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止觀法門釋要卷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亦号法界。
複名法性。
如是等名。
無量無邊。
故言衆名。
此略列七種名。
以為釋義之本也。
【(壬)二釋名義三。
初标章。
二廣釋。
三結成。
(癸)今初】 次辨釋名義。
【(癸)二廣釋為七。
初釋自性清淨心(至)七釋法性。
(子)今初】 問曰。
雲何名為自性清淨心耶。
答曰。
此心無始以來。
雖為無明染法所覆。
而性淨無改。
故名為淨。
何以故。
無明染法。
本來與心相離故。
雲何為離。
謂以無明體是無法。
有即非有。
以非有故。
無可與心相應。
故言離也。
既無無明染法與之相應。
故名性淨。
中實本覺。
故名為心。
故言自性清淨心也。
言此現前。
一念心之自性。
自從無始以來。
雖被無明染法所覆。
而清淨如故。
性不可改。
譬如虛空。
雖被狂華于中起滅。
而空性無改。
以彼狂華體非有故。
不得言其與空相應。
是名離也。
非如兩物異處。
而名離也。
言中實本覺者。
性非有無。
名之為中。
不同空之對有得名。
理非虛謬。
名之為實。
不同空之因色顯發。
元無不覺。
名為本覺。
不同空之晦昧無知。
故但可以空為喻。
不可認空為心。
【(子)二釋真如】 問曰。
雲何名為真如。
答曰。
一切諸法。
依此心有。
以心為體。
望于諸法。
法悉虛妄。
有即非有。
對此虛僞法故。
目之為真。
又複諸法雖實非有。
但以虛妄因緣而有生滅之相。
然彼虛法生時。
此心不生。
諸法滅時。
此心不滅。
不生故不增。
不滅故不減。
以不生不滅。
不增不減故。
名之為真。
三世諸佛及以衆生。
同以此一淨心為體。
凡聖諸法。
自有差别異相。
而此真心無異無相。
故名之為如。
又真如者。
以一切法。
真實如是。
唯是一心。
故名此一心。
以為真如。
若心外有法者。
即非真實。
亦不如是。
即為僞異相也。
是故起信論言。
一切諸法。
從本已來。
離言說相。
離名字相。
離心緣相。
畢竟平等。
無有變異。
不可破壞。
唯是一心。
故名真如。
以此義故。
自性清淨心。
複名真如也。
初兩番釋真。
次一番釋如。
次一番合釋真如也。
真者不妄。
如者不異。
初釋真者。
一切諸法。
種種差别。
悉是虛妄僞相。
心則即差别而非差别。
如金即器。
器有差别。
金性無差。
器相是僞。
金體是真也。
又釋真者。
諸法虛妄。
因緣生滅。
心則即生滅而不生滅。
如金即器。
器有成壞。
金無成壞。
成壞。
即是生滅增減之妄。
無成壞者。
名為真也。
次一番釋如者。
舉凡聖之萬殊。
同真心之一體。
體非有二。
故言無異。
相惟實相。
故言無相。
次合釋真如者。
心外無法。
法惟是心。
真實如是。
故名真如。
引論證成。
在文易見。
【(子)三釋佛性二。
初略釋。
二廣辨。
(醜)今初】 問曰。
雲何複名此心。
以佛為性。
答曰。
佛名為覺。
性名為心。
以此淨心之體。
非是不覺。
故說為覺心也。
【(醜)二廣辨三。
初約不覺辨。
二約覺辨。
三釋餘疑。
(寅)初中二。
初直明心非不覺。
二雙顯二佛性義。
(卯)今初】 問曰。
雲何知此真心。
非是不覺。
答曰。
不覺即是無明住地。
若此淨心是無明者。
衆生成佛。
無明滅時。
應無真心。
何以故。
以心是無明故。
既是無明自滅。
淨心自在。
故知淨心非是不覺。
又複不覺滅故。
方證淨心。
将知心非不覺也。
無明自滅。
淨心自在。
乃約在纏真如。
以明非是不覺。
不覺滅故。
方證淨心。
乃約出纏真如。
以明非是不覺。
此心雖有。
在纏出纏之異。
而元非不覺則同也。
【(卯)二雙顯二佛性義】 問曰。
何不以自體是覺。
名之為覺。
而以非不覺故。
說為覺耶。
答曰。
心體平等。
非覺非不覺。
但為明如如佛故。
拟對說為覺也。
是故經言。
一切無涅槃。
無有涅槃佛。
無有佛涅槃。
遠離覺所覺。
若有若無有。
是二悉俱離。
此即偏就心體平等說也。
若就心體法界用義以明覺者。
此心體具三種大智。
所謂無師智。
自然智。
無礙智。
是覺心體。
本具此三智性。
故以此心為覺性也。
是故須知同異之義。
雲何同。
謂心體平等即是智覺。
智覺即是心體平等。
故言同也。
複雲何異。
謂本覺之義是用。
在凡名佛性。
亦名三種智性。
出障名智慧佛也。
心體平等之義是體。
故凡聖無二。
唯名如如佛也。
是故言異。
應如是知。
問意單取覺義。
答則雙非二邊。
然心體實非覺與不覺。
亦得說為覺者。
以具如如佛及智慧佛二義故也。
約如如佛。
則非覺非不覺。
然既稱佛。
亦可強名為覺矣。
約智慧佛。
既具三智之用。
便可直稱為覺也。
無師智。
即一切智。
了達十界一相。
不繇他悟故。
自然智。
即道種智。
了達三千性相。
無量差别。
不繇作意故。
無礙智。
即一切種智。
了達一相無相。
無相無不相。
一一相中。
具見一切諸法。
真實之相。
究盡邊底。
無障蔽故。
又無師智者。
謂一切智等。
三智一心中得。
不從他授故。
自然智者。
謂一心法爾具足三智故。
無礙智者。
謂一切智。
三谛俱空。
道種智。
三谛皆假。
一切種智。
三谛并中。
無隔礙故。
夫如如佛與智慧佛。
全體即用。
全用即體。
安得非同。
但智慧佛。
複名法性。
如是等名。
無量無邊。
故言衆名。
此略列七種名。
以為釋義之本也。
【(壬)二釋名義三。
初标章。
二廣釋。
三結成。
(癸)今初】 次辨釋名義。
【(癸)二廣釋為七。
初釋自性清淨心(至)七釋法性。
(子)今初】 問曰。
雲何名為自性清淨心耶。
答曰。
此心無始以來。
雖為無明染法所覆。
而性淨無改。
故名為淨。
何以故。
無明染法。
本來與心相離故。
雲何為離。
謂以無明體是無法。
有即非有。
以非有故。
無可與心相應。
故言離也。
既無無明染法與之相應。
故名性淨。
中實本覺。
故名為心。
故言自性清淨心也。
言此現前。
一念心之自性。
自從無始以來。
雖被無明染法所覆。
而清淨如故。
性不可改。
譬如虛空。
雖被狂華于中起滅。
而空性無改。
以彼狂華體非有故。
不得言其與空相應。
是名離也。
非如兩物異處。
而名離也。
言中實本覺者。
性非有無。
名之為中。
不同空之對有得名。
理非虛謬。
名之為實。
不同空之因色顯發。
元無不覺。
名為本覺。
不同空之晦昧無知。
故但可以空為喻。
不可認空為心。
【(子)二釋真如】 問曰。
雲何名為真如。
答曰。
一切諸法。
依此心有。
以心為體。
望于諸法。
法悉虛妄。
有即非有。
對此虛僞法故。
目之為真。
又複諸法雖實非有。
但以虛妄因緣而有生滅之相。
然彼虛法生時。
此心不生。
諸法滅時。
此心不滅。
不生故不增。
不滅故不減。
以不生不滅。
不增不減故。
名之為真。
三世諸佛及以衆生。
同以此一淨心為體。
凡聖諸法。
自有差别異相。
而此真心無異無相。
故名之為如。
又真如者。
以一切法。
真實如是。
唯是一心。
故名此一心。
以為真如。
若心外有法者。
即非真實。
亦不如是。
即為僞異相也。
是故起信論言。
一切諸法。
從本已來。
離言說相。
離名字相。
離心緣相。
畢竟平等。
無有變異。
不可破壞。
唯是一心。
故名真如。
以此義故。
自性清淨心。
複名真如也。
初兩番釋真。
次一番釋如。
次一番合釋真如也。
真者不妄。
如者不異。
初釋真者。
一切諸法。
種種差别。
悉是虛妄僞相。
心則即差别而非差别。
如金即器。
器有差别。
金性無差。
器相是僞。
金體是真也。
又釋真者。
諸法虛妄。
因緣生滅。
心則即生滅而不生滅。
如金即器。
器有成壞。
金無成壞。
成壞。
即是生滅增減之妄。
無成壞者。
名為真也。
次一番釋如者。
舉凡聖之萬殊。
同真心之一體。
體非有二。
故言無異。
相惟實相。
故言無相。
次合釋真如者。
心外無法。
法惟是心。
真實如是。
故名真如。
引論證成。
在文易見。
【(子)三釋佛性二。
初略釋。
二廣辨。
(醜)今初】 問曰。
雲何複名此心。
以佛為性。
答曰。
佛名為覺。
性名為心。
以此淨心之體。
非是不覺。
故說為覺心也。
【(醜)二廣辨三。
初約不覺辨。
二約覺辨。
三釋餘疑。
(寅)初中二。
初直明心非不覺。
二雙顯二佛性義。
(卯)今初】 問曰。
雲何知此真心。
非是不覺。
答曰。
不覺即是無明住地。
若此淨心是無明者。
衆生成佛。
無明滅時。
應無真心。
何以故。
以心是無明故。
既是無明自滅。
淨心自在。
故知淨心非是不覺。
又複不覺滅故。
方證淨心。
将知心非不覺也。
無明自滅。
淨心自在。
乃約在纏真如。
以明非是不覺。
不覺滅故。
方證淨心。
乃約出纏真如。
以明非是不覺。
此心雖有。
在纏出纏之異。
而元非不覺則同也。
【(卯)二雙顯二佛性義】 問曰。
何不以自體是覺。
名之為覺。
而以非不覺故。
說為覺耶。
答曰。
心體平等。
非覺非不覺。
但為明如如佛故。
拟對說為覺也。
是故經言。
一切無涅槃。
無有涅槃佛。
無有佛涅槃。
遠離覺所覺。
若有若無有。
是二悉俱離。
此即偏就心體平等說也。
若就心體法界用義以明覺者。
此心體具三種大智。
所謂無師智。
自然智。
無礙智。
是覺心體。
本具此三智性。
故以此心為覺性也。
是故須知同異之義。
雲何同。
謂心體平等即是智覺。
智覺即是心體平等。
故言同也。
複雲何異。
謂本覺之義是用。
在凡名佛性。
亦名三種智性。
出障名智慧佛也。
心體平等之義是體。
故凡聖無二。
唯名如如佛也。
是故言異。
應如是知。
問意單取覺義。
答則雙非二邊。
然心體實非覺與不覺。
亦得說為覺者。
以具如如佛及智慧佛二義故也。
約如如佛。
則非覺非不覺。
然既稱佛。
亦可強名為覺矣。
約智慧佛。
既具三智之用。
便可直稱為覺也。
無師智。
即一切智。
了達十界一相。
不繇他悟故。
自然智。
即道種智。
了達三千性相。
無量差别。
不繇作意故。
無礙智。
即一切種智。
了達一相無相。
無相無不相。
一一相中。
具見一切諸法。
真實之相。
究盡邊底。
無障蔽故。
又無師智者。
謂一切智等。
三智一心中得。
不從他授故。
自然智者。
謂一心法爾具足三智故。
無礙智者。
謂一切智。
三谛俱空。
道種智。
三谛皆假。
一切種智。
三谛并中。
無隔礙故。
夫如如佛與智慧佛。
全體即用。
全用即體。
安得非同。
但智慧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