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止觀法門釋要卷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凡夫但有其性。
未彰其用。
而如如佛。
在凡不減。
在聖不增。
安得非異。
又複應知智慧佛性。
凡夫用雖不彰。
而性元無減。
如如佛性。
凡夫體雖無減。
而迷不自覺。
則異仍非異。
直是非同非異。
說有同異之義耳。
【(寅)二約覺辨四。
初辨智慧佛性。
二辨報應佛性。
三辨出障佛性。
四辨平等佛性。
智慧佛。
即自受用報身。
報佛即他受用報身。
應佛即勝劣二應。
及随類應身。
出障。
即果頭法身。
平等。
即在纏法身。
如此單複三身諸佛。
鹹以淨心為性。
故皆得名為覺也。
(卯)初中三。
初雙許二義。
二約修廣釋。
三舉喻結成。
(辰)今初】 問曰。
智慧佛者。
為能覺淨心。
故名為佛。
為淨心自覺。
故名為佛。
答曰。
具有二義。
一者覺于淨心。
二者淨心自覺。
雖言二義。
體無别也。
【(辰)二約修廣釋二。
初約迷真起妄成不覺義。
次約返妄歸真具二覺義。
(巳)初中四。
初明二熏。
二出名相。
三明互依。
四結流轉。
(午)今初】 此義雲何。
謂一切諸佛本在凡時。
心依熏變。
不覺自動。
顯現虛狀。
虛狀者。
即是凡夫五陰。
及以六塵。
亦名似識似色似塵也。
似識者。
即六七識也。
由此似識念念起時。
即不了知似識等法。
但是心作。
虛相無實。
以不了故。
妄執虛相。
以為實事。
妄執之時。
即還熏淨心也。
初言心依熏變等者。
謂一真如心。
雖複體常不變。
然法爾有随緣之能。
繇其從未悟故。
不免依熏而變。
繇其但有性德。
未有修德。
不覺念起。
妄為明覺。
此明覺者。
即是無明。
無明一動。
三細六粗遂具。
名為顯現虛狀。
所謂五陰六塵是也。
受想行識。
名似識。
色陰。
名似色。
六塵。
名似塵。
皆言似者。
一心所現虛妄影狀。
無實體故。
塵即是色。
不言可知。
識即前六識。
及第七識。
此七皆無别體。
依心而起。
如水起波故也。
此明根本無明熏變力也。
次言由此似識念念等者。
妄執隻是見思。
亦名枝末無明。
繇此無明增上熏力。
令本淨心锢蔽五濁。
變作住地無明。
此明枝末無明熏變力也。
【(午)二出名相】 然似識不了之義。
即是果時無明。
亦名迷境無明。
是故經言。
于緣中癡。
故似識妄執之義。
即是妄想。
所執之境。
即成妄境界也。
以果時無明熏心故。
令心不覺。
即是子時無明。
亦名住地無明也。
妄想熏心故。
令心變動。
即是業識。
妄境熏心故。
令心成似塵種子。
似識熏心故。
令心成似識種子。
此似塵似識二種種子。
總名為虛狀種子也。
先明似識不了之義。
名為果時迷境無明。
即界内十二因緣中無明支也。
亦名為癡。
以不了境虛故于三漏中。
即無明漏。
其餘見惑及三界思惑。
名為欲漏有漏。
次明似識妄執之義。
即是妄想。
所謂三界見思惑也。
次明所執之境。
成妄境界。
心若不執。
境界本虛也。
次明迷境無明。
還熏淨心。
令彼淨心成不覺義。
此以枝末無明轉熏根本無明成現行也。
次明見思妄想還熏淨心。
令彼淨心舉體變動。
名為業識。
此以六七識現行。
轉熏阿黎耶識成現行也。
又以妄境熏心。
即成似塵種子。
謂阿黎耶中。
具有十一色法之種子故。
以似識熏心。
即成似識種子。
謂阿黎耶中。
具有前七識及諸心所之種子故。
雖有二種種子。
同一虛狀。
别無實體。
不過全攬一心以為實體耳。
【(午)三明互依】 然此果時無明等。
雖雲各别熏起一法。
要俱時和合。
故能熏也。
何以故。
以不相離。
相藉有故。
若無似識。
即無果時無明。
若無無明。
即無妄想。
若無妄想即不成妄境。
是故四種俱時和合。
方能現于虛狀之果。
何以故。
以不相離故。
又複虛狀種子。
依彼子時無明住故。
又複虛狀種子。
不能獨現果故。
若無子時無明。
即無業識。
若無業識。
即虛狀種子不能顯現成果。
亦即自體不立。
是故和合方現虛狀果也。
是故虛狀果中。
還其似識似塵虛妄無明妄執。
此明枝末根本二種無明。
及前七第八若現若種。
皆必互依而互熏也。
前雲。
果時無明熏心以為子時無明。
妄想熏心以為業識。
似乎各别熏起。
實必俱時和合。
方成熏義。
以似識等四。
相藉而有。
不相離故。
當知現行熏起。
非各别矣。
又色心虛狀種子。
必依根本無明而住。
必依業識而成現行之果。
既成果已。
還具六七之似識可以熏心。
再成似識種子。
還具十一色法之似塵。
可以熏心。
再成似塵種子。
還具虛妄果時無明。
可以轉熏子時無明。
還具妄執之妄想。
可以轉熏業識。
當知現種。
更互相熏。
亦必俱時和合。
非各别矣。
【(午)四結流轉】 由此義故。
略而說之。
亦不覺故動。
顯現虛狀也。
如是果子相生。
無始流轉。
名為衆生。
本來無非不覺。
無非妄動。
無非虛狀。
果既生子。
子複生果。
無始流轉。
豈于心外有少許實法哉。
約迷真起妄成不覺義竟。
音釋 豁(呼括切)韬(音叨)遼(憐蕭切遠也)晦(音誨)鄮(莫候切縣名)箧(乞協切箱箧)頔(音狄)弁(音汴)顗(魚豈切)缯纩(上疾陵切帛也。
下苦謗切綿也) 大乘止觀法門釋要卷第一終
未彰其用。
而如如佛。
在凡不減。
在聖不增。
安得非異。
又複應知智慧佛性。
凡夫用雖不彰。
而性元無減。
如如佛性。
凡夫體雖無減。
而迷不自覺。
則異仍非異。
直是非同非異。
說有同異之義耳。
【(寅)二約覺辨四。
初辨智慧佛性。
二辨報應佛性。
三辨出障佛性。
四辨平等佛性。
智慧佛。
即自受用報身。
報佛即他受用報身。
應佛即勝劣二應。
及随類應身。
出障。
即果頭法身。
平等。
即在纏法身。
如此單複三身諸佛。
鹹以淨心為性。
故皆得名為覺也。
(卯)初中三。
初雙許二義。
二約修廣釋。
三舉喻結成。
(辰)今初】 問曰。
智慧佛者。
為能覺淨心。
故名為佛。
為淨心自覺。
故名為佛。
答曰。
具有二義。
一者覺于淨心。
二者淨心自覺。
雖言二義。
體無别也。
【(辰)二約修廣釋二。
初約迷真起妄成不覺義。
次約返妄歸真具二覺義。
(巳)初中四。
初明二熏。
二出名相。
三明互依。
四結流轉。
(午)今初】 此義雲何。
謂一切諸佛本在凡時。
心依熏變。
不覺自動。
顯現虛狀。
虛狀者。
即是凡夫五陰。
及以六塵。
亦名似識似色似塵也。
似識者。
即六七識也。
由此似識念念起時。
即不了知似識等法。
但是心作。
虛相無實。
以不了故。
妄執虛相。
以為實事。
妄執之時。
即還熏淨心也。
初言心依熏變等者。
謂一真如心。
雖複體常不變。
然法爾有随緣之能。
繇其從未悟故。
不免依熏而變。
繇其但有性德。
未有修德。
不覺念起。
妄為明覺。
此明覺者。
即是無明。
無明一動。
三細六粗遂具。
名為顯現虛狀。
所謂五陰六塵是也。
受想行識。
名似識。
色陰。
名似色。
六塵。
名似塵。
皆言似者。
一心所現虛妄影狀。
無實體故。
塵即是色。
不言可知。
識即前六識。
及第七識。
此七皆無别體。
依心而起。
如水起波故也。
此明根本無明熏變力也。
次言由此似識念念等者。
妄執隻是見思。
亦名枝末無明。
繇此無明增上熏力。
令本淨心锢蔽五濁。
變作住地無明。
此明枝末無明熏變力也。
【(午)二出名相】 然似識不了之義。
即是果時無明。
亦名迷境無明。
是故經言。
于緣中癡。
故似識妄執之義。
即是妄想。
所執之境。
即成妄境界也。
以果時無明熏心故。
令心不覺。
即是子時無明。
亦名住地無明也。
妄想熏心故。
令心變動。
即是業識。
妄境熏心故。
令心成似塵種子。
似識熏心故。
令心成似識種子。
此似塵似識二種種子。
總名為虛狀種子也。
先明似識不了之義。
名為果時迷境無明。
即界内十二因緣中無明支也。
亦名為癡。
以不了境虛故于三漏中。
即無明漏。
其餘見惑及三界思惑。
名為欲漏有漏。
次明似識妄執之義。
即是妄想。
所謂三界見思惑也。
次明所執之境。
成妄境界。
心若不執。
境界本虛也。
次明迷境無明。
還熏淨心。
令彼淨心成不覺義。
此以枝末無明轉熏根本無明成現行也。
次明見思妄想還熏淨心。
令彼淨心舉體變動。
名為業識。
此以六七識現行。
轉熏阿黎耶識成現行也。
又以妄境熏心。
即成似塵種子。
謂阿黎耶中。
具有十一色法之種子故。
以似識熏心。
即成似識種子。
謂阿黎耶中。
具有前七識及諸心所之種子故。
雖有二種種子。
同一虛狀。
别無實體。
不過全攬一心以為實體耳。
【(午)三明互依】 然此果時無明等。
雖雲各别熏起一法。
要俱時和合。
故能熏也。
何以故。
以不相離。
相藉有故。
若無似識。
即無果時無明。
若無無明。
即無妄想。
若無妄想即不成妄境。
是故四種俱時和合。
方能現于虛狀之果。
何以故。
以不相離故。
又複虛狀種子。
依彼子時無明住故。
又複虛狀種子。
不能獨現果故。
若無子時無明。
即無業識。
若無業識。
即虛狀種子不能顯現成果。
亦即自體不立。
是故和合方現虛狀果也。
是故虛狀果中。
還其似識似塵虛妄無明妄執。
此明枝末根本二種無明。
及前七第八若現若種。
皆必互依而互熏也。
前雲。
果時無明熏心以為子時無明。
妄想熏心以為業識。
似乎各别熏起。
實必俱時和合。
方成熏義。
以似識等四。
相藉而有。
不相離故。
當知現行熏起。
非各别矣。
又色心虛狀種子。
必依根本無明而住。
必依業識而成現行之果。
既成果已。
還具六七之似識可以熏心。
再成似識種子。
還具十一色法之似塵。
可以熏心。
再成似塵種子。
還具虛妄果時無明。
可以轉熏子時無明。
還具妄執之妄想。
可以轉熏業識。
當知現種。
更互相熏。
亦必俱時和合。
非各别矣。
【(午)四結流轉】 由此義故。
略而說之。
亦不覺故動。
顯現虛狀也。
如是果子相生。
無始流轉。
名為衆生。
本來無非不覺。
無非妄動。
無非虛狀。
果既生子。
子複生果。
無始流轉。
豈于心外有少許實法哉。
約迷真起妄成不覺義竟。
音釋 豁(呼括切)韬(音叨)遼(憐蕭切遠也)晦(音誨)鄮(莫候切縣名)箧(乞協切箱箧)頔(音狄)弁(音汴)顗(魚豈切)缯纩(上疾陵切帛也。
下苦謗切綿也) 大乘止觀法門釋要卷第一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