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卷第六文句
關燈
小
中
大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第六文句
唐天竺沙門般刺密谛譯經
明菩薩沙彌古吳智旭文句
菩薩比丘溫陵道昉參訂
(辛)五觀耳根。
此門次序。
本應在那律後。
由其正被當機。
故俟衆聖各已略陳。
乃廣陳修證之相也。
文分為二。
初叙悟緣起。
二牒證結答。
(壬)初中三。
初值佛禀教。
二依教修證。
三由證起用。
(癸)今初。
爾時觀世音苦薩。
卽從座起。
頂禮佛足。
而白佛言。
世尊。
憶念我昔無數恒河沙劫。
于時有佛出現于世。
名觀世音。
我于彼佛發菩提心。
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
觀者。
能觀之智。
所謂一心三觀也。
世音者。
所觀之境。
所謂一境三谛也。
世有三種。
一器世間。
所謂同居方便實報寂光。
二衆生世間。
所謂天人。
阿修羅。
地獄。
鬼。
畜生。
三正覺世間。
所謂佛。
菩薩。
緣覺。
聲聞。
以要言之。
卽十法界若依若正也。
音者。
依正所出種種音聲。
此音本卽如來藏性。
循業發現。
衆生迷本聞。
循聲流轉。
故于十界依正音聲。
不能普徧圓觀。
又于所聞音聲。
或是有漏。
或是無漏。
或善或惡。
或樂或苦。
随其妄想。
起諸分别。
不達一切音聲。
皆如來藏三谛妙理。
惟此菩薩。
善證耳根圓通。
觀一切音。
皆妙三谛。
故名觀世音也。
古佛亦名為觀世音。
正顯師資一揆。
我于彼佛發菩提心者。
亦如阿難圓悟藏性。
深發四弘也。
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者。
亦如今佛開示阿難定境修觀也。
聞思修三字。
尋常作三慧釋。
今則稍異。
謂以聞根為所觀境。
從此思惟修習而入三昧。
下正備明思惟修習及證入起用之相也。
釋此圓通。
亦須三意。
境通别者。
随聞一動一靜一聲一響。
皆可觸發聞機。
别成所觀之境。
今但雲從聞思修。
其境通也。
觀盈縮者。
觀此耳入因緣所生。
全體虛妄。
無我我所。
是藏教意。
耳入卽空。
是通教意。
耳入出生十界因果。
是别教意。
耳入本如來藏。
如來藏中。
性聞覺明。
覺精明聞。
妙德瑩然。
周徧法界等。
是圓教意也。
證則本迹俱圓。
具如下釋。
(癸)二依教修證二。
初總叙圓修。
二别明破陰。
(子)今初。
初于聞中。
入流亡所。
初于聞中四字。
明其所觀之境。
雖十八界。
皆得為所觀境。
而大士初下手時。
别從耳門而入。
故定聞根為所觀境。
此境不取所聞聲相。
亦不取耳識能分别相。
但聞而已。
入之一字。
明其能觀之智。
衆生循聲流轉。
非背而背。
名之為出。
大士反聞自性。
非合而合。
名之為入。
卽一心三止三觀也。
流之一字。
明其所顯之谛。
下文雲。
此則圓真實。
此則通真實。
此則常真實。
乃是聞性真流。
以此圓通常性。
不變随緣。
随緣不變。
故名為流。
若随染緣。
則流為九界。
若随淨緣。
則流為佛界。
九界名生死流。
佛界名涅槃流。
正随流時。
水性不變。
十界俱非十界。
名真谛法流。
惟一水性。
随十界流。
十界俱卽十界。
名俗谛法流。
流外無水。
水外無流。
非水非流。
卽流卽水。
十界俱離卽離非是卽非卽。
名中谛法流。
真谛卽圓真實。
俗谛卽通真實。
中谛卽常真實。
又三谛俱圓。
量周徧故。
三谛皆通。
具勝用故。
三谛皆常。
體不變故。
若以能入止觀。
對所入法流。
須知橫豎二義。
方達非橫非豎。
言豎入者。
體真止。
空觀。
入真谛流。
方便随緣止。
假觀。
入俗谛流。
息二邊分别止。
中觀。
入中谛流。
言橫入者。
一心三止。
入真谛流。
一心三觀。
入俗谛流。
止觀不二。
入中谛流。
如此橫豎。
卽非橫豎。
又所觀聞境。
本具三谛。
總名妙假。
能觀止觀。
三智一心。
總名為空。
所入法流。
能所雙絕。
總名為中。
當知約義說三。
實非二體。
非一非三。
而三而一。
根塵識性。
一一鹹爾。
衆生迷悶。
日用不知。
今以妙止觀力。
向耳門中圓顯此理。
則一顯一切顯矣。
言亡所者。
亡之一字。
總顯澄濁得清。
妄結得解之功。
所之一字。
總指耳根門頭。
五疊渾濁虛妄結根之相。
蓋迷背時。
全卽以此真流之理而成妄所。
今了悟時。
全卽融彼妄所之法而成真流。
故雲入流亡所。
又複應知。
入之一字。
一心三止三觀。
止觀不二。
是般若德。
流之一字。
一境三谛。
三非定三。
是法身德。
亡所二字。
卽解脫德。
所無實體。
則亡無可亡。
所是幻妄。
則不亡而亡。
所非有無。
則非亡非不亡而論于亡也。
(子)二别明破陰。
夫所亡妄所。
元無實體。
能亡觀智。
亦無漸次。
但就迷中五疊渾濁。
不無淺深。
故令悟時。
不妨無次第中說于次第。
直是語不頓彰。
實則次第元非次第也。
分文為五。
初圓破色陰超劫濁。
(至)五圓破識陰超命濁。
(醜)今初。
所入旣寂。
動靜二相了然不生。
此以一心圓妙止觀。
直觀聞性本圓本通本常。
了知耳根所對動靜二麈。
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動亦不生。
靜亦不生。
不生之理。
了然卽在二相之中。
非滅二相而後為不生也。
夫動靜二相。
旣已了然不生。
則凡明暗通塞恬變合離生滅等相。
又豈有生。
故得圓破色陰超劫濁也。
欲知此中修德淺深。
仍須善達橫豎二義。
豎約六卽。
橫約四土。
豎中有橫。
橫中有豎。
乃能會入非橫非豎。
言六卽者。
衆生循聲流轉。
妄計動滅靜生。
靜滅動生。
而動本無動。
靜本無靜。
是謂理卽不生。
知此動靜二相。
來無所從。
去無所至。
是謂名字卽不生。
依于聞根而觀聞性。
深達不生之理。
圓伏五住。
是謂觀行卽不生。
觀力旣深。
相似理現。
六根清淨。
粗垢先除。
是謂相似卽不生。
無明豁破。
秘藏理顯。
一動一靜。
無非三德。
是謂分證卽不生。
動亦法界。
靜亦法界。
法界圓照。
惟妙覺明。
是謂究竟卽不生。
今一往約豎。
先亡聲塵之所位在觀行。
若卽豎論橫。
通于究竟不生也。
言四土者。
六凡衆生。
以聲生為動。
聲滅為靜。
是同居土動靜二相。
二乘以生死為動。
涅槃為靜。
是方便土動靜二相。
菩薩以二邊為動。
中道為靜。
是實報土動靜二相。
佛以不變随緣為動。
随緣不變為靜。
又不變随緣。
故非動說動。
非靜說靜。
随緣不變。
故動亦不生。
靜亦不生。
是寂光土動靜二相。
今一往約橫。
則四土動靜皆悉了然不生。
卽橫論豎。
則六凡動靜二相了然不生。
超同居土劫濁。
位在圓教七信。
二乘動靜二相了然不生。
超方便土劫濁。
位在十信。
菩薩動靜二相了然不生。
超實報土劫濁。
位在初住已上。
佛界動靜二相了然不生。
證寂光土真善妙色。
一念普觀無量劫。
一塵普現十方界。
十世古今。
始終不離于當念。
微塵刹土。
自他不隔于毫端。
又能示現種種時劫。
種種延促。
皆悉自在。
位在妙覺也。
是謂初于聞中。
入色陰本如來藏之流。
亡九界劫濁之所。
(醜)二圓破受陰超見濁 如是漸增。
聞所聞盡。
如是漸增者。
理則頓悟。
乘悟并銷。
事非頓除。
因次第盡。
縱令利刀一截千紙。
而中間層數元自不亂。
縱令大鵬一舉九萬。
而中間尋尺亦自曆然。
故不妨于非漸次中說漸次也。
動靜二相了然不生。
則所聞之性本盡。
所聞旣盡。
能聞亦然。
所謂旋聞與聲脫。
能脫欲誰名。
夫能聞所聞旣盡。
則能見所見。
能嗅所嗅。
能嘗所嘗。
能覺所覺。
能知所知。
又豈不盡。
故得圓破受陰超見濁也。
約六卽者。
衆生終日循聲流轉。
而聲本無性。
聞亦本空。
是理卽盡。
達此本盡之理。
是名字卽盡。
餘可例知。
今一往約豎。
次亡聞根之所。
位在初信乃至七信。
若卽豎論橫。
通于究竟盡也。
約四見者。
六凡以根為能聞。
聲為所聞。
起有我見。
二乘以慧耳為能聞。
以真谛為所聞。
起無我見。
菩薩以法耳為能聞。
以俗谛為所聞。
起亦我亦無我見。
佛以佛耳為能聞。
以中谛為所聞。
成非我非無我無上正見。
今一往約橫。
則四種聞所聞皆盡。
卽橫論豎。
則凡夫聞所聞盡。
超有我見濁。
位在七信。
二乘聞所聞盡。
超無我見濁。
位在十信。
菩薩聞所聞盡。
超亦我亦無我見濁。
位在初住已上。
佛界聞所聞盡。
成非我非無我正見。
位在妙覺也。
是謂初于聞中。
入受陰本如來藏之流。
亡九界見濁之所。
(醜)三圓破想陰超煩惱濁 盡聞不住。
覺所覺空。
不住二字。
卽是于未足中不生滿足證也。
後文雲。
若動念盡。
浮想銷除。
于覺明心。
如去塵垢。
一倫生死。
首尾圓照。
名想陰盡。
又雲。
想陰盡者。
是人平常夢想銷滅。
寤寐恒一。
覺明虛靜。
猶如晴空。
無複粗重前麈影事。
乃至唯一精真。
故知此文。
是圓破想陰以超煩惱濁也。
約六卽者。
衆生終日起諸妄想。
而妄想無性。
是能覺所覺。
理卽是空。
知此妄想無性。
無能無所。
是名字卽空。
餘可例知。
今一往約豎。
次亡覺觀之所。
位亦在圓七信。
若卽豎論橫。
通于究竟卽空也。
約四慧者。
凡夫以根塵為所覺。
邪慧為能覺。
成見思煩惱。
二乘以真谛為所覺。
空慧為能覺。
成塵沙煩惱。
菩薩以二谛為所覺。
道慧為能覺。
成無明煩惱。
佛以中谛為所覺。
佛慧為能覺。
成無上菩提。
今一往約橫。
則四種覺所覺皆空。
卽橫論豎。
則凡夫覺所覺空。
超見思煩惱濁。
位在七信。
二乘覺所覺空。
超塵沙煩惱濁。
位在十信。
菩薩覺所覺空。
超無明煩惱濁。
位在初住已上。
佛界覺所覺空。
煩惱卽菩提。
位在妙覺也。
是謂初于聞中。
入想陰本如來藏之流。
亡九界煩惱濁之所。
(醜)四圓破行陰超衆生濁 空覺極圓。
空所空滅。
生滅旣滅。
寂滅現前。
極之一字。
卽是不生滿足。
任運增進之功也。
後文雲。
若此清擾熠熠元性。
性入元澄。
如波瀾滅。
化為澄水。
名行陰盡。
又雲。
行陰盡者。
諸世間性幽清擾動同分生機。
倏然隳裂沉細綱紐。
補特伽羅酬業深脈。
感應懸絕。
于涅槃天。
将大明悟。
内外湛明。
入無所入。
乃至已滅生滅。
而于寂滅精妙未圓。
故知此文。
是圓破行陰以超衆生濁也。
約六卽者。
衆生妄見種種生滅。
而本無生滅可得。
是謂理卽寂滅。
餘可例知。
今一往約豎。
次亡空理生滅之所。
位在十信。
若卽豎論橫。
通于究竟寂滅也。
約四行者。
凡夫以有名生。
以無名滅。
成有漏行。
作世間衆生。
二乘以生死為生滅。
偏真為寂滅。
成無漏行。
作出世衆生。
菩薩以二邊為生滅。
但中為寂滅。
成漏無漏行。
作大道心成就衆生。
佛以不變随緣為生滅。
随緣不變為寂滅。
成不思議行。
作無上衆生。
今一往約橫。
則四種生滅皆滅。
若卽橫論豎。
則凡夫生滅旣滅。
超世間衆生濁。
位在七信。
二乘生滅旣滅。
超出世衆生濁。
位在十信。
菩薩生滅旣滅。
超大心衆生濁。
位在初住已上。
佛界生滅旣滅。
成無上衆生。
位在妙覺也。
是謂初于聞中。
入行陰本如來藏之流。
亡九界衆生濁之所。
(醜)五圓破識陰超命濁 忽然超越世出世間。
十方圓明。
獲二殊勝。
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
與佛如來同一慈力。
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衆生。
與諸衆生同一悲仰。
後文雲。
十方世界及與身心。
如吠琉璃内外明徹。
名識陰盡。
又雲。
識陰若盡。
則汝現前諸根互用。
從互用中。
能入菩薩金剛幹慧。
圓明精心。
于中發化。
如淨琉璃。
内含寶月。
如是乃超十信十住等。
乃至圓滿菩提。
歸無所得。
故知此文。
是圓破識陰以超命濁也。
夫如來藏妙真如性。
本自俱非世出世間。
所以俱卽世出世間。
由衆生迷悶。
背覺合塵。
妄為五濁之所覆障。
是故凡夫以世間自囿。
聖人以出世自局。
旣囿且局。
則其相不圓。
其光不明。
譬如月體雖無增減。
而光相妄有盈虧。
今以稱性所起圓頓止觀。
圓破五陰而澄五濁。
故得發本明曜。
徹證三無差别之性而上合下同也。
諸佛本妙覺心。
卽是衆生心内諸佛。
今旣自證九界中本具佛界之性。
便能徧與十界道滅。
故雲與佛如來同一慈力。
是名無緣大慈。
十方一切衆生。
卽是諸佛心内衆生。
今旣自證佛界中本具九界之性。
便能徧拔十界苦集。
故雲與諸衆生同一悲仰。
是名同體大悲。
十界惟是一心。
慈悲本自不二。
且約究竟義顯。
故但稱諸佛本妙覺心。
非謂本妙覺心。
獨在諸佛。
又約拔苦義強。
故但稱一切六道衆生。
非謂同體悲仰。
不徧九界也。
約六卽者。
世間本非世間。
出世本非出世。
是謂理卽超越。
餘可例知。
今一往約豎。
次亡寂滅之所。
位在初住已上。
若卽豎論橫。
通于觀行超越。
乃至究竟超越也。
約四識者。
凡夫以現前為世間。
妄計諸天神仙為出世間。
成有漏識。
起分段命濁。
二乘以三界為世間。
以偏真涅槃為出世間。
成無漏識。
起方便土變易命濁。
菩薩以生死涅槃皆為世間。
以中道佛性迥超二谛為出世間。
成漏無漏識。
起果報土變易命濁。
佛以如來藏性不變随緣為俱卽世出世間。
随緣不變為俱非世出世間。
成庵摩羅識。
證法性無量壽命。
今一往約橫。
則四種世出世間皆悉超越。
若卽橫論豎。
則破凡夫世間有漏識陰。
超同居命濁。
位在七信。
破二乘出世間無漏識陰。
超方便命濁。
位在十信。
破菩薩亦世間亦出世間漏無漏識陰。
超實報命濁。
位在初住已上。
顯佛界非世間非出世間庵摩羅識陰。
證寂光無量壽命。
位在妙覺也。
是謂初于聞中。
入識陰本如來藏之流。
亡九界命濁之所。
(癸)三由
此門次序。
本應在那律後。
由其正被當機。
故俟衆聖各已略陳。
乃廣陳修證之相也。
文分為二。
初叙悟緣起。
二牒證結答。
(壬)初中三。
初值佛禀教。
二依教修證。
三由證起用。
(癸)今初。
爾時觀世音苦薩。
卽從座起。
頂禮佛足。
而白佛言。
世尊。
憶念我昔無數恒河沙劫。
于時有佛出現于世。
名觀世音。
我于彼佛發菩提心。
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
觀者。
能觀之智。
所謂一心三觀也。
世音者。
所觀之境。
所謂一境三谛也。
世有三種。
一器世間。
所謂同居方便實報寂光。
二衆生世間。
所謂天人。
阿修羅。
地獄。
鬼。
畜生。
三正覺世間。
所謂佛。
菩薩。
緣覺。
聲聞。
以要言之。
卽十法界若依若正也。
音者。
依正所出種種音聲。
此音本卽如來藏性。
循業發現。
衆生迷本聞。
循聲流轉。
故于十界依正音聲。
不能普徧圓觀。
又于所聞音聲。
或是有漏。
或是無漏。
或善或惡。
或樂或苦。
随其妄想。
起諸分别。
不達一切音聲。
皆如來藏三谛妙理。
惟此菩薩。
善證耳根圓通。
觀一切音。
皆妙三谛。
故名觀世音也。
古佛亦名為觀世音。
正顯師資一揆。
我于彼佛發菩提心者。
亦如阿難圓悟藏性。
深發四弘也。
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者。
亦如今佛開示阿難定境修觀也。
聞思修三字。
尋常作三慧釋。
今則稍異。
謂以聞根為所觀境。
從此思惟修習而入三昧。
下正備明思惟修習及證入起用之相也。
釋此圓通。
亦須三意。
境通别者。
随聞一動一靜一聲一響。
皆可觸發聞機。
别成所觀之境。
今但雲從聞思修。
其境通也。
觀盈縮者。
觀此耳入因緣所生。
全體虛妄。
無我我所。
是藏教意。
耳入卽空。
是通教意。
耳入出生十界因果。
是别教意。
耳入本如來藏。
如來藏中。
性聞覺明。
覺精明聞。
妙德瑩然。
周徧法界等。
是圓教意也。
證則本迹俱圓。
具如下釋。
(癸)二依教修證二。
初總叙圓修。
二别明破陰。
(子)今初。
初于聞中。
入流亡所。
初于聞中四字。
明其所觀之境。
雖十八界。
皆得為所觀境。
而大士初下手時。
别從耳門而入。
故定聞根為所觀境。
此境不取所聞聲相。
亦不取耳識能分别相。
但聞而已。
入之一字。
明其能觀之智。
衆生循聲流轉。
非背而背。
名之為出。
大士反聞自性。
非合而合。
名之為入。
卽一心三止三觀也。
流之一字。
明其所顯之谛。
下文雲。
此則圓真實。
此則通真實。
此則常真實。
乃是聞性真流。
以此圓通常性。
不變随緣。
随緣不變。
故名為流。
若随染緣。
則流為九界。
若随淨緣。
則流為佛界。
九界名生死流。
佛界名涅槃流。
正随流時。
水性不變。
十界俱非十界。
名真谛法流。
惟一水性。
随十界流。
十界俱卽十界。
名俗谛法流。
流外無水。
水外無流。
非水非流。
卽流卽水。
十界俱離卽離非是卽非卽。
名中谛法流。
真谛卽圓真實。
俗谛卽通真實。
中谛卽常真實。
又三谛俱圓。
量周徧故。
三谛皆通。
具勝用故。
三谛皆常。
體不變故。
若以能入止觀。
對所入法流。
須知橫豎二義。
方達非橫非豎。
言豎入者。
體真止。
空觀。
入真谛流。
方便随緣止。
假觀。
入俗谛流。
息二邊分别止。
中觀。
入中谛流。
言橫入者。
一心三止。
入真谛流。
一心三觀。
入俗谛流。
止觀不二。
入中谛流。
如此橫豎。
卽非橫豎。
又所觀聞境。
本具三谛。
總名妙假。
能觀止觀。
三智一心。
總名為空。
所入法流。
能所雙絕。
總名為中。
當知約義說三。
實非二體。
非一非三。
而三而一。
根塵識性。
一一鹹爾。
衆生迷悶。
日用不知。
今以妙止觀力。
向耳門中圓顯此理。
則一顯一切顯矣。
言亡所者。
亡之一字。
總顯澄濁得清。
妄結得解之功。
所之一字。
總指耳根門頭。
五疊渾濁虛妄結根之相。
蓋迷背時。
全卽以此真流之理而成妄所。
今了悟時。
全卽融彼妄所之法而成真流。
故雲入流亡所。
又複應知。
入之一字。
一心三止三觀。
止觀不二。
是般若德。
流之一字。
一境三谛。
三非定三。
是法身德。
亡所二字。
卽解脫德。
所無實體。
則亡無可亡。
所是幻妄。
則不亡而亡。
所非有無。
則非亡非不亡而論于亡也。
(子)二别明破陰。
夫所亡妄所。
元無實體。
能亡觀智。
亦無漸次。
但就迷中五疊渾濁。
不無淺深。
故令悟時。
不妨無次第中說于次第。
直是語不頓彰。
實則次第元非次第也。
分文為五。
初圓破色陰超劫濁。
(至)五圓破識陰超命濁。
(醜)今初。
所入旣寂。
動靜二相了然不生。
此以一心圓妙止觀。
直觀聞性本圓本通本常。
了知耳根所對動靜二麈。
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動亦不生。
靜亦不生。
不生之理。
了然卽在二相之中。
非滅二相而後為不生也。
夫動靜二相。
旣已了然不生。
則凡明暗通塞恬變合離生滅等相。
又豈有生。
故得圓破色陰超劫濁也。
欲知此中修德淺深。
仍須善達橫豎二義。
豎約六卽。
橫約四土。
豎中有橫。
橫中有豎。
乃能會入非橫非豎。
言六卽者。
衆生循聲流轉。
妄計動滅靜生。
靜滅動生。
而動本無動。
靜本無靜。
是謂理卽不生。
知此動靜二相。
來無所從。
去無所至。
是謂名字卽不生。
依于聞根而觀聞性。
深達不生之理。
圓伏五住。
是謂觀行卽不生。
觀力旣深。
相似理現。
六根清淨。
粗垢先除。
是謂相似卽不生。
無明豁破。
秘藏理顯。
一動一靜。
無非三德。
是謂分證卽不生。
動亦法界。
靜亦法界。
法界圓照。
惟妙覺明。
是謂究竟卽不生。
今一往約豎。
先亡聲塵之所位在觀行。
若卽豎論橫。
通于究竟不生也。
言四土者。
六凡衆生。
以聲生為動。
聲滅為靜。
是同居土動靜二相。
二乘以生死為動。
涅槃為靜。
是方便土動靜二相。
菩薩以二邊為動。
中道為靜。
是實報土動靜二相。
佛以不變随緣為動。
随緣不變為靜。
又不變随緣。
故非動說動。
非靜說靜。
随緣不變。
故動亦不生。
靜亦不生。
是寂光土動靜二相。
今一往約橫。
則四土動靜皆悉了然不生。
卽橫論豎。
則六凡動靜二相了然不生。
超同居土劫濁。
位在圓教七信。
二乘動靜二相了然不生。
超方便土劫濁。
位在十信。
菩薩動靜二相了然不生。
超實報土劫濁。
位在初住已上。
佛界動靜二相了然不生。
證寂光土真善妙色。
一念普觀無量劫。
一塵普現十方界。
十世古今。
始終不離于當念。
微塵刹土。
自他不隔于毫端。
又能示現種種時劫。
種種延促。
皆悉自在。
位在妙覺也。
是謂初于聞中。
入色陰本如來藏之流。
亡九界劫濁之所。
(醜)二圓破受陰超見濁 如是漸增。
聞所聞盡。
如是漸增者。
理則頓悟。
乘悟并銷。
事非頓除。
因次第盡。
縱令利刀一截千紙。
而中間層數元自不亂。
縱令大鵬一舉九萬。
而中間尋尺亦自曆然。
故不妨于非漸次中說漸次也。
動靜二相了然不生。
則所聞之性本盡。
所聞旣盡。
能聞亦然。
所謂旋聞與聲脫。
能脫欲誰名。
夫能聞所聞旣盡。
則能見所見。
能嗅所嗅。
能嘗所嘗。
能覺所覺。
能知所知。
又豈不盡。
故得圓破受陰超見濁也。
約六卽者。
衆生終日循聲流轉。
而聲本無性。
聞亦本空。
是理卽盡。
達此本盡之理。
是名字卽盡。
餘可例知。
今一往約豎。
次亡聞根之所。
位在初信乃至七信。
若卽豎論橫。
通于究竟盡也。
約四見者。
六凡以根為能聞。
聲為所聞。
起有我見。
二乘以慧耳為能聞。
以真谛為所聞。
起無我見。
菩薩以法耳為能聞。
以俗谛為所聞。
起亦我亦無我見。
佛以佛耳為能聞。
以中谛為所聞。
成非我非無我無上正見。
今一往約橫。
則四種聞所聞皆盡。
卽橫論豎。
則凡夫聞所聞盡。
超有我見濁。
位在七信。
二乘聞所聞盡。
超無我見濁。
位在十信。
菩薩聞所聞盡。
超亦我亦無我見濁。
位在初住已上。
佛界聞所聞盡。
成非我非無我正見。
位在妙覺也。
是謂初于聞中。
入受陰本如來藏之流。
亡九界見濁之所。
(醜)三圓破想陰超煩惱濁 盡聞不住。
覺所覺空。
不住二字。
卽是于未足中不生滿足證也。
後文雲。
若動念盡。
浮想銷除。
于覺明心。
如去塵垢。
一倫生死。
首尾圓照。
名想陰盡。
又雲。
想陰盡者。
是人平常夢想銷滅。
寤寐恒一。
覺明虛靜。
猶如晴空。
無複粗重前麈影事。
乃至唯一精真。
故知此文。
是圓破想陰以超煩惱濁也。
約六卽者。
衆生終日起諸妄想。
而妄想無性。
是能覺所覺。
理卽是空。
知此妄想無性。
無能無所。
是名字卽空。
餘可例知。
今一往約豎。
次亡覺觀之所。
位亦在圓七信。
若卽豎論橫。
通于究竟卽空也。
約四慧者。
凡夫以根塵為所覺。
邪慧為能覺。
成見思煩惱。
二乘以真谛為所覺。
空慧為能覺。
成塵沙煩惱。
菩薩以二谛為所覺。
道慧為能覺。
成無明煩惱。
佛以中谛為所覺。
佛慧為能覺。
成無上菩提。
今一往約橫。
則四種覺所覺皆空。
卽橫論豎。
則凡夫覺所覺空。
超見思煩惱濁。
位在七信。
二乘覺所覺空。
超塵沙煩惱濁。
位在十信。
菩薩覺所覺空。
超無明煩惱濁。
位在初住已上。
佛界覺所覺空。
煩惱卽菩提。
位在妙覺也。
是謂初于聞中。
入想陰本如來藏之流。
亡九界煩惱濁之所。
(醜)四圓破行陰超衆生濁 空覺極圓。
空所空滅。
生滅旣滅。
寂滅現前。
極之一字。
卽是不生滿足。
任運增進之功也。
後文雲。
若此清擾熠熠元性。
性入元澄。
如波瀾滅。
化為澄水。
名行陰盡。
又雲。
行陰盡者。
諸世間性幽清擾動同分生機。
倏然隳裂沉細綱紐。
補特伽羅酬業深脈。
感應懸絕。
于涅槃天。
将大明悟。
内外湛明。
入無所入。
乃至已滅生滅。
而于寂滅精妙未圓。
故知此文。
是圓破行陰以超衆生濁也。
約六卽者。
衆生妄見種種生滅。
而本無生滅可得。
是謂理卽寂滅。
餘可例知。
今一往約豎。
次亡空理生滅之所。
位在十信。
若卽豎論橫。
通于究竟寂滅也。
約四行者。
凡夫以有名生。
以無名滅。
成有漏行。
作世間衆生。
二乘以生死為生滅。
偏真為寂滅。
成無漏行。
作出世衆生。
菩薩以二邊為生滅。
但中為寂滅。
成漏無漏行。
作大道心成就衆生。
佛以不變随緣為生滅。
随緣不變為寂滅。
成不思議行。
作無上衆生。
今一往約橫。
則四種生滅皆滅。
若卽橫論豎。
則凡夫生滅旣滅。
超世間衆生濁。
位在七信。
二乘生滅旣滅。
超出世衆生濁。
位在十信。
菩薩生滅旣滅。
超大心衆生濁。
位在初住已上。
佛界生滅旣滅。
成無上衆生。
位在妙覺也。
是謂初于聞中。
入行陰本如來藏之流。
亡九界衆生濁之所。
(醜)五圓破識陰超命濁 忽然超越世出世間。
十方圓明。
獲二殊勝。
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
與佛如來同一慈力。
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衆生。
與諸衆生同一悲仰。
後文雲。
十方世界及與身心。
如吠琉璃内外明徹。
名識陰盡。
又雲。
識陰若盡。
則汝現前諸根互用。
從互用中。
能入菩薩金剛幹慧。
圓明精心。
于中發化。
如淨琉璃。
内含寶月。
如是乃超十信十住等。
乃至圓滿菩提。
歸無所得。
故知此文。
是圓破識陰以超命濁也。
夫如來藏妙真如性。
本自俱非世出世間。
所以俱卽世出世間。
由衆生迷悶。
背覺合塵。
妄為五濁之所覆障。
是故凡夫以世間自囿。
聖人以出世自局。
旣囿且局。
則其相不圓。
其光不明。
譬如月體雖無增減。
而光相妄有盈虧。
今以稱性所起圓頓止觀。
圓破五陰而澄五濁。
故得發本明曜。
徹證三無差别之性而上合下同也。
諸佛本妙覺心。
卽是衆生心内諸佛。
今旣自證九界中本具佛界之性。
便能徧與十界道滅。
故雲與佛如來同一慈力。
是名無緣大慈。
十方一切衆生。
卽是諸佛心内衆生。
今旣自證佛界中本具九界之性。
便能徧拔十界苦集。
故雲與諸衆生同一悲仰。
是名同體大悲。
十界惟是一心。
慈悲本自不二。
且約究竟義顯。
故但稱諸佛本妙覺心。
非謂本妙覺心。
獨在諸佛。
又約拔苦義強。
故但稱一切六道衆生。
非謂同體悲仰。
不徧九界也。
約六卽者。
世間本非世間。
出世本非出世。
是謂理卽超越。
餘可例知。
今一往約豎。
次亡寂滅之所。
位在初住已上。
若卽豎論橫。
通于觀行超越。
乃至究竟超越也。
約四識者。
凡夫以現前為世間。
妄計諸天神仙為出世間。
成有漏識。
起分段命濁。
二乘以三界為世間。
以偏真涅槃為出世間。
成無漏識。
起方便土變易命濁。
菩薩以生死涅槃皆為世間。
以中道佛性迥超二谛為出世間。
成漏無漏識。
起果報土變易命濁。
佛以如來藏性不變随緣為俱卽世出世間。
随緣不變為俱非世出世間。
成庵摩羅識。
證法性無量壽命。
今一往約橫。
則四種世出世間皆悉超越。
若卽橫論豎。
則破凡夫世間有漏識陰。
超同居命濁。
位在七信。
破二乘出世間無漏識陰。
超方便命濁。
位在十信。
破菩薩亦世間亦出世間漏無漏識陰。
超實報命濁。
位在初住已上。
顯佛界非世間非出世間庵摩羅識陰。
證寂光無量壽命。
位在妙覺也。
是謂初于聞中。
入識陰本如來藏之流。
亡九界命濁之所。
(癸)三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