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卷第三文句

關燈
所。

    從當知了别見聞覺知。

    圓滿湛然。

    性非從所。

    兼彼虛空地水火風。

    均名七大。

    性真圓融。

    皆如來藏。

    本無生滅。

    阿難。

    汝心粗浮。

    不悟見聞發明了知本如來藏。

    汝應觀此六處識心。

    為同為異。

    為空為有。

    為非同異。

    為非空有。

     此以六種識心。

    均前六大而名七大。

    顯其皆性皆真。

    無二無别也。

    蓋九界衆生。

    于此識及根塵。

    總未能融通為一。

    凡外計識中所現緣影為心。

    計根為身。

    計塵為物。

    敵體相對。

    二乘執根塵為能生。

    執識心為所生。

    亦敵體相對。

    禀通教人。

    雖知能生之根塵如幻。

    所生之識亦複如幻。

    終非一體。

    禀别教人。

    雖知一切唯識。

    而見相二分。

    不說卽妄恒真。

    乃于見相二分之外。

    别立自證及證自證。

    仍複相對。

    孰知見相卽自證。

    自證卽見相。

    自證卽藏性。

    見相亦卽藏性。

    藏性卽自證。

    藏性亦卽見相。

    是故十法界識。

    卽是十法界地水火風空根。

    十法界地水火風空根。

    卽是十法界識。

    今承上文。

    拈出眼識一種。

    如此離過絕非。

    始信十法界之六識六根。

    皆悉圓滿湛然。

    性非從所。

    與彼虛空地水火風。

    一一性真圓融。

    皆如來藏。

    無生滅矣。

    此中了别二字。

    卽指六識。

    見聞覺知四字。

    仍指六根。

    汝心粗浮下。

    責其不悟識心本如來藏。

    而勅令更加觀察也。

    六處識心為同為異等者。

    若言其同。

    則眼識胡不别聲。

    耳識胡不辨色。

    若言其異。

    則耳自聽法。

    何故身起欽承。

    口來問義。

    若言其空。

    何故了了明明。

    不可斷滅。

    若言其有。

    何故内外中間。

    俱無所在。

    若言非同。

    何故性中相知。

    若言非異。

    何故用中相背。

    若言非空。

    何故覓不可得。

    若言非有。

    何故應用無盡。

    旣此六處識心。

    不是同異空有。

    亦不是非同非異非空非有。

    謂非如來藏性而何。

    蓋藏性随緣常不變故。

    所以不是同異空有。

    藏性不變常随緣故。

    所以不是非同非異非空非有也。

    若迷此妙性。

    則說同說異。

    說空說有。

    說非同異。

    說非空有。

    俱為戲論。

    若達此妙性。

    則戲論自滅。

    亦可随四悉檀。

    作同異等種種說矣。

     (壬)三顯理性 汝元不知如來藏中。

    性識明知。

    覺明真識。

    妙覺湛然。

    徧周法界。

    含吐十虛。

    甯有方所。

    循業發現。

     此明性具十法界六識。

    識與本覺。

    皆性皆真也。

    明知覺明。

    卽下文所謂性覺妙明本覺明妙。

    指真如理性言之。

    前又旣以識心均于六大。

    則今舉一識字。

    便是全舉七大。

    人謂七大祗是根塵識三。

    全體虛妄。

    不是妙明明妙真體。

    殊不知性識卽是明知。

    覺明卽是真識。

    是故十法界識心。

    一一無非妙覺湛然。

    徧周法界。

    是謂随緣不變之體。

    由此故有不變随緣之用。

    含吐十虛。

    何方何所。

    皆是循于十法界業。

    而發現為十法界識也。

    含吐二字。

    通于迷悟。

    且約佛界言之。

    十世古今。

    始終不離當念。

    微塵刹土。

    自他不隔毫端。

    義之如含。

    一念普觀無量劫。

    一光普照十方界。

    義之如吐。

    然含亦非含。

    吐亦非吐。

    故雲甯有方所。

    次約迷情言之。

    取頻伽瓶。

    滿中盛空。

    名之為含。

    用饷他國。

    開孔倒瓶。

    名之為吐。

    亦複含無所含。

    吐無所吐。

    故雲甯有方所。

    以要言之。

    無不還歸此法界。

    故含徧十虛。

    無不從此法界流。

    故吐徧十虛。

    相宗所謂集起名心。

    集則是含。

    起則是吐也。

    不言随衆生心應所知量者。

    此識卽是衆生之心。

    卽是能知之量。

    前之六大。

    恐迷情謂是心外實法。

    故須一一皆雲随心應量。

    今之識大。

    旣是直指衆生現前之心。

    但不知其全體卽是藏性。

    故以含吐十虛甯有方所而名狀之。

    方知向日所認緣影。

    不惟不是真心。

    斷斷乎亦不是六識矣。

     (壬)四斥迷惑 世間無知。

    惑為因緣及自然性。

    皆是識心分别計度。

    但有言說。

    都無實義。

     凡外計識心是我。

    或是我所。

    計斷滅者。

    屬邪因緣。

    計常住者。

    屬于自然。

    二乘執此六識是因緣生法。

    無我我所。

    若惑業俱盡。

    不複生識。

    譬如薪盡火滅。

    火無去處。

    愛盡涅槃。

    亦複如是。

    涅槃之界。

    無生無滅。

    名為自然。

    禀通教人。

    以識心卽空為因緣。

    空理無生為自然。

    禀别教人。

    以唯識之相。

    四分皆屬依他起性。

    名為因緣。

    唯識之性。

    卽是真如無為。

    名為自然。

    此皆不達藏性。

    終無實義也。

    惟其藏性卽六識性。

    故彌勒菩薩悟之。

    得成無上妙圓識心三昧。

    已上明性本具相竟。

    從初卷佛告阿難汝我同氣至此。

    是正明理性中第三如來答示已竟。

     (丁)四大衆圓悟二。

    初經家叙益。

    二當機偈贊。

     (戊)初中二。

    初叙益。

    二叙儀。

     (己)初又二。

    初略叙。

    二廣叙。

     (庚)今初 爾時阿難及諸大衆。

    蒙佛如來微妙開示。

    身心蕩然得無挂礙。

     微妙開示者。

    由此卽性具相之文。

    方知前來就事顯理之文。

    一一皆是了義極談也。

    不複妄認四大為自身相。

    頓悟清淨法身。

    故身蕩然。

    不複妄認六塵緣影為自心相。

    頓悟常住真心。

    故心蕩然。

    知此妄身妄心。

    不離法身妙心。

    如漚不離海。

    塵不離空。

    漚之與塵。

    豈能為礙于空海。

    故得無挂礙也。

    此略叙悟門。

    亦是總叙。

    下之廣叙。

    卽别叙耳。

     (庚)二廣叙又二。

    初圓悟三大。

    二結屬真因。

     (辛)初又三。

    初悟性量。

    卽是相大。

    二悟性體。

    卽是體大。

    三悟性具。

    卽是用大。

     (壬)今初 是諸大衆。

    各各自知心徧十方。

    見十方空。

    如觀手中所持葉物。

     此翻前一迷為心。

    決定惑為色身之内之迷情也。

    旣領七大文中。

    周徧法界之義。

    亦領陰入處界文中。

    性真常中求于去來。

    迷悟生死了無所得之義。

    亦領辨見文中。

    離一切相等義。

    亦領征心文中。

    七處鹹非之義矣。

     (壬)二悟性體。

    卽是體大。

     一切世間諸所有物。

    皆卽菩提妙明元心。

    心精徧圓。

    含裹十方。

     此翻前迷己為物。

    故于是中觀大觀小之迷情也。

    且加舉一毛端。

    便卽菩提妙明元心。

    所以徧能含受十方國土。

    蓋旣領七大文中。

    清淨本然之義。

    亦領陰入處界文中。

    其性真為妙覺明體等義。

    亦領辨見文中。

    此見及緣元是菩提妙淨明體等義。

    亦領征心文中。

    密顯大佛頂義矣。

     (壬)三悟性具。

    卽是用大。

     反觀父毋所生之身。

    猶彼十方虛空之中。

    吹一微塵。

    若存若亡。

    如湛巨海流一浮漚。

    起滅無從。

     此翻前以動為身以動為境。

    譬如澄清百千大海棄之。

    惟認一浮漚體之迷情也。

    惟心所現。

    故雲若存。

    心外無體。

    故雲若亡。

    因緣和合虛妄有生。

    故其起無所從來。

    因緣别離虛妄名滅。

    故其滅無所從去。

    蓋旣領七大文中。

    性色真空性空真色循業發現等義。

    亦領陰入處界文中。

    幻妄稱相等義。

    亦領辨見文中。

    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現物等義。

    亦領征心文中。

    眼不能見義矣。

    以此為性具幷用大者。

    虛空具足衆塵。

    塵塵之性。

    元卽空性。

    巨海具足衆漚。

    漚漚之性。

    無非海性故也。

     (辛)二結屬真因 了然自知獲本妙心常住不滅。

     指彼十界依正色心等法。

    總不離我現前一念介爾之心。

    此心體本離過絕非。

    相本豎窮橫徧。

    用本具足恒沙。

    總三義而惟是一心。

    卽一心而宛然三義。

    的是人人本有之妙心。

    從來常住不滅。

    所謂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

    依此修行。

    乃能得成無上菩提者也。

    如來最初卽語阿難。

    一切衆生生死相續。

    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

    今乃了然知之。

    雖是故物。

    義如新獲矣。

     (己)二叙儀 禮佛合掌。

    得未曾有。

    于如來前。

    說偈贊佛。

     從來未悟。

    今日始悟。

    故曰得未曾有。

    受益旣深。

    感恩自切。

    故贊佛發願。

    所以報佛恩也。

     (戊)二當機偈贊二。

    初贊歎述益。

    二誓願請加。

     (己)初中二。

    初贊圓常人法。

    二述所證淺深。

     (庚)今初 妙湛總持不動尊。

    首楞嚴王世希有。

     此中初一句。

    指能說人。

    次四字。

    述所說法。

    後三字。

    總贊人法皆希有也。

    由阿難徹悟自己心性。

    方知佛所證極。

    與我之所本具。

    毫無差别。

    故矢口而贊。

    隻須妙湛總持不動六字。

    收盡三卷經文妙旨。

    亦收一題妙旨。

    亦便吸取下文妙旨。

    亦能該攝一代時教。

    乃至十方三世一切佛法妙旨。

    今當一一點示。

    不與舊解同也。

    言妙湛者。

    卽是随緣常不變義。

    言總持者。

    卽是不變常随緣義。

    言不動者。

    卽是随緣不變不變随緣無二體義。

    叙悟中雲。

    心徧十方。

    空如葉物。

    卽妙湛也。

    父毋生身。

    如塵如漚。

    卽總持也。

    物卽妙心。

    心精含裡。

    卽不動也。

    又三義惟是一心。

    故名妙湛。

    一心宛具三義。

    故名總持。

    非一非三。

    而三而一。

    故名不動。

    一切衆生。

    是理卽妙湛總持不動。

    聞名生解。

    是名字卽妙湛總持不動。

    起圓止觀。

    是觀行卽妙湛總持不動。

    六根清淨。

    是相似卽妙湛總持不動。

    無明初破。

    是分證卽妙湛總持不動。

    圓滿徹證。

    是究竟卽妙湛總持不動。

    今稱究竟證者。

    故名為尊。

    所謂十号具足。

    天中之天。

    聖中之聖。

    九法界世間所共尊也。

    收前七大妙旨者。

    周徧法界。

    故名妙湛。

    性色真空性空真色循業發現等。

    故名總持。

    清淨本然。

    故名不動。

    又三卽一。

    故妙湛。

    一卽三。

    故總持。

    非一非三而三而一。

    故不動。

    約究竟。

    故稱尊也。

    收前陰入處界妙旨者。

    性真常中。

    求于去來迷悟生死了無所得。

    故妙湛。

    幻妄稱相。

    故總持。

    其性真為妙覺明體。

    故不動。

    一三三一。

    乃至究竟稱尊。

    如上說。

    收前辨見妙旨者。

    見與見緣幷并所想相。

    如虛空華本無所有。

    故妙湛。

    本是妙明無上菩提淨圓真心。

    妄為色空及與聞見。

    故總持。

    此見及緣。

    元是菩提妙淨明體。

    故不動。

    支離一切相。

    故妙湛。

    卽一切法。

    故總持。

    無是非是。

    故不動。

    又面皺變而見不皺變。

    為妙湛。

    無生滅而舍生趣生。

    為總持。

    生滅與不生滅。

    惟是一心。

    為不動。

    又主空。

    為妙湛。

    主必有客。

    空必具塵。

    為總持。

    主之與客。

    空之與塵。

    實無二性。

    為不動也。

    收前征心妙旨者。

    正顯七處鹹非。

    為妙湛。

    旁顯七處皆是。

    為總持。

    理實無非無是。

    卽非卽是。

    為不動也。

    悟妙湛故。

    卽奢摩他最初方便。

    悟總持故。

    卽三摩鉢提最初方便。

    悟不動故。

    卽禅那最初方便。

    又悟妙湛總持不動言三卽一。

    是奢摩他最初方便。

    悟妙湛總持不動舉一卽三。

    是三摩鉢提最初方便。

    悟妙湛總持不動非一非三而三而一。

    是禅那最初方便。

    又悟妙奢摩他三摩禅那言三卽一。

    成今妙湛。

    悟妙奢摩他三摩禅那舉一卽三。

    成今總持。

    悟妙奢摩他三摩禅那非一非三而三而一。

    成今不動也。

    收一題妙旨者。

    如來密因修證了義。

    名妙湛。

    諸菩薩萬行首楞嚴。

    名總持。

    大佛頂。

    名不動。

    又二修全在一性。

    名妙湛。

    一性具足二修。

    名總持。

    性修不二。

    名不動。

    又首楞嚴者。

    名一切事畢竟堅固。

    謂陰入處界七大畢竟空。

    故稱妙湛。

    畢竟假。

    故稱總持。

    畢竟中。

    故稱不動。

    乃至三一一三。

    究竟名尊。

    具如上說。

    又具足萬行者。

    該具名妙湛。

    積具名總持。

    性具名不動。

    乃至三一一三等如上說。

    又密因者。

    了因佛性名妙湛。

    緣因佛性名總持。

    正因佛性名不動。

    性具三因名不動。

    修中三因名妙湛。

    證發三因名總持。

    乃至三一一三等如上說。

    又不動故稱大。

    妙湛故稱佛。

    總持故稱頂。

    又妙湛故相大。

    總持故用大。

    不動故體大。

    又妙湛故自覺。

    總持故覺他。

    不動故覺滿。

    又妙湛故頂不可見。

    總持故從頂發輝。

    不動故頂相最尊。

    乃至各各三一一三如上說。

    究竟稱為世尊亦如上說。

    吸取下文妙旨者。

    如來藏本妙圓心十界俱非故妙湛。

    如來藏元明心妙十界俱卽故總持。

    如來藏妙明心元離卽離非是卽非卽故不動。

    乃至三一一三如上說。

    又圓真實故妙湛。

    通真實故總持。

    常真實故不動。

    三一一三等亦如上說。

    該攝一代時教乃至十方三世一切佛法妙旨者。

    佛法雖多。

    不出權實。

    為實施權。

    開權顯實。

    一切如來說法儀式。

    總不出此。

    今知九界性卽佛界性故妙湛。

    佛界性卽九界性故總持。

    一性一切性。

    一切性一性。

    故不動也。

    開權顯實。

    故稱妙湛。

    為實施權。

    故号總持。

    權實不二。

    故名不動。

    以要言之。

    報身智慧名妙湛。

    應身功德名總持。

    法身理體名不動。

    又一切智名妙湛。

    道種智名總持。

    一切種智名不動。

    該具功德名妙湛。

    積具功德名總持。

    性具功德名不動。

    真谛之理名妙湛。

    俗谛之理名總持。

    中谛之理名不動。

    是故三身皆妙湛。

    三卽一故。

    三身皆總持。

    一卽三故。

    三身皆不動。

    非一非三而三而一故。

    今阿難一語便卽贊盡。

    自非圓悟。

    安得有此。

    舊謂妙湛領顯見義。

    總持領陰入處界義。

    不動領七大義。

    失于妙旨甚矣。

    首楞嚴王。

    卽全性成修三昧之名。

    具如玄義及初卷釋。

    今知征心辨見四科七大等文。

    無非顯此三昧之體性也。

    希有者。

    九界衆生。

    未悟藏性。

    未具佛德。

    不能說此三昧。

    亦未嘗聞此三昧。

    故為希有。

    今始得聞之耳。

     (庚)二述所證淺深 消我億劫颠倒想。

    不曆僧隻獲法身。

     億劫颠倒想者。

    卽無始以來認悟中迷之妄想也。

    依此妄想。

    故有九法界中因緣自然和合不和合等種種戲論。

    今知随緣不變不變隋緣妙性。

    故戲論妄想頓消。

    而本有法身斯獲也。

    旣言法身。

    必具般若解脫。

    與别教所明素法身不同。

    若欲點示。

    則倒想消處。

    卽是解脫。

    能消之智。

    卽是般若。

    然此法身三德。

    向本無減。

    但在迷不覺。

    僅有其理。

    義之如失。

    今從迷得悟。

    始覺有功。

    名之為獲。

    而有五位淺深不同。

    所謂名字獲。

    觀行獲。

    相似獲。

    分證獲。

    究竟獲也。

    阿難内秘外現。

    則其本地密獲。

    不可妄測。

    但據迹中顯獲。

    的在圓教初信。

    對彼藏教。

    位齊初果。

    故下文雲。

    汝今已得須陀洹果。

    明文在茲。

    惟其方證初信。

    是故還須定境修觀。

    以為證入初住華屋之門。

    當知堕淫室時。

    尚是凡夫。

    所以無無漏戒。

    但有律儀。

    須佛拯救。

    而七處計心之文。

    全是見惑所攝耳。

    舊注紛紛。

    不惟罔識如來所說藥相。

    亦複不知阿難所示病相矣。

     (己)二誓願請加三。

    初發大願。

    二請佛加。

    三喻不退。

     (庚)今初 願今得果成寶王。

    還度如是恒沙衆。

    将此深心奉塵刹。

    是則名為報佛恩。

    伏請世尊為證明。

    五濁惡世誓先入。

    如一衆生未成佛。

    終不于此取泥洹。

     初一偈。

    是四弘誓願。

    次一偈。

    是增上誓願。

    願今得果成寶王者。

    期心妙覺極果。

    是欲證十界道滅。

    所謂佛道無上誓願成。

    兼攝法門無量誓願知也。

    還度如是恒沙衆。

    是欲滅十界苦集。

    所謂衆生無邊誓願度。

    兼攝煩惱無盡誓願斷也。

    此四弘誓。

    依無作四谛而發。

    故名深心。

    次增上誓中。

    五濁惡世誓先入。

    是勇猛增上。

    蓋五濁衆生剛強難化。

    今達藏性平等無二。

    方無所畏。

    又同體大悲。

    如父母于子。

    病者加憐故也。

    如一衆生未成佛二句。

    是弘毅增上。

    由達藏性豎窮橫徧。

    故不遺一衆生。

    亦不憚盡未來際。

    又同體大悲。

    如父毋于子。

    等生愛念故也。

    泥洹。

    亦雲涅槃。

    此翻滅度。

     (庚)二請佛加 大雄大力大慈悲。

    希更審除微細惑。

    令我早登無上覺。

    于十方界坐道埸。

     證法體故稱大雄。

    具智斷故稱大力。

    能與拔名大慈悲。

    大力是妙湛德。

    大慈悲是總持德。

    大雄是不動德。

    又此三卽一故妙湛。

    此一卽三故總持。

    此三非一非三而三而一故不動。

    又證妙湛總持不動理體。

    故名大雄。

    具妙湛總持不動智照。

    故名大力。

    起妙湛總持不動妙用。

    名大慈悲也。

    微細惑者。

    據下文佛告阿難。

    汝今已得須陀洹果。

    已滅三界衆生世間見所斷惑。

    卽上文所謂消我億劫颠倒想也。

    又雲。

    然猶未知根中積生無始虛習。

    彼習要因修所斷得。

    此指三界思惑。

    又雲。

    何況此中生住異滅分劑頭數。

    此指界外别惑。

    卽今所謂微細惑也。

    無上覺。

    卽究竟覺。

    由細惑除。

    便登妙覺。

    所謂明極卽如來也。

    十方界。

    卽寂光實報方便同居一切國土。

    所謂一人成佛時。

    法界皆為一佛之依正也。

     (庚)三喻不退 舜若多性可銷亡。

    铄迦羅心無動轉。

     舜若多。

    此雲空。

    空無可銷。

    但漚滅空本無。

    猶可雲銷。

    铄迦羅。

    此雲金剛。

    以喻稱性所發堅固誓願之心。

    同于藏性。

    故終無動轉也。

    大科正明理性已竟。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第三文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