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止觀序
關燈
小
中
大
顧鑽仰之未至。
抑稱贊之無取。
但願一切信心。
見者能修。
修者能證。
對諸境而不動。
于諸法而無染。
一受不退。
一得永得。
盡未來際。
常與南嶽大師俱生。
行如來事焉。
附目錄。
(一)單子序。
(二)通尼序。
(三)朱序。
(四)原序。
(五)釋要序。
○釋題(七頁半)○初。
略标大綱(至十三頁止)○二、廣作分别(分五)○一、明止觀依止。
從第一卷(十三頁)起(至)第三卷(三十頁止)○二、明止觀境界。
從第三卷(三十一頁)起(至)卷末(止)○三、明止觀體狀。
從第四卷初起(至二十九頁止)○四、明止觀斷得。
從第四卷三十頁起(至)四十頁前半張(止)○五、明止觀作用。
從四十頁後半張起(至)四十七頁半張(止)○三、曆事指點(至)卷終(止)。
(前序三篇共五頁。
卷一。
三十九頁。
卷二。
四十五頁。
卷三。
四十一頁。
卷四。
六十一頁。
後序二篇。
共四頁。
文雖有四卷。
修行大要。
在第四卷止觀體狀三十頁書。
其餘前後三卷半文。
為學者開解決疑而已。
) 【原序天竺寺沙門遵式述】 止觀。
用也。
本乎明靜。
明靜。
德也。
本乎一性。
性體本覺。
謂之明。
覺體本寂。
謂之靜。
明靜不二。
謂之體。
體無所分。
則明靜安寄。
體無不備。
則明靜斯在。
語體。
則非一而常一。
語德。
乃不二而常二。
隻分而不分。
隻一而不一耳。
體德無改。
強名為萬法之性。
體德無住。
強名為萬法之本。
萬法者。
複何謂也。
謂舉體明靜之所為也。
何其然乎。
良由無始本覺之明強照。
照生而自惑。
謂之昬。
無始無住之本随緣。
緣起而自亂。
謂之動。
昬動既作。
萬法生焉。
捏目空華。
豈是他物。
故雲。
不變随緣。
名之為心。
随緣不變。
名之為性。
心昬動也。
性明。
靜也。
若知無始。
即明而為昬。
故可了今。
即動而為靜。
于是聖人。
見其昬動可即也。
明靜可複也。
故因靜以訓止止其動也。
因明以教觀。
觀其昬也。
使其究一念即動而靜。
即昬而明。
昬動既息。
萬法自亡。
但存乎明靜之體矣。
是謂圓頓。
是謂無作。
是如來行。
是照性成修。
修成而用廢。
誰論止觀。
體顯而性泯。
亦無明靜。
豁然誰寄。
無所名焉。
為示物旨歸。
止成。
謂之解脫。
觀成。
謂之般若。
體顯。
謂之法身。
是三即一。
是一即三。
如伊三點。
如天三目。
非縱橫也。
非一異也。
是為不思議三德。
是為大般涅槃也。
嗚呼。
此法自鶴林韬光。
授大迦葉。
迦葉授之阿難。
阿難而下。
燈燈相屬。
至第十一馬鳴。
鳴授龍樹。
樹以此法寄言于中觀論。
論度東夏。
獨淮河慧文禅師解之。
授南嶽大師。
南嶽從而照心。
即複于性。
獲六根清淨。
位鄰乎聖。
斯止觀之用驗矣。
我大師惜其無聞後代。
從大悲心。
出此數萬言。
目為大乘止觀。
亦名一乘。
亦名曲示心要。
分為二卷。
初卷開止觀之解。
次卷示止觀之行。
解行備矣。
猶目足焉。
俾我安安不遷。
而運到清涼池。
噫。
斯文也。
歲月遼遠。
因韬晦于海外。
道将複行也。
果鹹平三祀。
日本國圓通大師寂照。
錫背扶桑。
杯泛諸夏。
既登鄮嶺。
解箧出卷。
天竺沙門遵式。
首而得之。
度支外郎珠公頔。
冠首序。
出俸錢。
模闆廣而行之。
大矣哉。
斯法也。
始自西傳。
猶月之生。
今複東返。
猶日之升。
素影圓晖。
終環回于我土也。
因序大略。
以紀顯晦耳。
【大乘止觀釋要自序】 大乘者。
心性之異名也。
止觀者。
寂照之異名也。
世顧離心性。
别覓大乘。
離止觀。
别談寂照。
何異騎牛覓牛。
丙丁童子求火乎。
儒者之道。
有見而知之。
有聞而知之。
佛道亦然。
北齊大師。
悟中論四句偈義。
直接龍樹心印。
一傳南嶽。
再傳天台。
天台述為摩诃止觀等書。
由是止觀法門。
盛聞于世。
頓、漸、不定、三法并圓。
乃南嶽所示曲授心要。
世皆罔聞。
今試細讀。
實為圓三止觀總綱。
文不繁而義已備。
獨慈雲忏主。
五百年後。
序而行之。
迄今又将五百餘年。
微言将絕。
予愧不敏。
未能聞道。
姑效盲人摸象。
述為釋要以助其傳。
李石蘭張孺含二居士。
集衆緣付梓。
大乘緣起。
為弁簡端。
古吳蕅益沙門智旭謹識。
(序目。
皆照流通本所刻。
分卷音釋。
依藏本。
故不同也。
)
抑稱贊之無取。
但願一切信心。
見者能修。
修者能證。
對諸境而不動。
于諸法而無染。
一受不退。
一得永得。
盡未來際。
常與南嶽大師俱生。
行如來事焉。
附目錄。
(一)單子序。
(二)通尼序。
(三)朱序。
(四)原序。
(五)釋要序。
○釋題(七頁半)○初。
略标大綱(至十三頁止)○二、廣作分别(分五)○一、明止觀依止。
從第一卷(十三頁)起(至)第三卷(三十頁止)○二、明止觀境界。
從第三卷(三十一頁)起(至)卷末(止)○三、明止觀體狀。
從第四卷初起(至二十九頁止)○四、明止觀斷得。
從第四卷三十頁起(至)四十頁前半張(止)○五、明止觀作用。
從四十頁後半張起(至)四十七頁半張(止)○三、曆事指點(至)卷終(止)。
(前序三篇共五頁。
卷一。
三十九頁。
卷二。
四十五頁。
卷三。
四十一頁。
卷四。
六十一頁。
後序二篇。
共四頁。
文雖有四卷。
修行大要。
在第四卷止觀體狀三十頁書。
其餘前後三卷半文。
為學者開解決疑而已。
) 【原序天竺寺沙門遵式述】 止觀。
用也。
本乎明靜。
明靜。
德也。
本乎一性。
性體本覺。
謂之明。
覺體本寂。
謂之靜。
明靜不二。
謂之體。
體無所分。
則明靜安寄。
體無不備。
則明靜斯在。
語體。
則非一而常一。
語德。
乃不二而常二。
隻分而不分。
隻一而不一耳。
體德無改。
強名為萬法之性。
體德無住。
強名為萬法之本。
萬法者。
複何謂也。
謂舉體明靜之所為也。
何其然乎。
良由無始本覺之明強照。
照生而自惑。
謂之昬。
無始無住之本随緣。
緣起而自亂。
謂之動。
昬動既作。
萬法生焉。
捏目空華。
豈是他物。
故雲。
不變随緣。
名之為心。
随緣不變。
名之為性。
心昬動也。
性明。
靜也。
若知無始。
即明而為昬。
故可了今。
即動而為靜。
于是聖人。
見其昬動可即也。
明靜可複也。
故因靜以訓止止其動也。
因明以教觀。
觀其昬也。
使其究一念即動而靜。
即昬而明。
昬動既息。
萬法自亡。
但存乎明靜之體矣。
是謂圓頓。
是謂無作。
是如來行。
是照性成修。
修成而用廢。
誰論止觀。
體顯而性泯。
亦無明靜。
豁然誰寄。
無所名焉。
為示物旨歸。
止成。
謂之解脫。
觀成。
謂之般若。
體顯。
謂之法身。
是三即一。
是一即三。
如伊三點。
如天三目。
非縱橫也。
非一異也。
是為不思議三德。
是為大般涅槃也。
嗚呼。
此法自鶴林韬光。
授大迦葉。
迦葉授之阿難。
阿難而下。
燈燈相屬。
至第十一馬鳴。
鳴授龍樹。
樹以此法寄言于中觀論。
論度東夏。
獨淮河慧文禅師解之。
授南嶽大師。
南嶽從而照心。
即複于性。
獲六根清淨。
位鄰乎聖。
斯止觀之用驗矣。
我大師惜其無聞後代。
從大悲心。
出此數萬言。
目為大乘止觀。
亦名一乘。
亦名曲示心要。
分為二卷。
初卷開止觀之解。
次卷示止觀之行。
解行備矣。
猶目足焉。
俾我安安不遷。
而運到清涼池。
噫。
斯文也。
歲月遼遠。
因韬晦于海外。
道将複行也。
果鹹平三祀。
日本國圓通大師寂照。
錫背扶桑。
杯泛諸夏。
既登鄮嶺。
解箧出卷。
天竺沙門遵式。
首而得之。
度支外郎珠公頔。
冠首序。
出俸錢。
模闆廣而行之。
大矣哉。
斯法也。
始自西傳。
猶月之生。
今複東返。
猶日之升。
素影圓晖。
終環回于我土也。
因序大略。
以紀顯晦耳。
【大乘止觀釋要自序】 大乘者。
心性之異名也。
止觀者。
寂照之異名也。
世顧離心性。
别覓大乘。
離止觀。
别談寂照。
何異騎牛覓牛。
丙丁童子求火乎。
儒者之道。
有見而知之。
有聞而知之。
佛道亦然。
北齊大師。
悟中論四句偈義。
直接龍樹心印。
一傳南嶽。
再傳天台。
天台述為摩诃止觀等書。
由是止觀法門。
盛聞于世。
頓、漸、不定、三法并圓。
乃南嶽所示曲授心要。
世皆罔聞。
今試細讀。
實為圓三止觀總綱。
文不繁而義已備。
獨慈雲忏主。
五百年後。
序而行之。
迄今又将五百餘年。
微言将絕。
予愧不敏。
未能聞道。
姑效盲人摸象。
述為釋要以助其傳。
李石蘭張孺含二居士。
集衆緣付梓。
大乘緣起。
為弁簡端。
古吳蕅益沙門智旭謹識。
(序目。
皆照流通本所刻。
分卷音釋。
依藏本。
故不同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