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止觀法門釋要卷第四

關燈
也。

    有即非有。

    惟一真心。

    亦無别真相可取。

    即中也。

    又一切諸法。

    自性清淨。

    本來無相。

    除分别性。

    入無相性也。

    有即非有。

    除依他性。

    入無生性也。

    唯一真心。

    亦無别真相可取。

    除真實性。

    入無性性也。

    惟一真心。

    即無無性。

    無别真相可取。

    即無真性。

    具如下文所明也。

    意識如此解時。

    觀行位也。

    增益解性。

    相似位也。

    意識轉複明利。

    知法如實。

    分真位也。

    解性圓明。

    金剛後心也。

    意識即息。

    妙覺位也。

    第八識轉成大圓鏡智。

    親證真如。

    名為證智。

    爾前皆是妙觀察智之功。

    故以意識為能依止也。

    次複引論證成。

    依本覺有不覺故。

    淨心亦名本識。

    依不覺有妄覺故。

    意識能知名義。

    轉意識成無塵智。

    故為始覺。

    意識即息。

    成無分别智。

    故始覺即同本覺也。

     【(醜)二釋疑】 問曰。

    上來唯言淨心真心。

    今言本識。

    意有何異。

    答曰。

    本識。

    阿棃耶識。

    和合識。

    種子識。

    果報識等。

    皆是一體異名。

    上共不共相中已明。

    真如與阿棃耶同異之義。

    今更為汝重說。

    謂真心是體。

    本識是相。

    六七等識是用。

    如似水為體。

    流為相。

    波為用。

    類此可知。

    是故論雲。

    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

    說名阿棃耶識。

    即本識也。

    以與生死作本。

    故名為本。

    是故論雲。

    以種子時阿棃耶識。

    與一切法作根本種子故。

    即其義也。

    又複經雲。

    自性清淨心。

    複言彼心為煩惱所染。

    此明真心。

    雖複體具淨性。

    而複體具染性故。

    而為煩惱所染。

    以此論之。

    明知就體。

    偏據一性。

    說為淨心。

    就相與染事和合。

    說為本識。

    以是義故。

    上來就體性以明。

    今就事相說。

    亦無所妨。

    問曰。

    熏本識時。

    即熏真心不。

    答曰。

    觸流之時。

    即觸于水。

    是故向言增益解性者。

    即是益于真心。

    性淨之力也。

    是故論雲。

    阿棃耶識有二分。

    一者覺。

    二者不覺。

    覺即是淨心。

    不覺即是無明。

    此二和合。

    說為本識。

    是故道淨心時。

    更無别有阿棃耶。

    道阿棃耶時。

    更無别有淨心。

    但以體相義别。

    故有此二名之異。

     【(子)二明觀行體狀】 問曰。

    雲何以意識依止淨心修觀行。

    答曰。

    以意識知名義故。

    聞說真心之體。

    雖複寂靜。

    而以熏習因緣故。

    性依熏起。

    顯現世間出世間法。

    以聞此說故。

    雖由止行。

    知一切法畢竟無相。

    而複即知性依熏起。

    顯現諸法。

    不無虛相。

    但諸凡惑無明覆意識故。

    不知諸法唯是心作。

    似有非有。

    虛相無實。

    以不知故。

    流轉生死。

    受種種苦。

    是故我當教彼知法如實。

    以是因緣。

    即起慈悲。

    乃至具行四攝六度等行。

    如是觀時。

    意識亦念念熏心。

    令成六度四攝慈悲等種子。

    複不令心識為止所沒。

    即是用義漸顯現也。

    以久久熏故。

    真心作用之性。

    究竟圓興。

    法界德備。

    三身攝化。

    普門示現。

    以是因緣。

    以意識依止淨心修觀行也。

     真性之體。

    雖複寂靜。

    所謂因緣即空假中。

    全事即理。

    理具三千也。

    性依熏起。

    顯現世出世法。

    所謂不變随緣。

    全理成事。

    事造三千也。

    于止行中。

    具知理具事造兩重三千。

    憫諸凡惑。

    而起慈悲。

    具行四攝六度。

    如是觀時。

    觀行位中利他行也。

    用義漸顯。

    相似位中利他行也。

    久久熏故。

    分真位中利他行也。

    究竟圓顯。

    極果位中利他行也。

    從始至終。

    罔非意識之功。

    初明以何依止體狀竟。

     【(壬)二破小乘人執二。

    初正破。

    二釋疑。

    (癸)今初】 次明破小乘人執。

    問曰。

    但以意識修習止觀。

    豈不成耶。

    何故要須依止淨心。

    答曰。

    意識無體。

    唯以淨心為體。

    是故要須依止。

    又複意識念念生滅。

    前非其後。

    若不以淨心為依止者。

    雖修諸行。

    無轉勝義。

    何以故。

    以其前念非後念故。

    如前人聞法。

    後人未聞。

    後人若聞。

    無勝前人之義。

    何以故。

    俱始一徧聞故。

    意識亦爾。

    前後兩異。

    前雖曾聞。

    随念即滅。

    後若重聞。

    亦不增勝。

    何以故。

    前後二念俱始一徧聞故。

    又複如似前人學得甲字。

    後已命終。

    後人更學乙字。

    即唯解乙字。

    不識甲字。

    何以故。

    前後人異故。

    意識亦爾。

    前滅後生。

    不相逐及。

    是故不得所修增廣。

    若以淨心為體。

    意識念念引所思修。

    熏淨心性。

    性依熏起。

    以成種子。

    前念念滅。

    後念起時。

    即與前念所修種子和合而起。

    是故更修彼法。

    即勝于前。

    一念如是。

    念念轉勝。

    是故所修成就。

    若不久熏。

    尚自種子力劣。

    便則廢失。

    所修不成。

    何況全無依止。

    直莫前後相熏而得成就也。

    以是因緣。

    唯用意識。

    不假依止。

    無有是處。

     【(癸)二釋疑】 問曰。

    小乘法中。

    不明有本識。

    何得所聞所思。

    皆得成就。

    答曰。

    博地凡夫。

    乃至聞教畜生等。

    有所修習得成者。

    尚由本識為體故成。

    何況二乘。

    但彼自不知此義。

    非彼不假淨心也。

    問曰。

    不聞教畜生。

    豈無淨心為體。

    答曰。

    造作癡業尤重。

    熏心起報。

    亦即極鈍。

    雖有黠慧之性。

    及有宿生黠慧種子。

    但以現報所障故。

    不得有用。

    故不聞教。

    非是無淨心也。

     【(壬)三破大乘人執二。

    初破名言。

    二破暗證。

    (癸)今初】 次明破大乘人執。

    問曰。

    但用淨心修行止觀即足。

    何用意識為。

    答曰。

    已如上說。

    由意識能知名義。

    能滅境界。

    能熏本識。

    令惑滅解成。

    故須意識也。

    問曰。

    淨心自性寂靜。

    即名為止。

    自體照明。

    即名為觀。

    彼意識名義。

    及以境界。

    體性非有。

    何論意識尋名知義。

    滅自心境界耶。

    答曰。

    若就心體而論。

    實自如此。

    但無始已來。

    為無明妄想熏故。

    不覺自動。

    顯現諸法。

    若不方便尋名知義。

    依義修行。

    觀知境界。

    有即非有者。

    何由可得寂靜照明之用。

    問曰。

    淨心自知己性本寂。

    即當念息。

    何用意識為。

    答曰。

    淨心無二。

    複為無明所覆故。

    不得自知本寂。

    要為無塵智熏。

    無明盡滅。

    方得念息。

    問曰。

    但息于念。

    心即寂照。

    何故要須智熏。

    寂照始現。

    答曰。

    若無無塵智熏。

    心裡無明終不可滅。

    無明不滅。

    念即叵息。

     四番問辭。

    皆從名言而起計度。

    繇其禀大乘教。

    不知大乘實義故也。

    初二問。

    泛約道理。

    次二問。

    泛約功夫。

    心識粗浮者。

    心多此計。

    答文如次破斥可知。

    叵。

    不可也。

     【(癸)二破暗證二。

    初問。

    二答。

    (子)今初】 問曰。

    我今不觀境界。

    不念名義。

    證心寂慮。

    泯然絕相。

    豈非心體寂照真如三昧。

     不觀境界。

    不念名義。

    是出其盲修之功夫。

    證心寂慮。

    泯然絕相。

    是呈其暗證之妄境。

    豈非心體寂照真如三昧。

    是錯認驢鞍橋作阿爺下颔也。

    故下文先約證破。

    次約修破。

    則知其終不離于意識矣。

     【(子)二答中二。

    初約證破。

    次約修破。

    (醜)初又二。

    初标征。

    二逐破。

    (寅)今初】 答曰。

    汝證心時。

    為心自證。

    為由他證。

    為證于他。

     【(寅)二逐破三。

    初破自證。

    二破他證。

    三破證他。

    (卯)初中三。

    初直破。

    二破轉計。

    三結破。

    (辰)今初】 若心自證。

    即是不由功用而得寂靜。

    若爾。

    一切衆生皆不作心求于寂靜。

    亦應心住。

     【(辰)二破轉計五。

    初破作意。

    二破自止。

    三破能知。

    四破自知。

    五破七識能見。

    (巳)今初】 若言非是自然而證。

    葢由自心作意自證。

    名為自證者。

    作意即是意識。

    即有能所。

    即名為他。

    雲何得成心自證也。

     【(巳)二破自止】 若非他證。

    但心自止。

    故名自證者。

    若不作意。

    即無能所。

    雲何能使心證。

    若當作意。

    即是意識。

    即是他證。

     【(巳)三破能知】 若言衆生體實皆證。

    但由妄想不知體證。

    故有其念。

    能知心體本性證寂。

    不念諸法故。

    念即自息。

    即是真如三昧者。

    為是意識能知本寂。

    為是淨心能知本寂。

    若是淨心自知本寂。

    不念諸法者。

    一切衆生皆有淨心。

    應悉自知本寂故。

    自息滅妄識。

    自然而得真如三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