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卷第三文句

關燈
唐天竺沙門般剌密谛譯經 明菩薩沙彌古吳智旭文句 菩薩比丘溫陵道昉參訂 (壬)二明六入性二。

    初總征。

    二别釋。

     (癸)今初 複次阿難。

    雲何六入。

    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梵雲鉢羅吠奢。

    此雲入。

    亦雲處。

    根境二法。

    俱名為入。

    今但指六根。

    然不曰根而曰入。

    正取吸塵為義。

    凡夫入三界六塵。

    二乘入于真谛。

    菩薩入于俗谛。

    佛入中谛。

    皆名為入。

    此是因緣所生法。

    卽空卽假卽中。

    故雲本藏性也。

     (癸)二别釋六。

    初明眼入卽藏性。

    (至)六明意入卽藏性。

     (子)今初 阿難。

    卽彼目睛瞪發勞者。

    兼目與勞。

    同是菩提瞪發勞相。

    因于明暗二種妄塵。

    發見居中。

    吸此塵象。

    名為見性。

    此見離彼明暗二塵。

    畢竟無體。

    如是阿難。

    當知是見。

    非明暗來。

    非于根出。

    不于空生。

    何以故。

    若從明來。

    暗卽随滅。

    應非見暗。

    若從暗來。

    明卽随滅。

    應無見明。

    若從根生。

    必無明暗。

    如是見精本無自性。

    若于空出。

    前矚塵象。

    歸當見根。

    又空自觀。

    何關汝入。

    是故當知。

    眼入虛妄。

    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此六入文。

    一一亦有四節。

    今從初至名為見性。

    是明因緣所生法。

    卽總示中所謂浮塵諸幻化相也。

    次從此見離彼至何關汝入。

    是明因緣卽空。

    卽總示中所謂當處出生。

    随處滅盡。

    性真常中。

    求于去來迷悟生死。

    了無所得也。

    三是故當知眼入虛妄。

    是明因緣假名。

    卽總示中所謂因緣和合。

    虛妄有生。

    因緣别離。

    虛妄名滅。

    幻妄稱相也。

    四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是明因緣卽中。

    卽總示中所謂其性真為妙覺明體。

    本如來藏等也。

    下皆準此例知。

    初文卽彼目睛瞪發勞者。

    承上色陰初文言之。

    兼目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者。

    人知瞪是目之勞相。

    而不知此清淨目。

    卽是菩提之勞相也。

    蓋上文借清淨目以喻菩提。

    此則直指菩提本非目入。

    但是依菩提真。

    起目入妄。

    不可喚目入妄。

    作菩提真。

    譬如依目起勞。

    不可喚勞作目。

    前雲見見之時見非是見。

    正謂此耳。

    因于明暗二種妄塵。

    發見居中。

    吸此塵象。

    名為見性者。

    正顯目入是因緣所生法也。

    第四卷雲。

    由明暗等二種相形。

    于妙圓中。

    黏湛發見。

    見精映色。

    結色成根。

    根元目為清淨四大。

    因名眼體。

    如蒲萄朶。

    浮根四塵流逸奔色。

    卽是此文注腳。

    須知明暗二塵。

    已屬空華無性。

    況由此所發妄見。

    及所結浮勝二根。

    豈有實性可得。

    所雲發見居中者。

    不過随情說耳。

    次文先直明其離塵無體。

    次檢責其性本無生。

    無體無生。

    則因緣卽空。

    三文意顯說有眼入。

    不過是幻妄稱相。

    若非幻妄。

    何故衆生洞視不過分寸。

    那律觀于大千。

    菩薩見百千界。

    惟佛窮盡十方靡所不矚。

    于此無差别性之中。

    有此種種差别耶。

    四文明其本卽非因緣非自然之如來藏性。

    故空假二義俱得成也。

    惟其眼入卽空假中。

    故阿那律陀悟之。

    名為樂見照明金剛三昧。

    問曰。

    經文非明暗來等。

    舊皆用自他四性配釋。

    今何不用。

    答曰。

    中論四性推檢無生。

    實與此經妙合。

    但經文顯示無生。

    已甚分明。

    何必更添名相。

     (子)二明耳入卽藏性 阿難。

    譬如有人。

    以兩手指急塞其耳。

    耳根勞故。

    頭中作聲。

    兼耳與勞。

    同是菩提瞪發勞相。

    因于動靜二種妄塵。

    發聞居中。

    吸此塵象。

    名聽聞性。

    此聞離彼動靜二塵。

    畢竟無體。

    如是阿難。

    當知是聞。

    非動靜來。

    非于根出。

    不于空生。

    何以故。

    若從靜來。

    動卽随滅。

    應非聞動。

    若從動來。

    靜卽随滅。

    應無覺靜。

    若從根生。

    必無動靜。

    如是聞體本無自性。

    若于空出。

    有聞成性。

    卽非虛空。

    又空自聞。

    何關汝入。

    是故當知。

    耳入虛妄。

    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分文為四。

    準上可知。

    初文亦雲瞪發勞相者。

    若從字便。

    此文應雲塞發勞相。

    下文應雲畜發勞相等。

    今從義便。

    故皆用瞪字。

    一者為顯真如不守自性。

    妄為明覺。

    喻之以瞪。

    其法易明。

    二者正顯無明一動。

    六根遂成。

    語不頓彰。

    起非先後故也。

    文皆易知。

    惟其耳入卽空假中。

    故觀音悟之。

    名為耳門圓照三昧。

     (子)三明鼻入卽藏性 阿難。

    譬如有人。

    急畜其鼻。

    畜久成勞。

    則于鼻中聞有冷觸。

    因觸分别通塞虛實。

    如是乃至諸香臭氣。

    兼鼻與勞。

    同是菩提瞪發勞相。

    因于通塞二種妄塵。

    發聞居中。

    吸此塵象。

    名齅聞性。

    此聞離彼通塞二塵。

    畢竟無體。

    當知是聞。

    非通塞來。

    非于根出。

    不于空生。

    何以故。

    若從通來。

    塞則聞滅。

    雲何知塞。

    如因塞有。

    通則無聞。

    雲何發明香臭等觸。

    若從根生。

    必無通塞。

    如是聞機本無自性。

    若從空出。

    是聞自當回嗅汝鼻。

    空自有聞。

    何關汝入。

    是故當知。

    鼻入虛妄。

    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文義可知。

    惟其鼻入卽空假中。

    故周利槃特迦。

    依此調心。

    豁然得大無礙也。

     (子)四明舌入卽藏性 阿難。

    譬如有人。

    以舌舐吻。

    熟舐令勞。

    其人若病。

    則有苦味。

    無病之人。

    微有甜觸。

    由甜與苦。

    顯此舌根不動之時。

    淡性常在。

    兼舌與勞。

    同是菩提瞪發勞相。

    因甜苦淡二種妄塵。

    發知居中。

    吸此塵象。

    名知味性。

    此知味性。

    離彼甜苦及淡二塵。

    畢竟無體。

    如是阿難。

    當知如是嘗苦淡知。

    非甜苦來。

    非因淡有。

    又非根出。

    不于空生。

    何以故。

    若甜苦來。

    淡則知滅。

    雲何知淡。

    若從淡出。

    甜卽知亡。

    複雲何知甜苦二相。

    若從舌生。

    必無甜淡及與苦塵。

    斯知味根本無自性。

    若于空出。

    虛空自味。

    非汝口知。

    又空自知。

    何關汝入。

    是故當知。

    舌入虛妄。

    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初文因甜苦淡二種妄塵者。

    略舉甜苦。

    攝餘酸辛鹹等共為一種。

    淡自為一種也。

    次文虛空自味非汝口知者。

    猶言非汝口中所知之味也。

    方與下二句各成一意。

    餘文可知。

    惟其舌入卽空假中。

    故憍梵鉢提悟之。

    名為一味清淨心地法門。

     (子)五明身入卽藏性 阿難。

    譬如有人。

    以一冷手觸于熱手。

    若冷勢多。

    熱者從冷。

    若熱功勝。

    冷者成熱。

    如是以此合覺之觸。

    顯于離知。

    涉勢若成。

    因于勞觸。

    兼身與勞。

    同是菩提瞪發勞相。

    因于離合二種妄塵。

    發覺居中。

    吸此塵象。

    名知覺性。

    此知覺體。

    離彼離合違順二塵。

    畢竟無體。

    如是阿難。

    當知是覺。

    非離合來。

    非違順有。

    不于根出。

    又非空生。

    何以故。

    若合時來。

    離當已滅。

    雲何覺離。

    違順二相。

    亦複如是。

    若從根出。

    必無離合違順四相。

    則汝身知元無自性。

    必于空出。

    空自知覺。

    何關汝入。

    是故當知。

    身入虛妄。

    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初文合覺之觸顯于離知者。

    謂因合時有覺之觸。

    顯于離時亦有身知也。

    涉勢若成因于勞觸者。

    若字訓作順字。

    謂冷熱相涉之勢。

    順其勝劣而成。

    皆因二手相觸之勞相也。

    次文離合違順二塵者。

    離為一塵。

    合中違順二相總名一塵。

    下雲四相。

    不過随意開合說耳。

    餘文可知。

    惟其身入卽空假中。

    故畢陵伽婆蹉悟之。

    名為純覺遺身。

     (子)六明意入卽藏性 阿難。

    譬如有人。

    勞倦則眠。

    睡熟便寤。

    覽塵斯憶。

    失憶為忘。

    是其颠倒生住異滅。

    吸習中歸。

    不相逾越。

    稱意知根。

    兼意與勞。

    同是菩提瞪發勞相。

    因于生滅二種妄塵。

    集知居中。

    吸撮内塵。

    見聞逆流。

    流不及地。

    名覺知性。

    此覺知性。

    離彼寤寐生滅二塵。

    畢竟無體。

    如是阿難。

    當知如是覺知之根。

    非寤寐來。

    非生滅有。

    不于根出。

    亦非空生。

    何以故。

    若從寤來。

    寐卽随滅。

    将何為寐。

    必生時有。

    滅卽同無。

    令誰受滅。

    若從滅有。

    生卽滅無。

    誰知生者。

    若從根出。

    寤寐二相随身開合。

    離斯二體。

    此覺知者。

    同于空華。

    畢竟無性。

    若從空生。

    自是空知。

    何關汝入。

    是故當知。

    意入虛妄。

    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初文眠寤憶忘。

    各有生住異滅四相。

    初眠為生。

    正眠為住。

    将寤為異。

    已寤為滅。

    初寤為生。

    正寤為住。

    勞倦為異。

    眠去為滅。

    初憶為生。

    正憶為住。

    将忘為異。

    忘竟為滅。

    初忘為生。

    正忘為住。

    欲憶為異。

    憶成為滅。

    如此生住異滅。

    總名颠倒。

    無始習氣。

    刹那不停。

    如浪逐浪。

    後不至前。

    前七轉識之相。

    類皆若此。

    今意知根。

    通則八識心王。

    五十一種心所。

    攝無不盡。

    别則獨取第七末那。

    恒審思量為體相者。

    以當其名。

    兼攝第八阿賴耶識。

    以七八二識。

    不相離故。

    下文以思量兼了别性并舉。

    正謂此也。

    人知眠寤憶忘為意勞相。

    而不知此意知根。

    卽是菩提勞相。

    蓋此意知。

    别無自體。

    不過因于生滅妄塵。

    黏湛發知。

    知精映法。

    攬法成根而已。

    前雲生住異滅。

    此雲生滅二塵者。

    粗而言之。

    生卽攝住。

    滅卽攝異。

    細而言之。

    生滅二塵。

    各具生住異滅四相。

    生四相者。

    欲生為生。

    正生為住。

    生已為異。

    未生為滅。

    滅四相者。

    欲滅為生。

    正滅為住。

    滅已為異。

    未滅為滅也。

    集知居中者。

    圓覺所謂妄有緣氣于中積聚。

    假名為心。

    此經所謂聚緣内搖也。

    吸撮内塵者。

    攬取五塵落謝影子。

    為獨頭意識所緣境也。

    見聞逆流者。

    同時意識。

    為見聞順流。

    緣于外塵。

    獨頭意識。

    為見聞逆流。

    緣于内塵。

    流不及地名覺知性者。

    謂獨頭意識。

    但能依于意根而緣内塵。

    終不能反緣其根。

    如眼有見。

    不能觀眼。

    此反緣不及之地。

    名為覺知性也。

    次文寤寐生滅二塵者。

    寤寐各有生滅。

    總稱二也。

    令誰受滅。

    猶雲令誰知滅。

    生卽滅無。

    猶雲生卽知随滅相俱無。

    若從根出者。

    指肉團浮塵根也。

    肉團寤寐二相。

    不過随身開合。

    寤則如蓮華開。

    寐則如蓮華合。

    離斯寤寐二體。

    别覓覺知體性。

    毫不可得。

    雲何可說是從根生。

    餘文可知。

    惟其意入卽空假中。

    故須菩提悟之。

    頓入如來寶明空海。

     (壬)三明十二處性二。

    初總征。

    二别釋。

     (癸)今初 複次阿難。

    雲何十二處。

    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處者。

    方隅處所。

    指眼耳等為内六處。

    指色聲等為外六處。

    凡夫以三界依正為處。

    二乘以方便依正為處。

    菩薩以實報依正為處。

    佛以常寂光土依正為處。

    處無實法。

    卽空假中。

    故曰本藏性也。

    此中破妄顯真惟眼色耳聲。

    各各二法對破。

    餘皆專破外塵。

    以内六處。

    前已破顯。

    今意正在破外六塵故也。

     (癸)二别釋六。

    初明色與見卽藏性。

    (至)六明意與法卽藏性。

     (子)今初 阿難。

    汝且觀此祇陀樹林及諸泉池。

    于意雲何。

    此等為是色生眼見。

    眼生色相。

    阿難。

    若複眼根生色相者。

    見空非色。

    色性應銷。

    銷則顯發一切都無。

    色相旣無。

    誰明空質。

    空亦如是。

    若複色塵生眼見者。

    觀空非色。

    見卽銷亡。

    亡則都無。

    誰明空色。

    是故當知。

    見與色空。

    俱無處所。

    卽色與見。

    二處虛妄。

    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此中諸文。

    亦各四節。

    初雲觀此樹林泉池者。

    由汝觀故。

    方知林泉。

    由林泉故。

    方顯汝觀。

    此正舉出因緣所生之法。

    卽總示中所謂一切浮塵諸幻化相也。

    次從于意雲何至誰明空色。

    正顯因緣卽空。

    三從是故當知至二處虛妄。

    顯因緣假名。

    四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顯因緣卽中。

    以對總示中文。

    如前可知。

    次文先雙征。

    次雙破。

    破眼根生色相。

    雲見空非色。

    色性應銷者。

    旣許色塵從眼生。

    必許空塵亦從眼生。

    是色以眼為性。

    空亦以眼為性。

    今見空之時。

    旣非是色。

    則空性已起。

    色性應銷。

    以空色二性相反。

    不容并立故也。

    然設許色性銷亡。

    則便一切都無。

    旣無色相。

    亦何能顯明空質。

    以空色二法。

    又必相待故也。

    空亦如是者。

    見色非空。

    空性應塞。

    塞則顯發一切都實。

    空相旣無。

    誰明色質也。

    次破色塵生眼見。

    雲見空非色。

    見卽銷亡者。

    旣許見從色生。

    則以色為見性。

    觀空之時。

    旣非是色。

    見性卽應與色并銷。

    然見性旣亡。

    則便一總都無。

    又誰明此空色耶。

    見從空生。

    例此可知。

    故不複說。

    第三文中。

    意顯十界見與色空。

    俱無實處。

    不過幻妄稱相。

    第四正顯惟是随緣不變。

    不變随緣之藏性也。

    惟其色處卽空假中。

    故優波尼沙陀悟之。

    塵色旣盡。

    妙色密圓。

     (子)二明聽與聲卽藏性 阿難。

    汝更聽此祇陀園中。

    食辦擊鼓。

    衆集撞鐘。

    鐘鼓音聲。

    前後相續。

    于意雲何。

    此等為是聲來耳邊。

    耳往聲處。

    阿難。

    若複此聲來于耳邊。

    如我乞食室羅筏城。

    在祇陀林則無有我。

    此聲必來阿難耳處。

    目連迦葉應不俱聞。

    何況其中一千二百五十沙門。

    一聞鐘聲。

    同來食處。

    若複汝耳往彼聲邊。

    如我歸住祇陀林中。

    在室羅城則無有我。

    汝聞鼓聲。

    其耳已往擊鼓之處。

    鐘聲齊出。

    應不俱聞。

    何況其中象馬牛羊種種音響。

    若無來往。

    亦複無聞。

    是故當知。

    聽與音聲。

    俱無處所。

    卽聽與聲。

    二處虛妄。

    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此中第二推破之文。

    與前後諸文不同。

    另為一局。

    當知佛語巧妙。

    大有所關。

    今為出其言外之旨。

    略有二意。

    一者諸文彼此互彰意。

    二者密顯此方教體意。

    初意者。

    若取前章法式以破耳聲。

    應雲。

    此等為是耳生聲相。

    聲生耳聞。

    若複耳根生聲相者。

    聞靜非聲。

    聲性應銷。

    銷則顯發一切都無。

    聲相旣無。

    誰明靜相。

    靜亦如是。

    若複聲相生耳聞者。

    聽靜非聲。

    聞卽銷亡。

    亡則都無。

    誰知動靜。

    若取後章法式以破聲塵。

    應雲。

    此聲為複生于汝耳。

    生于鐘鼓。

    為生于空。

    若複此聲生于汝耳。

    稱耳所生。

    應從耳出。

    耳非鐘鼓。

    雲何耳中有鐘鼓聲。

    稱汝聞聲。

    當于耳入。

    耳中出聲。

    說聞非義。

    若生于空。

    空性常恒。

    聲應常在。

    何藉他人擊鼓撞鐘。

    若生鐘鼓。

    鐘鼓常在。

    應常出聲。

    何須撞擊。

    若生于桴。

    應是桴聲。

    非鐘鼓聲。

    又桴亦常在。

    聲應常出。

    若生于手。

    亦如桴破。

    若生撞擊。

    今除鐘鼓桴手虛空諸相之外。

    安得别有撞擊體相。

    體相尚無。

    聲從何出。

    是謂以彼彰此也。

    又取此章法式以破色見。

    應雲。

    此等為是色來眼邊。

    眼往色處。

    若複此色來眼邊者。

    此色已來阿難眼處。

    目連迦葉應不俱見。

    何況一千二百五十沙門。

    舉眼同見。

    若複汝目往彼色邊。

    仰觀日時。

    汝目已往日處。

    其餘諸色。

    應皆不見。

    又取此章法式以破香聞。

    應雲。

    此等為是香來鼻邊。

    鼻往香處。

    若複此香來汝鼻邊。

    目連迦葉應不俱聞。

    若複汝鼻往彼香。

    處忽有臭氣。

    亦應不聞。

    是謂以此彰彼也。

    說此意者。

    謂治衆生無量戲論習氣。

    法應爾故。

    次意者。

    祗一鐘聲。

    圓應一切而無匮陳那所謂妙音密圓。

    祗一耳根。

    圓聞一切而無雜。

    觀音所謂圓照三昧。

    故曰此方真教體。

    清淨在音聞也。

    或謂此是破妄。

    不可約真心反難。

    恐塞悟門。

    此大不然。

    佛之破妄。

    元為顯真。

    倘于此處瞥悟。

    正暢如來說法本懷耳。

    若無來往亦複無聞者。

    謂若計音聞各有實處而無往來。

    則又不成聞矣。

    惟其聲處卽空假中。

    故憍陳那于此悟明四種四谛。

    具如下文所明。

     (子)三明齅與香卽藏性 阿難。

    汝又齅此爐中旃檀。

    此香若複然于一铢。

    室羅筏城四十裡内同時聞氣。

    于意雲何。

    此香為複生旃檀木。

    生于汝鼻。

    為生于空。

    阿難。

    若複此香生于汝鼻。

    稱鼻所生。

    當從鼻出。

    鼻非旃檀。

    雲何鼻中有旃檀氣。

    稱汝聞香。

    當于鼻入。

    鼻中出香。

    說聞非義。

    若生于空。

    空性常恒。

    香應常在。

    何藉爐中爇此枯木。

    若生于木。

    則此香質。

    應爇成煙。

    若鼻得聞。

    合蒙煙氣。

    其煙騰空未及遙遠。

    四十裡内雲何已聞。

    是故當知。

    香鼻與聞。

    俱無處所。

    卽齅與香。

    二處虛妄。

    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第二文破若生于木。

    有縱有奪。

    初雲則此香質因爇成煙。

    若鼻得聞合蒙煙氣。

    乃順凡情而縱許之。

    次雲其煙騰空未及遙遠。

    四十裡内雲何已聞。

    乃以現量而奪破之。

    蓋凡情不了一切惟心。

    香性卽如來藏。

    不過循業發現。

    而妄計香木有殊勝力。

    故以鼻不蒙煙。

    破其不從木生。

    亦是另為一局。

    若據常式。

    應雲若生于木。

    則木常應發香。

    何藉火爇。

    然後聞氣。

    若生于火。

    火應自香。

    何須香木。

    又離枯木。

    火尚無體。

    雲何發香。

    餘皆可知。

    惟其香處卽空假中。

    故香嚴童子悟之。

    妙香密圓。

     (子)四明嘗與味卽藏性 阿難。

    汝嘗二時衆中持鉢。

    其間或遇酥酪醍醐。

    名為上味。

    于意雲何。

    此味為複生于空中。

    生于舌中。

    為生食中。

    阿難。

    若複此味生于汝舌。

    在汝口中。

    祗有一舌。

    其舌爾時已成酥味。

    遇黑石蜜應不推移。

    若不變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