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卷第三文句
關燈
小
中
大
。
不名知味。
若變移者。
舌非多體。
雲何多味一舌之知。
若生于食。
食非有識。
雲何自知。
又食自知。
卽同他食。
何預于汝。
名味之知。
若生于空。
汝啖虛空當作何味。
必其虛空若作鹹味。
旣鹹汝舌。
亦鹹汝面。
則此界人。
同于海魚旣常受鹹。
了不知淡。
若不識淡。
亦不覺鹹。
必無所知。
雲何名味。
是故當知。
味舌與嘗。
俱無處所。
卽嘗與味。
二俱虛妄。
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文皆可知。
惟其味處卽空假中。
故藥王藥上悟之。
位登菩薩。
(子)五明身與觸卽藏性 阿難。
汝嘗晨朝以手摩頭。
于意雲何。
此摩所知。
誰為能觸。
能為在手。
為複在頭。
若在于手。
頭則無知。
雲何成觸。
若在于頭。
手則無用。
雲何名觸。
若各各有。
則汝阿難應有二身。
若頭與手一觸所生。
則手與頭當為一體。
若一體者。
觸則無成。
若二體者。
觸誰為在。
在能非所。
在所非能。
不應虛空與汝成觸。
是故當知。
覺觸與身。
俱無處所。
卽身與觸。
二俱虛妄。
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此之觸塵。
較色聲香味四塵。
虛妄是一。
相貌不同。
必由能知。
方顯所觸。
以其身未觸時。
僅名色法故也。
此中第二破妄。
亦異常式。
若據常式。
應雲此痛為複因于棒生。
因于身生。
因虛空生。
若因棒生。
棒則自痛。
何預汝身。
若因身生。
何須待棒。
若因空生。
空性常恒。
痛應常在。
又空自痛。
身何所知。
又計身棒合生者。
以身倚棒。
卽應有痛。
何須待打。
若離生者。
離無所觸。
雲何痛生。
乃至若從打生。
除卻人手棒及虛空幷汝身相。
打何體相。
打尚無體。
雲何生痛。
今不用此破法。
别就一身能所互奪。
倍為親切。
言誰為能觸者。
此以有知為能觸。
無知之物為所觸也。
故能在于手。
則頭便無知。
如木石之但為所觸。
不複成能。
若能在于頭。
則手便無用。
亦如木石但為所觸。
不複名能。
若頭與手。
各各有一能知觸者。
則成二知。
應有二身。
若頭與手一觸所生。
猶言共一知觸之體。
旣惟一觸。
則頭手無二。
若頭手無二。
觸便無成。
以二物相合。
方有觸故。
若頭與手旣是二體。
則此觸塵。
畢竟安在。
在能則不在所。
在所則不在能。
身中求于觸處了不可得。
不應虛空與汝成觸也。
能所二句。
交合頭手二事。
若以頭為能者。
觸在頭則不在手。
在手則不在頭。
若以手為能者。
觸在手則不在頭。
在頭則不在手。
餘文可知。
惟其觸處卽空假中。
故跋陀婆羅悟之。
妙觸宣明。
(子)六明意與法卽藏性 阿難。
汝常意中所緣善惡無記三性。
生成法則。
此法為複卽心所生。
為當離心别有方所。
阿難。
若卽心者。
法則非塵。
非心所緣。
雲何成處。
若離于心别有方所。
則法自性。
為知非知。
知則名心。
異汝。
非塵。
同他心量。
卽汝。
卽心。
雲何汝心更二于汝。
若非知者。
此塵旣非色聲香味離合冷暖及虛空相。
當于何在。
今于色空都無表示。
不應人間更有空外。
心非所緣。
處從誰立。
是故當知。
法則與心。
俱無處所。
則意與法。
二俱虛妄。
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初文雲意中所緣者。
法名内塵。
祗是前五塵之生滅影事。
于世谛中。
亦無别體故也。
分别法性。
則有三種。
一是善性。
通漏無漏。
人天十善。
色無色定。
名有漏善。
四聖法界所有戒定慧等。
名無漏善。
二是惡性。
通界内外。
見思相應種種諸業。
名界内惡。
塵沙無明相應種種諸業。
名界外惡。
除此二性。
于善惡法無可記别。
名無記性。
言生成法則者。
由意緣善。
生成善法軌則。
由意緣惡。
生成惡法軌則。
意緣無記。
生成無記法之軌則。
則。
亦訓法。
軌持為義。
軌生物解。
令人知是善惡無記法。
任持自性。
善惡無記三法性不可改。
此正明因緣生法。
所謂一切浮塵諸幻化相也。
次文總立卽心離心二種難端。
然後别破。
初破此法若卽心者。
法則不名為塵。
非是心之所緣。
雲何成于外處。
次破離心别有方所。
再立二案。
謂法自性。
為有知耶。
非有知耶。
先破有知。
總以一句定其名義。
别以異汝卽汝而雙破之。
謂法旣有知。
則名為心。
且此離心有知之法。
為異汝耶。
為卽汝耶。
若異于汝。
則非是塵。
乃同他人心量。
若卽是汝。
則卽汝心。
雲何汝心更二于汝。
而曰離心别有方所。
此破離心有知已竟。
次破離心法塵若無知者。
旣非前五塵及虛空相。
更有何物名為法塵。
今于五塵虛空都無表示。
不應更在虛空之外。
空非有外。
義決不成。
設許空外。
則亦非心所緣境界。
而不可立為處矣。
餘文可知。
惟其法處卽空假中。
故摩诃迦葉悟之。
妙法開明。
銷滅諸漏。
(壬)四明十八界性二。
初總征。
二别釋。
(癸)今初 複次阿難。
雲何十八界。
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界者。
因義。
根塵為緣而生于識。
說名為界。
又種族義。
根塵識三。
各有種子。
各為族類。
又界限義。
内根外塵。
中間名識。
此中正意。
惟破界妄而顯識性。
以根塵二種。
先已破顯故也。
十法界染淨諸識。
俱無實界可得。
一一卽空假中。
故雲本藏性也。
(癸)二别釋六。
初明眼識界卽藏性。
(至)六明意識界卽藏性。
(子)今初 阿難。
如汝所明。
眼色為緣。
生于眼識。
此識為複因眼所生。
以眼為界。
因色所生。
以色為界。
阿難。
若因眼生。
旣無色空。
無可分别。
縱有汝識。
欲将何用。
汝見又非青黃赤白。
無所表示。
從何立界。
若因色生。
空無色時。
汝識應滅。
雲何識知是虛空性。
若色變時。
汝亦識其色相遷變。
汝識不遷。
界從何立。
從變則變。
界相自無。
不變則恒。
旣從色生。
應不識知虛空所在。
若兼二種眼色共生。
合則中離。
離則兩合。
體性雜亂。
雲何成界。
是故當知。
眼色為緣。
生眼識界。
三處都無。
則眼與色。
及色界三。
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此中諸文。
準上亦各四節。
從初至生于眼識。
卽舉正因緣境。
次從此識為複至雲何成界。
明其卽空。
三從是故當知至三處都無。
明其惟是假名。
四則眼與色至終。
明其卽中。
以對總示文義。
如前可知。
初文言如汝所明者。
與卽是奪。
以此因緣生法。
義關四教。
阿難所明。
不過是藏教中法有我無意耳。
尚不知因緣卽空。
況假中耶。
下文乃正破其法執。
而會歸藏性也。
次文征中。
但立眼生色生二案。
破中兼破共生。
初破眼生可知。
次破色生者。
若汝識因色生。
則空無色時。
汝識應随色滅。
汝識旣滅。
雲何識知是虛空性。
若色變時。
汝亦識其色相遷變。
則色自變。
而汝識不變。
界從何立。
若謂識從色變。
則識已受變。
界相自無。
若識從色生而又不變。
則恒應識色。
應不識知虛空所在矣。
次破共生者。
若識是眼色二種之所共生。
則果必宜似因。
一分從眼生者。
則是有知。
一分從色生者。
則應無知。
故眼色合時。
汝識乃一分有知一分無知而中離。
正當眼色離時。
汝識當一分歸眼一分歸色而兩合。
如此則體性雜亂。
雲何成界耶。
當知眼識無生明矣。
第三文中。
意顯九界眼識。
及佛界成所作智。
皆是不變随緣。
假說為界。
實則十法界之三處。
都無體性。
不過假名而已。
第四文中。
結顯眼色識三。
一一本是随緣不變。
不變随緣之藏性也。
惟其眼識卽空假中。
故舍利弗悟之。
心見發光。
光極知見。
(子)二明耳識界卽藏性 阿難。
又汝所明。
耳聲為緣。
生于耳識。
此識為複因耳所生。
以耳為界。
因聲所生。
以聲為界。
阿難。
若因(勝義)耳生。
動靜二相旣不現前。
根不成知。
必無所知。
知尚無成。
識何形貌。
若取耳(形能)聞。
無動靜故。
聞無所成。
雲何耳形雜色觸塵名為識界。
則耳識界。
複從誰立。
若生于聲。
識因聲有。
則不關聞。
無聞則亡聲相所在。
識從聲生。
許聲因聞而有聲相。
聞應聞識。
不聞非界。
聞則同聲。
識已被聞。
誰知聞識。
若無知者。
終如草木。
不應聲聞雜成中界。
界無中位。
則内外相複從何成。
是故當知。
耳聲為緣。
生耳識界。
三處都無。
則耳與聲。
及聲界三。
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次文征中。
亦但立耳生聲生二案。
破中兼破共生初破耳生又二。
一破勝義耳生。
文相易知。
二破浮塵耳生。
故雲。
若取耳形為能聞者。
旣無動靜。
聞無所成。
豈可使此耳形。
對于色塵觸塵而為識界耶。
蓋耳形決定不能見色。
又知觸者。
卽屬身根故也。
次破聲生又二。
先直破雲則不關聞。
然無聞則亡聲相所在。
次破轉計雲。
若謂識雖從聲而生。
原許此聲因于聞根而有聲相。
則聞聲時。
亦應聞其所生之識。
若不聞識。
則識非從聲生。
故非以聲為界。
若許聞識。
則識便同于聲。
識已被聞。
又誰為知聞識者。
若更無知聞識者。
則終如草木無知。
又不可矣。
次破共生雲。
又不應聲塵聞根雜成中界。
謂半是根生。
半是塵生。
則有知無知。
體性雜亂。
界相自不成也。
中位旣無。
内外安有。
無生之理昭然明白。
餘文可知。
惟其耳識卽空假中。
故普賢菩薩悟之。
心聞發明。
分别自在。
(子)三明鼻識界卽藏性 阿難。
又汝所明。
鼻香為緣。
生于鼻識。
此識為複因鼻所生。
以鼻為界。
因香所生。
以香為界。
阿難。
若因鼻生。
則汝心中以何為鼻。
為取肉形雙爪之相。
為取齅知動搖之性。
若取肉形。
肉質乃身。
身知卽觸。
名身非鼻。
名觸卽塵。
鼻尚無名。
雲何立界。
若取齅知。
又汝心中以何為知。
以肉為知。
則肉之知。
元觸非鼻。
以空為知。
空則自知。
肉應非覺。
如是則應虛空是汝。
汝身非知。
今日阿難應無所在。
以香為知。
知自屬香。
何預于汝。
若香臭氣必生汝鼻。
則彼香臭二種流氣。
不生伊蘭及旃檀木。
二物不來。
汝自齅鼻為香為臭。
臭則非香。
香應非臭。
若香臭二俱能聞者。
則汝一人應有兩鼻。
對我問道。
有二阿難。
誰為汝體。
若鼻是一。
香臭無二。
臭旣為香。
香複成臭。
二性不有。
界從誰立。
若因香生。
識因香有。
如眼有見。
不能觀眼。
因香有故。
應不知香。
知卽非生。
不知非識。
香非知有。
香界不成。
識不知香。
因界則非從香建立。
旣無中間。
不成内外。
彼諸聞性。
畢竟虛妄。
是故當知。
鼻香為緣。
生鼻識界。
三處都無。
則鼻與香。
及香界三。
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次文破鼻生中。
又以浮塵勝義二根并征。
先破浮塵根可知。
次破勝義根中。
又以肉以空以香為勝義所托之處。
一一破之。
勝義根尚不可得。
況因根所生識耶。
若因香生以下。
方破識從香生。
謂識因香有。
不應知香。
如眼有見。
不能觀眼。
若能知香。
卽非香生。
若不知香。
又非鼻識。
且香塵若非識知其有。
則香界便自不成。
鼻識若不知香。
則因界斷非從香建立。
旣無中間之識。
亦不成内外根塵。
畢竟虛妄。
足顯無生矣。
餘文可知。
惟其鼻識卽空假中。
故孫陀羅難陀悟之。
明圓滅漏。
(子)四明舌識界卽藏性 阿難。
又汝所明。
舌味為緣。
生于舌識。
此識為複因舌所生。
以舌為界。
因味所生。
以味為界。
阿難。
若因舌生。
則諸世間甘蔗烏梅黃連石鹽細辛姜桂。
都無有味。
汝自嘗舌為甜為苦。
若舌性苦。
誰來嘗舌。
舌不自嘗。
孰為知覺。
舌性非苦。
味自不生。
雲何立界。
若因味生。
識自為味。
同于舌根。
應不自嘗。
雲何識知是味非味。
又一切味。
非一物生。
味旣多生。
識應多體。
識體若一。
體必味生。
鹹淡甘辛和合俱生諸變異相。
同為一味。
應無分别。
分别旣無。
則不名識。
雲何複名舌味識界。
不應虛空生汝心識。
舌味和合。
卽于是中元無自性。
雲何界生。
是故當知。
舌味為緣。
生舌識界。
三處都無。
則舌與味。
及舌界三。
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次文征中亦惟二案。
破中兼破無因生及共生。
先破舌生。
文相易知。
次破味生。
又為三意。
一者若從味生。
不應知味。
譬如舌不嘗舌。
二者以能生例所生。
能生之物旣多。
所生之識亦應多體。
如多父不應共生一子。
三者以所生例能生。
識旣味生而體是一。
則能生之味亦應是一。
如一子決無多父。
則何者為鹹。
何者為淡。
何者為甘為辛。
何者為諸味和合相。
何者為諸味俱生相。
何者為諸味變異相。
皆無分别。
旣無分别。
又不名舌識矣。
次不應虛空生汝心識一句。
破無因生。
空生卽無因也。
次舌味和合。
卽于是中元無自性。
雲何界生。
破共生也。
蓋使舌味和合而生于識。
則半屬有知。
半屬無知。
體性紛雜。
不成中界矣。
餘文可知。
惟其舌識卽空假中。
故滿慈悟之。
能以法音降伏魔怨。
消滅諸漏。
(子)五明身識界卽藏性 阿難。
又汝所明。
身觸為緣。
生于身識。
此識為複因身所生。
以身為界。
因觸所生。
以觸為界。
阿難。
若因身生。
必無合離二(種)覺觀(之)緣。
身何所識。
若因觸生。
必無汝身。
誰有非身知合離者。
阿難。
物不觸知。
身知有觸。
知身卽觸。
知觸卽身。
卽觸非身。
卽身非觸。
身觸二相。
元無處所。
合身卽為身自體性。
離身卽是虛空等相。
内外不成。
中雲何立。
中不複立。
内外性空。
則汝識生從誰立界。
是故當知。
身觸為緣。
生身識界。
三處都無。
則身與觸。
及身界三。
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次文直破身生觸生。
文皆可知。
從阿難物不觸知以下。
更将身觸合辨。
明其無性。
卽破共生意也。
言外物本不觸汝之知。
但汝身知有物觸耳。
然知于身者。
卽是觸塵。
知觸塵者。
卽是身根。
若以為卽是觸塵。
便非可名為身根。
若以為卽是身根。
便非可名為觸塵。
是則身觸二相。
元無内外處所可得也。
又若謂觸實合身。
卽為身自體性。
别無觸位。
若謂觸若離身。
卽是虛空等相。
又無觸用。
内外二界。
尚自不成。
中間識界複雲何立。
中旣不可複立。
内外之性亦空。
豈非因緣卽空之明證乎。
餘文可知。
惟其身識卽空假中。
故優波離悟之。
身心一切通利。
(子)六明意識界卽藏性 阿難。
又汝所明。
意法為緣。
生于意識。
此識為複因意所生。
以意為界。
因法所生。
以法為界。
阿難。
若因意生。
于汝意中。
必有所思。
發明汝意。
若無前法。
意無所生。
離緣無形。
識将何用。
又汝識心。
與諸思量兼了别性。
為同為異。
同意卽意。
雲何所生。
異意不同。
應無所識。
若無所識。
雲何意生。
若有所識。
雲何識意。
唯同與異。
二性無成。
界雲何立。
若因法生。
世間諸法。
不離五塵。
汝觀色法。
及諸聲法。
香法。
味法。
及與觸法。
相狀分明。
以對五根。
非意所攝。
汝識決定依于法生。
今汝谛觀法法何狀。
若離色空動靜通塞合離生滅。
越此諸相。
終無所得。
生則色空諸法等生。
滅則色空諸法等滅。
所因旣無。
因生有識。
作何形相。
相狀不有。
界雲何生。
是故當知。
意法為緣。
生意識界。
三處都無。
則意與法。
及意界三。
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次文雙征雙破。
先破因意生中。
複為二義。
初約單意不生破。
次約同異俱非破。
初破雲。
若因意生。
則于汝意之中。
必須有所思量。
乃可發明汝意。
若一總都無前法。
則意根便無所生。
離彼法緣。
意根尚無形相。
意識又将何用。
次破雲。
又汝第六識心。
設是因意根生。
則與第七思量。
兼第八了别之性為同為異。
識若同于意根。
便卽是意。
雲何是意所生。
識若異于意根。
則不同意之有知。
應卽無所識别。
若無所識。
雲何名為意根所生。
若有所識。
旣無法塵可識。
雲何但自識其意根。
由此言之。
同異二性。
皆不能成。
從何而立界耶。
問曰。
識心應指第八。
今何反作第六。
了别應指第六。
今何反作第八。
答曰。
以名定義。
萬無一得。
以義定名。
萬無一失。
今之文義。
須如此釋。
不可泥字而昧理也。
且八識名字。
有通有别。
别則前六名識。
能了境故。
第七名意。
恒審思量故。
第八名心。
諸法集起故。
通則八皆名識。
稱為八識故。
八皆名意。
皆有思量性故。
八皆名心。
是心王故。
今識心二字。
重在識字。
故指第六。
了别性三字。
重在性字。
故是第八。
思量正指意根。
此易可知。
由第七第八無始恒相依倚。
故以兼字顯之。
此正問所生識心。
與能生意根。
是同是異。
則文理俱順矣。
二破法生中。
直明法無自體。
何能生識。
蓋五塵相貌。
俱可指陳。
唯有法塵。
不過卽是五塵生滅影子。
别無自體。
故今征雲。
汝且谛觀法塵之法。
作何形狀。
若離色空
不名知味。
若變移者。
舌非多體。
雲何多味一舌之知。
若生于食。
食非有識。
雲何自知。
又食自知。
卽同他食。
何預于汝。
名味之知。
若生于空。
汝啖虛空當作何味。
必其虛空若作鹹味。
旣鹹汝舌。
亦鹹汝面。
則此界人。
同于海魚旣常受鹹。
了不知淡。
若不識淡。
亦不覺鹹。
必無所知。
雲何名味。
是故當知。
味舌與嘗。
俱無處所。
卽嘗與味。
二俱虛妄。
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文皆可知。
惟其味處卽空假中。
故藥王藥上悟之。
位登菩薩。
(子)五明身與觸卽藏性 阿難。
汝嘗晨朝以手摩頭。
于意雲何。
此摩所知。
誰為能觸。
能為在手。
為複在頭。
若在于手。
頭則無知。
雲何成觸。
若在于頭。
手則無用。
雲何名觸。
若各各有。
則汝阿難應有二身。
若頭與手一觸所生。
則手與頭當為一體。
若一體者。
觸則無成。
若二體者。
觸誰為在。
在能非所。
在所非能。
不應虛空與汝成觸。
是故當知。
覺觸與身。
俱無處所。
卽身與觸。
二俱虛妄。
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此之觸塵。
較色聲香味四塵。
虛妄是一。
相貌不同。
必由能知。
方顯所觸。
以其身未觸時。
僅名色法故也。
此中第二破妄。
亦異常式。
若據常式。
應雲此痛為複因于棒生。
因于身生。
因虛空生。
若因棒生。
棒則自痛。
何預汝身。
若因身生。
何須待棒。
若因空生。
空性常恒。
痛應常在。
又空自痛。
身何所知。
又計身棒合生者。
以身倚棒。
卽應有痛。
何須待打。
若離生者。
離無所觸。
雲何痛生。
乃至若從打生。
除卻人手棒及虛空幷汝身相。
打何體相。
打尚無體。
雲何生痛。
今不用此破法。
别就一身能所互奪。
倍為親切。
言誰為能觸者。
此以有知為能觸。
無知之物為所觸也。
故能在于手。
則頭便無知。
如木石之但為所觸。
不複成能。
若能在于頭。
則手便無用。
亦如木石但為所觸。
不複名能。
若頭與手。
各各有一能知觸者。
則成二知。
應有二身。
若頭與手一觸所生。
猶言共一知觸之體。
旣惟一觸。
則頭手無二。
若頭手無二。
觸便無成。
以二物相合。
方有觸故。
若頭與手旣是二體。
則此觸塵。
畢竟安在。
在能則不在所。
在所則不在能。
身中求于觸處了不可得。
不應虛空與汝成觸也。
能所二句。
交合頭手二事。
若以頭為能者。
觸在頭則不在手。
在手則不在頭。
若以手為能者。
觸在手則不在頭。
在頭則不在手。
餘文可知。
惟其觸處卽空假中。
故跋陀婆羅悟之。
妙觸宣明。
(子)六明意與法卽藏性 阿難。
汝常意中所緣善惡無記三性。
生成法則。
此法為複卽心所生。
為當離心别有方所。
阿難。
若卽心者。
法則非塵。
非心所緣。
雲何成處。
若離于心别有方所。
則法自性。
為知非知。
知則名心。
異汝。
非塵。
同他心量。
卽汝。
卽心。
雲何汝心更二于汝。
若非知者。
此塵旣非色聲香味離合冷暖及虛空相。
當于何在。
今于色空都無表示。
不應人間更有空外。
心非所緣。
處從誰立。
是故當知。
法則與心。
俱無處所。
則意與法。
二俱虛妄。
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初文雲意中所緣者。
法名内塵。
祗是前五塵之生滅影事。
于世谛中。
亦無别體故也。
分别法性。
則有三種。
一是善性。
通漏無漏。
人天十善。
色無色定。
名有漏善。
四聖法界所有戒定慧等。
名無漏善。
二是惡性。
通界内外。
見思相應種種諸業。
名界内惡。
塵沙無明相應種種諸業。
名界外惡。
除此二性。
于善惡法無可記别。
名無記性。
言生成法則者。
由意緣善。
生成善法軌則。
由意緣惡。
生成惡法軌則。
意緣無記。
生成無記法之軌則。
則。
亦訓法。
軌持為義。
軌生物解。
令人知是善惡無記法。
任持自性。
善惡無記三法性不可改。
此正明因緣生法。
所謂一切浮塵諸幻化相也。
次文總立卽心離心二種難端。
然後别破。
初破此法若卽心者。
法則不名為塵。
非是心之所緣。
雲何成于外處。
次破離心别有方所。
再立二案。
謂法自性。
為有知耶。
非有知耶。
先破有知。
總以一句定其名義。
别以異汝卽汝而雙破之。
謂法旣有知。
則名為心。
且此離心有知之法。
為異汝耶。
為卽汝耶。
若異于汝。
則非是塵。
乃同他人心量。
若卽是汝。
則卽汝心。
雲何汝心更二于汝。
而曰離心别有方所。
此破離心有知已竟。
次破離心法塵若無知者。
旣非前五塵及虛空相。
更有何物名為法塵。
今于五塵虛空都無表示。
不應更在虛空之外。
空非有外。
義決不成。
設許空外。
則亦非心所緣境界。
而不可立為處矣。
餘文可知。
惟其法處卽空假中。
故摩诃迦葉悟之。
妙法開明。
銷滅諸漏。
(壬)四明十八界性二。
初總征。
二别釋。
(癸)今初 複次阿難。
雲何十八界。
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界者。
因義。
根塵為緣而生于識。
說名為界。
又種族義。
根塵識三。
各有種子。
各為族類。
又界限義。
内根外塵。
中間名識。
此中正意。
惟破界妄而顯識性。
以根塵二種。
先已破顯故也。
十法界染淨諸識。
俱無實界可得。
一一卽空假中。
故雲本藏性也。
(癸)二别釋六。
初明眼識界卽藏性。
(至)六明意識界卽藏性。
(子)今初 阿難。
如汝所明。
眼色為緣。
生于眼識。
此識為複因眼所生。
以眼為界。
因色所生。
以色為界。
阿難。
若因眼生。
旣無色空。
無可分别。
縱有汝識。
欲将何用。
汝見又非青黃赤白。
無所表示。
從何立界。
若因色生。
空無色時。
汝識應滅。
雲何識知是虛空性。
若色變時。
汝亦識其色相遷變。
汝識不遷。
界從何立。
從變則變。
界相自無。
不變則恒。
旣從色生。
應不識知虛空所在。
若兼二種眼色共生。
合則中離。
離則兩合。
體性雜亂。
雲何成界。
是故當知。
眼色為緣。
生眼識界。
三處都無。
則眼與色。
及色界三。
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此中諸文。
準上亦各四節。
從初至生于眼識。
卽舉正因緣境。
次從此識為複至雲何成界。
明其卽空。
三從是故當知至三處都無。
明其惟是假名。
四則眼與色至終。
明其卽中。
以對總示文義。
如前可知。
初文言如汝所明者。
與卽是奪。
以此因緣生法。
義關四教。
阿難所明。
不過是藏教中法有我無意耳。
尚不知因緣卽空。
況假中耶。
下文乃正破其法執。
而會歸藏性也。
次文征中。
但立眼生色生二案。
破中兼破共生。
初破眼生可知。
次破色生者。
若汝識因色生。
則空無色時。
汝識應随色滅。
汝識旣滅。
雲何識知是虛空性。
若色變時。
汝亦識其色相遷變。
則色自變。
而汝識不變。
界從何立。
若謂識從色變。
則識已受變。
界相自無。
若識從色生而又不變。
則恒應識色。
應不識知虛空所在矣。
次破共生者。
若識是眼色二種之所共生。
則果必宜似因。
一分從眼生者。
則是有知。
一分從色生者。
則應無知。
故眼色合時。
汝識乃一分有知一分無知而中離。
正當眼色離時。
汝識當一分歸眼一分歸色而兩合。
如此則體性雜亂。
雲何成界耶。
當知眼識無生明矣。
第三文中。
意顯九界眼識。
及佛界成所作智。
皆是不變随緣。
假說為界。
實則十法界之三處。
都無體性。
不過假名而已。
第四文中。
結顯眼色識三。
一一本是随緣不變。
不變随緣之藏性也。
惟其眼識卽空假中。
故舍利弗悟之。
心見發光。
光極知見。
(子)二明耳識界卽藏性 阿難。
又汝所明。
耳聲為緣。
生于耳識。
此識為複因耳所生。
以耳為界。
因聲所生。
以聲為界。
阿難。
若因(勝義)耳生。
動靜二相旣不現前。
根不成知。
必無所知。
知尚無成。
識何形貌。
若取耳(形能)聞。
無動靜故。
聞無所成。
雲何耳形雜色觸塵名為識界。
則耳識界。
複從誰立。
若生于聲。
識因聲有。
則不關聞。
無聞則亡聲相所在。
識從聲生。
許聲因聞而有聲相。
聞應聞識。
不聞非界。
聞則同聲。
識已被聞。
誰知聞識。
若無知者。
終如草木。
不應聲聞雜成中界。
界無中位。
則内外相複從何成。
是故當知。
耳聲為緣。
生耳識界。
三處都無。
則耳與聲。
及聲界三。
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次文征中。
亦但立耳生聲生二案。
破中兼破共生初破耳生又二。
一破勝義耳生。
文相易知。
二破浮塵耳生。
故雲。
若取耳形為能聞者。
旣無動靜。
聞無所成。
豈可使此耳形。
對于色塵觸塵而為識界耶。
蓋耳形決定不能見色。
又知觸者。
卽屬身根故也。
次破聲生又二。
先直破雲則不關聞。
然無聞則亡聲相所在。
次破轉計雲。
若謂識雖從聲而生。
原許此聲因于聞根而有聲相。
則聞聲時。
亦應聞其所生之識。
若不聞識。
則識非從聲生。
故非以聲為界。
若許聞識。
則識便同于聲。
識已被聞。
又誰為知聞識者。
若更無知聞識者。
則終如草木無知。
又不可矣。
次破共生雲。
又不應聲塵聞根雜成中界。
謂半是根生。
半是塵生。
則有知無知。
體性雜亂。
界相自不成也。
中位旣無。
内外安有。
無生之理昭然明白。
餘文可知。
惟其耳識卽空假中。
故普賢菩薩悟之。
心聞發明。
分别自在。
(子)三明鼻識界卽藏性 阿難。
又汝所明。
鼻香為緣。
生于鼻識。
此識為複因鼻所生。
以鼻為界。
因香所生。
以香為界。
阿難。
若因鼻生。
則汝心中以何為鼻。
為取肉形雙爪之相。
為取齅知動搖之性。
若取肉形。
肉質乃身。
身知卽觸。
名身非鼻。
名觸卽塵。
鼻尚無名。
雲何立界。
若取齅知。
又汝心中以何為知。
以肉為知。
則肉之知。
元觸非鼻。
以空為知。
空則自知。
肉應非覺。
如是則應虛空是汝。
汝身非知。
今日阿難應無所在。
以香為知。
知自屬香。
何預于汝。
若香臭氣必生汝鼻。
則彼香臭二種流氣。
不生伊蘭及旃檀木。
二物不來。
汝自齅鼻為香為臭。
臭則非香。
香應非臭。
若香臭二俱能聞者。
則汝一人應有兩鼻。
對我問道。
有二阿難。
誰為汝體。
若鼻是一。
香臭無二。
臭旣為香。
香複成臭。
二性不有。
界從誰立。
若因香生。
識因香有。
如眼有見。
不能觀眼。
因香有故。
應不知香。
知卽非生。
不知非識。
香非知有。
香界不成。
識不知香。
因界則非從香建立。
旣無中間。
不成内外。
彼諸聞性。
畢竟虛妄。
是故當知。
鼻香為緣。
生鼻識界。
三處都無。
則鼻與香。
及香界三。
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次文破鼻生中。
又以浮塵勝義二根并征。
先破浮塵根可知。
次破勝義根中。
又以肉以空以香為勝義所托之處。
一一破之。
勝義根尚不可得。
況因根所生識耶。
若因香生以下。
方破識從香生。
謂識因香有。
不應知香。
如眼有見。
不能觀眼。
若能知香。
卽非香生。
若不知香。
又非鼻識。
且香塵若非識知其有。
則香界便自不成。
鼻識若不知香。
則因界斷非從香建立。
旣無中間之識。
亦不成内外根塵。
畢竟虛妄。
足顯無生矣。
餘文可知。
惟其鼻識卽空假中。
故孫陀羅難陀悟之。
明圓滅漏。
(子)四明舌識界卽藏性 阿難。
又汝所明。
舌味為緣。
生于舌識。
此識為複因舌所生。
以舌為界。
因味所生。
以味為界。
阿難。
若因舌生。
則諸世間甘蔗烏梅黃連石鹽細辛姜桂。
都無有味。
汝自嘗舌為甜為苦。
若舌性苦。
誰來嘗舌。
舌不自嘗。
孰為知覺。
舌性非苦。
味自不生。
雲何立界。
若因味生。
識自為味。
同于舌根。
應不自嘗。
雲何識知是味非味。
又一切味。
非一物生。
味旣多生。
識應多體。
識體若一。
體必味生。
鹹淡甘辛和合俱生諸變異相。
同為一味。
應無分别。
分别旣無。
則不名識。
雲何複名舌味識界。
不應虛空生汝心識。
舌味和合。
卽于是中元無自性。
雲何界生。
是故當知。
舌味為緣。
生舌識界。
三處都無。
則舌與味。
及舌界三。
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次文征中亦惟二案。
破中兼破無因生及共生。
先破舌生。
文相易知。
次破味生。
又為三意。
一者若從味生。
不應知味。
譬如舌不嘗舌。
二者以能生例所生。
能生之物旣多。
所生之識亦應多體。
如多父不應共生一子。
三者以所生例能生。
識旣味生而體是一。
則能生之味亦應是一。
如一子決無多父。
則何者為鹹。
何者為淡。
何者為甘為辛。
何者為諸味和合相。
何者為諸味俱生相。
何者為諸味變異相。
皆無分别。
旣無分别。
又不名舌識矣。
次不應虛空生汝心識一句。
破無因生。
空生卽無因也。
次舌味和合。
卽于是中元無自性。
雲何界生。
破共生也。
蓋使舌味和合而生于識。
則半屬有知。
半屬無知。
體性紛雜。
不成中界矣。
餘文可知。
惟其舌識卽空假中。
故滿慈悟之。
能以法音降伏魔怨。
消滅諸漏。
(子)五明身識界卽藏性 阿難。
又汝所明。
身觸為緣。
生于身識。
此識為複因身所生。
以身為界。
因觸所生。
以觸為界。
阿難。
若因身生。
必無合離二(種)覺觀(之)緣。
身何所識。
若因觸生。
必無汝身。
誰有非身知合離者。
阿難。
物不觸知。
身知有觸。
知身卽觸。
知觸卽身。
卽觸非身。
卽身非觸。
身觸二相。
元無處所。
合身卽為身自體性。
離身卽是虛空等相。
内外不成。
中雲何立。
中不複立。
内外性空。
則汝識生從誰立界。
是故當知。
身觸為緣。
生身識界。
三處都無。
則身與觸。
及身界三。
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次文直破身生觸生。
文皆可知。
從阿難物不觸知以下。
更将身觸合辨。
明其無性。
卽破共生意也。
言外物本不觸汝之知。
但汝身知有物觸耳。
然知于身者。
卽是觸塵。
知觸塵者。
卽是身根。
若以為卽是觸塵。
便非可名為身根。
若以為卽是身根。
便非可名為觸塵。
是則身觸二相。
元無内外處所可得也。
又若謂觸實合身。
卽為身自體性。
别無觸位。
若謂觸若離身。
卽是虛空等相。
又無觸用。
内外二界。
尚自不成。
中間識界複雲何立。
中旣不可複立。
内外之性亦空。
豈非因緣卽空之明證乎。
餘文可知。
惟其身識卽空假中。
故優波離悟之。
身心一切通利。
(子)六明意識界卽藏性 阿難。
又汝所明。
意法為緣。
生于意識。
此識為複因意所生。
以意為界。
因法所生。
以法為界。
阿難。
若因意生。
于汝意中。
必有所思。
發明汝意。
若無前法。
意無所生。
離緣無形。
識将何用。
又汝識心。
與諸思量兼了别性。
為同為異。
同意卽意。
雲何所生。
異意不同。
應無所識。
若無所識。
雲何意生。
若有所識。
雲何識意。
唯同與異。
二性無成。
界雲何立。
若因法生。
世間諸法。
不離五塵。
汝觀色法。
及諸聲法。
香法。
味法。
及與觸法。
相狀分明。
以對五根。
非意所攝。
汝識決定依于法生。
今汝谛觀法法何狀。
若離色空動靜通塞合離生滅。
越此諸相。
終無所得。
生則色空諸法等生。
滅則色空諸法等滅。
所因旣無。
因生有識。
作何形相。
相狀不有。
界雲何生。
是故當知。
意法為緣。
生意識界。
三處都無。
則意與法。
及意界三。
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次文雙征雙破。
先破因意生中。
複為二義。
初約單意不生破。
次約同異俱非破。
初破雲。
若因意生。
則于汝意之中。
必須有所思量。
乃可發明汝意。
若一總都無前法。
則意根便無所生。
離彼法緣。
意根尚無形相。
意識又将何用。
次破雲。
又汝第六識心。
設是因意根生。
則與第七思量。
兼第八了别之性為同為異。
識若同于意根。
便卽是意。
雲何是意所生。
識若異于意根。
則不同意之有知。
應卽無所識别。
若無所識。
雲何名為意根所生。
若有所識。
旣無法塵可識。
雲何但自識其意根。
由此言之。
同異二性。
皆不能成。
從何而立界耶。
問曰。
識心應指第八。
今何反作第六。
了别應指第六。
今何反作第八。
答曰。
以名定義。
萬無一得。
以義定名。
萬無一失。
今之文義。
須如此釋。
不可泥字而昧理也。
且八識名字。
有通有别。
别則前六名識。
能了境故。
第七名意。
恒審思量故。
第八名心。
諸法集起故。
通則八皆名識。
稱為八識故。
八皆名意。
皆有思量性故。
八皆名心。
是心王故。
今識心二字。
重在識字。
故指第六。
了别性三字。
重在性字。
故是第八。
思量正指意根。
此易可知。
由第七第八無始恒相依倚。
故以兼字顯之。
此正問所生識心。
與能生意根。
是同是異。
則文理俱順矣。
二破法生中。
直明法無自體。
何能生識。
蓋五塵相貌。
俱可指陳。
唯有法塵。
不過卽是五塵生滅影子。
别無自體。
故今征雲。
汝且谛觀法塵之法。
作何形狀。
若離色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