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止觀序
關燈
小
中
大
錢唐胡子浸雲。
問。
于華藏單子曰。
何謂道。
單子曰。
性是也。
胡子疑焉。
曰。
修可廢欤。
單子曰。
在璞之玉。
匪剖弗見。
在礦之金。
匪煉弗純。
在纏之性。
匪修弗顯。
必曰。
性也。
而可以廢修也。
彼芸芸者。
熟無性耶。
于是以靈峰老人所注南嶽大乘止觀。
授于胡子而告之曰。
修道之要。
盡于大乘止觀一書。
而大乘止觀之要。
盡于轉無塵智之一言。
何也。
心也者。
萬法之體也。
華嚴雲。
三界無别法。
惟是一心作。
首楞嚴雲。
諸法所生。
惟心所現。
一切因果世界微塵。
因心成體。
彼凡夫不了惟心之義。
而為六塵所縛。
則六塵。
塵也。
聲聞不了惟心之義。
而為四谛所縛。
則四谛。
亦塵也。
緣覺不了惟心之義。
而為十二因緣所縛。
則十二因緣。
亦塵也。
菩薩不了惟心之義。
而為六度所縛。
則六度。
亦塵也。
不甯惟是。
昔有僧問先德曰。
撥塵見佛時如何。
曰。
佛即是塵。
由是觀之。
若心外見有纖毫之法。
無論若凡若聖。
皆塵也。
而抑知夫即心是塵。
即塵是心也哉。
緣論雲。
更無心外法。
能與心為緣。
悉從自心生。
還與心為相。
良以世出世間諸法。
惟是一心。
苟于此谛了而不疑。
則即舍情忘。
馳求心歇。
而無塵之智轉矣。
今之時。
慕道者如牛毛。
明道者如麟角。
執性而廢修者。
恪守無為。
執修而廢性者。
罔知本妙。
加以遊談不根之徒。
目不覩三藏之靈文。
耳不聞五宗之(糸八)旨。
俨為人師。
如盲導瞽。
餘雖辭而辟之。
其如一傳衆咻。
法焰智燈。
危若一綫。
誠能流布是書。
俾知夫寂照者。
性之體也。
止觀者。
性之用也。
由寂故。
而起于止。
而即以止。
合乎寂。
由照故。
而起于觀。
而即以觀。
合乎照。
是則全性起修。
全修是性。
圓悟圓修之道。
莫詳于此。
然而以少方便。
疾得菩提。
則曰。
轉無塵智而已矣。
是故修道之要。
盡于大乘止觀一書。
而大乘止觀之要。
盡于轉無塵智之一言也。
胡子忻然。
與其仲弟用和。
季弟濟之。
并吳子寶林。
邵子南崖昆季。
姚子三摩。
謀而付諸梓。
而乞餘言弁其首。
爰述胡子相往複之語。
而為之序。
乾隆五十四年歲次己酉仲冬之吉富春華藏居士單照謹撰。
夫飲百川之泉者。
須窮其源。
攀萬木之條者。
須知其本。
況佛法心燈。
普照一切。
為人天之眼目。
作凡聖之依歸。
豈可晦其所由來也。
天台智者嗣法于南嶽慧思禅師。
習止觀。
嘗讀法華藥王品。
至善男子是真精進。
是名真法供養如來。
見靈山一會。
俨然未散。
其師歎曰。
非汝莫見。
非我莫知。
由是觀之。
其師功行豈等閑哉。
所著甚富。
其大乘止觀一書。
會靈峰蕅益旭公。
分以科注。
合四卷。
名大乘止觀釋要。
歲久淹沒。
而智者大師名滿天下。
其師著述。
竟罕人知。
此皆飲水不窮其源。
攀木不知其本故耳。
當知智者大師。
五分法身。
由師所生。
靈峰雲。
重子而輕父。
斯之謂欤。
真寂寺苾刍源洪法師。
徧覓是論。
複購得故闆。
見其殘缺。
悉校正無訛。
拟重補刻。
适有海甯沈維樹先生。
解囊樂助。
成此勝因。
(圓)見而随喜。
頓忘淺陋。
敬為之序。
道光六年月在太簇人日苾刍尼悟德通圓。
書于孝圓庵之摩诃衍室。
南嶽大乘止觀序 兩浙路勸農使兼提點刑獄公事朝奉大 夫行尚書度支員外郎護軍借紫朱頔撰 鶴林示滅而來。
賢聖應世者非一。
鹹以六度萬行。
通達大智。
安住于法界。
拔濟于群迷。
金文寶軸。
具載于諸法之藏。
若夫空一切法。
證一切性。
不于三界現其身意。
達正覺之真源。
顯毗盧之實相。
則見乎南嶽大師之止觀也。
大師靈山佛會之聖衆。
三世化緣于衡岫。
密承佛旨。
親聽法音。
總馬鳴龍樹之心要。
具菩提涅槃之了義。
故著止觀。
上下二論。
遣真妄于一念。
明體相之無迹。
空拳舒手。
無物可見。
則止觀之理。
自是而顯。
寂照其門。
由是而入。
為出世之宗本。
作佛種之導師。
不曆僧祇。
直超聖位。
嗟夫斯教。
雖大顯示。
啟來者而人世未之普見。
流于海外。
逮五百年。
鹹平中。
日本國僧寂照。
以斯教航海而來。
複歸聖朝。
天禧四年夏四月。
靈隐山。
天竺教主遵式。
将示生生之佛種。
鹹成上上之勝緣。
乃俾刻其文。
又複以序為請。
重念如意稱珠。
已還合浦。
虛室生白。
坐見法身。
問。
于華藏單子曰。
何謂道。
單子曰。
性是也。
胡子疑焉。
曰。
修可廢欤。
單子曰。
在璞之玉。
匪剖弗見。
在礦之金。
匪煉弗純。
在纏之性。
匪修弗顯。
必曰。
性也。
而可以廢修也。
彼芸芸者。
熟無性耶。
于是以靈峰老人所注南嶽大乘止觀。
授于胡子而告之曰。
修道之要。
盡于大乘止觀一書。
而大乘止觀之要。
盡于轉無塵智之一言。
何也。
心也者。
萬法之體也。
華嚴雲。
三界無别法。
惟是一心作。
首楞嚴雲。
諸法所生。
惟心所現。
一切因果世界微塵。
因心成體。
彼凡夫不了惟心之義。
而為六塵所縛。
則六塵。
塵也。
聲聞不了惟心之義。
而為四谛所縛。
則四谛。
亦塵也。
緣覺不了惟心之義。
而為十二因緣所縛。
則十二因緣。
亦塵也。
菩薩不了惟心之義。
而為六度所縛。
則六度。
亦塵也。
不甯惟是。
昔有僧問先德曰。
撥塵見佛時如何。
曰。
佛即是塵。
由是觀之。
若心外見有纖毫之法。
無論若凡若聖。
皆塵也。
而抑知夫即心是塵。
即塵是心也哉。
緣論雲。
更無心外法。
能與心為緣。
悉從自心生。
還與心為相。
良以世出世間諸法。
惟是一心。
苟于此谛了而不疑。
則即舍情忘。
馳求心歇。
而無塵之智轉矣。
今之時。
慕道者如牛毛。
明道者如麟角。
執性而廢修者。
恪守無為。
執修而廢性者。
罔知本妙。
加以遊談不根之徒。
目不覩三藏之靈文。
耳不聞五宗之(糸八)旨。
俨為人師。
如盲導瞽。
餘雖辭而辟之。
其如一傳衆咻。
法焰智燈。
危若一綫。
誠能流布是書。
俾知夫寂照者。
性之體也。
止觀者。
性之用也。
由寂故。
而起于止。
而即以止。
合乎寂。
由照故。
而起于觀。
而即以觀。
合乎照。
是則全性起修。
全修是性。
圓悟圓修之道。
莫詳于此。
然而以少方便。
疾得菩提。
則曰。
轉無塵智而已矣。
是故修道之要。
盡于大乘止觀一書。
而大乘止觀之要。
盡于轉無塵智之一言也。
胡子忻然。
與其仲弟用和。
季弟濟之。
并吳子寶林。
邵子南崖昆季。
姚子三摩。
謀而付諸梓。
而乞餘言弁其首。
爰述胡子相往複之語。
而為之序。
乾隆五十四年歲次己酉仲冬之吉富春華藏居士單照謹撰。
夫飲百川之泉者。
須窮其源。
攀萬木之條者。
須知其本。
況佛法心燈。
普照一切。
為人天之眼目。
作凡聖之依歸。
豈可晦其所由來也。
天台智者嗣法于南嶽慧思禅師。
習止觀。
嘗讀法華藥王品。
至善男子是真精進。
是名真法供養如來。
見靈山一會。
俨然未散。
其師歎曰。
非汝莫見。
非我莫知。
由是觀之。
其師功行豈等閑哉。
所著甚富。
其大乘止觀一書。
會靈峰蕅益旭公。
分以科注。
合四卷。
名大乘止觀釋要。
歲久淹沒。
而智者大師名滿天下。
其師著述。
竟罕人知。
此皆飲水不窮其源。
攀木不知其本故耳。
當知智者大師。
五分法身。
由師所生。
靈峰雲。
重子而輕父。
斯之謂欤。
真寂寺苾刍源洪法師。
徧覓是論。
複購得故闆。
見其殘缺。
悉校正無訛。
拟重補刻。
适有海甯沈維樹先生。
解囊樂助。
成此勝因。
(圓)見而随喜。
頓忘淺陋。
敬為之序。
道光六年月在太簇人日苾刍尼悟德通圓。
書于孝圓庵之摩诃衍室。
南嶽大乘止觀序 兩浙路勸農使兼提點刑獄公事朝奉大 夫行尚書度支員外郎護軍借紫朱頔撰 鶴林示滅而來。
賢聖應世者非一。
鹹以六度萬行。
通達大智。
安住于法界。
拔濟于群迷。
金文寶軸。
具載于諸法之藏。
若夫空一切法。
證一切性。
不于三界現其身意。
達正覺之真源。
顯毗盧之實相。
則見乎南嶽大師之止觀也。
大師靈山佛會之聖衆。
三世化緣于衡岫。
密承佛旨。
親聽法音。
總馬鳴龍樹之心要。
具菩提涅槃之了義。
故著止觀。
上下二論。
遣真妄于一念。
明體相之無迹。
空拳舒手。
無物可見。
則止觀之理。
自是而顯。
寂照其門。
由是而入。
為出世之宗本。
作佛種之導師。
不曆僧祇。
直超聖位。
嗟夫斯教。
雖大顯示。
啟來者而人世未之普見。
流于海外。
逮五百年。
鹹平中。
日本國僧寂照。
以斯教航海而來。
複歸聖朝。
天禧四年夏四月。
靈隐山。
天竺教主遵式。
将示生生之佛種。
鹹成上上之勝緣。
乃俾刻其文。
又複以序為請。
重念如意稱珠。
已還合浦。
虛室生白。
坐見法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