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止觀法門釋要卷第五
關燈
小
中
大
認六塵緣影為自心相。
倘不以四大觀身。
四蘊觀心。
則實執何繇可破。
實執不破。
生死浩然。
故大小兩乘。
通以此觀此止為下手之處。
但達依止一心而修。
即名大乘止觀。
不達依止一心而修。
乃成小乘止觀耳。
夫強觀諸法無實。
複觀能觀無念。
一往似屬從假入空。
然了達色心本空。
非滅故空。
亦是即随緣而觀不變。
如觀波即水。
波無波相。
則非但空明矣。
言次第以後念破前念者。
先以能觀破諸法。
後複以觀破能觀。
重重推破。
不令一念稍執實故。
然不可計前念為所觀。
後念為能觀也。
以後念起時。
前念已滅。
不得成所觀境。
但借前念之本虛。
以知後念之非有。
仍是前念為能觀。
後念為所觀。
繇能觀故。
令于所觀不起實執。
四運推簡。
正旨如此。
若執重者。
一一運中。
仍須四性簡責。
知其無生無滅。
方成唯心識觀之門。
【(癸)二從止複觀】 複以知諸法無實故。
反觀本自謂為實時。
但是無明妄想。
即名從止起觀。
若從此止徑入依他性觀者。
即名從止入觀。
複局照俗。
名為從止起觀。
以即分别性為境故。
轉入依他性觀。
名為從止入觀。
以境智俱增進故。
【(壬)二約依他性二。
初從觀入止。
二從止複觀。
(癸)初中二。
初明觀。
二明止。
(子)今初】 次明依他性中止觀體狀者。
亦先從觀入止。
所言觀者。
謂因前分别性中。
止行知法無實故。
此中即解一切五陰六塵。
随一一法悉皆心作。
但有虛相。
猶如想心所見。
似有境界。
其體是虛。
作此解者。
即名為觀。
一切五陰六塵。
皆屬因緣所生。
正是依他性也。
解其悉皆心作。
所謂本如來藏。
言但有虛相等。
一往似屬從空出假。
然了達似有非有。
全體作相。
所謂不變随緣。
則非偏假明矣。
【(子)二明止】 作此觀已。
複作是念。
此等虛法。
但以無明妄想妄業熏心故。
心似所熏之法顯現。
猶如熱病因緣。
眼中自現空華。
然此華體相。
有即非有。
不生不滅。
我今所見虛法。
亦複如是。
唯一心所現。
有即非有。
本自無生。
今即無滅。
如是緣心遣心。
知相本無。
故虛相之執即滅。
即名從觀入止。
緣心遣心。
謂緣唯心之旨。
以遣執虛相之心也。
前分别性中明止。
但滅執實之心。
今并止其謂有虛相之心。
故得為真如觀作方便也。
【(癸)二從止複觀】 既知諸法有即非有。
而複知不妨非有而有。
似有顯現。
即名從止起觀。
若從此止行徑入真實性觀者。
此即名從止入觀也。
有即非有。
幻有不礙真空。
非有而有。
真空不礙幻有。
然皆以依他性為所觀境。
但是複局照俗。
故名從止起觀。
若轉入真實性觀。
則境智又俱進矣。
【(壬)三約真實性有四重。
初一重從觀入止。
明無性性。
第二重從觀入止。
明無真性。
第三重止觀。
明根本真如三昧。
第四重止觀。
明雙現前。
(癸)今初】 次明第三真實性中止觀體狀者。
亦先從觀入止。
所言觀者。
因前依他性中。
止行知一切法。
有即非有故。
所以此中。
即知一切法本來唯心。
心外無法。
複作是念。
既言心外無法。
唯有一心。
此心之相。
何者是也。
為無前二性故。
即将此無以為心耶。
為異彼無外。
别有淨心耶。
作此念時。
即名為觀。
即複念言。
無是無法。
對有而生。
有尚本來不有。
何有無法以為淨心。
又複無法。
為四句攝。
淨心即離四句。
何得以此無法為淨心也。
作此念時。
執無之心即滅。
則名為止。
文中先明觀。
次明止。
先明觀中。
既知法本唯心。
則離分别依他二相。
然不得将此二相之無以為心相。
譬如不将無兔以為手巾。
以淨心本性自有故也。
次明止中。
雙遮有無。
圓離四句。
以滅執無之心。
所謂止息根本無明。
停止中道實谛。
以其除妄空故。
名無性性。
當知非但中也。
【(癸)第二重從觀入止。
明無真性】 又從此止更入觀門。
觀于淨心。
作如是念。
二性之無既非是心者。
更有何法以為淨心。
又複此心為可見耶。
為不可見耶。
為可念耶。
為不可念耶。
作此分别時。
即名為觀。
即複念言。
心外無法。
何有能見此心者。
何有能念此心者。
若更緣念此心。
即成境界。
即有能緣所緣。
即是心外有智能觀此心。
何名為如。
又複我覓心之心體。
唯是淨心。
何有異法可緣可念也。
但以妄想習氣故。
自生分别。
分别之相。
有即非有。
體唯淨心。
又複設使分别。
即知正是淨心分别也。
喻如眼見空華。
聞言華是眼作。
有即非有。
唯有自眼。
聞此語已。
知華本無。
不著于華。
反更開眼。
自覓己眼竟不能見。
複謂種種眼根。
是己家眼。
何以故。
以不知能覓之眼。
即是所覓眼故。
若能知華本無。
眼外無法。
唯有自眼。
不須更覓于眼者。
即不以眼覓眼。
行者亦爾。
聞言心外無法。
唯有一心故。
即使不念外法。
但以妄想習氣故。
更生分别。
覓于淨心。
是故當知。
能覓淨心者。
即是淨心。
設使應生分别。
亦即是淨心。
而淨心之體。
常無分别。
作此解者。
名為随順真如。
亦得名為止門。
文中亦先明觀。
次明止。
先明觀中隻是簡責以破異執。
次明止中。
有法有喻有合。
法中能覓即是所覓。
舉所成能。
全能即所。
所既即能。
何可緣念。
喻中以眼喻真實性。
華喻依他及分别性。
既知華是眼作。
何可更覓于眼。
合中以不更覓心。
即是安心已竟。
名為随順真如。
以其異執永息。
了知本寂。
名無真性。
不于二性之外别覓真也。
【(癸)第三重止觀明根本真如三昧】 久久修習。
無明妄想習氣盡故。
念即自息。
名證真如。
亦無異法來證。
但如息波入水。
即名此真如為大寂靜止門。
複以發心已來。
觀門方便。
及以悲願熏習力故。
即于定中興起大用。
或從定起。
若念若見若心若境種種差别。
即是真如用義也。
此名從止起觀。
從圓初住。
名為随順真如。
曆盡四十一位。
名為久久熏習。
初成妙覺。
所證根本實智。
名為大寂靜止門。
所起後得智。
盡未來際常然大用之門。
名為從止起觀也。
又圓十信。
亦得名為随順真如。
初住已上。
亦得名為分證真如。
分成就此止觀二門。
具如下文斷得中辨。
【(癸)第四重止觀明雙現前】 又複熾然分别。
而常體寂。
雖常體寂。
而即緣起分别。
此名止觀雙行。
此攝上真如大寂靜止門。
及真如用義而明其非異時也。
此雙行平等止觀。
局惟佛果。
通約性修。
何以言之。
二乘之人定多慧少。
不見佛性。
菩薩之人慧多定少。
雖見佛性。
而不了了。
乃至等覺菩薩。
見于佛性。
猶如隔羅望月。
故知局惟佛果也。
然諸衆生。
雖繇迷理迷事二種無明熾然分别。
而體本常寂。
即于常寂體中。
具足一切緣起分别。
是謂理即雙行。
若從知識及經卷。
聞此心性寂用之理。
能解能知。
是謂名字雙行。
從此念念體其本寂。
善能分别緣起。
是謂觀行雙行。
能體寂故。
随順奢摩他道。
能分别故。
随順毗婆舍那。
是謂相似雙行。
止行現前。
倘不以四大觀身。
四蘊觀心。
則實執何繇可破。
實執不破。
生死浩然。
故大小兩乘。
通以此觀此止為下手之處。
但達依止一心而修。
即名大乘止觀。
不達依止一心而修。
乃成小乘止觀耳。
夫強觀諸法無實。
複觀能觀無念。
一往似屬從假入空。
然了達色心本空。
非滅故空。
亦是即随緣而觀不變。
如觀波即水。
波無波相。
則非但空明矣。
言次第以後念破前念者。
先以能觀破諸法。
後複以觀破能觀。
重重推破。
不令一念稍執實故。
然不可計前念為所觀。
後念為能觀也。
以後念起時。
前念已滅。
不得成所觀境。
但借前念之本虛。
以知後念之非有。
仍是前念為能觀。
後念為所觀。
繇能觀故。
令于所觀不起實執。
四運推簡。
正旨如此。
若執重者。
一一運中。
仍須四性簡責。
知其無生無滅。
方成唯心識觀之門。
【(癸)二從止複觀】 複以知諸法無實故。
反觀本自謂為實時。
但是無明妄想。
即名從止起觀。
若從此止徑入依他性觀者。
即名從止入觀。
複局照俗。
名為從止起觀。
以即分别性為境故。
轉入依他性觀。
名為從止入觀。
以境智俱增進故。
【(壬)二約依他性二。
初從觀入止。
二從止複觀。
(癸)初中二。
初明觀。
二明止。
(子)今初】 次明依他性中止觀體狀者。
亦先從觀入止。
所言觀者。
謂因前分别性中。
止行知法無實故。
此中即解一切五陰六塵。
随一一法悉皆心作。
但有虛相。
猶如想心所見。
似有境界。
其體是虛。
作此解者。
即名為觀。
一切五陰六塵。
皆屬因緣所生。
正是依他性也。
解其悉皆心作。
所謂本如來藏。
言但有虛相等。
一往似屬從空出假。
然了達似有非有。
全體作相。
所謂不變随緣。
則非偏假明矣。
【(子)二明止】 作此觀已。
複作是念。
此等虛法。
但以無明妄想妄業熏心故。
心似所熏之法顯現。
猶如熱病因緣。
眼中自現空華。
然此華體相。
有即非有。
不生不滅。
我今所見虛法。
亦複如是。
唯一心所現。
有即非有。
本自無生。
今即無滅。
如是緣心遣心。
知相本無。
故虛相之執即滅。
即名從觀入止。
緣心遣心。
謂緣唯心之旨。
以遣執虛相之心也。
前分别性中明止。
但滅執實之心。
今并止其謂有虛相之心。
故得為真如觀作方便也。
【(癸)二從止複觀】 既知諸法有即非有。
而複知不妨非有而有。
似有顯現。
即名從止起觀。
若從此止行徑入真實性觀者。
此即名從止入觀也。
有即非有。
幻有不礙真空。
非有而有。
真空不礙幻有。
然皆以依他性為所觀境。
但是複局照俗。
故名從止起觀。
若轉入真實性觀。
則境智又俱進矣。
【(壬)三約真實性有四重。
初一重從觀入止。
明無性性。
第二重從觀入止。
明無真性。
第三重止觀。
明根本真如三昧。
第四重止觀。
明雙現前。
(癸)今初】 次明第三真實性中止觀體狀者。
亦先從觀入止。
所言觀者。
因前依他性中。
止行知一切法。
有即非有故。
所以此中。
即知一切法本來唯心。
心外無法。
複作是念。
既言心外無法。
唯有一心。
此心之相。
何者是也。
為無前二性故。
即将此無以為心耶。
為異彼無外。
别有淨心耶。
作此念時。
即名為觀。
即複念言。
無是無法。
對有而生。
有尚本來不有。
何有無法以為淨心。
又複無法。
為四句攝。
淨心即離四句。
何得以此無法為淨心也。
作此念時。
執無之心即滅。
則名為止。
文中先明觀。
次明止。
先明觀中。
既知法本唯心。
則離分别依他二相。
然不得将此二相之無以為心相。
譬如不将無兔以為手巾。
以淨心本性自有故也。
次明止中。
雙遮有無。
圓離四句。
以滅執無之心。
所謂止息根本無明。
停止中道實谛。
以其除妄空故。
名無性性。
當知非但中也。
【(癸)第二重從觀入止。
明無真性】 又從此止更入觀門。
觀于淨心。
作如是念。
二性之無既非是心者。
更有何法以為淨心。
又複此心為可見耶。
為不可見耶。
為可念耶。
為不可念耶。
作此分别時。
即名為觀。
即複念言。
心外無法。
何有能見此心者。
何有能念此心者。
若更緣念此心。
即成境界。
即有能緣所緣。
即是心外有智能觀此心。
何名為如。
又複我覓心之心體。
唯是淨心。
何有異法可緣可念也。
但以妄想習氣故。
自生分别。
分别之相。
有即非有。
體唯淨心。
又複設使分别。
即知正是淨心分别也。
喻如眼見空華。
聞言華是眼作。
有即非有。
唯有自眼。
聞此語已。
知華本無。
不著于華。
反更開眼。
自覓己眼竟不能見。
複謂種種眼根。
是己家眼。
何以故。
以不知能覓之眼。
即是所覓眼故。
若能知華本無。
眼外無法。
唯有自眼。
不須更覓于眼者。
即不以眼覓眼。
行者亦爾。
聞言心外無法。
唯有一心故。
即使不念外法。
但以妄想習氣故。
更生分别。
覓于淨心。
是故當知。
能覓淨心者。
即是淨心。
設使應生分别。
亦即是淨心。
而淨心之體。
常無分别。
作此解者。
名為随順真如。
亦得名為止門。
文中亦先明觀。
次明止。
先明觀中隻是簡責以破異執。
次明止中。
有法有喻有合。
法中能覓即是所覓。
舉所成能。
全能即所。
所既即能。
何可緣念。
喻中以眼喻真實性。
華喻依他及分别性。
既知華是眼作。
何可更覓于眼。
合中以不更覓心。
即是安心已竟。
名為随順真如。
以其異執永息。
了知本寂。
名無真性。
不于二性之外别覓真也。
【(癸)第三重止觀明根本真如三昧】 久久修習。
無明妄想習氣盡故。
念即自息。
名證真如。
亦無異法來證。
但如息波入水。
即名此真如為大寂靜止門。
複以發心已來。
觀門方便。
及以悲願熏習力故。
即于定中興起大用。
或從定起。
若念若見若心若境種種差别。
即是真如用義也。
此名從止起觀。
從圓初住。
名為随順真如。
曆盡四十一位。
名為久久熏習。
初成妙覺。
所證根本實智。
名為大寂靜止門。
所起後得智。
盡未來際常然大用之門。
名為從止起觀也。
又圓十信。
亦得名為随順真如。
初住已上。
亦得名為分證真如。
分成就此止觀二門。
具如下文斷得中辨。
【(癸)第四重止觀明雙現前】 又複熾然分别。
而常體寂。
雖常體寂。
而即緣起分别。
此名止觀雙行。
此攝上真如大寂靜止門。
及真如用義而明其非異時也。
此雙行平等止觀。
局惟佛果。
通約性修。
何以言之。
二乘之人定多慧少。
不見佛性。
菩薩之人慧多定少。
雖見佛性。
而不了了。
乃至等覺菩薩。
見于佛性。
猶如隔羅望月。
故知局惟佛果也。
然諸衆生。
雖繇迷理迷事二種無明熾然分别。
而體本常寂。
即于常寂體中。
具足一切緣起分别。
是謂理即雙行。
若從知識及經卷。
聞此心性寂用之理。
能解能知。
是謂名字雙行。
從此念念體其本寂。
善能分别緣起。
是謂觀行雙行。
能體寂故。
随順奢摩他道。
能分别故。
随順毗婆舍那。
是謂相似雙行。
止行現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