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卷第二文句
關燈
小
中
大
性智。
菩薩法界。
亦有漏亦無漏五陰。
所謂淨不淨色。
樂無樂受。
我無我想行。
常無常識。
菩薩十八界。
所謂法眼法耳。
乃至法意。
漏無漏色。
乃至漏無漏法。
漏無漏眼識。
乃至漏無漏意識。
聲聞緣覺法界。
無漏五陰。
所謂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
乃至慧眼慧耳。
無漏十八界等。
人天法界。
善有漏五陰。
乃至十八界等。
四惡趣法界。
惡有漏五陰。
乃至十八界等。
二明相皆虛妄者。
十法界陰入處界。
一一皆是因緣和合。
虛妄有生。
因緣别離。
虛妄名滅。
幻妄稱相。
何以言之。
一心具足染淨種子為因。
染淨諸法以為其緣。
心外别無染淨諸法。
染淨法外。
亦别無心。
不了稱迷。
對迷說悟。
迷故非染成染。
悟故非淨成淨。
若迷染因緣和合。
虛妄有九法界相生。
則佛法界之相随滅。
若迷染因緣别離。
虛妄名九法界相滅。
則佛法界之相随生。
若修德始覺有功。
悟淨因緣和合。
虛妄有佛法界相生。
則九法界之根随滅。
若性德真如不守自性。
悟淨因緣别離。
虛妄名佛法界相滅。
則九法界之相随生。
乃至三塗為染。
人天為淨。
有漏為染。
無漏為淨。
偏真為染。
出假為淨。
二邊為染。
中道為淨。
但中為染。
圓中為淨。
又見思為迷。
空智為悟。
耽空為迷。
道智為悟。
無明為迷。
一切種智為悟。
如此傳傳論于染淨迷悟。
傳傳各有和合别離。
傅傳說于妄生妄滅。
故曰十法界陰入處界。
相皆虛妄也。
問曰。
九界之相。
可名為妄。
佛界妙相。
全合性真。
雲何亦名為妄。
答曰。
對迷說悟。
對染說淨。
其體雖真。
其名則妄。
譬如演若達多。
忽悟本頭非從外得。
頭雖是實。
而悟得兩字。
全無實法。
不過因于迷失而言之耳。
所謂言妄顯諸真。
妄真同二妄。
此之謂也。
三明性皆真實者。
十法界陰入處界。
一一本如來藏常住妙明不動周圓妙真如性。
其性真為妙覺明體。
且如地獄色心。
六交報境。
來無所從。
去無所至。
衆苦相貌。
曆然差别。
總是惟心所現。
因心成體。
豈非卽空卽假卽中。
地獄尚卽三德秘藏全體。
況餘趣耶。
問曰。
佛界之性。
可名為真。
九界之性。
全屬迷染。
雲何亦名為真。
答曰。
醉見轉屋。
屋實不轉。
迷南為北。
方實不移。
狂走怖頭。
頭實不失。
疑繩作蛇。
繩原是麻。
全水成冰。
冰性元濕。
清水成濁。
濁外無水。
故曰。
觀相元妄。
觀性元真。
謂觀性家之相。
則無相非妄。
故十界皆得名妄。
若觀相家之性。
則無性非真。
故十界皆得卽真。
此圓修圓證極要綱宗。
前文所明二種根本不離一心。
後文所明生死涅槃唯汝六根更非他物。
亦得例雲惟汝六塵。
惟汝六識。
皆謂此也。
關系非輕。
不辭繁辯。
觀者諒之。
四明陰入處界。
一一皆是大陀羅尼者。
且如色陰。
旣雲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而此藏性。
從來無有分劑。
無有方隅。
不可割裂。
不可分配。
故随舉一微塵色。
皆卽藏性全體所成。
皆卽具于藏性全用。
如一微塵。
一切微塵亦複如是。
如一色陰。
一切諸陰諸入處界亦複如是。
譬如日輪照四天下。
随一一人。
各見全日之體。
随其一人所見全日之體。
卽具徧照四洲之用。
又随一刹那頃所見日之全體大用。
卽是嗱古嗱今盡未來際之體用也。
惟其随舉一色。
卽是藏性全體大用。
故得色為法界。
一切法趣色。
是趣不過。
受想行識為法界。
乃至根塵識等為法界。
亦複如是。
又五陰為大陀羅尼者。
此經雖不立五陰圓通。
然四教四念處觀。
皆依五陰。
用四念處。
收今二十五種圓通。
罄無不盡。
而圓教四種念處。
皆不思議。
一念處一切念處。
一切念處一念處。
尚總十方三世一切佛法。
持十界權實一切諸義。
更何法義而不以此為總持耶。
六入為大陀羅尼者。
如眼入卽空假中。
卽空故名慧眼。
卽假故名法眼。
卽中故名佛眼。
故曰盡大地是山僧一隻眼。
阿那律陀樂見照明金剛三昧。
卽是依此眼入如來藏性而修。
亦可雲。
此是微塵佛。
一路涅槃門。
過去諸如來。
斯門已成就。
現在諸菩薩。
今各入圓明。
未來修學人。
當依如是法。
我亦從中證。
非惟那律陀。
豈可謂斯義獨在耳門。
特以阿難一向多聞。
今卽示以從聞思修勝妙方便。
所謂隻須就路還家。
不用改弦易轍耳。
倘勝劣情見未忘。
全墯衆生徧計妄想。
況圓通之義。
妙在一卽一切。
一切卽一。
是知所觀之境雖别。
所顯之谛何殊。
迷時妄說有六。
悟則尚不名一。
眼之實性。
卽餘五根實性。
亦卽六塵實性。
亦卽六識實性。
亦卽五陰七大實性。
若遇當機。
亦可借阿那律陀。
備顯初于見中入流亡所圓超五濁功夫。
亦可于眼根圓通。
備顯三十二應十四無畏四不思議無作妙德。
故知卽是大陀羅尼。
卽是金剛王如幻不思議佛母真三昧也。
耳入為大陀羅尼。
具如大士圓通。
至文自知。
無俟更說。
鼻舌身意。
亦可例知。
六塵為大陀羅尼者。
如色塵卽空假中。
卽空故名無漏色。
卽假故名漏無漏色。
卽中故名真善妙色。
盡大地拈來是一微塵。
一微塵卽是全體法界。
妙色密圓。
具足三十二應等如上說。
餘五塵亦可例知。
六識為大陀羅尼者。
如眼識卽空假中。
卽空故名一切智眼。
卽假故名道種智眼。
卽中故名一切種智眼。
見覺明圓。
具足三十二應等亦如上說。
餘五識皆可例知。
七大為大陀羅尼者。
如地大卽空假中。
卽空故同居地一切皆平。
卽假故方便地一切皆平。
卽中故果報地一切皆平。
妙蓮華佛知見地。
具足三十二應等亦如上說。
餘六大皆可例知。
故前文雲。
将欲敷演大陀羅尼諸三摩提妙修行路。
此之謂也。
于此會得。
則性修妙旨。
思過半矣。
(辛)二别明四。
初明五陰性。
二明六入性。
三明十二處性。
四明十八界性。
(壬)初中二。
初總征。
二别釋。
(癸)今初 阿難。
雲何五陰。
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梵語塞犍陀。
此翻為蘊。
古翻為陰。
蘊謂積聚。
陰謂覆蓋也。
凡夫五法。
積聚見思。
覆蓋真谛。
二乘五法。
積聚塵沙。
覆蓋俗谛。
菩薩五法。
積聚無明。
覆蓋中谛。
佛界五法。
積聚恒沙稱性福慧。
覆蓋法界一切衆生。
皆名為蘊。
亦皆名陰。
(癸)二别釋五。
初明色陰卽藏性。
(至)五明識陰卽藏性。
(子)今初 阿難。
譬如有人。
以清淨目。
觀晴明空。
唯一晴虛。
迥無所有。
其人無故。
不動目睛。
瞪以發勞。
則于虛空别見狂華。
複有一切狂亂非相。
色陰當知亦複如是。
阿難。
是諸狂華。
非從空來。
非從目出。
如是阿難。
若空來者。
旣從空來。
還從空入。
若有出入。
卽非虛空。
空若非空。
自不容其華相起滅。
如阿難體。
不容(更有一個)阿難。
(于中起滅)若目出者。
旣從目出。
還從目入。
卽此華性從目出故。
當合有見。
若有見者。
去旣(為)華(于)空。
旋合(自)見(其)眼。
若無見者。
出旣翳(于虛)空。
旋當(自)翳(其)眼。
又見華時。
(華已出去)目應無翳。
(當号清明)雲何(及以見)晴空(者)号清明眼。
是故當知。
色陰虛妄。
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此五陰文。
一一皆有四節。
從初至亦複如是。
是舉因緣生法。
卽總示中所稱一切浮塵諸幻化相也。
次是諸狂華至号清明眼。
是明因緣卽空。
卽總示中所謂當處出生。
随處滅盡。
性真常中。
求于去來迷悟生死了無所得也。
三是故當知色陰虛妄一句。
是明因緣假名。
卽總示中所謂因緣和合。
虛妄有生。
因緣别離。
虛妄名滅。
幻妄稱相也。
四本非因緣非自然性一句。
是明因緣卽中。
卽總示中所謂其性真為妙覺明體。
本如來藏常住妙明不動周圓妙真如性也。
初文中。
清淨目。
喻本覺真智。
晴明空。
喻真如妙理。
唯一晴虛迥無所有。
喻寂光真境。
其人無故不動目睛瞪以發勞。
喻真如無始覺力。
不守自性。
不覺念起而有無明。
則于虛空别見狂華。
複有一切狂亂非相。
喻寂光真境之中。
妄見果報方便同居三土依正色法。
故結合雲。
色陰當知亦複如是。
形質可緣。
名之為色。
共十一法。
卽外六塵及内五根。
依此虛妄色法生滅分位差别。
便有國土劫數正報壽命種種延促不同。
總名劫濁。
此以九法界中佛界真善妙色。
喻妙晴虛。
十世古今。
始終不離當念。
乃超劫濁。
以佛法界中九界生死幻色。
喻于空華。
微塵劫數修短之相宛然。
總名劫濁也。
次文者。
就喻簡責無性。
顯其卽空。
若法說者。
應雲九界妄色。
非真如出。
非正智生。
若如出者。
旣從如出。
還從如入。
若有出入。
卽非真如。
如若非如。
自不容其色相起滅。
如阿難體。
不容阿難。
若智出者。
旣從智出。
還從智入。
卽此色性從智出故。
當合有知。
若有知者。
去旣為色于如。
旋合自知其智。
若無知者。
出旣障于真如。
旋當自障其智。
又見色時。
智應無障。
雲何寂光名為種智。
第三文。
點示十法界色。
總屬假名。
以華喻九界妄色。
迷空為華。
華無生相。
以空喻佛界真色。
華滅空生。
空無生相。
故皆是虛妄也。
第四文。
非因緣非自然性者。
直指如來藏性。
随緣不變。
故非因緣。
不變随緣。
故非自然。
今十界色陰。
皆本卽是非因緣非自然之如來藏性也。
下皆準知。
(子)二明受陰卽藏性 阿難。
譬如有人。
手足晏安。
百骸調适。
忽如忘生。
性無違順。
其人無故。
以二手掌于空相摩。
于二手中。
妄生澀滑冷熱諸相。
受陰當知亦複如是。
阿難。
是諸幻觸。
不從空來。
不從掌出。
如是阿難。
若空來者。
旣能觸掌。
何不觸身。
不應虛空選擇來觸。
若從掌出。
應非待合。
又掌出故。
合則掌知。
離則觸入。
臂腕骨髓。
應亦覺知入時蹤迹。
必有覺心知出知入。
自有一物身中往來。
何待合知。
要名為觸。
是故當知。
受陰虛妄。
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初文聊舉手掌相摩一種觸受。
以例九界觸緣生受。
同此虛妄也。
據法相宗。
受是徧行五心所之一種。
領納順違俱非境相為性。
起愛為業。
徧與八識心王相應。
若約六根領納六塵。
則有六受。
一一各有苦受。
樂受。
及不苦不樂受。
成十八受。
凡夫領納同居六塵。
二乘領納方便六塵。
菩薩領納果報六塵。
總是因緣生法。
依此虛妄受陰。
便有見濁。
蓋所受是塵。
能受是托根之心。
不了六受用根。
本如來藏。
所以凡夫起有我見。
二乘起無我見。
權教菩薩起亦我亦無我見。
非我非無我見。
總名見濁也。
此文本是舉例。
不是舉喻。
若欲作喻釋者。
則以性無違順。
喻九界中佛界正受。
以澀滑冷熱。
喻佛界中九界幻受。
澀喻三塗苦受。
滑喻人天樂受。
冷喻二乘枯受。
熱喻菩薩榮受也。
次文顯受卽空。
但破幻觸無性者。
觸尚不可得。
安得有受。
言何待合知要名為觸者。
要字。
訓作方字。
謂旣有一物身中往來。
則何待掌合有知之時。
方名為觸耶。
餘并可知。
(子)三明想陰卽藏性 阿難。
譬如有人。
談說酢梅。
口中水出。
思蹋懸崖。
足心酸澀。
想陰當知亦複如是。
阿難。
如是酢說。
不從梅生。
非從口入。
如是阿難。
若梅生者。
梅合自談。
何待人說。
若從口入。
自合口聞。
何須待耳。
若獨耳聞。
此水何不耳中而出。
想蹋懸崖。
與說相類。
是故當知。
想陰虛妄。
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此亦聊舉梅崖二境界想。
以例十法界皆從想生也。
想亦徧行五心所之一種。
于境取像為性。
施設種種名言為業。
若約六識取六塵境。
則有六想。
一一各有善惡無記三想。
成十八想。
凡夫于三界六塵起貪嗔癡。
名惡。
無貪嗔癡。
名善。
非善非惡。
名無記。
二乘沈空名惡。
出假名善。
菩薩分别二谛名惡。
了達中谛名善。
此等諸想。
總無實境界性。
惟是妄想以為因緣。
更非異因。
依此虛妄想陰。
成煩惱濁。
蓋凡夫不了三界惟想。
故生染著。
有見思煩惱。
二乘不了涅槃生死惟想。
故生取舍。
有塵沙煩惱。
菩薩不了十界惟想。
故緣理斷九。
有無明煩惱。
總名煩惱濁也。
若妄計想外有境。
便于佛法界中成九界妄想。
如本無酢梅。
口水妄出。
若了達境惟是想。
便于九法界中顯佛界真想。
如知崖本無。
酸澀何有。
故曰諸佛正徧知海。
從心想生。
次文中想蹋懸崖與說相類者。
當雲。
如是思蹋。
非懸崖來。
非足心入。
若從崖來。
崖合自思。
何待人思。
若從足入。
足合自思。
何待心想。
若獨心想。
何故并足亦覺酸澀。
餘可知。
(子)四明行陰卽藏性 阿難。
譬如暴流。
波浪相續。
前際後際。
不相逾越。
行陰當知亦複如是。
阿難。
如是流性。
不因空生。
不因水有。
亦非水性。
非離空水。
如是阿難。
若因空生。
則諸十方無盡虛空。
成無盡流。
世界自然俱受淪溺。
若因水有。
則此暴流性應非(卽是)水。
(能)有(及)所有(之二)相。
今應現在。
若卽水性。
則澄清時。
應非水體。
若離空水。
空非有外。
水外無流。
是故當知。
行陰虛妄。
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此以流喻諸行。
明其念念遷滅。
後不至前。
如波逐波。
了不相及也。
行以遷流造作為義。
造作名有為相。
有為之相。
法爾遷流。
統而言之。
惟除六無為法。
餘一切假實色心。
總名諸行。
别而言之。
色法十一。
另屬色陰。
受心所法。
另屬受陰。
想心所法。
另屬想陰。
心王有八。
另屬識陰。
其餘四十九心所法。
及二十四種不相應行。
皆屬行陰。
于此諸法之中。
取思心所為其首領。
思亦徧行五心所之一種。
令心造作為性。
于善不善品等役心為業。
謂能取境正因等相。
驅役自心令造善等。
若約六識。
則有六思。
一一各有善惡無記。
成十八思。
凡夫取三界境。
造有漏業。
二乘取偏空境。
造無漏業。
菩薩取出假境。
造亦漏亦無漏業。
亦複取中道境。
造非漏非無漏業。
此等諸思。
總如暴流。
依此虛妄行陰。
成衆生濁。
蓋繇造有漏業。
名六凡衆生。
造無漏業。
名二乘衆生。
造亦漏亦無漏業。
名大道心成就衆生。
造非漏非無漏業。
名無上衆生。
無上衆生。
可名非濁。
餘皆衆生濁也。
若不達流無實性。
則佛法界。
便成九界。
所謂法身流轉。
名曰衆生。
如水湧成波。
若了達水外無流。
則九法界。
便是佛界。
所謂但離妄緣。
卽如如佛。
如波澄成水也。
次文空喻真如。
水喻藏識。
若法說者。
應雲。
如是行陰。
不因真如而生。
不因藏識而有。
亦非卽藏識性。
非離真如藏識。
如是阿難。
若行陰因真如生。
則無盡真如。
成無盡妄行諸佛如來。
亦被行陰之所遷流。
若行陰因藏識有。
則此行陰性非卽是藏識。
能有所有二相。
今應現在。
若行陰卽藏識性。
則彼入滅受想定。
證擇滅無為者。
轉識旣不現行。
反應非藏識體。
若行陰離于真如藏識。
則真如無外。
藏識海外決無轉識波浪。
餘文可知。
(子)五明識陰卽藏性 阿難。
譬如有人。
取頻伽瓶。
塞其兩孔。
滿中擎空。
千裡遠行。
用饷他國。
識陰當知亦複如是。
阿難。
如是虛空。
非彼方來。
非此方入。
如是阿難。
若彼方來。
則彼瓶中旣貯空去。
于本瓶。
地應少虛空。
若此方入。
開孔倒瓶。
應見空出。
是故當知。
識陰虛妄。
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此以頻伽瓶喻生死妄色。
卽第八識所執之親相分。
勝義諸根是也。
塞其兩孔者。
喻我法二執。
障于二空真如之理。
滿中擎空者。
此空本與十方空性無二無别。
喻生死妄色中。
并無實我實法。
唯是如虛空之識性。
與十方佛之識性。
亦本無二無别。
千裡遠行用饷他國者。
喻執此虛妄色法。
往來六道舍生受生。
乃至法執未忘。
出同居國。
入方便國。
出方便國。
入果報國等。
識陰當知。
亦複如是者。
舉法合喻也。
以要言之。
眼識之性。
妙覺湛然。
徧周法界。
耳識乃至意識。
亦複如是。
衆生洞視不過分寸。
隻因于生死妄色上。
我執熾然。
緻令空性無端成隔。
如最小瓶。
那律僅觀大千。
菩薩見百千界。
亦因于九界妄色上。
法執未忘。
緻令微塵刹海。
不能圓照。
如以百千世界為一大瓶。
惟佛了知性色真空。
性空真色。
瓶卽太虛。
太虛卽瓶。
故得豎窮橫徧。
一念普觀。
今以佛法界中九界妄識。
如空中瓶相。
九法界中佛界真識。
如瓶中空性。
依此虛妄識陰。
成于命濁。
惟佛壽命等于虛空。
可名非濁也。
第二文中。
彼方此方。
兼喻橫豎二義。
喻橫義者。
彼方喻前陰。
此方喻後陰。
瓶有往來。
空無出入。
正顯幻色有往來。
識性無搖動也。
喻豎羲者。
彼方喻同居土。
此方喻方便土。
彼方喻方便土。
此方喻果報土。
于本瓶地虛空不少者。
正所謂無量衆生出生死界。
而生死界不減。
開孔倒瓶不見空出者。
正所謂無量衆生入涅槃界。
而涅槃界不增。
若知生死界不減。
涅槃界不增。
則三土無非常寂光土。
而法身壽命。
方為無量之無量矣。
餘文可知。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第二文句
菩薩法界。
亦有漏亦無漏五陰。
所謂淨不淨色。
樂無樂受。
我無我想行。
常無常識。
菩薩十八界。
所謂法眼法耳。
乃至法意。
漏無漏色。
乃至漏無漏法。
漏無漏眼識。
乃至漏無漏意識。
聲聞緣覺法界。
無漏五陰。
所謂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
乃至慧眼慧耳。
無漏十八界等。
人天法界。
善有漏五陰。
乃至十八界等。
四惡趣法界。
惡有漏五陰。
乃至十八界等。
二明相皆虛妄者。
十法界陰入處界。
一一皆是因緣和合。
虛妄有生。
因緣别離。
虛妄名滅。
幻妄稱相。
何以言之。
一心具足染淨種子為因。
染淨諸法以為其緣。
心外别無染淨諸法。
染淨法外。
亦别無心。
不了稱迷。
對迷說悟。
迷故非染成染。
悟故非淨成淨。
若迷染因緣和合。
虛妄有九法界相生。
則佛法界之相随滅。
若迷染因緣别離。
虛妄名九法界相滅。
則佛法界之相随生。
若修德始覺有功。
悟淨因緣和合。
虛妄有佛法界相生。
則九法界之根随滅。
若性德真如不守自性。
悟淨因緣别離。
虛妄名佛法界相滅。
則九法界之相随生。
乃至三塗為染。
人天為淨。
有漏為染。
無漏為淨。
偏真為染。
出假為淨。
二邊為染。
中道為淨。
但中為染。
圓中為淨。
又見思為迷。
空智為悟。
耽空為迷。
道智為悟。
無明為迷。
一切種智為悟。
如此傳傳論于染淨迷悟。
傳傳各有和合别離。
傅傳說于妄生妄滅。
故曰十法界陰入處界。
相皆虛妄也。
問曰。
九界之相。
可名為妄。
佛界妙相。
全合性真。
雲何亦名為妄。
答曰。
對迷說悟。
對染說淨。
其體雖真。
其名則妄。
譬如演若達多。
忽悟本頭非從外得。
頭雖是實。
而悟得兩字。
全無實法。
不過因于迷失而言之耳。
所謂言妄顯諸真。
妄真同二妄。
此之謂也。
三明性皆真實者。
十法界陰入處界。
一一本如來藏常住妙明不動周圓妙真如性。
其性真為妙覺明體。
且如地獄色心。
六交報境。
來無所從。
去無所至。
衆苦相貌。
曆然差别。
總是惟心所現。
因心成體。
豈非卽空卽假卽中。
地獄尚卽三德秘藏全體。
況餘趣耶。
問曰。
佛界之性。
可名為真。
九界之性。
全屬迷染。
雲何亦名為真。
答曰。
醉見轉屋。
屋實不轉。
迷南為北。
方實不移。
狂走怖頭。
頭實不失。
疑繩作蛇。
繩原是麻。
全水成冰。
冰性元濕。
清水成濁。
濁外無水。
故曰。
觀相元妄。
觀性元真。
謂觀性家之相。
則無相非妄。
故十界皆得名妄。
若觀相家之性。
則無性非真。
故十界皆得卽真。
此圓修圓證極要綱宗。
前文所明二種根本不離一心。
後文所明生死涅槃唯汝六根更非他物。
亦得例雲惟汝六塵。
惟汝六識。
皆謂此也。
關系非輕。
不辭繁辯。
觀者諒之。
四明陰入處界。
一一皆是大陀羅尼者。
且如色陰。
旣雲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而此藏性。
從來無有分劑。
無有方隅。
不可割裂。
不可分配。
故随舉一微塵色。
皆卽藏性全體所成。
皆卽具于藏性全用。
如一微塵。
一切微塵亦複如是。
如一色陰。
一切諸陰諸入處界亦複如是。
譬如日輪照四天下。
随一一人。
各見全日之體。
随其一人所見全日之體。
卽具徧照四洲之用。
又随一刹那頃所見日之全體大用。
卽是嗱古嗱今盡未來際之體用也。
惟其随舉一色。
卽是藏性全體大用。
故得色為法界。
一切法趣色。
是趣不過。
受想行識為法界。
乃至根塵識等為法界。
亦複如是。
又五陰為大陀羅尼者。
此經雖不立五陰圓通。
然四教四念處觀。
皆依五陰。
用四念處。
收今二十五種圓通。
罄無不盡。
而圓教四種念處。
皆不思議。
一念處一切念處。
一切念處一念處。
尚總十方三世一切佛法。
持十界權實一切諸義。
更何法義而不以此為總持耶。
六入為大陀羅尼者。
如眼入卽空假中。
卽空故名慧眼。
卽假故名法眼。
卽中故名佛眼。
故曰盡大地是山僧一隻眼。
阿那律陀樂見照明金剛三昧。
卽是依此眼入如來藏性而修。
亦可雲。
此是微塵佛。
一路涅槃門。
過去諸如來。
斯門已成就。
現在諸菩薩。
今各入圓明。
未來修學人。
當依如是法。
我亦從中證。
非惟那律陀。
豈可謂斯義獨在耳門。
特以阿難一向多聞。
今卽示以從聞思修勝妙方便。
所謂隻須就路還家。
不用改弦易轍耳。
倘勝劣情見未忘。
全墯衆生徧計妄想。
況圓通之義。
妙在一卽一切。
一切卽一。
是知所觀之境雖别。
所顯之谛何殊。
迷時妄說有六。
悟則尚不名一。
眼之實性。
卽餘五根實性。
亦卽六塵實性。
亦卽六識實性。
亦卽五陰七大實性。
若遇當機。
亦可借阿那律陀。
備顯初于見中入流亡所圓超五濁功夫。
亦可于眼根圓通。
備顯三十二應十四無畏四不思議無作妙德。
故知卽是大陀羅尼。
卽是金剛王如幻不思議佛母真三昧也。
耳入為大陀羅尼。
具如大士圓通。
至文自知。
無俟更說。
鼻舌身意。
亦可例知。
六塵為大陀羅尼者。
如色塵卽空假中。
卽空故名無漏色。
卽假故名漏無漏色。
卽中故名真善妙色。
盡大地拈來是一微塵。
一微塵卽是全體法界。
妙色密圓。
具足三十二應等如上說。
餘五塵亦可例知。
六識為大陀羅尼者。
如眼識卽空假中。
卽空故名一切智眼。
卽假故名道種智眼。
卽中故名一切種智眼。
見覺明圓。
具足三十二應等亦如上說。
餘五識皆可例知。
七大為大陀羅尼者。
如地大卽空假中。
卽空故同居地一切皆平。
卽假故方便地一切皆平。
卽中故果報地一切皆平。
妙蓮華佛知見地。
具足三十二應等亦如上說。
餘六大皆可例知。
故前文雲。
将欲敷演大陀羅尼諸三摩提妙修行路。
此之謂也。
于此會得。
則性修妙旨。
思過半矣。
(辛)二别明四。
初明五陰性。
二明六入性。
三明十二處性。
四明十八界性。
(壬)初中二。
初總征。
二别釋。
(癸)今初 阿難。
雲何五陰。
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梵語塞犍陀。
此翻為蘊。
古翻為陰。
蘊謂積聚。
陰謂覆蓋也。
凡夫五法。
積聚見思。
覆蓋真谛。
二乘五法。
積聚塵沙。
覆蓋俗谛。
菩薩五法。
積聚無明。
覆蓋中谛。
佛界五法。
積聚恒沙稱性福慧。
覆蓋法界一切衆生。
皆名為蘊。
亦皆名陰。
(癸)二别釋五。
初明色陰卽藏性。
(至)五明識陰卽藏性。
(子)今初 阿難。
譬如有人。
以清淨目。
觀晴明空。
唯一晴虛。
迥無所有。
其人無故。
不動目睛。
瞪以發勞。
則于虛空别見狂華。
複有一切狂亂非相。
色陰當知亦複如是。
阿難。
是諸狂華。
非從空來。
非從目出。
如是阿難。
若空來者。
旣從空來。
還從空入。
若有出入。
卽非虛空。
空若非空。
自不容其華相起滅。
如阿難體。
不容(更有一個)阿難。
(于中起滅)若目出者。
旣從目出。
還從目入。
卽此華性從目出故。
當合有見。
若有見者。
去旣(為)華(于)空。
旋合(自)見(其)眼。
若無見者。
出旣翳(于虛)空。
旋當(自)翳(其)眼。
又見華時。
(華已出去)目應無翳。
(當号清明)雲何(及以見)晴空(者)号清明眼。
是故當知。
色陰虛妄。
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此五陰文。
一一皆有四節。
從初至亦複如是。
是舉因緣生法。
卽總示中所稱一切浮塵諸幻化相也。
次是諸狂華至号清明眼。
是明因緣卽空。
卽總示中所謂當處出生。
随處滅盡。
性真常中。
求于去來迷悟生死了無所得也。
三是故當知色陰虛妄一句。
是明因緣假名。
卽總示中所謂因緣和合。
虛妄有生。
因緣别離。
虛妄名滅。
幻妄稱相也。
四本非因緣非自然性一句。
是明因緣卽中。
卽總示中所謂其性真為妙覺明體。
本如來藏常住妙明不動周圓妙真如性也。
初文中。
清淨目。
喻本覺真智。
晴明空。
喻真如妙理。
唯一晴虛迥無所有。
喻寂光真境。
其人無故不動目睛瞪以發勞。
喻真如無始覺力。
不守自性。
不覺念起而有無明。
則于虛空别見狂華。
複有一切狂亂非相。
喻寂光真境之中。
妄見果報方便同居三土依正色法。
故結合雲。
色陰當知亦複如是。
形質可緣。
名之為色。
共十一法。
卽外六塵及内五根。
依此虛妄色法生滅分位差别。
便有國土劫數正報壽命種種延促不同。
總名劫濁。
此以九法界中佛界真善妙色。
喻妙晴虛。
十世古今。
始終不離當念。
乃超劫濁。
以佛法界中九界生死幻色。
喻于空華。
微塵劫數修短之相宛然。
總名劫濁也。
次文者。
就喻簡責無性。
顯其卽空。
若法說者。
應雲九界妄色。
非真如出。
非正智生。
若如出者。
旣從如出。
還從如入。
若有出入。
卽非真如。
如若非如。
自不容其色相起滅。
如阿難體。
不容阿難。
若智出者。
旣從智出。
還從智入。
卽此色性從智出故。
當合有知。
若有知者。
去旣為色于如。
旋合自知其智。
若無知者。
出旣障于真如。
旋當自障其智。
又見色時。
智應無障。
雲何寂光名為種智。
第三文。
點示十法界色。
總屬假名。
以華喻九界妄色。
迷空為華。
華無生相。
以空喻佛界真色。
華滅空生。
空無生相。
故皆是虛妄也。
第四文。
非因緣非自然性者。
直指如來藏性。
随緣不變。
故非因緣。
不變随緣。
故非自然。
今十界色陰。
皆本卽是非因緣非自然之如來藏性也。
下皆準知。
(子)二明受陰卽藏性 阿難。
譬如有人。
手足晏安。
百骸調适。
忽如忘生。
性無違順。
其人無故。
以二手掌于空相摩。
于二手中。
妄生澀滑冷熱諸相。
受陰當知亦複如是。
阿難。
是諸幻觸。
不從空來。
不從掌出。
如是阿難。
若空來者。
旣能觸掌。
何不觸身。
不應虛空選擇來觸。
若從掌出。
應非待合。
又掌出故。
合則掌知。
離則觸入。
臂腕骨髓。
應亦覺知入時蹤迹。
必有覺心知出知入。
自有一物身中往來。
何待合知。
要名為觸。
是故當知。
受陰虛妄。
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初文聊舉手掌相摩一種觸受。
以例九界觸緣生受。
同此虛妄也。
據法相宗。
受是徧行五心所之一種。
領納順違俱非境相為性。
起愛為業。
徧與八識心王相應。
若約六根領納六塵。
則有六受。
一一各有苦受。
樂受。
及不苦不樂受。
成十八受。
凡夫領納同居六塵。
二乘領納方便六塵。
菩薩領納果報六塵。
總是因緣生法。
依此虛妄受陰。
便有見濁。
蓋所受是塵。
能受是托根之心。
不了六受用根。
本如來藏。
所以凡夫起有我見。
二乘起無我見。
權教菩薩起亦我亦無我見。
非我非無我見。
總名見濁也。
此文本是舉例。
不是舉喻。
若欲作喻釋者。
則以性無違順。
喻九界中佛界正受。
以澀滑冷熱。
喻佛界中九界幻受。
澀喻三塗苦受。
滑喻人天樂受。
冷喻二乘枯受。
熱喻菩薩榮受也。
次文顯受卽空。
但破幻觸無性者。
觸尚不可得。
安得有受。
言何待合知要名為觸者。
要字。
訓作方字。
謂旣有一物身中往來。
則何待掌合有知之時。
方名為觸耶。
餘并可知。
(子)三明想陰卽藏性 阿難。
譬如有人。
談說酢梅。
口中水出。
思蹋懸崖。
足心酸澀。
想陰當知亦複如是。
阿難。
如是酢說。
不從梅生。
非從口入。
如是阿難。
若梅生者。
梅合自談。
何待人說。
若從口入。
自合口聞。
何須待耳。
若獨耳聞。
此水何不耳中而出。
想蹋懸崖。
與說相類。
是故當知。
想陰虛妄。
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此亦聊舉梅崖二境界想。
以例十法界皆從想生也。
想亦徧行五心所之一種。
于境取像為性。
施設種種名言為業。
若約六識取六塵境。
則有六想。
一一各有善惡無記三想。
成十八想。
凡夫于三界六塵起貪嗔癡。
名惡。
無貪嗔癡。
名善。
非善非惡。
名無記。
二乘沈空名惡。
出假名善。
菩薩分别二谛名惡。
了達中谛名善。
此等諸想。
總無實境界性。
惟是妄想以為因緣。
更非異因。
依此虛妄想陰。
成煩惱濁。
蓋凡夫不了三界惟想。
故生染著。
有見思煩惱。
二乘不了涅槃生死惟想。
故生取舍。
有塵沙煩惱。
菩薩不了十界惟想。
故緣理斷九。
有無明煩惱。
總名煩惱濁也。
若妄計想外有境。
便于佛法界中成九界妄想。
如本無酢梅。
口水妄出。
若了達境惟是想。
便于九法界中顯佛界真想。
如知崖本無。
酸澀何有。
故曰諸佛正徧知海。
從心想生。
次文中想蹋懸崖與說相類者。
當雲。
如是思蹋。
非懸崖來。
非足心入。
若從崖來。
崖合自思。
何待人思。
若從足入。
足合自思。
何待心想。
若獨心想。
何故并足亦覺酸澀。
餘可知。
(子)四明行陰卽藏性 阿難。
譬如暴流。
波浪相續。
前際後際。
不相逾越。
行陰當知亦複如是。
阿難。
如是流性。
不因空生。
不因水有。
亦非水性。
非離空水。
如是阿難。
若因空生。
則諸十方無盡虛空。
成無盡流。
世界自然俱受淪溺。
若因水有。
則此暴流性應非(卽是)水。
(能)有(及)所有(之二)相。
今應現在。
若卽水性。
則澄清時。
應非水體。
若離空水。
空非有外。
水外無流。
是故當知。
行陰虛妄。
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此以流喻諸行。
明其念念遷滅。
後不至前。
如波逐波。
了不相及也。
行以遷流造作為義。
造作名有為相。
有為之相。
法爾遷流。
統而言之。
惟除六無為法。
餘一切假實色心。
總名諸行。
别而言之。
色法十一。
另屬色陰。
受心所法。
另屬受陰。
想心所法。
另屬想陰。
心王有八。
另屬識陰。
其餘四十九心所法。
及二十四種不相應行。
皆屬行陰。
于此諸法之中。
取思心所為其首領。
思亦徧行五心所之一種。
令心造作為性。
于善不善品等役心為業。
謂能取境正因等相。
驅役自心令造善等。
若約六識。
則有六思。
一一各有善惡無記。
成十八思。
凡夫取三界境。
造有漏業。
二乘取偏空境。
造無漏業。
菩薩取出假境。
造亦漏亦無漏業。
亦複取中道境。
造非漏非無漏業。
此等諸思。
總如暴流。
依此虛妄行陰。
成衆生濁。
蓋繇造有漏業。
名六凡衆生。
造無漏業。
名二乘衆生。
造亦漏亦無漏業。
名大道心成就衆生。
造非漏非無漏業。
名無上衆生。
無上衆生。
可名非濁。
餘皆衆生濁也。
若不達流無實性。
則佛法界。
便成九界。
所謂法身流轉。
名曰衆生。
如水湧成波。
若了達水外無流。
則九法界。
便是佛界。
所謂但離妄緣。
卽如如佛。
如波澄成水也。
次文空喻真如。
水喻藏識。
若法說者。
應雲。
如是行陰。
不因真如而生。
不因藏識而有。
亦非卽藏識性。
非離真如藏識。
如是阿難。
若行陰因真如生。
則無盡真如。
成無盡妄行諸佛如來。
亦被行陰之所遷流。
若行陰因藏識有。
則此行陰性非卽是藏識。
能有所有二相。
今應現在。
若行陰卽藏識性。
則彼入滅受想定。
證擇滅無為者。
轉識旣不現行。
反應非藏識體。
若行陰離于真如藏識。
則真如無外。
藏識海外決無轉識波浪。
餘文可知。
(子)五明識陰卽藏性 阿難。
譬如有人。
取頻伽瓶。
塞其兩孔。
滿中擎空。
千裡遠行。
用饷他國。
識陰當知亦複如是。
阿難。
如是虛空。
非彼方來。
非此方入。
如是阿難。
若彼方來。
則彼瓶中旣貯空去。
于本瓶。
地應少虛空。
若此方入。
開孔倒瓶。
應見空出。
是故當知。
識陰虛妄。
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此以頻伽瓶喻生死妄色。
卽第八識所執之親相分。
勝義諸根是也。
塞其兩孔者。
喻我法二執。
障于二空真如之理。
滿中擎空者。
此空本與十方空性無二無别。
喻生死妄色中。
并無實我實法。
唯是如虛空之識性。
與十方佛之識性。
亦本無二無别。
千裡遠行用饷他國者。
喻執此虛妄色法。
往來六道舍生受生。
乃至法執未忘。
出同居國。
入方便國。
出方便國。
入果報國等。
識陰當知。
亦複如是者。
舉法合喻也。
以要言之。
眼識之性。
妙覺湛然。
徧周法界。
耳識乃至意識。
亦複如是。
衆生洞視不過分寸。
隻因于生死妄色上。
我執熾然。
緻令空性無端成隔。
如最小瓶。
那律僅觀大千。
菩薩見百千界。
亦因于九界妄色上。
法執未忘。
緻令微塵刹海。
不能圓照。
如以百千世界為一大瓶。
惟佛了知性色真空。
性空真色。
瓶卽太虛。
太虛卽瓶。
故得豎窮橫徧。
一念普觀。
今以佛法界中九界妄識。
如空中瓶相。
九法界中佛界真識。
如瓶中空性。
依此虛妄識陰。
成于命濁。
惟佛壽命等于虛空。
可名非濁也。
第二文中。
彼方此方。
兼喻橫豎二義。
喻橫義者。
彼方喻前陰。
此方喻後陰。
瓶有往來。
空無出入。
正顯幻色有往來。
識性無搖動也。
喻豎羲者。
彼方喻同居土。
此方喻方便土。
彼方喻方便土。
此方喻果報土。
于本瓶地虛空不少者。
正所謂無量衆生出生死界。
而生死界不減。
開孔倒瓶不見空出者。
正所謂無量衆生入涅槃界。
而涅槃界不增。
若知生死界不減。
涅槃界不增。
則三土無非常寂光土。
而法身壽命。
方為無量之無量矣。
餘文可知。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第二文句