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止觀法門釋要卷第四

關燈
以不修不得。

    故知淨心不得名自知也。

    若言意識能知淨心本證。

    即自息滅故。

    但是意識自滅。

    非是意識能證淨心。

    是故說言心自證者。

    意識知心本證之時。

    為見淨心。

    故知本證。

    為不見淨心。

    能知證也。

    若言不見淨心能知證者。

    不見佛心。

    應知佛證。

    若見淨心故知證者。

    淨心即是可見之相。

    雲何論言。

    心真如者。

    離心緣相。

    又複經言。

    非識所能識。

    亦非心境界。

    以此驗之。

    定知意識不見心也。

    以見與不見。

    無有道理知心本寂故。

    設使心體本證。

    妄念之心不可息也。

     為是意識能知本寂。

    為是淨心能知本寂。

    此雙征也。

    先破淨心能知。

    如文可解。

    次破意識能知者。

    若雲意識轉成無塵智故。

    知法無實。

    惟一淨心。

    亦無别心相可取。

    如是久久熏心。

    轉成證智。

    則雙超見與不見兩關。

    但彼不肯用無塵智。

    妄計意識知證。

    随即息滅。

    名為淨心自證。

    故立見淨心不見淨心二義難之。

    若意識不見淨心而能知淨心自證。

    喻如不見佛心能知佛證。

    無有是處。

    若意識見淨心故而知淨心自證。

    則淨心成可見相。

    非是真淨心矣。

    若不用無塵智為方便。

    縱令心體本證。

    亦何能息滅妄念哉。

     【(巳)四破自知】 若言妄識雖不見淨心。

    而依經教知心本寂故。

    能知之智熏于淨心。

    令心自知本證。

    即不起後念。

    名為自證者。

    汝依經教知心本寂之時。

    為作寂相而知。

    為不作寂相而知。

    若作寂相而知者。

    妄想之相雲何名寂。

    若不作相。

    即心無所系。

    便更馳散。

    若言作意不令馳散者。

    即有所緣。

    既有所緣。

    即還有相。

    雲何得言不作相也。

     既不用意識轉為無塵智。

    乃謂意識依教知心本寂。

    熏于淨心。

    令心自知本證。

    則彼意識知本寂時。

    作寂相耶。

    不作寂相耶。

    。

    作相則是妄想。

    不作便更馳散。

    縱謂不作相而但作意。

    作意即有所緣。

    何異于作相耶。

     【(巳)五破七識能見】 若言七識能見淨心故。

    知心本寂。

    知已熏心。

    令心自知本證故。

    不起後念。

    即名為自證者。

    是亦不然。

    何以故。

    以七識是我執識故。

    不能見心本寂。

    又複若為能緣之所緣者。

    即非淨心。

    如上心體狀中已說。

    既所緣非實。

    故熏心還生妄念也。

     若計七識能證本寂。

    即同他證。

    今雲知心本寂熏心。

    令知本證。

    故仍是自證之轉計也。

    破有二義。

    一者我執之識。

    不能見本寂故。

    二者縱計能見。

    所見非淨心故。

     【(辰)三結破】 以是義故。

    無有道理。

    淨心自證。

    不起後念也。

     既淨心不能自證。

    安得不以無塵智為方便哉。

     【(卯)二破他證二。

    初正破。

    二轉破。

    (辰)今初】 若言由他證者。

    是亦不然。

    何以故。

    心體自寂靜故。

    但以有六七識等。

    名之為他。

    由有此他。

    故說他心不證。

    是故乃可證他。

    何須以他證心也。

     六識若轉成無塵智。

    則不名他。

    以達自他無性故也。

    又即謂之他證亦可。

    今既不許用無塵智而雲他證。

    他乃淨心之幻瞖。

    如何能證淨心。

    喻如水可證波。

    何須以波證水也。

     【(辰)二轉破】 若言心體雖複本寂。

    但以無始無明妄念熏故。

    有此妄念習氣在于心中。

    是故心體亦不證寂。

    故須他證者。

    何等方便。

    能除心中習氣。

    令心證也。

    若言更不起新念故。

    不熏益彼習氣。

    彼即自滅者。

    彼未滅間。

    有何所以不起新念也。

    若無别法為對治者。

    彼諸習氣法應起念。

    若起念者。

    更益彼力也。

    以是義故。

    由他所證。

    亦無道理。

     何等方便。

    有何所以。

    若無别法三語。

    皆暗指無塵智而言之。

    若不許無塵智。

    更有何等方便。

    更何所以。

    更将何法對治習氣耶。

     【(卯)三破證他四。

    初明他不易證。

    二明心不證他。

    三明他不相止。

    四明嫌非方便。

    (辰)今初】 若言不須用他證心。

    但證于他。

    以他證故。

    習氣自滅者。

    是亦不然。

    他既有習氣為根本故。

    念念常起。

    若不先除彼習氣種子者。

    妄念何由可證也。

     非無塵智。

    不能除于習氣種子。

    習種不除。

    他何可證。

    如不息風。

    波何繇寂。

     【(辰)二明心不證他】 又複淨心。

    無有道理能證于他。

    若能證他者。

    一切衆生皆有淨心。

    應悉自然除于妄念也。

     前雲是故乃可證他。

    喻如水能起波。

    今雲無能證他。

    喻如水不能自滅其波也。

     【(辰)三明他不相止】 若言妄念前後自相抑止。

    久久即息。

    故名為證他者。

    為前止後。

    為後止前。

    若言前念止後念者。

    前在之時。

    後識未生。

    後若起時。

    前念已謝。

    不相逐及。

    雲何能止。

    若言後念止前念者。

    亦複如是。

    不相逐及。

    雲何能止。

     前之二文。

    是破以自證他。

    此後二文。

    乃破以他證他也。

    以前後妄念皆名他故。

    然前後既不相及。

    雲何能相抑止。

    設非以意識依止本識而修止觀。

    決無證入之方便矣。

     【(辰)四明嫌非方便】 若前念起時。

    即自嫌起。

    嫌起之心。

    熏于本識。

    令不起後念者。

    心不自見。

    雲何自嫌。

    若後念嫌前故。

    能嫌之心。

    熏于本識。

    令不更起後念者。

    能嫌之心嫌前心時。

    為知前心是空故嫌。

    為不知是空故嫌。

    若知是空。

    即是無塵智也。

    汝雲何言不須此智。

    又若知是空。

    則應不嫌。

    若不知前念空者。

    此心即是無明。

    何以故。

    以其前念實空而不能知故。

    又複不知前念空故。

    執有實念而生嫌心。

    即是妄想。

    何以故。

    以其于空妄。

    起實有想故。

    此能嫌之心。

    既是無明妄想故。

    即是動法。

    複言熏心。

    此乃亦增不覺。

    重更益動。

    生起之識。

    于是雲興。

    而言能令後念不起者。

    葢是夢中之夢。

    未醒覺也。

    故作斯說。

    仿佛不睡者。

    必應不言如此。

     起時非嫌時。

    嫌時非起時。

    故雲心不自見。

    雲何自嫌。

    若後念嫌前。

    令不更起後念。

    是則可爾。

    然知空則應不嫌。

    嫌則轉增不覺動法。

    雲何舍無塵智而反堕無明窠臼耶。

    先約證破竟。

     【(醜)次約修破二。

    初正破。

    二判簡。

    (寅)今初】 又複若言不作心念諸法。

    故念不起者。

    為淨心不作心念。

    為是意識不作心念。

    若是淨心不作心念者。

    本來何因作心念法。

    今忽何因不念法也。

    若是意識不念法者。

    意識即是其念。

    若言意識不作心念法者。

    為對見法塵而不念。

    為不對見法塵而不念。

    為對而不見而不念。

    為全不對塵名為不念。

    若不對塵。

    雲何說為意識。

    何以故。

    以識者必識所識故。

    若對而不見。

    即是頑瞽之法。

    若見而不念。

    為何所因而得不念。

    為知空故所以不念。

    謂為有故所以不念。

    若知是空。

    是無塵之智。

    對而不見。

    見而不念。

    二俱無妨。

    何故汝言不須此智。

    若謂為有。

    即不能不念。

    又複謂有之時。

    即已是念。

    又複謂為有故。

    即是無明妄想。

    而複不念。

    譬如怯人閉目入闇道理。

    開眼而入。

    唯有外闇。

    倒生怕怖。

    閉目而入。

    内外俱黑。

    反謂安隐。

    此亦如是。

    念前法時。

    唯有迷境無明。

    而生嫌心。

    不念之時。

    心境俱闇。

    反謂為善。

    又複若不作意念法。

    心則馳散。

    若作意不念諸法。

    作意即是亂動。

    非寂靜法。

    雲何得名證心也。

     先雙征。

    次雙破。

    初破淨心不作心念可知。

    次破意識又二。

    初總破。

    謂意識即是念。

    雲何名為不作心念。

    二别破。

    謂縱令意識不作心念法者。

    于四句中屬何句耶。

    若不對塵。

    不名意識。

    先破第四句也。

    若對而不見。

    是頑瞽法。

    次破第三句也。

    此下總破前二句。

    知空則二俱無妨。

    謂有則二俱有過。

    竝如文可知。

     【(寅)二判簡】 但以專心在此不念故。

    即以此不念為境。

    意識為此境所系故。

    于餘境界無容攀緣。

    是故惑者不知此事。

    便謂于諸法無複攀緣。

    遂更生寶玩。

    将為真法。

    是以策意相續不休。

    以晝夜久習熟故。

    不須作意。

    自然而進。

    但不覺生滅常流。

    刹那恒起。

    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