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止觀法門釋要卷第四

關燈
以一心為體者。

    此心就體相論之。

    有其二種。

    一者真如平等心。

    此是體也。

    即是一切凡聖平等共相法身。

    二者阿棃耶識。

    即是相也。

    就此阿棃耶識中。

    複有二種。

    一者清淨分依他性。

    亦名清淨和合識。

    即是一切聖人體也。

    二者染濁分依他性。

    亦名染濁和合識。

    即是一切衆生體也。

    此二種依他性雖有用别。

    而體融一味。

    唯是一真如平等心也。

    以此二種依他性。

    體同無二故。

    就中即合有二事别。

    一者共相識。

    二者不共相識。

    何故有耶。

    以真如體中。

    具此共相識性。

    不共相識性故。

    一切凡聖。

    造同業熏此共相性故。

    即成共相識也。

    若一一凡聖。

    各各别造别業。

    熏此不共相性故。

    即成不共相識也。

     真如平等心體。

    即所謂一心真如門也。

    乃全相之體。

    非于阿棃耶識相外别有體也。

    阿棃耶識相。

    即所謂一心生滅門也。

    乃全體之相。

    非于真如平等心體外别有相也。

    清淨分依他性。

    即所謂生滅門中覺義也。

    染濁分依他性。

    即所謂生滅門中不覺義也。

    覺與不覺。

    用雖有别。

    而惟以一心為體。

    譬如澄水波瀾。

    同一濕性。

    約凡聖有體同之義。

    即為共相識性。

    約染淨有相别之義。

    即為不共相識性。

    繇有此二相識性。

    故随熏成二相識也。

     【(午)二别解四。

    初解共相識。

    二解不共相識。

    三解共中不共。

    四解不共中共。

    (未)今初】 何者。

    所謂外諸法。

    五塵器世界等。

    一切凡聖同受用者。

    是共相識相也。

    如一切衆生。

    同修無量壽業者。

    皆悉熏于真心共相之性。

    性依熏起。

    顯現淨土。

    故得凡聖同受用也。

    如淨土由共業成。

    其餘雜穢等土。

    亦複如是。

    然此同用之土。

    惟是心相。

    故言共相識。

    又此同用之土。

    雖一切凡聖。

    共業所起。

    而不妨一一衆生。

    一一聖人。

    一身造業。

    即能獨感此土。

    是故無量衆生。

    餘處托生不增。

    此土常存不缺。

    又雖一一凡聖。

    皆有獨感此土之業。

    而不相妨。

    唯是一土。

    是故無量衆生新生。

    而舊土之相更無改增。

    唯除其時。

    一切衆生同業轉勝。

    土即變異。

    同業轉惡。

    土亦改變。

    若不爾者。

    即土常一定也。

     【(未)二解不共相】 所言不共相者。

    謂一一凡聖。

    内身别報是也。

    以一一凡聖。

    造業不同。

    熏于真心。

    真心不共之性。

    依熏所起。

    顯現别報。

    各各不同。

    自他兩别也。

    然此不同之報。

    唯是心相。

    故言不共相識。

     【(未)三解共中不共】 就共相中。

    複有不共相識義。

    謂如餓鬼等。

    與人同造共業故。

    同得器世界報。

    及遙見恒河。

    即是共相故。

    複以彼等。

    别業尤重為障故。

    至彼河邊。

    但見種種别事。

    不得水飲。

    即是共中不共也。

    複據彼同類。

    同造餓業故。

    同于恒河之上。

    不得水飲。

    複是共相之義。

    于中複所見不同。

    或見流火。

    或見枯竭。

    或見膿血等。

    無量差别。

    複是共中不共。

    若如是顯現之時。

    随有同見同用者。

    即名為共相識。

    不同見聞不同受用者。

    即是共不共相識。

    随義分别。

    一切衆生。

    悉皆如是可知也。

     【(未)四解不共中共】 就不共相中。

    複有共義。

    謂眷屬知識。

    乃至時頃同處同語同知同解。

    或暫相見。

    若怨若親。

    及與中人。

    相識及不相識。

    乃至畜生天道。

    互相見知者。

    皆由過去造相見知等業。

    熏心共相性故。

    心緣熏力。

    顯現如此相。

    見相知等事。

    即是不共相中共相義也。

    或有我知見他。

    他不知見我者。

    即于我為共。

    于他為不共。

    如是随義分别可知。

    又如一人之身。

    即是不共相識。

    複為八萬屍蟲所依。

    故即此一身。

    複與彼蟲為共相識。

    亦是不共中共相義也。

     【(午)三結示】 以有此共相不共相道理。

    故一切凡聖雖同一心為體。

    而有相見不相見。

    同受用不同受用也。

    是故靈山常曜。

    而覩林樹潛輝。

    丈六金軀。

    複見土灰衆色。

    蓮花妙刹。

    反謂邱墟。

    莊嚴寶地。

    倒言砂礫。

    斯等皆由共不共之緻也。

     已上二詳解六科竟。

     【(辰)三總結】 此明不空如來藏中。

    藏體一異六種差别之義竟。

    上來總明止觀依止中何所依止訖。

     【(庚)二明何故依止二。

    初正明。

    二釋疑。

    (辛)初中二。

    初明修必依本義。

    二明全性起修義。

    (壬)今初】 次明何故依止。

    問曰。

    何故依止此心修止觀。

    答曰。

    以此心是一切法根本故。

    若法依本。

    則難破壞。

    是故依止此心修止觀也。

    人若不依止此心修于止觀。

    則不得成。

    何以故。

    以從本以來。

    未有一法心外得建立故。

     此明全修須在性也。

    心為法本。

    心外無法。

    安得不依止此心而修止觀耶。

     【(壬)二明全性起修義又二。

    初正明。

    二釋成。

    (癸)今初】 又此心體。

    本性具足寂用二義。

    為欲熏彼二義令顯現故。

    何以故。

    以其非熏不顯故。

    顯何所用。

    謂自利利他故。

    有如是因緣。

    故依此心修止觀也。

     本具寂義。

    依之修止。

    本具用義。

    依之修觀。

    繇止觀故。

    性德顯現。

    成二利行。

    又安得不依止一心耶。

     【(癸)二釋成】 問曰。

    何謂心體寂用二義。

    答曰。

    心體平等。

    離一切相即是寂義。

    體具違順二用。

    即是用義。

    是故修習止行。

    即能除滅虛妄紛動。

    令此心體寂靜離相。

    即為自利。

    修習觀行。

    令此心用顯現繁興。

    即為利他。

     通論止觀。

    皆具二利。

    今以背塵合覺。

    即三觀之三止。

    束為自利止行。

    而以從體起用。

    即三止之三觀。

    束為利他觀行。

    略如最初标示止觀中所明也。

     【(辛)二釋疑】 問曰。

    修止觀者。

    為除生死。

    若令顯現繁興。

    此即轉增流浪。

    答曰。

    不然。

    但除其病而不除法。

    病在執情。

    不在大用。

    是故熾然六道。

    權現無間。

    即是違用顯現。

    而複畢竟清淨。

    不為世染。

    智慧照明。

    故相好圓備。

    身心安住勝妙境界。

    具足一切諸佛功德。

    即是順用顯現也。

    此明止觀依止中何故依止竟。

     此别釋觀行中疑也。

    體既竝具違順二用。

    觀則熏彼二用令得顯現。

    不幾流浪生死耶。

    然迷者被違順所用。

    達者能用違用順。

    用違則示現惡趣。

    用順則示現佛身。

    所謂君子不器。

    善惡皆能者也。

    無間即阿鼻地獄。

    不閑不住。

    故名無閑。

    或即無間。

    古字閑間每互用故。

     【(庚)三明以何依止三。

    初分科。

    二解釋。

    三總結。

    (辛)今初】 次明以何依止。

    就中複有三門差别。

    一明以何依止體狀。

    二明破小乘人執。

    三明破大乘人執。

     意識為能依。

    一心為所依。

    小乘知意識。

    而不知一心。

    大乘執一心。

    而欲廢意識。

    故竝須破也。

     【(辛)二解釋三。

    初明以何依止體狀。

    至三破大乘人執。

    (壬)初中二。

    初總标。

    二别釋。

    (癸)今初】 初明以何依止體狀者。

    問曰。

    以何依止此心修止觀。

    答曰。

    以意識依止此心修行止觀也。

     【(癸)二别釋二。

    初明止行體狀。

    二明觀行體狀。

    (子)初又二。

    初正明。

    二釋疑。

    (醜)今初】 此義雲何。

    謂以意識能知名義故。

    聞說一切諸法自性寂靜。

    本來無相。

    但以虛妄因緣。

    故有諸法。

    然虛妄法。

    有即非有。

    唯一真心。

    亦無别真相可取。

    聞此說已。

    方便修習。

    知法本寂。

    唯是一心。

    然此意識。

    如此解時。

    念念熏于本識。

    增益解性之力。

    解性增已。

    更起意識。

    轉複明利。

    知法如實。

    久久熏心故。

    解性圓明。

    照己體本唯真寂。

    意識即息。

    爾時本識。

    轉成無分别智。

    亦名證智。

    以是因緣。

    故以意識。

    依止真心修止行也。

    是故論言。

    以依本覺。

    故有不覺。

    依不覺故。

    而有妄心。

    能知名義。

    為說本覺。

    故得始覺。

    即同本覺。

    如實不有始覺之異也。

     意識能知名義。

    聞慧也。

    方便修習。

    思修二慧也。

    一切諸法。

    因緣所生十界法也。

    自性寂靜。

    本來無相。

    即空也。

    但以虛妄因緣。

    故有諸法。

    即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