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卷第五文句

關燈
弟相逐。

    宣說因緣。

    悟心無際。

    從佛出家。

    見覺明圓。

    得大無畏。

    成阿羅漢。

    為佛長子。

    從佛囗生。

    從法化生。

    佛問圓通。

    如我所證。

    心見發光。

    光極知見。

    斯為第一。

     境通别者。

    随其所見而生分别。

    其境則别。

    今世出世間種種變化。

    一見則通。

    其境通也。

    心見。

    卽指眼識。

    不于色塵而起惑染。

    故名清淨。

    世出世間。

    卽是因緣所生諸法。

    染因緣故。

    則有世間種種變化。

    淨因緣故。

    則有出世種種變化。

    一見則通者。

    由其眼識清淨。

    所以現量而知。

    此其夙習。

    在觀行及相似位也。

    觀盈縮者。

    眼識是因緣所生。

    無常無我。

    卽藏教意。

    因緣卽空。

    是通教意。

    因緣假名。

    出生十界因果。

    是别教意。

    因緣卽中。

    眼識本如來藏。

    如來藏中。

    性識明知。

    覺明真識等。

    是圓教意也。

    證本迹者。

    宣說因緣。

    悟心無際。

    迹是通教見地。

    本乃圓悟藏性也。

    不以眼為界。

    不以色為界。

    非因非緣。

    亦非自然。

    直是如來藏性。

    妙覺湛然。

    徧周法界。

    故雲光極知見。

     (壬)二普賢觀耳識 普賢菩薩。

    卽從座起。

    頂禮佛足。

    而白佛言。

    我已曾與恒沙如來為法王子。

    十方如來。

    教其弟子菩薩根者。

    修普賢行。

    從我立名。

    世尊。

    我用心聞。

    分别衆生所有知見。

    若于他方恒沙界外。

    有一衆生。

    心中發明普賢行者。

    我于爾時。

    乘六牙象。

    分身百千。

    皆至其處。

    縱彼障深。

    未得見我。

    我與其人。

    暗中摩頂。

    擁護安慰。

    令其成就。

    佛問圓通。

    我說本因。

    心聞發明。

    分别自在。

    斯為第一。

     我已曾與等文。

    先叙果上大用。

    佛問圓通已下。

    方出修證本因。

    心聞。

    卽指耳識。

    由觀耳識。

    發明如來藏性。

    故得大用現前。

    分别自在也。

    境通别者。

    随其所聞而生分别。

    其境則别。

    觀于心聞。

    其境則通。

    觀盈縮。

    例如眼識中說。

    證則本迹俱圓。

     (壬)三豔喜觀鼻識 孫陀羅難陀。

    卽從座起。

    頂禮佛足。

    而白佛言。

    我初出家。

    從佛入道。

    雖具戒律。

    于三摩地。

    心常散動。

    未獲無漏。

    世尊教我及拘絺羅。

    觀鼻端白。

    我初谛觀。

    經三七日。

    見鼻中氣。

    出入如煙。

    身心内明。

    圓洞世界。

    徧成虛淨。

    猶如琉璃。

    煙相漸消。

    鼻息成白。

    心開漏盡。

    諸出入息。

    化為光明照十方界。

    得阿羅漢。

    世尊記我當得菩提。

    佛問圓通。

    我以消息。

    息久發明。

    明圓滅漏。

    斯為第一。

     孫陀羅。

    此雲豔。

    難陀。

    此雲喜。

    以妻彰名也。

    境通别者。

    分别香臭諸氣。

    通名鼻識。

    此識本無色質可見。

    但依鼻識而造諸惡。

    名為黑業。

    攝鼻識而制心一處。

    名為白業。

    故令觀鼻端白以攝散心。

    别是一種權巧法門也。

    此與通明禅觀相似。

    觀之盈縮。

    亦如眼識中說。

    證本迹者。

    出入如煙。

    迹在通教性地。

    鼻息成白。

    迹在見地。

    得阿羅漢。

    是已辦地。

    記得菩提。

    當是方等般若中記。

    息久發明。

    明圓滅漏。

    所謂鼻識卽如來藏。

    妙覺湛然等也。

     (壬)四滿慈觀舌識 富樓那彌多羅尼子。

    卽從座起。

    頂禮佛足。

    而白佛言。

    我曠劫來。

    辯才無礙。

    宣說苦空。

    深達實相。

    如是乃至恒沙如來秘密法門。

    我于衆中微妙開示。

    得無所畏。

    世尊知我有大辯才。

    以音聲輪教我發揚。

    我于佛前助佛轉輪。

    因師子吼。

    成阿羅漢。

    世尊印我說法無上。

    佛問圓通。

    我以法音降伏魔怨。

    消滅諸漏。

    斯為第一。

     境通别者。

    舌根有二功能。

    一嘗味。

    二語言。

    舌識亦有二種功能。

    一分别諸味。

    二具足四辯。

    所謂法無礙辯。

    義無礙辯。

    辭無礙辯。

    樂說無礙辯。

    皆是清淨舌識。

    與同時意識之力。

    具足種種名句法味。

    今不取分别諸味。

    乃取無礙辯才。

    其境别也。

    觀盈縮者。

    依于舌識四無礙辯。

    宣說苦空。

    卽藏教意。

    宣說三乘共實相。

    卽通教意。

    宣說出二谛外之實相。

    卽别教意。

    深達一切無非實相。

    卽圓教意也。

    證本迹者。

    因師子吼成阿羅漢。

    迹是通教。

    以不離文字說解脫故。

    法音降伏魔怨等者。

    以生滅無生二種法音。

    降界内四魔。

    消滅見思諸漏。

    以無量無作二種法音。

    降界外四魔。

    消滅塵沙無明諸漏。

    當知本地甚深遠矣。

     (壬)五波離觀身識 優波離。

    卽從座起。

    頂禮佛足。

    而白佛言。

    我親随佛逾城出家。

    親觀如來六年勤苦。

    親見如來降伏諸魔。

    制諸外道。

    解脫世間貪欲諸漏。

    承佛教戒。

    如是乃至三千威儀。

    八萬微細。

    性業遮業。

    悉皆清淨。

    身心寂滅。

    成阿羅漢。

    我是如來衆中綱紀。

    親印我心。

    持戒修身。

    衆推為上。

    佛問圓通。

    我以執身。

    身得自在。

    次第執心。

    心得通達。

    然後身心一切通利。

    斯為第一。

     優波離。

    此雲上首。

    或雲近執。

    随佛逾城。

    處處說是闡陀。

    今優波離叙此緣起。

    恐是随機不同。

    示現各别也。

    境通别者。

    分别違順俱非諸觸。

    通名身識。

    今持戒檢身。

    别緣違情之境。

    言三千威儀者。

    行住坐卧。

    各二百五十戒。

    共成一千。

    以對三聚。

    卽成三千。

    言八萬微細者。

    以三千威儀。

    曆身口七支。

    共成二萬一千。

    約貪分嗔分癡分等分煩惱以論對治。

    故有八萬四千。

    今特舉大數耳。

    言性業者。

    無論受與不受。

    犯之法爾有罪。

    如殺盜邪淫妄語等是也。

    言遮業者。

    佛為行人旣遮制後。

    犯則有罪。

    如飲酒及非時食等是也。

    觀盈縮者。

    通途觀于身識。

    例如眼識中說。

    别就持戒論于觀門。

    若依此戒滅惡生善。

    次第成就定共道共。

    卽藏教意。

    惡旣性空。

    善亦非有。

    所持如幻。

    能持亦然。

    是通教意。

    于一戒品。

    出生十界種種因果。

    是别教意。

    戒為法界。

    一切法趣戒。

    是趣不過。

    卽圓教意也。

    證本迹者。

    執身是律儀戒。

    執心是定共道共戒。

    迹在藏教。

    而身心一切通利。

    則密悟如來藏性。

    所謂清淨法身。

    常住真心矣。

     (壬)六目連觀意識 大目犍連。

    卽從座起。

    頂禮佛足。

    而白佛言。

    我初于路乞食。

    逢遇優樓頻螺。

    伽耶。

    那提。

    三迦葉波。

    宣說如來因緣深義。

    我頓發心。

    得大通達。

    如來惠我袈裟著身。

    須發自落。

    我遊十方。

    得無挂礙。

    神通發明。

    推為無上。

    成阿羅漢。

    甯唯世尊。

    十方如來。

    歎我神力圓明清淨自在無畏。

    佛問圓通。

    我以旋湛。

    心光發宣。

    如澄濁流。

    久成清瑩。

    斯為第一。

     優樓頻螺。

    此雲木瓜癃。

    伽耶。

    山名。

    亦城名。

    此雲象頭。

    那提。

    河名。

    兄弟三人。

    皆先事火。

    後受佛化。

    為常随衆者也。

    境通别者。

    善識惡識。

    及無記識。

    或緣過去。

    或緣現在未來。

    或緣現量。

    或緣比量非量。

    随其所起介爾之心。

    皆得為所觀境。

    是名為别。

    今但雲旋湛。

    其境通也。

    觀盈縮者。

    觀此意識是因緣所生。

    無常無我。

    卽藏教意。

    觀此意識。

    不自生。

    不他生。

    不共生。

    不無因生。

    因緣卽空。

    是通教意。

    觀此意識因緣假名。

    能成十界種種因果。

    是别教意。

    觀此意識本如來藏。

    如來藏中。

    性識明知。

    覺明真識。

    妙覺湛然。

    徧周法界。

    含吐十虛。

    甯有方所。

    循業發現。

    卽圓教意也。

    證本迹者。

    我頓發心得大通達。

    謂了知正因緣境。

    不随分别邪見。

    發得本有無漏真明。

    迹在通教見地。

    神名天心。

    通名慧性。

    天然之性。

    照徹無礙。

    成阿羅漢。

    迹在已辦。

    而圓明清淨自在無畏。

    是密入藏性也。

    如澄濁流久成清瑩者。

    以五疊渾濁。

    唯是五陰。

    五陰根由。

    唯是妄想。

    故此第六意識。

    名為功首罪魁。

    是故二十五種圓通。

    所觀之境雖别。

    能觀之智是同。

    若不依此第六識心以為妙觀察智。

    何由成辦大菩提果。

    當知澄濁成清此為關要。

    所以圓頓止觀。

    立此為境。

    名為去丈就尺。

    去尺就寸。

    譬如伐樹得根。

    灸病得穴也。

    而後世漫言首破六識。

    是誤認緣影以為六識。

    豈知性識明知。

    覺明真識。

    全妄卽真者耶。

     (辛)四觀七大為七。

    初火頭觀火大。

    (至)七勢至觀根大。

     (壬)今初。

     烏刍瑟摩。

    于如來前。

    合掌頂禮佛之雙足。

    而白佛言。

    我常先憶久遠劫前。

    性多貪欲。

    有佛出世。

    名曰空王。

    說多淫人。

    成猛火聚。

    教我徧觀百骸四肢諸冷暖氣。

    神光内凝。

    化多淫心成智慧火。

    從是諸佛。

    皆呼召我名為火頭。

    我以火光三昧力故。

    成阿羅漢。

    心發大願。

    諸佛成道。

    我為力士。

    親伏魔怨。

    佛問圓通。

    我以谛觀身心暖觸無礙流通。

    諸漏旣銷。

    生大寶焰。

    登無上覺。

    斯為第一。

     七大之首。

    應先地大。

    今先火大。

    亦為對治生死根本故也。

    烏刍瑟摩。

    此雲火頭。

    境通别者。

    十法界内火外火。

    通名火大。

    今觀凡夫身内淫火。

    此境别也。

    觀盈縮者。

    觀此淫火苦惱不淨。

    是藏教意。

    觀此淫火緣生卽空。

    是通教意。

    觀此淫火因緣假名。

    能成十界諸因果法。

    是别教意。

    觀此淫火。

    卽如來藏。

    性火真空。

    性空真火。

    随心應量。

    循業發現。

    是圓教意也。

    證本迹者。

    火光三昧成阿羅漢。

    是通教體法觀門。

    心發大願。

    則接圓教矣。

     (壬)二持地觀地大 持地菩薩。

    卽從座起。

    頂禮佛足。

    而白佛言。

    我念往昔普光如來出現于世。

    我為比丘。

    常于一切要路津口。

    田地險隘。

    有不如法。

    妨損車馬。

    我皆平填。

    或作橋梁。

    或負沙土。

    如是勤苦。

    經無量佛出現于世。

    或有衆生。

    于阛阓處。

    要人擎物。

    我先為擎。

    至其所詣。

    放物卽行。

    不取其直。

    毗舍浮佛現在世時。

    世多饑荒。

    我為負人。

    無問遠近。

    唯取一錢。

    或有車牛被于泥溺。

    我有神力為其推輪。

    拔其苦惱。

    時國大王。

    延佛設齋。

    我于爾時。

    平地待佛。

    毗舍如來。

    摩頂謂我當平心地。

    則世界地一切皆平。

    我卽心開。

    見身微塵。

    與造世界所有微塵。

    等無差别。

    微塵自性。

    不相觸摩。

    乃至刀兵。

    亦無所觸。

    我于法性悟無生忍。

    成阿羅漢。

    迥心今入菩薩位中。

    (但)聞諸(十方)如來。

    (有)宣(說)妙蓮華佛知見地(者)。

    我(卽)先(往)證明而為上首。

    佛問圓通。

    我以谛觀身界二塵。

    等無差别。

    本如來藏。

    虛妄發塵。

    塵銷智圓。

    成無上道。

    斯為第一。

     毗舍浮。

    此雲徧一切自在。

    乃莊嚴劫最後佛也。

    境通别者。

    内色外色。

    通名地大。

    今初以平地為行。

    别在外色。

    後悟當平心地。

    則内外不二也。

    觀盈縮者。

    觀地無常無我等。

    是藏教意。

    觀地卽空。

    是通教意。

    觀地十界假名無量。

    是别教意。

    觀地卽如來藏。

    性色真空。

    性空真色等。

    是圓教意。

    證本迹者。

    初是藏教事度。

    後乃圓悟藏性。

    而雲成阿羅漢。

    回心今入菩薩位者。

    隻是粗垢先落。

    心不取證意耳。

     (壬)三月光觀水大 月光童子。

    卽從座起。

    頂禮佛足。

    而白佛言。

    我憶往昔恒河沙劫。

    有佛出世。

    名為水天。

    教諸菩薩修習水觀入三摩地。

    觀于身中水性無奪。

    初從涕唾。

    如是窮盡津液精血大小便利。

    身中旋複。

    水性一同。

    見水身中。

    與世界外浮幢王刹諸香水海。

    等無差别。

    我于是時。

    初成此觀。

    但見其水。

    未得無身。

    當為比丘。

    室中安禅。

    我有弟子。

    窺窗觀室。

    唯見清水徧在室中。

    了無所見。

    童稚無知。

    取一瓦礫投于水内。

    激水作聲。

    顧盻而去。

    我出定後。

    頓覺心痛。

    如舍利弗遭違害鬼。

    我自思惟。

    今我已得阿羅漢道。

    久離病緣。

    雲何今日忽生心痛。

    将無退失。

    爾時童子捷來我前。

    說如上事。

    我則告言。

    汝更見水。

    可卽開門入此水中。

    除去瓦礫。

    童子奉教。

    後入定時。

    還複見水。

    瓦礫宛然。

    開門除去。

    我後出定。

    身質如初。

    逢無量佛。

    如是至于山海自在通王如來。

    方得亡身。

    與十方界諸香水海性合真空。

    無二無别。

    今于如來得童真名。

    預菩薩會。

    佛問圓通。

    我以水性一味流通。

    得無生忍。

    圓滿菩提。

    斯為第一。

     境通别者。

    内水外水。

    各可别觀。

    今觀身中水性及香水海。

    其境通也。

    觀盈縮。

    如地大中說。

    證本迹者。

    初成此觀。

    卽圓初信至七信位。

    或是别七住位。

    所謂但破見思。

    未破無明。

    雖得六銷。

    猶未亡一。

    故雲但見其水。

    未得無身。

    此卽以彼清水三昧而為其身。

    不同凡夫有我身見也。

    阿羅漢道。

    約圓七信。

    或别七住。

    對藏通而言之。

    羅漢但有四大不調外感之病。

    無有忽然意外之病。

    故雲久離病緣。

    方得亡身等者。

    證圓初住。

    了知性水真空。

    性空真水。

    水與瓦礫。

    皆如來藏。

    俱發俱現。

    唯海唯山。

    故雲一味流通也。

     (壬)四琉璃光觀風大 琉璃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