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止觀法門釋要卷第四

關燈
複不知。

    無明妄想未遣一毫。

    又不解自身居在何位。

    便言我心寂住應是真如三昧。

    作如是計者。

    且好不識分量也。

    雖然。

    但以專心一境故。

    亦是一家止法。

    遠與無塵之智為基。

    近與猿猴之躁為鎖。

    比彼攀緣五欲。

    遊戲六根者。

    此即百千萬倍為殊為勝。

    但非心體寂照真如三昧耳。

    是故行者為而不執。

    即是漸法門。

    若欲成就出世之道。

    必藉無塵之智也。

     但以專心等。

    是叙其修證之相。

    但不覺生滅等。

    是判其以妄濫真。

    雖然但以等。

    是收其不無勝力。

    但非心體等。

    是簡非圓頓法門也。

    上來分科解釋以何依止竟。

     【(辛)三總結】 此明止觀依止中以何依止竟。

    上标五番建立中第一止觀依止訖。

     【(戊)二明止觀境界三。

    初标。

    二釋。

    三結。

    (巳)今初】 次明止觀境界者。

    謂三自性法。

    就中複作兩番分别。

    一總明三性。

    二别名三性。

     若論自性清淨如來藏心。

    不惟非分别及依他境界。

    并真實性亦無所施其名目。

    隻因迷真成妄。

    今約返妄歸真。

    故得以三性為所觀境也。

     【(巳)二釋為二。

    初總明三性。

    二别明三性。

    (庚)今初】 所言總明三性者。

    謂出障真如及佛淨德。

    悉名真實性。

    在障之真與染和合名阿棃耶識。

    此即是依他性。

    六識七識妄想分别。

    悉名分别性。

    此是大位之說也。

     一往略判。

    故名大位之說。

    若欲委細。

    須别明也。

     【(庚)二别明三性二。

    初别明。

    二合辨。

    (辛)初中三。

    初别辨真實性。

    二别辨依他性。

    三别辨分别性。

    (壬)初又三。

    初标章。

    二各釋。

    三合結。

    (癸)今初】 所言别明三性者。

    初辨真實性。

    就中複有兩種。

    一者有垢淨心以為真實性。

    二者無垢淨心以為真實性。

     【(癸)二各釋二。

    初釋有垢淨心。

    二釋無垢淨心。

    (子)今初】 所言有垢淨心者。

    即是衆生之體實。

    事染之本性。

    具足違用。

    依熏變現。

    故言有垢。

    而複體包淨用。

    自性無染。

    能熏之垢本空。

    所現之相常寂。

    複稱為淨。

    故言有垢淨心也。

     【(子)二釋無垢淨心】 所言無垢淨心者。

    即是諸佛之體性。

    淨德之本實。

    雖具法爾。

    違用之性。

    染熏息故。

    事染永泯。

    複備自性順用之能。

    淨熏滿故。

    事淨德顯。

    故言無垢。

    雖從熏顯。

    性淨之用非增。

    假遣昬雲。

    體照之功本具。

    複稱淨也。

    故言無垢淨心。

     設使淨用有增。

    功非本具。

    則不得名為淨矣。

     【(癸)三合結】 然依熏約用。

    故有有垢無垢之殊。

    就體談真。

    本無無染有染之異。

    即是平等實性大總法門。

    故言真實性。

    問曰。

    既言有垢淨。

    亦應稱無垢染。

    答曰。

    亦有此義。

    諸佛違用。

    即是無垢染。

    但為令衆生舍染欣淨。

    是故不彰也。

     初合明平等為真實性。

    次申明設化偏彰淨名。

    竝可知。

     【(壬)二别辨依他性二。

    初标章。

    二各釋。

    (癸)今初】 二明依他性者。

    亦有二種。

    一者淨分依他性。

    二者染分依他性。

     【(癸)二各釋二。

    初釋淨分依他。

    二釋染分依他。

    (子)初中二。

    初正釋。

    二料簡。

    (醜)今初】 清淨分依他性者。

    即彼真如體具染淨二性之用。

    但得無漏淨法所熏。

    故事染之功斯盡。

    名為清淨。

    即複依彼淨業所熏。

    故性淨之用顯現。

    故名依他。

    所現即是所證三身淨土。

    一切自利利他之德是也。

     先釋清淨。

    繇事染功盡故。

    當知非斷性染也。

    次釋依他。

    繇淨業所熏故。

    當知性不自顯也。

    體顯名證法身。

    智顯名證報身。

    福德巧用顯名證應身。

    約法身名常寂光土。

    約報身名實報莊嚴土。

    約應身名方便有餘土。

    及凡聖同居土。

    法報為自利德。

    應身為利他德。

    粗判如此。

    若交融互攝。

    則三身不一不異。

    四土有豎有橫。

    皆為淨分依他。

    一依他一切依他。

    依他性外無餘法也。

     【(醜)二料簡二。

    初約性染義對簡。

    二對真實性料簡。

    (寅)初中三。

    初正明性染有用。

    二釋其名清淨分。

    三釋其名分别性。

    (卯)今初】 問曰。

    性染之用。

    何謂由染熏滅故不起生死。

    雖然成佛之後。

    此性豈全無用。

    答曰。

    此性雖為無漏所熏故不起生死。

    但由發心已來。

    悲願之力熏習故。

    複為可化之機為緣。

    熏示違之用。

    亦得顯現。

    所謂現同六道。

    示有三毒。

    權受苦報。

    應從死滅等。

    即是清淨分别性法。

     以可化之機為緣。

    熏于性染。

    顯現示違之用。

    即所謂依他起性也。

    而名為清淨分别性法。

    則如下釋。

     【(卯)二釋其名清淨分】 問曰。

    既從染性而起。

    雲何名為清淨分。

    答曰。

    但由是佛德故。

    以佛望于衆生。

    故名此德以為清淨。

    若偏據佛德之中論染淨者。

    此德實是示違染用。

     天台性惡法門。

    正本于此。

    若能即事惡而達性惡。

    性惡性善體元無二。

    則大貪大嗔大癡法門。

    便可向現行日用無明煩惱中薦取矣。

    央掘廣額。

    即其标榜也。

     【(卯)三釋其名分别性】 問曰。

    即言依他性法。

    雲何名為分别性。

    答曰。

    此德依于悲願所熏起故。

    即是依他性法。

    若将此德對緣施化。

    即名分别性法也。

     一切衆生全堕分别境中。

    今随緣令見與其同事。

    故即名為分别性也。

     【(寅)二對真實性料簡】 問曰。

    無垢真實性。

    與清淨依他性竟有何異。

    答曰。

    無垢真實性者。

    體顯離障為義。

    即是體也。

    清淨依他性者。

    能随熏力淨德差别起現為事。

    即是相也。

    清淨分别性者。

    對緣施設為能。

    即是用也。

     問中但約真實性簡。

    答中兼對分别性簡。

    體相用三。

    不相舍離。

    約體則一切皆體。

    故名體大。

    約相則一切皆相。

    故名相大。

    約用則一切皆用。

    故名用大。

    鏡體光照。

    可為同喻也。

    思之。

     【(子)二釋染分依他二。

    初正釋。

    二料簡。

    (醜)今初】 所言染濁依他性者。

    即彼淨心雖體具違順二用之性。

    但為分别性中。

    所有無明染法所熏故。

    性違之用。

    依熏變現虛狀等法。

    所謂流轉生死輪回六趣。

    故言染濁依他性法也。

     六趣虛狀依熏變現。

    似有非實。

    故名染濁依他。

    凡夫不了。

    妄謂實我實法。

    則成分别性。

     【(醜)二料簡又二。

    初正簡。

    二釋疑。

    (寅)今初】 問曰。

    性順之用。

    未有淨業所熏。

    故不得顯現。

    雖然在于生死之中。

    豈全無用耶。

    答曰。

    雖未為無漏熏。

    故淨德不現。

    但為諸佛同體智力所護念故。

    修人天善。

    遇善知識。

    漸發道心。

    即是性淨之用也。

     對上淨分中料簡性染。

    如文可知。

     【(寅)二釋疑】 問曰。

    一切衆生皆具性淨。

    等為諸佛所護。

    何因發心先後。

    複有發不發。

    答曰。

    無始已來。

    造業差别。

    輕重不同。

    先後不一。

    罪垢輕者。

    蒙佛智力。

    罪垢重者。

    有力不蒙。

    問曰。

    罪垢重者。

    性淨之用。

    豈全無能。

    答曰。

    但有性淨之體不壞。

    以垢重故。

    更不有能也。

    問曰。

    上言凡聖之體。

    皆具順違二性。

    但由染淨熏力。

    有現不現。

    何故諸佛淨熏滿足。

    而不妨示違之用有力。

    凡夫染業尤重。

    而全使性順之用無能也。

    若以染重故。

    性淨無能。

    亦應淨滿故。

    染用無力。

    既淨滿而有示違之功。

    定知染重亦有性順之用。

    答曰。

    諸佛有大悲大願之熏。

    故性違起法界之染德。

    能令機感斯見。

    衆生無厭凡欣聖之習。

    故性順匿無邊之淨用。

    不使諸佛同鑒。

    無淨器可鑒。

    故大聖舍之以表知機。

    有染德可見。

    故下凡尋之明可化也。

    是故淨滿不妨有于染德。

    染重不得有于淨用。

     此蹑性淨之用而起疑也。

    三番問答。

    義竝可知。

     音釋 蠓(毋總切小飛蟲也)墟(邱于切故城也)窠(苦禾切鳥穴也)瞽(音古) 大乘止觀法門釋要卷第四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