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止觀法門釋要卷第一

關燈
大心。

    師即讓令前行。

    故知一念發心。

    實超二乘境界。

    然既發勝心。

    尤須勝行。

    行雖萬别。

    止觀為要。

    以止觀二門。

    能攝能生一切行故。

     【(丙)第三番問答亦二。

    初問。

    二答。

    (丁)今初】 外人曰。

    善哉願說。

    充滿我意。

    亦使餘人展轉利益。

    則是傳燈不絕。

    為報佛恩。

     佛以度生為事。

    惟有傳法。

    能報佛恩。

    此正大乘自利利他之深心也。

     【(丁)二答】 沙門曰。

    谛聽善攝。

    為汝說之。

    所言止者。

    謂知一切諸法。

    從本已來。

    性自非有。

    不生不滅。

    但以虛妄因緣故。

    非有而有。

    然彼有法。

    有即非有。

    唯是一心。

    體無分别。

    作是觀者。

    能令妄念不流。

    故名為止。

    所言觀者。

    雖知本不生。

    今不滅。

    而以心性緣起。

    不無虛妄世用。

    猶如幻夢。

    非有而有。

    故名為觀。

     先誡谛聽。

    令生聞慧。

    又誡善攝。

    令生思慧。

    以階修慧也。

    梵語奢摩他。

    此翻為止。

    而有三别。

    一體真止。

    二方便随緣。

    三息二邊分别止。

    就一一止。

    各有三義。

    體真止。

    止息見思。

    停止真谛。

    見思真谛。

    如水與冰。

    同一濕性。

    性則不當止與不止也。

    方便随緣止。

    止息塵沙。

    停止俗谛。

    塵沙俗谛。

    亦如冰水。

    性非止與不止也。

    息二邊分别止。

    止息無明。

    停止中谛。

    無明中谛。

    亦如冰水。

    性非止與不止也。

    謂知一切諸法等者。

    知之一字。

    即所謂作是觀之觀字。

    乃繇觀以入止也。

    一切諸法徧指十界十如權實性相。

    所謂因緣所生法也。

    從本已來。

    性自非有。

    不生不滅。

    所謂我說即是空也。

    十界俱空。

    不同但空而已。

    但以虛妄因緣故。

    非有而有。

    所謂亦名為假名也。

    十界互具。

    不同偏假而已。

    然彼有法。

    有即非有。

    唯是一心。

    體無分别。

    所謂亦名中道義也。

    法法皆中。

    不同但中而已。

    觀即空故。

    令界内外見思。

    妄念不流。

    觀即假故。

    令界内外塵沙。

    妄念不流。

    觀即中故。

    令界内外無明。

    妄念不流。

    為令易解。

    次第分别。

    得意為語。

    三止圓在一心之中。

    故為大乘止門。

    梵語毗缽舍那。

    此翻為觀。

    亦有三别。

    一從假入空觀。

    二從空入假觀。

    三中道第一義觀。

    就一一觀。

    亦各三義。

    從假入空。

    觀穿見思。

    觀達真谛。

    見思真谛。

    性元非二。

    不當觀與不觀。

    從空入假。

    觀穿塵沙。

    觀達俗谛。

    塵沙俗谛。

    性元非二。

    不當觀與不觀。

    中道妙觀。

    觀穿無明。

    觀達中谛。

    無明中谛。

    性元非二。

    不當觀與不觀也。

    此示觀文。

    與止稍别。

    前約因緣所生。

    即空假中。

    以明妙止。

    則三妙觀。

    已在其中。

    但是就事顯理。

    攝末歸本。

    譬如大佛頂經所明。

    陰入處界。

    皆如來藏也。

    今言雖知本不生。

    今不滅。

    即牒上文全事即理言之。

    所謂随緣即不變也。

    而以心性緣起。

    不無虛妄世用。

    猶如幻夢非有而有。

    乃即指彼一切諸法。

    随拈一法。

    無非緣起法界。

    所謂不變随緣。

    即性具相。

    俱體俱用。

    譬如大佛頂經。

    所明如來藏中七大互融。

    方為大乘觀門也。

    夫以背塵合覺。

    所有三止三觀。

    總名為止。

    全體起用。

    所有即寂即照。

    總名為觀。

    既非敵對之功。

    永異偏小之旨。

    得此意已。

    廣曆下文染淨三性。

    若豎若橫。

    種種止觀。

    從始至終。

    罔非圓極。

    方知智者大師徧立十境。

    備論十乘。

    要不出于此矣。

    隻緣根有利鈍。

    緻使說有詳略。

    何容重子。

    而反輕父哉。

    初略标綱要竟。

     【(乙)二廣作分别二。

    初重問。

    二詳答。

    (丙)今初】 外人曰。

    餘解昧識微。

    聞斯未能即悟。

    願以方便。

    更為開示。

     【(丙)二詳答三。

    初許說。

    二立科。

    三解釋。

    (丁)今初】 沙門曰。

    然。

    更當為汝廣作分别。

    亦令未聞尋之取悟也。

     【(丁)二立科】 就廣分别止觀門中。

    作五番建立。

    一明止觀依止。

    二明止觀境界。

    三明止觀體狀。

    四明止觀斷得。

    五明止觀作用。

     一明止觀依止。

    有兩卷半文。

    即慈雲所謂初卷開止觀之解者也。

    二明止觀境界。

    至五明止觀作用。

    有卷半文。

    即慈雲所謂次卷示止觀之行者也。

    次第者。

    依止即迷悟之源。

    繇迷故。

    有三性境界差别。

    繇有所觀境故。

    得辨止觀體狀。

    繇修止觀。

    便有斷得。

    繇得體故。

    便有作用也。

     【(丁)三解釋即為五。

    初明止觀依止(至)五明止觀作用。

    (戊)初中二。

    初分科。

    二各釋。

    (己)今初】 就第一依止中。

    複作三門分别。

    一明何所依止。

    二明何故依止。

    三明以何依止。

     【(己)二各釋即為三。

    初明何所依止(至)三明以何依止。

    (庚)初中二。

    初标列。

    二釋成。

    (辛)今初】 初明何所依止者。

    謂依止一心。

    以修止觀也。

    就中複有三種差别。

    一出衆名。

    二釋名義。

    三辨體狀。

     先标一心。

    次列三别也。

    一心。

    即指吾人現前一念介爾之心。

    其性元與諸佛及衆生等。

    所謂三無差别。

    葢既全真成妄。

    即複全妄是真。

    故名一心。

    非于妄心之外。

    别立一真心也。

    譬如指即波之水性。

    即漚之海性耳。

     【(辛)二釋成即為三。

    初出衆名。

    二釋名義。

    三辨體狀。

    (壬)今初】 初出衆名者。

    此心即是自性清淨心。

    又名真如。

    亦名佛性。

    複名法身。

    又稱如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