。
熏真心故。
盧舍那佛在于真心中現。
彼諸菩薩亦是妄想。
若彼菩薩所見之佛實從心起。
見時即知不從外來。
非是妄想者。
我今所見諸佛亦從心起。
亦知不從外來。
何為言是妄想。
又複彼諸菩薩所修見佛之業。
悉是心作。
還熏于心。
我今念佛之想。
亦是心作。
還熏于心。
彼此即齊。
是故彼若非妄。
我即真實。
初明假想非妄竟。
【(辛)二明感應俱成四。
初重明同體心性。
二明依想得見真佛。
三生佛互論熏心。
四結成感應不二。
(壬)今初】 問曰。
若一切諸佛。
唯由衆生自心所作者。
即無有實佛出世。
答曰。
不妨一切諸佛出世。
而即是衆生自心所作。
何以故。
謂由一切諸佛。
一切衆生。
同一淨心為體故。
然此淨心全體。
唯作一衆生。
而即不妨全體複作一切凡聖。
如一衆生是淨心全體所作。
其餘一一凡聖悉皆如是。
一時一體。
不相妨礙。
是故若偏據一人以論心者。
此人之體。
即能作一切凡聖。
如藏體一異中釋此義也。
由此義故。
一切諸佛唯是我心所作。
但由共相不共相識義故。
雖是我心能作諸佛。
而有見不見之理。
如共相不共相識中具明。
衆生自心所作。
即是實佛。
實佛。
即是衆生自心所作。
以一切諸佛。
一切衆生。
同一淨心為體故。
若達前文藏體一異之義。
則不計實佛在我心外。
若達共相不共相識之義。
則不疑衆生有見有不見矣。
【(壬)二明依想得見真佛】 以是義故。
若能方便假想者。
此想即熏真心。
與諸佛悲智之熏相應。
故于真心中顯現諸佛自得見之。
此所現之佛。
以我假想見佛之業。
與佛利他之業相應熏心起故。
此佛即是我共相識也。
是共相識故。
即是真實出世之佛為我所見。
若無見佛之業。
與佛利他之德相應熏心者。
一切諸佛雖是我淨心所作。
而我常不得見佛。
假想為能感。
悲智為能應。
感于衆生心内諸佛。
故心外無佛。
應于諸佛心内衆生。
故佛出是真也。
【(壬)三生佛互論熏心】 是故若偏據諸佛以論淨心。
即諸佛淨心作一切衆生。
但佛有慈悲智力熏心。
故得見一切衆生。
若偏據衆生以論淨心。
即衆生淨心作一切諸佛。
但衆生有見佛之業熏心。
故得見一切諸佛。
佛為法界。
故無佛心外之衆生。
生為法界。
故無衆生心外之佛。
自熏自見。
複何疑哉。
【(壬)四結成感應不二】 是故假想熏心者。
即心中諸佛顯現可見。
所見之佛。
則是真實出世之佛。
若不解此義故。
謂釋迦如來是心外實佛。
心想作者。
是妄想作佛。
如是執者。
雖見釋迦如來亦不識也。
假想為能感。
實佛為能應。
所感實佛。
既不在衆生心外。
所應衆生。
又豈在釋迦心外。
是謂感應不二也。
若由曲計釋迦實在心外。
所想不是真佛者。
是人行邪道。
不能見如來矣。
已上佛身觀竟。
【(己)二供具觀】 又複行者。
既如是知一切諸佛。
是心所作故。
當知身及供具。
亦從定心出生。
以是義故。
當想自身心。
猶如香藏王。
身諸毛孔内。
流出香煙雲。
其雲難思議。
充滿十方刹。
各于諸佛前。
成大香樓閣。
其香樓閣内。
無量香天子。
手執殊妙香。
供養諸最勝。
或複想自身。
徧滿十方國。
身數等諸佛。
親侍于如來。
彼諸一一身。
猶如大梵王。
色相最殊妙。
五體禮尊足。
知身及供具。
悉是一心為。
不生妄想執。
謂為心外有。
複知諸菩薩。
所有諸供具。
悉施諸衆生。
令供養諸佛。
是故彼供具。
即是我己有。
知是己有故。
持供諸如來。
以己心作物。
及施他己者。
複回施衆生。
供獻諸最勝。
深入緣起觀。
乃能為此事。
此觀門禮佛。
文有八段。
初又複行者下。
既知是心作佛。
便可從心作身及供具也。
二當想自身心下三偈。
是想所供周徧。
三或複想自身下二偈。
是想能供周徧。
四知身及供具一偈。
是止觀雙行。
五複知諸菩薩下二偈。
是自他不二。
六以己心作物一偈。
是善巧回向。
喻如生盲。
然能作此信解。
則功德與菩薩等矣。
【(己)三合】 行者亦爾。
雖不見諸佛。
而知諸佛皆悉見己所作。
受我忏悔。
受我供養。
如此解時。
即時現前供養。
與實見諸佛供養者等無有異也。
何以故。
以觀見佛心故。
佛心者。
大慈悲是也。
雖不見諸佛。
而見諸佛大慈悲心。
所謂雖是肉眼。
名為佛眼也。
【(戊)二假想觀二。
初佛身觀。
二供具觀。
(己)初中二。
初直示。
二釋疑。
(庚)今初】 又若能想作一佛。
身相嚴好。
乃至能得想作無量諸佛。
一一佛前。
皆見己身供養禮拜者。
亦是現前供養。
何以故。
以是心作佛。
是心是佛故。
是心作佛者。
能作他方應佛。
能作自己果佛也。
是心是佛者。
心即他方應佛。
心即自己果佛也。
又是心作佛。
故非自然。
是心是佛。
故非因緣。
即中之空假名作。
能破三惑。
能立三法。
故能感他佛三身圓應。
能成我心三身當果。
即空假之中名是。
則全惑即智。
全障即德。
故心是應佛。
心是果佛也。
又始學名作。
終成即是佛。
又諸佛法身。
與己同體。
現觀佛時。
心中現者。
即是諸佛法身之體。
名心是佛。
望己當果。
繇觀而成。
名心作佛。
若欲悉知。
具如妙宗鈔。
【(庚)二釋疑二。
初明假想非妄。
二明感應俱成。
(辛)初中三。
初直明非妄。
二遠勝二乘。
三徑齊菩薩。
(壬)今初】 問曰。
前之一番供養。
實有道理。
可與現前供養無異。
此後一番想作佛身者。
則無道理。
何以故。
以實不見佛身。
假想作見。
即是妄想相故。
答曰。
佛在世時。
所有衆生現前所見佛者。
亦是衆生自心作也。
是故經言。
心造諸如來。
以是義故。
即時心想作佛。
則與彼現前見佛一也。
【(壬)二遠勝二乘】 又複乃勝二乘現見佛者。
何以故。
以彼二乘所見之佛。
實從心作。
由無明故。
妄想曲見。
謂從外來。
非是心作。
故即是颠倒。
不稱心性緣起之義。
是故經言。
聲聞曲見。
又複經言。
是人行邪道。
不能見如來。
所言如來者。
即是真如淨心。
依熏緣起果報顯現。
故名如來。
彼謂心外異來。
故言不能見也。
我今所見諸佛。
雖是想心所作。
但即能知由我想念熏真心故。
心中現此諸佛。
是故所見之佛不在心外。
唯是真心之相。
有即非有。
非有即有。
不壞真寂。
不壞緣起。
是故勝彼二乘現前見也。
二乘不達唯心。
此達唯心。
一勝也。
二乘入寂便壞緣起。
此則不壞緣起。
二勝也。
【(壬)三徑齊菩薩】 又若我以想心熏真心故。
真心性起。
顯現諸佛。
而言是妄想者。
道場會衆。
皆以見佛之業。
熏真心故。
盧舍那佛在于真心中現。
彼諸菩薩亦是妄想。
若彼菩薩所見之佛實從心起。
見時即知不從外來。
非是妄想者。
我今所見諸佛亦從心起。
亦知不從外來。
何為言是妄想。
又複彼諸菩薩所修見佛之業。
悉是心作。
還熏于心。
我今念佛之想。
亦是心作。
還熏于心。
彼此即齊。
是故彼若非妄。
我即真實。
初明假想非妄竟。
【(辛)二明感應俱成四。
初重明同體心性。
二明依想得見真佛。
三生佛互論熏心。
四結成感應不二。
(壬)今初】 問曰。
若一切諸佛。
唯由衆生自心所作者。
即無有實佛出世。
答曰。
不妨一切諸佛出世。
而即是衆生自心所作。
何以故。
謂由一切諸佛。
一切衆生。
同一淨心為體故。
然此淨心全體。
唯作一衆生。
而即不妨全體複作一切凡聖。
如一衆生是淨心全體所作。
其餘一一凡聖悉皆如是。
一時一體。
不相妨礙。
是故若偏據一人以論心者。
此人之體。
即能作一切凡聖。
如藏體一異中釋此義也。
由此義故。
一切諸佛唯是我心所作。
但由共相不共相識義故。
雖是我心能作諸佛。
而有見不見之理。
如共相不共相識中具明。
衆生自心所作。
即是實佛。
實佛。
即是衆生自心所作。
以一切諸佛。
一切衆生。
同一淨心為體故。
若達前文藏體一異之義。
則不計實佛在我心外。
若達共相不共相識之義。
則不疑衆生有見有不見矣。
【(壬)二明依想得見真佛】 以是義故。
若能方便假想者。
此想即熏真心。
與諸佛悲智之熏相應。
故于真心中顯現諸佛自得見之。
此所現之佛。
以我假想見佛之業。
與佛利他之業相應熏心起故。
此佛即是我共相識也。
是共相識故。
即是真實出世之佛為我所見。
若無見佛之業。
與佛利他之德相應熏心者。
一切諸佛雖是我淨心所作。
而我常不得見佛。
假想為能感。
悲智為能應。
感于衆生心内諸佛。
故心外無佛。
應于諸佛心内衆生。
故佛出是真也。
【(壬)三生佛互論熏心】 是故若偏據諸佛以論淨心。
即諸佛淨心作一切衆生。
但佛有慈悲智力熏心。
故得見一切衆生。
若偏據衆生以論淨心。
即衆生淨心作一切諸佛。
但衆生有見佛之業熏心。
故得見一切諸佛。
佛為法界。
故無佛心外之衆生。
生為法界。
故無衆生心外之佛。
自熏自見。
複何疑哉。
【(壬)四結成感應不二】 是故假想熏心者。
即心中諸佛顯現可見。
所見之佛。
則是真實出世之佛。
若不解此義故。
謂釋迦如來是心外實佛。
心想作者。
是妄想作佛。
如是執者。
雖見釋迦如來亦不識也。
假想為能感。
實佛為能應。
所感實佛。
既不在衆生心外。
所應衆生。
又豈在釋迦心外。
是謂感應不二也。
若由曲計釋迦實在心外。
所想不是真佛者。
是人行邪道。
不能見如來矣。
已上佛身觀竟。
【(己)二供具觀】 又複行者。
既如是知一切諸佛。
是心所作故。
當知身及供具。
亦從定心出生。
以是義故。
當想自身心。
猶如香藏王。
身諸毛孔内。
流出香煙雲。
其雲難思議。
充滿十方刹。
各于諸佛前。
成大香樓閣。
其香樓閣内。
無量香天子。
手執殊妙香。
供養諸最勝。
或複想自身。
徧滿十方國。
身數等諸佛。
親侍于如來。
彼諸一一身。
猶如大梵王。
色相最殊妙。
五體禮尊足。
知身及供具。
悉是一心為。
不生妄想執。
謂為心外有。
複知諸菩薩。
所有諸供具。
悉施諸衆生。
令供養諸佛。
是故彼供具。
即是我己有。
知是己有故。
持供諸如來。
以己心作物。
及施他己者。
複回施衆生。
供獻諸最勝。
深入緣起觀。
乃能為此事。
此觀門禮佛。
文有八段。
初又複行者下。
既知是心作佛。
便可從心作身及供具也。
二當想自身心下三偈。
是想所供周徧。
三或複想自身下二偈。
是想能供周徧。
四知身及供具一偈。
是止觀雙行。
五複知諸菩薩下二偈。
是自他不二。
六以己心作物一偈。
是善巧回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