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卷第五文句
關燈
小
中
大
法王子。
卽從座起。
頂禮佛足。
而白佛言。
我憶往昔經恒沙劫。
有佛出世。
名無量聲。
開示菩薩本覺妙明。
(元無動靜)觀此世界及衆生身。
皆(不過)是妄緣風力所轉。
我于爾時。
觀界安立。
觀世動時。
觀身動止。
觀心動念。
諸動無二。
等無差别。
我時覺了此群動性。
來無所從。
去無所至。
十方微塵颠倒衆生。
同一虛妄。
如是乃至三千大千一世界内所有衆生。
如一器中貯百蚊蚋。
啾啾亂鳴。
于分寸中。
鼓發狂鬧。
逢佛未幾。
得無生忍。
爾時心開。
乃見東方不動佛國。
為法王子。
事十方佛。
身心發光。
洞徹無礙。
佛問圓通。
我以觀察風力無依。
悟菩提心。
入三摩地。
合十方佛傳一妙心。
斯為第一。
境通别者。
内風外風。
各可别觀。
今通以諸動為所觀也。
觀盈縮。
亦如地大中說。
證則本迹俱圓。
言來無所從去無所至者。
所謂風大卽如來藏。
性真常中。
求于去來迷悟生死了無所得也。
東方為群動之首。
而有不動佛國。
正表動卽非動。
此動而常寂之理。
乃諸佛所傳心法也。
(壬)五虛空藏觀空大 虛空藏菩薩。
卽從座起。
頂禮佛足。
而白佛言。
我與如來。
(昔在)定光佛所。
(卽已)得無邊身。
爾時手執四大寶珠。
照明十方微塵佛刹。
化成虛空。
又于自心現大圓鏡。
内放十種微妙寶光。
流灌十方盡虛空際。
諸幢王刹。
來入鏡内。
涉入我身。
身同虛空。
不相妨礙。
身能善入微塵國土。
廣行佛事。
得大随順。
此大神力。
由我谛觀四大無依。
(不過皆是)妄想生滅。
(均與)虛空無二。
(而一切)佛國本同。
于同發明。
得無生忍。
佛問圓通。
我以觀察虛空無邊入三摩地。
妙力圓明。
斯為第一。
此亦先叙果上勝德。
次此大神力下。
方說修證本因也。
四大寶珠。
卽是觀四大之妙智。
照明佛刹化成虛空。
卽是了知性色真空。
性火真空等也。
現大圓鏡。
卽是觀空大之妙智。
放十寶光流灌空際。
卽是了知性空真色。
性空真火等。
具足十界随緣之用也。
諸幢王刹來入鏡内乃至不相妨礙。
一含一切。
一切入一也。
身能善入乃至得大随順。
一切含一。
一入一切也。
得無邊身。
是證法身體大。
四珠圓鏡。
是表般若相大。
身土互入。
是明解脫用大。
境通别者。
内空外空。
皆可别觀。
今通觀也。
觀盈縮者。
滅色空。
是藏教意。
卽色空。
是通教意。
出二邊空。
是别教意。
性覺真空。
性空真覺。
是圓教意。
證則本迹俱圓。
(壬)六彌勒觀識大 彌勒菩薩。
卽從座起。
頂禮佛足。
而白佛言。
我憶往昔經微塵劫。
有佛出世。
名日月燈明。
我從彼佛而得出家。
心重世名。
好遊族姓。
爾時世尊。
教我修習唯心識定入三摩地。
曆劫已來。
以此三昧事恒沙佛。
求世名心。
歇滅無有。
至然燈佛出現于世。
我乃得成無上妙圓識心三昧。
乃至盡空如來國土淨穢有無。
皆是我心變化所現。
世尊。
我了如是唯心識故。
識性流出無量如來。
今得授記。
次補佛處。
佛問圓通。
我以谛觀十方唯識。
識心圓明。
入圓成實。
遠離依他及徧計執。
得無生忍。
斯為第一。
彌勒。
此雲慈氏。
名阿逸多。
此雲無能勝。
卽當來龍華教主也。
境通别者。
六種轉識。
各可别觀。
如前六識圓通所明。
第八藏識。
初心決不能觀。
以其行相難了知故。
今雲修習唯心識定。
通以六識為所觀境。
兼複進觀八識。
蓋由不達現前所緣六塵。
唯是六識自家相分。
妄于心外取境。
所以心重世名。
好遊族姓。
今令谛觀眼所緣緣。
決定不離眼識。
乃至意所緣緣。
決定不離意識。
次觀根身器界諸本質境。
亦決不離根本藏識。
則識心之外。
更無少許實法可得。
何所可重。
何所可好。
故得求世名心歇滅無有也。
觀盈縮者。
觀六種識皆是因緣所生。
無常無我。
卽藏教意。
緣生卽空。
是通教意。
依根本識。
出生十界染淨因果。
卽别教意。
六識皆如來藏。
如來藏中。
性識明知。
覺明真識。
妙覺湛然。
徧周法界。
含吐十虛。
甯有方所。
循業發現。
故有十界染淨諸識不同。
一一識性。
還複互徧互具。
不可思議。
是圓教意也。
證本迹者。
初修此定。
迹在别教。
得成無上妙圓識心三昧。
卽是初歡喜地通達之位。
此則證道同圓。
是故了知一切唯識。
乃至四土三身。
皆是識性變化流出。
所謂心佛衆生。
三無差别。
互攝互含。
不可思議。
有雲隻須消歸自己。
不必以他佛他土為言者。
未達自他不二之體故也。
圓成實者。
了知此見及緣。
元是菩提妙淨明體。
如了繩卽麻。
依他執者。
本是妙明無上菩提淨圓真心。
妄為色空及與聞見。
如麻上見繩。
徧計執者。
以攀緣心而為自性。
妄計實我實法。
如繩上計蛇。
今旣識心圓明。
入圓成實。
則依他徧計二執。
不期遠離而自遠離矣。
(壬)七勢至觀根大 大勢至法王子。
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
卽從座起。
頂禮佛足。
而白佛言。
我憶往昔恒河沙劫。
有佛出世。
名無量光。
十二如來相繼一劫。
其最後佛。
名超日月光。
彼佛教我念佛三昧。
譬如有人。
一專為憶。
一人專忘。
如是二人。
若逢不逢。
或見非見。
二人相憶。
二憶念深。
如是乃至從生至生。
同于形影。
不相乖異。
十方如來憐念衆生。
如母憶子。
若子逃逝。
雖憶何為。
子若憶母如母憶時。
母子曆生不相違遠。
若衆生心憶佛念佛。
現前當來必定見佛。
去佛不遠。
不假方便。
自得心開。
如染香人。
身有香氣。
此則名曰香光莊嚴。
我本因地。
以念佛心入無生忍。
今于此界。
攝念佛人歸于淨土。
佛問圓通。
我無選擇。
都攝六根。
淨念相繼。
得三摩地。
斯為第一。
七大次第。
先根後識。
今識大後。
方明根大者。
以此念佛三昧。
亦逗此方機宜。
末世衆生。
須依念佛得度。
又四種三昧。
同名念佛。
念佛三昧。
名為三昧中王。
能攝一切三昧故也。
十六觀經雲。
但見此菩薩一毛孔光。
卽見十方無量諸佛淨妙光明。
是故号此菩薩名無邊光。
以智慧光。
普照一切。
令離三塗。
得無上力。
是故号此菩薩名大勢至。
釋此圓通。
亦為三意。
一明境通别者。
别則随舉一根。
皆得為所觀境。
如那律等五人。
及下文觀音大士是也。
今雲都攝六根。
其境則通。
依此六根而修念佛三昧。
複有三種不同。
一者惟念自佛。
二者惟念他佛。
三者自他俱念。
若惟念自佛。
則與二十四種圓通是同。
惟須一重能所。
所謂以六根為所觀。
以妙觀察智相應心品為能觀。
如央掘經雲。
所謂彼眼根。
于諸如來常。
具足無減修。
了了分明見。
乃至彼意根。
于諸如來常。
具足無減修。
了了分明知等。
此則該攝一切諸教。
一切禅宗直指法門。
罄無不盡也。
若惟念他佛。
則與二十四種圓通有别。
須知兩重能所。
所謂妙觀察智為能觀。
六根為所觀。
六根為能念。
諸佛果德為所念。
由第六識。
夾持六根專注佛境。
俾眼所見。
無非佛色。
耳所聞。
無非佛聲。
鼻所[鼻*臭]。
無非佛香。
舌所宣。
無非佛号。
身所對。
無非佛境。
意所緣。
無非佛法。
此則該攝彌陀藥師上生等經。
及蓮社事想法門。
罄無不盡也。
若自他俱念。
則與二十四聖圓通同而複别。
先須開圓頓解。
了知心佛衆生三無差别。
自他本自不二。
乃托他佛以顯本性。
故應佛顯。
知本性明。
托外義成。
唯心觀立。
此則開圓解處。
與諸聖同。
托他佛處。
與諸聖異。
十六觀經所謂勝異方便。
今文所謂不假方便自得心開。
由其方便最為勝異。
故更不假餘方便也。
二明觀盈縮者。
通途教觀。
具如前文五根中說。
今明念佛三昧。
亦有四教不同。
一一教中。
亦複各有念自念他自他俱念三種差别。
藏教三者。
觀此六根無我我所。
證入滅谛涅槃。
名念自佛。
以此六根緣佛三十二相。
八十種好。
滅罪生福。
成出世因。
名念他佛。
緣想佛境。
攝我六根。
為欲淨諸戒品。
生定發慧。
現證果故。
名自他俱念也。
通教三者。
觀此六根當體卽空。
非滅故空。
名念自佛。
六根如幻。
佛身亦然。
以如幻根。
緣如幻佛。
滅如幻罪。
生如幻福。
乃至得證如幻涅槃。
名念他佛。
所念能念無二幻故。
托如幻境。
成如幻觀。
名自他俱念也。
别教三者。
觀此六根。
依無明有。
斷無明故。
九界六根得滅。
佛界六根得成。
名念自佛。
正因佛性。
雖複理同。
我無緣了。
諸佛已具。
緣念諸佛果中勝德。
不生疲厭。
名念他佛。
我與諸佛。
三因平等。
諸佛圓證。
我今在迷。
先念化身佛。
助我緣因。
次念報身佛。
助我了因。
後念法身佛。
顯我正因。
名自他俱念也。
圓教三者。
六根皆如來藏。
如來藏中。
性見覺明。
覺精明見。
如一見根。
見周法界。
聞[鼻*臭]覺知。
亦複如是。
妙德瑩然。
周徧法界。
是念自佛。
觀一佛身。
卽是一切諸佛之身。
觀一相好。
卽是一切相好之海。
稱一佛名。
卽是一切諸佛之名。
觀一法門。
卽是一切微妙法門。
觀于佛土一塵一法。
卽是一切諸塵諸法。
見一色身。
卽是圓見法報化身。
瞻一影像。
卽是如來三身實相。
名念他佛。
諸佛乃衆生心内之佛。
衆生乃諸佛心内衆生。
觀身實相。
觀佛亦然。
全繇性具三德。
成彼諸佛果上三身。
觀彼諸佛果上三身。
卽發自心本有三智。
名自他俱念也。
三明證本迹者。
自行則本迹俱圓。
化他則四教俱用。
還須先約三種念佛以釋今文。
次明四種淨土以彰能攝。
約念他佛釋今文者。
一專為憶。
卽指十方如來。
一人專忘。
卽指迷倒衆生。
佛常逢見衆生。
衆生常不逢見諸佛。
故雲若逢不逢。
或見非見。
次喻佛憶衆生。
更與尋常憶念不同。
直如慈母憶子。
子今憶母。
亦須如母憶子。
方得曆生不相違遠。
憶者。
恒審思量。
念者。
注心一境。
憶念若深。
則有現前卽見佛者。
如遠公三見聖相之類是也。
亦有當來乃見佛者。
如臨終佛迎。
乃至華開見佛之類是也。
不惟得見果佛。
亦去果佛不遠。
如經所明不退菩提。
多有一生補處是也。
不假方便。
謂卽以念佛為第一勝異方便。
非餘一切方便所可及也。
香喻諸佛果德。
染香人身有香氣等。
喻攬果成因。
因能克果也。
約念自佛釋今文者。
一專為憶。
以喻本覺之性。
随諸衆生流轉五道。
不相暫離。
一人專忘。
以喻始覺在無明時。
念念背覺合塵。
始本不離。
故若逢。
始本不合。
故不逢。
本卽在始。
故或見。
始恒迷本。
故非見也。
十方如來。
卽指衆生本覺之性。
元自豎窮橫徧。
能生始覺。
喻之如母。
始覺在無明時。
全體從本覺起。
而違背本覺。
喻以如子逃逝也。
現前見佛。
是圓初住。
親見本覺法身。
當來見佛。
是圓五品六根。
相似見于本覺。
去佛不遠。
謂去自心妙覺極果不遠。
不假方便。
謂不假諸餘方便。
非謂念自心佛。
不是勝妙方便也。
香喻本覺理性。
染香人身有香氣。
喻無明熏變成始覺也。
約自他俱念。
例此可知。
次明四種淨土以彰能攝者。
所謂凡聖同居淨土。
方便有餘淨土。
實報無障礙淨土。
常寂光淨土也。
今以藏通二教念他佛念自他佛二種三昧。
攝歸同居方便二種淨土。
謂藏七賢。
通幹慧性地。
皆歸同居淨。
藏四果。
通見地已上。
皆歸方便淨也。
以别教二種念佛三昧。
攝歸同居方便實報三種淨土。
十信位。
歸同居淨。
十住十行十迥向位。
歸方便淨。
十地證道同圓。
由念他佛之力。
歸實報淨也。
以圓教二種念佛三昧。
攝歸四種淨土。
五品位。
歸同居淨。
十信位。
歸方便淨。
初住去。
歸實報淨。
亦複分證寂光。
妙覺位。
歸于究竟寂光淨也。
若夫單念自佛。
則通教已辦地上。
能歸方便淨土。
幹慧性地。
不能歸同居淨土。
藏教一總不能。
圓教能歸實報寂光二種淨土。
别教不能。
又圓教但念自佛者。
但能豎入上三淨土。
不能橫超西方淨土。
又單念自佛。
則是諸聖所同。
不顯此門獨妙。
又單被四教利根。
不能普被四教三根。
故非勢至化他之本旨也。
問曰。
但念他佛。
得非心外取境耶。
答曰。
圓人熾然但念他佛。
了知他佛不離自心。
權乘縱未了達自心。
究竟心外決無别佛。
故此念佛三昧。
若迷若悟。
皆可共遵。
迷者遵之。
則不假方便。
自得心開。
悟者遵之。
則自他不二。
始覺合本矣。
名為三昧中王。
不亦宜乎。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第五文句
卽從座起。
頂禮佛足。
而白佛言。
我憶往昔經恒沙劫。
有佛出世。
名無量聲。
開示菩薩本覺妙明。
(元無動靜)觀此世界及衆生身。
皆(不過)是妄緣風力所轉。
我于爾時。
觀界安立。
觀世動時。
觀身動止。
觀心動念。
諸動無二。
等無差别。
我時覺了此群動性。
來無所從。
去無所至。
十方微塵颠倒衆生。
同一虛妄。
如是乃至三千大千一世界内所有衆生。
如一器中貯百蚊蚋。
啾啾亂鳴。
于分寸中。
鼓發狂鬧。
逢佛未幾。
得無生忍。
爾時心開。
乃見東方不動佛國。
為法王子。
事十方佛。
身心發光。
洞徹無礙。
佛問圓通。
我以觀察風力無依。
悟菩提心。
入三摩地。
合十方佛傳一妙心。
斯為第一。
境通别者。
内風外風。
各可别觀。
今通以諸動為所觀也。
觀盈縮。
亦如地大中說。
證則本迹俱圓。
言來無所從去無所至者。
所謂風大卽如來藏。
性真常中。
求于去來迷悟生死了無所得也。
東方為群動之首。
而有不動佛國。
正表動卽非動。
此動而常寂之理。
乃諸佛所傳心法也。
(壬)五虛空藏觀空大 虛空藏菩薩。
卽從座起。
頂禮佛足。
而白佛言。
我與如來。
(昔在)定光佛所。
(卽已)得無邊身。
爾時手執四大寶珠。
照明十方微塵佛刹。
化成虛空。
又于自心現大圓鏡。
内放十種微妙寶光。
流灌十方盡虛空際。
諸幢王刹。
來入鏡内。
涉入我身。
身同虛空。
不相妨礙。
身能善入微塵國土。
廣行佛事。
得大随順。
此大神力。
由我谛觀四大無依。
(不過皆是)妄想生滅。
(均與)虛空無二。
(而一切)佛國本同。
于同發明。
得無生忍。
佛問圓通。
我以觀察虛空無邊入三摩地。
妙力圓明。
斯為第一。
此亦先叙果上勝德。
次此大神力下。
方說修證本因也。
四大寶珠。
卽是觀四大之妙智。
照明佛刹化成虛空。
卽是了知性色真空。
性火真空等也。
現大圓鏡。
卽是觀空大之妙智。
放十寶光流灌空際。
卽是了知性空真色。
性空真火等。
具足十界随緣之用也。
諸幢王刹來入鏡内乃至不相妨礙。
一含一切。
一切入一也。
身能善入乃至得大随順。
一切含一。
一入一切也。
得無邊身。
是證法身體大。
四珠圓鏡。
是表般若相大。
身土互入。
是明解脫用大。
境通别者。
内空外空。
皆可别觀。
今通觀也。
觀盈縮者。
滅色空。
是藏教意。
卽色空。
是通教意。
出二邊空。
是别教意。
性覺真空。
性空真覺。
是圓教意。
證則本迹俱圓。
(壬)六彌勒觀識大 彌勒菩薩。
卽從座起。
頂禮佛足。
而白佛言。
我憶往昔經微塵劫。
有佛出世。
名日月燈明。
我從彼佛而得出家。
心重世名。
好遊族姓。
爾時世尊。
教我修習唯心識定入三摩地。
曆劫已來。
以此三昧事恒沙佛。
求世名心。
歇滅無有。
至然燈佛出現于世。
我乃得成無上妙圓識心三昧。
乃至盡空如來國土淨穢有無。
皆是我心變化所現。
世尊。
我了如是唯心識故。
識性流出無量如來。
今得授記。
次補佛處。
佛問圓通。
我以谛觀十方唯識。
識心圓明。
入圓成實。
遠離依他及徧計執。
得無生忍。
斯為第一。
彌勒。
此雲慈氏。
名阿逸多。
此雲無能勝。
卽當來龍華教主也。
境通别者。
六種轉識。
各可别觀。
如前六識圓通所明。
第八藏識。
初心決不能觀。
以其行相難了知故。
今雲修習唯心識定。
通以六識為所觀境。
兼複進觀八識。
蓋由不達現前所緣六塵。
唯是六識自家相分。
妄于心外取境。
所以心重世名。
好遊族姓。
今令谛觀眼所緣緣。
決定不離眼識。
乃至意所緣緣。
決定不離意識。
次觀根身器界諸本質境。
亦決不離根本藏識。
則識心之外。
更無少許實法可得。
何所可重。
何所可好。
故得求世名心歇滅無有也。
觀盈縮者。
觀六種識皆是因緣所生。
無常無我。
卽藏教意。
緣生卽空。
是通教意。
依根本識。
出生十界染淨因果。
卽别教意。
六識皆如來藏。
如來藏中。
性識明知。
覺明真識。
妙覺湛然。
徧周法界。
含吐十虛。
甯有方所。
循業發現。
故有十界染淨諸識不同。
一一識性。
還複互徧互具。
不可思議。
是圓教意也。
證本迹者。
初修此定。
迹在别教。
得成無上妙圓識心三昧。
卽是初歡喜地通達之位。
此則證道同圓。
是故了知一切唯識。
乃至四土三身。
皆是識性變化流出。
所謂心佛衆生。
三無差别。
互攝互含。
不可思議。
有雲隻須消歸自己。
不必以他佛他土為言者。
未達自他不二之體故也。
圓成實者。
了知此見及緣。
元是菩提妙淨明體。
如了繩卽麻。
依他執者。
本是妙明無上菩提淨圓真心。
妄為色空及與聞見。
如麻上見繩。
徧計執者。
以攀緣心而為自性。
妄計實我實法。
如繩上計蛇。
今旣識心圓明。
入圓成實。
則依他徧計二執。
不期遠離而自遠離矣。
(壬)七勢至觀根大 大勢至法王子。
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
卽從座起。
頂禮佛足。
而白佛言。
我憶往昔恒河沙劫。
有佛出世。
名無量光。
十二如來相繼一劫。
其最後佛。
名超日月光。
彼佛教我念佛三昧。
譬如有人。
一專為憶。
一人專忘。
如是二人。
若逢不逢。
或見非見。
二人相憶。
二憶念深。
如是乃至從生至生。
同于形影。
不相乖異。
十方如來憐念衆生。
如母憶子。
若子逃逝。
雖憶何為。
子若憶母如母憶時。
母子曆生不相違遠。
若衆生心憶佛念佛。
現前當來必定見佛。
去佛不遠。
不假方便。
自得心開。
如染香人。
身有香氣。
此則名曰香光莊嚴。
我本因地。
以念佛心入無生忍。
今于此界。
攝念佛人歸于淨土。
佛問圓通。
我無選擇。
都攝六根。
淨念相繼。
得三摩地。
斯為第一。
七大次第。
先根後識。
今識大後。
方明根大者。
以此念佛三昧。
亦逗此方機宜。
末世衆生。
須依念佛得度。
又四種三昧。
同名念佛。
念佛三昧。
名為三昧中王。
能攝一切三昧故也。
十六觀經雲。
但見此菩薩一毛孔光。
卽見十方無量諸佛淨妙光明。
是故号此菩薩名無邊光。
以智慧光。
普照一切。
令離三塗。
得無上力。
是故号此菩薩名大勢至。
釋此圓通。
亦為三意。
一明境通别者。
别則随舉一根。
皆得為所觀境。
如那律等五人。
及下文觀音大士是也。
今雲都攝六根。
其境則通。
依此六根而修念佛三昧。
複有三種不同。
一者惟念自佛。
二者惟念他佛。
三者自他俱念。
若惟念自佛。
則與二十四種圓通是同。
惟須一重能所。
所謂以六根為所觀。
以妙觀察智相應心品為能觀。
如央掘經雲。
所謂彼眼根。
于諸如來常。
具足無減修。
了了分明見。
乃至彼意根。
于諸如來常。
具足無減修。
了了分明知等。
此則該攝一切諸教。
一切禅宗直指法門。
罄無不盡也。
若惟念他佛。
則與二十四種圓通有别。
須知兩重能所。
所謂妙觀察智為能觀。
六根為所觀。
六根為能念。
諸佛果德為所念。
由第六識。
夾持六根專注佛境。
俾眼所見。
無非佛色。
耳所聞。
無非佛聲。
鼻所[鼻*臭]。
無非佛香。
舌所宣。
無非佛号。
身所對。
無非佛境。
意所緣。
無非佛法。
此則該攝彌陀藥師上生等經。
及蓮社事想法門。
罄無不盡也。
若自他俱念。
則與二十四聖圓通同而複别。
先須開圓頓解。
了知心佛衆生三無差别。
自他本自不二。
乃托他佛以顯本性。
故應佛顯。
知本性明。
托外義成。
唯心觀立。
此則開圓解處。
與諸聖同。
托他佛處。
與諸聖異。
十六觀經所謂勝異方便。
今文所謂不假方便自得心開。
由其方便最為勝異。
故更不假餘方便也。
二明觀盈縮者。
通途教觀。
具如前文五根中說。
今明念佛三昧。
亦有四教不同。
一一教中。
亦複各有念自念他自他俱念三種差别。
藏教三者。
觀此六根無我我所。
證入滅谛涅槃。
名念自佛。
以此六根緣佛三十二相。
八十種好。
滅罪生福。
成出世因。
名念他佛。
緣想佛境。
攝我六根。
為欲淨諸戒品。
生定發慧。
現證果故。
名自他俱念也。
通教三者。
觀此六根當體卽空。
非滅故空。
名念自佛。
六根如幻。
佛身亦然。
以如幻根。
緣如幻佛。
滅如幻罪。
生如幻福。
乃至得證如幻涅槃。
名念他佛。
所念能念無二幻故。
托如幻境。
成如幻觀。
名自他俱念也。
别教三者。
觀此六根。
依無明有。
斷無明故。
九界六根得滅。
佛界六根得成。
名念自佛。
正因佛性。
雖複理同。
我無緣了。
諸佛已具。
緣念諸佛果中勝德。
不生疲厭。
名念他佛。
我與諸佛。
三因平等。
諸佛圓證。
我今在迷。
先念化身佛。
助我緣因。
次念報身佛。
助我了因。
後念法身佛。
顯我正因。
名自他俱念也。
圓教三者。
六根皆如來藏。
如來藏中。
性見覺明。
覺精明見。
如一見根。
見周法界。
聞[鼻*臭]覺知。
亦複如是。
妙德瑩然。
周徧法界。
是念自佛。
觀一佛身。
卽是一切諸佛之身。
觀一相好。
卽是一切相好之海。
稱一佛名。
卽是一切諸佛之名。
觀一法門。
卽是一切微妙法門。
觀于佛土一塵一法。
卽是一切諸塵諸法。
見一色身。
卽是圓見法報化身。
瞻一影像。
卽是如來三身實相。
名念他佛。
諸佛乃衆生心内之佛。
衆生乃諸佛心内衆生。
觀身實相。
觀佛亦然。
全繇性具三德。
成彼諸佛果上三身。
觀彼諸佛果上三身。
卽發自心本有三智。
名自他俱念也。
三明證本迹者。
自行則本迹俱圓。
化他則四教俱用。
還須先約三種念佛以釋今文。
次明四種淨土以彰能攝。
約念他佛釋今文者。
一專為憶。
卽指十方如來。
一人專忘。
卽指迷倒衆生。
佛常逢見衆生。
衆生常不逢見諸佛。
故雲若逢不逢。
或見非見。
次喻佛憶衆生。
更與尋常憶念不同。
直如慈母憶子。
子今憶母。
亦須如母憶子。
方得曆生不相違遠。
憶者。
恒審思量。
念者。
注心一境。
憶念若深。
則有現前卽見佛者。
如遠公三見聖相之類是也。
亦有當來乃見佛者。
如臨終佛迎。
乃至華開見佛之類是也。
不惟得見果佛。
亦去果佛不遠。
如經所明不退菩提。
多有一生補處是也。
不假方便。
謂卽以念佛為第一勝異方便。
非餘一切方便所可及也。
香喻諸佛果德。
染香人身有香氣等。
喻攬果成因。
因能克果也。
約念自佛釋今文者。
一專為憶。
以喻本覺之性。
随諸衆生流轉五道。
不相暫離。
一人專忘。
以喻始覺在無明時。
念念背覺合塵。
始本不離。
故若逢。
始本不合。
故不逢。
本卽在始。
故或見。
始恒迷本。
故非見也。
十方如來。
卽指衆生本覺之性。
元自豎窮橫徧。
能生始覺。
喻之如母。
始覺在無明時。
全體從本覺起。
而違背本覺。
喻以如子逃逝也。
現前見佛。
是圓初住。
親見本覺法身。
當來見佛。
是圓五品六根。
相似見于本覺。
去佛不遠。
謂去自心妙覺極果不遠。
不假方便。
謂不假諸餘方便。
非謂念自心佛。
不是勝妙方便也。
香喻本覺理性。
染香人身有香氣。
喻無明熏變成始覺也。
約自他俱念。
例此可知。
次明四種淨土以彰能攝者。
所謂凡聖同居淨土。
方便有餘淨土。
實報無障礙淨土。
常寂光淨土也。
今以藏通二教念他佛念自他佛二種三昧。
攝歸同居方便二種淨土。
謂藏七賢。
通幹慧性地。
皆歸同居淨。
藏四果。
通見地已上。
皆歸方便淨也。
以别教二種念佛三昧。
攝歸同居方便實報三種淨土。
十信位。
歸同居淨。
十住十行十迥向位。
歸方便淨。
十地證道同圓。
由念他佛之力。
歸實報淨也。
以圓教二種念佛三昧。
攝歸四種淨土。
五品位。
歸同居淨。
十信位。
歸方便淨。
初住去。
歸實報淨。
亦複分證寂光。
妙覺位。
歸于究竟寂光淨也。
若夫單念自佛。
則通教已辦地上。
能歸方便淨土。
幹慧性地。
不能歸同居淨土。
藏教一總不能。
圓教能歸實報寂光二種淨土。
别教不能。
又圓教但念自佛者。
但能豎入上三淨土。
不能橫超西方淨土。
又單念自佛。
則是諸聖所同。
不顯此門獨妙。
又單被四教利根。
不能普被四教三根。
故非勢至化他之本旨也。
問曰。
但念他佛。
得非心外取境耶。
答曰。
圓人熾然但念他佛。
了知他佛不離自心。
權乘縱未了達自心。
究竟心外決無别佛。
故此念佛三昧。
若迷若悟。
皆可共遵。
迷者遵之。
則不假方便。
自得心開。
悟者遵之。
則自他不二。
始覺合本矣。
名為三昧中王。
不亦宜乎。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第五文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