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卷第四文句
關燈
小
中
大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第四文句
唐天竺沙門般剌密谛譯經
明菩薩沙彌古吳智旭文句
菩薩比丘溫陵道昉參訂
(丙)二廣破餘疑。
上文就事顯理。
卽性具相。
圓頓妙理。
昭揭無餘。
所以當機圓悟。
永斷疑情。
今則别為二乘之人。
法執重者。
雙騰二疑。
以求答示。
兼窮起妄之元。
俾知迷悟無性。
從此便可稱性起修。
修非性外矣。
分文為二。
初明事理性相本融。
二明迷悟因緣無性。
(丁)初中三。
初疑請。
二許宣。
三正說。
(戊)初又二。
初叙敬。
二歎述。
(己)今初 爾時富樓那彌多羅尼子。
在大衆中。
卽從座起。
偏袒右肩。
右膝著地。
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偏袒右肩者。
正坐聽法。
本皆通肩披衣。
今起座問法。
故偏袒以表敬順也。
右膝著地。
名為胡跪。
亦表敬順之意。
合掌以表一心。
以上總是恭敬之儀。
(己)二歎述又二。
初歎教。
二述請。
(庚)今初 大威德世尊。
善為衆生敷演如來第一義谛。
智能斷惑。
故名大威。
悲能利生。
故名大德。
又折伏衆生故言威。
攝受衆生故言德。
折攝并用。
如父如母。
故言大威德世尊也。
如來第一義谛者。
歎前所說就事顯理。
卽性具相。
皆第一義。
惟有如來能谛了之。
故稱如來第一義谛。
(庚)二述請又三。
初總述疑情。
二别述二難。
三請佛開示。
(辛)今初 世尊常推說法人中。
我為第一。
今聞如來微妙法音。
猶如聾人。
逾百步外。
聆于蚊蚋。
本所不見。
何況得聞。
佛雖宣明。
令我除惑。
今猶未詳斯義究竟無疑惑地。
世尊。
如阿難輩。
雖則開悟。
習漏未除。
我等會中登無漏者。
雖盡諸漏。
今聞如來所說法音。
尚纡疑悔。
此先述其疑狀。
并出其緻疑之由也。
聾人。
喻聲聞無中道智慧。
百步外。
喻佛境界去已甚遠。
蚊蚋。
喻中道微妙法音。
本所不見。
喻聲聞慧眼。
不見佛中道境。
何況得聞。
喻無明聾障。
不聞所诠實義。
此述其疑狀也。
阿難一輩。
所知障輕。
故先開悟。
煩惱障重。
故習漏未除。
我等羅漢煩惱障輕。
故盡諸漏。
所知障重。
故尚纏疑悔。
此出其緻疑之由。
由于所知障重也。
(辛)二别述二難又二。
初從陰入處界文中起理違事難。
二從七大文中起相違性難。
(壬)今初 世尊。
若複世間一切根塵陰處界等。
皆如來藏。
清淨本然。
雲何忽生山河大地諸有為相。
次第遷流。
終而複始。
竟謂陰入處界。
旣皆藏性真理。
真不容妄。
雲何現見種種妄相。
此妄從何而生。
蓋不達如來指妄卽真。
無妄可撥之旨故也。
(壬)二從七大文中起相違性難 又如來說地水火風。
本性圓融。
周徧法界。
甚然常住。
世尊。
若地性徧。
雲何容水。
水性周徧。
火則不生。
複雲何明水火二性。
俱徧虛空。
不相陵滅。
世尊。
地性障礙。
空性處通。
雲何二俱周徧法界。
意謂地水火風等。
一若周徧。
更不容他。
蓋不達如來全性卽相。
全相卽性之旨。
而妄以堅礙為地性。
潤濕為水性等故也。
(辛)三請佛開示 而我不知是義攸往。
惟願如來宣流大慈。
開我迷雲。
及諸大衆。
作是語已。
五體投地。
欽渴如來無上慈誨。
攸往。
猶言所歸。
開我迷雲及諸大衆。
猶言開我及大衆之迷雲。
(戊)二許宣 爾時世尊。
告富樓那。
及諸會中漏盡無學諸阿羅漢。
如來今日。
普為此會宣勝義中真勝義性。
令汝會中定性聲聞。
及諸一切未得二空。
回向上乘阿羅漢等。
皆獲一乘寂滅場地。
真阿練若正修行處。
汝今谛聽。
當為汝說。
富樓那等。
欽佛法音。
默然承聽。
有學已悟。
故獨告無學人也。
前文就事顯理。
卽性具相。
無非勝義。
今更破盡事埋性相餘疑。
名勝義中真勝義性。
非于前勝義外别有所加。
但令真性倍昭明耳。
定性聲聞。
偏指不回心者。
未得二空。
謂但證人空。
未證法空。
然肯回心向大。
非定性也。
一乘寂滅場地者。
卽如來藏妙真如性。
唯一佛乘。
本來寂滅。
依此為本修因地。
方是真正無喧雜處。
而為全性起修之正行也。
今說此法。
無論回心與不回心。
皆令得悟。
正可為法華前陣。
若至法華。
則已開佛知見。
更無不回心者。
亦不勞重開示矣。
(戊)三正說二。
初答迷真起妄。
以釋理違事難。
二答相随性徧。
以釋相違性難。
(己)初中二。
初總辨真覺。
二别明迷悟。
(庚)初又二。
初直指覺性本來寂照。
二雙破覺非明與不明。
(辛)今初 佛言。
富樓那。
如汝所言。
清淨本然。
雲何忽生山河大地。
汝常不聞如來宣說性覺妙明本覺明妙。
富樓那言。
唯然世尊。
我常聞佛宣說斯義。
此先指出本來覺性。
不屬迷悟。
以為迷悟之所依也。
性覺本覺。
祗有二名。
終無二體。
不改名性。
固有名本。
妙明明妙。
不過交互言之。
顯其寂而常照。
照而常寂。
迷之所不能減。
悟之所不能增也。
滿慈雖曰常聞。
實未達其旨趣。
故佛得以兩關勘之。
(辛)二雙破覺非明與不明 佛言。
汝稱覺明。
為複性明。
稱名為覺。
為覺不明。
稱為明覺。
富樓那言。
若此不明名為覺者。
則無所明。
佛言。
若無所明。
則無明覺。
有所非覺。
無所非明。
無明又非覺湛明性。
此文三節。
初佛言下。
是以明與不明雙征。
次富樓下。
是單領明邊而以不明為非。
三佛言下。
是雙破明與不明皆非也。
舊解紛紛。
傷文失旨。
今不暇辨。
但直釋出。
令義昭然。
初文不必穿鑿令深。
但淺淺問雲。
汝所稱覺明者。
為複性有所明。
而稱名為覺。
為覺乃不明者。
而稱為明覺乎。
此故立明與不明兩關以勘驗之。
富樓那卽便答雲。
若此不明名為覺者。
則無所明。
意顯必有所明。
方可稱覺。
是竟堕在明之一關矣。
佛遂雙破之雲。
汝謂若無所明則無明覺。
意必取有所明。
不知有所便非覺性矣。
旣破其所領之非。
恐彼轉計無明。
故又牒破之曰。
無所又複非明。
而無明又非覺湛明性也。
有所非覺句。
顯此覺性不堕明之一關。
無所非明二句。
顯此覺性不堕不明一關。
惟其非明不明。
故本來不屬迷悟。
而得為迷悟作本也。
(庚)二别明迷悟二。
初明衆生迷真成妄。
二明諸佛悟妄惟真。
(辛)初中又三。
初明所起妄因。
二明所感妄果。
三結果歸因。
(壬)今初 性覺必明。
妄為明覺。
覺非所明。
因明立所。
所旣妄立。
生汝妄能。
無同異中。
熾然成異。
異彼所異。
因異立同。
同異發明。
因此複立無同無異。
如是擾亂。
相待生勞。
勞久發塵。
自相渾濁。
由是引起塵勞煩惱。
此正顯一念無明心中。
頓具世界衆生業果三種相續之因也。
性覺必明一句。
卽前性覺妙明本覺明妙之義。
謂性覺必具真明。
此明不是有所之妄明。
亦不是冥然不覺之無明也。
但真如本有随緣之用。
由其無始以來曾未悟故。
不覺念起而妄為明覺。
是故覺性元非所明。
由此妄明。
遂立妄所。
所旣妄立。
随卽生汝妄能。
于是本無同異法性之中。
熾然遂成能所二法之異矣。
此非世界相續之張本乎。
又複異于彼之所異。
因異複立妄同。
此非十方虛空之張本乎。
又旣有同異發明。
因此複立無同無異。
豈非衆生相續之張本乎。
夫一念無明不起則已。
起則必成能所之異。
有異則必有同。
有異有同。
則必有無同無異。
如此諸法。
森然頓起。
擾亂性真。
兩兩相待。
安得不生勞慮。
勞慮旣久。
安得不發妄塵。
旣有妄塵。
安得不相渾濁。
由是引起塵勞煩惱。
豈非業果相續之張本乎。
是知三相續因。
總不離于一念無明也。
此文舊以三細六粗釋之。
義亦可然。
但令文勢斷續。
經旨難明。
今故不用。
設欲配之。
亦無不可。
妄為明覺。
卽無明業相。
立所。
卽境界相。
妄能。
卽能見相。
境界是相分。
能見是見分。
此之二分。
起必同時。
故起信論先能後所。
此中先所後能。
各從語便。
實不相違。
已上是三細也。
次相待生勞。
卽六粗中智相。
勞久。
卽相續相。
發塵。
卽執取相。
自相渾濁。
卽計名字相。
塵勞煩惱。
卽業相及業系苦相也。
無明不覺生三細。
境界為緣長六粗。
不依本覺。
安有無明。
不依無明。
安有境界。
不緣境界。
安有六粗。
攝六粗。
祗歸見相。
攝見相。
祗屬無明。
攝無明。
不離本覺。
可謂全真成妄。
全妄卽真矣。
(壬)二明所感妄果二。
初牒上略明二相。
二廣顯三種相續。
(癸)今初 起為世界。
靜成虛空。
虛空為同。
世界為異。
彼無同異。
真有為法。
承上一念無明。
旣具三細六粗諸相。
由是起為世界。
靜成虛空。
當知十方虛空。
祗是妄心中之同相所成。
種種世界。
祗是妄心中之異相所成。
則無情空界。
不離妄心明矣。
又彼同異發明所立無同無異。
卽是有情衆生。
謂之曰同。
則身命各異。
謂之曰異。
則四大是均。
心識亦均。
故名無同無異。
然此無同異法。
乃是因于同異發明而立。
的是有為之法。
與上文本無同異之覺性。
實不侔矣。
此可見有情衆生。
亦祗是妄心中之無同異相而已。
(癸)二廣顯三種相續三。
初明世界相續。
二明衆生相續。
三明業果相續。
(子)今初 覺明空昧。
相待成搖。
故有風輪執持世界。
因空生搖。
堅明立礙。
彼金寶者。
明覺立堅。
故有金輪保持國土。
堅覺寶成。
搖明風出。
風金相摩。
故有火光為變化性。
寶明生潤。
火光上烝。
故有水輪含十方界。
火騰水降。
交發立堅。
濕為巨海。
幹為洲潬。
以是義故。
被大海中。
火光常起。
彼洲潬中。
江河常注。
水勢劣火。
結為高山。
是故山石。
擊則成焰。
融則成水。
土勢劣水。
抽為草木。
是故林薮。
遇燒成土。
因絞成水。
交妄發生。
遞相為種。
以是因緣。
世界相續。
此正明世界相續。
不離一念無明心也。
由妄為明覺。
因明立所。
因所彰能。
能為妄覺。
所為頑空。
妄覺是明。
頑空是昧。
二法相待。
法爾成搖。
故有風輪執持世界。
可見一切風輪。
隻是一念中之動相耳。
空旣生搖。
對動成靜。
故曰堅明立礙。
謂于妄明之中。
堅立一總礙相以與動相對也。
彼世界之金寶。
卽汝妄明覺體所立堅相。
故有金輪保持國土。
可見一切金輪。
隻是一念中之堅相耳。
于妄心中。
堅覺之寶旣成。
搖明之風複出。
以心中妄動之風。
摩心中妄立之金。
故有火光為變化性。
無而忽有。
有而忽無。
可見一切火大。
祗是一念中之動靜二相所摩成耳。
妄心堅覺之寶明。
旣能生潤。
妄心變化之火光。
又複上烝。
故有水輪含十方界。
可見一切水大。
隻是一念中之金火二妄所烝成耳。
一念妄心。
旣已全具四大。
于四大中。
火性常騰。
水性常降。
交互發生。
立諸堅礙。
遂有山河大地。
水勝則濕為巨海。
火勝則幹為洲潬。
大者為洲。
小者為潬。
然大海亦心中妄火互立。
故得火光常起。
洲潬亦藉心中妄水互立。
故得江河常注也。
若妄心中之水勢甚劣。
火勢甚勝。
則結為高山。
由此山石。
祗是妄心水火結成。
故擊則成焰。
融則成水。
若妄心中之土勢甚劣。
水勢甚勝。
則抽為草木。
由此草木。
隻是妄心水土抽出。
故燒還成土。
絞還得水。
可見地水火風。
全是妄心中物。
以此妄物。
于妄心中交互發生。
遞相為種。
以是因緣。
妄有世界相續。
除卻妄心之外。
安有少許實法可得耶。
此雖答示迷真成妄。
理不違事。
而海中火起等義。
卽可密釋相違性之難端。
至後相傾相奪。
随為色空等義。
又可兼釋理違事之餘惑。
良由谛理圓徹。
故使佛語巧妙若此。
珍之味之。
又複應知。
文中似惟顯示同居世界相續之相。
而方便實報二種世界相續。
亦不外此。
以不達妄心中四大卽空。
故有同居世界相續。
以不達妄心中四大假名無量。
故有方便世界相續。
以不達妄心中四大卽中。
故有實報世界相續也。
此文舊以五行生尅訓之。
甚違經旨。
經顯一切惟心。
乃用世間妄計為解。
安得相蒙。
且如山石擊焰融水。
于五行之說。
雲何會通。
若以石屬金。
則金能生水。
烏能又生于火。
若以石為土。
則水火皆不應生。
又林燒成灰。
可雲火能生土。
因絞成水。
豈是木反生水。
故知世間五行。
元無實義。
不應以彼而釋此也。
然儒宗太極兩儀之說。
卻與此經暗合。
但彼不說惟心所現。
便非正因緣境。
今不避繁文。
試一點出。
經文所稱覺明空昧。
卽彼所稱太極。
太極圖中。
半白半黑。
黑表空昧。
白表覺明也。
相待生搖。
風輪持世。
卽彼所謂太極動而生陽。
以其周行地外。
計以為天也。
堅明立礙。
金輪持國。
卽彼所謂動極複靜。
靜而生陰。
以其成形于内。
計以為地也。
火光為變化性者。
卽彼所謂體陰用陽。
離之象也。
水輪含十方界者。
卽彼所謂體陽用陰。
坎之象也。
所以先天八卦。
幹南坤北。
離東坎西。
正仿佛此惟心四大。
但不達惟心。
故雲太極生兩儀。
兩儀生四象耳。
火騰水降等者。
卽彼所謂後天八卦。
水火為政。
故離南坎北。
以表騰降之象也。
大約儒門。
計風金二大為天地之體。
計水火二大為天地之用。
然後具生後天五行。
不知太極動靜。
全是當人妄心動靜。
依此妄動妄靜。
妄有世界相續。
豈有五行實法能相生尅哉。
惟周子先悟道于東林。
故作太極圖說。
欲人了知太極本非心外實法。
隻是無明迷于覺性。
妄成阿賴耶識。
而此無明。
全體虛妄。
了無自性可得。
故點破雲。
無極而太極。
謂此太極。
本無所謂太極。
但是從無住本。
立一切法耳。
後儒不達。
更推無極為太極本。
失旨甚矣。
又孔子易傳。
亦雲易有太極。
乃密指易理為随緣不變不變随緣之藏心。
特以機緣未到。
不得明言。
此又菩薩苦心。
不可不知。
(子)二明衆生相續 複次富樓那。
明妄非他。
覺明為咎。
所妄旣立。
明理不逾。
以是因緣。
聽不出聲。
見不超色。
色香味觸六妄成就。
由是分開見覺聞知。
同業相纏。
合離成化。
見明色發。
明見想成。
異見成憎。
同想成愛。
流愛為種。
納想為胎。
交遘發生。
吸引同業。
故有因緣生羯羅藍遏蒲昙等。
胎卵濕化。
随其所應。
卵惟想生。
胎因情有。
濕以合感。
化以離應。
情想合離。
更相變易。
所有受業。
逐其飛沈。
以是因緣。
衆生相續。
此明衆生相續。
亦不離一念無明心也。
故牒前文而示之曰。
複次衆生之明妄非他。
卽是覺性起于妄明為咎。
由其所妄旣立。
遂使能明之理不逾。
以是因緣。
聽不出聲。
見不超色。
所中之色聲香味觸法六妄成就。
由是分開妄能而為見覺聞知之六根。
此卽前文所謂結暗為色。
後文所謂見精映色。
結色成根等也。
旣有此虛妄六根。
則念念執之為我。
如頻伽瓶。
滿中擎空。
遂為生死輪回之本。
必招胎卵濕化之形。
胎卵二生。
則同業相纏。
濕化二生。
則合離成化。
且如胎生之始。
由彼虛妄六根中陰之身。
于有緣處。
見有一點明相。
所欲之色發現在前。
依此明見。
便成淫欲之想。
男見父而憎。
女見母而憎。
男見母而妄想謂妻故成愛。
女見父而妄想謂夫故成愛。
流注此愛以為受生種子。
納彼妄想于父精母血之中而得成胎。
此由男女交遘發生。
吸引彼同業有緣之中陰。
故有因緣。
生初七日之羯羅藍。
猶如凝滑。
二七日之遏蒲昙。
其狀如疱。
三七日之蔽屍。
猶如軟肉。
四七日之羯南。
猶如堅肉。
五七日之鉢羅奢佉。
分開四支。
名為形位。
乃至十月而出胎也。
如此胎卵濕化四生。
随其所感業緣而随應之。
卵惟想生。
如雄鳴上風。
雌鳴下風之類。
此與七趣文中情想不同。
彼以思善為想。
念惡為情。
此以男女愛慕為想。
綢缪為情也。
惟想故藉四緣生。
一業。
二父。
三母。
四暖。
以羯羅藍為初生相。
因情故藉三緣生。
一業。
二父。
三母。
以遏蒲昙為胎卵漸分之相。
合感故藉二緣生。
一業。
二濕。
以蔽屍為初生相。
離應故惟一緣生。
所謂業力。
以羯
上文就事顯理。
卽性具相。
圓頓妙理。
昭揭無餘。
所以當機圓悟。
永斷疑情。
今則别為二乘之人。
法執重者。
雙騰二疑。
以求答示。
兼窮起妄之元。
俾知迷悟無性。
從此便可稱性起修。
修非性外矣。
分文為二。
初明事理性相本融。
二明迷悟因緣無性。
(丁)初中三。
初疑請。
二許宣。
三正說。
(戊)初又二。
初叙敬。
二歎述。
(己)今初 爾時富樓那彌多羅尼子。
在大衆中。
卽從座起。
偏袒右肩。
右膝著地。
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偏袒右肩者。
正坐聽法。
本皆通肩披衣。
今起座問法。
故偏袒以表敬順也。
右膝著地。
名為胡跪。
亦表敬順之意。
合掌以表一心。
以上總是恭敬之儀。
(己)二歎述又二。
初歎教。
二述請。
(庚)今初 大威德世尊。
善為衆生敷演如來第一義谛。
智能斷惑。
故名大威。
悲能利生。
故名大德。
又折伏衆生故言威。
攝受衆生故言德。
折攝并用。
如父如母。
故言大威德世尊也。
如來第一義谛者。
歎前所說就事顯理。
卽性具相。
皆第一義。
惟有如來能谛了之。
故稱如來第一義谛。
(庚)二述請又三。
初總述疑情。
二别述二難。
三請佛開示。
(辛)今初 世尊常推說法人中。
我為第一。
今聞如來微妙法音。
猶如聾人。
逾百步外。
聆于蚊蚋。
本所不見。
何況得聞。
佛雖宣明。
令我除惑。
今猶未詳斯義究竟無疑惑地。
世尊。
如阿難輩。
雖則開悟。
習漏未除。
我等會中登無漏者。
雖盡諸漏。
今聞如來所說法音。
尚纡疑悔。
此先述其疑狀。
并出其緻疑之由也。
聾人。
喻聲聞無中道智慧。
百步外。
喻佛境界去已甚遠。
蚊蚋。
喻中道微妙法音。
本所不見。
喻聲聞慧眼。
不見佛中道境。
何況得聞。
喻無明聾障。
不聞所诠實義。
此述其疑狀也。
阿難一輩。
所知障輕。
故先開悟。
煩惱障重。
故習漏未除。
我等羅漢煩惱障輕。
故盡諸漏。
所知障重。
故尚纏疑悔。
此出其緻疑之由。
由于所知障重也。
(辛)二别述二難又二。
初從陰入處界文中起理違事難。
二從七大文中起相違性難。
(壬)今初 世尊。
若複世間一切根塵陰處界等。
皆如來藏。
清淨本然。
雲何忽生山河大地諸有為相。
次第遷流。
終而複始。
竟謂陰入處界。
旣皆藏性真理。
真不容妄。
雲何現見種種妄相。
此妄從何而生。
蓋不達如來指妄卽真。
無妄可撥之旨故也。
(壬)二從七大文中起相違性難 又如來說地水火風。
本性圓融。
周徧法界。
甚然常住。
世尊。
若地性徧。
雲何容水。
水性周徧。
火則不生。
複雲何明水火二性。
俱徧虛空。
不相陵滅。
世尊。
地性障礙。
空性處通。
雲何二俱周徧法界。
意謂地水火風等。
一若周徧。
更不容他。
蓋不達如來全性卽相。
全相卽性之旨。
而妄以堅礙為地性。
潤濕為水性等故也。
(辛)三請佛開示 而我不知是義攸往。
惟願如來宣流大慈。
開我迷雲。
及諸大衆。
作是語已。
五體投地。
欽渴如來無上慈誨。
攸往。
猶言所歸。
開我迷雲及諸大衆。
猶言開我及大衆之迷雲。
(戊)二許宣 爾時世尊。
告富樓那。
及諸會中漏盡無學諸阿羅漢。
如來今日。
普為此會宣勝義中真勝義性。
令汝會中定性聲聞。
及諸一切未得二空。
回向上乘阿羅漢等。
皆獲一乘寂滅場地。
真阿練若正修行處。
汝今谛聽。
當為汝說。
富樓那等。
欽佛法音。
默然承聽。
有學已悟。
故獨告無學人也。
前文就事顯理。
卽性具相。
無非勝義。
今更破盡事埋性相餘疑。
名勝義中真勝義性。
非于前勝義外别有所加。
但令真性倍昭明耳。
定性聲聞。
偏指不回心者。
未得二空。
謂但證人空。
未證法空。
然肯回心向大。
非定性也。
一乘寂滅場地者。
卽如來藏妙真如性。
唯一佛乘。
本來寂滅。
依此為本修因地。
方是真正無喧雜處。
而為全性起修之正行也。
今說此法。
無論回心與不回心。
皆令得悟。
正可為法華前陣。
若至法華。
則已開佛知見。
更無不回心者。
亦不勞重開示矣。
(戊)三正說二。
初答迷真起妄。
以釋理違事難。
二答相随性徧。
以釋相違性難。
(己)初中二。
初總辨真覺。
二别明迷悟。
(庚)初又二。
初直指覺性本來寂照。
二雙破覺非明與不明。
(辛)今初 佛言。
富樓那。
如汝所言。
清淨本然。
雲何忽生山河大地。
汝常不聞如來宣說性覺妙明本覺明妙。
富樓那言。
唯然世尊。
我常聞佛宣說斯義。
此先指出本來覺性。
不屬迷悟。
以為迷悟之所依也。
性覺本覺。
祗有二名。
終無二體。
不改名性。
固有名本。
妙明明妙。
不過交互言之。
顯其寂而常照。
照而常寂。
迷之所不能減。
悟之所不能增也。
滿慈雖曰常聞。
實未達其旨趣。
故佛得以兩關勘之。
(辛)二雙破覺非明與不明 佛言。
汝稱覺明。
為複性明。
稱名為覺。
為覺不明。
稱為明覺。
富樓那言。
若此不明名為覺者。
則無所明。
佛言。
若無所明。
則無明覺。
有所非覺。
無所非明。
無明又非覺湛明性。
此文三節。
初佛言下。
是以明與不明雙征。
次富樓下。
是單領明邊而以不明為非。
三佛言下。
是雙破明與不明皆非也。
舊解紛紛。
傷文失旨。
今不暇辨。
但直釋出。
令義昭然。
初文不必穿鑿令深。
但淺淺問雲。
汝所稱覺明者。
為複性有所明。
而稱名為覺。
為覺乃不明者。
而稱為明覺乎。
此故立明與不明兩關以勘驗之。
富樓那卽便答雲。
若此不明名為覺者。
則無所明。
意顯必有所明。
方可稱覺。
是竟堕在明之一關矣。
佛遂雙破之雲。
汝謂若無所明則無明覺。
意必取有所明。
不知有所便非覺性矣。
旣破其所領之非。
恐彼轉計無明。
故又牒破之曰。
無所又複非明。
而無明又非覺湛明性也。
有所非覺句。
顯此覺性不堕明之一關。
無所非明二句。
顯此覺性不堕不明一關。
惟其非明不明。
故本來不屬迷悟。
而得為迷悟作本也。
(庚)二别明迷悟二。
初明衆生迷真成妄。
二明諸佛悟妄惟真。
(辛)初中又三。
初明所起妄因。
二明所感妄果。
三結果歸因。
(壬)今初 性覺必明。
妄為明覺。
覺非所明。
因明立所。
所旣妄立。
生汝妄能。
無同異中。
熾然成異。
異彼所異。
因異立同。
同異發明。
因此複立無同無異。
如是擾亂。
相待生勞。
勞久發塵。
自相渾濁。
由是引起塵勞煩惱。
此正顯一念無明心中。
頓具世界衆生業果三種相續之因也。
性覺必明一句。
卽前性覺妙明本覺明妙之義。
謂性覺必具真明。
此明不是有所之妄明。
亦不是冥然不覺之無明也。
但真如本有随緣之用。
由其無始以來曾未悟故。
不覺念起而妄為明覺。
是故覺性元非所明。
由此妄明。
遂立妄所。
所旣妄立。
随卽生汝妄能。
于是本無同異法性之中。
熾然遂成能所二法之異矣。
此非世界相續之張本乎。
又複異于彼之所異。
因異複立妄同。
此非十方虛空之張本乎。
又旣有同異發明。
因此複立無同無異。
豈非衆生相續之張本乎。
夫一念無明不起則已。
起則必成能所之異。
有異則必有同。
有異有同。
則必有無同無異。
如此諸法。
森然頓起。
擾亂性真。
兩兩相待。
安得不生勞慮。
勞慮旣久。
安得不發妄塵。
旣有妄塵。
安得不相渾濁。
由是引起塵勞煩惱。
豈非業果相續之張本乎。
是知三相續因。
總不離于一念無明也。
此文舊以三細六粗釋之。
義亦可然。
但令文勢斷續。
經旨難明。
今故不用。
設欲配之。
亦無不可。
妄為明覺。
卽無明業相。
立所。
卽境界相。
妄能。
卽能見相。
境界是相分。
能見是見分。
此之二分。
起必同時。
故起信論先能後所。
此中先所後能。
各從語便。
實不相違。
已上是三細也。
次相待生勞。
卽六粗中智相。
勞久。
卽相續相。
發塵。
卽執取相。
自相渾濁。
卽計名字相。
塵勞煩惱。
卽業相及業系苦相也。
無明不覺生三細。
境界為緣長六粗。
不依本覺。
安有無明。
不依無明。
安有境界。
不緣境界。
安有六粗。
攝六粗。
祗歸見相。
攝見相。
祗屬無明。
攝無明。
不離本覺。
可謂全真成妄。
全妄卽真矣。
(壬)二明所感妄果二。
初牒上略明二相。
二廣顯三種相續。
(癸)今初 起為世界。
靜成虛空。
虛空為同。
世界為異。
彼無同異。
真有為法。
承上一念無明。
旣具三細六粗諸相。
由是起為世界。
靜成虛空。
當知十方虛空。
祗是妄心中之同相所成。
種種世界。
祗是妄心中之異相所成。
則無情空界。
不離妄心明矣。
又彼同異發明所立無同無異。
卽是有情衆生。
謂之曰同。
則身命各異。
謂之曰異。
則四大是均。
心識亦均。
故名無同無異。
然此無同異法。
乃是因于同異發明而立。
的是有為之法。
與上文本無同異之覺性。
實不侔矣。
此可見有情衆生。
亦祗是妄心中之無同異相而已。
(癸)二廣顯三種相續三。
初明世界相續。
二明衆生相續。
三明業果相續。
(子)今初 覺明空昧。
相待成搖。
故有風輪執持世界。
因空生搖。
堅明立礙。
彼金寶者。
明覺立堅。
故有金輪保持國土。
堅覺寶成。
搖明風出。
風金相摩。
故有火光為變化性。
寶明生潤。
火光上烝。
故有水輪含十方界。
火騰水降。
交發立堅。
濕為巨海。
幹為洲潬。
以是義故。
被大海中。
火光常起。
彼洲潬中。
江河常注。
水勢劣火。
結為高山。
是故山石。
擊則成焰。
融則成水。
土勢劣水。
抽為草木。
是故林薮。
遇燒成土。
因絞成水。
交妄發生。
遞相為種。
以是因緣。
世界相續。
此正明世界相續。
不離一念無明心也。
由妄為明覺。
因明立所。
因所彰能。
能為妄覺。
所為頑空。
妄覺是明。
頑空是昧。
二法相待。
法爾成搖。
故有風輪執持世界。
可見一切風輪。
隻是一念中之動相耳。
空旣生搖。
對動成靜。
故曰堅明立礙。
謂于妄明之中。
堅立一總礙相以與動相對也。
彼世界之金寶。
卽汝妄明覺體所立堅相。
故有金輪保持國土。
可見一切金輪。
隻是一念中之堅相耳。
于妄心中。
堅覺之寶旣成。
搖明之風複出。
以心中妄動之風。
摩心中妄立之金。
故有火光為變化性。
無而忽有。
有而忽無。
可見一切火大。
祗是一念中之動靜二相所摩成耳。
妄心堅覺之寶明。
旣能生潤。
妄心變化之火光。
又複上烝。
故有水輪含十方界。
可見一切水大。
隻是一念中之金火二妄所烝成耳。
一念妄心。
旣已全具四大。
于四大中。
火性常騰。
水性常降。
交互發生。
立諸堅礙。
遂有山河大地。
水勝則濕為巨海。
火勝則幹為洲潬。
大者為洲。
小者為潬。
然大海亦心中妄火互立。
故得火光常起。
洲潬亦藉心中妄水互立。
故得江河常注也。
若妄心中之水勢甚劣。
火勢甚勝。
則結為高山。
由此山石。
祗是妄心水火結成。
故擊則成焰。
融則成水。
若妄心中之土勢甚劣。
水勢甚勝。
則抽為草木。
由此草木。
隻是妄心水土抽出。
故燒還成土。
絞還得水。
可見地水火風。
全是妄心中物。
以此妄物。
于妄心中交互發生。
遞相為種。
以是因緣。
妄有世界相續。
除卻妄心之外。
安有少許實法可得耶。
此雖答示迷真成妄。
理不違事。
而海中火起等義。
卽可密釋相違性之難端。
至後相傾相奪。
随為色空等義。
又可兼釋理違事之餘惑。
良由谛理圓徹。
故使佛語巧妙若此。
珍之味之。
又複應知。
文中似惟顯示同居世界相續之相。
而方便實報二種世界相續。
亦不外此。
以不達妄心中四大卽空。
故有同居世界相續。
以不達妄心中四大假名無量。
故有方便世界相續。
以不達妄心中四大卽中。
故有實報世界相續也。
此文舊以五行生尅訓之。
甚違經旨。
經顯一切惟心。
乃用世間妄計為解。
安得相蒙。
且如山石擊焰融水。
于五行之說。
雲何會通。
若以石屬金。
則金能生水。
烏能又生于火。
若以石為土。
則水火皆不應生。
又林燒成灰。
可雲火能生土。
因絞成水。
豈是木反生水。
故知世間五行。
元無實義。
不應以彼而釋此也。
然儒宗太極兩儀之說。
卻與此經暗合。
但彼不說惟心所現。
便非正因緣境。
今不避繁文。
試一點出。
經文所稱覺明空昧。
卽彼所稱太極。
太極圖中。
半白半黑。
黑表空昧。
白表覺明也。
相待生搖。
風輪持世。
卽彼所謂太極動而生陽。
以其周行地外。
計以為天也。
堅明立礙。
金輪持國。
卽彼所謂動極複靜。
靜而生陰。
以其成形于内。
計以為地也。
火光為變化性者。
卽彼所謂體陰用陽。
離之象也。
水輪含十方界者。
卽彼所謂體陽用陰。
坎之象也。
所以先天八卦。
幹南坤北。
離東坎西。
正仿佛此惟心四大。
但不達惟心。
故雲太極生兩儀。
兩儀生四象耳。
火騰水降等者。
卽彼所謂後天八卦。
水火為政。
故離南坎北。
以表騰降之象也。
大約儒門。
計風金二大為天地之體。
計水火二大為天地之用。
然後具生後天五行。
不知太極動靜。
全是當人妄心動靜。
依此妄動妄靜。
妄有世界相續。
豈有五行實法能相生尅哉。
惟周子先悟道于東林。
故作太極圖說。
欲人了知太極本非心外實法。
隻是無明迷于覺性。
妄成阿賴耶識。
而此無明。
全體虛妄。
了無自性可得。
故點破雲。
無極而太極。
謂此太極。
本無所謂太極。
但是從無住本。
立一切法耳。
後儒不達。
更推無極為太極本。
失旨甚矣。
又孔子易傳。
亦雲易有太極。
乃密指易理為随緣不變不變随緣之藏心。
特以機緣未到。
不得明言。
此又菩薩苦心。
不可不知。
(子)二明衆生相續 複次富樓那。
明妄非他。
覺明為咎。
所妄旣立。
明理不逾。
以是因緣。
聽不出聲。
見不超色。
色香味觸六妄成就。
由是分開見覺聞知。
同業相纏。
合離成化。
見明色發。
明見想成。
異見成憎。
同想成愛。
流愛為種。
納想為胎。
交遘發生。
吸引同業。
故有因緣生羯羅藍遏蒲昙等。
胎卵濕化。
随其所應。
卵惟想生。
胎因情有。
濕以合感。
化以離應。
情想合離。
更相變易。
所有受業。
逐其飛沈。
以是因緣。
衆生相續。
此明衆生相續。
亦不離一念無明心也。
故牒前文而示之曰。
複次衆生之明妄非他。
卽是覺性起于妄明為咎。
由其所妄旣立。
遂使能明之理不逾。
以是因緣。
聽不出聲。
見不超色。
所中之色聲香味觸法六妄成就。
由是分開妄能而為見覺聞知之六根。
此卽前文所謂結暗為色。
後文所謂見精映色。
結色成根等也。
旣有此虛妄六根。
則念念執之為我。
如頻伽瓶。
滿中擎空。
遂為生死輪回之本。
必招胎卵濕化之形。
胎卵二生。
則同業相纏。
濕化二生。
則合離成化。
且如胎生之始。
由彼虛妄六根中陰之身。
于有緣處。
見有一點明相。
所欲之色發現在前。
依此明見。
便成淫欲之想。
男見父而憎。
女見母而憎。
男見母而妄想謂妻故成愛。
女見父而妄想謂夫故成愛。
流注此愛以為受生種子。
納彼妄想于父精母血之中而得成胎。
此由男女交遘發生。
吸引彼同業有緣之中陰。
故有因緣。
生初七日之羯羅藍。
猶如凝滑。
二七日之遏蒲昙。
其狀如疱。
三七日之蔽屍。
猶如軟肉。
四七日之羯南。
猶如堅肉。
五七日之鉢羅奢佉。
分開四支。
名為形位。
乃至十月而出胎也。
如此胎卵濕化四生。
随其所感業緣而随應之。
卵惟想生。
如雄鳴上風。
雌鳴下風之類。
此與七趣文中情想不同。
彼以思善為想。
念惡為情。
此以男女愛慕為想。
綢缪為情也。
惟想故藉四緣生。
一業。
二父。
三母。
四暖。
以羯羅藍為初生相。
因情故藉三緣生。
一業。
二父。
三母。
以遏蒲昙為胎卵漸分之相。
合感故藉二緣生。
一業。
二濕。
以蔽屍為初生相。
離應故惟一緣生。
所謂業力。
以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