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止觀法門釋要卷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明古吳沙門智旭述
夫佛祖授受。
不過以心印心。
此心之體。
即是大乘。
欲證大乘。
莫若止觀。
止則不随妄想。
而一相永淨。
觀則不滞空寂。
而妙用恒興。
頓了諸法。
觸處皆通。
可謂成菩提于彈指。
功越僧祇。
入法界于微塵。
理絕分量者也。
粵自大師曲授之後。
韬晦海東。
逮夫鹹平複歸之時。
重晖斯土。
不謂延至今時。
又将置諸高閣。
習台宗者。
尚多逐流而迷源。
禀異傳者。
甯知探本而攝末。
自惟闇昧。
解行俱荒。
竊仰靈文。
饑渴方甚。
是以輙忘固陋。
略辨旨歸。
将釋法門。
大文為二。
初題目。
二入文。
【(甲)初中又二。
初正釋題。
二出師号。
(乙)今初】 大乘止觀法門。
總題六字。
具有能起所起。
能依所依。
能通所通。
能繇所繇。
能簡所簡。
能成所成。
能诠所诠。
能解所解。
八雙十六隻義。
初能起者。
所謂大乘。
梵語名摩诃衍。
即是衆生自性清淨心。
依此能起止觀法門。
葢衆生心性本來寂照。
繇寂義故。
能起妙止。
繇照義故。
能起妙觀也。
二所起者。
即止觀法門。
乃三世諸佛背塵合覺之要術。
良以衆生心性本來寂照。
然但有性德。
未有修德。
不覺念起而有無明。
念起便成動相。
違于本寂。
無明便成昧相。
違于本照。
遂舉心性之全體。
而為阿黎耶識。
名為業相。
此則全真成妄。
妄分能所。
能名轉相。
所名現相。
三細即呈。
六粗随具。
惑業苦三。
連環不息。
苦極思本。
返察苦源。
知苦無性。
繇于惑業。
惑業無性。
有而非有。
惟是一心。
諸妄永寂。
名之為止。
知無性苦。
及與惑業。
非有而有。
差别萬殊。
洞明緣起。
亦惟一心。
大用繁興。
名之為觀。
此二皆依大乘自性清淨心而得起也。
三能依者。
即是止觀。
謂繇意識能知名義故。
聞說諸法自性寂靜。
本來無相。
但以虛妄因緣。
非有似有。
然複有即非有。
惟是一心。
亦無心相可取。
如是意識能解了故。
攀緣永息。
說名為止。
如理觀察。
說名為觀。
當知修止觀者。
則是意識之功能也。
四所依者。
謂以大乘自性清淨心為依止故。
依本寂義而修于止。
依本照義而修于觀。
當知修止觀者。
必以心性為所依也。
五能通者。
謂止觀法門。
此複有三。
以教為門。
能成聞慧。
以行為門。
能成思慧。
以理為門。
能成修慧。
是中約分别性以修止觀。
一往是教為門。
約依他性以修止觀。
一往是行為門。
約真實性以修止觀。
一往是理為門也。
六所通者。
謂大乘自性清淨心。
此亦有三。
所謂理乘。
随乘。
得乘。
一往為語。
随乘是觀門所通。
得乘是止門所通。
理乘是止觀不二門所通也。
複次大乘。
亦可名能通。
止觀亦可名所通。
以教為乘。
通至相似止觀。
以行為乘。
通至分真止觀。
以理為乘。
通至究竟止觀也。
七能繇者。
謂大乘止觀。
此複三義。
大三義者。
謂大多勝。
乘三義者。
謂理随得。
止三義者。
謂止息義。
停止義。
不止止義。
觀三義者。
謂觀穿義。
觀達義。
不觀觀義。
衆生現前一念自性清淨心。
體絕對待故大。
具足諸法故多。
無法可比故勝。
性具三義。
名理乘。
悟達三義。
名随乘。
契會三義。
名得乘。
體此三義一心。
徧能息滅見思塵沙無明幻惑。
名止息義。
安住三谛不思議境。
名停止義。
實無能息所息能停所停之殊。
名不止止義。
了此一心三義。
徧能穿徹三惑蔽障。
名觀穿義。
具知一境三谛平等差别因緣。
名觀達義。
實無能穿所穿能達所達之殊。
名不觀觀義。
惟此大乘止觀。
能繇圓教圓行圓理之門也。
八所繇者。
謂大乘法門。
三千性相。
俱名為法。
即法能通。
複名為門。
諸法之性。
非有非無。
非亦有無。
非非有無。
四句圓離。
亡泯清淨。
悉檀說之。
得具四門。
四非定四。
一一圓融。
通為止觀之所繇也。
若欲粗點示者。
約染分。
分别性修止觀。
是繇空門。
約染分。
依他性修止觀。
是繇有門。
約染分。
真實性修止觀。
是繇亦有亦空門。
約淨分。
三性修止觀。
是繇非有非空門。
亦可約分别性。
是有門。
約依他性。
是雙亦門。
約真實性。
是空門。
亦可一一性。
各論四門。
以三性鹹離四句。
鹹得四句說之故也。
又修止。
是繇空門。
修觀。
是繇有門。
止觀雙行。
是繇雙亦門。
及雙非門。
為令易解。
作此分别。
得意為言。
一門一切門。
一切門一門。
方是所繇大乘門也。
九能簡者。
謂大乘二字。
簡非諸餘止觀法門。
十所簡者。
謂止觀法門。
有于多種。
若體真止。
入空觀。
但能自度。
不能度人。
不名大乘。
若方便随緣止。
出假觀。
雖能度人。
不到究竟。
若二止為方便。
得入息二邊分别止。
二觀為方便。
得入中道第一義觀。
一往說是大乘。
然次第曆别。
則前二不高。
後一不廣。
亦不名大。
在因能運。
至果休息。
複不名乘。
今依自性清淨心而為依止。
即動而靜。
即昬而明。
定慧力莊嚴。
以此度衆生。
盡未來際。
無二際想。
方是大乘之止觀也。
十一能成者。
謂繇妙止觀力。
克證大乘自性清淨平等一實之心。
十二所成者。
謂本源自性清淨心大乘無上極果。
為妙止觀之所證得。
因該果海。
果徹因源也。
十三能诠者。
總此六字。
皆是能诠。
大能诠于體相用三絕待之義。
乘能诠于從因至果自度度他
不過以心印心。
此心之體。
即是大乘。
欲證大乘。
莫若止觀。
止則不随妄想。
而一相永淨。
觀則不滞空寂。
而妙用恒興。
頓了諸法。
觸處皆通。
可謂成菩提于彈指。
功越僧祇。
入法界于微塵。
理絕分量者也。
粵自大師曲授之後。
韬晦海東。
逮夫鹹平複歸之時。
重晖斯土。
不謂延至今時。
又将置諸高閣。
習台宗者。
尚多逐流而迷源。
禀異傳者。
甯知探本而攝末。
自惟闇昧。
解行俱荒。
竊仰靈文。
饑渴方甚。
是以輙忘固陋。
略辨旨歸。
将釋法門。
大文為二。
初題目。
二入文。
【(甲)初中又二。
初正釋題。
二出師号。
(乙)今初】 大乘止觀法門。
總題六字。
具有能起所起。
能依所依。
能通所通。
能繇所繇。
能簡所簡。
能成所成。
能诠所诠。
能解所解。
八雙十六隻義。
初能起者。
所謂大乘。
梵語名摩诃衍。
即是衆生自性清淨心。
依此能起止觀法門。
葢衆生心性本來寂照。
繇寂義故。
能起妙止。
繇照義故。
能起妙觀也。
二所起者。
即止觀法門。
乃三世諸佛背塵合覺之要術。
良以衆生心性本來寂照。
然但有性德。
未有修德。
不覺念起而有無明。
念起便成動相。
違于本寂。
無明便成昧相。
違于本照。
遂舉心性之全體。
而為阿黎耶識。
名為業相。
此則全真成妄。
妄分能所。
能名轉相。
所名現相。
三細即呈。
六粗随具。
惑業苦三。
連環不息。
苦極思本。
返察苦源。
知苦無性。
繇于惑業。
惑業無性。
有而非有。
惟是一心。
諸妄永寂。
名之為止。
知無性苦。
及與惑業。
非有而有。
差别萬殊。
洞明緣起。
亦惟一心。
大用繁興。
名之為觀。
此二皆依大乘自性清淨心而得起也。
三能依者。
即是止觀。
謂繇意識能知名義故。
聞說諸法自性寂靜。
本來無相。
但以虛妄因緣。
非有似有。
然複有即非有。
惟是一心。
亦無心相可取。
如是意識能解了故。
攀緣永息。
說名為止。
如理觀察。
說名為觀。
當知修止觀者。
則是意識之功能也。
四所依者。
謂以大乘自性清淨心為依止故。
依本寂義而修于止。
依本照義而修于觀。
當知修止觀者。
必以心性為所依也。
五能通者。
謂止觀法門。
此複有三。
以教為門。
能成聞慧。
以行為門。
能成思慧。
以理為門。
能成修慧。
是中約分别性以修止觀。
一往是教為門。
約依他性以修止觀。
一往是行為門。
約真實性以修止觀。
一往是理為門也。
六所通者。
謂大乘自性清淨心。
此亦有三。
所謂理乘。
随乘。
得乘。
一往為語。
随乘是觀門所通。
得乘是止門所通。
理乘是止觀不二門所通也。
複次大乘。
亦可名能通。
止觀亦可名所通。
以教為乘。
通至相似止觀。
以行為乘。
通至分真止觀。
以理為乘。
通至究竟止觀也。
七能繇者。
謂大乘止觀。
此複三義。
大三義者。
謂大多勝。
乘三義者。
謂理随得。
止三義者。
謂止息義。
停止義。
不止止義。
觀三義者。
謂觀穿義。
觀達義。
不觀觀義。
衆生現前一念自性清淨心。
體絕對待故大。
具足諸法故多。
無法可比故勝。
性具三義。
名理乘。
悟達三義。
名随乘。
契會三義。
名得乘。
體此三義一心。
徧能息滅見思塵沙無明幻惑。
名止息義。
安住三谛不思議境。
名停止義。
實無能息所息能停所停之殊。
名不止止義。
了此一心三義。
徧能穿徹三惑蔽障。
名觀穿義。
具知一境三谛平等差别因緣。
名觀達義。
實無能穿所穿能達所達之殊。
名不觀觀義。
惟此大乘止觀。
能繇圓教圓行圓理之門也。
八所繇者。
謂大乘法門。
三千性相。
俱名為法。
即法能通。
複名為門。
諸法之性。
非有非無。
非亦有無。
非非有無。
四句圓離。
亡泯清淨。
悉檀說之。
得具四門。
四非定四。
一一圓融。
通為止觀之所繇也。
若欲粗點示者。
約染分。
分别性修止觀。
是繇空門。
約染分。
依他性修止觀。
是繇有門。
約染分。
真實性修止觀。
是繇亦有亦空門。
約淨分。
三性修止觀。
是繇非有非空門。
亦可約分别性。
是有門。
約依他性。
是雙亦門。
約真實性。
是空門。
亦可一一性。
各論四門。
以三性鹹離四句。
鹹得四句說之故也。
又修止。
是繇空門。
修觀。
是繇有門。
止觀雙行。
是繇雙亦門。
及雙非門。
為令易解。
作此分别。
得意為言。
一門一切門。
一切門一門。
方是所繇大乘門也。
九能簡者。
謂大乘二字。
簡非諸餘止觀法門。
十所簡者。
謂止觀法門。
有于多種。
若體真止。
入空觀。
但能自度。
不能度人。
不名大乘。
若方便随緣止。
出假觀。
雖能度人。
不到究竟。
若二止為方便。
得入息二邊分别止。
二觀為方便。
得入中道第一義觀。
一往說是大乘。
然次第曆别。
則前二不高。
後一不廣。
亦不名大。
在因能運。
至果休息。
複不名乘。
今依自性清淨心而為依止。
即動而靜。
即昬而明。
定慧力莊嚴。
以此度衆生。
盡未來際。
無二際想。
方是大乘之止觀也。
十一能成者。
謂繇妙止觀力。
克證大乘自性清淨平等一實之心。
十二所成者。
謂本源自性清淨心大乘無上極果。
為妙止觀之所證得。
因該果海。
果徹因源也。
十三能诠者。
總此六字。
皆是能诠。
大能诠于體相用三絕待之義。
乘能诠于從因至果自度度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