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止觀法門釋要卷第三

關燈
差即無差。

    而體亦不名無差。

    以用非體外故。

    全體起用。

    則無差而差。

    而用亦不名差。

    以體非用外故。

    此義雲何下。

    恐人以泥團喻藏性。

    以衆塵喻諸法。

    設爾。

    則諸法反為實有。

    藏性。

    反是假成。

    豈其然哉。

    言泥團是假。

    微塵是實者。

    乃随情說假實耳。

    若随智說。

    則泥團衆塵。

    并皆無性。

    一切惟心。

    既一切惟心。

    則微塵之藏性不少。

    泥團之藏性不多。

    一一皆是圓融無礙之真實法性矣。

     【(申)二明全理成事】 是故如來之藏。

    全體是一衆生一毛孔性。

    全體是一衆生一切毛孔性。

    如毛孔性。

    其餘一切所有世間一一法性。

    亦複如是。

    如一衆生世間法性。

    一切衆生所有世間一一法性。

    一切諸佛所有出世間一一法性。

    亦複如是。

    是如來藏全體也。

     此明如來藏不變随緣。

    作一切世出世法時。

    乃至一毛孔性。

    皆是舉全體而成之。

    非是少分藏性。

    以藏性真實圓融。

    不可割裂。

    非有分劑故也。

     【(申)三明全事攝理】 是故舉一衆生一毛孔性。

    即攝一切衆生所有世間法性。

    及攝一切諸佛所有出世間法性。

    如舉一毛孔性。

    即攝一切法性。

    舉其餘一切世間一一法性。

    亦複如是。

    即攝一切法性。

    如舉世間一一法性。

    即攝一切法性。

    舉一切出世間所有一一法性。

    亦複如是。

    即攝一切法性。

     此明一切法。

    随緣不變。

    全事即理。

    無有一毛孔許。

    而非藏性全體。

    既是藏性全體。

    即是一切世出世法性之全體。

    以無事外之理故也。

     【(申)四明全事攝事】 又複如舉一毛孔事。

    即攝一切世出世事。

    如舉一毛孔事。

    即攝一切事。

    舉其餘世間出世間中一切所有。

    随一一事。

    亦複如是。

    即攝一切世出世事。

    何以故。

    謂以一切世間出世間事。

    即以彼世間出世間性為體故。

    是故世間出世間性體融相攝故。

    世間出世間事。

    亦即圓融相攝無礙也。

     此明随一一事。

    既全攬藏性之理。

    必盡攝藏性所具世出世間之事。

    以既無事外之理。

    尤必無理外之事故也。

    以一事徧攝法界之事。

    是名事事無礙法界。

     【(申)五結成差即無差】 是故經言。

    心佛及衆生。

    是三無差别。

     前雲藏體具足一切法性。

    即是無差别之差别。

    今随舉一毛孔事。

    即具世出世事。

    則一一毛孔。

    皆是藏性全體大用。

    當知差别即無差别矣。

    是故心則具佛法及衆生法。

    佛則具心法及衆生法。

    衆生則具心法及與佛法。

    俱是能具。

    俱是所具。

    俱是能造。

    俱是所造。

    不可謂心但是能具能造。

    佛及衆生但是所具所造也。

     【(未)二喻說亦五。

    初喻無差而差之理。

    二喻全理成事。

    三喻全事攝理。

    四喻全事攝事。

    五結顯差即無差。

    (申)今初】 譬如明鏡。

    體具一切像性。

    各各差别不同。

    即是無差别之差别也。

    若此鏡體。

    本無像性差别之義者。

    設有衆色來對。

    像終不現。

    如彼熾火雖複明淨。

    不能現像者。

    以其本無像性也。

    既見鏡能現像。

    定知本具像性。

    以是義故。

    此一明鏡。

    于一時中。

    俱能現于一切淨穢等像。

    而複淨像不妨于穢。

    穢像不妨于淨。

    無障無礙。

    淨穢用别。

    雖然有此像性像相之别。

    而複圓融不異。

    唯是一鏡。

     明鏡中像性像相。

    元無差别。

    以喻空如來藏體。

    具像性。

    能現像相。

    以喻不空如來藏也。

    餘可知。

     【(申)二喻全理成事】 何以故。

    謂以此鏡全體是一毛孔像性故。

    全體是一切毛孔像性故。

    如毛孔像性。

    其餘一一微細像性。

    一一粗大像性。

    一淨像性。

    一穢像性等。

    亦複如是。

    是鏡全體也。

     若非鏡之全體。

    不能現于一毛。

    故随現一毛。

    皆即鏡之全體功能。

    非少分鏡體也。

     【(申)三喻全事攝理】 是故若舉一毛孔像性。

    即攝其餘一切像性。

    如舉一毛孔像性。

    即攝一切像性。

    舉其餘像性。

    亦複如是。

    即攝一切像性也。

     既一一毛孔。

    皆舉鏡之全體所現。

    則以鏡之全體為性。

    既以鏡之全體為性。

    則以能現一切群像之性為性矣。

     【(申)四喻全事攝事】 又若舉一毛孔像相。

    即攝一切像相。

    如舉一毛孔像相。

    即攝一切像相。

    舉其餘一一像相。

    亦複如是。

    即攝一切像相。

    何以故。

    以一切像相。

    即以彼像性為體故。

    是故一切像性。

    體融相攝。

    故一切像相。

    亦即相融相攝也。

     像相别無自體。

    即以鏡性而成其相。

    鏡性本具一切像相。

    則此全攬鏡性所成之一毛像相。

    安得不全攝一切像相哉。

     【(申)五結顯差即無差】 以是譬故。

    一切諸佛。

    一切衆生。

    同一淨心如來之藏。

    不相妨礙。

    即應可信。

     如一一像。

    各攬全鏡之性。

    各攝群像之相。

    則一切諸佛。

    一切衆生。

    各攬全體如來藏性。

    各具法界差别之事。

    複何疑哉。

     【(未)三引證又三。

    初引雜華。

    二引起信。

    三引契經。

    (申)今初】 是故經言。

    譬如明淨鏡。

    随對面像現。

    各各不相知。

    業性亦如是。

    此義雲何。

    謂明淨鏡者。

    即喻淨心體也。

    随對者。

    即喻淨心體具一切法性。

    故能受一切熏習。

    随其熏别。

    現報不同也。

    面者。

    即喻染淨二業也。

    像現者。

    即喻心體染淨二性。

    依熏力故。

    現染淨二報也。

    各各不相知者。

    即喻淨心與業果報。

    各不相知也。

    業者。

    染淨二業合上面也。

    性者。

    即是真心染淨二性。

    合上明鏡具一切像性也。

    亦如是者。

    總結成此義也。

    又複長行問雲。

    心性是一者。

    此據法性體融。

    說為一也。

    雲何能生種種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