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止觀法門釋要卷第五

關燈
明古吳沙門智旭述 【(壬)三别辨分别性二。

    初标章。

    二各釋。

    (癸)今初】 三明分别性者。

    亦有二種。

    一者清淨分别性。

    二者染濁分别性。

     【(癸)二各釋二。

    初釋清淨分别性。

    二釋染濁分别性。

    (子)今初】 所言清淨分别性者。

    即彼清淨依他性法中。

    所有利他之德。

    對彼内證無分别智故。

    悉名分别。

    所謂一切種智。

    能知世谛種種差别。

    乃至一切衆生心心數法。

    無不盡知。

    及以示現五通三輪之相。

    應化六道四生之形。

    乃至依于内證之慧。

    起彼教用之智。

    說已所得。

    示于未聞。

    如斯等事。

    悉名清淨分别性法。

    此義雲何。

    謂雖起無邊之事。

    而複畢竟不為世染。

    不作功用。

    自然成辦。

    故言清淨。

    即此清淨之覺。

    随境異用。

    故言分别。

    又複對緣攝化。

    令他清淨。

    攝益之德。

    為他分别。

    故言清淨分别性也。

     初以對無分别智。

    說名分别。

    即所謂後得智也。

    一切種智下。

    廣出其相。

    此義雲何下。

    重釋其名。

    先一番約當體釋。

    次一番約利他釋。

    合結可知。

     【(子)二釋染濁分别性】 所言染濁分别性法者。

    即彼染濁依他性中。

    虛狀法内。

    有于似色似識似塵等法。

    何故皆名為似。

    以皆一心依熏所現故。

    但是心相似法非實。

    故名為似。

    由此似識一念起現之時。

    即與似塵俱起。

    故當起之時。

    即不知似塵似色等。

    是心所作虛相無實。

    以不知故。

    即妄分别。

    執虛為實。

    以妄執故。

    境從心轉。

    皆成實事。

    即是今時凡夫所見之事。

    如此執時。

    即念念熏心。

    還成依他性。

    于上還執。

    複成分别性。

    如是念念虛妄互相生也。

    問曰。

    分别之性。

    與依他性。

    既疊互相生。

    竟有何别。

    答曰。

    依他性法者。

    心性依熏故起。

    但是心相。

    體虛無實。

    分别性法者。

    以無明故。

    不知依他之法是虛。

    即妄執以為實事。

    是故雖無異體相生。

    而虛實有殊。

    故言分别性法也。

     似識現時。

    即與似塵俱起。

    仍是依他性也。

    不知虛相妄執為實。

    乃名分别性法。

    又為依他種子。

    于彼依他不了。

    複成分别。

    如是展轉無有窮盡。

    所謂惑業苦三。

    如惡叉聚者也。

    妄執是惑。

    惑必起業。

    所成依他。

    即是三界苦報。

    于苦不了。

    又成惑業。

    所以更互相生也。

    問答釋疑可知。

    别明竟。

     【(辛)二合辨三。

    初約一心辨。

    二約依他辨。

    三釋六識疑。

    (壬)今初】 更有一義以明三性。

    就心體平等。

    名真實性。

    心體為染淨所系。

    依随染淨二法。

    名依他性。

    所現虛相果報。

    名分别性。

     心體聖凡平等。

    約聖即無垢淨心。

    約凡即有垢淨心也。

    心為染淨所系。

    依随淨法。

    即清淨依他性。

    依随染法。

    即染濁依他性也。

    虛相果報。

    有十界差别。

    四聖。

    即清淨分别性。

    六凡。

    即染濁分别性。

    或佛界為清淨。

    九界皆染濁也。

    此意稍細于前。

    以虛相即名分别。

    不惟執實為分别故。

     【(壬)二約依他辨】 又複更有一義。

    就依他性中即分别為三性。

    一者淨分。

    謂在染之真。

    即名真實性。

    二者不淨分。

    謂染法習氣種子。

    及虛相果報。

    即是分别性。

    二性和合無二。

    即是依他性也。

     繇真如不守自性。

    不覺念起而有無明。

    生滅與不生滅和合。

    而成阿棃耶識。

    則舉凡一切衆生。

    無不現在依他性中。

    故即就依他性分别三性也。

    文義可知。

     【(壬)三釋六識疑】 問曰。

    似識妄分别時。

    為是意識總能分别六塵。

    為六識各各自分别一塵。

    答曰。

    五識見塵時。

    各與意識俱時而起。

    如眼識見似色時。

    即是一意識俱時分别妄執也。

    餘識亦如是。

    是故識總能分别妄執六塵。

    五識但能得五塵。

    不生分别妄執。

    問曰。

    妄執五塵為實者。

    為是五意識。

    為是第六意識。

    答曰。

    大乘中不明五意識。

    與第六别。

    但能分别者。

    悉名意識。

     兩番問答。

    皆明意識能起分别妄執也。

    以前五識但緣現量。

    不能生分别故。

    以大乘家。

    但立同時意識。

    不立五意識故。

    故知現前一念。

    不善用之。

    則為分别之本。

    善用之。

    則為無塵之智。

    可謂生死涅槃。

    更非他物矣。

    标及釋竟。

     【(己)三結】 上來是明第二止觀所觀境界竟。

     或問。

    此立三性為所觀境。

    與摩诃止觀廣立十境。

    同耶異耶。

    答曰。

    摩诃止觀。

    初觀識陰。

    識陰即分别性也。

    識非實我實法。

    但依種子熏習力故。

    有似識現。

    亦即依他性也。

    觀此識陰。

    即空假中不可思議。

    即真實性後之九境。

    待發方觀。

    不發不觀。

    當其發時。

    若計為實。

    即是分别。

    若不計實。

    皆是依他。

    若達即中。

    皆是真實也。

    兩教二乘。

    三教菩薩。

    若計為實。

    竝是淨分分别性。

    不計為實。

    即淨分依他。

    餘可知。

     【(戊)三明止觀體狀三。

    初總标。

    二别解。

    三總結。

    (己)今初】 次明第三止觀體狀。

    就中複有二番明義。

    一就染濁三性以明止觀體狀。

    二就清淨三性以明止觀體狀。

     體狀猶言相貌。

    乃正示下手功夫之方法也。

     【(己)二别解二。

    初約染濁三性。

    二約清淨三性。

    (庚)初中三。

    初分科。

    二各釋。

    三通簡。

    (辛)今初】 初就染濁三性中。

    複作三門分别。

    一依分别性以明。

    二約依他性以顯。

    三對真實性以示。

     【(辛)二各釋三。

    初約分别性。

    二約依他性。

    三約真實性。

    (壬)初中二。

    初從觀入止。

    二從止複觀。

    (癸)初又二。

    初明觀。

    二明止。

    (子)今初】 對分别性以明止觀體狀者。

    先從觀入止。

    所言觀者。

    當觀五陰及外六塵。

    随一一法。

    悉作是念。

    我今所見此法。

    謂為實有形質堅礙。

    本來如是者。

    但是意識有果時無明故。

    不知此法是虛。

    以不知是虛故。

    即起妄想執以為實。

    是故今時意裡确然将作實事。

    複當念言。

    無始已來由執實故。

    于一切境界起貪嗔癡。

    造種種業。

    招生感死。

    莫能自出。

    作此解者。

    即名觀門。

     五陰六塵。

    本是依他起性。

    似有非實。

    妄想執實。

    乃是分别性也。

    繇分别故。

    起惑造業。

    招生死苦。

    知其過患。

    即名觀門。

    以是出世初方便故。

     【(子)二明止】 作此觀已。

    複作此念。

    我今既知由無明妄想。

    非實謂實。

    故流轉生死。

    今複雲何仍欲信此癡妄之心。

    是故違之。

    強觀諸法唯是心相。

    虛狀無實。

    猶如小兒愛鏡中像。

    謂是實人。

    然此鏡像。

    體性無實。

    但由小兒心自謂實。

    謂實之時。

    即無實也。

    我今亦爾。

    以迷妄故。

    非實謂實。

    設使意裡确然執為實時。

    即是無實。

    猶如想心所見境界。

    無有實事也。

    複當觀此能觀之心。

    亦無實念。

    但以癡妄。

    謂有實念。

    道理即無實也。

    如是次第以後念破前念。

    猶如夢中所有憶念思量之心。

    無有實念也。

    作此解故。

    執心止息。

    即名從觀入止也。

     此中具有兩重觀察。

    先強觀諸法惟是心相。

    以破實有境執。

    次複觀此能觀之心亦無實念。

    以破實有心執。

    二種實執既破。

    即名從觀入止也。

    毗舍浮佛偈雲。

    假借四大以為身。

    心本無生因境有。

    正是此意。

    葢衆生無始以來。

    妄認四大為自身相。

    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