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卷第三文句
關燈
小
中
大
動靜通塞合離等法之生滅。
則法塵終無所得。
生不過是色空諸法等生。
滅不過是色空諸法等滅。
何處更有法塵自體相耶。
所因之法塵旣無。
則因法塵生所有之識。
作何形相。
其為無生無性明矣。
餘文可知。
惟其意識卽空假中。
故大目犍連悟之。
心光發宣圓。
明清淨。
自在無畏也。
從初卷佛告阿難汝我同氣至此。
是如來答示文中。
就事以顯理竟。
(戊)二明性本具相為三。
初當機疑問。
二诃誡許宣。
三正為開示。
(已)今初 阿難白佛言。
世尊。
如來常說和合因緣。
一切世間種種變化。
皆因四大和合發明。
雲何如來(今乃)因緣自然二俱排擯。
我今不知斯義所屬。
惟垂哀愍。
開示衆生中道了義無戲論法。
上來就事顯理。
正明藏性随緣不變。
的皆中道了義無戲論法。
而阿難久執粗淺因緣名言習氣。
所以反堕疑網。
謂是撥無世谛。
不免堕在斷空。
故更求開示中道了義也。
原此疑情。
來曆有三。
一者近從陰入處界起疑。
謂旣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則根塵識等。
一切皆空。
而不知如來所示。
乃卽事之理。
非撥事言理也。
二者遠從十番辨見起疑。
謂此見性。
旣非覺聞知見。
則能見所見。
同為眚影。
而不知如來所示。
乃卽眚之目。
非眚外覓目也。
三者更從七處破妄起疑。
謂緣影旣是非心。
因緣自然複俱排擯。
則妄無所依。
真無可據。
而不知如來所示。
惟其離一切相。
所以卽一切法也。
(已)二诃誡許宣 爾時世尊告阿難言。
汝先厭離聲聞緣覺諸小乘法。
發心勤求無上菩提。
故我今時。
為汝開示第一義谛。
如何複将世間戲論妄想因緣而自纏繞。
汝雖多聞。
如說藥人。
真藥現前。
不能分别。
如來說為真可憐愍。
汝今谛聽。
我當為汝分别開示。
亦令當來修大乘者。
通達實相。
阿難默然。
承佛聖旨。
此中從初至真可憐愍。
是诃辭。
汝今谛聽一句。
是誡辭。
我當為汝至通達實相。
是許宣。
阿難默然承佛聖旨。
是領佛誡。
一心谛聽。
三業皆寂也。
初文言汝先厭離諸小乘法者。
以阿難歸來見佛。
卽殷勤啟請得成菩提方便。
豈非厭小求大。
故我今時為汝開示第一義谛者。
曆指前來所說。
一一無非第一義谛。
更非次第三谛等也。
金口誠言。
明文若此。
解者欲以奢摩他等分配前文。
可謂公與佛抗。
今須一一更為點示。
俾經旨昭然。
經初首唱常住真心性淨明體。
卽誡直心正念真如。
便是第一義谛真實血脈。
次欲逐破妄執。
先唱大定之名。
俾利根者。
妄執破處。
定體圓彰。
覓心了不可得。
心卽豎窮橫徧。
甯非第一義谛。
次明二種根本不離一心。
甯非第一義谛。
次明諸法所生。
唯心所現。
甯非第一義谛。
次明見性是心非眼。
而此見性。
本無動搖。
亦無舒卷。
本無生滅。
亦無增減。
本不可還。
亦決非物。
本無舒縮。
亦無斷續。
本無是見。
亦無非見。
本非自然。
亦非因緣。
本非明暗色空。
亦非覺聞知見。
本非和合。
非不和合。
以要言之。
離一切相。
卽一切法。
甯非第一義谛。
次明陰入處界卽空卽假卽中。
甯非第一義谛。
第一義谛。
卽是中道了義無戲論法。
乃舍此而别求中道了義。
大似說藥而不知真藥。
良以有聞無慧故也。
故仍誡以谛聽。
庶幾不為徒聞耳。
實相亦卽第一義谛。
亦卽中道了義。
以其無相不相。
名為實相。
前已深明相卽無相道理。
今更重明無相卽相道理。
令其通達也。
(己)三正為開示二。
初牒疑總示。
二曆大别顯。
(庚)初中二。
初就法破妄。
二借喻顯理。
(辛)今初 阿難。
如汝所言。
四大和合。
發明世間種種變化。
阿難。
若彼大性體非和合。
則不能與諸大雜和。
猶如虛空。
不和諸色。
若和合者。
同于變化。
始終相成。
生滅相續。
生死死生。
生生死死。
如旋火輪。
無有休息。
此牒其妄計而破之也。
如來所說和合因緣。
祗為顯示諸法無性。
若妄計四大有實體性。
由彼和合。
能生諸法。
則與外道邪計何異。
故今牒而破之。
先破非和合。
次破和合。
由不達不變随緣之性。
必計體非和合。
由不達随緣不變之性。
必将轉計和合。
今并破之。
則已密顯如來藏性。
方是四大真性。
而四大無性。
正是如來藏之實性矣。
先破非和合雲。
若計彼諸大之性。
體必非和合者。
則一一大。
皆不能與諸大雜和。
猶如虛空不和諸色。
便無諸大之用。
如地性常堅。
遇水不潤。
水性常冷。
遇火不熱等。
何以生成萬物。
若計彼諸大之性。
必定是和合者。
則便同于種種變化。
始終相成。
生滅相續。
生而複死。
死而複生。
從生至生。
從死至死。
如旋火輪。
無有休息。
便無諸大之體。
如地遇水。
則失其堅。
水遇火。
則失其潤等。
自體旣失。
又将何以生成萬物。
此等豈非戲論妄想也耶。
(辛)二借喻顯理 阿難。
如水成冰。
冰還成水。
此承上文破其妄計。
而總示以随緣不變。
不變随緣之理性也。
此為七大總喻。
極須著眼。
以冰水總喻随緣之相。
以冰水同一濕性而喻不變之性。
若藏性随于染緣。
成佛法界中九界七大。
喻以如水成冰。
若藏性随于淨緣。
顯九法界中佛界七大。
喻以冰還成水。
惟一濕性。
冰水相殊。
是謂不變随緣。
冰水雖殊。
濕性無二。
是謂随緣不變。
由其随緣卽不變故。
所以七大無非性真圓融。
周徧法界。
由其不變卽随緣故。
所以七大無不随心應量。
循業發現也。
(庚)二曆大别顯。
此正顯示随緣不變不變随緣之藏性。
方是七大實性。
所謂性具法門。
事事無礙之法界也。
須知七大。
卽是陰入處界。
但開合廣略不同。
開色陰為前五大。
指受陰為根大。
合想行識為識大。
又橫列六塵為前五大。
收六根為根大。
收六識為識大也。
旣知七大更無異法。
當以二文前後互融。
方開圓悟之門。
前明陰入處界。
皆如來藏。
本無生滅。
須知卽是七大皆如來藏。
本無生滅。
後明如來藏中性具七大。
清淨圓融。
徧周法界。
循業發現。
當知卽是如來藏中性具陰入處界。
清淨圓融。
徧周法界。
循業發現。
所謂卽事之理。
無有少許理性而不攝在事中。
卽理之事。
無有少許事相而不攝在理中。
故得毛吞巨海。
芥納須彌。
介爾三千。
刹那十世。
心性妙理。
至此已極。
三谛一谛。
更無餘蘊。
故使阿難大悟。
頓獲法身。
下文滿慈騰問。
不過别為法執重者破疑滞耳。
諸家不達。
或以此為次第三谛。
或以此為空與不空兩藏。
或但指此為空如來藏。
下文方顯不空等藏。
誣罔圓宗。
謗毀佛語。
哀哉哀哉。
文分為七。
初明藏性卽地大性。
(至)七明藏性卽識大性。
(辛)初中三。
初破妄執。
二顯理性。
三斥迷惑。
(壬)今初 汝觀地性。
粗為大地。
細為微塵。
至鄰虛塵。
析彼極微色邊際相七分所成。
更析鄰虛。
卽實空性。
阿難。
若此鄰虛析成虛空。
當知虛空出生色相。
汝今問言。
由和合故。
出生世間諸變化相。
汝且觀此一鄰虛塵。
用幾虛空和合而有。
不應鄰虛合成鄰虛。
又鄰虛塵析入空者。
用幾色相合成虛空。
若色合時。
合色非空。
若空合時。
合空非色。
色猶可析。
空雲何合。
十法界内色外色總名地大。
今且約現前外色辨也。
七分析色。
自是外道邪計。
由彼不達色性卽是藏性。
本與空性無二無别。
妄謂析色方可歸空。
今故牒而破之。
謂汝尚同凡外所計和合因緣。
觀于此地虛妄體性。
以為積色至粗。
方為大地。
析色至細。
便為微塵。
至鄰虛塵。
乃析彼極微色邊際相七分所成。
設使更析鄰虛。
卽實成空性耶。
若使此鄰虛塵。
果然析成虛空。
當知此虛空中。
亦應出生色相矣。
下文方正破之。
文并可知。
色猶可析一句。
亦是順其情計而姑縱之。
實則粗亦法界。
細亦法界。
皆是随心應量。
循業發現。
粗不待合。
細不待析也。
(壬)二顯理性 汝元不知如來藏中。
性色真空。
性空真色。
清淨本然。
周徧法界。
随衆生心。
應所知量。
循業發現。
此正顯示如來藏性。
卽是色之真性。
亦是空之真性。
是故色之與空。
無非是性。
無非是真。
色非待合而始有。
空非待析而始成。
祗由随緣常不變故。
所以不變常随緣也。
以其随緣不變。
故号為如。
以其不變随緣。
故号為來。
以其性具十界染淨功能。
故稱為藏。
以其無法不在裡許。
故名為中。
以其無性之性。
卽是十法界色空實性。
性不可改。
體無虛妄。
故一一皆性皆真。
以其十法界色。
皆悉離過絕非。
體是無作。
故名清淨本然。
以其十法界色。
各各豎窮橫徧。
故名周徧法界。
夫性真色空。
卽是性具清淨本然。
卽是性體。
周徧法界。
卽是性量。
此示随緣不變體也。
随十法界衆生迷悟之心。
應其所知染淨之量。
循于十界善惡諸業。
而發現為十界苦樂諸色。
此示不變随緣用也。
随緣卽不變。
如冰水之濕性始終不變。
不變卽随緣。
如濕性之冰水總是随緣。
随寒凍緣。
水則成冰。
而濕性無減。
以喻随迷染緣。
成九界生死幻色。
而藏性無減。
随和暖緣。
冰則成水。
而濕性無增。
以喻随悟淨緣。
成佛界真善妙色而藏性無增。
故知總喻。
徧喻七大體用性相。
今一一文。
還須用上喻意而消釋之。
則旨趣昭然。
(壬)三斥迷惑 世間無知。
惑為因緣及自然性。
皆是識心分别計度。
但有言說。
都無實義。
世間者。
徧指九法界衆生也。
總未達此随緣不變不變随緣妙性。
故各各有因緣自然二種妄計。
而此妄計。
但是戲論言說而已。
終無實義可指陳也。
蓋凡外世間。
或計時方微塵大自在等諸邪因緣。
或計冥谛神我以為自然。
此則藏教所明因緣生法。
卽已破竟。
複有鈍根聲聞緣覺。
禀佛因緣言教。
不達如來說法旨趣。
以苦集滅道世出世間因果差别。
總屬因緣。
以滅谛所顯偏真涅槃。
性無生滅。
還名自然。
此則通教所明因緣卽空。
亦已破竟。
複有鈍根三乘。
禀佛卽空言教。
不達如來說法旨趣。
以苦集滅道一切如幻。
名為因緣。
以真理無生。
苦不能迫。
集不能染。
還名自然。
此則别教所明因緣假名。
亦已破竟。
複有鈍根菩薩。
禀佛卽假言教。
不達如來說法旨趣。
以無明招感九界生死。
名為因緣。
但中佛性凝然不變。
如月在雲外。
還名自然。
此惟今教所明因緣卽中。
方得破盡無餘。
故知未曾開佛知見。
則九界同名識心。
如水成冰。
若圓解初開。
則識心便成妙觀察智。
如冰成水。
下皆準知。
惟其藏性卽地大性。
故持地菩薩悟之。
塵銷智圓。
成無上道。
(辛)二明藏性卽火大性三。
初破妄執。
二顯理性。
三斥迷惑。
(壬)今初 阿難。
火性無我。
寄于諸緣。
汝觀城中未食之家。
欲炊爨時。
手執陽燧。
日前求火。
阿難。
(欲若)名和合者。
如我與汝一千二百五十比丘。
今(和合而)為一衆。
衆雖為一。
诘其根本。
各各有身。
皆有所生氏族名字。
如舍利弗。
婆羅門種。
優樓頻螺。
迦葉波種。
乃至阿難。
瞿昙種姓。
(如此方可名為和合)阿難。
若此火性因和合有。
彼手執鏡。
于日求火。
此火為從鏡中而出。
為從艾出。
為于日來。
阿難。
若日來者。
自能燒汝手中之艾。
來處林木。
皆應受焚。
若鏡中出。
自能于鏡出然于艾。
鏡何不镕。
(今乃)纡汝手執。
尚無熱相。
雲何融泮。
若生于艾。
何藉日鏡光明相接。
然後火生。
汝又谛觀。
鏡因手執。
日從天來。
艾本地生。
火從何方遊曆于此。
日鏡相遠。
非和非合。
不應火光無從自有。
十法界内火外火。
總名火大。
今且約現前外火辨之。
火性無我者。
且指妄性本無自體。
為破凡外性計故也。
寄于諸緣等者。
仍舉正因緣境。
然後明其無性。
阿難名和合者以下。
舉和合相以反顯于非和合性。
此喻不唯反顯火大。
亦複徧顯下文五大。
文不重出。
義實相通故也。
陽燧者。
取火之鏡。
優樓頻螺。
此雲木瓜林。
尊者之名。
迦葉波。
此雲龜氏。
尊者之姓。
瞿昙。
此雲地最勝。
亦雲日種。
卽如來俗姓。
鏡。
卽陽燧。
纡者。
屈曲之貌。
不應火光無從自有一句。
兼破不和合義。
(壬)二顯理性 汝猶不知如來藏中。
性火真空。
性空真火。
清淨本然。
周徧法界。
随衆生心。
應所知量。
阿難。
當知世人一處執鏡。
一處火生。
徧法界執。
滿世間起。
起徧世間。
甯有方所。
循業發現。
此顯性具十法界火。
火之與空。
皆性皆真。
随緣常自不變。
故能随心應量而循業發現。
卽是不變常自随緣。
緻有十法界火。
種種差别也。
餘如上釋。
(壬)三斥迷惑 世間無知。
惑為因緣及自然性。
皆是識心分别計度。
但有言說。
都無實義。
義如上釋。
惟其藏性卽火大性。
故烏刍瑟摩悟之。
生大寶焰。
登無上覺。
(辛)三明藏性卽水大性三。
初破妄執。
二顯理性。
三斥迷惑。
(壬)今初 阿難。
水性不定。
流息無恒。
如室羅城迦毗羅仙。
斫迦羅仙。
及鉢頭摩。
诃薩多等諸大幻師。
求太陰精。
用和幻藥。
是諸師等。
于白月晝。
手執方諸。
承月中水。
此水為複從珠中出。
空中自有。
為從月來。
阿難。
若從月來。
尚能遠方令珠出水。
所經林木。
皆應吐流。
流則何待方諸所出。
不流明水非從月降。
若從珠出。
則此珠中常應流水。
何待中宵承白月晝。
若從空生。
空性無邊。
水當無際。
從人洎天。
皆同滔溺。
雲何複有水陸空行。
汝更谛觀。
月從天陟。
珠因手持。
承珠水盤。
本人敷設。
水從何方流注于此。
月珠相遠。
非和非合。
不應水精無從自有。
十法界内水外水。
總名水大。
今且約現前外水辨之。
水性不定。
有時而流。
有時而息。
亦指妄性無體以破外計。
如室羅城下。
舉因緣境。
此水為複下。
明其無性。
先皆廣破和合。
後以不應水精無從自有一句。
轉破不和合也。
月中之水。
名太陰精。
正當望夜。
月輪中天。
名白月晝。
方諸。
卽取水珠名。
餘可知。
(壬)二顯理性 汝尚不知如來藏中。
性水真空。
性空真水。
清淨本然。
周徧法界。
随衆生心。
應所知量。
一處執珠。
一處水出。
徧法界執。
滿法界生。
生滿世間。
甯有方所。
循業發現。
此明性具十法界水。
水之與空。
皆性皆真。
随緣常自不變。
故能不變常自随緣。
遂有十界水差别也。
(壬)三斥迷惑 世間無知。
惑為因緣及自然性。
皆是識心分别計度。
但有言說。
都無實義。
惟其藏性卽水大性。
故月光童子悟之。
一味流通。
得無生忍。
(辛)四明藏性卽風大性三。
初破妄執。
二顯理性。
三斥迷惑。
(壬)今初 阿難。
風性無體。
動靜不常。
汝常整衣入于大衆。
僧伽梨角動及傍人。
則有微風拂彼人面。
此風為複出袈裟角。
發于虛空。
生彼人面。
阿難。
此風若複出袈裟角。
汝乃披風。
其衣飛搖。
應離汝體。
我今說法會中垂衣。
汝看我衣。
風何所在。
不應衣中有藏風地。
若生虛空。
汝衣不動。
何因無拂。
空性常住。
風應常生。
若無風時。
虛空當滅。
滅風可見。
滅空何狀。
若有生滅。
不名虛空。
名為虛空。
雲何風出。
若風自生被拂之面。
從彼面生。
當應拂汝。
自汝整衣。
雲何倒拂。
汝審谛觀。
整衣在汝。
面屬彼人。
虛空寂然。
不參流動。
風自誰方鼓動來此。
風空性隔。
非和非合。
不應風性無從自有。
十法界内動外動。
總名風大。
今亦且就現前外動辨之。
風性無體動靜不常者。
正顯妄無自性。
破外計也。
汝常整衣下。
重舉因緣生法。
僧伽梨。
此雲大衣。
此風為複下。
正明緣生無性。
袈裟此雲壞色。
卽三衣之都名。
空性常住風應常生者。
能生是常。
所生亦應常也。
若無風時虛空當滅者。
所生無常。
以例能生亦應無常也。
風空性隔者。
旣不達同是藏性。
則風性屬動。
空性屬靜。
不相為用也。
不應風性無從自有者。
轉破不和合計也。
(壬)二顯理性 汝宛不知如來藏中。
性風真空。
性空真風。
清淨本然。
周徧法界。
随衆生心。
應所知量。
阿難。
如汝一人微動服衣。
有微風出。
徧法界拂。
滿國土生。
周徧世間。
甯有方所。
循業發現。
此明性具十法界風。
風之與空。
皆性皆真。
是故随緣卽不變。
不變卽随緣。
而有十法界風差别也。
(壬)三斥迷惑 世間無知。
惑為因緣及自
則法塵終無所得。
生不過是色空諸法等生。
滅不過是色空諸法等滅。
何處更有法塵自體相耶。
所因之法塵旣無。
則因法塵生所有之識。
作何形相。
其為無生無性明矣。
餘文可知。
惟其意識卽空假中。
故大目犍連悟之。
心光發宣圓。
明清淨。
自在無畏也。
從初卷佛告阿難汝我同氣至此。
是如來答示文中。
就事以顯理竟。
(戊)二明性本具相為三。
初當機疑問。
二诃誡許宣。
三正為開示。
(已)今初 阿難白佛言。
世尊。
如來常說和合因緣。
一切世間種種變化。
皆因四大和合發明。
雲何如來(今乃)因緣自然二俱排擯。
我今不知斯義所屬。
惟垂哀愍。
開示衆生中道了義無戲論法。
上來就事顯理。
正明藏性随緣不變。
的皆中道了義無戲論法。
而阿難久執粗淺因緣名言習氣。
所以反堕疑網。
謂是撥無世谛。
不免堕在斷空。
故更求開示中道了義也。
原此疑情。
來曆有三。
一者近從陰入處界起疑。
謂旣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則根塵識等。
一切皆空。
而不知如來所示。
乃卽事之理。
非撥事言理也。
二者遠從十番辨見起疑。
謂此見性。
旣非覺聞知見。
則能見所見。
同為眚影。
而不知如來所示。
乃卽眚之目。
非眚外覓目也。
三者更從七處破妄起疑。
謂緣影旣是非心。
因緣自然複俱排擯。
則妄無所依。
真無可據。
而不知如來所示。
惟其離一切相。
所以卽一切法也。
(已)二诃誡許宣 爾時世尊告阿難言。
汝先厭離聲聞緣覺諸小乘法。
發心勤求無上菩提。
故我今時。
為汝開示第一義谛。
如何複将世間戲論妄想因緣而自纏繞。
汝雖多聞。
如說藥人。
真藥現前。
不能分别。
如來說為真可憐愍。
汝今谛聽。
我當為汝分别開示。
亦令當來修大乘者。
通達實相。
阿難默然。
承佛聖旨。
此中從初至真可憐愍。
是诃辭。
汝今谛聽一句。
是誡辭。
我當為汝至通達實相。
是許宣。
阿難默然承佛聖旨。
是領佛誡。
一心谛聽。
三業皆寂也。
初文言汝先厭離諸小乘法者。
以阿難歸來見佛。
卽殷勤啟請得成菩提方便。
豈非厭小求大。
故我今時為汝開示第一義谛者。
曆指前來所說。
一一無非第一義谛。
更非次第三谛等也。
金口誠言。
明文若此。
解者欲以奢摩他等分配前文。
可謂公與佛抗。
今須一一更為點示。
俾經旨昭然。
經初首唱常住真心性淨明體。
卽誡直心正念真如。
便是第一義谛真實血脈。
次欲逐破妄執。
先唱大定之名。
俾利根者。
妄執破處。
定體圓彰。
覓心了不可得。
心卽豎窮橫徧。
甯非第一義谛。
次明二種根本不離一心。
甯非第一義谛。
次明諸法所生。
唯心所現。
甯非第一義谛。
次明見性是心非眼。
而此見性。
本無動搖。
亦無舒卷。
本無生滅。
亦無增減。
本不可還。
亦決非物。
本無舒縮。
亦無斷續。
本無是見。
亦無非見。
本非自然。
亦非因緣。
本非明暗色空。
亦非覺聞知見。
本非和合。
非不和合。
以要言之。
離一切相。
卽一切法。
甯非第一義谛。
次明陰入處界卽空卽假卽中。
甯非第一義谛。
第一義谛。
卽是中道了義無戲論法。
乃舍此而别求中道了義。
大似說藥而不知真藥。
良以有聞無慧故也。
故仍誡以谛聽。
庶幾不為徒聞耳。
實相亦卽第一義谛。
亦卽中道了義。
以其無相不相。
名為實相。
前已深明相卽無相道理。
今更重明無相卽相道理。
令其通達也。
(己)三正為開示二。
初牒疑總示。
二曆大别顯。
(庚)初中二。
初就法破妄。
二借喻顯理。
(辛)今初 阿難。
如汝所言。
四大和合。
發明世間種種變化。
阿難。
若彼大性體非和合。
則不能與諸大雜和。
猶如虛空。
不和諸色。
若和合者。
同于變化。
始終相成。
生滅相續。
生死死生。
生生死死。
如旋火輪。
無有休息。
此牒其妄計而破之也。
如來所說和合因緣。
祗為顯示諸法無性。
若妄計四大有實體性。
由彼和合。
能生諸法。
則與外道邪計何異。
故今牒而破之。
先破非和合。
次破和合。
由不達不變随緣之性。
必計體非和合。
由不達随緣不變之性。
必将轉計和合。
今并破之。
則已密顯如來藏性。
方是四大真性。
而四大無性。
正是如來藏之實性矣。
先破非和合雲。
若計彼諸大之性。
體必非和合者。
則一一大。
皆不能與諸大雜和。
猶如虛空不和諸色。
便無諸大之用。
如地性常堅。
遇水不潤。
水性常冷。
遇火不熱等。
何以生成萬物。
若計彼諸大之性。
必定是和合者。
則便同于種種變化。
始終相成。
生滅相續。
生而複死。
死而複生。
從生至生。
從死至死。
如旋火輪。
無有休息。
便無諸大之體。
如地遇水。
則失其堅。
水遇火。
則失其潤等。
自體旣失。
又将何以生成萬物。
此等豈非戲論妄想也耶。
(辛)二借喻顯理 阿難。
如水成冰。
冰還成水。
此承上文破其妄計。
而總示以随緣不變。
不變随緣之理性也。
此為七大總喻。
極須著眼。
以冰水總喻随緣之相。
以冰水同一濕性而喻不變之性。
若藏性随于染緣。
成佛法界中九界七大。
喻以如水成冰。
若藏性随于淨緣。
顯九法界中佛界七大。
喻以冰還成水。
惟一濕性。
冰水相殊。
是謂不變随緣。
冰水雖殊。
濕性無二。
是謂随緣不變。
由其随緣卽不變故。
所以七大無非性真圓融。
周徧法界。
由其不變卽随緣故。
所以七大無不随心應量。
循業發現也。
(庚)二曆大别顯。
此正顯示随緣不變不變随緣之藏性。
方是七大實性。
所謂性具法門。
事事無礙之法界也。
須知七大。
卽是陰入處界。
但開合廣略不同。
開色陰為前五大。
指受陰為根大。
合想行識為識大。
又橫列六塵為前五大。
收六根為根大。
收六識為識大也。
旣知七大更無異法。
當以二文前後互融。
方開圓悟之門。
前明陰入處界。
皆如來藏。
本無生滅。
須知卽是七大皆如來藏。
本無生滅。
後明如來藏中性具七大。
清淨圓融。
徧周法界。
循業發現。
當知卽是如來藏中性具陰入處界。
清淨圓融。
徧周法界。
循業發現。
所謂卽事之理。
無有少許理性而不攝在事中。
卽理之事。
無有少許事相而不攝在理中。
故得毛吞巨海。
芥納須彌。
介爾三千。
刹那十世。
心性妙理。
至此已極。
三谛一谛。
更無餘蘊。
故使阿難大悟。
頓獲法身。
下文滿慈騰問。
不過别為法執重者破疑滞耳。
諸家不達。
或以此為次第三谛。
或以此為空與不空兩藏。
或但指此為空如來藏。
下文方顯不空等藏。
誣罔圓宗。
謗毀佛語。
哀哉哀哉。
文分為七。
初明藏性卽地大性。
(至)七明藏性卽識大性。
(辛)初中三。
初破妄執。
二顯理性。
三斥迷惑。
(壬)今初 汝觀地性。
粗為大地。
細為微塵。
至鄰虛塵。
析彼極微色邊際相七分所成。
更析鄰虛。
卽實空性。
阿難。
若此鄰虛析成虛空。
當知虛空出生色相。
汝今問言。
由和合故。
出生世間諸變化相。
汝且觀此一鄰虛塵。
用幾虛空和合而有。
不應鄰虛合成鄰虛。
又鄰虛塵析入空者。
用幾色相合成虛空。
若色合時。
合色非空。
若空合時。
合空非色。
色猶可析。
空雲何合。
十法界内色外色總名地大。
今且約現前外色辨也。
七分析色。
自是外道邪計。
由彼不達色性卽是藏性。
本與空性無二無别。
妄謂析色方可歸空。
今故牒而破之。
謂汝尚同凡外所計和合因緣。
觀于此地虛妄體性。
以為積色至粗。
方為大地。
析色至細。
便為微塵。
至鄰虛塵。
乃析彼極微色邊際相七分所成。
設使更析鄰虛。
卽實成空性耶。
若使此鄰虛塵。
果然析成虛空。
當知此虛空中。
亦應出生色相矣。
下文方正破之。
文并可知。
色猶可析一句。
亦是順其情計而姑縱之。
實則粗亦法界。
細亦法界。
皆是随心應量。
循業發現。
粗不待合。
細不待析也。
(壬)二顯理性 汝元不知如來藏中。
性色真空。
性空真色。
清淨本然。
周徧法界。
随衆生心。
應所知量。
循業發現。
此正顯示如來藏性。
卽是色之真性。
亦是空之真性。
是故色之與空。
無非是性。
無非是真。
色非待合而始有。
空非待析而始成。
祗由随緣常不變故。
所以不變常随緣也。
以其随緣不變。
故号為如。
以其不變随緣。
故号為來。
以其性具十界染淨功能。
故稱為藏。
以其無法不在裡許。
故名為中。
以其無性之性。
卽是十法界色空實性。
性不可改。
體無虛妄。
故一一皆性皆真。
以其十法界色。
皆悉離過絕非。
體是無作。
故名清淨本然。
以其十法界色。
各各豎窮橫徧。
故名周徧法界。
夫性真色空。
卽是性具清淨本然。
卽是性體。
周徧法界。
卽是性量。
此示随緣不變體也。
随十法界衆生迷悟之心。
應其所知染淨之量。
循于十界善惡諸業。
而發現為十界苦樂諸色。
此示不變随緣用也。
随緣卽不變。
如冰水之濕性始終不變。
不變卽随緣。
如濕性之冰水總是随緣。
随寒凍緣。
水則成冰。
而濕性無減。
以喻随迷染緣。
成九界生死幻色。
而藏性無減。
随和暖緣。
冰則成水。
而濕性無增。
以喻随悟淨緣。
成佛界真善妙色而藏性無增。
故知總喻。
徧喻七大體用性相。
今一一文。
還須用上喻意而消釋之。
則旨趣昭然。
(壬)三斥迷惑 世間無知。
惑為因緣及自然性。
皆是識心分别計度。
但有言說。
都無實義。
世間者。
徧指九法界衆生也。
總未達此随緣不變不變随緣妙性。
故各各有因緣自然二種妄計。
而此妄計。
但是戲論言說而已。
終無實義可指陳也。
蓋凡外世間。
或計時方微塵大自在等諸邪因緣。
或計冥谛神我以為自然。
此則藏教所明因緣生法。
卽已破竟。
複有鈍根聲聞緣覺。
禀佛因緣言教。
不達如來說法旨趣。
以苦集滅道世出世間因果差别。
總屬因緣。
以滅谛所顯偏真涅槃。
性無生滅。
還名自然。
此則通教所明因緣卽空。
亦已破竟。
複有鈍根三乘。
禀佛卽空言教。
不達如來說法旨趣。
以苦集滅道一切如幻。
名為因緣。
以真理無生。
苦不能迫。
集不能染。
還名自然。
此則别教所明因緣假名。
亦已破竟。
複有鈍根菩薩。
禀佛卽假言教。
不達如來說法旨趣。
以無明招感九界生死。
名為因緣。
但中佛性凝然不變。
如月在雲外。
還名自然。
此惟今教所明因緣卽中。
方得破盡無餘。
故知未曾開佛知見。
則九界同名識心。
如水成冰。
若圓解初開。
則識心便成妙觀察智。
如冰成水。
下皆準知。
惟其藏性卽地大性。
故持地菩薩悟之。
塵銷智圓。
成無上道。
(辛)二明藏性卽火大性三。
初破妄執。
二顯理性。
三斥迷惑。
(壬)今初 阿難。
火性無我。
寄于諸緣。
汝觀城中未食之家。
欲炊爨時。
手執陽燧。
日前求火。
阿難。
(欲若)名和合者。
如我與汝一千二百五十比丘。
今(和合而)為一衆。
衆雖為一。
诘其根本。
各各有身。
皆有所生氏族名字。
如舍利弗。
婆羅門種。
優樓頻螺。
迦葉波種。
乃至阿難。
瞿昙種姓。
(如此方可名為和合)阿難。
若此火性因和合有。
彼手執鏡。
于日求火。
此火為從鏡中而出。
為從艾出。
為于日來。
阿難。
若日來者。
自能燒汝手中之艾。
來處林木。
皆應受焚。
若鏡中出。
自能于鏡出然于艾。
鏡何不镕。
(今乃)纡汝手執。
尚無熱相。
雲何融泮。
若生于艾。
何藉日鏡光明相接。
然後火生。
汝又谛觀。
鏡因手執。
日從天來。
艾本地生。
火從何方遊曆于此。
日鏡相遠。
非和非合。
不應火光無從自有。
十法界内火外火。
總名火大。
今且約現前外火辨之。
火性無我者。
且指妄性本無自體。
為破凡外性計故也。
寄于諸緣等者。
仍舉正因緣境。
然後明其無性。
阿難名和合者以下。
舉和合相以反顯于非和合性。
此喻不唯反顯火大。
亦複徧顯下文五大。
文不重出。
義實相通故也。
陽燧者。
取火之鏡。
優樓頻螺。
此雲木瓜林。
尊者之名。
迦葉波。
此雲龜氏。
尊者之姓。
瞿昙。
此雲地最勝。
亦雲日種。
卽如來俗姓。
鏡。
卽陽燧。
纡者。
屈曲之貌。
不應火光無從自有一句。
兼破不和合義。
(壬)二顯理性 汝猶不知如來藏中。
性火真空。
性空真火。
清淨本然。
周徧法界。
随衆生心。
應所知量。
阿難。
當知世人一處執鏡。
一處火生。
徧法界執。
滿世間起。
起徧世間。
甯有方所。
循業發現。
此顯性具十法界火。
火之與空。
皆性皆真。
随緣常自不變。
故能随心應量而循業發現。
卽是不變常自随緣。
緻有十法界火。
種種差别也。
餘如上釋。
(壬)三斥迷惑 世間無知。
惑為因緣及自然性。
皆是識心分别計度。
但有言說。
都無實義。
義如上釋。
惟其藏性卽火大性。
故烏刍瑟摩悟之。
生大寶焰。
登無上覺。
(辛)三明藏性卽水大性三。
初破妄執。
二顯理性。
三斥迷惑。
(壬)今初 阿難。
水性不定。
流息無恒。
如室羅城迦毗羅仙。
斫迦羅仙。
及鉢頭摩。
诃薩多等諸大幻師。
求太陰精。
用和幻藥。
是諸師等。
于白月晝。
手執方諸。
承月中水。
此水為複從珠中出。
空中自有。
為從月來。
阿難。
若從月來。
尚能遠方令珠出水。
所經林木。
皆應吐流。
流則何待方諸所出。
不流明水非從月降。
若從珠出。
則此珠中常應流水。
何待中宵承白月晝。
若從空生。
空性無邊。
水當無際。
從人洎天。
皆同滔溺。
雲何複有水陸空行。
汝更谛觀。
月從天陟。
珠因手持。
承珠水盤。
本人敷設。
水從何方流注于此。
月珠相遠。
非和非合。
不應水精無從自有。
十法界内水外水。
總名水大。
今且約現前外水辨之。
水性不定。
有時而流。
有時而息。
亦指妄性無體以破外計。
如室羅城下。
舉因緣境。
此水為複下。
明其無性。
先皆廣破和合。
後以不應水精無從自有一句。
轉破不和合也。
月中之水。
名太陰精。
正當望夜。
月輪中天。
名白月晝。
方諸。
卽取水珠名。
餘可知。
(壬)二顯理性 汝尚不知如來藏中。
性水真空。
性空真水。
清淨本然。
周徧法界。
随衆生心。
應所知量。
一處執珠。
一處水出。
徧法界執。
滿法界生。
生滿世間。
甯有方所。
循業發現。
此明性具十法界水。
水之與空。
皆性皆真。
随緣常自不變。
故能不變常自随緣。
遂有十界水差别也。
(壬)三斥迷惑 世間無知。
惑為因緣及自然性。
皆是識心分别計度。
但有言說。
都無實義。
惟其藏性卽水大性。
故月光童子悟之。
一味流通。
得無生忍。
(辛)四明藏性卽風大性三。
初破妄執。
二顯理性。
三斥迷惑。
(壬)今初 阿難。
風性無體。
動靜不常。
汝常整衣入于大衆。
僧伽梨角動及傍人。
則有微風拂彼人面。
此風為複出袈裟角。
發于虛空。
生彼人面。
阿難。
此風若複出袈裟角。
汝乃披風。
其衣飛搖。
應離汝體。
我今說法會中垂衣。
汝看我衣。
風何所在。
不應衣中有藏風地。
若生虛空。
汝衣不動。
何因無拂。
空性常住。
風應常生。
若無風時。
虛空當滅。
滅風可見。
滅空何狀。
若有生滅。
不名虛空。
名為虛空。
雲何風出。
若風自生被拂之面。
從彼面生。
當應拂汝。
自汝整衣。
雲何倒拂。
汝審谛觀。
整衣在汝。
面屬彼人。
虛空寂然。
不參流動。
風自誰方鼓動來此。
風空性隔。
非和非合。
不應風性無從自有。
十法界内動外動。
總名風大。
今亦且就現前外動辨之。
風性無體動靜不常者。
正顯妄無自性。
破外計也。
汝常整衣下。
重舉因緣生法。
僧伽梨。
此雲大衣。
此風為複下。
正明緣生無性。
袈裟此雲壞色。
卽三衣之都名。
空性常住風應常生者。
能生是常。
所生亦應常也。
若無風時虛空當滅者。
所生無常。
以例能生亦應無常也。
風空性隔者。
旣不達同是藏性。
則風性屬動。
空性屬靜。
不相為用也。
不應風性無從自有者。
轉破不和合計也。
(壬)二顯理性 汝宛不知如來藏中。
性風真空。
性空真風。
清淨本然。
周徧法界。
随衆生心。
應所知量。
阿難。
如汝一人微動服衣。
有微風出。
徧法界拂。
滿國土生。
周徧世間。
甯有方所。
循業發現。
此明性具十法界風。
風之與空。
皆性皆真。
是故随緣卽不變。
不變卽随緣。
而有十法界風差别也。
(壬)三斥迷惑 世間無知。
惑為因緣及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