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止觀法門釋要卷第一

關燈
之義。

    止能诠于會妄歸真之義。

    觀能诠于即體起用之義。

    法能诠于軌物任持之義。

    門能诠于就路還家之義。

    十四所诠者。

    謂即此字下所顯之義。

    能起吾人聞思修慧。

    十五能解者。

    謂識心明利故。

    因文得義。

    不同牛羊眼視。

    莫辨旨歸。

    十六所解者。

    謂名句文身。

    是聞慧所行之境。

    乃至慧力殊勝故。

    則能廣曆一切六塵諸境。

    悉于其中得見大乘止觀法門也。

    若欲五重說者。

    即是以法無名。

    自性清淨心為體。

    止觀為宗。

    除障得益為用。

    無上醍醐為相。

     【(乙)二出師号】 南嶽思大禅師曲授心要。

     師諱慧思。

    姓李氏。

    元魏南豫州武津人也。

    兒童時。

    夢梵僧勉令入道。

    嘗于空冢。

    及移托古城。

    鑿穴栖身。

    除乞食緣。

    晝夜讀法華經。

    頂禮精勤。

    不事寝息。

    久雨濕蒸。

    舉身浮腫。

    忍心向經。

    忽爾消磨。

    又夢普賢乘白象王摩頂。

    所摩頂上。

    隐起肉髻。

    年十五出家受具。

    夢二十四僧為加羯磨。

    圓滿戒法。

    因讀妙勝定經。

    見贊美禅定。

    乃徧親禅學。

    後谒北齊慧文大師。

    咨受口訣。

    授以觀心之法。

    坐禅達旦。

    遂動八觸。

    因見三生行道之迹。

    夏竟将受歲。

    放身倚壁。

    豁然大悟法華三昧。

    此後宏通大乘。

    初河南兖州。

    次郢州。

    次光州開嶽寺。

    次大蘇山。

    每講大般若經。

    時為諸惡論師。

    競以毒藥。

    欲斷師命。

    師一心念般若。

    毒即為消。

    繇此發願。

    造金字大品般若經。

    及法華經。

    造畢。

    制願文一卷。

    命弟子智顗代講。

    至一心具萬行。

    忽有所疑。

    師曰。

    如汝疑者。

    乃大品次第意耳。

    未是法華圓頓旨也。

    吾昔于夏中。

    一念頓證。

    諸法現前。

    吾既身證。

    不必有疑。

    顗問所證是十地耶。

    曰。

    吾一生望入銅輪。

    以領徒太早。

    損己益他。

    但居鐵輪耳。

    後避地居南嶽。

    登祝融峰。

    遇嶽神會棋。

    神詣師曰。

    師何來此。

    師曰。

    求檀越一坐具地。

    神曰。

    諾。

    即飛錫以定其處。

    (今福嚴寺是)神曰。

    師已占福地。

    弟子當何所居。

    師即轉一石鼓。

    下逢平地而止。

    (今嶽君聖像猶在石鼓之上)嶽神乞戒。

    師即為說法要。

    師将順世。

    大集門學。

    連日說法。

    苦切寒心。

    乃曰。

    若有十人不惜身命。

    常修法華般舟方等忏悔。

    常坐若行者。

    随有所須。

    吾自供給。

    如無此人。

    吾當遠去。

    竟無答者。

    即屏衆斂念。

    将入寂。

    弟子靈辨不覺号哭。

    師诃之曰。

    惡魔出去。

    衆聖相迎。

    方論受生處。

    何驚吾耶。

    即端坐唱佛來迎。

    合掌而逝。

    顔色如生。

    異香滿室。

    陳大建九年六月二十二日也。

    壽六十三。

    夏四十九。

    師身相挺特耳有重輪。

    頂有肉髻。

    牛行象步。

    不倚不斜。

    平昔禦寒。

    惟一艾衲。

    缯纩之屬。

    一切不受。

    所居之處。

    靈瑞重(水/臼)。

    供物嚴備。

    瓶水自滿。

    有諸天童。

    以為侍衞。

    或現形大小。

    或寂爾藏身。

    異香勝迹。

    不可勝紀(已上出天台山方外志)。

    今言思大禅師者。

    後人尊稱之辭。

    言曲授心要者。

    以觀心之要。

    不過止觀體狀。

    今為徧決衆疑。

    故說前後諸文。

    又初文略說止觀。

    義無不了。

    次文廣作分别。

    皆是曲垂開示也。

    按此法門。

    唐末流散海外。

    有宋鹹平三年。

    日本國寂照。

    持此本至四明。

    慈雲師得之。

    為作序流通雲。

     【(甲)入文為三。

    初略标大綱。

    二廣作分别。

    三曆事指點。

    (乙)初中三。

    初一番問答泛标正法。

    第二番問答标宗大乘。

    第三番問答标示止觀。

    (丙)初中又二。

    初問。

    二答。

    (丁)今初】 有人問沙門曰。

    夫禀性斯質。

    托修異焉。

    但匠有殊雕。

    故器成不一。

    吾聞大德。

    洞于究竟之理。

    鑒于玄廓之宗。

    故以策修。

    冀聞正法爾。

     沙門以勤息為義。

    乃出家之都名。

    不改名性。

    即指自性清淨心。

    一期果報。

    五陰名質。

    有其質者。

    必禀其性。

    所謂性相近也。

    所緣名托。

    造進為修。

    随于染淨緣。

    成逆順二修。

    遂有十界差别之果。

    所謂習相遠也。

    匠喻師友。

    雕喻訓誨。

    器喻學人。

    秉教修行。

    所尅之果不一者。

    三乘七方便等種種差别也。

    究竟之理。

    指本性言。

    玄廓之宗。

    指妙修言。

    玄則不滞于淺近。

    廓則不局于偏隅。

    不滞不局。

    乃名正法。

    葢已密請大乘止觀法門矣。

     【(丁)二答】 沙門曰。

    餘雖幼染缁風。

    少餐道味。

    但下愚難改。

    行理無沾。

    今辱子之問。

    莫知何說也。

     此謙退以觀機也。

    染缁風。

    餐道味。

    是明其習于正教。

    下愚難改。

    是謙言未臻行理。

    繇行理無沾。

    所以不能懸鑒他心。

    莫知問者。

    欲何所說。

    然大師示居鐵輪。

    已屬行位。

    今言無沾。

    實謙辭耳。

     【(丙)第二番問答亦二。

    初問。

    二答。

    (丁)今初】 外人曰。

    唯然大德。

    願無憚勞。

    為說大乘行法。

    謹即奉持。

    不敢遺忘。

     未達惟心。

    心遊理外。

    名為外人。

    發大乘心。

    求大乘法。

    斯可與言大乘矣。

     【(丁)二答】 沙門曰。

    善哉佛子。

    乃能發是無上之心。

    樂聞大乘行法。

    汝今即時已超二乘境界。

    況欲聞而行呼。

    然雖發是勝心。

    要藉行成其德。

    但行法萬差。

    入道非一。

    今且依經論。

    為子略說大乘止觀二門。

    依此法故。

    速能成汝之所願也。

     能發大心。

    便名佛子。

    以其堪紹佛位故也。

    昔有羅漢。

    畜一沙彌。

    沙彌忽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