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止觀法門釋要卷第二

關燈
明古吳沙門智旭述 【(巳)次約返妄歸真。

    具二覺義二。

    初明能覺淨心義。

    二明淨心自覺義。

    (午)初中五。

    初名字覺。

    二觀行覺。

    三相似覺。

    四分真覺。

    五究竟覺。

    (未)今初】 後遇善友。

    為說諸法。

    皆一心作。

    似有無實。

    聞此法已。

     【(未)二觀行覺】 随順修行。

    漸知諸法。

    皆從心作。

    唯虛無實。

     【(未)三相似覺又二。

    初正明覺于通惑。

    二兼明漸除别惑。

    (申)今初】 若此解成時。

    是果時無明滅也。

    無明滅故。

    不執虛狀為實。

    即是妄想及妄境滅也。

    爾時意識轉名無塵智。

    以知無實塵故。

     果時無明滅。

    即圓初信。

    妄想妄境滅。

    通至十信。

    葢界内妄想妄境。

    有正有習故也。

    無塵智。

    即妙觀察智。

     【(申)二兼明漸除别惑又二。

    初出别惑之相。

    二明漸除之繇。

    (酉)今初】 雖然知境虛故。

    說果時無明滅。

    猶見虛相之有。

    有即非有。

    本性不生。

    今即不滅。

    唯是一心。

    以不知此理故。

    亦名子時無明。

    亦名迷理無明。

    但細于前迷事無明也。

    以彼粗滅。

    故說果時無明滅也。

    又不執虛狀為實。

    故說妄想滅。

    猶見有虛相。

    謂有異心。

    此執亦是妄想。

    亦名虛相。

    但細于前。

    以彼粗滅。

    故言妄想滅也。

    又此虛境。

    以有細無明妄想所執故。

    似與心異。

    相相不一。

    即是妄境。

    但細于前。

    以其細故。

    名為虛境。

    又彼粗相實執滅。

    故說妄境滅也。

     猶見虛相之有。

    即界内見惑習氣。

    及界外見惑。

    故亦名子時無明。

    亦名迷理無明也。

    猶見虛相謂有異心。

    不知心無異相。

    及執虛境似與心異。

    不知心外無境。

    此皆界内思惑習氣。

    及界外思惑。

    故亦是妄想妄境也。

     【(酉)二明漸除之繇又三。

    初因末驗本。

    二正明滅繇。

    三例後結前。

    (戌)今初】 以此論之。

    非直果時迷事無明滅息。

    無明住地亦少分除也。

    若不分分漸除者。

    果時無明不得分分漸滅。

    但相微難彰。

    是故不說住地分滅也。

    今且約迷事無明滅後。

    以說住地漸滅因由。

    即知一念發修已來。

    亦能漸滅也。

     此明十信位中。

    界外見思。

    雖未永斷。

    亦既圓伏。

    故雲無明住地。

    亦少分除。

    倘無明不分分除。

    則見思何繇得滅。

    譬如樹根不搖。

    則枝葉必不零落。

    但相微難彰。

    故不說耳。

    實則一念發修圓觀之始。

    便已圓伏無明。

    何況十信位耶。

     【(戌)二正明滅繇】 此義雲何。

    謂以二義因緣故。

    住地無明業識等。

    漸已微薄。

    二義者何。

    一者知境虛智熏心故。

    令舊無明住地習氣及業識等漸除也。

    何以故。

    智是明。

    法性能治無明故。

    二者細無明虛執及虛境熏心故。

    雖更起無明住地等。

    即複輕弱。

    不同前迷境等所熏起者。

    何以故。

    以能熏微細故。

    所起不覺。

    亦即薄也。

    以此義故。

    住地無明業識等。

    漸已損滅也。

     知境虛智。

    即無塵智也。

    智治無明。

    令無明薄。

    是漸滅之緣。

    細無明熏。

    所起輕弱。

    是漸滅之因。

    餘可知。

     【(戌)三例後結前】 如迷事無明滅後。

    既有此義。

    應知一念創始發修之時。

    無明住地即分滅也。

    以其分分滅故。

    所起智慧分分增明。

    故得果時迷事無明滅也。

     一念創始發修之時。

    謂從名字初入觀行也。

    觀行位中。

    亦即能知境虛。

    即有知境虛智。

    對治無明。

    又既知境虛。

    則不執虛狀為實。

    爾時粗想粗境被制伏故。

    不複熏心。

    但有細無明虛執及虛境熏心而已。

    無明住地。

    安得不分滅哉。

    又無明住地若不分滅。

    何繇果時無明任運先滅而登圓信也。

     【(未)四分真覺】 自迷事無明滅後。

    業識及住地無明漸薄故。

    所起虛狀果報亦轉輕妙。

    不同前也。

    以是義故。

    似識轉轉明利。

    似色等法複不令意識生迷。

    以内識生外色塵等俱細利故。

    無塵之智倍明。

    無明妄想極薄。

    還複熏心。

    複令住地無明業識習氣漸欲向盡。

    所現無塵之智為倍明了。

    如是念念轉轉熏習故。

    無明住地垂盡。

    所起無塵之智。

    即能知彼虛狀果報。

    體性非有。

    本自不生。

    今即無滅。

    唯是一心。

    體無分别。

    以唯心外無法故。

    此智即是金剛無礙智也。

     迷事無明滅。

    正指十信位中。

    三界見思正習俱盡也。

    從此業識。

    及住地無明漸薄。

    即圓十住乃至十地分分斷惑之相。

    所起虛狀果報亦轉輕妙。

    即實報國土。

    所有變易生死之相。

    不同前三界中分段故也。

    漸欲向盡。

    即第十地相。

    垂盡。

    即等覺相。

    金剛無礙智。

    即金剛後心妙覺之無間道也。

     【(未)五究竟覺】 此智成已。

    即複熏心。

    心為明智熏故。

    即一念無明習氣于此即滅。

    無明盡故。

    業識染法種子習氣即亦随壞。

    是故經言。

    其地壞者。

    彼亦随壞。

    即其義也。

     其地。

    指無明習氣。

    彼。

    指業識染法種子習氣。

    金剛道後異熟空。

    此之謂也。

    已上皆明能覺淨心之義。

     【(午)次明淨心自覺義】 種子習氣壞故。

    虛狀永泯。

    虛狀泯故。

    心體寂照。

    名為體證真如。

    何以故。

    以無分法為能證故。

    即是寂照。

    無能證所證之别。

    名為無分别智。

    何以故。

    以此智外無别有真如可分别故。

    此即是心顯成智。

    智是心用。

    心是智體。

    體用一法。

    自性無二。

    故名自性體證也。

     無分别智。

    即大圓鏡智也。

    餘皆可知。

    已上約修廣釋竟。

     【(辰)三舉喻結成】 如似水靜内照。

    照潤義殊。

    而常湛一。

    何以故。

    照潤潤照故。

    心亦如是。

    寂照義分。

    而體融無二。

    何以故。

    照寂寂照故。

    照寂順體。

    寂照順用。

    照自體。

    名為覺于淨心。

    體自照。

    即名為淨心自覺。

    故言二義一體。

    此即以無分别智為覺也。

    淨心從本已來。

    具此智性。

    不增不減。

    故以淨心為佛性也。

    此就智慧佛以明淨心為佛性。

     如似水靜下。

    先舉喻。

    心亦如是下。

    次法合。

    淨心從本下。

    結成淨心名為佛性。

    從問曰。

    智慧佛者。

    至此是第二約覺辨中。

    初辨智慧佛性竟。

     【(卯)二辨報應佛性】 又此淨心自體。

    具足福德之性。

    及巧用之性。

    複為淨業所熏。

    出生報應二佛。

    故以此心為佛性也。

     福德性。

    出生報佛。

    通于自他受用。

    巧用性。

    出生應佛。

    具足勝劣形儀。

    皆繇淨業所熏。

    此報應佛性。

    不外于淨心也。

     【(卯)三辨出障佛性】 又複不覺滅故。

    以心為覺。

    動義息故。

    說心不動。

    虛相泯故。

    言心無相。

    然此心體。

    非覺非不覺。

    非動非不動。

    非相非無相。

    雖然。

    以不覺滅故。

    說心為覺。

    亦無所妨也。

    此就對治出障心體以論于覺。

    不據智用為覺。

     雖複非覺非不覺等。

    而以不覺滅故。

    不妨說覺。

    此果頭法身佛性。

    不外于淨心也。

     【(卯)四辨平等佛性】 又複淨心本無不覺。

    說心為本覺。

    本無動變。

    說心為本寂。

    本無虛相。

    說心本平等。

    然其心體。

    非覺非不覺。

    非動非不動。

    非相非無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